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是怎麼算除法的

印度是怎麼算除法的

發布時間:2022-05-05 15:02:47

A. 乘除法豎式是哪國何時由誰創造的發明之前的乘除怎麼算的

豎式的沿革沒有典籍記載

我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主,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就。其中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籌算和珠算在數學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顯示出來的優越性,在世界數學史上也是值得稱道的。

十進位值制記數法曾經被馬克思(1818—1883)稱為「最妙的發明之一」①。

從有文字記載開始,我國的記數法就遵循十進制。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鍾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字的合文來記十萬以內的自然數的。例如二千六百五十六寫作■■■■(甲骨文),六百五十九寫作■■■■■(鍾鼎文)。這種記數法含有明顯的位值制意義,實際上,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樣取消,便和位值制記數法基本一樣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制轉變到封建制的時期,生產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出了大量比較復雜的數字計算問題。為了適應這種需要,勞動人民創造了一種十分重要的計算方法——籌算。我們認為籌算是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理由是:第一,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商業和天文歷法方面有了飛躍的發展,在這些領域中,出現了大量比以前復雜得多的計算問題。由於井田制的廢除,各種形狀的私田相繼出現,並相應實行按畝收稅的制度,這就需要計算復雜形狀的土地面積和產量;商業貿易的增加和貨幣的廣泛使用,提出了大量比例換算的問題;適應當時農業需要的厲法,要計算多位數的乘法和除法。為了解決這些復雜的計算問題,才創造出計算工具算籌和計算方法籌算。第二,現有的文獻和文物也證明籌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例如「算」和「籌」二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如《儀禮》、《孫子》、《老子》、《法經》、《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鍾鼎文中到現在仍沒有見到這兩個字。一二三以外的籌算數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貨幣(刀、布)上。《老子》提到:「善計者不用籌策」,可見這時籌算已經比較普遍了。因此我們說籌算是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這並不否認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就有簡單的算籌記數和簡單的四則運算。

關於算籌形狀和大小,最早見於《漢書·律歷志》。根據記載,算籌是直徑一分(合○·二三厘米)、長六寸(合一三·八六厘米)的圓形竹棍,以二百七十一根為一「握」。南北朝時期公元六世紀《數術記遺》和《隋書·律歷志》記載的算籌,長度縮短,並且把圓的改成方的或扁的。這種改變是容易理解的:長度縮短是為了縮小布算所佔的面積,以適應更加復雜的計算;圓的改成方的或扁的是為了避免圓形算籌容易滾動而造成錯誤。根據文獻的記載,算籌除竹籌外,還有木籌、鐵籌、玉籌和牙籌,還有盛裝算籌的算袋和運算元筒。唐代曾經規定,文武官員必須攜帶算袋。1971年八月中旬,在陝西寶雞市千陽縣第一次發現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年到前49年)的骨制算籌三十多根,大小長短和《漢書·律歷志》的記載基本相同。1975年上半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又發現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57年)的竹製算籌一束,長度比千陽縣發現的算籌稍大一點。1980年九月,在石家莊市又發現東漢初期(公元一世紀)的骨制算籌約三十根,長度和形狀同《隋書·律歷志》的記載相近,這說明算籌長度和形狀的改變早在東漢初期已經開始。算籌的出土,為研究我國數學發展史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

從而進行加、減、乘、除、開方以及其他的代數計算。

籌算一出現,就嚴格遵循十進位值制記數法。九以上的數就進一位,同一個數字放在百位就是幾百,放在萬位就是幾萬。這種記數法,除所用的數字和現今通用的印度-阿拉伯數字形式不同外,和現在的記數法實質是一樣的。籌算是把算籌一面擺成數字,一面進行計算,它的運算程序和現今珠算的運算程序基本相似。記述籌算記數法和運演算法則的著作有《孫子算經》(公元四世紀)、《夏侯陽算經》(公元五世紀)和《數術記遺》(公元六世紀)。負數出現後,算籌分成紅黑兩種,紅籌表示正數,黑籌表示負數。算籌還可以表示各種代數式,進行各種代數運算,方法和現今的分離系數法相似。我國古代在數字計算和代數學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籌算有密切的關系。例如祖沖之的圓周率准確到小數第六位,需要計算正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八邊形的邊長,把一個九位數進行二十二次開平方(加、減、乘、除步驟除外),如果沒有十進位值制的計算方法,那就會困難得多了。

