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在大英帝國前由哪些小國組成

印度在大英帝國前由哪些小國組成

發布時間:2022-05-05 09:21:28

Ⅰ 大英帝國曾經的殖民地現在都是哪些國家

以下是已經脫離的殖民地及其對應國家
新南威爾士,昆士蘭,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西澳大利亞→澳大利亞

澳屬新幾內亞→諾魯
埃利斯群島→吐瓦魯
吉爾伯特群島→吉里巴斯
斐濟保護地→斐濟
紐西蘭→紐西蘭
索羅門群島保護地→索羅門群島
湯加保護地→湯加
新赫布里底群島→萬那杜
塞普勒斯→塞普勒斯
馬爾他→馬爾他
亞丁,亞丁保護地→葉門
巴林保護地→巴林
不丹自治地→不丹
英屬新幾內亞→巴布亞紐幾內亞
汶萊保護地→汶萊
英屬緬甸→緬甸
錫蘭→斯里蘭卡
英屬香港,英屬九龍,新租界→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
威海衛租借地→威海衛(中國)
英屬印度→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伊拉克自治地→伊拉克
科威特保護地→科威特
馬來亞,北婆羅洲,沙撈越,海峽殖民地→馬來亞地區,沙巴州,沙撈越州(馬來西亞),新加坡
馬爾地夫群島→馬爾地夫
巴勒斯坦委任地區→巴勒斯坦,以色列
尼泊爾→尼泊爾
阿曼保護地→阿曼
卡達保護地→卡達
外約旦→約旦
特魯西爾保護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英屬蓋亞那→蓋亞那
英屬宏都拉斯→貝里斯
新英格蘭→美國
英屬魁北克,英屬哥倫比亞,愛德華王子島,西北地區,紐芬蘭島→加拿大
安提瓜→安地卡及巴布達
巴哈馬群島→巴哈馬
巴貝多→巴貝多
多米尼加→多明尼加
格瑞那達→格瑞那達
牙買加→牙買加
聖克里斯托弗,尼維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聖露西亞
聖文森特→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特立尼達→特立尼達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巴蘇陀亞→賴索托
貝專納保護地→波札那
英屬多哥,黃金海岸→迦納
英屬喀麥隆→喀麥隆
甘比亞→甘比亞
埃及保護地→埃及
肯亞→肯亞
模里西斯→模里西斯
奈及利亞→奈及利亞
北羅德西亞→尚比亞
尼亞薩蘭→馬拉維
獅子山→獅子山
南羅德西亞→辛巴威
英屬好望角,奧蘭治,德蘭士瓦,納塔爾→南非
西南非洲→納米比亞
史瓦濟蘭保護地→史瓦濟蘭
蘇丹→北蘇丹,南蘇丹
坦噶尼噶,桑給巴爾→坦尚尼亞
烏干達保護地→烏干達

