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伊拉克戰爭後印度怎麼樣

伊拉克戰爭後印度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5-06 02:32:54

1. 伊拉克戰爭之後,其國內恐怖襲擊頻發,其國家為何由富足轉向內戰呢

伊拉克戰爭之後,政府軍和反對軍戰亂頻發,所以恐怖襲擊發生,所以國家由富足轉向內戰。 薩達姆政府實行獨裁專政,越來越多的人想反對薩達姆,政府推翻薩達姆在增權。伊拉克人民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


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想生活在富足安定和平的環境中,但是伊拉克的人民並沒有這么幸運,生活在這么好的環境,中伊拉克人民在推翻薩達姆政權後,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家的戰亂頻發,恐怖襲擊也頻發

2. 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伊拉克政府的黃金都去哪裡了

戰爭的目的是奪取利益和掠奪資源。沒有人會覺得發動戰爭很有趣。通過伊拉克戰爭,美國不僅攫取了伊拉克的國庫收入,還控制了中東石油大國伊拉克的石油利益。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中東國家和印度等國家喜歡全身佩戴黃金首飾。從1979年到2003年,薩達姆統治伊拉克24年。取之不盡的石油資源只是財富的禮物。

通過這場戰爭,美軍不僅推翻了反對美國的政權,還沒收了薩達姆的部分私有財產。除了美的的黃金外,美軍後來在伊拉克各地發現了美的藏匿的大量美元,總計達9億美元。但德國媒體猜測,美的的財富遠遠超過了美的的財富,至少400億美元。因此,美軍也對美的的遺孀進行了詳細搜查,但沒有發現任何發現。

