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雅虎科技為什麼會投資印度

雅虎科技為什麼會投資印度

發布時間:2022-05-06 15:55:05

A. 為什麼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

1.印第安人確實在矽谷崛起。

但其背後是印度的人才外流。

例如,Google的首席執行官Sundar Pichai出生在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微軟的首席執行官Satya NADELLA,adobe的首席執行官shantanu narayen和Meguiar的首席執行官Sanjay Mehrotra都是印度人。

甚至美國媒體都說,有10位印度CEO正在統治世界。

幾年前,有一個數據:在美國排名前500位的公司中,有75位外國首席執行官,其中第一位是印度人(10),超過英國人(9)。香港和台灣只有一位華裔,而大陸沒有一位。

印度的10位CEO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在國外學習後在美國出生和成長的印第安人。

其次,他們大多數是在同一所大學接受教育的。對他們進行培訓的大學稱為印度技術學院,被稱為世界上最困難的大學,錄取率僅為3%。

2018年,印度理工學院的申請人數達到了45萬,但只有13000(2.8%)被錄取。毫不誇張地說:

來自印度各地的學生前往印度理工學院,他們都是印度各地的精英。


同時,即使是留在矽谷的中國科技精英也有新選擇:

在矽谷為中國公司工作。

蒂克托克(Tiktok)在矽谷開設了一家辦事處,並開始從Facebook之類的巨頭那裡偷人,提供的薪酬最多可提高20%。據統計,自2018年以來,已有超過24名Facebook員工被中國公司挖走。

國外一個著名的問答機構中的一個問題是:「在美國的印度移民是否比中國移民更成功?」引發了很多討論。

其中一位網民對此表示贊同。

「最聰明的印度人移民到西方,但是移民到西方的中國人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中國人。」

因為,中國現在確實可以為中國科技精英提供更多選擇。

B. 印度的軟體產業為什麼發達

政策引導產業發展,印度是個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不強。但印度政府的發展策略是從幾個主要產業入手,使用有限的資源和集中的政策扶持發展相關產業,成效就是使印度成為了世界軟體第二大國。

由於決策和定位得當,印度迅速崛起為一個軟體生產大國,1990年軟體產值為5000萬美元,到2004年印度的軟體出口值已達120億美元。印度還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發展目標:2008年要實現軟體出口500億美元,力爭成為世界軟體出口的龍頭。

(2)雅虎科技為什麼會投資印度擴展閱讀:

印度扶持政策:

1、融資優惠政策:包括設立信息技術產業風險投資基金,允許上市軟體企業進入國內外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允許外資對軟體技術園區內的企業100%控股,放寬對20大軟體出口企業的融資額度和收購額度的限制等。

2、稅收優惠政策:包括對軟體企業在2010年前免徵所得稅;對其開發所必須的軟體進口實施零關稅;對進口設備實施關稅減讓,對盈利企業免徵進口設備關稅,允許企業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相當於出口價值50%的產品等。

3、實施軟體技術園區計劃:印度政府在1992年啟動了軟體技術園區(TheSoftwareTechnologyParks,STP)計劃。在STP內的企業是100%的出口導向型企業,園區內的企業可以享受一系列優惠政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軟體產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軟體企業國際化研究

C. 雅虎什麼時候被阿里巴巴收購的

北京時間8月11日14時,阿里巴巴公司和雅虎公司同時在北京宣布,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全部資產,同時得到雅虎10億美元投資,打造中國最強的互聯網搜索平台。這是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的一起並購。騰訊科技對此次發布會進行了現場直播。以上為阿里巴巴CEO的致辭全文:

馬雲:各位媒體朋友感謝大家參加我們今天下午的發布會,因為我剛從美國回來的在東京機場看到的第一個消息是阿里巴巴和雅虎合作,我想現在把真實的情況跟大家匯報一下。阿里巴巴收購的雅虎中國資產包括雅虎中國門戶網站、雅虎的搜索技術、通訊和廣告業務,以及3721網路實名服務。還計劃將一拍在線拍賣業務中雅虎的所有部分並入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公司還將獲得領先全球的互聯網品牌雅虎在中國的無限期獨家使用權。

這個早在1997年就發生了,雅虎進入中國,我們幾次的緣分,從拍賣,到門戶引入中國,我也剛剛知道 ,今天是中國的情人節,有這樣的緣分我們結合在一起。我們收購了全部資產,雅虎還將給阿里巴巴公司投入10億美元的現金。股份結構是這樣的,雅虎在阿里巴巴的公司裡面佔40%股權,有35%的投票權,在董事會中,阿里巴巴管理層占兩席,雅虎佔一席,軟銀佔一席,我繼續擔任阿里巴巴CEO和主席。