Ⅱ 英聯邦包括哪些國家如題 謝謝了

英聯邦成員共54個,分別為: 安地卡及巴布達、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波札那、汶萊、喀麥隆、加拿大、塞普勒斯、多米尼加聯邦、甘比亞、迦納、格瑞那達、蓋亞那、印度、牙買加、肯亞、吉里巴斯、南非、賴索托、馬拉維、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爾他、模里西斯、莫三比克、納米比亞、諾魯、紐西蘭、奈及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聖基茨與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索羅門群島、斯里蘭卡、史瓦濟蘭、坦尚尼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吐瓦魯、烏干達、英國、萬那杜、尚比亞、巴基斯坦、盧安達。 巴基斯坦曾於2007年11月22日被終止成員資格,2008年5月12日再次恢復英聯邦成員資格。 斐濟於2009年9月2日被終止成員資格。 [編輯本段]二、簡介 英聯邦旗幟英聯邦是英國對聯邦其他成員國在政治、軍事、財政經濟和文化上施加影響的組織。由英國和已經獨立的前英帝國殖民地國家或附屬國組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勢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紛紛要求獨立,便逐漸用英聯邦代替英帝國的稱號。英聯邦沒有設立任何權力機構。主要組織機構有:聯邦政府首腦會議、亞太地區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聯邦財政部長會議及其他部長級專業會議。1965年起設立英聯邦秘書處,其職責是促進英聯邦的合作,籌劃英聯邦各級會議。秘書處設在倫敦。此外,還有一些英聯邦的聯系國和原英國直轄的屬地也包括在英聯邦之內。 英聯邦總人口約1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30%,總貿易額佔全球的五分之一。現有53個成員(2007年11月22日,英聯邦部長級行動小組發表聲明稱,鑒於巴基斯坦「未能滿足恢復憲法等要求」,英聯邦決定中止巴基斯坦的英聯邦成員資格),其中32個為人口在150萬以下的小國。每年4月27日為英聯邦日。出版物有《英聯邦潮流》(雙月刊)、《今日英聯邦》和《英聯邦手冊》。自1930年以來英聯邦國家每四年舉辦一次綜合性的運動會:英聯邦運動會(現名) 英聯邦不是一個國家,也沒有中央政府。英王是英聯邦的名義元首。英聯邦不設權力機構,英國和各成員國互派高級專員,代表大使級外交關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英聯邦內部聯系越來越不穩定,如今,英國已不再是英聯邦的主宰,英聯邦也只是一個鬆散的、政治經濟磋商和合作組織。 2007年11月,印度駐英國高級專員卡馬萊什·夏爾馬,在坎帕拉舉行的2007年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上,當選為英聯邦秘書處自1965年成立以來的第五位秘書長。他於2008年4月1日正式接替原秘書長唐納德·麥金農。 [編輯本段]三、歷史 英聯邦前身是大英帝國,由英國及其自治領和其他已獨立的前殖民地、附屬國組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懾於日益高漲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調整了同原英帝國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1926年「英帝國會議」的帝國內部關系委員會提出,英國和已經由殖民地成為自治共和國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是「自由結合的英聯邦的成員」,「地位平等,在內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隸屬,唯有依靠對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統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從法律上對此予以確認,英聯邦正式形成。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獨立並加入英聯邦。1949年,印度成為共和國,選舉了自己的國家元首。從此英聯邦成員由需對英王效忠的原則演變為英聯邦成員「接受英王為獨立成員國自由聯合體的象徵」,英王是「英聯邦的元首」。 [編輯本段]四、機構 英聯邦總部和常設機構均設在倫敦,其組織機構有: 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 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又稱英聯邦峰會,通常每兩年舉行一次,1966年以前在倫敦舉行,自1966年起輪流在成員國中舉行,由東道國政府首腦主持。會議討論對成員國有重大影響的國際問題,並制定相關的共同政策。但會議不通過任何決議,會議發表的總原則對與會國沒有約束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先後在辛巴威的哈拉雷、塞普勒斯的利馬索爾、紐西蘭的奧克蘭、英國的愛丁堡、南非的德班、澳大利亞的庫拉姆、奈及利亞的阿布賈和馬爾他的瓦萊塔舉行(辛巴威於2003年12月7日正式宣布退出英聯邦)。 在2005年11月馬爾他首都瓦萊塔舉行的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上,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英國首相布萊爾在內的英聯邦53個成員國政府領導人就反恐、移民、反腐敗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2007年11月,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舉行,會議主題是「通過英聯邦社會轉型取得政治、經濟和人類發展」。會議發表公報,呼籲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在談判中顯示出良好意願和靈活性 。 英聯邦下一屆政府首腦會議將於2009年在加勒比島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舉行。 亞太地區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 從1978年起每兩年舉行一次,討論共同關心的地區性問題。 英聯邦部長會議 包括每年舉行的部長會議和不定期舉行各類會議等。 英聯邦秘書處 1965年成立,負責成員國間的協商和交流。 英聯邦基金會 成立於1966年。 此外,英聯邦還有一些專業性組織,如英聯邦議會協會、英聯邦新聞聯盟、英聯邦廣播協會、英聯邦青年交流理事會、英聯邦體育運動聯合會和英聯邦藝術協會等。 [編輯本段]五、不屬於英聯邦的前英國領土和殖民地 美國 埃及 蘇丹 緬甸(1948年獨立) 愛爾蘭從英國獨立以後,曾經是會員國。1949年建立愛爾蘭共和國以後離開英聯邦。 南葉門(1967年獨立,統一後的葉門提出了加入的申請) 英屬香港在1997年7月1日起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是20世紀最後一個脫離英聯邦的地區。 辛巴威在2002年時,被英國以該國執政者藐視人權並在大選中舞弊為由暫停該國在協會內的會籍一年,導致辛巴威政府憤而主動退出此組織。 斐濟在2006年12月發生軍事政變而被取消會籍。 南非和斐濟都曾退出(斐濟及後因軍事政變而被取消會籍),後又重新加入。巴基斯坦曾被中止成員國資格4年,2004年5月恢復,但又於2007年11月因緊急狀態事件被中止成員國資格,2008年5月12日再次恢復英聯邦成員資格。