3. 簡單介紹伊拉克戰爭的過程和影響

伊拉克戰爭

海灣戰爭後的伊拉克: 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在內的綜合國力均已削弱。在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憑借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使其經濟發展在中東地區處於中上水值僅達到戰前的1/3,人均收入降至不足400美元。
據估計,海灣戰爭給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約達2000億美元。在美國對伊拉克的空襲中,重點轟炸了一些石油工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和一些重要的軍事目標,給日後伊拉克的經濟建設帶來沉重的打擊。
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系列決議,對伊拉克實行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全面制裁,並強制性要求伊拉克銷毀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至今,聯合國的制裁長已達12年之久,制裁使伊拉克的經濟損失超過1400億美元。
軍事上,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爭中整體作戰能力損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40多個師被摧垮。傷亡人數達8.5萬至10萬人。伊拉克海軍在這次戰爭中基本上被摧毀。
十幾年的經濟制裁與戰爭帶來的影響以及美英持續不斷的轟炸,使伊拉克經濟回升無望,人民生活陷入貧困。雖然從1996年開始實施安理會通過的「石油換食品」計劃,但由於美英阻撓,該計劃並未得到徹底執行,從而加重了制裁造成的人道主義危機。據伊官方公布的數字,自海灣戰爭結束至今,伊已有173.2萬人因缺醫少葯和營養不良而死亡,其中絕大多數是兒童。
另外,海灣戰爭還對伊拉克的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據伊拉克方面報道,海灣戰爭中,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區投下了約300噸的貧鈾炸彈。10年後,這一地區患白血病、惡性腫瘤和其它疑難病症發病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6倍,孕婦流產的比例是過去的10倍多。
但是,海灣戰爭後的伊拉克政權的統治基礎和控制體系並沒有被摧毀。一是薩達姆雖為敗軍之師,但仍然有一定的威望,特別是他敢於同世界超級大國進行對抗,使他在國內乃至於阿拉伯國家中被視為「民族英雄」形象。對於阿拉伯人民來說,他們能很快忘記伊拉克的侵略行經,但他們忘不了薩達姆向美國和以色列發生的挑戰以及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導彈等「英雄舉動」。二是薩達姆多年的鐵碗統治使伊拉克國內的反對派勢力很弱,從而保證薩達姆對國內局勢的有效控制。三是薩達姆採取了高壓政策,很快平息了海灣戰爭後在國內南北方發生的叛亂,穩住了局面。
武器核查 聯合國對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始於1991年4月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的687號決議。該決議決定對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生物、化學武器、核武器和射徑超過150千米的導彈——進行核查、登記、銷毀、並銷毀這些武器的研究、生產、貯存和試驗設施。在該決議中還決定成立聯合國特別委員會負責此項工作。根據安理會有關決議,只有當特委會對伊武器核查完成,並在遞交安理會的報告中明確表示伊拉克完全、徹底地銷毀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後,聯合國對伊經濟制裁和禁運措施才會取消。
薩達姆與核查人員展開了一場「鬥智斗勇」的較量:一方面提供配合,認可並銷毀了大量的生、化、核原料和設備以及導彈,希望核查早日結束,對伊經濟制裁早日取消;另一方面又想方設法隱藏一些武器及原料,並為核查人員設置障礙,企圖讓核查盡早收場。
1991年9月21日,剛開始核查不久的核查人員在巴格達一棟大廈里發現大量有關伊核武器計劃的機密文件。當核查人員帶著文件准備離開時,曾聲稱會「完全合作」的伊方官員強行沒收了部分文件,伊軍方則出動武裝士兵將拒絕交出文件的核查人員攔在一處停車場。這場對峙持續了4天。直到此後安理會通過主席聲明,宣布如果伊拒絕合作的話,安理會成員國將採取「進一步行動」之後,伊拉克才解除了對核查人員的圍困。
盡管如此,截至1995年初的幾年時間里,核查一直進行得比較順利,取得的成果也不少。特委會第一任主席埃克烏斯後來表示,到1994年,經過3年核查,聯合國工作人員已經控制住了伊拉克的核及導彈計劃,但對薩達姆的生化武器計劃仍然一無所獲。
從1992年5月開始,伊拉克按聯合國要求向安理會遞交武器報告,到1998年11月特委會核查中止時,共遞交了約10份報告,每份報告的結論都是「充分、完全、徹底地公布並銷毀了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這些報告無一得到安理會的通過。
1995年初,生化武器核查取得了突破。當年2月,聯合國生物專家在巴格達市郊的阿爾?哈克姆一家工廠內發現了大量名叫「生長酶」的桶裝粉末,這種生物制劑可以被用來製造蛋白質,但也可以用於生物武器的製造。參加了這次核查的里蒙德?齊林卡斯博士說,如果用於製造蛋白質,整個伊拉克每年只需要最多1噸的生長酶,而當時伊拉克一次就進口了34噸生長酶。核查人員最後得出結論,這家工廠很可能在從事大規模的炭疽病毒生產。
特委會主席埃克烏斯要求伊拉克給出解釋。得到的回答是:「我們不像你們歐洲人。你們總要有個計劃,確定目的之後進行生產。我們阿拉伯國家是先造出某樣東西,然後再考慮用它來干什麼。」
當年8月,薩達姆的女婿海珊?卡邁勒?哈桑叛逃出境,在約旦向聯合國核查人員證實了有關阿爾?哈克姆工廠狀況的所有證據,另外還提供了伊拉克生化、核武器以及導彈的新情報,而聯合國此前曾以為這些項目早已被銷毀。
在證據面前,伊拉克終於承認製造了超過8000升的炭疽孢子和1.9萬升的肉毒桿菌毒素,但聲稱未將其載入到任何彈頭上。
從1995年下半年開始,特委會與伊方公開沖突不斷,伊方多次公開拒絕聯合國核查人員進入一些場所。安理會從1996年開始多次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決議。1997年6月,埃克烏斯宣布辭職。據稱持親美立場的澳大利亞人巴特勒於當年7月走馬上任,接任特委會主席一職。
如果說埃克烏斯在任期間尚能與伊方正常相處,使核查得以正常進行的話,巴特勒上任之後,特委會與伊拉克的緊張關系則不斷加劇,最終導致巴特勒拂袖而去,核查不得不告停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伊方認為巴特勒只知道挑刺,根本不想讓伊方通過核查這一關,二是伊方認為巴特勒領導下的特委會成了美、英間諜的工具,對伊「國家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1995年4月,特委會主席埃克烏斯在向聯合國提交的報告中指出:「對伊武器核查和銷毀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伊拉克已不再擁有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能力。」到1996年末,伊政府認為,核查工作基本已經可以宣告結束,聯合國對伊制裁取消在望了。然而,1997年10月中旬,巴特勒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一份報告,不僅未提海灣戰爭後伊在執行安理會決議方面所做的努力,反而指責伊在銷毀生化及核武器方面仍有隱瞞,且多次阻撓武器核查小組的正常工作,甚至威脅小組工作人員的安全。
此後,在美、英的敦促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1134號決議,要求伊拉克嚴格遵守聯合國各項決議,盡快交出所有有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最後的、完整的」資料,否則將對伊實施新的制裁。這項決議猶如當頭一棒,沉重打擊了曾滿懷希望的伊拉克。伊拉克指責這項決議是在美國施壓下作出的,伊拉克拒絕接受這項決議,並採取對抗核查的措施。
1998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初親赴伊拉克斡旋並達成了諒解,但伊拉克與巴特勒領導下的特委會的沖突仍持續升級。1998年8月,伊拉克宣布中斷與聯合國核查人員的合作,除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繼續執行監測任務外,其他武器核查工作全部停止。在此情況下,巴特勒於11月中旬命令所有核查人員及其他人道主義救援人員共300多人撤離巴格達。12月17日,美、英發動了代號為「沙漠之狐」的對伊空襲行動,理由是伊拉克阻撓核查,藏匿可疑資料,刁難核查人員,公然違反了聯合國決議。12月19日,伊拉克宣布聯合國特委會從此不得返回伊拉克。
據統計,在1991年至1998年年底,聯合國共有200多個武器核查小組對伊拉克2500多個地點進行了400多次調查。銷毀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4萬多件化學軍需品、近50萬升化學制劑、180萬升用於製造這些化學制劑的化學品和包括彈道導彈彈頭在內的7種運載系統。專家估計,長達7年的武器核查行動解除了伊拉克95%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此外,安理會於1999年12月通過第1284號決議,決定建立聯合國監測、核查和視察委員會,繼續聯合國特委會的核查使命。2000年1月,曾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並參加過對伊武器核查的瑞典人布利克斯被任命為監核會主席。2002年11月8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441號決議,提出加強武器核查的各項規定。
2002年11月27日,隨著首批17名核查人員開始工作,塵封了4年的對伊武器核查重新啟動。核查能否順利進行,與核查、被核查雙方的態度有關,但最後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國際關繫上的利害沖突、力量對比等因素。美國出於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需要,把發動對伊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實現全面控制伊拉克作為既定目標,想通過核查對伊實施軍事打擊和軍事佔領的依據。歐洲和俄羅斯出於維護在伊利益的需要和對美國單主義的不滿,希望伊拉克問題能夠和平解決。從本質上講,1441號決議是國際政治舞台上大國利益、實力較量和相互妥協的結果,對伊武器核查只是其延續。這種國際關系背景是影響核查進展的重要因素。
