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歌曲怎麼學習

印度歌曲怎麼學習

發布時間:2022-05-05 20:05:54

『壹』 印度音樂

印度音樂把八度音階分成二十二個斯陸提斯(srutis)或四分之一音符。這些微分音的音程允許音樂上表現出細微差異,是西方十二個半音階音程所無法達到的。

在印度神話裏八度音階中七個基本的音調,每個都與一種顏色和一種鳥或野獸的天然叫聲有關—
Do綠色,孔雀;
Re紅色,雲雀;
Mi金色,山羊;
Fa淡黃白色,蒼鷺;
Sol黑色,夜鶯;
La黃色,馬;
Si各種顏色的組合,大象。

『貳』 印度歌曲的特點

印度古典音樂主要分為兩個派別:北印度的叫做Hinstani,南印度的叫做Carnatic(或者Karnatak)。從北方的Kashmir(克什米爾)到西部的Punjab,再到東部的孟加拉和阿薩姆,最後再到南方的Maharashtra和north Karnataka都受到Hinstani(北印度音樂)的影響。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獨立前,他們受到北印度音樂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雖然在這半個世紀期間,這種影響已經被削弱了。而Carnatic(南印度音樂)主要在南部四個邦Karnataka,Andhra Pradesh, Tamil Na以及Kerala(喀拉拉邦)。北印度古典音樂和南印度古典音樂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北印度音樂受到伊斯蘭教的文化的影響非常大。而南印度古典音樂則更多地保留了印度教的文化。

Bhajans(拜贊歌)是一種崇神歌曲,印度人認為在吟唱Bhajans時,聲音所產生的能量可以被人的身體所接受。有包括ram Bhajans,krishna Bhajans,shiv Bhajans,hanuman Bhajans,lakshmi Bhajans,rga Bhajans以及一些其他的類型的Bhajans。

Folk music則是指印度的民間音樂,因為印度的種族差異導致了隨著地域的不同,印度的民間音樂有著非常大的不同。象一些婚禮葬禮上的音樂,而象在印度的Andhra Pradesh地區,父母或者長者對於年輕人的性教育也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民間音樂來實現的。

而Ghazal原來是來自波斯的一種詩歌形式,傳到印度後印度人開始用烏爾都語來創作,在18世紀又被配上了Khayal,於是形成了這種詩歌吟唱。象Aasha Bhosle、Abida Parveen等等著名的歌手都唱Ghazals。

印度音樂還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就是非常強大的同化力量。象西方的許多樂器在進入印度後就完全被印度音樂改良,它的演奏方法,技巧完全徹底地印度化。象小提琴、吉他、薩克斯、曼陀林等等。其中小提琴是最著名的。演奏的方式從站立演奏轉變為坐著演奏,拉音階的時候也完全不同,加上了許多的滑音。印度音樂最迷人的一個地方就是裝飾音繁多。

『叄』 印度音樂的特點

印度舞蹈
一)印度舞蹈概述

印度舞蹈歷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歡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達羅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銅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這些都是當時流行舞蹈的佐證。

到了吠陀時代,印度舞蹈有明顯的發展,而且有了文字記載。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記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著閃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樣,「男子戴金首飾,通過舞蹈表演有關戰爭的場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專門以跳舞、唱歌謀生的種姓」。可見當時舞蹈已經相當發展。

到公元前4世紀,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過「舞蹈」一詞。至於在印度史詩之一《羅摩衍那》中有關舞蹈的記載就更多了。《羅摩衍那》中寫道:「在阿逾陀日夜舉行舞會和音樂會,供國王享樂」,「一位舞者的優美的舞姿使羅婆那為之陶醉」。

但是,有關舞蹈藝術的專著應該以婆羅多的《舞論》為代表,它是印度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著作,一般認為它是公元2世紀的產物,但其內容應更早於成書年代,可能在公元以前。《舞論》是一部詩體著作,它全面論述了戲劇工作的各個方面,從理論到實踐無不具備,而主要是為了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起一個戲劇工作手冊的作用。它論到了劇場、演出、舞蹈、內容情調分析、形體表演程式、詩律、語言、戲劇的分類和結構、體裁、風格、化妝、表演、角色,最後更廣泛地論及音樂。這個全面總結一經出現,便對後來的文藝理論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它基本上是注重實際演出工作的書,但是它在理論方面仍接觸到一些重要問題,對音樂、舞劇等方面優美藝術的各個部分進行了很好的闡述。到後來,香格爾戴沃在自己的《格冷特·勒德納格》一書中,對舞蹈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提到舞蹈種類等內容。書中講到了「當得沃舞」(一種濕婆舞),濕婆神是這種舞的始祖,濕婆把這種舞蹈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和婆羅多牟尼。當得沃舞是表示有關世界末日的舞蹈,當世界開始毀滅時,在布德傑里和沃亞克拉巴德仙人的請求下,濕婆表演了「阿安德·當得沃」舞,當時四副面孔的梵天為他擊掌伴奏,毗濕奴為他敲鼓,又有登巴魯和納羅陀為他伴唱。

