『壹』 印度人學習中文嗎
有學的,但是很少很少。
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有中文課程,可授予學生中文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貳』 為什麼印度人的英語比華人好
說起來印度人很喜歡拿英語作梗,有個粗俗笑話——
某人期末考試時,花了五分鍾看完題目後,突然開始脫衣服,脫得只剩一條三角褲。
監考人員:「喂,你在做什麼?」
這位同學:「考卷上寫要我們『answer in brief』……穿三角褲回答……」
監考人員:「白痴!那是『簡答』的意思!」。。。。。。。。。。。。
亞洲的殖民地或者英語普及的國家很多,但很少有流傳英語笑話的,由此可見,英語已完全融入印度人的生活之中。
印度人之所以能夠輕易跨足國際,最大的因素、最主要的成功關鍵就是「英語」。印度的英語人口到底有多少?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至今仍沒有個准。資料顯示,印度有28%(兩億多人)的男性會說英語,其中一半(一億多人)會說流暢的英語,且女性比例比男性低。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的英語人口占整體的一成多,約1億3000萬人。此外,印度每年都有許多精通英語的大學生畢業後到國外工作,其人數位居世界之冠。無論看哪個數據,印度的英語人口都僅次於美國,即便低估而算,也比舊宗主國英國的6400萬人多出兩倍。甚至有人預測,將來印度很有可能會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英語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報導指出,近二十年來,印度會說英語的人成長了十倍之多,雖然這個數字的來源不明,但印度英語人口近年來急速成長是不爭的事實。印式英語將成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變種英語」。
英語是印度的第二官方語言,很多母語不同的印度人都是用英語溝通。事實上,英語本是英國統治印度時強迫印度人學習的「殖民象徵」,如今已落地生根,成為印度的第二語言。也就是說,對印度人而言,英語是「外來語言」而不是「外國語言」,但也不是「母語」。印度憲法規定的聯邦官方語言是印地語,雖然印地語是印度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但會說的人也只佔國民的三分之一(約四億人),普及程度實在有限。在印度多元的環境下,唯一能夠「統一」的語言就只有英語。就這層意義而言,英語可說是印度的第二國語。
要在印度社會生存,英語除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還是強而有力的武器。他們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跟外國人交流,更是為了跟本國人溝通。英語是印度企業的基本溝通媒介,熟諳英語是在印度陞官發財的必備條件。
日本的大公司,比如日產、迅銷(優衣庫母公司)在2012年將英語定為公司官方語言,本田也宣布於2020年實行該政策,其他像是朝日、夏普、三井、軟銀等也將陸續跟進,這都是為了應對全球化浪潮,而印度的大企業從很久之前就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甚至早在英國殖民時期,對印度人而言,英語是經營公司、買賣生意的必須工具。
在這樣的文化下,精通英語與否將嚴重影響社會地位高低。「英語」成為印度人判斷一個人來日是否有成的重要基準,因此,在印度社會不會說英語非常不利。這種英語能力高低所造成的社會差別待遇又稱為「英語差別待遇」(English Divide),而印度正是「英語差別待遇」的典型社會。總的來說,印度從英屬時期開始學習英語,英語成為印度同胞之間的溝通語言,並從中發展出差異和差別待遇。