感謝雅虎所有的同事這幾年做出的努力,也得到了雅虎在中國幾千家的分銷渠道和合作夥伴,因為我相信在中國近兩年的發展會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

我們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搜索引擎,電子商務,我們和雅虎一起進入搜索引擎,為了搜索引擎而搜索引擎,我們認為未來的電子商務離不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也離不開中國搜索引擎,所以給了雅虎在中國的獨有的使用權,還有雅虎技術在中國的使用權。這些權利使我們認為雅虎技術領先企業中所有的技術,是阿里巴巴強大的後方的研發中心。

我們非常感謝雅虎給阿里巴巴的團隊的信任和支持,因為我看到網上的消息,這些消息讓我很吃驚,說兩年內雅虎會收購阿里巴巴所有股份,這個不真實,再有一個是非常感謝雅虎在中國做出的重大決定,以及完全的信任阿里巴巴團隊了,我們也會把雅虎的品牌深入中國的人心。

D. 雅虎是哪個國家的

總之 中國人在美國創立的

雅虎(Yahoo!,NASDAQ:YHOO)是美國著名的互聯網門戶網站,20世紀末互聯網奇跡的創造者之一。其服務包括搜索引擎、電郵、新聞等,業務遍及24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超過5億的獨立用戶提供多元化的網路服務,迄今為止,保持了全球第一門戶搜索網站的地位。
業務遍及24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超過5億的獨立用戶提供多元化的網路服務。
雅虎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網際網路通訊、商貿及媒體公司。其網路每月為全球超過一億八千萬用戶提供多元化的網上服務。雅虎是全球第一家提供網際網路導航服務的網站,不論在瀏覽量、網上廣告、家庭或商業用戶接觸面上,www.yahoo.com 都居於領導地位,也是最為人熟悉及最有價值的網際網路品牌之一,在全球消費者品牌排名中位居第38位。雅虎還在網站上提供各種商務及企業服務,以幫助客戶提高生產力及網路使用率,其中包括廣受歡迎的為企業提供定製化網站解決方案的雅虎企業內部網;影音播放、商店網站存儲和管理;以及其他網站工具及服務等。雅虎在全球共有24個網站,其總部設在美國加州聖克拉克市,在歐洲、亞太區、拉丁美洲、加拿大及美國均設有辦事處。
中國雅虎(www.yahoo.com.cn) 開創性地將全球領先的互聯網技術與中國本地運營相結合,成為中國互聯網界位居前列的搜索引擎社區與資訊服務提供商。中國雅虎一直致力於以創新、人性、全面的網路應用,為億萬中文用戶帶來最大價值的生活體驗,成為中國互聯網的「生活引擎」。
1999年9月,中國雅虎網站開通。
2005年、2006年,中國雅虎分獲由IT風雲榜評出的「搜索引擎年度風雲獎」和第五屆互聯網搜索大賽「搜索產品用戶最高滿意度獎」等殊榮。
2005年8月11日,雅虎投資10億美元於阿里巴巴,同時阿里巴巴全面收購雅虎中國,成為阿里巴巴旗下網站。

YAHOO來歷

YAHOO!是英文「農夫」、「粗漢」的意思,不過YAHOO!公司的中文名稱「雅虎」卻很可愛,就像「虎隊」中的「乖乖虎」。在首批於互聯網路上崛起的公司中,YAHOO!是一家白手起家的公司,是20世紀90年代的「車庫傳奇」,再現了20多年前蘋果公司喬布斯創業的精彩一幕。不過,YAHOO!幸運得多,不到一年,便籌集到9億多美元的發展資金。

YAHOO創始人
楊致遠,一位20多歲的台灣移民,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時,與同窗DAVID FILO(29歲的美國青年)——兩位Internet網上老手——合作,為方便上網查找資料,編出一個專門用於整理INTERNET上各個節點資料的程序,並於1994年4月正式在互聯網上推出。