到了迦梨陀姿時期(公元5世紀),印度舞蹈又得到重大發展。迦梨陀娑的著作很多,他的劇作使古代印度戲劇創作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他不僅以詩馳名於世,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劇作家,他流傳至今的劇本《沙恭達羅》、《摩羅毗迦與火友王》等,都是很著名的。劇詞中散文與詩歌並茂,穿插自如,而且劇中有舞蹈,也有歌曲。他的《摩羅毗迦與火友王》的第一、二幕中對音樂和舞蹈的理論還進行了充分研究。迦梨陀娑的著作中也提到了舞蹈和表演之間的密切關系。這些對後來舞蹈的發展起了重要指導作用。

同音樂一樣,舞蹈藝術也是一種謀生手段,印度自古以來時興舞女在寺廟跳舞,迦梨陀婆曾經描寫到當時一些寺廟中的舞女情況。在拜納的《戒日王本行》中提到了戒日王給兒子過生日跳舞的舞妓們。但是據史料記載,當時舞技演員的社會地位不高。甚至在娑羅多時候,音樂舞蹈方面的專業藝人已受到社會歧視,當時婆羅多仙人曾與了一長篇故事,描述演員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員在社會上卑賤的地位。不過音樂和舞蹈藝術本身是很受重視的,各階級的男子和婦女都學習這兩種藝術。

從地區角度看,印度舞蹈可分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兩類。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羅多舞和格塔克里舞。

除上述古典舞蹈外,印度各地還有許多民間舞蹈。這些民間舞蹈都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深受群眾歡迎,是印度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印度舞蹈類別

從舞蹈內容和性質區分,印度舞蹈可分古典和民間兩類。古典舞蹈有四個,即曼尼普利舞、婆羅多舞,格塔克里舞和克塔克舞。

1.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產生於曼尼普爾地區,因而得名。曼尼普爾一向有「舞蹈之鄉」的稱號,舞蹈是曼尼普爾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婦女必備的一種美德。

曼尼普利舞,由優美的民間舞蹈發展而來。據民間傳說,在古代,濕婆神和雪山神女創造了一種舞蹈,並且選擇了一片適於跳這種舞的山谷地帶,但是地勢低窪,淹在水中。於是濕婆神用他的三叉戟劈山排水,填平了窪地,開辟了一片跳舞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曼尼普爾。濕婆神和雪山神女在曼尼普爾跳的第一個舞蹈叫拉伊哈羅巴舞。拉伊哈羅巴舞就是曼尼普利舞的原始形式,它是一種祭奠村神的舞蹈,跳舞時,往往全村人參加。

曼尼普利舞是幾種舞蹈的總稱,屬於曼尼普利舞的有與頌神有關的班格·賈蘭恩舞(快步舞)、格拉達爾·賈蘭恩舞(擊掌舞)、表現克里希納(黑天神)童年生活的拉卡爾舞(夥伴舞)、潑水節時跳的塔巴爾·金格比舞(月光舞)等。平常人們所說的而且也是聞名全印的曼尼普利舞,是指充滿艷情的拉斯·利拉舞而言。據說,大約在1700年前,曼尼普爾地區出了一位國王,名叫傑辛格。一次,他在夢里看到了拉斯·利拉舞,聽到了優美的音樂,便教他的女兒學會了這種舞蹈。從此,使這個舞蹈得以流傳至今。

拉斯·利拉舞又包括瓦森德·拉斯舞(春舞)、袞古·拉斯舞(林舞)、馬哈·拉斯舞(大舞)、尼碟耶·拉斯舞、迪沃·拉斯舞等。所有這些舞蹈,都是表現克里希納和高比族(一種牧族)姑娘們之間的愛情和嬉戲情景的舞蹈。舞蹈的主角是拉塔和克里希納。

拉塔和高比族姑娘們穿一種叫巴尼格的圓圈裙,沒有褶紋,裙子上罩一件薄紗,腰部系一根腰帶,上身穿一件緊身短衣,頭戴薄紗巾和帽子。克里希納穿黃色衣服。他們的服裝色彩,同舞蹈氣氛十分協調,使舞蹈顯得更加婀娜多姿,優美動人。

2.婆羅多舞

婆羅多舞是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印度學者認為,這個舞蹈淵源於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婆羅多舞在南方的發展,與南方各廟宇里的神奴有密切關系,傳說仙人婆羅多是這個舞蹈的祖師。

關於婆羅多舞的來歷,說法不一,但不管哪種說法,都與阿周那有關。有一個故事說,在阿周那寄居他鄉時,他把這個舞蹈教給了摩德斯耶(維拉特)國的公主烏特拉。後來,這個舞蹈又從維拉特(今天的齋普爾)傳到全印度;另一個故事說,阿周那在羯陵伽國京城馬勒格·巴登摩時,把這個舞蹈教給國王吉特拉瓦亨的女兒吉特朗格達(她後來同阿周那結了婚)。所以在南印度,一般認為,吉特朗格達後來當了神奴,阿周那回國時,她沒有和他一起走。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個舞蹈是由泰米爾納德邦著名的民間舞蹈古拉溫吉舞發展而來。古拉溫吉是一個流動的山族,他們在全邦范圍內活動,靠看手相和跳舞賣藝營生,他們跳的舞就叫古拉溫吉舞。古拉溫吉舞比婆羅多舞簡單,但是很受歡迎。

啞演是婆羅多舞的特點,通過身體各部分的動作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諸如戰爭、愛情、仇恨等等。它需要道具,戴各種面具表達不同故事也是此舞的一大特點。婆羅多舞一般由格爾納塔克音樂伴奏。阿爾利布琴一響,演員並攏雙腳,兩手向頭上方伸去,然後隨著幕後傳來指揮演員動作的樂器聲,演員用頸部、嘴、眼睛、雙手及身體其他各部分的動作和表情,自如地表現各種思想。

