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那個國家能生產4代戰機
美國和俄羅斯對四代機的標准在2009年前是不一樣的,之後美國調整了軍機劃代標准,目前雙方標准已經統一。
戰機劃分代差是從二戰結束後的噴氣時代開始,從第一代的米格15/F86、第二代的米格21/F4、第三代的蘇27/F15,到現在的第四代戰機。目前全球真正服役的四代機只有F22和F35,俄羅斯的T50和中國的J20都在試飛中。除了中美俄三國,還有日本在研發心神,韓國計劃中的FX和印度痴心妄想,拉著俄羅斯搞一個FAGA。就進度而言,中國J20的試飛已經接近定型,俄羅斯的T50尚處在試飛早期階段,日本的心神只是出了工程模型,韓國停留在圖版上。印度嘛,已經進入口頭吹噓階段。綜合來看,全球具備四代機研發能力的除了中美俄第一梯隊以外,英國、法國也具備獨立研發能力,但是冷戰結束後,兩國又分別搞了台風(歐洲戰斗機)和陣風兩種三代半戰機,所以目前沒有迫切的需要上四代機。瑞典、日本、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後三個國家參與了歐洲台風的研製)具備部分研發能力,其他國家無論有沒有在研計劃的,基本都是嚷嚷而已。
② f18超級大黃蜂是不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戰斗機
不是。
F18超級大黃蜂戰斗機是一款非常成功的軍用艦載機,最突出特點是均衡性,也可叫通用性。簡單地說:格鬥,也行,超視距空戰,也行,對地,對海能力較強,航程不遠,也不短,而且發動機省油,雷達極為先進,但不是最先進,控制系統不是最好,也是較好。
最重要的是武器掛載種類幾乎覆蓋美國所有空中攜帶武器,讓這款飛機執行什麼任務都能勝任。不管什麼時候,都能拿出手。
(2)印度四代機有哪些擴展閱讀
最新型F/A-18I 「沉默大黃蜂」:
「先進超級大黃蜂」(Advanced Super Hornet)。基本架構仍維持美國波音公司在競標印度MMRCA多用途戰斗機計劃時,所提出以F/A-18E/F為基礎改良的超級大黃蜂國際型戰斗機,波音公司稱之為F/A-18I或「沉默大黃蜂」(Silent Hornet)。
主要的改良重點有:機背上加裝兩具總容量1590千克的保形油箱,增加航程;換裝F414增強推力型發動機,增加機載火力與速度;機背上配備球型飛彈暨雷射防禦警示系統,增加防護力;
機身塗上隱形塗料,中線與兩翼都可以搭載匿蹤設計的膠囊武器艙,增加隱形能力;
機首下方配備與F-35一樣的多功能紅外線瞄準暨追蹤系統;換裝新一代座艙與頭盔顯示系統,攻擊操控更簡易。
波音公司與諾格公司合作F/A-18「先進超級大黃蜂」經過為期三周的飛行測試,證明了「超級大黃蜂」經過改進後更難於被雷達發現並獲得了更大的作戰半徑。F/A-18I從2013年8月5日開始,總共進行21次飛行,該團隊測試了保形油箱以及封閉武器艙,以及減少雷達信號特徵的改進。
這些設備能以可承受的成本用於現有飛機的翻新,或是用於新飛機的生產。通過使用包括封閉吊艙在內的隱身措施,該型比海軍「超級大黃蜂」版本的隱身指標改善了50%。
測試還證明,採用保形油箱後,該飛機作戰航程增加241千米,總航程已超過了3500千米。該項目試飛員麥克·華萊士表示,通過增加機載設備,隱身性、低阻力設計將提升飛機的作戰能力、生存能力,並且能夠完成在航母上的起降。
③ 歐美國家把戰斗機劃分四代,請寫出戰斗機的劃分標准、主要代表機型、
第一代:蘇連的米格15、19、美蟈的F86、F100,
第二代:美蟈的F4、F5,蘇連的米格21、米格23,琺國的幻影3,瑞典JAS37
第三代:美蟈F14(艦載機)、F15、F16、F18(艦載機)、蘇連的米格25(速度最牛掰的戰斗機)、米格29、蘇27、雅克38(不大成功的艦載機,垂直起降),瑛國的海鷂(成功的垂直起降艦載機)、琺國的幻影2000,瑞典的JAS39、我們的殲10勉強算,改進型殲10B完全算,還有印度的LCA也勉強算是一款失敗的三代機的典型了,倭瓜的F2本來不想把它列入,因為它是F16的發展型,但它是世界上第一款翼身一體成型和第一款服役的相控陣雷達戰機,所以把F2列入了,其實如果按性能應該列入准3.5,但略為勉強所以還是三代吧,仿製出身不好!別問為啥沒有殲11!先仿好了再說其他吧!