自古英雄出少年,今日英雄出網路
雅虎有兩個創始人,一個是大衛•費洛另一個是楊致遠。楊致遠1968年出生,並在台灣渡過了他的童年時光,他的母親是講授英語和戲劇的教授。在楊致遠兩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以後,一直是他的母親撫養和教育著他和他的弟弟。楊致遠有一個姨母生活在美國,10歲時,楊致遠隨家人移民到美國的加利福尼亞。他堅持認為自己當時是一個比較懶惰的孩子,而且注意力不集中。也許情況確實如此,但他的學業還是完成得不錯。楊致遠學習起點確實比較低,第一天上學的時候,他知道的英文只有一個單詞——shoe(鞋子),但在完成了中學學業以後,於1990年順利進入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系。楊致遠用4年時間,完成了電子工程系本科及碩士學業並獲得了學位。快到畢業的時候,他發現所學的知識還遠遠不夠,並發現自己沒有完全做好走向社會的准備。於是他又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以求獲得更高的起點。也許是上帝的安排,這時恰好大衛有個研究項目需要人幫忙,於是他們倆走到了一起,開始了他們的博士學業,也開始了他們後來創業的關鍵一步。
當初,楊致遠和大衛認為自控軟體有很多的創業機會,便選擇了這個研究方向,但不久他們就發現這個方向的創業機會已經被幾個公司壟斷,留給他們的機會並不多。就在他們萬分沮喪又百無聊賴的時候,轉機出現了。
刺激兩位決定走上經營搜索引擎業務同樣也有兩個因素,准確地說,是一件事和一個人。一日,兩人無意中登錄了一個叫「梅爾玫瑰」的搜索站點,盡管該站點內容空洞貧乏,缺少新意,但整個站點採用的分類目錄的做法吸引了他倆。為什麼不組織一個像這樣可供登錄者按自己的需求查詢內容的站點?這種創新的思路導致了雅虎的誕生,並成為後來雅虎建立網站的技術方向。同時由於關鍵字技術的使用,查詢速度更快,遠非從前那些僅供上網者誤沖誤撞的搜索引擎可比,用楊致遠的話來說:「雅虎是大器晚成的網路巨人。」
如果說「梅爾玫瑰」是雅虎的正面動力、框架藍圖的話,可畏的迪•梅爾徹老師則是一根鑲滿鐵釘、催人奮進的鞭子了。這兩位在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小有名氣的高材生,起先也很有一番長青藤大學學生發跡的常規思路:讀好書,拿上一連串的「A」到大公司報到上班。然而,這個美好的幻夢被他們後來稱之為「救命恩人」的博士生導師迪•梅爾徹及時摧毀了。當這兩位好學生在租來的一間小閣樓里啟動他們的凌雲壯志時,學校的計算機網路卻由於他們那台寶貝伺服器每天受到幾萬次的登錄而不堪重負起來。迪•梅爾徹老師在三番五次勸說無效後,終於發起了脾氣,最後通牒:要麼放棄工作,要麼卷鋪蓋走人。兩人走了一條折衷道路,將實驗室搬出了校園。
「開始時的一切如同惡夢一般,我們沒有了電腦,沒有伺服器,楊致遠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購買了幾台電腦,至於伺服器,則是靠免費為美國在線、網景這樣的大公司作pop-up(一種彈出式廣告)而租用他們的;更要命的是,在我們手頭最為拮據的時候,上述兩家大公司都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想高薪聘用我們,我們好不容易才挺過來了。」大衛•費洛在回憶這段往事時,露出一臉無奈的神情。
1994年4月,當時剛出現的網際網路瀏覽器Mosaic很快就把他們迷住了。於是,他們製作了自己的主頁,把喜歡的靚站網址收集起來,鏈接到自己的主頁上。他們在網際網路上通宵達旦地游歷,博士研究工作自然也被放到一邊。像許多上網的人一樣,楊致遠和大衛各自收集自己喜歡的站點,然後互相交換,先是每天交換,接著是幾小時一交換,而後隨時交換。隨著收集的站點資料日益增多,他們開發了一個資料庫系統來管理資料,並把資料整理成方便的表格,將它命名為「楊致遠和大衛的www網站面」。站點的名單越來越長了,於是他們將站點分成不同類別,很快每一類站點也太多了,他們又將每一類分成子類。雅虎的雛形就這樣誕生了,核心就是按層次將站點分類,這很像中國的圖書分類法,中國圖書分類法將圖書根據內容分成大類,大類下面再分小類、細類,直到書名目錄。