古巴比侖的記數法雖然有位值制的意義,但是它是六十進的,計算比較繁瑣。古埃及的數字從一到十隻有兩個數字元號,從一百到一千萬有四個數字元號,而且是象形的,例如用一個鳥表示十萬。文化比較發達的古希臘,由於看重幾何,輕視計算,記數方法十分落後,用全部希臘字母表示一到一

民創造的,但是印度在公元三世紀以前使用的記數法是希臘式和羅馬式兩種,都不是位值制,真正使用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出現在公元六世紀末。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和籌算,在世界數學史上應該佔有重要的地位。

籌算在我國古代用了大約兩千年,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至人民生活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它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在室外拿著一大把算籌進行計算就很不方便;其次,計算數字的位數越多,所需要的面積越大,受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此外,當計算速度加快的時候,很容易由於算籌擺弄不正而造成錯誤。隨著社會的發展,計算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籌算需要改革,這是勢在必行的。這個改革從中唐以後的商業實用算術開始,經宋元出現大量的計算歌訣,到元末明初珠算的普遍應用,歷時七百多年。《新唐書》和《宋史·藝文志》記載了這個時期出現的大量著作。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對民間數學十分輕視,以致這些著作的絕大部分已經失傳。從遺留下來的著作中可以看出,籌算的改革是從籌算的簡化開始而不是從工具改革開始的,這個改革最後導致珠算的出現。

珠算是由籌算演變而來的,這是十分清楚的。籌算數字中,上面一根籌當五,下面一根籌當一,珠算盤中的上一珠也是當五,下一珠也是當一;由於籌算在乘、除法中出現某位數字等於十或多於十的情形(例如26532÷8,

採用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其次,我們可以證明,從楊輝、朱世傑開始到元末丁巨、何平子、賈亨止的除「起一」法外的全部現今通用的珠算歌訣,是為籌算而設的。楊輝的《乘除通變本末》(公元1274年)和朱世傑的《算學啟蒙》(公元1299年)已經有相當完備的歌訣,但是楊輝在《乘除通變本末》中說:「下算不出『橫』『直』」,其中「橫」「直」顯然是指算籌的縱橫排列;朱世傑在《算學啟蒙》中提到「知算縱橫數目真」,也是這個意思。《丁巨演算法》(公元1355年)、何平子的《詳明演算法》(公元1373年)、賈亨的《演算法全能》(約公元1373年)也有相當完備的歸除歌訣,但是都沒有提到珠算,而《詳明演算法》還有許多籌算算草。歌訣出現後,籌算原來存在的缺點就更突出了,歌訣的快捷和擺弄算籌的遲緩存在矛盾。為了得心應手,勞動人民便創造出更加先進的計算工具——珠算盤。

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到珠算盤的是明初的《對相四言》。明代中期公元十五世紀中葉《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珠算盤的規格:「算盤式:一尺二寸長,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線上二子,一寸一分;線下五子,三寸一分。長短大小,看子而做。」把上二子和下五子隔開的不是木製的橫梁,而是一條線。比較詳細地說明珠算用法的現存著作有徐心魯的《盤珠演算法》(公元1573年)、柯尚遷的《數學通軌》(公元1578年)、朱載堉(1536—1611)的《算學新說》(公元1584年)、程大位的《直指演算法統宗》(公元1592年)等,以程大位的著作流傳最廣。

值得指出的是,在元代中葉和元末的文學、戲劇作品中有提到珠算的。例如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劉因在他的《靜修先生文集》中有一首關於算盤的五言絕詩;陶宗儀在他的《輟耕錄》中把婢僕貶作算盤珠,要撥才動;《元曲選》「龐居士誤放來生債」提到「去那算盤里撥了我的歲數」,等等。文學、戲劇中用算盤珠作比喻,說明珠算盤已經比較流行,也說明它是比較時新的東西。因此可以認為,珠算出現在元代中葉,元末明初已經普遍應用了。

有的外國學者認為我國的珠算出現在漢代,他們的根據是漢徐岳著、北周甄鸞注的《數術記遺》已經明確提到珠算。我國數學家、數學史家錢寶琮(1892—1974)曾經考證過,《數術記遺》是甄鸞依託偽造而自己注釋的書。在北周時,乘、除運算都在上、中、下三層進行,又沒有簡化乘、除法的歌訣,因此甄鸞注釋的珠算,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記數工具或者只能作加減法的簡單算盤,和後來出現的珠算是完全不同的。