也因為這個原因,印度父母拼了老命也要讓孩子學習英語。他們知道學習英語能讓孩子在社會上無往不利,因此,家境允許的人自是不用說,有些父母甚至不惜借錢讓子女上英語授課的幼兒園(這在當地稱為「English Medium」)。用英語授課的初中等教育機關基本上都是私立學校,學費相當昂貴。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父母仍願意花中本讓孩子從小學英語,英語托兒所、幼兒園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且不分城鄉皆是如此。有一種說法認為,印度人之所以會對學英語趨之若鶩,是因為IT業非常看重英語能力,這也是近年來印度英語人口急速上升的原因之一。
在上述的情況下,印度彌漫著一股「英語至上」的氣氛,尤其在五星級飯店、上流社會社交場所的會員制俱樂部、高級餐廳更是如此。我認為這和過去的英國統治有關,「英語」已然成為社會威信的象徵。我們會根據不同時間、地點、場合做出不同的打扮,印度則會根據不同時間、地點、場合使用不同的語言。印度人對語言的敏感度非常高,何時該說英語、何時該說當地語言他們都一清二楚,當機立斷切換語言對他們而言簡直是易如反掌。不要說我這種語言殘廢,就算是英語很好的人,因為從小沒有受過這樣的「訓練」,也很難掌握。
印度的國內人口流動有一主要特徵——他們經常會「跨邦遷移」(邦等同於省),很多人都會到母語不同的邦工作。印度原則上是以「語言分邦」,每到另一個邦,等於是進到不同語言的新世界。邦界附近的路牌都會用兩種語言文字標示,在這樣的環境下,附近居民也都被「訓練」成雙語人士,大多都看得懂兩種語言。而聚集各路人馬的大都市更是「語言大拼盤」,宛如印度全國的縮影。
印度人常因調職等因素遷居他邦。有些人會帶著傭人一起搬家,有些人則會在當地僱用新傭人。若選擇後者,就必須用當地語言和新傭人溝通,這時就必須學習當地語言(北印多通用印地語)。而小孩跟著父母搬家轉學後則呈現「三聲道」狀態——在家說母語,在外說當地語言,在學校說英語。簡而言之,印度是一個多語言國家,要在印度順利生活,至少得會說兩、三種語言。
不少印度人都能說流利的英語和當地語言,若將會點英語能基本溝通的人算進去,印度的雙語人口至少超過一億人。不過,因為有些特別的詞語又或是話題只有用英語表達才到位,所以「印式雙語」並不追求兩種語言說得一樣好。他們的詞彙體系是用英語建構而成,有些英語已深植腦中,甚至找不到可互換的當地語言,遇到這類詞彙就只能用英語表達。所以,印度人在說話時,經常會隨著話題的轉換而交錯使用兩種語言。
用當地語言聊天時,他們也會配合對方的教育程度、話題,在對話中摻雜英語單字或諺語,這樣其實比全部使用當地語言更順口、更自然。教育程度越高,對話中英語出現的比例就越高,甚至還會參雜「各種」語言。
能說兩種語言的人英語叫做「Bilingual」,擁有雙語讀寫能力的人則稱為「Biliteracy」。能夠「雙語聽說」可不代表能夠「雙語讀寫」,很多「英語達人」雖然能口頭使用當地語言溝通,卻無法閱讀、書寫當地文字。尤其是自幼接受英語教育的人,他們的識字能力是基於英語培養而成,大部分都不會讀寫當地文字。雙語尚且如此,三語讀寫流利的「Triliteracy」就更為少見了。
反觀我們,基本上使用中文處理所有領域詞彙,少數縮寫或專用術語也都有對應的中文譯名,這雖然值得自豪,但也造成雙語溝通能力不足的現象。
有個腦筋急轉彎是這樣問的:
會說兩種語言的人叫做「雙語人士」(Bilingual)。
會說三種語言的人叫做「三語人士」(Trilingual)。
會說多種語言的人叫做「多語人士」(Multilingual)。
請問,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叫做什麼?