美國堅持「倒薩」的原因:海灣戰爭結束後,伊拉克問題始終是美國政治和外交揮之不去的話題。美國堅持「倒薩」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戰略圖謀。去年11月初美國在阿富汗戰場得手後,更是把「眼中釘」伊拉克鎖定為下一個軍事打擊目標,明裡暗裡加緊各方面的造勢和准備。政治上,布希政府相繼拋出「邪惡軸心」說和「先發制人」理論;外交上,先後派副總統和國防部副部長走訪中東進行游說;軍事上,布希政府加緊同伊拉克反對派進行磋商,研究和制定對伊作戰計劃,並開始向伊拉克外圍增派部隊。美國積極准備打擊伊拉克,其背後有著多方面的考慮。
(一)轉移國內視線,謀求政治利益。布希當選總統後的美國政壇,共和、民主兩黨勢均力敵,在國會兩院中的議席相當接近。面對美國經濟衰退的嚴峻挑戰和民主黨的有力牽制,布希政府上台後在解決國內問題方面無所建樹,短期之內也難有作為;而「9·11事件」恰恰為布希政府提供了避開棘手的國內問題擴大其政治影響力的機會。反恐戰爭使共和黨的聲望有所提高,在2002年11月舉行的美國中期選舉中贏得了更多國會席位。阿富汗戰爭塵埃落定之後,布希政府又面臨選擇政治「炒點」,以維護和擴大其政治聲望的挑戰。伊拉克問題在美國國內分歧相對較少,短期內容易有所作為。同時,發動戰爭和控制伊拉克也是維護共和黨政府所代表的美國軍火工業集團和石油財團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堅持「倒薩」成為布希政府合乎邏輯的選擇。
(二)、了結伊拉克問題,卸掉外交包袱。海灣戰爭結束以後,美國一直堅持對伊拉克實行遏制政策,試圖壓垮薩達姆政權。但事與願違。制裁不但沒有動搖薩達姆政權的統治,反而引來國際社會對制裁造成人道主義災難的一片指責之聲。事實說明,美國對伊拉克採取的「以制裁促變化」的策略並不靈驗,伊拉克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已經成為美國與國際社會矛盾的一個焦點和美國外交日益沉重的包袱。美國下決心「倒薩」表明,以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了結海灣戰爭遺留的伊拉克問題,同時確保美國公司在伊拉克獲取最大經濟利益,已經成為美國解決伊拉克問題的新思路。
(三)、控制石油供應,擴大戰略優勢。中東地區是國際石油供應的主要來源。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儲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開發潛力巨大。取得對伊拉克石油資源的控制,對於美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第一,有利於進一步制約依賴國際能源供應的戰略對手。第二,有利於進一步削弱歐佩克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化解歐佩克成員國限產促價的努力,確保美國對國際石油供應安全和價格的控制。第三,為美國石油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中東石油國有化高潮之後重返該地區創造重大機遇。90年代以來,薩達姆多次聲言要以石油為武器,反對美國霸權,令美國懷恨在心。除掉薩達姆政權,把國際石油供應來源進一步置於親美政權控制之下,甚至是美國的直接軍事保護之下,是美國擴大國際戰略優勢,鞏固其世界霸權的必然選擇。
(四)、扶植親美政權,削弱反美勢力。中東地區的反美勢力歷來比較活躍。2001年布希上台以來,這種反美情緒進一步增長。布希曾經承認,「9·11事件」的根源在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這樣的美國傳統盟國也有一批人涉嫌參與「9·11事件」更使美國震驚。此外,2000年沙特不顧美國的反復勸說,與伊朗和委內瑞拉共同發起石油限產提價,並一直堅持至今。然而,美國並沒有認識到,中東地區的反美情緒很大程度上與美國的中東政策有關。相反,美國朝野最近泛起一種論調,將這種現象歸因於中東一些國家實行集權的政治制度和美國上屆政府打擊不力,進而認為只有對這類國家進行「整合」,使其接受美國式的「自由、民主價值觀」和政治制度,才能防止滋生反美情緒和恐怖主義活動。因此,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於2002年12月提出包括對中東國家進行政治改革在內的「美國中東夥伴計劃」。美國政府堅持推翻薩達姆政權,在伊拉克扶植一個採用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的親美政權,就是為了落實這一計劃,在阿拉伯國家樹立所謂「民主樣板」。
伊拉克戰爭的爆發:2003年3月20日爆發了伊拉克戰爭。這是21世紀一場全新樣式的現代化戰爭。5月2日,美國總統布希在「林肯」號航母上正式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整個戰爭共持續44天。實際上,在4月14日美軍攻佔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家鄉提克里特之後,美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就基本結束。這場戰爭是繼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美國對伊拉克進行的第二次戰爭。這場戰爭同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傷亡數字比較起來,基本結束的伊拉克戰爭具有兩大特點:地面戰傷亡人數大增,飛機墜毀和友軍誤傷事故則明顯減少。
美軍之所以在伊拉克戰爭中實現了「低傷亡」,主要是五角大樓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強調空軍的重要作用以及避免了城市巷戰的結果。美軍本次盡管出動兵力不多,但是其先進裝備和訓練水平都對伊軍形成了壓倒性優勢,從而確保了整個戰爭的順利結束。伊拉克戰爭展示了美軍新的戰略思想和戰略理論,是美實踐「先發制人」戰略的第一場戰爭,也是美國發動的
一次大規模的聯合一體化攻城略地侵佔一個國家的戰爭。較近年美國發動的一系列戰爭相比,這場戰爭呈現出一些鮮明的戰略性特徵。一是謀求絕對化的軍事目的;二是檢驗信息化戰爭力量;三是實踐新的戰爭理論;四是創制的非對稱戰爭局勢;五是發掘戰法手段的綜合效能。
伊拉克戰爭對世界格局和中東地區產生的影響:(一)多極化趨勢仍在量變過程中,趨勢增強。一方面,美國依靠其超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顧其他大國反對,強行實現「倒薩」目標,從而證明「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沒有發生質的改變。但另一方面,在「倒薩」問題上美國霸權主義受到冷戰結束以來最嚴峻的挑戰,而且挑戰主要來自其西方盟國。法、德、俄等大國與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的利益分歧和外交獨立性更加明顯。北約不再是美國可以隨意利用的手段,聯合國的權威再次受到多數國家的維護,美國把「倒薩」與反恐直接掛鉤的說詞缺乏說服力,附和者甚少。大國之間圍繞伊拉克問題的較量表明,美國無視其他大國利益、推行強權政治和「單邊主義」的阻力增加,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量變過程還在繼續,趨勢增強。
(二)多年居高不下的國際油價可能下降。國際石油價格自2000年以來長期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供給方面來看,既是沙特、伊朗和委內瑞拉等歐佩克主要石油輸出國聯合限產促價的結果,也是反恐、「倒薩」和委內瑞拉罷工等政治因素造成心理恐慌和投機資本乘機炒作的結果。國際石油供應能力並沒有真正出現短缺。在多年高油價的刺激下,俄羅斯等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生產和出口能力顯著提高。目前,委內瑞拉罷工已經逐漸平息。伊拉克問題解決後,石油投機商將失去另外一個「炒點」。伊拉克的石油生產也將逐步增加。從需求方面來看,世界經濟不景氣已經使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率顯著下降,從20世紀90年代的年平均增長1.4%下降到2001和2002年的平均0.4%,2003年仍無顯著提高的可能。在這種供求關系形勢下,「倒薩」後的國際石油供過於求的情況將更加明顯,市場力量對油價的作用將更加明顯,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石油輸出國之間的市場份額競爭將更趨激烈。只要「倒薩」過程中中東地區油田不遭大規模破壞,國際石油價格下降的壓力將顯著增大,並導致國際石油價格下降。
(三)中東局勢可能有所緩和,但難以穩定。「倒薩」以後,為了防止伊拉克發生動亂和分裂,美國可能直接或利用國際力量對伊拉克實行某種形式的軍事控制。面對既成事實,中東各國政府可能採取現實立場,避免與美國對抗。但中東地區也可能出現一些民眾層面的反美情緒,不排除激進勢力發動針對美國利益的襲擊活動的可能。
(四)美國實現「倒薩」以後,將把重點轉向伊拉克的政治和經濟重建,立即對其他中東國家動武的可能性不大,要求其他阿拉伯國家立即採用西方式民主制度也不現實。美國石油財團將重返伊拉克。政治重建可能採取「阿富汗模式」,但為滿足庫爾德人和伊斯蘭教什葉派的自治要求,聯邦制也可能成為政治體制的一種選擇。不過,伊拉克各反對派爭權奪利,庫爾德人與阿拉伯人之間民族矛盾較深,伊斯蘭教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教派分歧,這些矛盾不僅會在政權重建過程中爆發出來,而且將成為長期影響伊拉克政局穩定的因素,甚至可能對伊拉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發生影響。美國軍隊可能長期駐扎伊拉克。
(五)巴勒斯坦問題關乎阿拉伯民族利益和情感。「倒薩」以後,美國為保持在中東地區的政治影響,削弱阿拉伯國家反美情緒,不能不加大恢復中東和平進程的力度,可能敦促雙方在美國、歐盟、聯合國和俄羅斯四方聯合提出的「路線圖」方案基礎上恢復和談,從而使巴以雙方暴力沖突有所緩和。但是,由於巴以談判當前涉及的耶路撒冷、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等關鍵性問題錯綜復雜,解決難度很大,至今尚無切實可行方案,因此短期內中東和平進程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巴以沖突還會繼續存在。
(六)美伊戰爭對傳統安全因素與國際法理的損害。美國攻打伊拉克實質上是繞過聯合國,採取與其盟友單獨行事的作法,這將再一次削弱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上的影響和權利。長此以往,聯合國將逐漸被架空,失去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這也會直接影響其他大國的權利和地位。戰後,美國霸權的全球擴張將變得日益明顯。

