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
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全部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
由於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你。 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 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
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1)印度窮人吃的什麼擴展閱讀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約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 72%為印度-雅利安人,25%為達羅毗荼人。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他們屬於尼羅格人種尼格利陀類型,最初來自非洲。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居民烏拉里人和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身上,都還可以看到這些特徵。
尼格利陀人長期停留在石器時代,過著最為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在新移民到來以後,尼格利陀人多被他們屠殺、同化,或驅趕到人跡罕至的叢林以及孟加拉灣中的島嶼
在尼格利陀人之後,原始澳大利亞人大規模遷入印度。他們亦被稱為前達羅毗荼人,屬於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原始澳大利亞人一般為中等身材,頭發捲曲或呈波浪形,膚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較寬,嘴唇較厚。
現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東部廣闊地帶的蒙達人、高爾人、桑塔爾人和比爾人普遍被認為就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
他們至今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體貌特徵、生活方式以及語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庫龍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
原始澳大利亞人信奉泛靈論。泛靈論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為印度東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幹部落民所篤信。他們輕易不對樹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該邦還擁有很高的森林覆蓋率。
B. 一盒三十元的「牛糞餅」,為啥經常賣脫銷,印度人主為什麼要吃這個東西
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印度人將信仰體現在日常行為,鑲嵌在思想,對信仰從一而終的態度令人肅然起敬。或許我們對這個國度的民眾們一些行為難以理解甚至無法接受,但我們仍要對他們的文化和信仰保持一份敬畏與尊重。尊重他人的信仰,是顯示自身修養的一種重要體現,對印度人的行為我們可以不理解,甚至可以不接受,但卻不可以不去尊重。
C. 印度人為什麼既不吃豬肉,也不吃牛肉,那他們究竟吃什麼肉
豬牛羊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肉類,但是很多地方、很多民族或者很多國度都會因為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習慣對某些肉類有所禁忌,比如我國的回族不吃豬肉,但是印度人不吃豬肉也不吃牛肉,小編在想豬肉牛肉都不吃,那印度人究竟吃什麼肉呢?接下來小編帶你一起去了解一下。
1、印度人不吃豬肉。印度人認為豬很臟,如果吃豬肉那是不好的。在印度的貴族認為吃豬肉會影響他們的貴族血統,所以所有人都不怎麼吃豬肉,而有些素食主義者,他們認為不吃豬肉可以靠近上帝,所以在印度豬肉是沒人吃的。
小編認為每個地方都有屬於他們的風俗習慣和飲食禁忌,所以如果有機會去印度旅行一定要入鄉隨俗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千萬不要因為不了解習俗而請人家吃豬肉牛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
D. 印度普通人家一半花銷用在吃飯,他們平時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現在全球各個國家除了中國以外,很多國家仍然被籠罩在疫情的恐懼之下,尤其是印度。目前印度的疫情發展越來越嚴重了,據說已經到達了遍地橫屍的程度,聽起來非常的可怕。而且現在印度印度的物價也在迅猛的增長,一個普通人家所賺的錢一半都被用在了吃飯上面,而且平時也非常的節省。
政府應該主動幫助人民
印度人民目前苦不堪言,每一個人都在吐槽,為什麼在這么困難的時候,物價還要不停的上漲,並沒有做到全民一心,抵抗疫情。但其實這就是人性貪婪的一面在作祟,當初疫情出現時中國也有物價飛漲的時候。好在我們的國家完完全全是站在群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為群眾解決了吃飯難的問題,希望印度的人民也可以早一點渡過難關。
E. 印度人吃什麼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洋蔥、冬瓜等,全部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由於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印度人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印度人的一道主菜呈現給大家。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F. 看抖音感覺印度的小攤很不衛生,那印度農村人日常吃的食物是什麼
印度農村人日常吃的食物是受民族和印度傳統文化影響,南北方存在一定的差異;南方吃素食、米飯和咖喱,而北方吃肉食、穀物和麵包;抖音上的傳統印度美食是印度飛餅,印度飛菜和印度冰淇淋。
