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印1962年邊境沖突詳細過程
1962年自衛還擊戰之後,中印邊境形勢一度緩和。但是1967年以來印度出於其國內政治斗爭的需要,又在邊境地區頻繁地肇事,挑起軍事沖突,不斷由亞東地區入侵我境,修築工事,偷移界碑。僅1967年,入侵活動就達178次,尤其是8月份以後入侵加劇。為了打擊印度的侵略行徑。步兵第十一師奉軍委和軍區命令,進行了兩次小規模的還擊作戰。 乃堆拉山口自衛還擊戰斗印軍駐錫金之山地17師112旅多次在我乃堆拉山口強行越界架設鐵絲網。9月7日,印軍置我多次嚴重警告於不顧。再次越界架設鐵絲網,並刺傷我戰士2名。印軍把我之克制視為軟弱可欺,11日晨又派部隊100餘人強行進入我境,架設鐵絲網,並首先向我開槍射擊.悍然發動軍事進攻。我山口分隊為保衛祖國的尊嚴,遵照毛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中央軍委「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絕不示弱,絕不吃虧」的斗爭方針,堅決進行了自衛還擊。1967年9月11日至13日,印軍越過中錫邊境,被我邊防部隊擊退。箭頭所指處為中錫國界,左側為中國領土,X處為入侵印軍在中國境內架設的鐵絲網。戰斗經過:9月11日7時30分,印軍112旅所部110人在其中校營長指揮下,從103陣地沿公路進至山口馬尼桿附近,稍作停頓後,即分兩路:一路50餘人沿國界習慣線向南運動;一路60餘人沿國界習慣線向北運動。在其99號、101號、102號陣地的掩護下,向我前沿陣地接近,企圖將我1、2號陣地的鐵絲網向我縱深推移。為防敵進攻,我令31團6連3排和機槍2連1排佔領1號陣地,4連l、2排進入2號陣地。7時44分,敵分3路向我1、2號陣地正面及其南側逼近,我鳴槍3發警告,敵置若罔聞。8時7分,敵向我陣地前沿開槍射擊,並投擲手榴彈1枚。31團機槍2連連長當場犧牲,6名同志負傷。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我前沿分隊奉命進行堅決的自衛還擊。1、2號陣地同時以猛烈的火力殺傷暴露之敵,當即斃敵57名(敵收屍觀察到的數字),並集中6具火箭筒於1號陣地摧毀了敵100號陣地的7個工事,使固守之敵一開始就失去了依託和火力還擊的能力。隨即我2門82迫擊炮對敵100號陣地實施了摧毀射擊。8時12分,該陣地之敵狼狽後逃。我2號陣地之火力在殺傷前沿暴露之敵後,即轉入對敵99號陣地之機槍火力的壓制射擊。此時,前沿步兵近距離對戰已基本結束。8時15分,敵我雙方開始了炮戰。我對敵10個炮兵陣地採取集中優勢火力,一次打擊1個目標的方法狠狠地打擊了敵人。在我嚴厲懲罰下,敵被迫於13日22時停止了炮擊。我炮兵分隊根據周總理「敵人不打炮了,我也停止炮擊」的指示,於14日14時46分停止了對敵懲罰。這次炮戰歷時4天3夜,我參加各種火炮28門(122榴彈炮12門、82追擊炮7門、75無後座力炮6門、57無後座力炮3門),先後對敵21個目標進行了射擊,壓制敵炮兵陣地8個、觀察所2個、指揮所2個、破壞敵工事23處、擊毀汽車2輛、殲敵約550餘名。這次自衛還擊戰斗31團4連、6連、機2連、炮2連、工兵排、2營部、75炮連、炮兵308團榴炮3營直接參加了戰斗。3l團其他分隊、師高炮營、33團3營、師工兵營1連、工兵305團10連、12連、雷達4連、汽車16團1、5連和軍區加強的一些特業分隊,也部分別擔任了各項保障或機動任務,直接支援了戰斗。這次自衛還擊作戰,我殲敵607名,繳輕機槍1挺、沖鋒槍9支、步槍16支及其它物資一部。我傷亡干戰123名,其中亡32名(干7名、戰25名),傷91名(干17名、戰74名),消耗各種槍彈15726發、各種炮彈45890發、40火箭彈69發。這次還擊戰斗,我集中優勢兵力、火力,打了一個漂亮的陣地自衛戰。打退了敵人的武裝進攻,狠狠地教訓了敵人,大長了我之志氣,大滅了敵之威風,維護了國威、軍威,保衛了祖國的邊防。此戰打得有理、有利、有節,迫使敵人打著白旗來我邊境一側接收我向印方移交入侵印軍的屍體和武器、彈葯等,並在移交書上簽了字。承認了侵略。我取得了政治、外交、軍事上的勝利。卓拉山口還擊印軍入侵戰斗乃堆拉山口戰斗後,印軍不甘心他們的失敗,又於10月1日乘我國國慶之機,在卓拉山口挑起了武裝沖突。戰斗經過:10月1日、我發現卓拉山口之印軍廓爾喀聯隊第7營304號地區之敵,提前起床開飯後,全部進入陣地。11時20分,印軍排長率8名士兵,手持砍刀,從304號地區向我哨兵逼近挑釁。為防敵突然襲擊,我山口分隊(亞東獨立營3連和加強的31團炮3連2個排)也同時作好了戰斗准備。11時45分,8名印軍越界挑釁,我當即提出警告,敵不理,反強行抓我哨兵。我守點分隊為營救戰友,將敵排長推出境外,敵排長愈加放肆,竟用手槍向我射擊。隨後304號地區之敵全部向我開槍射擊,當即打死打傷我戰士2名,並以81迫擊炮、51迫擊炮向我指揮所、炮兵陣地射擊。我山口分隊被迫於11時58分進行自衛還擊,一舉將入侵之敵全部殲滅在我境內。12時5分,31團炮3連2個排開始以火力支援步兵戰斗。3門82炮首先對305號敵火力點和迫擊炮射擊。12時15分,3門57無後座力炮對敵301號地區之工事和火器射擊。到19時55分,敵我雙方停止炮擊,炮3連2個排先後對8個目標射擊,壓制敵81、51迫擊炮陣地各1個。據敵向其上司報告稱,我摧毀前沿工事9個,斃傷印軍195人。這次自衛還擊戰,我參戰分隊在軍區的直接指揮下,抱著為國慶獻禮的決心,又一次使印度在政治上、軍事上遭到了失敗。