3.格塔克里舞

格塔克里舞是喀拉拉邦最有名的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格塔克里舞實際上是一種故事性很強又獨具特色的頌神舞。大詩人瓦拉多爾稱格塔克里舞為「藝術的皇後」。把故事、詩歌、音樂、舞蹈。表演和繪畫巧妙地結合起來,是格塔克里舞的一大特點。

格塔克里舞通常在廟會期間於夜晚演出,劇中所有角色均由男子扮演。表演的形式是啞演,但有敲打樂器伴奏。舞中的故事情節,用朗誦詩的形式表達。詩句都是梵語化的馬拉雅拉姆語,一個人在幕後朗誦。演員身軀的姿態和手勢,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通過雙腳跳動的快慢,兩手和十指的各種動作以及眼睛、鼻子和嘴唇等的不同動作和表情來表現詩句的內容。演員們只表演不說話。優秀的格塔克里舞演員,十分精通身體各部分的動作和表演技巧,他們只用眼神就可以表現各種思想感情,用眼睛轉動的快慢,表現圓圈,阿拉伯數字「8」等。他們表演天鵝、蛇和猴子等動物的動作,形象也非常逼真。他們甚至可以用半邊臉表演憎惡和憤怒,用另一半臉表演高興和歡樂。

面部化妝在格塔克里舞里佔有重要地位。這種化妝,是一種特殊的繪畫藝術,經過化妝的面部,有助於表現舞蹈的各種思想內容。他們用米粉熬成的稠漿糊,塗在面部,根據角色的不同,再塗上綠色、紅色和黃色等五種顏色,正面人物臉上再塗淺綠色和白色;反面人物臉上塗幾層粉白色,鼻子四周塗紅色,眼睛四周塗黑色,佩戴紅胡須;女角在黃色和淡紅色的底色上,塗一層白色。

格搭克里舞,一般都取材於《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兩大史詩,但是現在也有人用它作為政治宣傳的手段。

格塔克里舞蹈藝術,一般人不太容易欣賞,但是在喀拉拉邦,人人都能領會它的藝術美,而巳城市鄉村都會演格塔克里舞。

4.克塔克舞

克塔克舞產生於北方邦的首府勒克瑙,是北方邦和拉賈斯坦邦的著名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

克塔克本是一個種姓,專門從事舞蹈,以賣藝為生,他們所跳的舞叫克塔克舞。克塔克舞原是一種宮廷艷情舞,在封建帝王時代,專供王公貴族茶餘飯後消遣。現在成為大家皆跳的舞蹈。

克塔克舞男女均可表演。內容主要是表現克里希納與拉塔的愛情故事。克塔克舞演員的腳上系有許多小銅鈴,演員隨著鼓聲的變化而發出不同響聲,時而鏗鏘有力,繁音流瀉;時而細碎悅耳,娓娓動聽。隨著鼓點和音樂用身體各部分的動作和面部表情,表現各種感情,所以有人稱它是表演各種體態的舞蹈。目前這種間蹈大多出現在銀幕上和舞廳里。

印度除古典舞蹈外,各地還有許多著名的民間舞蹈。印度的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在古典文獻《夜柔吠陀》和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中都有記載。有些是屬於宗教性的,有些是屬於季節性的等等,不僅內容豐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深受群眾歡迎,所以有些民間舞蹈能夠世代相傳。現擇要分述如下:

彭戈拉舞,是旁遮普人在豐收季節跳的一種慶豐收舞。舞者不拘老幼,任何人都可參加。只要有塊空地,一群人聚在一起,敲起鼓,便可跳起來。開始是沿圓圈跳,新來者可隨時加入,而不會打斷舞蹈的連續性。鼓手站在場地中央,舞者圍著鼓手轉圈。鼓者擊一會兒鼓,便把鼓槌向上舉起,跳舞的人看到舉起的鼓槌,便加速步伐,越跳越快,全身也隨著快速抖動,並且一隻腳著地,舉起雙手,不斷跳躍轉圈。跳到高潮時,他們雙手擊掌,不時發出「巴萊!巴萊!」或「嗬!嗬」的喊叫聲。喊聲異常威武雄壯,舞蹈歡樂活潑,跳的人常常樂而忘形,看的人也往往手舞足蹈。高潮過後,就變為慢步舞,隨著悅耳的音樂,用一隻腳緩緩地跳。這時其中一個人突然用手蒙住左耳,唱支歌,大家又立刻像起初那樣狂舞起來。如此快慢相間,反復幾次,跳的時間可長達幾個小時。熟練的彭戈拉舞演員甚至能做出十分復雜的雜技動作,例如軀干接近地面,脊柱後仰或者一個跳舞者站在他的肩膀上,他則屈膝跪著跳舞。由於彭戈拉舞沒有嚴格的規則,它給人們一種新鮮、自然和充滿活力的印象。這種舞的動作明確無誤地體現了旁遮普邦人的男子漢氣概。

彭戈拉舞有幾種,其中主要有魯迪舞、秋莫爾舞、糾格尼舞等等,彼此略有區別。這種舞技巧高超,隊形多變,無矯揉造作之感。用音樂和手鼓伴奏,旋律優美,和諧有致,而且自然感人。