3.5代:霉國提出4代機概念時,國力不如霉國的一眾國家推出了3.5的想法並研發了出來,主要是法國的陣風和歐洲的台風,瑞典的JAS39改進型、美國的F18E、俄子的蘇35則是以三代機改進來的,還有我們的殲20,是的你沒看錯,20一目前來說頂天了是3.5,機身外形、工藝、電子都處於這個級別,動力還要比其他的差點,但有後發優勢,比較引入了些四代機隱身的概念,這和歐洲三雄八九十年代開始服役的戰機來說有點優勢。
第四代:霉國F22、F35,俄子的T50也勉強算是,倭瓜的心神也算是,我們的殲20如果達到4代發動機和電子也算是。別問我為什麼把心神列入,它的復合材料、電子網路和二維轉向動力都是自家研發,除了個頭小點外,還是比較牛的,雖然對此我們表示難以接受!T50動力發展跟不上,電子過得去,外觀一般,但勝在有盼頭。殲20呢,動力是比較悲觀的,雖然號稱4代機但動力卻是3代發動機還不是自家造的,鑒於窩煽10的研發速度和可靠性,對窩煽15這種沒邊的事,實在沒盼頭不靠譜的,這也是為什麼首要列它入3.5而不是4.0的重要因素,超級隱身、超級機動、超音速巡航、超視距打擊和新的超級網路互聯,我們的20那樣是有盼頭的?別不服氣,要不你買蘇35幹嘛?使勁造20不結了!
第五代:法國神經元無人機、美國X47B無人機,這個已經完成了航母起降測試,我們有沒有這個級別我不敢說,也不能說,等吧!
④ 世界上共有幾種四代機哪些國家正在研製四代機
目前第四代戰斗機有F-22/F-35、T-50、J-20,其中F-22/F-35已經服役了,T-50(俄羅斯、印度)、J-20(中國)原型機已經出來了,另外韓日等國也要搞第四代戰斗機,但是目前最多還只是圖紙,比如日本的「心神」。
⑤ 目前世界上已有的三代和四代戰斗機都有哪些
自主研發的國家集中在北美歐洲和東北亞地區。但是在非洲,南非的軍事實力也不可小覷。三代戰斗機像美國的 F-14「雄貓」F-15「鷹」F-16「戰隼」F/A-18「大黃蜂」。俄羅斯mig-29"支點"mig-31「狐獵犬」mig-35 su-27「側衛」su-30 su-33"海側衛" su-35"超側衛"su-34''鴨嘴獸''法國 幻影-2000 陣風 。瑞典 JAS-39''鷹獅''。日本的F-2(在美國的F-16的基礎上研製)。歐洲的「台風」。 美國的盟友大部分准備是F-16和F-15.像韓國就是極其青睞F-15戰斗機。最後我們國家裝備的三代機有J-10A/B(自主研製但方案來自以色列),J-11(su-27的國產型號)J-15(可能是要模仿su-33)目前連試飛的動態都不清楚。可想而知中國的艦載機夢想尚需時日。
四代機(以你題目給的劃分標准你採用的是美式劃分方法),實際上世界擁有的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像F-35和F-22,T-50應該離服役不遠了。中國的J-20僅僅剛剛試飛,通常要通過一千架次的試飛來調整和處理,另外國產的發動機很是令人擔憂,所以保守的說要2018年左右裝備部隊就很不錯了,但是會具有''4S''性能的。
純手打,望採納。
⑥ 戰機梟龍與印度戰機比較有什麼不同 巴基斯坦人看梟龍戰機是幾代機
首先,梟龍戰機是一款四代機,而印度則是三代機,有代差,其次這款戰機完全國產,有技術在手,而印度則是進口,受制於人,巴基斯坦則視梟龍為最先進的戰機
⑦ 一代機、二代機、三代機、四代機的定義是什麼
第一代噴氣戰斗機:試驗型飛機
第二代噴氣戰斗機:採用後掠翼
第三代噴氣戰斗機:超聲速時代的到來
第四代噴氣戰斗機:高機動性能
第五代噴氣戰斗機:低可探測性和超聲速巡航
五代戰機詳細介紹:
第一代噴氣戰斗機:試驗型飛機
