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和印度的關系怎麼樣
作為亞洲重要的成員國,印度與伊朗關系源遠流長,他們不只是有著良好的歷史,在文化以及現實方面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這樣兩個國家,卻一度陷於對立,這不由讓人產生疑問:他們過去的關系真的友好嗎?如果真是這樣,現在的關系又如何定位呢?
當然,印度人始終有個心結,那就是當年納迪爾·沙阿對印度進行的入侵。這是兩國友好關系破裂的根源,如此來看伊朗對於印度倒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他們忌憚伊朗又總是嚮往、熱愛著伊朗。如果這就是兩個國家的真實關系,那倒讓人欣慰多了:他們之間的關系以後可能真的不會壞到哪裡去。
『貳』 印度宗教狀況
印度是世界宗教發祥地之一。直到現在,絕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篤信宗教。宗教與印度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深入到印度絕大多數人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印度,不管是城鎮,還是鄉村,是工廠,還是學校,從幾歲、十幾歲的兒童,到幾十歲的老翁,他們同你交談之間,一定會問「你信什麼教?」當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時,許多人甚至青年學生都會感到驚奇,和不可思議。在印度,可以說處處有神廟,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區,街上的行人路過一座神廟,便會停下來,轉身跨進廟門,舉手擊幾下吊著的小銅鍾,然後在一個容器里放一些錢,接著雙手合十,閉上眼睛,祈禱片刻。之後再繼續趕路。前邊若再遇到一座神廟,又會重復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廟內或路邊的廟中,總有不少信徒赤腳盤腿席地而坐,全神貫注地聽祭司向他們講述各種神話故事。
由於印度是個宗教盛行的國家,宗教在人們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來,宗教至關重要,認為沒有宗教就沒有生活,這種思想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人們信仰宗教,按宗教教義行事。絕大多數人從早到晚,從生到死,一舉一動,無不與宗教聯系起來。
初到印度旅行的外國人,常常會對所見所聞中的一些事情大惑不解:一位衣衫襤褸、骯臟不堪的叫化子,居然在大街上粗野、蠻橫地破口大罵一位衣冠楚楚的紳士,而那位紳士老爺卻不僅不生氣,反而始終小心地陪著笑臉。
一對純情的少男少女私下深深地相愛了,男才女貌,彷彿天造地設般相配。可是卻遭到雙方父母的堅決反對,棒打之下,一對多情的鴛鴦只好分開。後來,男青年在絕望中憂郁而死。一些赤裸上身的人走出家門,手持銅鑼,邊走邊喊;其他人聽到喊聲,就像逃避瘟疫一般地躲藏不迭。……原來,這些都是印度種姓制度所造成的怪現象。
古代印度的名稱起源於印度河,梵文的意思是「月亮」,它是世界上四大著名的文明古國。但是,幾千年來,印度社會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原因之一就是與印度種姓制度的長期存在有關。
種姓制度並非印度所獨有,在其他一些國家,例如古代埃及曾經存在過,在南亞其他國家也存在著。但是它在印度歷史上表現最為典型、復雜和持久。直到今天,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人民生活諸方面仍然發揮著巨大的影響。
『叄』 哪些國家最尊重印度文化
在印度人看來,印度的文明是古老而偉大的。在歷史上,印度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例如,發明了零,做了第一台外科手術,GDP曾佔世界的25%……印度的文化更是影響了世界各地,尤其是東南亞、中東和東亞地區。
另一位印度留學生表示,我曾有機會訪問一些國家,我可以得出的一點結論是,在任何比印度窮的非洲和南美洲國家,都很尊重印度文化。我尤其記得在奈及利亞的時光,很多人懷著崇拜的心理學習印度文化,他們將我當作最尊貴的客人,因為他們認為我是印度文化的代言人。
最後一位印度學生表示,哪個國家最尊重印度文化?這取決於這個國家國民的知識、思想開放、廣泛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因此,即使是像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也非常尊重印度文化。
『肆』 印度人主要信仰什麼宗教
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
(4)印度崇拜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主神論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
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
毗濕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
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教。
參考資料網路——印度教
『伍』 印度人為啥這么喜歡到中國朝聖
因為印度的宗教信仰和當地神話故事的原因,印度人是非常想要來中國的岡仁波齊朝聖的,因為這是他們神話故事裡恆河的源頭。
三、恆河的源頭在我國。因為印度教的神話故事的原因,印度人非常崇拜濕婆神和恆河,印度教的信徒都想著來恆河洗一次澡和喝一喝恆河的聖水,而印度教的神話故事記載恆河的發源地是在神山聖湖,而這個神山聖湖就在我國的西藏岡底斯山,而在岡底期山的岡仁波齊峰是濕婆神閉關修煉的地方,印度信徒稱岡仁波齊峰為神山。岡仁波齊的海拔有6656米,而神山聖湖則在岡底斯山的東南方向,在我國的名稱是瑪旁雍錯,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因此有很多人印度教徒翻過喜馬拉雅山來到瑪旁雍錯這里進行朝聖。