在抖音出現之前,我們對印度的映像或許就是各種摩托雜技表演,各種雷人神劇或者歌舞劇;在抖音出現後,我們了解到印度的很多風土人情,尤其是印度的風景和傳統美食。雖然印度的經濟文化水平不高,但是獨特的傳統美食卻令我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異域風情。
美食雖好,但是也要注意衛生。印度的衛生環境不是很好,如果要去印度旅遊,需要特別注意飲食環境,要勤洗手;同時不幹凈的飯店也盡量不要去,常備葯物。
G. 印度農村人一般吃什麼
印度的農村雖然沒有城市人吃的豐盛,但飲食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由於名族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南北有些差異,北方吃肉、穀物和麵包,南方吃素食、米飯和辛辣的咖喱。
在一些時候,農村也會有一些小商家,他們帶著果木來這里售賣。在我國農村是常見的,村民也會過來看看試著買一點。如果到了下午,還會看到一些放牧的牽著一群牛在街上散步。
H. 印度窮人瘦得皮包骨,為何參軍後又胖得流油了
哈哈哈,關於這個問題~
如果你刻意去問,是什麼也不會發現,是什麼也問不出來的,但是如果你耐心觀察,可以發現很多蛛絲馬跡。
印度一直給人的感覺,就是臟亂差。這幾個形容詞大多是用來形容貧民窟的,那裡的人吃不飽,穿不暖,工作也是難找。除了用知識改變命運之外,那裡的男人幾乎都會選擇去當兵了,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他們當兵之前瘦成皮包骨,回來之後卻都胖得流油了?你認為是伙食太好了?其實並不是的。
對於印度士兵普遍比較胖的現象,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哦,也給小編來個點贊加關注吧,謝謝你們啦。
I. 印度特色小吃有什麼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如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場上還出售各種調料粉,赤、橙、黃、綠、棕,五顏六色的,好看而且味美。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虔誠的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食牛肉。於是,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沖突的導火索。在印度,由於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數(82%),牛肉成為禁忌,因此市場上的牛肉價格最便宜。豬肉也比較便宜,因為穆斯林和高種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豬肉,低種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豬肉。羊肉價格最貴,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每樣菜都燒得爛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黃色。印度人的早餐已經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幾片麵包,果醬、黃油,但中午飯和晚飯則是地道的印度風味,每餐都有豆子湯。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印度人進餐時,傳統方法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印度的甜食可謂「名符其實」,甜得發膩。甜食種類很多,有煎的、炸的、烘的、烤的,一應俱全,但每一道甜食都無一例外地甜得要命。多數印度人都嗜食甜食,印度人容易發胖,大概與嗜食過多的甜食有關。印度人的晚餐也晚得名符其實,最早的在晚上8點左右,晚的在10點左右。吃完飯後不久就上床睡覺,不發胖才怪呢。 由於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人也像英國人一樣,有喝下午茶的習慣。印度的茶是奶茶,做法是把牛奶摻水煮開,再把茶葉倒進去,煮沸後用小篩子把茶葉濾出,加糖後即可飲用。 印度水果 印度的水果種類繁多,一年四季不斷。最便宜的是香蕉,因而被稱為「窮人的水果」。石榴約有小碗般大,紅彤彤的,有的咧開了嘴,露出一粒粒晶瑩透亮、紅瑪瑙般的果粒,十分誘人。葡萄有乳白色的,有紫紅色的,一串串像玉雕,剝一粒放在口中,香甜多汁,吃完後手會被粘住,是糖分太高的緣故。 印度最引人注目、令人垂涎的水果是荔枝。每年4、5月份是印度最熱的季節,也是荔枝上市的季節。印度的荔枝是連枝葉賣的,攤主為防水分蒸發,還在荔枝上噴上清水。一束束紅艷艷的荔枝,被沾著晶瑩水珠的綠葉襯托著,格外誘人、醒目。剝開紅艷艷的果皮,甘甜的汁水四濺,透明如玉的果肉令人垂涎欲滴,咬下去,甘甜、爽口,齒痕留香,百食不厭。 印度最有名的水果大概要數芒果了。每年夏天,首都新德里都要舉行芒果節,展出的芒果大約有400多個品種,有的大如西瓜,有的小巧如杏;有的紅艷欲滴,有的黃如美玉;有的綠瑩瑩的,有的黃中帶紅。形狀也各不相同,有圓的、長長的、橢圓的、兩頭尖尖的……有一種芒果,汁多味美,輕輕挖開一個小口,可用吸管吸食。 印度的木瓜非常便宜,大如西瓜,但味道一般,有的放得久了似有一股臭味。番石榴的味道也難以讓人接受,這種果子形狀像石榴、裡面有黑色的小籽,印度人吃時有時撒上一層胡椒粉。椰子也是一年四季都有,大概是從南印運來的。小販除了賣椰汁外,還把潔白的椰肉切成一塊一塊,放在托盤里沿街叫賣。那椰肉有一股特殊的清香,越嚼越香。
J. 印度人都吃一些什麼樣的食物
印度人的日常飲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別。北方人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為主食,尤其喜歡吃一種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餅。南方和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們以大米為主食,愛吃炒飯。而中部德干高原則以小米和雜糧為主。印度人喜歡吃帶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飲水和飲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樣,沒有喝熱水的習慣,一般喜歡喝涼水或者飲用紅茶、牛奶和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