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產生的
古印度四個種姓階級(由上至下: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種姓制度是怎麼產生的呢?一般認為,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流域前,他們內部就有三種人:一種稱為婆羅門,他們是掌管祭祀的祭司以及有學問的師父;另一種是從事征戰的武士,稱為剎帝利;還有一種是吠舍,從事農牧和手工業。這三種人本來是平等的,而且可以互相變換,婆羅門可以當武士,也可以種地;三者之間可以通婚。最初,這種以分工不同為特徵的社會集團,還不能稱為種姓制度,至多是它的萌芽狀態。
待到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許多當地居民,並把他們淪為奴隸之後,被征服者構成了第四部分人,被蔑稱為「首陀羅」,處於社會的最底層。隨著社會的變遷,奴隸的地位也有些變化,有的成了自由民,耕種少量土地,但依然被認為是下等人、賤民。他們的身體乃至影子不準碰到上等人,所以又叫「不可接觸者」。
在梵文中,種姓叫作「瓦爾那」,它的意思是「顏色」。專家們認為,這反映了皮膚白皙的雅利安人對皮膚黝黑的當地人的鄙視。所以,這既包涵階級壓迫意識,也具有種族歧視的內容。
隨著雅利安人在次大陸的統治地位得以確立和不可動搖,種姓制度已形成極為森嚴且千古不變的社會等級制度。婆羅門為了使這種制度合法化,為了使首陀羅馴服順從,除了武力外,還借用了神的威力。古印度人的祭司們在《梨俱吠陀》、《原人歌》給世人描繪了四個種姓選出的現由:當眾神把普魯沙分割,
他們割了多少份?
他的嘴是什麼?
他的手臂叫做什麼?
他的腿和腳被賦予什麼名稱?
他的口是婆羅門,
他的雙臂變成了剎帝利,
他的腿成為吠舍,
而從他的腳上生出首陀羅。
在古印度,人們認為,在一個人的身上,最潔凈神聖的部位是口,它既是食物的入口,又是贊歌的出口,婆羅門的工作是用口,自然而然地生於神口的婆羅門也是最神聖的、等級最高的姓。而生於臂的剎帝利位置比婆羅門低,應從事作戰或治理國家的工作,屬於第二種姓。生於腿的吠舍因有不潔的俗氣,所以應終身辛勤工作,以養活婆羅門和剎帝利,屬於較低的第三種姓。至於首陀羅,由於生於骯臟的腳,因而是不潔的、低下的,理所應當地該恭順地為其他種姓服務,是第四種姓,是最低下的,不可接觸的姓。
『貳』 關於印度人的歷史
南亞印度民族集團之一。又譯「興都斯坦人」。約18050 萬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賈斯坦邦、 哈里亞納邦、 比哈爾邦,以及全國各大城市。 中國史籍中稱其居住地為 「身毒」、「賢豆」、「天竺」、「印度」等。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混有澳大利亞人種成分。一般認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紀左右遷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與當地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後裔,故有人稱之為「雅利安-達羅毗荼人」。膚色從淺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層較白,下層較黑。系由許多族源相同、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區性民族集團組成。印度並不把他們作為一個民族看待。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語,其中包括印地語和烏爾都語,均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印地語以天城字體的梵文字母為基礎,包含較多梵語詞彙,是印度的官方語言。烏爾都語則是在莫卧兒王朝時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中既有印地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又有土耳其語和其他語言的詞彙。其書面語用阿拉伯字母拼寫。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蘭教。公元前 7世紀在吠陀教基礎上形成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司萬能和婆羅門至上;把人分成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工商業者)和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四大種姓,並另有賤民等級。爾後,又由4大種姓演變出許多亞種姓。種姓之間界線森嚴,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8~9世紀,經商羯羅改革,逐漸形成目前的印度教,為大多數南亞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紀,作為反婆羅門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興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13世紀印度教復興,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擠,但在亞洲其他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耆那教目前信徒雖少,但還有相當勢力。早期商人帶來伊斯蘭教。隨著12世紀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蘭教勢力越來越大,至16世紀占據統治地位。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種姓制度影響,穆斯林中也有等級之分(有人稱之為「族姓」),分為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但等級界線不及印度教種姓那麼嚴格。
印度斯坦人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寫成《吠陀》,成為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後來成書的還有 《奧義書》、 《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經,流傳至今,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在天文、 歷算、 醫學、音韻學、繪畫、音樂、舞蹈、建築、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與中國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張騫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紀及以後,中國高僧法顯、玄奘曾游學其地,許多印度僧人也曾前來中國講經。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組成。印度教徒實行種姓內婚,多為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下,寡婦不許再嫁。寡婦殉葬之事,至今時有發生。印度教徒一般採用火葬,余燼投河。恆河是印度教的聖河,認為骨灰投入聖河是人生最好的歸宿,可來世得福。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長途跋涉來到恆河岸邊,等待最後時刻的降臨。男子一般穿無領長袖寬衣,下著圍褲或著寬大衣褲。婦女上穿淺色開襟短袖緊身衣,下圍彩色紗麗,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紗麗與緊身衣之間袒露一段腰身。婦女首飾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飾。