美國人的新觀點認為,第一代噴氣式飛機主要是一些試驗型飛機,並未打算直接投入作戰。產生年代大約在20世紀30~40年代。
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噴氣式戰斗機是亨克爾公司研製的He280雙發戰斗機,首飛時間是1941年3月30日。He280戰斗機的特點是採用了先進的三輪車式起落架和壓縮空氣驅動的彈射座椅,但是它的機體還屬於活塞螺旋槳時代。
梅塞施米特Me262戰斗機最初的設計方案採用平直機翼,發動機安裝在機翼中段內。然而,由於發動機直徑增加,機翼中裝不下,不得不安裝在機翼下的吊艙內。由於Jumo004渦噴發動機的推遲交付和其它一些因素,導致Me262戰斗機直到1944年夏末才投入作戰。因此,Me262戰斗機對戰爭的結果並未產生多少影響。
英國的第一種噴氣式戰斗機是格羅斯特飛機公司生產的「流星」,1943年3月5日首飛。原型機採用了德•哈維蘭•哈福特生產的H.1渦噴發動機作為動力,但生產型飛機採用了羅羅公司的惠特爾W.2型發動機。令航空歷史學家有些失望的是,「流星」和Me262戰斗機從未在空中交戰,都如流星一樣一閃而過。
第二代噴氣戰斗機:採用後掠翼
第二代噴氣式戰斗機的主要特點是採用後掠翼,飛行速度為亞聲速,代表機型有米格-15和F-86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飛機設計師們就通過改進機體外形來發揮噴氣發動機的潛力,尋求戰斗機的最佳性能。第二代噴氣式戰斗機最重要的創新是採用了理想的後掠翼,以達到減小跨聲速阻力和提高飛行速度的目的。
像F-86、米格-15、J-29、霍克公司的「獵人」和格魯曼公司的F9F「黑豹」及「美洲虎」等這些飛機都具有跨聲速的飛行速度。這些型號的飛機,由於採用了新型的推進控制裝置、改進的彈射座椅和更好的增壓座艙,並進一步優化了氣動布局,因此,它們在大速度和高過載狀態下,依然是一個穩定的機炮武器發射平台。
瑞典薩伯公司生產的J-29「飛行圓筒」是在西歐投入服役的第一種後掠翼噴氣式戰斗機,於1948年9月1日首飛。薩伯公司製造了大約660架J-29戰斗機,這充分說明了一個小國家可以裝備同時代性能最好的前線噴氣式戰斗機。
第三代噴氣戰斗機:超聲速時代的到來
第三代噴氣式戰斗機表明了超聲速飛行時代的到來,各種先進的空空導彈和大功率渦輪噴氣發動機或早期的渦輪風扇發動機等新設計、新性能裝備在迅速普及。美國的第三代戰斗機還包括「百字頭」系列,即第一種投入作戰的美國超聲速戰斗機F-100。從1951年到1956年,在6年時間里,戰斗機和發動機的設計有了巨大的飛躍。當時,世界上有近10種型號的戰斗機陸續問世:北美飛機公司的F-100、康維爾公司的F-102和F-106、洛克希德公司的F-104、麥克唐納公司的F-101、蘇聯的米格-19、達索公司「幻影」Ⅲ、薩伯公司的「龍」和英國電氣公司的「閃電」。
這些噴氣式戰斗機在設計方面突飛猛進,具體表現出許多先進的技術特點:三角翼、更大後掠角的後掠翼、更大功率和更高效率的噴氣發動機、先進的火控雷達和導航系統以及可接受空中加油等。後來,這一代戰斗機採用了更加復雜的技術,擁有了更先進的作戰性能,如共和飛機公司的F-105、麥道公司的F-4、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1、米格-25和薩伯公司的Saab-37「雷」等戰斗機均屬於這一代。
正當速度、高度和火力不斷增加的時候,第三代噴氣式戰斗機在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中仍然面對著慘痛的作戰教訓。在越南戰爭中,越南空軍採取的戰術遏制了美國空軍的優勢,使相對陳舊的米格-17和米格-19戰斗機與較新型的米格-21戰斗機聯手,主導了空戰。