起初,楊致遠和大衛只是把指南的地址給幾個朋友,但沒過多久就有數以百計的人開始訪問他們的指南。他們在設計指南時,並沒有想到給大學外的人使用,純粹是自娛自樂的性質。但楊致遠的電腦屬於斯坦福大學網路的公開部分,所以只要知道地址就可以隨時來訪問。
楊致遠和大衛一起設計的這個軟體投放到網路里後,大受歡迎,無數的人都到他們在斯坦福大學的地址上來查詢,以至於使得斯坦福大學的網路顯得十分擁擠,校方抱怨連天。� 隨著站點的訪問者越來越多,他們也越來越得意,也越來越用心,不斷擴充指南的功能,提高搜索效率,加上最新站點、最酷站點等功能。伴隨著每一點進步,他們都會收到大量鼓勵的電子郵件,有些還提出了改進建議。這一切都是在沒有任何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完成的,但是得到人們的注意總是一件好事。他們不斷增加更多更好的服務來吸引更多的訪問者,站點的名字也改成了雅虎。到1994年冬天,他們的流量獲得巨大增長,同時整個Web網也進入了飛速發展期。Netscape正式成立。隨著雅虎流量的與日俱增,兩個沒有經驗的男孩十分為難,但不管怎樣,雅虎的價值不容忽視,雅虎每天要接待數以萬計的訪問者,任何擁有大量忠實追隨者的事物總是有價值的,楊致遠堅信這一點。
在這樣的情形下,也許有人會說,那楊致遠還不如乾脆離開學校,自己成立一家公司,說不定會發大財。
這正是楊致遠所做的。於是楊致遠便中斷了學業並成立了雅虎公司。公司的股票在華爾街上市後,楊致遠的個人資產在一瞬間飛升為1.7億美元。
楊致遠是Internet催生的億萬富翁。Internet上充滿了機會,楊致遠抓住了機會,在Internet上威風八面的雅虎,就是這位來自台灣的華裔青年研製的。雅虎讓楊致遠一夜之間成為億萬富翁,真是財從天降。
這也許讓人覺得,他的經歷好像同另外一個與電腦有關的傢伙相同?不錯,現在已經有人把楊致遠稱為「比爾·蓋茨第二。」只不過,楊致遠自己不願意把他同那個在哈佛大學中斷了學業創建微軟(Microsoft)公司的年輕富翁相比。他說他是「楊致遠第一。」
自命為「首席笨蛋」的楊致遠在接住從天而降的財富以後,正在解決下一步將如何發展的問題。
不了解電腦發展史的人都會知道,電腦肯定不是從一開始就是今天這個模樣,或者說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電腦,是人創造了電腦。所以,電腦從誕生到發展,就是人類不斷向自己的能力挑戰的結果。仔細回味一下,一部電腦發展史,就是一部智力競技史。電腦,就是智力的競技場!
這塊競技場,如同在體育的競技場上一樣,交織著成功者的喜悅和失敗者的悲傷,飄灑著得意者的笑容和破落者的淚水!
這塊競技場,溫存地留下了勝利者,也無情地淘汰了失敗者。
這塊競技場,使比爾·蓋茨成為青年的偶像,也使更多的人成為後來者的鋪路石。據日本人估計,每一個像比爾·蓋茨的億萬富翁的背後,都站著近萬名失敗者。
這塊競技場,沒有常勝將軍,也沒有天生的貴族。
如果從空中來俯瞰這個競技場上的風雲變幻,就會發現有水流風轉,電腦界的走勢正被兩股力量所撥動,一個就是硬體廠商的努力,一個是軟體業的不斷追求。
而且電腦元器件的每個焊點上都記載著一系列的競爭,有時這種競爭是很嚴酷的。
商業上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的競爭。IBM公司在推出PC機的時候,一下推出了兩個小公司,一個是硬體領域的英特爾公司,一個是軟體方面的微軟公司。當他們三家合起來對付蘋果公司的時候,利益是一致的,可是IBM PC成為市場上的主角以後,他就對微軟和英特爾不再感冒了,先是冷落英特爾公司的80386晶元,繼而是試圖甩掉微軟公司。
現代社會,智力競爭當數電腦業為最。在電腦這個行業中,年齡是個敏感的話題,幾乎所有成功者都是20歲上下,否則精力、體力、想像力都不適合於電腦業,這一點一如體育界。喬布斯、比爾•蓋茨、克拉克、楊致遠、安德森……無一不是少年有成。在中國,看一看聯想、巨人這些大公司的領導層,有幾人超過30歲?中國的「微軟軟體」WPS研製人裘伯君成事也僅是20歲出頭的毛頭小夥子!