Ⅲ 英國殖民印度時期,這個國家有多大,包括現在的哪些國家

大英帝國的版圖可以說是最大的了,她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化革命的國家,有世界工廠的美譽! 他的殖民地可以說遍布全球了。比如說現在的加拿大,紐西蘭,印度。等等。。。。。

Ⅳ 英聯邦國家都都有哪些他們是像北約成員國那樣的關系嗎

英聯邦(又稱共和聯邦,英語∶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53個獨立國家組成,其中多為大英帝國的前殖民地,元首為
伊麗莎白二世,她同時是英聯邦王國的國家元首。
在英語里,因為歷史原因或為了將它從其他聯邦中區別時,它或會被表達為「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或「British Commonwealth」。

一、成員
英聯邦成員共53個,分別為:
安地卡及巴布達、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波札那、汶萊、喀麥隆、加拿大、塞普勒斯、多米尼加聯邦、斐濟、甘比亞、迦納、格瑞那達、蓋亞那、印度、牙買加、肯亞、吉里巴斯、南非、賴索托、馬拉維、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爾他、模里西斯、莫三比克、納米比亞、諾魯、紐西蘭、奈及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聖基茨與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索羅門群島、斯里蘭卡、史瓦濟蘭、坦尚尼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吐瓦魯、烏干達、英國、萬那杜、尚比亞、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曾於2007年11月22日被終止成員資格,2008年5月12日再次恢復英聯邦成員資格。

二、簡介
英聯邦旗幟英聯邦是英國對聯邦其他成員國在政治、軍事、財政經濟和文化上施加影響的組織。由英國和已經獨立的前英帝國殖民地國家或附屬國組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勢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紛紛要求獨立,便逐漸用英聯邦代替英帝國的稱號。英聯邦沒有設立任何權力機構。主要組織機構有:聯邦政府首腦會議、亞太地區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聯邦財政部長會議及其他部長級專業會議。1965年起設立英聯邦秘書處,其職責是促進英聯邦的合作,籌劃英聯邦各級會議。秘書處設在倫敦。此外,還有一些英聯邦的聯系國和原英國直轄的屬地也包括在英聯邦之內。
英聯邦總人口約1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30%,總貿易額佔全球的五分之一。現有52個成員(2007年11月22日,英聯邦部長級行動小組發表聲明稱,鑒於巴基斯坦「未能滿足恢復憲法等要求」,英聯邦決定中止巴基斯坦的英聯邦成員資格),其中32個為人口在150萬以下的小國。每年4月27日為英聯邦日。出版物有《英聯邦潮流》(雙月刊)、《今日英聯邦》和《英聯邦手冊》。自1930年以來英聯邦國家每四年舉辦一次綜合性的運動會:英聯邦運動會(現名)
英聯邦不是一個國家,也沒有中央政府。英王是英聯邦的名義元首。英聯邦不設權力機構,英國和各成員國互派高級專員,代表大使級外交關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英聯邦內部聯系越來越不穩定,如今,英國已不再是英聯邦的主宰,英聯邦也只是一個鬆散的、政治經濟磋商和合作組織。
2007年11月,印度駐英國高級專員卡馬萊什·夏爾馬,在坎帕拉舉行的2007年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上,當選為英聯邦秘書處自1965年成立以來的第五位秘書長。他將於2008年4月1日正式接替現任秘書長唐納德·麥金農。