第四代噴氣戰斗機:高機動性能
超南戰爭對戰斗機的研製產生了強大的推動力。戰爭中的教訓與剛剛浮現的數字式電子計算機密切結合,不僅融入到設計和生產過程中,而且融入到新型飛機設計方案中。所導致的結果是在第四代戰斗機研製方面不斷追逐更先進的技術:格魯門公司的F-14、麥道公司的F-15、通用動力公司的F-16、麥道公司的F/A-18、達索公司的「陣風」、歐洲戰斗機公司的「台風」、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3和米格-29、薩伯公司的JAS.39「鷹獅」和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等。這些非常出眾的戰斗機廣泛地採用了高推重比的發動機、更高性能和更高可靠性的電子設備、電傳飛行控制系統、零高度彈射救生能力、改進的武器和數目不斷增加的機載計算機。
這些新型戰機日益增加的成本進一步令軍事預算緊張,結果導致飛機逐步改進發展,不僅要承擔空對空作戰任務,還要執行空對地攻擊任務。同時,各家飛機公司及其一些國家藉助於聯合研製,來減少研究和發展風險,提高戰斗機性能。
在這些第四代戰斗機中,美國的F-15和F-16相對出現得早一些,由於許多年掌控著空中優勢而確定了聲譽。當其他國家研製的第四代戰斗機出現時,美國戰斗機憑借著在雷達、發動機性能和改進空對地能力(包括夜間、全天候和精確攻擊)方面所具有的明顯進展,繼續維持著領先地位。
即使伴隨著這些改進,美國及其盟國的第四代戰斗機卻不得不面對著蘇-27、米格-29和米格-35戰斗機的嚴峻挑戰。例如,在2004年初舉行的「對抗印度」空戰演習期間,印度空軍訓練有素的飛行員駕駛蘇-30K戰斗機,令美國F-15戰斗機的空中優勢受到了置疑。與此同時,第四代戰斗機還面對著更加先進的、以兩位數字命名的地對空導彈(如SA-14)的地面威脅。
第五代噴氣戰斗機:低可探測性和超聲速巡航
目前,真正的第五代噴氣式戰斗機有——F-22A「猛禽」和F-35「閃電Ⅱ」,它們從根本上改變現代空戰的概念。通過裝備第五代戰斗機,美國空軍在空中優勢戰機方面確立了一個真正的「代溝」(即拉開了「一代」之差)。
第五代戰斗機的性能特點可以用4S來概括,即:「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和短距起降」,其中具備革命性的就是隱身性能。隱身性能依賴於外形、材料和內部武器艙,即使是裝備完全的作戰配置,戰斗機依然只有非常低的雷達反射截面積。美國的第五代戰斗機利用了此前為B-2轟炸機和AGM-129「先進巡航導彈」所發展的隱身技術。對於那些單純憑借機動性取勝的戰斗機,這種幾乎看不見的作戰能力決定了第五代戰斗機平台發展中最為重要的革命性部分。
不過隱身性能只是飛機作戰性能一個因素,過分的強調隱身性能反而對飛機的其他性能如機動性能造成負面影響,所以第五代戰斗機盡可能在各個作戰指標之 間取得一定的平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F-22戰斗機。當年美國空軍的ATF計劃催生了YF-22、YF-23兩款技術驗證機,YF-23比YF-22隱身性能更好,其原因在於YF-22的後緣前掠角為17度,與前緣後掠角並不一致,這樣就造成機翼、尾翼的邊緣並不平行,所以其強波束反射只能控制在8個角度左右,相比之下,YF-23的機翼、尾翼平行,強波束反射控制可以在4個以內。但YF-22的設計增加了機翼面積,降低了翼荷,提高了飛機機動性能;而 YF-23在機動性能方面付出了更多的代價。最終憑借更好地兼顧了隱身與機動性之間的關系,YF-22得以擊敗YF-23,成為美國空軍的新一代戰斗機。
