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佛教的起源地印度,佛教是如何衰弱的
在玄奘從天竺回大唐以後大概20年時間吧,印度就爆發了一場宗教論戰,由印度教對峙佛教。先手佛教說梵天是天道一員,是佛的護法。然後後手印度教台柱商羯反擊說佛參悟的只是下梵,印度教的上梵他沒參悟到,在普遍都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佛教當然會被擊敗,然後那些僧人要麼出走,要麼淪為靠驅鬼混飯吃的神棍。到現在,印度教在印度的滲透率超過65%,佛教還不到1%。嗯嗯,歷史事實就是這樣的
2. 為什麼古時候佛教信仰被印度教取代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政府的打擊,二是婆羅門教的復興(即今天所稱的印度教)。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19世紀後期才由斯里蘭卡重新傳入的。在此之前700年中,印度沒有佛教。
公元前3世紀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全印度的統一。他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國的時候,看到了戰爭的慘狀,大動悔悟之心,從此放棄了由武力征服的辦法而歸依了佛教,並大力傳播佛教。佛教慈悲安忍的教義,在摩揭陀帝國統治者看來,對國內統一事業的鞏固,是有利無害的。當阿育王從亞歷山大窮兵黷武的後果中,從他自己征伐時遭到頑強抵抗的經驗中,認識到必須改變武力政策而採用懷柔政策的時候,他便選擇了佛教作為他的政治思想武器。阿育王大弘佛法後,三百多年中,佛教在中亞各國獲得堅固的根據地,更向東發展而傳來中國,流布地域,日見推廣。但是在印度境內,佛教卻遭遇了厄運。阿育王逝世後不到五十年,孔雀王朝為巽伽王朝所代替。受到婆羅門國師的助力而篡得王位的富奢蜜多羅王崇拜婆羅門而嚴厲地排斥佛教,毀壞塔寺,殺戮僧眾,使印度佛教一時陷於黑暗的時代。幸而巽伽王朝的統治權力限於中印度,他的排佛運動沒有波及到南印度與西北印度。當時佛教徒多避難於西北,也有逃到南方的,因而促進了北方佛教的興盛,和南方佛教的發展。公元4世紀在中印度興起在印度史上是與孔雀王朝媲美的一個王朝笈多王朝,佛教在這時期也有了重要的建樹,出了不少大學者,笈多時代的佛像雕刻被認為是印度歷代雕刻中很完美的作品。笈多時代開始興建的那爛陀寺,不斷增建,規模日益宏大,大乘學者們集中在那裡講學研習,蔚為當時印度最高學府,大約6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這一百年左右是那爛陀寺的最盛時期。我國玄奘法師曾在這里留學。戒日王曾在他的首都曲女城開群眾大會召集學者們辯論哲理。可見當時佛教講學風氣之盛。但從總體上看,婆羅門教神學卻有更大的發展,並且超過了佛教,在政治和理論上具有了優勢地位。公元800年左右,商羯羅吸取了佛教在組織和思想上的優點,對舊婆羅門教進行了改造,使這個古老的宗教煥發了新的生命力,最終成為現在印度人民普遍信仰的印度教。
到11世紀波羅王朝末期和繼起的斯那王朝時期,佛教上師們星散避難,多經歷尼泊爾、迦濕彌羅等地來到西藏。最後斯那朝王室也改變了信仰,佛寺學府先後被毀,留存的僧人寥寥無幾。十二世紀末信奉伊斯蘭教的莫卧兒帝國開始入主印度大陸,更是對佛教發動滅亡性的打擊。少數殘余的僧侶們攜帶經籍逃往尼泊爾等地。盡管婆羅門教也受到同樣的打擊,但是後來以靈活但深入人心的方式重新以印度教面貌重新在印度發展起來。 而佛教卻沒有東山再起,於是佛教殘余不久便絕跡於印度本土。
3. 印度是什麼:印度教為何戰勝了佛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亞次大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並包含許多不同的傳統。
基於因果報應,印度教法和社會准則的「日常道德」規范,和廣泛法律的規定范圍。