舞者的服飾是頭上纏時髦的頭巾,下身圍條漂亮的圍褲,上身穿一件絲織寬衣,衣上染著藍或深紅顏色,絢麗奪目。腳上系有腳鈴,舞者足部的動作熟練,伴隨著音樂、手鼓和腳鈴有節奏的響聲,生動地表現出勤勞、勇敢的印度人民對生活的熱愛;那愉快的曲調和靈巧、優美的舞姿,以及那豐富的表情,體現了印度人民戰勝自然,獲得豐收的決心與樂觀精神。

格塔舞,是旁遮普邦最古老的舞蹈。「格塔」的意思是擊掌。從前跳格塔舞是為了取悅天神。今天在人們結婚等喜慶活動時也跳這種舞蹈。

格塔舞非常簡單,然而舞姿動人。這種舞通常是在月夜跳,舞者先圍成一圈,然後隨著急促的鼓點,逐步把圓圈擴大。這時,有三四個人走到圓圈中央開始起舞。他們邊跳邊唱,起著領唱作用。他們唱的歌叫塔拜或巴德,每次唱到最後一句時,其他人一邊拍手,一邊重復唱一次,如此反復,直到結束。

格塔舞一般是婦女跳的舞蹈,男子也可以跳,但是要和婦女分開,另外圍成一圈。只有慶祝結婚時,男女才可以共舞。

秋莫爾舞(即狂舞),是男子跳的一種舞蹈。雖然不像彭戈拉舞那麼著名,但在旁遮普的廣大農村也很盛行。因為它是與農業節日有關的舞蹈。這種舞蹈任何時候都可以跳。它和格塔舞類似,跳時先圍成圓圈,在鼓聲伴奏下,有時男子每人各持一短棒,相互有節奏地敲擊,轉圈跳舞。跳秋莫爾舞的人,頭上要系一種帶纓絡的華麗頭巾,穿白色圓領長衫,披各色布單,布單兩頭系在左腰,色澤鮮艷的寬邊下衣一直籠到腳面,腳穿軟鞋。秋莫爾舞十分優美動人,一跳就是三四個小時。

另外,喀喀舞、魯遞舞等,都是盛行的女子舞蹈。

波瓦依舞,是古吉拉特邦的一種著名民間舞劇、形式很特殊,舞中有音樂、舞蹈和戲劇表演,與歌舞劇相似。角色全由男子扮演,觀眾也全是男的。

表演波瓦依舞劇是袍吉格族、納耶格族和迪拉格爾族的祖傳職業,他們組成歌舞劇團,串鄉走村,四處巡迴演出。尤其在九夜節時,一定要表演皮瓦依舞,以迎接波瓦依神母(即難近母),這就是舞劇名字的由來。

這種舞劇沒有舞台,在露天廣場或廟宇的庭院內演出。不過演出時,需要在庭院或廣場里放一個難近母神像,並在像前點盞油燈。演出常常從頭天晚上持續到第二天清晨。每一個波瓦依舞分幾個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個斯旺格,每個斯旺格有一兩個角色,表演某一個神話故事、歷史人物或社會人物。舞劇中往往夾雜一些諷刺性的笑話,用以達到某種揶揄目的,很有意思,深受人們的歡迎。

格爾巴舞屬於敬神舞,是古吉拉特·邦最受歡迎的民間舞蹈。它有兩種形式,即「格爾巴」和「格爾比」。格爾巴舞是女子跳的,格爾比舞是男子跳的。

婦女跳格爾巴舞時,把點著燈的陶罐或某種農作物的青苗放在舞場中央,然後圍成圓圈,頭頂帶孔點燈的陶罐,在伴唱聲中,盡情舞蹈,以表示對大地母親祈禱。此舞別具一格,由於頭頂帶孔點燈的陶罐,隨著身體的擺動發出閃爍的燈光,如同鑽石一樣美麗,燈光照出的影子也特別好看。過九夜節時,婦女們尤其喜歡跳格爾巴舞。美麗的姑娘們頭頂點燈的陶罐,成群結隊地跳著舞前往各家,邀請大家前來參加跳舞。連續九天的節日期間,處處是舞蹈,家家有歌聲。除了敬神性的節日,如在克里希納降生節、羅摩誕生節外,其他一些節日也可跳這種舞蹈。春節、姑娘節、寡婦節等節日,也跳格爾巴舞。

格爾比舞是在九夜節時,男子們為紀念難近母神而跳的一種舞蹈。其他時間一般不跳這種舞。舞場的布置和跳法,同女子跳的格爾巴舞一樣,只是男子跳舞時,頭上不頂陶罐。跳格爾比舞的人,上身裸露或穿帶花邊的古式長衫,下身穿一條拉賈斯坦式的褲子。

拉斯舞,是古吉拉特邦另一種著名的民間舞蹈,歷史悠久。這是一種男女混合舞,有三種形式,即登得·拉斯格(棍子舞)、達爾·拉斯格(擊掌舞)、拉黑德·拉斯格(表演舞)。登德·拉斯格舞(棍子舞)在北印度尤為流行。在秋月節時,處處都可以看到跳這種舞的場面,其他節日時也有跳這種舞蹈。從前,拉斯舞只是表演黑天神的生平事跡,只唱與黑天神有關的歌曲,今天歌詞內容有了變化,也可唱其他歌曲。跳拉斯舞時,服飾打扮沒有一定之規,一般女的穿寬上衣和裙子,男的穿長衫或瘦腿褲,有時要有一個演員打扮成黑天神的模樣。

