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戰爭可以動員多少人
中印兩國只有睦鄰友好才能雙贏,所以不會打仗,為了外交需要,放幾句狠話是可以諒解的。就怕印度被外部視力搞亂,說不準產生騷擾中國的武裝力量。中國人雖然公德水平整體下降,但是有外敵入侵的時候還會同仇敵愾的。身邊的愛國熱情並不低,大家都說戰爭願意出資出力。
『貳』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出動多少軍隊
中國出動一個師的兵力。這場戰爭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不同於國內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也不同於抗美援朝戰爭。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毛澤東稱中印邊界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中國在獲得勝利後主動撤軍,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2)印度戰爭能動員多少人擴展閱讀:
印度企圖以武力解決邊界爭端引起的,是政治軍事仗。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以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端,而印度尼赫魯政府則堅持擴張主義立場,執意以武力實現其領土要求。
印度敗走的那場中印邊境戰爭,中國人稱「對印自衛反擊戰」,在印度則以「瓦弄之戰」聞名——當年的戰爭,正是由印度入侵位於中印邊境東側的瓦弄地區而起,又以中國成功收復瓦弄結束。
為了「銘記」這場「屈辱」,印度將戰敗的11月21日設為「瓦弄日」。自1963年起,每年11月印度都會舉行「瓦弄日」紀念活動。
『叄』 中印戰爭,印度是怎麼敗的
我們先說打仗怎麼才可能勝利,回頭再來看印度的狀況,就知道了
1、戰爭准備是否充足,簡單地說,應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1裝備適用:如果裝備不適合,部隊的戰鬥力必然受影響
此戰時,中國軍隊普遍換裝了56式槍族,在單兵火力上比印度高一代,打起來印度人自然吃虧。加上重武器以後,差異更大
1.2人員動員:印度動員的兵力不足,而且是以添油戰術逐次加入的,初次交火的時候,是不滿員的第七旅(3000多人)對這邊近萬人;擴大之後,這邊是54軍增援上來,兵力優勢更加明顯
以我之專對敵之分,自然獲勝機會更大
1.3後勤准備:三哥實現根本沒有做好戰爭的准備,認為中國會後退,因此裝備嚴重不足,以第七旅為例,每個士兵平均才50發子彈,炮彈更少,沒打多久就沒子彈了,怎麼玩
2、戰術是否合理
2.1部署狀況:三哥把部隊像撒胡椒面一樣鋪在漫長的戰線上,空隙比比皆是,對上善於迂迴、穿插的TG,自然被打了個欲 仙欲 死
2.2戰術:前期盲目地堅持一戰式的點防禦,隨後盲目自大投入全面進攻,沒有重點,被各個擊破
說白了,就是之前的果阿之戰太輕鬆了,把問題都掩蓋了,以致三哥不知道自己貴姓,真以為自己的軍隊是世界第三了,然後很不幸又遇上了專為世界第三清火的TG
『肆』 兩次世界大戰時間地域參戰國家數捲入戰爭人口數動員的總兵力數傷亡總人數
第一次世界大戰
(First World War) 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為重新瓜分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畫界、爭奪勢力范圍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被塞爾維亞族青年用手槍打死。7月28日,奧匈帝國以此事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決定乘機吞並塞爾維亞。隨後許多國家也相繼捲入戰爭。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塞爾維亞王國、俄羅斯帝國、法國、比利時、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日本、黑山、義大利王國
同盟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即達7.045億,動員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動員陸軍兵力634萬人。但德國軍事工業發達,戰爭准備比較充分,戰爭前期掌握戰略主動權。
各主要交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戰略進攻,輕視防禦;企圖依靠一兩次總決戰決定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打短期戰爭。德國為避免東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亟欲奪回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次要兵力鉗制和吸引法軍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迂迴,從背後打擊法軍主力。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鉗制俄軍。在海上,集中艦隊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鉗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奧匈的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進攻俄國,同時對塞爾維亞作戰。法國的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地區,視情況打進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或反擊德軍入侵。俄國的計劃受制於法國,准備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把陸上作戰的重擔推給法俄,只派出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主要發揮自己的海軍優勢同德國作戰。
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是主戰場。海上以北海為主戰場。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 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大戰使各國人民 遭受空前災難 ,交戰 雙方動員兵力共7340 余萬人 ,直接參戰部隊 2900 多萬人 ,死於戰場的約1000多萬人 ,受傷的約2000 萬人 ,受戰禍波及的人口在13億以上,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75%,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起因:
歐洲戰區:波蘭戰役、
亞洲戰區:盧溝橋事變、
非洲戰區:衣索比亞抗義戰爭
參戰方
同盟國:美國、蘇聯、英國、中國、法國、以及其他
軸心國:德國、日本、義大利、以及其他
指揮官: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蔣中正、戴高樂、希特勒、東條英機、墨索里尼