三、歷史
英聯邦前身是大英帝國,由英國及其自治領和其他已獨立的前殖民地、附屬國組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懾於日益高漲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調整了同原英帝國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1926年「英帝國會議」的帝國內部關系委員會提出,英國和已經由殖民地成為自治共和國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是「自由結合的英聯邦的成員」,「地位平等,在內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隸屬,唯有依靠對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統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從法律上對此予以確認,英聯邦正式形成。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獨立並加入英聯邦。1949年,印度成為共和國,選舉了自己的國家元首。從此英聯邦成員由需對英王效忠的原則演變為英聯邦成員「接受英王為獨立成員國自由聯合體的象徵」,英王是「英聯邦的元首」。

四、機構
英聯邦總部和常設機構均設在倫敦,其組織機構有:
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
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又稱英聯邦峰會,通常每兩年舉行一次,1966年以前在倫敦舉行,自1966年起輪流在成員國中舉行,由東道國政府首腦主持。會議討論對成員國有重大影響的國際問題,並制定相關的共同政策。但會議不通過任何決議,會議發表的總原則對與會國沒有約束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先後在辛巴威的哈拉雷、塞普勒斯的利馬索爾、紐西蘭的奧克蘭、英國的愛丁堡、南非的德班、澳大利亞的庫拉姆、奈及利亞的阿布賈和馬爾他的瓦萊塔舉行(辛巴威於2003年12月7日正式宣布退出英聯邦)。
在2005年11月馬爾他首都瓦萊塔舉行的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上,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英國首相布萊爾在內的英聯邦53個成員國政府領導人就反恐、移民、反腐敗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2007年11月,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舉行,會議主題是「通過英聯邦社會轉型取得政治、經濟和人類發展」。會議發表公報,呼籲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在談判中顯示出良好意願和靈活性 。
英聯邦下一屆政府首腦會議將於2009年在加勒比島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舉行。
亞太地區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
從1978年起每兩年舉行一次,討論共同關心的地區性問題。
英聯邦部長會議
包括每年舉行的部長會議和不定期舉行各類會議等。
英聯邦秘書處
1965年成立,負責成員國間的協商和交流。
英聯邦基金會
成立於1966年。
此外,英聯邦還有一些專業性組織,如英聯邦議會協會、英聯邦新聞聯盟、英聯邦廣播協會、英聯邦青年交流理事會、英聯邦體育運動聯合會和英聯邦藝術協會等。

五、不屬於英聯邦的前英國領土和殖民地
美國
埃及
蘇丹
緬甸(1948年獨立)
愛爾蘭從英國獨立以後,曾經是會員國。1949年建立愛爾蘭共和國以後離開英聯邦。
南葉門(1967年獨立,統一後的葉門提出了加入的申請)
英屬香港在1997年7月1日起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是20世紀最後一個脫離英聯邦的地區。
辛巴威在2002年時,被英國以該國執政者藐視人權並在大選中舞弊為由暫停該國在協會內的會籍一年,導致辛巴威政府憤而主動退出此組織。
斐濟在2006年12月發生軍事政變而被取消會籍。
南非和斐濟都曾退出(斐濟及後因軍事政變而被取消會籍),後又重新加入。巴基斯坦曾被中止成員國資格4年,2004年5月恢復,但又於2007年11月因緊急狀態事件被中止成員國資格,2008年5月12日再次恢復英聯邦成員資格。