4. 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戰爭結束後的伊拉克人民真實現狀如何

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伊拉克人民的生活經常被各類爆炸事件所驚擾。

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1月就任後,2月27日宣布美國將從伊拉克撤軍的計劃,在2010年8月31日前,從伊拉克撤離大部分軍隊,2011年底前撤回全部剩餘部隊。

然而,作戰部隊撤出後,包括首都巴格達在內的伊拉克全國各地局勢堪憂,各類自殺式爆炸襲擊事件頻發。美國總統奧巴馬則說,隨著伊拉克戰事結束,伊拉克的未來將由伊拉克人自己掌握。

伊拉克局勢仍舊動盪,戰爭對該地區及世界經濟的打擊正日益顯現。鑒於經濟全球化的紐帶令世界經濟日益相互依賴,此次的伊拉克戰爭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相比,其嚴重後果必將對正從低谷中艱難走出的世界經濟形勢產生消極影響。

美軍從伊拉克撤出後,美國還在伊留有龐大的外交人員。美國駐伊拉克使館有大約1.5萬人,是美國在全球最大的使館。有媒體評論說,美國是留有「尾巴」的撤軍。

戰爭消耗了美國230億美元。2003年3月美國開打伊拉克戰爭,迄今共有4869名美軍陣亡,4403名美軍死於事故。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於2011年12月31日前撤回全部駐伊拉克美軍,正式終結持續近9年時間的伊拉克戰爭。

5.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西方主要國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西方左右了世界油價
這是最重要的
因為伊拉克戰爭打仗終究為了一個字「油」

6. 伊拉克戰爭那麼多年後,究竟給伊拉克帶來了哪些改變

只要是戰爭,就會有傷亡和犧牲,再加上伊拉克這邊的戰爭,打了也不是很短的時間,造成的影響大概都是負面的了,但現在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已經開始慢慢消除了。


其實伊拉克戰爭得利的是那些運籌帷幄的統治者,只有底層的屁民苦不堪言的過日子。

7. 伊拉克戰爭後受益最大的國家到底是誰

伊朗吧!
美國是輸家,花了幾萬億美元,死了數千軍人,結果什麼好處沒有,還使伊拉克變成戰亂的策源地。歐洲也是輸家,難民都往歐洲跑
伊朗是贏家,
1、伊朗的大敵伊拉克被鏟平了
2、伊拉克的什葉派掌權了,但是因為是弱勢政府,所以跟伊朗開始勾勾搭搭了
3、由於中東動盪(敘利亞、伊拉克、葉門背後都有伊朗的影子),所以伊朗安全形勢更好了
4、中東地區誰能扛起大旗,只剩沙特、伊朗了,而沙特的軍隊......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

8. 伊拉克戰爭的結果是什麼

「不能忽視一個事實,就是伊拉克是一個有著各種缺陷的國家,美國現在根本無法確定世界上未來的面對的對手是否和伊拉克同樣虛弱。」----作者
回顧伊拉克戰爭和先前美英與伊拉克軍事力量的對比都清晰地反映出聯合作戰力量角色的轉變。伊拉克戰爭的結果不僅展現了這種轉變的價值,而且解決了有關戰爭一系列關鍵教訓的爭論,而這種爭論甚至開始於主要戰斗開始之前。

在3月底美軍地面部隊行動停滯時,一場爭論出現了,它針對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強迫美國軍隊和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托米·弗蘭克斯接受比他們最初所要求少得多的軍事力量。一些批評家指出,這種對戰爭計劃的干涉削弱了聯合軍事力量,使他們不足以贏得決定性的勝利。