傷亡
同盟國
士兵死亡:14,000,000
平民死亡:36,000,000
合計死亡:50,000,000
軸心國
士兵死亡:8,000,000
平民死亡:4,000,000
合計死亡:12,000,000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戰爭的根源並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原有的矛盾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加深了它們的矛盾,並且出現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之間因分贓不均引起的矛盾等新的矛盾。當這些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恢復之後,他們之間的斗爭便尖銳起來,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逐漸發展到軍事斗爭上。
其中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崛起,成為發動侵略擴張戰爭的策源地。
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的經濟危機,德、意、日統治集團企圖用戰爭擺脫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先後在世界各地挑起局部的侵略戰爭,並最終發動世界大戰。
1931年,日本對中國不宣而戰,侵佔中國東北;1935年,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1936年,德、意對西班牙進行武裝干涉;1937年7 月,日本製造盧溝橋事件,開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和1939年,德國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7年11月,德、意、日互相勾結,形成" 柏林——羅馬——東京軸心".之後,又締結了三國同盟條約,結成軍事同盟。從此,德、意、日加快了在全球發動更大規模戰爭的步伐。面對法西斯瘋狂的侵略擴張,英、法採取了姑息縱容的" 綏靖政策" ,美國則採取了" 坐山觀虎鬥" 的政策,企圖把德、意、日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這就大大助長了法西斯勢力擴大侵略戰爭的氣焰。
1939年9 月1 日,德國進攻波蘭,同年9 月3 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四五月間,德國侵佔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進而攻入法國本土,迫使法國投降。1941年3 月,德軍進駐保加利亞;4月佔領南斯拉夫和希臘。義大利乘機奪取英、法在地中海和北非的殖民地。1941年6 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攻蘇聯,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也同時對蘇開戰。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日軍迅速佔領了菲律賓、泰國、馬來亞、新加坡、緬甸、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和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這樣,戰爭進一步擴大。
1941年10月,蘇、美、英三國舉行莫斯科會議,確立了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合作關系。1942年1 月,中、美、英、加、加、澳、印等26國代表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開始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從1941年冬開始,蘇德戰場出現轉機,蘇聯軍民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擊敗德軍。1942年11月,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反攻,全殲被圍德軍,扭轉了戰局。英、美軍隊在北非登陸,將德、意軍隊逐出北非,並在西西里島登陸。1943年9 月3 日,義大利投降。1944年6 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第二戰場。蘇軍在把德軍逐出國境後,配合東歐各國的解放戰爭,許多國家先後得到解放。1945年初,蘇軍和英、美軍隊分路攻入德國本土。5 月2 日,蘇軍攻克柏林,8 日,德國無條件投降。隨後,美、英軍隊集中力量在太平洋向日軍發動全面進攻。8 月8 日,蘇聯對日宣戰。中國人民對日展開總反攻。8 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 月2 日簽署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日期:1937年7月7日或1939年9月1日 - 1945年9月2日
地點:歐洲、亞洲太平洋、北非、東南亞、中東、地中海
結果:同盟國勝利。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出現,造成了冷戰。
『伍』 中印戰爭雙方參戰兵力到底是多少
名稱
中印戰爭
傷亡情況
中國軍隊陣亡722人,負傷697人
地點
藏南地區
主要指揮官
印度軍隊陣亡4383人,負傷1047人中
時間
1962年6月至11月
參戰方
中國;印度
結果
中國獲勝,軍隊回撤到戰前位置
『陸』 印度軍事力量怎麼樣
印度是為數不多的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軍事力量實力派世界第四!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張局勢非常嚴重,戰爭即將爆發。早在8月17日,印度國防部長曼莫漢•辛格就公開威脅要改變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這一聲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
我們知道印度也是一個人口大國,所以他們的戰爭動員能力非常強。一旦發生戰爭,印度估計至少能動員800萬軍隊,其中包括退伍軍人、民兵、預備役人員等。而且。印度的航母技術也正在逐步成熟。所以,印度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有時我們需要正確對待印度軍事能力。
『柒』 印度的軍事實力
1.戰略目標:稱霸南亞,遏制中國,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軍事大國。俄羅斯在軍事上大力收縮,美國也減少了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南亞地區出現了相對的力量真空,對此,印利用與美、俄、日等國的戰略夥伴關系,加快核軍備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加快爭當軍事強國和世界「一流」大國的步伐。