Ⅳ 大英帝國有多少殖民地

非洲
巴蘇陀蘭(今賴索托),1966年獨立
貝專納(今波札那),1966年獨立
英屬多哥,1919年被並入黃金海岸,迦納獨立後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
英屬喀麥隆,1961年英屬與法屬喀麥隆合並並宣布獨立
甘比亞,1965年獲得獨立
黃金海岸(今迦納),1919年將英屬多哥並入,1957年獨立
埃及,1922年獲得獨立
肯亞,1963年獨立
模里西斯,1968年獨立
奈及利亞,1960年獨立
北羅得西亞(今尚比亞),1964年獨立
尼亞薩蘭(今馬拉維),1964年獨立
獅子山,1961年獨立
南羅得西亞(辛巴威),1965年該國的白人少數政府自行宣布獨立
英屬索馬里蘭,1960年並入索馬里後獨立
南非,1910年由上述殖民地合並組成南非聯邦,成為一個自治領
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1990年獨立
史瓦濟蘭,1968年獨立
蘇丹,1956年蘇丹獨立
坦噶尼喀,1961年獨立,1964年與桑給巴爾組成坦尚尼亞
桑給巴爾,1963年獨立,次年與坦噶尼喀合並組成坦尚尼亞
烏干達,1962年獨立
美洲與大西洋
阿森松島,1922年起由聖赫勒拿島對其進行行政上的管轄一直到現在
英屬蓋亞那(今蓋亞那),1966年獨立
英屬宏都拉斯(今貝里斯),1981年獨立
加拿大,1867年成為自治領
北美十三州,1776年獨立成美國
福克蘭群島,1841年開始進行殖民統治至今
紐芬蘭,1949年加入加拿大自治領
安圭拉,1969年英國恢復對該島的統治至今
安提瓜,1981年獨立為安地卡及巴布達
巴哈馬群島,1973年獨立
巴貝多,1966年獨立
百慕大,1684年起由英國政府直接管轄至今
英屬維爾京群島,1713年起成為英國殖民地至今
開曼群島,1959年成為獨立的殖民地至今
多米尼加,1978年獨立
格瑞那達,1974年獨立
牙買加,1962年獨立
蒙特塞拉特,1784年再度成為英國殖民地至今
聖克里斯托弗和尼維斯,1983年獨立,稱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1979年獨立
聖文森特,1979年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獨立
特立尼達島,1962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獨立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1973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至今
聖赫勒拿島,1834年英國政府開始對其進行直接管轄至今
特立斯坦達庫尼亞群島,1938年起成為隸屬於聖赫勒拿島行政管轄的英國殖民地至今
南極洲
英屬南極領地,1819年英國對該地區聲明主權,不受國際承認
亞洲
亞丁,1963年亞丁加入南阿拉伯聯邦,後者於1967年獨立為南葉門,1990年南北葉門統一
巴林,1971年巴林宣布獨立
不丹,1947年印度獨立後英國也結束了對不丹的控制
英屬新幾內亞,1949年巴布亞與其餘的新幾內亞合並並獨立為巴布亞紐幾內亞
汶萊,1983年汶萊脫離英國的保護完全獨立
緬甸,1948年緬甸獨立
英屬錫蘭,1948年獨立,1972年更改國名為斯里蘭卡
英屬香港,1997年政權順利交接,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英屬印度,1947年印度在分裂為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後獨立;1972年孟加拉國又從巴基斯坦分裂出來
伊拉克,1932年獨立
科威特,1961年科威特完全獨立
馬來亞,1957年完全獨立。1963年馬來亞、新加坡(後退出)、北婆羅洲和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1965年獨立
巴勒斯坦,1948年巴以分治
尼泊爾,1947年印度獨立後尼泊爾也隨即獲得獨立
北婆羅州,1963年更名沙巴並加入馬來西亞
阿曼,1971年獨立
卡達,1971年獨立
沙拉越,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
海峽殖民地(今天的馬六甲、檳城和新加坡),1963年新加坡選擇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又退出,宣布獨立
外約旦(今約旦),1946年才讓其完全獨立
特魯西爾酋長國(今阿聯酋),1971年獨立
威海衛,1930年歸還中國
歐洲
塞普勒斯,1960年完全獨立
直布羅陀,1713年英國與西班牙簽訂條約,正式確認其主權歸英國所有至今
馬爾他,1964年獨立
愛爾蘭,1922年自治,1949年廢除君主制及自動退出了英聯邦
太平洋地區
澳大利亞,1901年組成聯邦並開始自治
埃利斯群島(今吐瓦魯),1978年獨立
吉爾伯特群島(今吉里巴斯),1916年與埃利斯群島組成殖民地,1979年獨立
斐濟群島,1970年獨立
諾魯,1968年諾魯獨立
紐西蘭,1856年紐西蘭成立責任政府,後取得自治領地位
皮特凱恩,1838年英國將其納入英國至今
索羅門群島,1978年獨立
湯加,1970年獨立
新赫布里底群島(今萬那杜),1980年獨立
赫里戈蘭島,1890年割讓給德國
夏威夷,1843年獨立
愛奧尼亞群島於1809年被英國佔領,1864年割讓給希臘
梅諾卡島,後割讓給西班牙
蚊子海岸(Mosquito Coast)在1655年至1850年間曾是英國的保護地
佛羅里達州,後割讓給西班牙,之後又加入美國
英屬北美13殖民地與密西西比河之間的領土,美國佔領