然而,聯合軍事力量勝利的速度和程度回答了一切。聯合作戰計劃和軍事力量態勢不無風險,但是聯合軍事力量不需要達到取得戰爭勝利的傳統軍事實力標准。同時,戰爭結果還引出了新的軍事理論問題,未來美國軍事力量運用計劃和美國現在是否能夠計劃一場「新式戰爭」,這些都需要未來進一步解決。

一、戰爭計劃的爭論

伊拉克戰爭的戰爭計劃形成的詳細過程還是一個未打開的「黑匣」。除了那些直接參與作戰計劃制訂和執行的人以外,能真正了解聯合作戰計劃形成詳細情況和作戰計劃的選擇的人很少。實際上在所有戰爭計劃的制訂過程中,有關作戰指導原則方面都有嚴肅的爭論,提出最有可能的軍事解決方案是軍事人員的職責所在,而確定戰爭計劃符合政治、財力、物力條件和總統的總體要求則是國防部長的責任。在軍隊和政府官員這些對國家安全最負有責任的人員中,不含有這種激烈爭論而制訂出戰爭計劃的戰爭是會陷入危險和被動境地的。

通過與一些曾參與制訂伊拉克戰爭計劃的個人交談,我們了解到,在2003年3月底一些文職官員對戰爭計劃提出的批評阻礙了戰爭計劃,但很明顯其中也包含了真理的因素。在戰爭計劃制訂過程的早期,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同事曾質詢弗蘭克斯將軍和戰爭計劃制訂者們,要求他們研究重空輕地的軍事力量選擇和使用問題。高級軍官在討論過程中指出這些討論有時候是對立的觀點,但多數令他們緊張的問題還有其它原因。

一些軍官感到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同事們非常輕視軍事專家,這種緊張出自國防部長對美國軍事力量和各種各樣的規劃的主要改革和軍隊計劃的討論。這種緊張在陸軍特別強烈,他們中至少一些人認為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更有效地兼任了陸軍參謀長之職,並偏愛空中和空間的精確戰而不是笨重的陸軍。

在戰爭開始時,一些軍官對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和支援保障有效性表示擔心。按照1990年戰爭計劃標准衡量和此後研究「兩個主要地區性突發事件」,美國將需要5-7個重型師以對付與伊拉克陸軍規模相當的軍事力量,而不是一個重型機械化步兵師,一個中型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和一個相對輕型的第101空中突擊師。

傳統的軍事計劃需要更強的軍事力量來保證主要地面進攻部隊後方和側翼的安全,並且需要更多的各種支援保障分隊。體現這種兵力運用的不同時期部隊調整表被聯合參謀用於制訂戰爭計劃。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反復質詢了軍事力量的兵種和規模,在戰爭計劃制訂的最初階段又做了縮減和調整。

然而,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在內部軍事爭論時,軍事和文職人員之間如此對立還是少見的。許多軍官也質詢傳統軍事力量需要量,並且感到一些決策在戰爭計劃制訂中有些過時了。他們感到一些決策要求過多的軍事力量和戰爭計劃實施進程過於緩慢,這些都沒有反映出情報、監視、偵察、空中精確打擊和地面力量機動速度的優勢。

如果說軍事人員內部關於以上問題存在「代溝」的話也許是不公平的,因為支持傳統還是改變畢竟與年齡沒有關系。至少一些參與制訂戰爭計劃的官員感到在提交給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那份戰爭計劃里的關鍵決策是過時的,並且力圖提交一份令大家都滿意的戰爭計劃,其中所需的各個軍種都大於其實際所需。

還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戰爭計劃是在沒有人對伊拉克戰爭能力有錯覺的情況下制訂的,盡管直到戰爭結束,沒有一個計劃制訂者能夠排除伊拉克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可能。美國的情報已經清楚地確定了伊拉克軍隊結構規模絕大多數對比缺點。當美國情報分析家發現伊拉克潛在的威脅是因其龐大的軍隊人數時,他們也看到了實際在伊拉克常規部隊的各個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缺陷,而且他們的評價沒有給聯合軍事力量對比提供理論根據,伊拉克現軍隊無法打敗它。

此外,像陸軍副總參謀長在戰爭計劃爭論之前就認為,精確空中打擊和裝甲機動能力和聯合作戰所構成的優勢使得更小的部隊就可以保證側翼和後方安全,機動速度和精度比傳統戰爭樣式更有效,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爾斯將軍也持相似觀點。

二、政治因素引起「戰爭計劃」的爭論

一些在職的軍官批評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同事們傲慢無理地干涉軍事還表明主要是弗蘭克斯將軍贏得了爭論的勝利。事實是土耳其拒絕為美英200多架戰斗機、大約70-100架直升機提供基地,而美國第四步兵師和第三裝甲騎兵師與戰爭計劃的爭論無關。聯軍開戰沒有完全計劃好開辟伊拉克北部第二條戰線也與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決定的戰爭計劃無關,這也是事實。

同樣大多數軍事力量計劃受聯合國安理會長時間對伊拉克動武授權爭論的影響也是事實。這種爭論迫使國防部作出政治決定以延緩一些部隊的部署和眾多海、空運輸行動,避免美國好像要在聯合國授權之前就急於開戰,這同樣給伊拉克更多的時間來備戰。

最後,在戰爭一開始就決定利用有利時機對伊拉克現政權領導人薩達姆·海珊實施「斬首」行動是一項政治決定,與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軍隊關系緊張沒有任何關系。決定不等幾天看薩達姆是否死亡和伊拉克現政權是否垮掉就開始大規模空襲戰役同樣與此沒有關系。

三、關於不了解「戰爭計劃」詳細過程和特質的爭論

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是一個長於與人對質爭論的人,他不是一個以同情和憐憫的方式來懇求或刺激別人的人。但是,在3月25日美國國防部的記者招待會上,他回答的有關爭論公平性的一些基本問題還是值得注意的:

我不知道政府以外的人是怎麼知道我的看法是什麼的,或者是弗蘭克斯將軍的觀點是什麼的,或者邁爾斯將軍觀點的。我們都深受影響,戰爭計劃已經被所有指揮員,當然,也有邁爾斯將軍、佩斯將軍、唐·拉姆斯菲爾德和美國總統先生,而且這個戰爭計劃很好,在4天半到5天時間地面部隊已經逼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了。我們在伊拉克的軍事力量每一天、每個小時、每一分鍾都在增強。這是事實,而且將繼續增強。有一個軍事力量流,數周之前就開始向戰區流動,全體人員空運到戰區與自己的裝備整合。每個小時那個國家聯軍的軍事力量都在增強。

如果你們回到阿富汗形勢,就會像前幾天一家報紙描寫那樣的陷入「泥潭」。並且就是最近幾天形勢看來不錯,我記得,馬扎里沙里夫已經被攻陷,其它城市也開始陷落。

3月25日,美國國防部的記者招待會上邁爾斯將軍關於此問題還有如下發言:

這項計劃正在執行當中,人人都參與了計劃的制訂,人人對計劃表示同意。我已經公開發表意見表示,我認為戰爭計劃最終由弗蘭克斯將軍參考他和他的指揮人員們的意見系統化和最終整理,是一項非常出色的戰爭計劃。並且我們已經按照此項計劃實施了近一周時間。我們已經逼近巴格達。我們遭受重大損失主要是因為伊拉克嚴重違反《日內瓦公約》中有關武裝沖突的條款,伊拉克軍隊身著平民服裝或向我部隊詐降然後對我部隊人員發起突然襲擊。所以我認為這項戰爭計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會實施到底。

我要說,實際上我軍此時已經深入伊拉克境內200多公里,已經到了巴格達腳下,我們不急於攻擊伊拉克地面共和國衛隊師。因為我們已經用直升機打擊他們,武裝直升機,還有空軍和火炮打擊他們,但是我們沒有用典型的戰斗方式與其激戰。

聯軍地面部隊司令在戰斗結束後的4月23日發表了相似的觀點:

地面戰役的行程已經反映出我們高速持續性的作戰行動,准確的機動、遠距離的後勤補給保障,我承認其中在我們的遠距離的通信和後勤補給保障線有風險,但我們已經克服了困難,戰爭計劃執行決策總是針對敵人的。

並且我要反駁任何提出戰爭中的作戰行動有所停頓的言論。我們時時刻刻都通過空、地、海和特種部隊等向薩達姆政權施加壓力。

伊拉克戰爭中沒有作戰行動停頓,你制訂戰斗計劃後會碰到糟糕的天氣,戰爭中有3-4天我們就碰到了這種情況,他們停下來以便後勤保障能跟上,幾次戰斗後部隊也需要重新編隊,如果那一天你和這個部隊在一起,看起來這支部隊好像停下來了。但同時我們沒有停止空中打擊、直升機對地攻擊、戰場其它部分地面部隊的機動,在整個戰爭中我們的特種作戰部隊都在伊拉克全境執行特種作戰任務。

華萊士將軍對戰爭計劃、軍事力量強度和戰後的意外提出一些重要觀點:

我建議你的是「節奏」快些或慢些,或者快慢都行只要由你控制節奏,而不是由敵人。當我們放緩推進的進程和節奏,那是我們有意做的,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我們想在總攻巴格達之前建立我們的後勤補給基地。二是即使不向前推進,我們每天也都在攻擊敵人。

我想薩達姆的部隊想將我們引入城市,他們認為在城市中對他們有利。實際上,我們將城市變成了一個對其不利的地方,用我們的裝甲部隊突襲他們的重型裝備、車輛、掩體。我們曾用我們的重型裝甲部隊進行襲擊,後來轉變為由重型裝甲裝備支援下,輕型步兵進行進一步的清理性行動。在這一系列戰斗中,我們不僅保證了通信線路的安全,沉重打擊了敵人的戰鬥力,而且開始控制人口中心區,本來准備在戰爭第4階段穩定性的軍事行動進行的,這一問題比我們預期提早結束了。

四、「戰爭新樣式」的爭論

伊拉克戰爭是否是戰爭變革的產物,反映一種新的戰爭樣式。戰爭雙方的不對稱是戰略、戰術、技術等多方面的綜合,這種變革幫助美英快速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談及「戰爭新樣式」和軍事力量變革需要有一個歷史的角度。關於二戰後美軍軍事力量變革需要軍事歷史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包括這種變革成功和失敗的規律,及軍政官員在這種變革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這一過程總是充滿著軍事政府部門的關系緊張和軍隊內部深層次的爭論。美國已經從眾多正規的籌劃工作受益,決策制訂通常總是辯證的而不是經驗主義的。

當今眾多的軍事變革都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早期的歷史根源,美國的軍事變革的速度和特性引人注目,尤其是在冷戰後期美國在越南戰爭的失敗而獲得了變革的惟一動力後。

這不是分析伊拉克戰爭教訓而隨便找的一個時間點。眾多軍隊政府領導人用了將近25年時間來建設成的美國軍隊,在2003年3月投入了伊拉克戰爭。他們是勝利與失敗的產物,實際上,每一點作戰要素在投入戰斗時都是處於軍事變革過程之中的。

概略地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這些軍事力量開始實踐一種「戰爭新樣式」,而且在阿富汗戰爭中使用並改進了許多技術裝備,但是他們使用的許多關鍵的武器裝備都是定型於越南戰爭或更早的戰爭時期。當然,關於戰備和領導的一些最重要的教訓主要來自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的失敗。所有這些都說明了「戰爭新樣式」是建立在新舊戰爭能力的恰當融合上。

美國確實實現了一種新的「戰爭新樣式」的許多要素,正如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同事們制訂的軍事力量改革的相關文件和證明所提到的一樣。伊拉克戰爭的經過已經清楚的表明了美國軍事力量通過作戰分別達到《四年防衛評估報告》中確定的六個目標:

一是保衛美國本土和其它軍事行動基地安全,清除敵核、生、化武器和運載工具;

二是不給敵人庇護所,剝奪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他們的跑和藏的能力;

三是在遙遠的戰區規劃和建設軍事力量以應付面臨的威脅;