珠算還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對這些國家的計算技術的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作用。日本人在十七世紀中葉,在中國算盤的基礎上,改成樑上一珠、珠作棱形的日本算盤。

B. 國外沒有九九乘法表,那他們是怎麼做乘除法的

在我們中國,幾乎從幼兒園剛接觸數學就開始了背九九乘法表這一苦逼而又漫長的過程,記得小時候很多人為了背會九九乘法口訣,被老師批,被家長訓。但是到最後都背的滾瓜爛熟,而且用起來得心應手。但是不得不說,九九乘法表確實非常好用,它為每一位中國學生學習數學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所以,中國的數學一直都是很牛逼的,從古至今一直稱霸於全世界。

眾所周知,外國是沒有九九乘法表的,那他們是怎樣算乘法的呢?其實,外國人也有自己的演算法,那就是採用畫線的方法計算乘法。

例如12×11,先畫一條豎線,代表10,再畫兩條豎線,代表2,「12」就是這樣表示:

再想像一下999×999,畫面太美……草稿紙起碼准備10米吧?

哈哈,這樣數點點會數到瞎眼吧……

可見一旦數字變大了,那麼計算量也就夠嗆了,估計數點點會累癱吧!

小夥伴們,這個時候發現九九乘法表的厲害了吧?然而,我們有幾個人知道九九表的是怎麼來的嗎?

春秋戰國時期,不但發明了十進位制,還發明了九九表。後來東傳入高麗、日本,經過絲綢之路西傳印度、波斯,繼而流行全世界。甚至有人把久久乘法表視為比中國四大發明還要重要的一大神器。可見它的地位是多麼的顯赫。

2015年3月,九九乘法表傳入英國後,因語言不同導致口訣變長,背誦起來很有難度,所以「一課一練」英國版很有可能改為12×12乘法表。

不得不膜拜我們國家的九九乘法表,實在是太強大了。如果我們跟外國人同時做十道計算題的話,估計我們都做完了他們才算完一道。知道外國人用「線條」計算乘法,真心佩服我們中國人的智慧!

C. 印度數學的計算方法

1.12+12=24
公式:1.N(12)+N(12)=A(1+2)+B(1+2)=N(3)+N(3)=N(6)
2.N(24)=N(2+4)=N(6)
3.1與2得數相同,所以正確
註:此方法不適用於除法。
減法、乘法都用的是這個方法。 1.11乘任何數
2.兩個乘數個位上都是5的乘法
3.乘數的十位相同,兩個個位上的數相加是10的乘法
4.兩個乘數都在100~110之間的乘法

D. 除法是怎麼計算的

1、表內除法。被除數和除數都是一位數,或者被除數是兩位數,除數是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訣直接求商。這樣的除法通常叫做表內除法。