第五代戰斗機另一個特別重要的優點是非常容易維護。以每飛行小時為例,早期的F-117A攻擊機的隱身維護需要55個工時,而第五代戰斗機的隱身維護在成熟階段將只需要幾分鍾。
參考:搜狐軍事--世界戰斗機劃分標准解讀:第5代戰機可用4S概括
http://mil.sohu.com/20110107/n278735340.shtml
⑧ 世界上除了美國還有那些國家有第四代戰機
嚴格來講,真正擁有四代機的只有美國。像美國洛克希德·馬丁、波音和通用動力公司聯合設計的新一代重型隱形戰斗機F-22,只是價格較為昂貴,裝備的並不是很多,美國軍方現在更傾向於F-35。據說該型號戰機秉承了F-22的設計風格,其綜合戰力相當於F-22的85%左右,也屬於四代機的范疇。
俄羅斯的軍工也十分的發達,像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蘇-30、蘇-33都屬於重型戰斗機,戰斗性能十分優越,但顯然還沒達到四代機的標。雖然俄羅斯把其劃分為四代機,但對於國際上的通用標准還差上一個檔次,最多隻能算是准四代,比三代半的殲10強上一些而已。
至於哪些國家擁有四代機的研發能力,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國家:
1.美國(戰機都裝備部隊了,估計五代機也已經研發出來了)
2.俄羅斯(秉承了蘇聯的軍工理念和經驗,是未來幾年內最有可能設計出四代機的國家,底蘊深厚嘛!)
3.中國(網上曾廣泛流傳中國的殲14已經試飛成功,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曾大肆報導,不知是不是真的。但按照中國研發一代、裝備一代的原則,估計殲14的設計已經接近尾聲,畢竟殲10已經出口,殲14的裝備也指日可待!)
4.法國(陣風戰機前一段時間很是耀眼,作為法國下一代主力戰機,其戰斗性能不必多說,和殲10一樣屬於三代半戰機。估計他們現在也開始著手研發四代機,其成功還需要些時日)
5.歐盟(該組織研發的台風戰機比起法國陣風來也不遑多讓,和陣風號稱歐洲雙星,其性能也十分優越,屬於出口大戶)
其他國家雖說也有研製戰機的能力,但離四代機尚早。
⑨ 中印軍事實力對比(海陸空全方面分析)
一、空軍。中國空軍與印度空軍戰斗機對比。
1.中國三代戰機應該有600-700架;[戰時中國在一年內能製造1000-2000架戰斗機(J10、J11B、FGB-II、FC-1、獵鷹)。]
2.預警機10架,[戰時增加50架]
3.二代半戰機有2000架。
4.無人偵察機500架;[戰時可提供30000-50000架]
5.無人攻擊機,20架;[戰時可提供2000-5000架]
6.在中印邊界修建100-200條800米-1KM戰斗機混凝土簡易機場,未開戰前全部偽裝隱蔽起來。或以按修建高速公路的方式修建。包括油料和彈葯庫等。
7.印度空軍三代戰機約300架。二代半戰機約400架。印度一年最多隻能造200架。
此項中國占居絕對優勢。我國為進攻方,准備已久,蓄勢待發。通過過3-5年的高速精心准備,三代戰機可達2000-3000架(J10、J11B、FGB-III),四代戰機應有400架。H6K約400架,H8約100架。只要四代機有幾百架,就完全可壓制印度的SU30MKKI、SU35BM。
附註:空軍的主要作戰任務是,在二炮的配合下一舉全部打掉其空軍60個軍用機場,全殲印度空軍,控制印度領空。配合陸軍攻擊印度陸軍重裝甲和重火炮。
二、海軍。中國和印度海軍戰艦對比。