『肆』 關於印度歌曲的文章怎麼寫

旋律:印度音樂是種線性、旋律性的音樂,沒有和聲的概念,旋律非常精緻,大量使用微分音(小於半音的音),印度音樂有著自己特有的音律(把一個八度音程分為22個微分音)音階,調式,記譜法。實際上,印度音樂中音高只是個相對概念,它沒有固定的「DO(哆)」音,而且也沒有嚴格的記譜方式,所有的音符的高低都以曲子的中心音(主音)來確定。旋律的音型被稱為「Raga」,通常由五到十個音符組成一段旋律,學習印度音樂的學生必須記住大量的"Raga」,用來作為旋律組織和靈感啟發的素材,實際表演時選擇一段作為旋律即興的基礎。

每一「Tala」都是由一定數量的節拍構成的 舉個例子,一個十拍子的「Tala」,演出時會以「2+3+2+3」或「3+2+3+2」形式出現,每組節拍都以重音開始,但整個「Tala」的第一拍是最為強調的。

速度:像音高一樣,速度在印度音樂中也是個相對的概念,只有慢速、中速、快速三種區分,中速比慢速要快上一倍,快速比中速要快上一倍。

樂曲形式:印度音樂的形式也只是簡單的分為「Open」部分和「Closed」部分。Open部分沒有明顯的起始標志,沒有預先編排的結構,演奏速度比較鬆散。Closed部分嚴格按照「Tala」的規則,有明顯的開始結束。常規的演出慣例一般是先以一段節奏自由的緩慢的引子開始,接著獨奏者以中等的速度開始演奏Raga並不斷進行變奏,最後逐漸加快速度進入快速的Tala的演奏與即興變奏。總的來講,印度音樂的作曲實質上很簡單,只是為音樂家對raga和 tala的演奏、發展、變化提供一個簡單的框架。

三種最重要的印度樂器:Tamboura、Sitar、Tabla。Tamboura是種有著四或五根弦的樂器,除了演奏旋律外,關鍵作用還是作為一種背景樂器來把握控制樂曲的主音(中心音)的;Sitar是大家最熟悉的印度樂器,它是印度北方最常用的一種長頸彈撥樂器,共有7根琴弦,4根奏旋律,3根奏持續音,此外還有10多根共鳴弦,與主弦應和,形成了獨特的音響效果,主要是作為一種獨奏樂器用來演奏Raga或為演唱伴奏的;Tabla是一套的兩個手鼓,由兩個單面鼓組成的,這兩個鼓的形狀正好相反,演奏者右邊的鼓上小下大,發音高,左邊的鼓上大下小,發音低,兩者音高大約相差八度。一個鼓的音高調成樂曲的主音或曲子中的另一個關鍵音,另一個鼓則是用來添加各種音色變化用的,「Tabla」鼓是進行Tala演奏的關鍵樂器。由於印度被西方長期殖民,因此印度音樂中也吸收了一部分西方樂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南方古典樂中對小提琴的使用,然而小提琴在印度音樂中的使用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它的外形仍保持原狀,但它表達的內涵,採用的方法、技巧,風格都已徹頭徹尾的印度化了。甚至你閉上眼睛聆聽小提琴在印度音樂中的演奏時,很容易會與Sitar等樂器混淆,可以說小提琴除了軀殼,靈魂已經完全是印度的了。南印度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名為蘇布拉馬尼亞姆,1985年,紐約聯合國慶祝印度獨立40周年的音樂會上,世界提琴演奏大師梅紐因曾與他共同演奏印度音樂,獲得很大的成功

『伍』 印度音樂特點

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於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適應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

另一方面,由於印度的詩完全沒有所謂的強弱音節之分,所以他們以時間的長短分配做為分割法。印度語言學者,對於詩中各種各樣的拍子仍然相當的重視,而且也要求的非常嚴格,甚至有些學者仍然依照詩的韻律法來教習。

印度人對於節奏的感覺或有關時間之繼續,皆非常的敏感和熟悉。這也是印度人所以很容易將歌詞或詩配上音樂或將音樂填上歌詞或詩的原因。

除此之外,印度人對於各種各樣節奏組合的預判能力也很強。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興演奏中,能夠很快速地而正確地判斷大鼓的節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節奏型組成的。

印度音樂如同其他民族音樂一樣自成一格,強烈反映出其風土民情與生活型態。印度音樂極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著重於心靈的精神層面一般,民族音樂復雜、神秘而多樣化,且具有冥想的性靈音樂特色。

(5)印度歌曲怎麼學習擴展閱讀:

印度音樂的底蘊:

印度音樂豐富而復雜的傳統,實在是今天是世界音樂文化最豐富的寶藏,也正應驗了這個歷史攸久民族的偉大,在印度音樂中,我們常可以發現一些在其他音樂文化中已經失傳的特質,音樂所具有的特殊力量與宗教情懷,即興演奏的特殊能力,音樂與數學與整個宇宙之間特殊的關系等等;

許多現代的音樂家,無論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從印度音樂中尋找靈感的例子,但相對起來,真正研究印度音樂,演奏印度音樂仍然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們應該先從欣賞印度音樂開始,進而了解實踐,必定能夠開拓我們的聽覺的領域,豐富我們的文化。