2、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是根據除法的運算性質進行計算的。

3、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也是根據除法的運算性質進行計算的。

E. 沒有中國的九九乘法口訣,外國人是怎麼算乘除法的

在印度,他們的乘法口決比我們的還先進。

F. 乘除法豎式是哪國何時由誰創造的

豎式的沿革沒有典籍記載 我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主,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就.其中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籌算和珠算在數學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顯示出來的優越性,在世界數學史上也是值得稱道的. 十進位值制記數法曾經被馬克思(1818—1883)稱為「最妙的發明之一」①. 從有文字記載開始,我國的記數法就遵循十進制.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鍾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字的合文來記十萬以內的自然數的.例如二千六百五十六寫作■■■■(甲骨文),六百五十九寫作■■■■■(鍾鼎文).這種記數法含有明顯的位值制意義,實際上,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樣取消,便和位值制記數法基本一樣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制轉變到封建制的時期,生產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出了大量比較復雜的數字計算問題.為了適應這種需要,勞動人民創造了一種十分重要的計算方法——籌算.我們認為籌算是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理由是:第一,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商業和天文歷法方面有了飛躍的發展,在這些領域中,出現了大量比以前復雜得多的計算問題.由於井田制的廢除,各種形狀的私田相繼出現,並相應實行按畝收稅的制度,這就需要計算復雜形狀的土地面積和產量;商業貿易的增加和貨幣的廣泛使用,提出了大量比例換算的問題;適應當時農業需要的厲法,要計算多位數的乘法和除法.為了解決這些復雜的計算問題,才創造出計算工具算籌和計算方法籌算.第二,現有的文獻和文物也證明籌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例如「算」和「籌」二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如《儀禮》、《孫子》、《老子》、《法經》、《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鍾鼎文中到現在仍沒有見到這兩個字.一二三以外的籌算數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貨幣(刀、布)上.《老子》提到:「善計者不用籌策」,可見這時籌算已經比較普遍了.因此我們說籌算是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這並不否認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就有簡單的算籌記數和簡單的四則運算. 關於算籌形狀和大小,最早見於《漢書·律歷志》.根據記載,算籌是直徑一分(合○·二三厘米)、長六寸(合一三·八六厘米)的圓形竹棍,以二百七十一根為一「握」.南北朝時期公元六世紀《數術記遺》和《隋書·律歷志》記載的算籌,長度縮短,並且把圓的改成方的或扁的.這種改變是容易理解的:長度縮短是為了縮小布算所佔的面積,以適應更加復雜的計算;圓的改成方的或扁的是為了避免圓形算籌容易滾動而造成錯誤.根據文獻的記載,算籌除竹籌外,還有木籌、鐵籌、玉籌和牙籌,還有盛裝算籌的算袋和運算元筒.唐代曾經規定,文武官員必須攜帶算袋.1971年八月中旬,在陝西寶雞市千陽縣第一次發現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年到前49年)的骨制算籌三十多根,大小長短和《漢書·律歷志》的記載基本相同.1975年上半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又發現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57年)的竹製算籌一束,長度比千陽縣發現的算籌稍大一點.1980年九月,在石家莊市又發現東漢初期(公元一世紀)的骨制算籌約三十根,長度和形狀同《隋書·律歷志》的記載相近,這說明算籌長度和形狀的改變早在東漢初期已經開始.算籌的出土,為研究我國數學發展史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 從而進行加、減、乘、除、開方以及其他的代數計算. 籌算一出現,就嚴格遵循十進位值制記數法.九以上的數就進一位,同一個數字放在百位就是幾百,放在萬位就是幾萬.這種記數法,除所用的數字和現今通用的印度-阿拉伯數字形式不同外,和現在的記數法實質是一樣的.籌算是把算籌一面擺成數字,一面進行計算,它的運算程序和現今珠算的運算程序基本相似.記述籌算記數法和運演算法則的著作有《孫子算經》(公元四世紀)、《夏侯陽算經》(公元五世紀)和《數術記遺》(公元六世紀).負數出現後,算籌分成紅黑兩種,紅籌表示正數,黑籌表示負數.算籌還可以表示各種代數式,進行各種代數運算,方法和現今的分離系數法相似.