Ⅵ 大英帝國當時擁有哪些殖民地是現在的哪些國家

曾經是英國殖民的國家共56個,地區2個(現在的國名): 大洋洲14個:澳大利亞,紐西蘭,萬那杜,吐瓦魯,索羅門群島,薩摩亞,諾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巴貝多,吉里巴斯. 非洲21個: 南非,奈及利亞,喀麥隆,賴索托,波札那,迦納,馬拉維,坦尚尼亞,辛巴威,史瓦濟蘭,尚比亞,烏干達,湯加塞席爾,模里西斯,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獅子山,肯亞,甘比亞. 美洲8個: 加拿大,貝里斯,蓋亞那,特利尼達和多巴 哥,牙買加 ,格瑞那達,巴哈馬,安地卡及巴布達. 亞洲10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緬甸,汶萊,民主葉門. 歐洲3個:愛爾蘭,塞普勒斯,馬爾他. 地區2個:美國的一部分(指紐約州及周圍),中國香港. 註:以上56個國家中除緬甸,愛爾蘭,辛巴威,民 主葉門外,其他國家現在均為」英聯邦」組織成員 現在依然是英國管轄的海外領地,屬地還有16個: 海外領地9個:安圭拉、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直布羅陀、蒙拉賽拉特島、聖海倫納及其附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屬地3個: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為「福克蘭島」) 南喬治亞與南三明治群島,皮特凱恩群島. 皇家屬地3個:根西島,澤西島,馬恩島. 特殊屬地1個:賽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記得採納啊

Ⅶ 英聯邦國家包括哪些國家是怎樣形成的

源於大英帝國以前的殖民地。二次大戰以後,大英帝國的版圖開始分崩離析,殖民地紛紛從英國獨立。自從1920年代,英國開始考慮讓殖民地自主,並於1931年落實成為威斯敏斯特法令通過, 此時英聯邦正式確立。英聯邦的成立,是基於成員國之間的共同歷史背景,讓大家在獨立以後能夠繼續維持自由平等的關系。1946年,協會名稱由「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修改為「Commonwealth of Nations」並一直沿用至今。

現時大多數前英國領土和殖民地都留在英聯邦,除了下列地區:

緬甸(1948年獨立)
愛爾蘭從英國獨立以後,曾經是會員國。1949年建立愛爾蘭共和國以後離開英聯邦。
南葉門(1967年獨立)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起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是20世紀最後一個脫離英聯邦的地區。
辛巴威在2002年時,被英國以該國執政者藐視人權並在大選中舞弊為由暫停該國在協會內的會籍一年,導致辛巴威政府憤而主動退出此組織。

英聯邦國家有:
安地卡及巴布達 | 澳大利亞 | 巴哈馬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貝里斯 | 波札那 | 汶萊 | 喀麥隆 | 加拿大 | 塞普勒斯 | 多米尼克 | 斐濟 | 甘比亞 | 迦納 | 格瑞那達 | 蓋亞那 | 印度 | 牙買加 | 肯亞 | 吉里巴斯 | 賴索托 | 馬拉維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爾他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諾魯 | 紐西蘭 | 奈及利亞 | 巴基斯坦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 薩摩亞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羅門群島 | 南非 | 斯里蘭卡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湯加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吐瓦魯 | 烏干達 | 英國 | 萬那杜 | 尚比亞

Ⅷ 印度在獨立之前的領土有沒有不是英國殖民地的地方

如果我問一個問題:印度獨立之前是哪國的殖民地?

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是英國,這當然沒錯,而且可能很多人還知道,英屬印度不僅僅包含了現在的印度,還包括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也就是幾乎整個南亞次大陸,甚至還包括了一部分的緬甸。

但是還有一個知識就少有人知了:其實印度並不是全境都在英國人手裡,葡萄牙人也在印度有地盤。

這是咋回事?