1.中國有各種水面戰艦800多艘,潛艇60-70艘。印度有各種戰艦200多艘,三隻航母,16-18艘潛艇。但印度的航母沒多大的作戰能力,艦載機也不怎麼先進。中國核動力攻擊潛艇完全可將其摧毀,中國以潛艇戰術就的取得作戰勝利。
此項中國占優勢。經過3-5年高速准備。常規潛艇可達120艘,核動力(093、095)攻擊潛艇可達40艘;054A級驅逐艦40艘;導彈(C803)護衛艦100艘,022導彈快艇200艘。5-10萬噸級登陸、補給、運輸艦各50艘。掃雷艦30艘。20-40-60-80萬噸級航母或准航母各4隻(20萬噸的和其它滾裝船、商船用於海軍陸戰隊直升機起降、30萬噸的主要用於戰斗機起降(SU27SK、SU30MKK2、J10、FGBI-/II、J11B、J13、J14,60-80萬噸兩只可以連接起來長大2500-3000KM,主要用於H6K、H8、YU8、YU9、YU10、YU12、YI76、YI78、KJ2000起降)。
2.海軍增加20個水陸兩棲陸戰師,加上原來的兩個共22個。主要用於海上登陸。奇襲登陸主攻方向是,坦焦爾至巴德臘克、孟買兩線多點登陸。
附註:海軍的主要任務有四:一是,全殲印度海軍;二是,配合陸軍從海上夾擊印度陸軍,減輕陸軍壓力,最大的關鍵是22個師的兩棲裝甲和5000輛ZTZT99坦克、約20萬陸戰隊和、20萬偵察特種作戰對部隊從海上登陸印度,快速夾擊其陸軍。打它一個措手不及。三是,航母艦載機從空中夾擊印度空軍奪取制空權;空軍對陸攻擊,打擊印度全境所有軍事目標。四是,堵截西方國家對印度的海上登陸支援及後勤供給。同時確保我海上進出口物資貿易的安全。
三、二炮。
1.中國二炮DF中遠程彈道導彈(核彈頭)估計500枚;[DF21、DF25各增加300-500枚]
2.洲際彈道導彈估計200枚。[DF31A、DF41增加各約100枚]
3.DF中遠程常規彈頭估計1500枚;[戰時增加300枚反艦彈,]
4.DH10、HN估計1000枚。[戰時HN1/2/3、DH10各增加2000-3000、3000枚。]
5.加強空、天、電、磁的全面建設,增加幾套強激光反導系統,致盲印度的偵察衛星、通信衛星、GPS經過印度就完全被干擾大案型電磁干擾使其境內無法發射所有衛星、導彈、飛機無法正常起飛。
6.在現有基礎上增加094約8-12艘,。附註:二炮三大任:一是首戰核彈突擊,預計首輪300-400枚核彈就能打掉它所有核設施和軍民機場。給一個措手不及的毀滅性打擊。二是專打機場、軍港、三軍指揮、防空反導彈基地、橋梁、通訊、物資集散地、重裝甲、重火炮。使印度無重裝甲和重火力可用。三是防美、俄、歐核突襲。如有這個打算和意圖,戰略潛艇(JL2)就得增加到12-16艘方可阻嚇美、俄、歐三股核勢力的冒險。可減少核動力攻擊潛艇數來增加戰略潛艇。
7.印度烈火核彈頭60枚,最多100枚。常規彈頭約100枚;在發射架上不超過10-20枚。1-2艘核攻擊潛艇為租用俄羅斯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印度幾乎沒有。
四、陸軍。
1.現有陸軍約100萬作戰部隊;[中國戰時陸軍暗渡陳倉,聲東擊西之策略。表面是對越南小打小鬧,包括打南海,實則練兵為全面打擊印度。暫增10倍精兵1000萬人訓練三五年,另3000萬預備役、3000萬民兵加緊體能訓練、摩托、汽車訓練、通訊、電子戰訓練2-3年,開戰前進行戰術、兵種戰術配合和個人射擊訓練。]100-200萬偵察和特戰種兵,訓練5年。印度是一個10人口大國,80%的窮人很渴望當兵,其兵員潛力不亞於中國。所以,對印作戰必須作好特大規模兵員准備。同時做好全汽車化、全摩托車化步兵運動作戰。決不搞低效率步行作戰。
2.坦克10000輛,ZTZ99坦克1000輛;[戰時增加10000輛]