B. 中印一旦爆發戰爭,印度真的不堪一擊嗎
太祖爺有這么一句話:戰略上要蔑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現在很多人把這句話都忘了,印度並非不堪一擊
至少他們佔了地利,看看地圖就知道了,他們的布防現在充分吸取了62年的教訓,採用分兵把守,形成綿密的防線,主要控制山頭、路口,打起來也可以逐次後退,利用後勤方面的優勢拖垮我們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打發很難形成殲滅戰,充其量就是擊潰戰
如果要徹底解決印度問題,必須拉上小巴,至少以旁遮古邦為出發陣地
多點同時動手,在藏南方向,從緬甸領空,順雅魯藏布大峽谷,切入印度側後,控制機場後,空運部隊,在空軍配合下踢他們的屁股
在列城方向,吸引住印度的克什米爾軍團
奇兵走旁遮古邦方向,直撲新德里
C. 中印邊界沖突的全部過程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 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兩國官員舉行會晤,分別提出和審查對方提出的邊界主張的論據。我方用大量確鑿的材料論證中國所指的傳統習慣的中印邊界線是有歷史和事實根據的。但印方主要根據英國旅行家、冒險家的顯然不足為憑的材料,硬說「麥線」是中心邊界東段的傳統習慣線,硬說歷來在我國管轄下的阿克賽欽屬於印度。由於印方堅持其狂妄主張,毫無解決問題的誠意,使兩國官員的會晤也沒有取得結果。 為避免邊界局勢進一步惡化,從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1962年10月2日,尼赫魯在新德里聲稱:印度政府要「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12日,他公開下令:要把中國軍隊從印軍侵佔的中國領土上全部「清除掉」。14日,印度國防部長口稱:要同中國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接著,他又乘飛機趕到靠近中印邊界東段的印境提斯浦爾城,進行軍事部署。隨即,印軍在東段大量增加兵力。17、18兩日,入侵印軍在東段和西段邊境上,向中國邊防部隊進行猛烈炮擊,挑起了大規模的邊界武裝沖突。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嵴」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烯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作戰經歷了兩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作戰(10月20日至28日) 自衛反擊作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地區進行。印軍部署的兵力有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總計約22000人。印度陸軍原是英國殖民地軍隊,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南歐、東南亞諸戰場作過戰,自吹噓為「打遍歐、亞的勁旅」。與我作戰的印度第四師號稱「王牌部隊」,是「印軍編制、裝備、訓練的試點部隊」。第一一四旅長期駐防克什米爾、受過山地戰訓練。這些部隊在印度陸軍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戰部署是:東段,第七旅4個營部署在克節朗地區;炮兵第四旅兩個步兵營配置在棒山口、達旺地區;第四師戰術司令部及1個營位於吉米塘、下地地區;第五旅8個營分布在「蘇班西里邊區」、「西安邊區」和「魯希特」;第四軍軍部和第四師師部位於提斯普爾。西段,印軍第一一四旅以5個營分散配置在邊境全線,其中1300餘人分布在入侵戰境的43個據點;旅部及1個營位於列城。印度的企圖是:在東段,依據正侵佔所謂「麥線」以南和以北的克節朗地區,繼續向西藏內地擴大侵佔范圍;在西段,依託其入侵的43個據點,繼續向我境內蠶食,逐步侵佔新疆阿克賽欽地區。 中國邊防部隊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克節朗地區印軍的進攻,然後殲滅克節朗地區和可能由達旺地區來援之敵;以新疆1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印軍進攻,然後殲滅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並視情況擴張戰果;同時,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向當面之敵反擊,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戰。 