我國古代在數字計算和代數學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籌算有密切的關系.例如祖沖之的圓周率准確到小數第六位,需要計算正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八邊形的邊長,把一個九位數進行二十二次開平方(加、減、乘、除步驟除外),如果沒有十進位值制的計算方法,那就會困難得多了. 古巴比侖的記數法雖然有位值制的意義,但是它是六十進的,計算比較繁瑣.古埃及的數字從一到十隻有兩個數字元號,從一百到一千萬有四個數字元號,而且是象形的,例如用一個鳥表示十萬.文化比較發達的古希臘,由於看重幾何,輕視計算,記數方法十分落後,用全部希臘字母表示一到一 民創造的,但是印度在公元三世紀以前使用的記數法是希臘式和羅馬式兩種,都不是位值制,真正使用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出現在公元六世紀末.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和籌算,在世界數學史上應該佔有重要的地位. 籌算在我國古代用了大約兩千年,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至人民生活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它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在室外拿著一大把算籌進行計算就很不方便;其次,計算數字的位數越多,所需要的面積越大,受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此外,當計算速度加快的時候,很容易由於算籌擺弄不正而造成錯誤.隨著社會的發展,計算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籌算需要改革,這是勢在必行的.這個改革從中唐以後的商業實用算術開始,經宋元出現大量的計算歌訣,到元末明初珠算的普遍應用,歷時七百多年.《新唐書》和《宋史·藝文志》記載了這個時期出現的大量著作.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對民間數學十分輕視,以致這些著作的絕大部分已經失傳.從遺留下來的著作中可以看出,籌算的改革是從籌算的簡化開始而不是從工具改革開始的,這個改革最後導致珠算的出現. 珠算是由籌算演變而來的,這是十分清楚的.籌算數字中,上面一根籌當五,下面一根籌當一,珠算盤中的上一珠也是當五,下一珠也是當一;由於籌算在乘、除法中出現某位數字等於十或多於十的情形(例如26532÷8, 採用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其次,我們可以證明,從楊輝、朱世傑開始到元末丁巨、何平子、賈亨止的除「起一」法外的全部現今通用的珠算歌訣,是為籌算而設的.楊輝的《乘除通變本末》(公元1274年)和朱世傑的《算學啟蒙》(公元1299年)已經有相當完備的歌訣,但是楊輝在《乘除通變本末》中說:「下算不出『橫』『直』」,其中「橫」「直」顯然是指算籌的縱橫排列;朱世傑在《算學啟蒙》中提到「知算縱橫數目真」,也是這個意思.《丁巨演算法》(公元1355年)、何平子的《詳明演算法》(公元1373年)、賈亨的《演算法全能》(約公元1373年)也有相當完備的歸除歌訣,但是都沒有提到珠算,而《詳明演算法》還有許多籌算算草.歌訣出現後,籌算原來存在的缺點就更突出了,歌訣的快捷和擺弄算籌的遲緩存在矛盾.為了得心應手,勞動人民便創造出更加先進的計算工具——珠算盤. 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到珠算盤的是明初的《對相四言》.明代中期公元十五世紀中葉《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珠算盤的規格:「算盤式:一尺二寸長,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線上二子,一寸一分;線下五子,三寸一分.長短大小,看子而做.」把上二子和下五子隔開的不是木製的橫梁,而是一條線.比較詳細地說明珠算用法的現存著作有徐心魯的《盤珠演算法》(公元1573年)、柯尚遷的《數學通軌》(公元1578年)、朱載堉(1536—1611)的《算學新說》(公元1584年)、程大位的《直指演算法統宗》(公元1592年)等,以程大位的著作流傳最廣. 值得指出的是,在元代中葉和元末的文學、戲劇作品中有提到珠算的.例如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劉因在他的《靜修先生文集》中有一首關於算盤的五言絕詩;陶宗儀在他的《輟耕錄》中把婢僕貶作算盤珠,要撥才動;《元曲選》「龐居士誤放來生債」提到「去那算盤里撥了我的歲數」,等等.文學、戲劇中用算盤珠作比喻,說明珠算盤已經比較流行,也說明它是比較時新的東西.因此可以認為,珠算出現在元代中葉,元末明初已經普遍應用了. 有的外國學者認為我國的珠算出現在漢代,他們的根據是漢徐岳著、北周甄鸞注的《數術記遺》已經明確提到珠算.我國數學家、數學史家錢寶琮(1892—1974)曾經考證過,《數術記遺》是甄鸞依託偽造而自己注釋的書.在北周時,乘、除運算都在上、中、下三層進行,又沒有簡化乘、除法的歌訣,因此甄鸞注釋的珠算,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記數工具或者只能作加減法的簡單算盤,和後來出現的珠算是完全不同的. 珠算還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對這些國家的計算技術的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作用.日本人在十七世紀中葉,在中國算盤的基礎上,改成樑上一珠、珠作棱形的日本算盤