印度教歸類一種獨有的知識或哲學觀點,而不是剛性的,共同的一套信仰。包括了濕婆教、毗濕奴派、沙克達教及其他許多的印度教教派,以及以業、法和社會規范為基礎的法論,內容是廣泛的日常道德。印度教是一套各自不同的知識或是價值觀,而不是一套剛性,共同的信仰。
印度教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有些人則認為印度教是超越人類起源的「永恆的法」,「永恆的規律」或「永恆的道路」超越了人類的起源。其中規定一些永恆的責任,如誠實、仁慈、純潔、忍耐和自我約束等等。是不分階級、種姓或是教派的印度教徒都要遵守的。
印度教有大約十億信徒,其中的九億五百萬居住在印度,僅次於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雖然印度教信仰人數高於佛教,但是,普遍認為印度教具有民族性限制,多數集中在特定國家印度,因此普遍認為佛教比印度教更適合稱為世界三大宗教。所有的印度教派別都以撰於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經》作為經典教義。在此之外,各派別還各自信奉其他不同的經文。
所以,印度教並沒有戰勝佛教,教派之間除了信眾之間的矛盾,信仰本身並沒有誰高於誰,而是信者本身理解到什麼程度,釋教牟尼開悟之前沒有佛教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4. 印度教是怎麼在印度奪走佛教的國教地位的
阿育王全盛時期將佛教確認為了國教,但是摩揭陀王國在阿育王死後就再次分裂了,之後幾代以佛教為國教的王國都只是地方性政權,佛教的普及在印度實際並沒有做到,在印度佛教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程式化,遠離群眾基礎,而婆羅門教則在吸收佛教經驗的同時大力改革,越來越靠近群眾,至公元九世紀,出現了偉大的商羯羅大師,在宗教理論及哲學層面,將婆羅門教改造成為了現代的印度教雛形,以絕對優勢占據了信仰的主流。
5. 在印度為何佛教會被印度教替代
印度佛教的滅亡,不僅是由於外來侵略的要因,根本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在佛教本身上追究。瞿曇‧佛陀以來,佛教經常是婆羅門教的批評者,可是,佛教勢力最強盛時,卻不能完全壓倒婆羅門教。婆羅門教以印度教形態復興後,佛教逐漸與它接近,以致出現與印度教融和,在本質上與印度教的性力派難區別的金剛乘。雖然對佛教以決定性打擊的是回教徒,但是在前的佛教,可以說已經消失在印本土。
由於回教徒破壞超戒寺等毘訶羅許多寺院時,居其寺院的許多僧尼逃難到西藏、尼泊爾,也有的逃難往南印度。當時積極保護佛教,深受超戒寺佛學影響的西藏,收容大量從印度來避難的僧人,同時也傳入龐大的佛典。現存西藏大藏經的基本部份,就是來自印度超戒寺的藏書。西藏的密教教學即成立於超戒寺教學的傳統。
十三世紀初葉,佛教中心據點被回教徒軍隊蹂躝以來,除了特殊地方的尼泊爾、錫金、東孟加拉國、克什米爾的拉達克等之外,佛教教團逐漸在印度消失,印度境內迎接印度教與新支配者的回教對立並存的時代。印度教內部,在回教影響下,以純粹信仰的一神教之色彩濃厚的宗教改革運動相繼出現。其中,錫克教積極地採取回教教義,並且從印度教中有獨立的教團組織出現。另一方面,回教中與印度思想有類似之處的蘇非派的神秘主義甚為流行。睦加爾(蒙古)皇帝阿可巴兒是其信奉者,一五四二至一六○五年,挺身而欲為教祖,圖兩教之統一。但當時是印度的社會改信回教與印度教徒,按一比三的比率,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近代。
在這種形勢下,佛教已被人遺忘,但不能說已完全失去影響力。毘瑟笯派從古以來,把佛陀看作是毘瑟笯的化身。又對於不殺生的教說,印度教徒曾表示承受於佛教、耆那教者甚多,同時以為無論如何,佛教是印度教的一派,這是印度一般的看法。這在現在的知識界,也是根深柢固的想法,實際上,殘存的佛教徒漸成為印度社會之一階級,並被吸收入毘瑟笯派中。
印度教的形成