中國邊防部隊第一階段自衛反擊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軍事斗爭正處於十分有利的態勢。但是,中國政府本著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的一貫立場,為了中印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緩和由印度當局造成的嚴重局勢,於10月24日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 印度政府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雖遭慘敗,但仍不認輸,悍然拒絕了我國政府的三項建議公然要求恢復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軍侵佔中國大片領土後的邊境狀態,攻擊中國的和平建議是「一種騙局」。印度政府進一步掀起反華浪潮,加緊戰爭動員和准備。,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日夜向邊境增派軍隊,趕運武器,一心與我國再作軍事較量,與我軍一決雌雄。
D.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文字太多,超過標准了,呵呵,看下面資料吧
E. 新中國和印度發生過戰爭嗎麥克馬洪線是怎麼一回事拜託各位了 3Q
1960年11月24日以及稍後的12月3日,印度加爾各答當局忽出奇招:逮捕當地興華中學校長張學文、副校長謝應瑞、當地華僑報紙《中國新聞》總編輯侯興福和山東同鄉會會長劉維興等13名華人。 實際上,從2月份起,印度噶倫堡、加爾各答有關當局已經先後向旅居當地的華僑發出通知,限令接到通知者幾天到3個月內離開噶倫堡或印度。至9月份,接通知人數已增至幾十人之多。通知書沒有說明任何理由。 印度地方當局採取這一系列行動的背景即:中印邊境交惡。 同一時期的1960年4月,為緩解中印邊境之爭,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動率團對印度進行了為期6天的訪問。周恩來表示:「中印兩國有一切理由應該千年萬年地友好下去」,「邊界問題並不是不可以找到共同點或接近之點」。 而印度尼赫魯總理保持了自己的高調,堅持中印邊界問題不容談判。 印度拒絕中國方面稍前即已提出「雙方武裝部隊從中印邊境全線各自後撤20公里,並停止巡邏」的建議。中國單方面停止了巡邏。 雖然印度軍方索爾少將也說,在交界地區建立非軍事地帶是好主意,但尼赫魯總理的政府未予認可。這就導致印度朝相反方向採取使事態進一步升級的行動:趁中國邊防軍停止巡邏的空隙,在中印邊境西段節節逼進,增建430個據點。 印度心目中的中印邊境線、不容中國方面有任何異議的依據是所謂「麥克馬洪線」。1914年3月24日,出席西姆拉會議的英國代表麥克馬洪與中國西藏地方當局代表倫興.夏扎在德里背著中國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換文方式搞出的這條線,歷來不為任何一屆中國政府所承認。 但即使是根據這條線,印度軍隊在1959年強行占據的兼則馬尼、1962年開始占據的扯冬、絨不丟、扯果布、卡龍、章多、克寧乃、日挺布、湯、娘巴等地,仍然在麥克馬洪線以北,即中國境內。 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公布了麥克馬洪線附圖的這一部分,並為此質問印度政府:究竟是誰侵佔了誰的領土? 尼赫魯承認:中國方面的報道「有些的確站住腳了」。他表示擔心這會「使人看來中國人是受印度這只『老虎』進攻的『溫順的羔羊』,因此,你們(印度宣傳機構)大家必須幹得更夠標准些」。 尼赫魯在國內加緊了戰爭准備,聲言他的國防部長梅農是「當代拿破崙」,「如果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印度也是一個大國。我們強大得足以對付任何挑戰」。 中印邊境沖突呈不可避免之勢。就連一向站在印度方面的英國《泰晤士報》在1962年10月8日發自德里的一則通訊也不無擔心:如果在中印邊界上爆發戰斗的話,「旁觀者會不得不指出,正是德里拒絕進入會談」。 中國政府在中印邊境問題上保持著極大的剋制態度。但這一克制顯然不是懼怕印度有一位「當代拿破崙」。尼赫魯的強硬來自印度當時所處的左右逢源的國際地位。一方面,美國稱印度為西方式民主與自由的堡壘,另一方面,蘇聯則試圖將印度拉近東方社會主義陣營。1960年1月,中印關系日趨緊張之際,尼赫魯致信赫魯曉夫,邀請赫訪印。赫魯曉夫即不顧中蘇特殊關系,欣然表示接受邀請,更使尼赫魯志在必得。中國的剋制,或者說有如「溫順的羔羊」的姿態,顯然有著對整個國際關系的慎重考慮。 1962年10月20日開始,歷時一個月的中印邊境戰爭在東、西兩段大規模爆發。戰爭以印度全面失敗而告結束。中國邊防部隊主動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20公里以內地區,並於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了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312名全部被俘人員,退還全部繳獲的武器裝備及軍用物資。