科學的答案是「單語人士」(Monolingual),但作為腦筋急轉彎,答案是「美國人」……
仔細想想,美國雖是多元民族國家,在語言使用上卻異常地單調。眾所皆知,英語是美國唯一的官方語言,美國憲法沒有「官方語言」的相關條文,各州也沒有相關規定。印度就不同了,他們的語言種類非常豐富,甚至有「四里異俗,八里異語」的說法,光是官方認定的語言就多達二十二種。有些邦除了文字不同,就連語系都不一樣。為了經營生活,他們基本上都會復數種類的語言。舉例來說,我那位去清奈的朋友遇到的保安就會說五種語言。他出身自南印安得拉邦,家裡是說泰盧固語(Telugu);他是伊斯蘭教徒,和穆斯林朋友是用烏爾都語(Ur)溝通;會說烏爾都語就會說印地語;加上他在清奈工作,所以也會說泰米爾語;而身為一個保安,會說英語是必備條件。他能夠在各種不同情況下隨心所欲地切換語言,著實令我羨慕。同為安得拉邦人的印度前總理納拉辛哈·拉奧(Narasimha Rao)就更厲害了,他會說印度、歐洲共計九種語言。
只要是受過英語教育的印度人,英語水準基本上都非常高。自小學英語的人自是不在話下,即便是上大學才開始接受英語教育的人,出社會後都能勝任需要英語能力的工作。以前看一本書的作者介紹,作者是錫克教徒,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用旁遮普語上課,直到考上旁遮普大學的大眾傳播學系,才開始接受英語教育,然而他大學畢業後,卻當上印度英語報紙權威《印度時報》的記者,之後更搬到加拿大,在溫哥華一家當地英語報社當記者,最後搬到多倫多改當自由記者,還用英語出版了暢銷書。像他這樣的英語高手,居然不是從小學習英語,而是進入大學後才開始用英語聽課,聽了短短幾年就有如此成就,你說令不令人驚訝?這類例子在印度可說是不勝枚舉。
總而言之,不知是什麼原因導致印度人似乎有一種語言天賦,雖然口音實在難懂,但學習和適應能力極強,在我看來遠超過舞蹈天分。畢竟出了寶萊塢,跳得非常出色的並不算多。
『叄』 現代的印度人用什麼語言聽懂中文語言嗎
印地語和英語。不過英語夾雜著各種方言,跟他們說英文就像一個北方人到江南或福建、廣東一帶去走一遭感覺一樣。
他們學中文幹嘛?說中文幹嘛?中國在他們眼中是世仇巴基斯坦的後台,一般除了間諜和腦子抽的孩子都不會學
『肆』 印度尼西亞人也學中文嗎
不是,印度尼西亞人口有一定比例是從中國移民來的華人,且占的比例大,所以印度尼西亞說漢語的氛圍很重,都有人本地人學習漢語。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英語: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是東南亞國家。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
印尼人口超過2.48億(2013年),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印尼群島自公元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
印尼當地統治者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國。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貿易。經歷了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後,印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宣告獨立。
『伍』 我答應了一個做父親的,幫他女兒學習中文。他女兒參數:7歲,印度人,對中文很感興趣。應該怎麼教好
中文的基礎是拼音!等她完全掌握了聲母,韻母,聲調。你再考慮別的,我記得我小時候在掌握了拼音後,第一件事情就隨身帶著字典。有不懂的就差。等學會怎麼個使用字典,就買些優秀作文書,邊查邊看。還有就是學些字,中國字的筆畫是學會中文所必須的。可以利用作文去抄,學寫字。這樣在抄的過程中掌握作文的背誦,比直接背誦作文強多 了
『陸』 印度人要如何學習中文
按印度人學印度語的方法學唄
『柒』 印度女孩自學中文,遠嫁安徽農民,婚後隨夫姓,她現狀如何呢
固然如今世界整體開展程度都比過去有明顯的進步,但是還有不少國度和地域存在重男輕女、男女不對等的問題存在。可見,在將來我們依然需求繼續努力,為了一個愈加美妙、幸福的生活。當然,除了社會整體的改動,個體本身的努力也很重要。
田瑪丫的一個未出嫁的妹妹聽了之後對中國很嚮往,她看到姐姐生活如此快樂,也想著本人也能夠如此。所以,田瑪丫便把這位妹妹帶到了中國,給了她中文名字田瑪琪。漂亮能乾的女孩子肯定不缺傾慕者,在姐夫田孟冰的協助下田瑪琪就嫁給了一位很不錯的同村小夥子。現往常她們姐妹倆過得都很幸福,而且住得也不算遠,逢年過節兩個姐妹還能夠聚在一同。
任何人都想要取得幸福,但是很少有人可以具有真正的幸福。這就是由於大局部人關於幸福只停留在想像之中,很少有人有勇氣去大膽沖出重圍去追求幸福,只是在同流合污中過完本人的終身。但是,美妙的東西都不可能坐收漁利就得到的,一定要奮起直追才能夠。要是我們對本人的生活不稱心,能夠向英勇的田瑪丫學習,大膽去追求。
『捌』 印度人會說漢語的多嗎
少吧,但肯定也是有的
『玖』 印度人怎樣看中國
在中國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兩等地,他們是這樣看中國的:
1、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認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爾。2009年,懷卡爾當時所在的一家德國企業把他派遣到上海,擔任亞太區銷售高級副總裁。現在,他11歲的大兒子和7歲的小兒子都在上海上學。2012年,懷卡爾被選為印度人協會主席,這個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聯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聯盟」合並的印度人社團,在他負責的這3年裡,會員從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協會的網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員會成員的手機號和電子郵箱,協會成員的名字和手機號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開。