『陸』 印度音樂有哪些基本特點

印度音樂是種線性、旋律性的音樂,沒有和聲的概念,旋律非常精緻,大量使用微分音(小於半音的音),印度音樂有著自己特有的音律(把一個八度音程分為22個微分音)音階,調式,記譜法。

實際上,印度音樂中音高只是個相對概念,它沒有固定的「DO(哆)」音,而且也沒有嚴格的記譜方式,所有的音符的高低都以曲子的中心音(主音)來確定。旋律的音型被稱為「Raga」,通常由五到十個音符組成一段旋律,學習印度音樂的學生必須記住大量的"Raga」,用來作為旋律組織和靈感啟發的素材,實際表演時選擇一段作為旋律即興的基礎。

『柒』 印度音樂特點

解開你最神秘的等待—印度音樂之夜,即將於12月9日在半度雨棚揭開神秘的面紗,先帶朋友們了解一下演奏家是如何品評印度音樂的。

(圖為當代最傑出的Tabla大師Zakir Hussain在孟買的音樂會,兩位打擊樂大師的「對陣」。每年2月我都會去這個音樂節。)


初聽印度古典音樂,一定大為此中的絢麗的技術,華麗的鼓點,和機智的即興所震撼,特別如果是身臨現場的話,觀看到音樂家的演奏行為,尤其令人振奮。但我覺得其他音樂類型,比如爵士樂,也有毫不遜色的同樣的特徵。


那為什麼印度音樂令我覺得格外好聽呢?是有什麼更加特別之處呢?有人說,我感覺它很「神秘」。我覺得這還真是一個完全不能表達出確切意思的,但在此處很確切的詞。

第一:我覺得就最整體的層面來看,傳統印度音樂雖然是一種演奏和娛樂,但最終極來說,這種藝術形式是一種美學的表達。是一種令演奏者和聽眾對於「美」的一種經驗。而這種體驗通過樂器、聲音、節奏、技術、情緒等等手段作為媒介。就像吃迷幻蘑菇,蘑菇本身不是主體,而蘑菇激發的體驗才是重點。從這個角度來說,演奏家的技巧、人格處於一種謙卑的地位,他們服務於一種美。

第二:Tanpura——Drone效果。Tanpura這個傳統的印度音樂,通常有4到5根弦,沒有品,只彈奏空弦。這個樂器的作用就是持續製造一種不間斷的聲音效果,通常的音建立在主音和屬音上,但也要根據不同Raga而定。

看到一句很厲害的話,分享一下:

"Of all harmonic devices, it [a drone] is notonly the simplest, but probably also the most fertile".「所有的和聲性樂器中,Drone絕不是最簡單的,反而是最富饒豐滿的。」來源:van derMerwe, Peter(1989).Origins of the Popular Style: TheAntecedents of Twentieth-Century Popular Music, p.65. Oxford: ClarendonPress

非常贊同!Tanpura製造的一個充滿泛音的聲域,就像一個神秘的結界,樂器在這個保護場中如泉水般流出來。

第三:Meend。這個是一種在傳統印度音樂旋律中最有特徵的一種技術。就是從一個音高緩慢或者快速的流動到下一個音高。這種技法在弦樂、彈撥樂中都有。但我覺得,這種技術在人聲中的效果最好。或者說,人聲在印度音樂旋律方面最有效果。人聲具有滑動的能力非器樂能及,在音量上、速度上、運動方式上極度自由。聆聽一條旋律中的Meend,就好像音符之間在游動,光影在變幻。

因此,我細細思索了一下,我覺得首先吸引我的是這種音樂傳達了一種精神力量,這是一種人對於美的一種實踐和探索的質朴純粹的追求。在服務於這種「大美」的原則下,用音律raga和節奏tala孕化出的音樂表演藝術,不僅僅體現出非凡的技術,但也必須內化成一種精神力量。


印度人普遍熱愛音樂,尊敬音樂家,甚至連對樂器都是特別尊重。絕不會跨過一件樂器。我想他們是領悟了印度音樂的這種力量把。

『捌』 印度舞蹈怎麼學

基本動作:
印度舞節奏明快,一段4分鍾舞蹈有大約50多個動作。包括了手勢、眼神、內心所想、面部表情,這種變化萬千的姿勢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慾,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晝夜等自然現象。
● 起舞前,腿保持彎曲,手合起來,行開啟禮。
●手伸展開,腳向前跨一步。隨著音樂開始變換手姿。
●音樂中開始出現「咚咚」的節奏,開始變換腳步動作。
●保持微笑。
●舞蹈動作越來越快,手姿變化豐富。