印度斯坦人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治。1757年爆發印度和英國的普拉西大戰,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英侵佔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斯坦人與全國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義。1947年印度斯坦人與國內其他民族一起獲得獨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農村實行種姓服務制度,按傳統職業分工。恆河地區是印度主要農業區之一,北部主要種植小麥、 玉米、 大麥和豆類;南部種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廠、礦山做工;手工紡織普遍,以棉紡、刺綉及金屬製品等精巧手工藝著稱於世。近年來資本主義有較大發展,但在農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農經濟。
『叄』 印度是如何產生的
公元前3000年以前印度存在過一種有讀寫體系的城市文化,並且持續到公元前2000年。這就是所謂的古印度河文明。人們對該時期的情況還不是很清楚,發現的城市遺址主要集中在今拉賈斯坦的卡利班甘、巴基斯坦旁遮普的哈拉帕和印度河下游的莫亨焦-達羅三處。三地共有近200個同一時代的較小城鎮或村莊的遺址,這些遺址都緊靠於印度河及其支流,這些地方的地下水位都很高。
人們找到了古印度河文明留下的刻在泥板和印章上的300多個不同符號。但即使經過幾代密碼專家和語言學家的努力至今仍未破譯。從語言上看,他們可能是當今南部印度居民的部分祖先。
古印度河文明衰敗的原因推測為河流改道、匪幫劫掠、過度開發(?)、乾旱導致的土地鹽鹼化等等導致作為經濟基礎的農業的衰敗。
古印度河文明崩潰後,印度北方在幾百年裡不斷遭受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的入侵,盡管他們與本土居民通婚,但從此他們逐漸成了印度北方的優勢民族。
與生活在阿拉伯沙漠中的閃族人遙遙相對的是住在北方的另一個游牧民族,他們往來於裏海和多瑙河(Danube)間的草原上,這就是後來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的祖先。因為他們的語言同屬雅利安一系,所以通常也稱為雅利安族。約於公元前1800年後雅利安人便開始一波一波地向東越過興都庫什山脈的幾處山口進入印度。他們操一種早期形式的梵語,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
『肆』 為什麼印度人可以那麼早的就來到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尚無定論。古代漢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時沙門室利防等18人到中國的記載。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註: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跡傳世,無法證實。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漢地(約在公元紀元前後)。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與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古代稱之為西域),佛教和佛教藝術的傳人則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藝術,經過中國的藝術家和民間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創造,形成了更具中國特點的佛教藝術,從而更容易在中國社會流傳和發展。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為佛教徒供奉和禮拜的對象,因此佛像藝術的發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隨著中國佛教的興衰而興衰,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是顯而易見的。
『伍』 古印度人是什麼人種
1、尼格利陀人
其基本特徵是身材矮小。
2、原始澳大利亞人
由於身體特徵和澳大利亞的土著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他們大都長頭型,身材矮小,南印度也有分布。比如比爾人,傑糾人,蒙達人,奧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蘭卡的維達人為典型代表,所以又稱維達類型人。
3、達羅毗荼人
又叫地中海歐羅巴人種,這一人種從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據有關人類學家研究,它分幾支,早於雅利安人,從不同時期進入印度。這種人的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
4、雅利安-旁遮普人
雅利安人一譯亞利安人,歷史上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後納粹歪曲了雅利安人的概念,將北歐五國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等地區的金發碧眼的日耳曼人定義為了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狀,實際上兩者毫無關系,相距甚遠。
5、東亞人種
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東亞的東亞人種在不同時期,從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南亞次大陸,東亞人種其膚色多呈紅潤色、白色、淡黃色。
長顱型的分布在阿薩姆和邊疆地區的土著民中,圓顱型分布在傑德崗等地。