F. 歷史上中國和印度一共有幾次大的沖突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
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即聲稱其與中國之間的邊界線為英國人劃定的邊界線。而中國人的立場是,由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劃定的邊界線是非法的,應重新予以協商。雙方有爭議的地區是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賽欽高原——印度堅持認為該地區性拉達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麥克馬洪線」沿線地區。
50年代末,中國修築了穿過阿克賽欽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這一情況,並發現中國武裝部隊已經牢固佔有該地區。
隨後,雙方不可收發室免的發生了交火事件。由於印度對中國實力的低估,談判解決問題的努力歸於失敗,印方甚至認為自元朝即為中國固有法定領土的西藏也應脫離中國。
1962年,其時中國剛剛結束三年自然災難,印度政府命令軍隊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對此表示抗議。由於印軍拒不撤回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中國部隊發起反擊。印軍慘敗撤回。中國即宣布停火,並從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數英里。
(6)中印沖突印度沖破什麼峽谷擴展閱讀
戰爭尾聲
1962年11月21日24時,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 ,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
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3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 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在戰爭史上是史無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
G.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印沖突是怎麼回事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藏南和印度之間的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歷史原因
英國種下中印邊界糾紛的禍根:西藏、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過去中印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亦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只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以印度為基地,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這才逐步使中印邊界發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狀況,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爭執的種子。
我也是通過網路中查到的,那裡很詳細的
H. 1962年中印戰爭打到印度哪裡
1962年中國軍隊打到了距離新德里也就幾百公里的地方,先遣部隊更是到了外圍五十公里的地方,只是最終我方主動退到實際控制線20公里。
1962年爆發的這場戰爭,中方那時候的實力還並不強大,而印度還有美國和蘇聯的支持,差距不是一般大。有這兩大強國在背後兜底,印度的自信心一下就膨脹起來,在邊境地區不斷挑事,我國忍無可忍發起了反擊,這場戰爭結束得很快,我國再有優勢的情況下主動宣布停戰。這場戰役我方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受傷697人,殲滅了印軍3個旅,斃傷准將以下就有3968人。
中印戰爭的爆發並不是偶然性,在英國殖民時期就埋下了隱患。雙方各有各的理,印度在大國的慫恿下想要用武力解決也能理解。只是印度軍隊的紀律散漫,他們採用的戰術不合理,我軍認真分析了對手,採用穿插戰術,分小隊對印軍實施包圍,就連他們的王牌部隊都無一倖免。可能大家會很疑惑,蘇聯和美國不是支持印度么?它怎麼會還是這么不經打?