首先在歷史上大家知道,搞大航海和殖民掠奪,葡萄牙人可是英國人的先輩,早在1498年5月20日,首位抵達印度的葡萄牙人是瓦斯科·達·伽馬就在在卡利卡特(即現今的科澤科德)登陸,之後葡萄牙人一直把這個地方當成殖民據點。

1815年拿破崙戰爭後法屬印度的領地 (白色)

1947年10月,印度取回位於默吉利伯德訥姆、科澤科德及蘇拉特的補給地lodges的主權。其後法國與印度於1948年達成協議,由法屬印度各地人民投票公決其歸屬前途,1954年11月1日,其餘四個法屬印度地區由印度接管。

除了法國其實還有丹麥這個小國在印度有殖民地,不過他們只在泰米爾納德的特蘭奎巴建立了一個貿易根據地,然而此貿易站一直無足輕重,並於1845年賣了給英國。此外尼科巴群島也曾於1755-1868年成為丹麥殖民地,最後被售予英國。

Ⅸ 印度在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屬於哪國

不屬於哪國,因為在被英國統治前他不算是一個國家

Ⅹ 大英帝國曾經殖民過的國家有哪些。

弗吉尼亞、美國、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島嶼、新阿姆斯特丹、澳大利亞、紐西蘭。

1、1587年沃爾特·雷利爵士在羅阿諾克宣布弗吉尼亞為英格蘭殖民地。但這兩塊殖民地都十分短命,由於食物匱乏、惡劣的天氣、海難以及美洲大陸上不友好的土著人的侵犯,英格蘭很快就不得不放棄了這兩片殖民地。

2、大英帝國的雛形成於17世紀初,此時英格蘭已經在北美建立了多片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包括了日後的美國、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島嶼例如牙買加和巴貝多。

3、盛產甘蔗的加勒比地區高度依賴奴隸的工作,它是英格蘭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圖的殖民地。美洲大陸南部的殖民地為英格蘭提供煙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則出產毛皮;它們從經濟角度上講沒有加勒比島嶼對英格蘭那麼重要,但是大片的可耕種土地吸引了眾多英格蘭移民者。

4、英格蘭的美洲殖民地正通過戰爭與殖民逐步擴大,通過英荷戰爭,英國獲得了新阿姆斯特丹(紐約)。七年戰爭中英格蘭擊潰了法國,並在1760年佔領了新法蘭西的全部地區,控制了北美更多地區。

5、隨後,澳大利亞(1788英國人發現)和紐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領土)成為英國移民們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土著人口也因戰爭與疾病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內銳減了60%至70%。這些殖民地之後都實現了自治,同時也是羊毛和鐵礦的出口地。

在一戰結束後的1922年,根據巴黎和會奪取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為了世界歷史上跨度最廣的國家。

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

(10)印度在大英帝國前由哪些小國組成擴展閱讀:

殖民意義:

殖民地從英國那裡獲得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投資,促進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獲得英國的法律框架與國際性的語言英語。

在殖民地脫離帝國獨立之前英國都會試圖將它的議會民主制留給殖民地人民,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獨立後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

帝國在全世界范圍內協助傳播了英國的技術、商業、語言和管理模式,帝國霸權幫助英國實現了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英國殖民地人民無法決定其自己的命運,英國本土的資本主義卻在繼續發展。

閱讀全文

與印度在大英帝國前由哪些小國組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電烤盤做什麼生意好 瀏覽:984
義大利上火的人能吃什麼 瀏覽:762
用什麼軟體和越南人溝通 瀏覽:114
在越南什麼地方娶老婆靠譜 瀏覽:829
印度東進實力怎麼樣 瀏覽:690
魷魚須炒義大利面怎麼做好吃 瀏覽:444
印尼語女朋友怎麼說 瀏覽:742
中國聯通怎麼查看密碼 瀏覽:109
三月份英國怎麼穿衣 瀏覽:542
印度最大神石在哪裡 瀏覽:164
印度幣是怎麼算的 瀏覽:633
伊朗簽證為什麼辦不下來 瀏覽:790
英國垂耳兔大概多少錢 瀏覽:295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德國軍隊 瀏覽:932
伊朗人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595
義大利掛面是什麼面做的 瀏覽:17
英國的天氣最低多少度 瀏覽:854
100元在印尼能買什麼 瀏覽:719
怎麼撥打中國電話 瀏覽:515
義大利留學學音樂需要考什麼 瀏覽: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