(5)古代的印度人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印度人有著自己的文明,印度人的祖先,是印第安人與蘇門答臘人的後裔,在幾千年的雜婚風俗下,印度出現了白色人種與棕色人。而真正的印度次大陸土著部落人種是像阿育王一樣的尼、藏人種,也都是高度文明的,可是已經消亡了,現在的印度人有七、八成是非洲人的後裔。
從解剖學上來說,印度人和標准白種人的性狀是差不多的。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
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人種
『陸』 古印度人最早出現在幾年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 古印度全盛時期的疆域
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波斯人統治印度河流域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起義,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柒』 古印度人與現在的印度人是同一個民族嗎
古印度人與現在的印度人是同一個民族,北印度雅利安民族以印度斯坦人為最多,此外還有馬拉地人、吉吉拉特人、奧薩人等等民族,因為信仰伊斯蘭教而從印度獨立出去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分別以旁遮普人和孟加拉人為主體,而達羅毗荼諸民族,以泰盧固人口最多,此外還有泰米爾人等。
(7)古代的印度人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他們屬於尼羅格人種尼格利陀類型,最初來自非洲。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全國共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其餘分別為: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納達族佔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捌』 古代印度人在什麼流域創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公元前600年以前)古印度文明,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巴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巴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
『玖』 印度的古代國家是在什麼基礎上形成
古代印度文明
一、印度的歷史風貌
就地理范圍而言,古代印度大體上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國的領土。我國自西漢起就有了關於印度的記載,當時將印度稱為。「身毒」,東漢時改稱「天竺」。「印度」這一譯名起始於唐代的佛僧玄奘。
印度具有兩個相互對立的特點:它的多樣性和統一性。這一特點可從下面幾點來認識:
1、民族和語言
印度沒有全國統一的語言和字母;印度沒有一個純粹的印度人種。居民成分包括所有三大不同人種——黑人,黃人和白人——且組合和比例各不相同。與非洲俾格米人有種族關系的矮黑人是最早的人類之一,在東部的安達曼群島仍可發現。北部和西北部是淺膚色的地中海人,為印度一雅利安人的後裔。在南印度分布最廣的是著名的達羅毗荼人。另一類型的人,被稱為澳大利亞人種。蒙古人種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北邊境地區。在西部沿海地區可發現阿爾卑斯山區的類型,有的還稍有日耳曼人特徵(眼睛呈灰色或藍色)。印度人也沒有什麼典型的飲食,不過他們比歐洲人更加喜歡吃大米、蔬菜和調味品。北印度人覺得南印度的食物難以下咽,而南印度人也不愛吃北印度的食物。
2、地理和氣候
印度在地理上可分為兩大部分。南部的三角地帶或半島部分,被稱為德干,完全屬熱帶范圍,德干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是個緩坡高原。印度北部被稱為印度斯坦,北部以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為界,南部從低矮的文迪亞山與德干高原相隔。氣溫包括熱帶的酷熱和北部高山的嚴寒。印度斯坦大部分地區是平原,面積約為法國、德國和義大利面積的總和,有印度河和恆河這些大水系流經。水流平緩的恆河比印度河較少泛濫,最能造福人類。作為「母親河」,恆河長期以來一直是印度人的聖河。 印度的氣候受季風影響很大。在通常情況下,每年的六月,包含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水汽的季風向東北方向橫掃大陸,帶來大量,但不規則的降雨。南部德乾的西海岸和東北部恆河平原(現孟加拉),洪水常常泛濫成災。印度還常常遭遇乾旱。印度河一恆河水系為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南印度半島幾乎都是靠降雨來灌溉其肥沃的土地的。由旱季引起的反復發生的飢荒給印度歷史打上了烙印。
此外,印度雅利安人在他們的次大陸上與外界隔絕的程度也遠不及歐亞大陸東端的中國人。印度西北部的山脈不是不可逾越的 ,實際上,在大部分時間里,印度北部與中東和中亞之間的相互影響超過印度北部與半島南部之間的相互影響。
3、多樣性中的統一
然而,盡管存在著這種明顯的差異,但仍然還有一種與它同時存在的統一性。從社會上層來說,印度的統治階級就具有某些共同的特點,這個統治階級就是印度資產階級。地域上也相對統一,即印度次大陸。還有是文化的統一性,在這塊地域上產生了與周邊地區完全不同的文化,十分獨特,也十分有生命力。在印度沒有動用武力的情況下它的宗教哲學就在中國和日本受到了歡迎。雖然當時幾乎沒有一個印度人到過這兩個國家,並與之做生意。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緬甸、錫蘭的文化肯定也深受印度的影響,雖然印度當時並沒有佔領它們。
但是,印度不太重視歷史,這是研究印度史的一大障礙。印度實際上沒有歷史記載值得提及。在中國則有帝王的編年史、各縣縣志、古代歷史學家如司馬遷等人的著作,墓碑以及卜骨等等,能有把握地把中國歷史追溯到大約是公元前 1500年。在羅馬和希臘,雖然沒有中國那麼多古代文物,但卻有一些很好的歷史性的文學作品。甚至人們還可以讀到埃及的、巴比倫的、亞述的和蘇美爾的歷史記載。在印度卻只有一些模糊的民間傳說,卻很少有超出神話和傳說的文字記載。我們無法編寫一張所有歷代帝國的名單,有時連所有的王朝都記載不全。所留下來的僅有的一些材料,又是那樣模糊不清,以致連穆斯林時代以前的任何印度歷史人物的生卒年月都無從確定。很難肯定地說出,一個偉大的帝王到底統治過多少領土,這也是很難說清的。除了克什米爾和坎貝外,其它地方的歷代王朝根本就不曾有過編年史。印度文學中的某些偉大作品也是這樣,這些著作雖然流傳下來了,但作者的生卒年月卻幾乎無人知道。幸運的是,總算還可以大體上確定這些作品寫在哪個世紀。人們常常只是說確有過這樣一位作家,但有時又對此發生懷疑。不少據估為某一作家所寫的作品不可能是由一個人寫的。
所以我們只能粗線索地構畫出古代印度的歷史發展,而將重點放在文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