手姿:
印度舞的一個重要元素是手姿。手部姿態約有100多種,每一種手姿都有特定的意義,有的代表美麗,有的代表和平,有的代表生氣,有的甚至表示醜陋。印度人相信手姿是人和神交流的符號,而不同的神喜歡不同的手姿。
印度舞手語變幻莫測。比如用手指臉的姿勢表示美麗,荷花手姿是表演給神看時常用的手姿。手姿不僅表演起來令觀者眼花繚亂,花樣繁多的手姿還反映了表演者活躍的思維,是一種真正的腦部鍛煉,可謂「心靈手巧。」
微笑:
舞蹈過程中,舞者發自內心的微笑終始如一,表達了喜悅平和的心境。
頭動:
頭部有節奏地向左、右動。
腰動:
腰部的擺動讓身體婀娜多姿。
腳動:
腳尖、腳跟、跺腳。印度舞腳的動作也極具表情。
眼睛
舞蹈時眼睛隨之轉動是印度舞精髓所在。
位姿勢要點
●跳躍的姿勢代表了印度神鳥「PIKAKE」。跳躍時,注意要眼睛盯著手。這種跳躍姿勢不僅好看,還能練習身體平衡能力,提高骨密度,特別是臀部和骨盆的力量。
●與其他舞蹈不同,印度舞要求跳舞者常常處於半蹲的姿勢。這個姿勢對大腿和臀部線條很有好處噢!
●想要有風情萬種的眼神嗎?向印度舞學習!頭不動,四面八方轉動你的眼珠,記得轉動的時候要把眼睛睜得大大的。
●提踵立腳趾。印度舞腳的動作,會讓你有美麗的小腿和腳踝。
●舞蹈過程中,肩膀經常要保持端平的姿勢,轉頭的動作也會幫助保養你的頸椎。
●跳印度舞時,背部一定要保持挺直。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印度美人擁有全世界最性感的背。

『玖』 求印度古典音樂

印度音樂

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呼!聆聽Nikhil Banerjee的現場演奏,此時是一種坐忘形骸,天人合一的境界.我想告訴你那種感受,卻不知如何去描述,或者只能心傳而不能口述.如果想了解印度音樂就先來看看它的發展歷史和它與印度歷史的聯系,印度音樂是一個古老的系統,據說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吠陀經.很多民間傳說伴隨著印度古典音樂的發展,這些傳說奠定了印度古典音樂的美學,聲學理論基礎.Long time ago,由於處於兩個時代的變遷,人們變得焦慮,不可教化.他們被慾望,貪婪,魔鬼,yakshas神以及一切邪惡的精神支配著.這些邪惡的幽靈成群浮游於地球上.Indra(印度教主神)懇求梵天賜予人類一樣無形的玩具,供人們解悶.傳說中的聖地便是今天阿富汗首都砍大哈,sangeet就是神賜予人們的玩具,一種天上的藝術.人們必須選出有能力的代表去接受這個禮物.sangeet一直都只屬於半神半人的領域,因為它需要超人類的精神力去接受,領悟.直到Narada的出現,他是第一個人類接受者.

Sangeet同義於音樂,即印度古典音樂,具體包括三種藝術形態:聲樂,器樂,舞蹈.印度古典音樂是神聖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救贖.它要求學習者忘其形骸,用心靈去接受.進行印度音樂的學習如同修行.需要年復一年的時間,因為印度音樂非常非常復雜,經過多年的練習才能自如控制它,進而得到另一種提升,進如半人半神的境界.Sangeet有一復雜的系統,准確來說是高度完善的節奏和旋律系統.rag是旋律系統,tal是節奏系統.印度音樂演奏一般都是即興的,演奏時裝飾音是基礎,從一個音到另一音不是直線的,而是一種精妙的運動,是婉轉曲折的.這里提供給音樂家一個可以自由發揮想像,自由表達的空間.

重要的一點是印度音樂有它自己的記譜法,在世紀初的西方音樂運動中,眾多音樂家到印度采風,把印度音樂的音階,音律,調式介紹到西方.古老的記譜法得到翻譯,也便於學習了.

rag起源於梵語的"raga",意熱情.rag是sangeet的主要表達手段.

印度的古書中記載有九種基本的情感,其他的情感可以由它們混合而成.就象所有的色彩都可以由三原色混合得來.這九種情感是:Shringar-Love/Hasya-Comic/Karuna-Sadness/Raudra-Furious/Veera-Heroic/Bhayanak-Terrible/Vibhats-Disgusting/Adbhuta-Wonderment/Shanta-Peace

印度古典音樂建立在rag這個旋律美妙的聲學媒介之上.rag不同於西方音樂理論中的任何概念,它有四個基本特徵:swar,modal structure,jati,Arohana and avarohana.

swar是印度音樂的七音符:sa,re,ga,mapa,dha,ni,基本的音符組成音程.七個音符之間都有特殊的聯系,比如說你從ni上升到sa,下個音的開始並不在sa,可以在re,ga,ma等開始,是跳躍式的.這是印度音樂的基本裝飾音,是精巧典雅的螺旋式的細部.

modal structure,這里類似西方音樂理論的調式.swar的特殊運動產生出了調式的復雜,共有32種,其中常用的且為人熟知的也就十種,分別是:Bilawal,Khammaj,Kafi,Asawari,Bhairavi,Bhairav,Kalyan,Marwa,Purvi,Todi

jati就是一個rag里用到的音符,一般的rag不會用完7個音.有五個音的rag,有六個音的rag.前者稱為audhav jati,後者是shadav jati.用到全部7個音的rag就是audhav-sampurna.Arohana and avarohana描述rag用的是上升結構還是下降結構.

節奏系統比rag出現得早,因此tal在印度古典音樂里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tal的節奏樂器主要是tabla,陶罐,帕克瓦吉雙面鼓等,隨著時代發展,後兩種在現在已經很少用到.今天tal的主奏樂器便是tabla.tal由九個基本概念構成,分別是Tali,Khali,Vibhag,Matra,Bol,Theka,Laya,Avartan,Sam.