以婆羅門為中心的雅利安人的發展,吸收舊有各地的土著宗教,配合雅利安的社會制度,這所謂部族社會的「雅利安化」,傾向已在《阿達婆吠陀》咒法的要素及《奧義書》的新思想。國家統一後,雅利安化更加廣泛急速。但是吸收大量新成的結果,婆羅門教本宗也加以變化。雅安人只承認「吠陀」權威,僅止於祭祀實行方法,或是階級制度的根本。信仰上非雅利安的土著要素佔有較大比重,「吠陀聖典」所述諸神權威,混淆著俗信宗教成新宗教,為今日印度人信仰的宗教淵源,一般都稱為印度教。
印度教的形成,核心要素,(1)毘瑟笯神崇拜的一神教信仰,與(2)結集於濕婆神崇拜原始諸信仰--精靈、生殖器、母神相結合。其中毘瑟笯崇拜在尊稱唯一神為薄伽梵信仰之,謂應得之果報是仗著神的思寵,使信者皆得救。其起源,據推測在瞿曇佛陀以前的時代,為混血雅利安人王族間所產生的。薄伽梵,早被認為是「吠陀聖典」中之一神--毘瑟笯。闡述這種信仰的代表聖典,在今日猶被印度民間尊為根本聖典的《薄伽梵歌》。強調對神信仰,遠勝《奧義書》所述的由智性的認識而得解脫,也比「吠陀」式祭祀更好的解脫之道。此書已被編入大敘事詩《摩訶婆羅多》之中。《摩訶婆羅多》中,有很多關於毘瑟笯崇拜,都表現此信仰與王族之間的關系。
毗瑟笯崇拜的特點,是化身(權化、權現)的思想,《薄伽梵歌》述及教示毘瑟笯崇拜的吉栗瑟拏為其化身。又,另一敘事詩《羅摩所行傳》的主角羅摩,後被認為是毘瑟笯的化身,敘述唯一神之信仰。吸收各種信仰集於其中,此種方法為印度教的發展。
濕婆崇拜,內容復雜而混淆。濕婆原是山神,其本身有濃厚的土著風格,古時以苦行者團體中有此信仰。其後濕婆神與同是土著的生產神「母神」結合,其陰陽二原理說,得到宇宙生成的創造神地位。這種二原說,在《奧義書》與後來的數論思想家也有關連,實際上其信仰接近原始的生殖器崇拜,編入正統思想則比毘瑟笯信仰為遲,對後世密教之形成卻起了很大作用。毘瑟笯崇拜與濕婆崇拜互相影響而發展,於公元後,重新編纂富蘭那而確立印度教的萬神殿。在那裡,毘瑟笯、濕婆、梵天並肩,被視為三神一體。
三 大乘佛教的興起
受印度教的剌激,與印度教形成相對應。佛教在公元前二世紀開始掀起了新的動態。部派佛教以出家者為中心,此從阿毘達磨的研究,並漸趨向於專門化。其後,針對此點,新的運動是以在家信徒為中心而興起新運動。
瞿曇佛陀入滅之際,荼毘的儀式委讓給在家信徒之手,根據信徒要求,佛舍利被分在八處,據初期經典所述,由各處立佛塔以供奉之。管理佛塔的事是在家信徒的任務,不久以佛塔為中心的信徒成為集團。相對於出家眾之遵守佛陀遺訓(以佛的教法為根本)而護持教團;守護佛塔者,則以遵守教法內容,不如以憧憬釋尊人格為信仰的依止處。如此憧憬與贊仰逐漸使佛陀超人化、神格化。此傾向,在大眾部系統的教理可看出來,但是其背後可能有在家信徒的鼓舞。
此種信仰的佛教,與印度教的巴克提崇拜類似,不僅是特殊的出家者,即使不能出家的大眾也同樣得拯救為目的宗教。這種拯救依據的就是佛陀的慈悲精神,從而產生了代替佛陀而實踐慈悲的理想化的人形象,即名為菩薩。菩薩原意為「求正覺者」,是對成道以前的佛陀的稱呼。在本生經中,進一步的使用佛陀前生(本身)的稱呼;並認為菩薩為眾生行布施等善行,功德累積,結果修證成佛陀。本生經是為了教化民眾而創造的故事集,而贊佛為基本論調。基於慈悲的布施,是「六波羅蜜」,以此可以不斷產生新的菩薩,所謂救濟眾生無非是實現發心之際所立的誓願(本誓),所謂慈悲行,即將得正覺之果德轉給眾生(迴向)。
這種新運動思想,為表現其獨特,編纂出新的經典,自稱其道為大乘,而把以往的佛教則貶稱為小乘。相對於利他為主的菩薩道,而以小乘為耽於自利的聲聞道。基於此一名稱,新的運動稱為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是被內亂所毀滅的,而印度教的取代是因為融合了佛教。
6.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最後在印度被印度教取代
佛教,作為世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印度,曾是印度數個王朝的國教。佛教在古印度曾經無比輝煌,是古印度的文化輸出象徵。
但是自公元十二世紀之後,佛教突然在印度歷史中消失,再也沒有出現過。那麼,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絕種呢?