四是在太空進行有效的軍事行動;

五是進行有效的情報活動;

六是使用情報技術提供美國聯合作戰力量通用行動圖。

伊拉克戰爭的進行遵循的許多軍事原則出自一開始就提到的「拉姆斯菲爾德學說」,盡管各新聞機構對拉姆斯菲爾德學說的表述各有側重。

一份報告將其描述著重於「精確閃擊戰」,強調:

一是快速機動、部隊輕裝,這樣的軍事力量能夠快速投入戰斗;

二是彈性決策,保證戰場部隊對形勢的變化做出快速反應;

三是陸、海、空、海軍陸戰隊聯合作戰;

四是運用戰略空中力量對數百個目標發動同時攻擊;

五是將高技術應用於「靈巧炸彈」和戰場情報收集。

另一家新聞機構將拉姆斯菲爾德學說描述為:

一是由文職人員調整戰爭計劃及其實施;

二是速度和機動;

三是彈性實施;

四是著重運用特種作戰部隊、大規模空中精確打擊、諸軍兵種聯合或整體作戰;

五是應用更新的技術裝備,如利用無人機提供戰場實時圖像。

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軍隊改革辦公室主任在總結伊拉克戰爭教訓時沒有提及任何拉姆斯菲爾德學說,他表述了如下內容:

一是網路中心戰的運用增加,及其通過空地作戰和動態作戰等新形式所表現出的作用,他把被更好的感測器和情報信息網、迅速決策、相對獨立多戰場的駕馭能力推動的這一過程稱為沒有前沿的戰場;

二是在網路中心戰中需要更多的接續性;

三是所有的非直接火力方式,火炮支援、近距空中支援和空中戰場遮斷等,要增加有效運用、相互促進;

四是在戰場盡可能減少對直升機垂直空運的依賴;

五是提高對特種部隊和地區性因素重要性的認識,有能力與當地友軍共同作戰,提供更多像特種作戰部隊一樣的力量保障情報、偵察、監視系統;

六是聯合作戰計劃還需要進一步修訂,特別是編寫一部透徹的聯合作戰理論學說和為軍隊改革制訂一幅路線圖;

七是進一步增強戰略機動性,盡可能提高海上運輸和飛船運輸的速度;

八是指揮控制速度要進一步提高。

實際上,許多過去的觀點看法表明如「拉姆斯菲爾德學說」報告描述的概念和原則很大一部分源於軍方觀點,這些觀點早在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入主國防部之前就有了。一個例子就是聯合參謀部制訂的一系列聯合構想戰略的文件,與此相關的就是聯合參謀部編寫的《2020年聯合構想》,它發表於布希政府上台之前。在談論文官創新而軍隊保守之前,有必要提一下《2020年聯合構想》中強調的作戰行動的四種觀念,這四種觀念看來與伊拉克戰爭計劃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軍隊改革目標非常相似:

一是機動優勢;

二是精確攻擊;

三是聚焦式後勤;

四是全維防護。

其它重要觀點像網路中心戰和通用的術語「軍事革命」在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入主國防部的前十年就提出來了。全維同步攻擊或「平行作戰」思想是第一次海灣戰爭戰爭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效果中心戰」的許多思想運用於科索沃戰爭,「聯合反應力量」思想是20世紀90年代早期就提出來的。柯林頓總統的首任國防部長威廉·科恩在擔任參議院議員和國防部長期間都曾提倡擴展特種作戰部隊的任務范圍。

像「精確閃擊戰」的思想基礎是古老的運動戰,新軍事強調的「絕對優勢」是18世紀歐洲戰爭思想,那個時代強調運用軍事力、經濟力、政治力聯合優勢達成戰爭目標——通常不需要使用戰爭。

從第一次海灣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來看,伊拉克戰爭更像是一次進化性而非革命性的戰爭。聯軍「閃電般的」勝利是以戰爭雙方軍事力量的極度不均衡為基礎的,必須思考戰爭新樣式是「新」在哪裡了。標題「精確閃擊戰」可能是新的,但這種思想與戰爭同樣古老。

總之,伊拉克戰爭中所運用的新的技戰術和著眼於未來作戰的軍隊改革都是經歷了數十年發展的。如果說美國在最近10年軍事發展速度非常迅速的話,至少部分原因是眾多的外國軍事力量發展的停滯和倒退,很多美國人忘記或根本不知道目前軍事發展的過程。實際上,美國的「戰爭新樣式」是相對保守的。它從來不會裁掉公認的軍隊單元直到有更新的來取代它,它是新舊作戰方式的融合,是經過評估和運用的。

五、「鮑威爾學說」與「拉姆斯菲爾德學說」的爭論

思考「鮑威爾學說」與「拉姆斯菲爾德學說」,已經成為戰爭計劃和軍隊改革的一部分,看起來更像是提出不相乾的事實或論點,以分散對主題的注意力。它與伊拉克戰爭中的實際軍事行動的細節沒有什麼關系,這種爭論是鮑威爾喜歡大規模的軍事力量,更多運用傳統的軍事行動方式,而拉姆斯菲爾德側重於用小規模的部隊,運用高技術武器裝備。

這種爭論又一次反映了美國軍隊與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許多文職顧問之間爭論仍存在,主要是關於軍隊改革的速度和道路方式的選擇。這反映了拉姆斯菲爾德等文職官員和軍方在許多其它問題上的緊張關系,其中軍方認為對方是剛愎自用,對軍隊的意見置之不理,而拉姆斯菲爾德等人認為對方是過於官僚的軍事,不願面對形勢變化的需要。

這也反映了一種支持鮑威爾和支持拉姆斯菲爾德之間更廣的政治爭論,這種爭論針對各種各樣與伊拉克戰爭幾乎沒有關系的問題,這是政客之間鉤心斗角。

實際上,將用於伊拉克戰爭的戰爭計劃稱為「拉姆斯菲爾德學說」的結果沒有什麼意義,因為:

一是戰爭的軍事力量規模不是拉姆斯菲爾德一開始要求的;