懷卡爾說,印度人協會經常組織公益活動,聯絡在華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燈節公益晚會。此外,他們也願意為上海市民做些貢獻。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協會的成員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參加獻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獻血日」時,協會還會舉行這樣的活動。懷卡爾說:「我們很高興這樣做。」采訪中,懷卡爾再三稱贊中國人的守時和勤奮,他還說:「每次遇到新來的印度人,我都會告訴他上海給我們的安全感超過世界很多地方。我們應該給上海頒一個『安全獎』。」
普拉迪普·庫馬爾和太太安·麗塔住在上海世貿濱江花園的高層公寓里,天氣好的日子,從他們家的客廳能俯瞰黃浦江。在這個高檔社區,總共住著七八十戶印度人。庫馬爾來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國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國企業高管的經歷。2006年,庫馬爾看到中國咨詢行業的機遇,創立了自己的咨詢公司,同時也是另一家咨詢公司的合夥人。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那時中國的GDP增速很快,相關政策使跨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和運營非常容易,商業發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讓庫馬爾一家感到滿意。談到在廣場跳舞的中國大媽,已經當上奶奶的麗塔說:「中國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躍,也更快樂,退休彷彿是他們新生活的開始。」由於一家人都是素食主義者,麗塔還教會來家的鍾點工做印度菜,這大大提高了他們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現在,麗塔是上海一家名為「米飯媽媽」的公益組織成員,她們致力於幫助上海的弱勢兒童群體。麗塔說:「印度人與西方人差別很大。中國人把我們看成半個外國人,因為我們的語言、相貌,也因為我們的亞洲特性。我很高興,當地人接納了我們。」
2、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
生活在中國的印度人,有時願意把兩國做對比。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來中國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國妻子,1998年在北京國貿開了第一家印度餐廳。帕斯塔卡亞學的是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後在印度創業,想出一個「工業廚房」的點子,和做外賣差不多,但不太順利。幾年後,他決定出去闖闖,曾考慮過到頗受印度人歡迎的中東地區,那裡有700多萬印度人,直到一個朋友問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國」。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亞對中國一無所知,但他還是做出了選擇。來中國不久,就認識了會說英語的鄭女士,用帕斯塔卡亞的話說:「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們認真交往、磨合了好幾年,1997年才結婚。」那時候,他想買咖喱等家鄉的調料要去友誼商店,但現在方便多了,網購就可以解決。說起北京的變化,帕斯塔卡亞侃侃而談:「那時剛修完的二環路、三環路沒過多久就又擁堵了。以後北京有七環也不奇怪。」對於北京的霧霾,他也會抱怨,但他覺得「污染和發展有關,哪個國家都一樣,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幾年已經好多了,幾乎沒有沙塵暴。
帕斯塔卡亞在北京開的印度餐廳很受歡迎,吸引了很多社會名流。短短幾年內,他又開了兩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軌,讓帕斯塔卡亞更熱衷於傳播印度文化,他說:「很多中國人對瑜伽的印象就是減肥美體,其實它更強調呼吸冥想,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我希望能盡一己之力,讓更多中國人了解印度。」
來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獨生女,她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字「月光」,是當年一個去印度的中國女孩給起的。月光很喜歡這個名字,來中國後,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義,不過,這個開朗的女孩笑著說:「在中國發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這也是我來中國的原因。」月光說,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這樣的獨生子女很少見。