美國和蘇聯確實援助了印度武器,還派遣了軍事顧問幫助印軍,他們都希望印度可以贏,可是印度失敗後這兩國並未出手。一是很不劃算,他們支持也只是幕後,要是擺在明面上就是地區性戰役,沒有真的和中國打這個打算。況且中國贏了之後主動停戰,選擇和談還歸還了俘虜和繳獲的武器,這種行為在國際上贏得好感,美蘇再發難也不合適。二是美蘇兩國還在忙著較勁,也沒有多餘的功夫再去招惹一個大國,所以印度說到底還是在孤軍奮戰。
I. 1987年中印邊境沖突的佇立在戰爭的邊緣
自1962年後,印度就再未回到過在中印戰爭曾經失利的克節郎河(Namka chu),這條河位於塔格拉山脊(Thag la)與哈東山脊(Hathung la)兩山之中,呈東西走向。印度曾極盡全力想要控制住塔格拉山,這也是1962年10月中國向印度宣戰的原因之一。由於達旺北部沒有較好的防禦地形,所以印度政府決定如果與中國再次發生戰事的話,將會放棄城市及鄉村而全力的將戰事拖至色拉(Se La)東部。但是當1980年印度重新審視該國的安全形勢後,新德里的戰略家們決定在未來與中國的戰事中全力保衛達旺。
印度軍方明確的認為該的確唯一可行的防禦線就是哈東山脊。1983年,印度的情報機構派遣一個小隊前往克節郎河東北的的桑多洛河谷(Sumdorong Chu)牧區搜集情報,他們夏天進入冬天撤出,此後的兩年依然如此,但當印度情報人員1986年進入該地區時,卻發現中國軍隊已經在那裡構建了半永久性建築。
1986年2月,印方克里希納斯瓦米·桑搭吉上將被任命為印陸軍參謀長,他通過並計劃了一項被稱為「棋盤計劃」的軍事演習,該演習的目的旨在「演練如何將位於阿薩姆平原的印度軍隊快速部署到同中國接壤的實際控制線附近」。作為演習的一部分,印度使用米-26直升機將整整一個旅空運到了達旺附近的吉米塘(Zimithaung),隨後這只軍隊從塔格拉山口出發,一路行軍到達哈東山口。桑搭吉還調遣三個陸軍師前往旺敦地附近,另有五萬印軍被派往阿魯納恰爾邦(即中方聲稱擁有主權的藏南地區)。中國對此感到震驚,而後便立即將自己的軍隊派往邊境線上與印軍對峙,在蘇魯拉(Sulu La)等地,印中兩國軍人甚至面對面的對峙上了,不過雖然兩國邊境上氣氛十分緊張,但是都並未發生武裝沖突。
J. 中印邊境沖突
1987年中印邊境沖突是中國與印度歷史上發生的第三次邊境沖突。該事件雖未造成直接的軍事沖突,但是兩國之間緊張的形勢已經使得中印再次走到了開戰的邊緣。
背景:
1962年及1967年中國與印度分別在邊境發生了兩場邊境軍事沖突,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雖然中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停火後中方卻從已經奪取的爭議地點撤出,使得印方實際控制了藏南地區。但是印度軍方在戰場的失利使得印度政府決定在中印附近實施了一項「防禦計劃」以鞏固印方於戰爭所佔有的領土范圍。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印度於邊界前沿的幾個支撐點軍隊已經完成部署,但是通向這些地方的交通網線仍沒有建成。1980年,英迪拉·甘地上任印度總理後,決定重新審議印度的安全局勢,1982年至1983年,英迪拉·甘地通過了一項旨在加快在印度實際控制線內部署軍隊的計劃,以繼續鞏固印度在此地的軍事控制。
和解:1987年5月,印度外交部長蒂瓦里在前往赴平壤參加不結盟國家外長會議期間順帶停留於北京,印度外長向北京帶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個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繼續使邊境地帶的局勢惡化」。當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一次北方邦國大黨支持者的集會上說「有關中印邊界局勢的錯誤報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國蓄意傳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兩國之間製造誤解和緊張」。1988年12月,拉吉夫訪問中國,這是即20世紀六十年代周恩來訪問印度後第一次兩國之間的高層訪問。最終在1993年,兩國簽訂了一項「以確保實際控制線兩側的和平」的協議,這場邊境危機由此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