3.攻擊直升機200架(實在太少);[戰時增加2000-3000架]
4.各種近、中、遠程火炮155MM等約10000門;戰時155MM數字火炮增加5000-10000門;
5.105-300火箭炮約6000管;[中國重型汽車製造量大,戰時300MM增加5000管]
6.WS1/2/3/3D、神鷹400共300套,炮兵師約12個;[戰時增加3000-5000管]
7.直升運輸機Z8等抓緊時間造3000-5000架,引進米26技術造1500架。
8.跨境油料供給辦法:一是,柴油、汽油管道(口徑500MM)通達前線,准備兩條1000-1500KM,每500公里設一加壓泵站。二是用50噸級重型油罐汽車30-50萬輛。三是用米26約1000架跟隨供供油和供彈。
9.8X8輪式突擊炮。20萬輛。標准配備:100MM火炮一門(攜彈200-400發)。高射機槍一架(攜彈3000-4000),6枚HJ7/8/9,(備彈12)[戰時可加速製造出5-20萬輛;]
10.猛士、勇士、梟龍三種突擊車戰時加速製造各100萬輛。配備:高射機槍一架,重機槍一架,1/3配備重型榴彈槍、1/3配備火箭筒、120拍擊炮、1/3部分攜帶型防空導彈6-8枚。
11.三輪和兩輪摩托車(500CC)各2000萬輛。步兵全戰車化和摩托車化。三輪為二人配備重機槍一架(備彈1000-2000發),火箭筒10枚,95步槍兩把。兩輪配備腳踏式射擊輕機槍一架(備彈2000-3000發)沖鋒槍一把(備彈1500-2000發)。
12.200萬動力傘。用於跨越要隘、險境、、河流、雷區、搶灘登陸作戰。
13.2000萬輛重型運輸車提供後勤供給。每個人自備7天干糧。另每個連隊備20天糧食。
14.印度陸軍約60萬,[戰時印度即便是全民皆兵,但火炮、槍支彈葯一時無法解決,自己不能造炮和炮彈,重裝甲企業首輪攻擊將被摧毀,任何援助也來不及。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被封堵。所以,不足為懼。]
15.坦克3000輛,
16.火炮5000門,購買俄羅斯的龍卷風射程100KM約100套,炮兵師現在只有2個,戰時可增加到4-6個。
17.武裝攻擊直升機300架,現役直升機和攻擊直升機比中國多一點。
⑩ 印度研製時間最長的光輝MK2戰機,它到底有多厲害
光輝戰斗機是印度國產的一型第四代戰斗機,這種戰斗機的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研發時間長,整整三十年。還有一個就是一出生就落後,目前強國的各種空軍普遍裝備了四代半戰斗機,而光輝仍然是一型採用了三角翼布局的四代機。在印度將其研製出來的時候,印度空軍甚至都不願意裝備。之所以說光輝戰斗機不行,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印度在研製光輝戰斗機的時候,光輝的設計非常時髦,但是30年後的今天,這種設計就有一些令人貽笑大方了。其次就是光輝戰斗機的三角翼看起來不錯,但是在作戰中滑跑時間長,所以基本上沒有辦法上航空母艦。最後就是光輝戰斗機本身並不是印度純國產,而是採用了許多國家的子系統,印度進行了拼裝。
最後就是光輝戰斗機本身並不是印度純國產,而是採用了許多國家的子系統,印度進行了拼裝。印度國內的工業體系並不強大,這就造成了印度空軍在研究光輝戰斗機的時候,採用了許多國家的子系統。其實我國在研製飛機的時候也曾經採取過這種辦法,但是只在民用飛機的領域採用,用以節省成本。軍用飛機的各個系統還是應該立足於國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