1、佛教所提倡的眾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戰了種姓制度的不公。
7. 佛教明明起源於印度,為何它就會敗給印度教呢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四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其中,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最廣,中國寺廟有很多,基本都是信奉佛教的,但是佛教並不是起源於中國,而是起源於古印度,當初玄奘去西天取經,「西天」就是指古印度。可是現在的印度人卻並不怎麼信仰佛教,相反還十分抵觸佛教,他們現在大都信奉印度教,並把它當成了「國教」,那麼,佛教到底為什麼會在印度沒落,徹底敗給了印度教呢?
8. 為什麼印度人不僅不信佛教,而且還把佛教當成死敵
印度人信奉佛教的人確實很少,但也並沒有將佛教當成死敵。眾所周知,古印度地區是佛教的起源地。但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並不是出生在今天的印度地區,而是今天的尼泊爾地區。釋迦摩尼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位於今天的尼泊爾境內。首先,印度人信奉佛教的特別少,主要以信奉印度教為主;其次,印度人並沒有將佛教當成死地,而是在努力塑造佛教起源地的形象;最後,佛教目前主要在我國以及部分東南亞國家流行。
第三,佛教主要分布范圍。佛教在起源地已經沒落,但流傳到了東亞與東南亞很多國家。在南亞,斯里蘭卡與不丹,主要還是信奉佛教;在東亞,我國與日本都擁有龐大數量的佛教徒;在東南亞,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寮國等國家,都是以佛教為主。所以,佛教在印度確實沒落,在世界其他地區還非常流行。
很多人一定奇怪,印度教徒超過10億,佛教徒只有3億,為何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印度教不是?關鍵就在於,佛教分布范圍比印度教更廣!
9. 印度為什麼拋棄了佛教,不信佛教了,而去信印度教了佛教為什麼在印度沒落了
在釋迦牟尼佛傳教的時候,印度的印度教(婆羅門教)就已經遍布全國,印度教本身就是印度古老的本土宗教。這兩個宗教在印度幾千年一直是此消彼長,很正常。
佛教在尼泊爾發源,在印度發展傳播一千年後,轉入中國發揚光大,印度的佛緣就少了。但佛教的發源地,尼泊爾,一直是篤信佛教的國家。
我們知道一切宗教的傳播發展都是如此,看看世界上其他宗教,很多發源地也衰落了。因此,這是生生滅滅的因緣,是一切事物產生、發展、成長、消滅的規律。
10. 佛教在印度怎樣沒落婆羅門教、印度教怎樣興起
佛教之在印度滅亡,有兩大因素:一是佛教自身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結果也變成了與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於印度教中。二是回教軍隊的屢次入侵與徹底摧毀,而使佛教沒有了容身之地。 第一,佛教原先之所以能擊敗婆羅門教成為印度宗教主流,是因為它有面向大眾的特點。但六七世紀之後,一來佛教的哲學逐漸向繁雜深奧晦澀的經院派發展,二來密教的流行(印度教和佛教的互相深透)又使得詭秘和色情因素聲勢日上,佛教逐漸使得自己與原先的群眾基礎隔絕開來。 第二,被打敗的婆羅門教,幾個世紀中一直在吸取佛教在組織和思想上的優點。到了8世紀中期,印度教哲學天才商羯羅橫空出世,一方面,他吸納了龍樹等佛教哲學大家的思想,和印度教吠檀多思想加以重新提粹,綜合發展起了一個邏輯上強而有力的新流派,另一方面,他學習佛教僧院的組織形式,對原本鬆散的婆羅門教制度加以改革。在商羯羅的大旗下,印度教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復興運動。 第三,在佛教日益式微的同時,北方來自中亞地區的穆斯林對佛教最昌盛的北印度地區展開了入侵。幾個世紀斷斷續續的入侵中,由於被視為異教徒,北印度佛教的寺院和僧侶都落入悲慘境地。而印度教,由於在穆斯林勢力未達到的南印度有著深厚基礎,雖然遭受打擊,但終究保住了命脈。而佛教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十一世紀,西藏僧侶到訪印度,發現印度最大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業已變成廢墟。至此,佛教在古代印度徹底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