二是國務卿鮑威爾從來沒有在任何場合表達過對戰爭計劃和拉姆斯菲爾德正在實施的軍隊改革計劃的意見。鮑威爾惟一可能早就知道的是他感到伊拉克戰爭計劃使用的兵力是否充足。這很難說是一場爭論,很可能是發言人將自己的話帶上了國務卿的帽子,那根本不是什麼「鮑威爾學說」。

此外,國務卿鮑威爾在擔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時曾協助開創許多美國軍事技戰術的改革,使海灣戰爭勝利成為可能。他支持1991年的戰爭計劃,那是劃時代的創新。在冷戰結束後他曾幫助美國進行主要軍事力量的削減,這都表明他是支持革新的,並不是一個固執地堅持教條的人。

第三是伊拉克戰爭不可能用拉姆斯菲爾德尋求的那種軍事革新的方式來打。這種軍事革新還沒有在來年的防衛計劃中正式宣布,它只能等2004財政年度的防衛預算的資助下才正式開始實施。這種拉姆斯菲爾德尋求的改革後的軍事力量至少要5-7年才能形成。

第四是美國空軍、海軍陸戰隊和海軍都有改革考慮,還沒有具體的學說和長期力量改革計劃,只能是服從或反對拉姆斯菲爾德尚未確定的軍隊改革計劃。

第五,當把「鮑威爾學說」討論的一些內容與美國軍隊的領導人的觀點相聯系看,軍隊的計劃是最空洞的。美國陸軍打擊旅——陸軍首先努力使其更輕型化、更易於部署——並沒有完全准備使用在伊拉克戰爭。此外,他們主要用於打擊的對象不是伊拉克共和國衛隊重型坦克部隊,而且與任何「鮑威爾學說」和精確打擊力量無關。

迄今為止,美國軍隊遠沒有能夠為其未來戰斗系統清楚地制訂一個軍隊方案,未來作戰系統還在提出無盡的要點和具體軍種、設備、費用。甚至根據軍方自己提出的,更寬的概念的軍隊改革方案直到2010-2020年的某個未確定的時間才能實施。

圍繞關於「戰爭新樣式」爭論的問題和任何主要軍種計劃決策都是非常嚴肅的。圍繞個人學說沒有任何具體爭論,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國務卿鮑威爾都沒有為個人目的公開發表相互對立的意見。

最後,還有更重要的討論需要美國戰略和防衛計劃的制訂者參加。美國武器在發展戰爭新樣式方面的成功,並且贏得了伊拉克戰爭的勝利,沒有借口說是任何形式的「勝利主義」。美國還是易受不對稱戰爭和恐怖主義的攻擊。那些成功發展的國家沒有很好的答案,先發制人的攻擊或「首次攻擊」能夠引起可怕的地區沖突。

任何勝利的定義都無法忽略戰爭對人類生命的摧殘,對財、物的消耗。它也不能忽視一個事實,就是伊拉克是一個有著各種缺陷的國家,美國現在根本無法確定世界上未來的面對的對手是否和伊拉克同樣虛弱。

美國在未來任何一場與北朝鮮或俄國、中國對抗的戰爭都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美國有能力發動和贏得戰爭的勝利絕非是靠較量通過國家建設和和平調解贏得和平的能力。它「世界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是主要依靠地區聯盟網和堅持全球政治支持的良好平衡。

圍繞伊拉克戰爭還有一個不確定的批評,就是實際上是如何選擇戰爭方式的,制裁和裁軍早就對付薩達姆·海珊了。在薩達姆·海珊統治下的伊拉克發出的威脅看起來好像並不那麼緊迫,從已發現的資料還不清楚伊拉克成功地保留了多少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種潛在的威脅迫使美英不得不對其發動戰爭。薩達姆·侯塞因的專政、侵略和武器擴散有很長的歷史,可以很好地證明伊拉克戰爭的正義性,但是戰爭發動的時機證明還是有些隨意了。

美國戰爭能力的發展也並不意味著美國能漫無目的地尋找敵人,或放棄尋求建設更強大的國際機構和使用外交而非武力。美國可能有能力推翻一系列實力不強而令人反感的領導,但是「能」絕不是「必須」或「應該」的同義詞。正如克勞塞維茨講到的:

「首先,政治家和指揮官必須要認清他們所進行的戰爭的種類,既不能誤解戰爭種類也不能將其轉化成其它的東西,這是影響最深遠的判斷行為。這是戰略問題之首。」

美國必須贏得全世界的信任,以鞏固其聯盟結構和避免建立一個敵對的軍事、政治、經濟聯盟網。信任不是靠戰爭新樣式而是靠正義和嚴謹獲得的。

9. 伊拉克戰爭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為什麼開始之後怎麼樣

2003年3月20號英美為首國家以伊拉克核武器及生化武器為理由發動伊拉克戰爭,這次打成一個爛戰,雖然英美用三個星期就攻陷巴格達,結束了薩達姆的統治,但是從此伊拉克陷入國內亂戰,一直延續至今,不過美軍已於2011年12月18號撤軍,撤軍日期表示伊拉克戰爭的結束

閱讀全文

與伊拉克戰爭後印度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國內油價多少 瀏覽:648
伊朗疫情怎麼穩定 瀏覽:43
加拿大人在中國哪個城市 瀏覽:332
越南當地人買什麼禮物 瀏覽:541
印尼虎一直張著嘴怎麼辦 瀏覽:987
在韓國如何申請去越南簽證 瀏覽:314
印度護照怎麼鑒定 瀏覽:571
中國哪個廟和尚最多 瀏覽:536
艾米來自英國怎麼說用英語 瀏覽:505
印度農村耕地怎麼分配 瀏覽:519
印尼黑酸枝傢具老料是什麼意思 瀏覽:607
孟晚舟為什麼要幫伊朗 瀏覽:300
義大利電烤盤做什麼生意好 瀏覽:988
義大利上火的人能吃什麼 瀏覽:764
用什麼軟體和越南人溝通 瀏覽:118
在越南什麼地方娶老婆靠譜 瀏覽:832
印度東進實力怎麼樣 瀏覽:693
魷魚須炒義大利面怎麼做好吃 瀏覽:448
印尼語女朋友怎麼說 瀏覽:744
中國聯通怎麼查看密碼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