『陸』 印度是信奉哪個教
印度教。
印度教信徒眾多,達10億以上,超過印度人口的83%。僅次於基督教(18億)和伊斯蘭教(13億)。印度教是多神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印度教既是一種禁慾的宗教,又是一種縱欲享樂的宗教,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則變成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風俗習慣。
宗教崇拜:
印度教崇拜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三位主神。梵天又叫大梵天,主管創造世界萬物,包括天地、魔鬼和災難。
他有4個頭,面向四方;4隻手,分別拿著吠陀、蓮花、匙子和念珠;坐在鵝拉的蓮花座上。梵天的崇拜者比較少,只在拉賈斯坦邦有一個供奉他的寺廟。而對毗濕奴和濕婆的崇拜卻比較盛行。
『柒』 有哪些國家信仰印度教
除了阿三外,尼泊爾也是印度教為主。不丹的尼泊爾族也是信印度教。
『捌』 關於印度
印度教(Hinism)是印度本土占統治地位的正統宗教,目前印度80%以上人口都是印度教信徒印度教的前身為婆羅門教,約公元前9世紀形成,尊崇吠陀經典,奉行種姓制度,主持祭祀的婆羅門(祭司享有至上特權,崇尚"梵"(宇宙精神)"我"(個體靈魂)同一。後來印度教吸收了佛教、耆那教某些教義和各種民間信仰,成為印度最流行的宗教。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創造之神梵天、保護之神毗濕奴和生殖與毀滅之神濕婆。印度教神廟群遍布印度南北各地,比佛教寺院更加宏偉,北印度的奧里薩和卡朱拉霍是印度教神廟的兩大中心。德乾地區從整面峭壁中開鑿出來的埃洛拉石窟凱拉薩神廟,被譽為世界建築雕刻史上的奇跡。印度教神像也比佛教造像更加奇特怪誕,變幻多姿。南印度朱羅時代的銅像《舞王濕婆》被羅丹譽;藝術中有節奏的運動的最完美的表現",標志著印度教青銅造像的頂峰。
一位被世界譽為「印度之音」的穆斯林音樂大師,比斯敏拉·汗(Bismillah Khan)於今年8月21日歸真,享年九十歲,印度人民失去了代表印度最優美的聲音。 他1916年出生在印度神聖恆河之畔的瓦拉納西鎮,是在印度教信眾之間成長的一名虔誠什葉穆斯林。 他出生在一個傳統宮廷樂師家族中,繼承祖傳音樂絕技,那爐火純青的清真音樂,被印度教民敬為「從天上飄來的仙音」。 印度穆斯林稱他為「烏斯塔德」,印度教徒稱他「古魯」,都是音樂大師的尊稱,他用音樂把穆斯林和印度教徒融為一個高貴人性的整體,不分彼此,都融化在他那神奇的仙音中。
印度和巴基斯坦,作為南亞的兩個大國,其服飾文化廣泛波及其它南亞五國,並在近年來表現出向東北亞、西亞乃至歐美國家強勁的滲透態勢。其中,印度作為當今世界第一電影生產大國,每年600部以印度土著歌舞為主要題材的電影拷貝源源不斷地流向全球各地。巴基斯坦作為印度的鄰國,則以濃郁的宗教文化吸引了全球關注的目光和接踵而至的遊人,尤其是巴基斯坦女性引以為自豪的「莎麗」服飾,早已在若干年前就成為歐美發達國家名媛淑女的印度的咖喱聞名世界,很多人都以為米飯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調味料。但實際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飯為主食,而咖喱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更是一種陌生的調味料。
其實,沒有統一風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僅印度各城市之間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就連每家人都有明顯的飲食風格。但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當然,每個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廚房裡,只有新鮮的青辣椒和曬乾的紅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歡辣的遊客不用擔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時尚標簽。
2001年9月9日,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印度女導演米拉•奈爾執導的《季風的婚禮》獲得了威尼斯電影最高榮譽———金獅獎。有關人士認為,《季風的婚禮》標志著印度新電影勢力在全世界的崛起。 寶萊塢:印度新電影之母
在印度這個古老的國家中,電影發行方面仍舊存在著許多禁忌:屏幕上不允許出現接吻的鏡頭,涉及性的情節只能用模糊、暗示的手法來處理。 英籍印度裔電影導演桑謝爾•斯派在談到審查委員會對電影的肆意刪節時說:「這就像砍掉孩子的雙手,然後又覺得,哎呀,這孩子怎麼殘了!」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歷史演進的漫長過程中,印度人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這枝植根於南亞沃土上的文化之花不僅歷經數千載而不衰,而且在現代條件下更顯得璀璨妖嬈,成為印度人賴以自豪的「國家品牌」。據不久前印度出版的《展望》雜志稱,《薄伽梵歌》、《愛經》、泰姬陵、甘地主義(即非暴力主義)、瑜伽、咖喱等都已成為印 度的代名詞。可見,這些事物具有多麼獨一無二的典型意義。
『玖』 印度有哪些宗教派別
印度是一個篤信宗教的國家,印度的宗教派別眾多,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活動都以宗教為中心,因此印度的建築主要是神廟。
像巴比倫人崇拜山嶽一樣,印度人相信神是住在山上和岩洞里的。於是,他們開始建造可以稱其為山丘和洞窟的建築。黑格爾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觀點,人類本身是神或要變成神,活人與死人的嚴格區分在印度就不存在。因此,印度的建築在未受到伊斯蘭教來源影響的時候,不是用來住死人的,而是像上述那些奇特的洞穴一樣,屬於建築藝術的一個較早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