Tali沒有什麼明確的概念,英文中字面意思是clap(拍手).它的實際運用在於現場演奏時,音樂家用拍手聲去指定哪一個小節是需要強調的,rag的特色能由一定模式的拍手次數刻畫出來.另外也方便其他演奏者,singer與tabla鼓手的溝通.tali對於概念化印度音樂節奏系統是非常重要的.

Khali是tali的相對概念,動詞化它就是揮手的意思.演奏時通常用揮手的動作指定需要強調的第一拍或第一小節,它的主要運用是指定每個小節的第一個重拍(sam).Khali對勻稱的節奏性16拍的Tintal,6拍的Dadra是非常重要的.舉個例子:Khali對勻稱的Tintal作精確的定位,如果沒有Khali,Tintal會混亂成一小節四拍沒有重點夠不成基本的16拍循環節,因為很難去找到開頭的重拍。Khali在北印度古典音樂中經常用到.

Vibhag類似於西方理論中的小節(注意這里只是類似,在印度音樂中循環的概念比小節重要)兩小節線間有一定的拍子,一小節通常可以由兩拍,三拍,四拍,五拍組成.習慣上一般Tintal為四個小節四拍,Ektal一般為三小節兩拍(不包含段落線).另外,用揮手去定第一個強調的拍子,用0做記號,2標記的是次強調的拍子,依次類推,sam是最重的,用x標記.

Matra類似於拍子.sam是一個循環節(avartan)的開頭第一拍,也是最重要的一拍.印度音樂並不是按節拍器時間行進的.拍值可以自由伸展或壓縮.非常自由!

Bol就是擊打鼓面發出不同的音高.它對於tal異常重要.有了音高的區別就重新定義了tal,tal並不是簡單的節奏系統了.這也是北印度古典音樂於南印度古典音樂的一點區別.在北印度音樂中,bal是一種即興的,自由表達的語言,而在南印度音樂中,bol只是作為一種公式化的語言存在.Zakir Hussain之所以為鼓王,因為他就是bol的絕世高手.基本音高如下:
XDha Dhin Dhin Dha | 2Dha Dhin Dhin Dha | 0Dha Tin Tin Na | 3Na Dhin Dhin Dha

Theka是組織bol和Vibhag的確定模式,類似於節奏性.Tintal是基本的類型,它用到Dha,Dhin,Ta,Na,Tin這些基本bol,例如:"XDha Dhin Dhin Dha | 2Dha Dhin Dhin Dha | 0Dha Tin Tin Na | 3Na Dhin Dhin Dha ",這些bol基本上是由pakhawaj(帕克瓦吉雙面鼓)定音.

Chautal是另外一種節奏型,用到as Dha Dha Din Ta, or Te Te Ka Ta Ga Di Ge Na等bol,這些bol也是由pakhawaj定音.如:"XDha Dha Din Ta |2KiTa Dha Din Ta |3TeTe KaTa |4GaDi GeNa ".通過觀察發現Theka是建立在一定對稱的結構上.例如:"jhaptal:XDhin Na | 2Dhin Dhin Na | 0Tin Na | 3Dhin Dhin Na Dadra "節奏型如:"XDha Dhin Na | 0Dha Tin Na "有些也是不對稱的,Rupak節奏型如:" 0Tin Tin Na | 1Dhin Na | 2Dhin Na ".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Theka的組織形式不是定死的,可以有很多變化,無論是一個循環節還是小節部分或bol部分,這就考驗了演奏者的技術.這也是北印度古典音樂獨有的標簽,並非為了演奏而演奏.

Laya類似於頻率(tempo),單位為拍/分鍾.基本類型有:ati-ati-drut 640 /ati-drut 320 /drut 160 /madhya 80 /vilambit 40 /ati-vilambit 20 /ati-ati-vilambit 10.laya的一個有趣運用就是tal的tempo高於singer的tempo,造成一種類似蒙太奇的對比.另外在演奏中tempo不是定死的,而是不斷變化的,隨心情而定.
sam上面說過就是一個循環節的第一拍,重拍.用x註明sam.

Avartan是基本循環節,由一定的拍組成,有16,14,12,10,8,7,6.現在的印度音樂基本上用到的就是那幾個.

『拾』 怎麼學會印度歌曲Tunak Tunak Tun

練嘴皮子,學唱歌腔調,唱功要好。

閱讀全文

與印度歌曲怎麼學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上火的人能吃什麼 瀏覽:762
用什麼軟體和越南人溝通 瀏覽:114
在越南什麼地方娶老婆靠譜 瀏覽:829
印度東進實力怎麼樣 瀏覽:690
魷魚須炒義大利面怎麼做好吃 瀏覽:444
印尼語女朋友怎麼說 瀏覽:742
中國聯通怎麼查看密碼 瀏覽:109
三月份英國怎麼穿衣 瀏覽:542
印度最大神石在哪裡 瀏覽:164
印度幣是怎麼算的 瀏覽:633
伊朗簽證為什麼辦不下來 瀏覽:790
英國垂耳兔大概多少錢 瀏覽:295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德國軍隊 瀏覽:932
伊朗人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595
義大利掛面是什麼面做的 瀏覽:17
英國的天氣最低多少度 瀏覽:854
100元在印尼能買什麼 瀏覽:718
怎麼撥打中國電話 瀏覽:515
義大利留學學音樂需要考什麼 瀏覽:448
印度老虎學名叫什麼 瀏覽: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