月光的父親曾在英國、中國香港經商,她13歲首次來中國時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後又去了廣州和深圳。月光說:「你問100個印度人剛來中國時是否適應,可能99個都說不適應,因為印中的文化差異很大。可是我很適應,我想是因為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國有聯系的原因。」現在,她最喜歡的中國小吃依然是粵菜系中的蝦餃。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MBA。談到為什麼放棄美國名校而選擇中國大學時,月光說,印度以前是英國殖民地,印地語和英語都是官方語言,她在印度的商學院里學到的知識也都以歐美為範本,因此,選擇去美國留學意義不大。相反,她認為,再過二三十年中國肯定能超越美國,因此,她想「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見證歷史」。月光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國商場里的售貨員、旅遊景點咨詢處和高速公路收費站等服務場所的工作人員多是女性,而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來做。
來自印度班加羅爾的尼廷·達尼在義大利讀研時,一次到上海實習的機會讓他對中國產生興趣。2011年畢業後,達尼來到上海,現在,他是一家名為「綠色倡議」的環保組織負責人,同時兼職做室內攝影和建築咨詢。「綠色倡議」經常組織宣傳環保的活動,如每月邀請環保產業的相關專家和高管講座,每次參加的人數都有上百人。達尼對政治話題不感興趣,但更關注中國政府的環保舉措。達尼說:「在印度,環保問題還沒有像在中國這樣被重視。印度政府面臨的主要挑戰仍是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大氣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最近才被重視。」
達尼認為中國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舉例說:「與上海相比,班加羅爾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時甚至一個多小時。」但他覺得,印度在旅遊業上有優勢,景觀和風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國,「所有的東西都被裝點過,越來越西方化」。對達尼來說,他希望可以簡化來中國的簽證手續。
3、印度學者:「印中不要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博士說:生活和工作在中國的4.5萬印度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起著推動作用,通過人員往來可以增進了解,促進中印兩國經貿、文化發展。但是人口大國印度在中國的人數還不夠多。
一位在中國生活了8年但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學者說:印中兩國媒體有時會有關於對方國家的負面報道,如炒邊境話題,其實印度普通百姓不太關注這些報道。他認為,歐美媒體也經常有對印度的負面報道,這很正常,西方不願接受其他國家崛起的事實。說起1962年的那場戰爭,他認為,印中合作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就太可惜了。他還談到,「莫迪總理對華友好訪問,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領導人喜歡把耳朵捂上自己做決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歡傾聽別人的意見,比較開放,親和力強,因此贏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國。
庫馬爾表示:「民間層面,印中兩國之間可以說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層面,彼此有些過於謹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國公司帶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相關程序。在中國,美國公司注冊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國注冊時也很容易。」他認為,中國穩步增長,印度也迅速發展,「兩國應以新的思維方式實現共同繁榮」。
在華印度人體驗中印差異 感嘆中國機會多更安全--國際--人民網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
『拾』 零基礎的老外想學中文。 老外是印度人,英語說得很好,想學中文,先學聽說,然後讀寫,什麼教材合適呢
哦 對了 我現在學的ABC天芐歐美外教英語中心的外教才和我提過 若要學好英語是輕松的 一定有個好的研習情境和實習口語對象,這取決於外教資質,標准口音(建議找歐美外教)才可以,保持逐日練習口語 1 on 1個性化學習就有最.好.的學習效果..學習後還要重復復習課堂錄音檔,好鞏固知識點~若真的是沒人幫忙的狀況下,那麼就去可可或滬江得到課外學習資料學習 多說多問很快的語感就提升起來,整體效果是絕對達成目標的..I heard many foreigners want to learn C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