G. 外國人為什麼說十進制是印度發明的

沒有這個說法(除了印度人喜歡在網上鼓吹),只有零符號是印度人最先創造出來的說法。具體是不是最先,其實都還有爭議。

零符號的出現是需要十進位置制的,因為十進位置制的需要零符號才被創造出來的,中國是最早使用十進位置制的國家。同時也是最早闡述位置制意義的國家。

十進位 位值制記數法 包括十進位和位值制兩條原則,"十進"即滿十進一;"位值"則是同一個數位在不同的位置上所表示的數值也就不同,如三位數"111",右邊的"1"在個位上表示1個一,中間的"1"在十位上就表示1個十,左邊的"1"在百位上則表示1個百。這樣,就使極為困難的整數表示和演算變得如此簡便易行。但是在表示十的時候,個位需要一個符號零來佔位;這樣才能讓1的符號表示10,不然極易讓數字混淆。以至於人們往往忽略它對數學發展所起的關鍵作用。

3000年前,中國周代(前1046年—前256年)金文的紀數法,繼承商代的十進制,又有明顯的進步,十進數量級符號有十、百、千、萬、億,如西周金文「伐鬼方……俘萬三千八十一人」,「武王遂征四方,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出現了位值記數,例如「俘牛三百五十五「,其中三百五十五寫成「三全XX」,前面的「全」是金文的「百」,後面兩個XX是五十五,省去了「十」,出現了位置概念,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位值制。金文商鞅量銘還出現分數。


2700年前,公元前700年前的中國籌算數碼已經十分成熟了;籌算數碼就是十進位值制,和現在的世界通用的十進位置制幾乎一樣。因為算籌是天然的十進位值制,只是早期在算籌上的空格只是代表零,而沒有符號零來對應表示。後來才用囗來表示零的符號,此後不知道是因為算籌空位使用銅錢代替的緣故,還是因為〇比囗寫起來方便,反正〇代替了囗作為了中國零的正式符號。不過總感覺古印度的兩種數字受我們算籌的影響,前面三個更是一模一樣。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出現嚴格的十進位制籌算記數,以空代表0,也發明了用於十進位制乘法、除法的九九表.

籌算數碼有橫式和縱式兩種:

籌算數碼的特點是只用18個符號,通過位值制就可表示出任何數。按照中國古代的籌算規則,算籌記數的表示方法為:遇零留空位,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再用縱式,千位再用橫式,萬位再用縱式,以此類推。這樣從右到左,縱橫相間;就可以用算籌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數了。由於位與位之間的縱橫變換,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擺法;所以既不會混淆,也不會錯位;比如123=〡二〣。毫無疑問,算籌記數法和現代通行的十進位制記數法是完全一致的。

按照現在的計數法順序的話:10=〡+空格=〡 。103=〡+空格+〣=〡 〣。

在用囗為零符號的時代零=囗,則10=〡囗。103=〡囗〣。

採用金元時代採用的零=〇,則10=〡〇。103=〡〇〣。


2400年前,公元前400年前;墨子(約公元前476年,一說是公元前480年)是對位值制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於五。這是因為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於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十進位值制的發明,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所說:「商代的數字系統是比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同一時代的字體更為先進、更為科學的」,「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而印度到公元七世紀時方採用十進位值制,明顯是受到中國的影響。

公元876年,人們在印度的瓜廖爾(Gwalior)這個地方;發現了一塊刻有「27o」這個數字的石碑。這也是人們發現的有關「0」符號的最早記載,但是這個零的符號是個比〇小一圈的圓圈o;也不是現代「0」這個符號的樣子。


但是如果說符號的話,中國算籌里早已經有空格;後來更是用銅錢在算籌里表示零的符號。此後銅錢演變為〇,作為零的符號;是很正常的事情。在690年時;武則天頒布了則天文字,其中一個字就是「〇」了(比印度的0的小圓圈符號o早出現186年);雖然當時還不是零的意思。而中國古代數學上記錄「〇」時是用「囗」來表示的,一方面為了將數字區別開來;更重要的是由於我國古代用毛筆書寫。而毛筆行書連筆書寫的習慣,寫「〇」比寫「囗」要方便得多,而銅錢外圓內方;所以零逐漸變成按逆時針方向畫「〇」,這就是中國零的符號出現。1180年金朝《大明歷》中就有「四百〇三」,「三百〇九」等數字。


據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的考證,「0」產生於中印文化,是中國首先使用的位值制促進了零的出現。印度是在中國籌算和位值制的影響下才創造「0」的符號。

H. 印度數學乘法計算方法是什麼

兩位數乘兩位數(十位上的數字相同)的計算方法:第一個因數加上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得一個和,再乘十位上數字的幾個十,最後加上兩個因數個位上數字的乘積就是乘法算式的乘積。

任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從個位算起,然後兩個因數個位十位交叉相乘的積相加再加上進位,都只寫末位上的數字,最後把兩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字相乘再加上進位,得出兩位數乘法的積。

十九乘法:如15*14=(15+4)*10+5*4=210;二十九乘法:如24*26=(24+6)*20+4*6=624。

驗算方法:

1、12+12=24。

公式:1.N(12)+N(12)=A(1+2)+B(1+2)=N(3)+N(3)=N(6)。

2、N(24)=N(2+4)=N(6)。

3、1與2得數相同,所以正確。

註:此方法不適用於除法。

減法、乘法都用的是這個方法。

簡便計算:

1、11乘任何數。

2、兩個乘數個位上都是5的乘法。

3、乘數的十位相同,兩個個位上的數相加是10的乘法。

4、兩個乘數都在100~110之間的乘法。

I. 印度人也會乘法口訣嗎

乘法口訣是小學二年級、三年級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中國人又有幾個人不會呢?然而你知道它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嗎?實事求是的說,在美國你要會乘法口訣,就會被當作數學天才。

其實中國的學生個個都是數學天才,只是由於環境的影響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就,這是最值得思考的地方。

J. 印度"熊抱"美國,打著什麼算盤

關於算盤的來歷,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算盤究竟是何人發明的,現在無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東漢末年,數學家徐岳《數術紀遺》載:「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注雲:「刻板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各當一。」漢代即有算盤,但形制於近日不同 。不過,中梁以上一珠當五,中梁以下各珠當一,則與現代相同,又據徐岳說,他的老師劉洪曾問學於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可見至遲在東漢已經出現算盤。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算盤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元代學者劉因(1249——1293年)撰寫的《靜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選》無名氏《龐居士誤放來生債》里也提到算盤。劇中有這樣一句話:「閑著手,去那算盤里撥了我的歲數。」公元1274年,楊輝在《乘除通變算寶》里,1299年朱世傑在《算學啟蒙》里都記載了有關算盤的《九歸除法》。公元1450年,吳敬在《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里,對算盤的用法記述較為詳細,張擇瑞在《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算盤,可見,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算盤這一計算工具了。

我國的算盤由古代的「籌算」演變而來。「籌算」就是運用一種竹簽作籌碼來進行運算。唐代末年,已見籌算乘除法的改進,到宋代產生了籌算的除法歌訣。15世紀中期,《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算盤的規格。由於算盤普及,論述算盤的著作也隨之產生,流行最久的珠算書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輯的《演算法統宗》。《演算法統宗》是一部以珠算應用為主的算書。全書共17卷,有595個應用題,多數問題摘自其他算書,但所有計算都改用珠算。書中載有算盤圖式和珠算口訣,並舉例說明如何按口訣在算盤上演算。其中開平方和開立方的珠演算法是程大位首先提出來的。書末附錄「算經源流」記載了宋元以來的51種數學書名,其中大部分已失傳,這個附錄便成了寶貴的數學史料。由於珠算口訣便於記憶,運用又簡單方便,因而在我國被普遍應用 ,同時也陸續傳到了日本、朝鮮、印度、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算盤的出現,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計算器的重大改革,就是在電子計算器盛行的今天,它依然發揮著它特有的作用。

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叫珠算。在明代,珠算已相當普及,並且出版了不少有關珠算的書籍,其中流傳至今,影響最大的是程大位(1533~1606)的《直指演算法統宗》(1592)。

算盤的出現,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計算器的重大改革,就是在電子計算器盛行的今天,它依然發揮著它特有的作用。現在,已經進入了電子計算機時代,但是古老的算盤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各行各業都有一批打算盤的高手。使用算盤和珠算,除了運算方便以外,還有鍛煉思維能力的作用,因為打算盤需要腦、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鍛煉大腦的一種好方法。

閱讀全文

與印度是怎麼算除法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上火的人能吃什麼 瀏覽:762
用什麼軟體和越南人溝通 瀏覽:114
在越南什麼地方娶老婆靠譜 瀏覽:829
印度東進實力怎麼樣 瀏覽:690
魷魚須炒義大利面怎麼做好吃 瀏覽:444
印尼語女朋友怎麼說 瀏覽:742
中國聯通怎麼查看密碼 瀏覽:109
三月份英國怎麼穿衣 瀏覽:542
印度最大神石在哪裡 瀏覽:164
印度幣是怎麼算的 瀏覽:633
伊朗簽證為什麼辦不下來 瀏覽:790
英國垂耳兔大概多少錢 瀏覽:295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德國軍隊 瀏覽:932
伊朗人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595
義大利掛面是什麼面做的 瀏覽:17
英國的天氣最低多少度 瀏覽:854
100元在印尼能買什麼 瀏覽:718
怎麼撥打中國電話 瀏覽:515
義大利留學學音樂需要考什麼 瀏覽:447
印度老虎學名叫什麼 瀏覽: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