2.戰略方針:
(1)在戰爭威脅判斷上,突出核威懾條件下的高技術局部戰爭(低強度戰爭)的威脅,戰爭准備從打一場全面戰爭轉向打多場邊境局部戰爭;
(2)以進行「有限戰爭」作為主要作戰手段,即通過給對手以必要的懲罰,實現相對有限的戰爭目的;
(3)以巴、中兩國為主要對手。擁有對巴進行一場全面戰爭的能力,迫使其撤出所佔領土;將中國視為潛在威脅,對中國不放棄「既得利益」,相機進行新的擴張和蠶食;
(4)通過外交、軍事和經濟手段,特別是核威懾,謀取和維護對南亞諸國的威懾與控制;
(5)控制從阿拉伯海到南中國海之間的海域,堅持不允許外國干涉南亞和印度洋事務的政策,特別是中國同印度鄰國發展軍事關系;
(6)加速與東盟建立經濟上的戰略聯盟和「軍事合作」關系。
3.作戰思想:當前印軍認為,戰爭的基本目的是消滅敵人的武裝力量,主張在進攻和防禦時都具有進攻意識,並立足於打核威懾條件下的高技術局部戰爭。其基本內容是:
(1)強調攻勢作戰,先發制人,必要時越境作戰,力求把戰火引向敵方領土;
(2)在進攻和防禦中實施全縱深立體作戰;
(3)注重機動作戰,力求掌握戰場主動權;
(4)強調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突出空軍的作用,重視陸空軍協同聯合作戰;
(5)強調在主要方向上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達成速戰速決的效果;
(6)重視發揮電子戰的作用,實施電子欺騙,壓制電子干擾,隱蔽作戰意圖,電子殺傷與火力殺傷相結合;
(7)強調實行高效的作戰指揮。
領導人物
總統兼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納拉亞南(1997年7月25日上任)。總理阿塔爾·比哈爾·瓦傑帕伊(1999年10月上任)。國防部長賈斯旺特·辛格(兼外交部長,2001年3日上任)。陸軍參謀長S.帕德馬納班上將(2000年9月30日上任)。海軍參謀長蘇西爾·庫馬爾上將(1998年12月30日上任)。空軍參謀長A·Y·提普尼斯上將(1998年12月28日上任)。
『捌』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印度跟隨英國出動了多少人參戰庚子賠款分給了印度多少
八國聯軍中英軍占約3000人,大部分都來自印度等殖民地,英國本土的人反而沒多少,至於錢分了多少給印度,真的沒找到資料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26年),以當時的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入華的聯合國軍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
『玖』 印度出動10萬大軍干涉他國內政,結果如何
引言
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印度作為南亞的一個比較大的國家,人口眾多,發展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他們本地人的需求,慢慢的印度在我們的眼裡就變成了一個比較弱小的國家。印度在近代的時期,遭受到了來自英國的侵略,而且在二戰結束之後,印度才得以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
但是作為我國當時結束了被侵略之後,選擇的是和平發展鞏固自己的國防,但是印度不一樣,他們選擇拿起英國人的武器,大肆的進行殖民侵略,並且他們有一顆野心,想要拿到亞洲的首要地位。
在1987年的7月,印度想要干涉國外的內政,出兵十萬,但是卻沒想到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總結
面對拉吉夫·甘地這一波操作屬實讓印度人民表示不滿,於是他的競選失敗了,但是此時投入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十萬人,新上任的總理下令收兵,並且說印度這次的操作純粹是在損害自己的利益,而且猛虎組織對拉吉夫·甘地仍然出於憎恨的態度,於是害怕他重蹈覆轍,便選擇刺殺了他。印度有著大國的雄心,但是他時時刻刻分不清戰爭的格局。
『拾』 印度土兵大起義有多少人參加
印度民.族大起.義,又稱印度雇.佣軍兵變、土兵起.義,是指1857年到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領.導的、以印度雇.傭兵為骨.乾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發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主要領.導者是章西女王和巴哈杜爾·沙二世。
這次起.義終結了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體.制,使得印度置於英國直接統.治之下,故此常被視為印度的第一次獨.立戰爭。
19世紀上半期,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極力把印度變成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激起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極大仇.恨。英國在印度實行兼並封.建主領地的政.策,引起許多貴.族的不滿。
1849年英國吞並旁遮普以後,取消20萬印度雇.傭兵的特.權,激起印度雇.傭兵的不滿情緒。
早在1856年 ,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就在廣大城鄉進行各種形式的反英宣.傳。
從1857年2月到4月,軍.隊起.義事.件不斷發生。5月11日,起.義者進入德里,擁立莫卧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印度皇帝,成.立了由十人組成的行政院為領.導機.構。起.義者佔領古都德里,激發了各地起.義的迅速發展 。年輕的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於6.月領.導人.民起.義。起.義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廣大地區,中心是德里、坎普爾、勒克瑙。從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義者進行英勇的德里保衛戰。7月初,巴雷利起.義領.袖巴克德·汗到達德里,被任命為德里起.義軍總司令。但巴哈杜爾·沙二世周圍的封.建貴.族反.對巴克德·汗,致使起.義軍失去統.一指揮。9月中旬,在血戰6天之後,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軍出走法魯哈巴德。巴哈杜爾·沙二世屈膝投降,後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後,奧德首府勒克瑙成為起.義軍的中心。
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義軍接近20萬.人 ,其中3.5萬以上是孟加拉軍團的印度雇.傭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義軍在勒克瑙進行艱苦的保衛戰,最後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領.導下,起.義軍進行詹西保衛戰。6.月,這位女王在瓜廖爾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