網路之星楊致遠
要進入一個國家,需要通過它的國門。要進入一座大樓,需要經過它的大門。同樣的,要進入網際網路世界,也需要經由它的網路門戶。網路門戶提供各種各樣站點地址,使用戶很快就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因此在網路時代要獲取財富擴大「疆土」,便要通過網路門戶來實現。
在眾多網路門戶中,最著名的要數雅虎(Yahoo)。它被視為網路時代成功的楷模,成為許多創業者崇拜的偶像。盡管雅虎創業不過三年,股票上市也才兩年,但它的輝煌業績足以令所有的人佩服得五體投地。通過雅虎進入網際網路的人每月有4000萬人,比收視率最高的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電視節目每周收看人數3000萬人還要多。雅虎的股票成為天價,兩年後已是1996年剛上市時的23倍。1998年8月25日它的股票價格為97.50美元,是1998年計劃每股紅利32美分的305倍,公司市值達91億美元。連計算機產業盈利首戶微軟都感到震驚,因為它的股票價格才是其預期紅利的52倍。據美國《商業周刊》1998年12月18日公布的數據,雅虎是1998年股票增值最快的公司,股值增長率達455%,居第二名。
雅虎是由中國台灣人楊致遠(Jerry Yang)創立的,他生於1969年,1993年他和費羅(Filo)一起成為斯坦福大學工學院的研究生。他們喜歡在萬維網上沖浪,並把他們所喜愛的站點編成一個名單以便尋找。有次他們靈機一動,決定將這一名單在網上公布,供網友使用,並將這一名單叫做「Jerry』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通往萬維網的楊致遠指南)」。沒有料到這一行動大受歡迎,發生了轟動效果。於是,1995年他們便放棄了寫畢業論文,而專門從事創建網路門戶的工作,並把主要站點的名單起了新名字「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另一層次式的正式指南)」,它的縮寫詞Yahoo便成為這一網路門戶的名字。
現在雅虎正面對著激烈競爭,競爭中最強大的武器便是其馳名品牌。有了它便有人願向它投資,有了它就有更多的人願意光顧。據統計,現在有51%工作中的網上沖浪者和42%家庭中的網上沖浪者在使用雅虎。預計2002年時雅虎的廣告收入至少是所有網路門戶總和的四分之一,這就是雅虎在競爭中的優勢。
雅虎雖只有600人,但卻正在開拓網路門戶以往沒有涉及的領域,例如要使門戶通往電話、電視、字顯BP機、掌上型設備等。1999年雅虎生動活潑的萬維網網頁將可以接受來自任何裝置的往任何地方的訪問。雅虎還向國外發展其業務,它正以9種語言在不同國家運營,其中包括澳大利亞、中國、德國、日本等,雅虎的信息流量中,大約有30%來自北美以外的國家。
由於雅虎不斷壯大,它的股標價格漲勢使微軟都大吃一驚。雅虎股票漲幅為其1999年預期的紅利增長率4.1倍,而微軟的只有2.7倍。要使雅虎的股票能和微軟一樣物有所值,1999年它的盈利應增加66%,但分析家們預測它只能增加45%。另外雅虎自己也認為它的毛利率只能達到88%,而微軟的毛利率可達到92%。盡管這樣,雅虎的股票卻更加走俏。這是因為人們看到了它的前景,認為它有潛力成為第一個網際網路巨人。由於用以前的理論無法說明雅虎的股票何以會這樣高,於是1998年7月10日有人提出信息業中的另一個法則「雅虎法則」。
在此之前,摩爾法則說明微處理器的計算能力每18個月翻一番,但價格卻降低一半。梅特卡夫法則說明網路的價值同節點數目的平方,也就是用戶數目的平方成正比。雅虎法則說明金錢(財富流量)同信息名義價格和貨幣收入之間的比值存在內在關系。它用以解釋雅虎股票在實踐上背離工業社會的規則(即股票市值與物質資本市值應有一定對應),說明何以信息市場上的股票價格會和資本市場上的財務收入出現如此懸殊的差別。
按照工業社會的理論,認為信息業不能創造財富,只有工業創造財富。雅虎這樣高的收益,照理不應歸他所有,是雅虎通過「心理」手段,把本應歸於工業家所有的財富「再分配」給信息家。因此市場應當恢復秩序,雅虎的暴利應該被剝奪。

YAHOO發展史
1995年4月12日,YAHOO!正式在華爾街上市,上市第一天的股票總價達到5億美元,而YAHOO(雅虎)1995年的營業額不過130萬美元,實際虧損63萬美元,直到1996年底,才賺了區區9萬美元。
YAHOO!沒有微軟龐大的財力,也沒有SUN那樣成熟的經驗和技術資本。甚至網景公司,克拉克與安迪森這對「夢幻組合」,創業時還有克拉克帶來的400萬美元。YAHOO!兩位創造人幾乎是從零開始的,當時他們還只是兩名窮學生。
YAHOO的成功在全美以至台灣颳起了一股創業旋風,大學生們不再追求進入待遇優厚的公司或者攻讀什麼MBA,他們二、三個自成一夥,殺入互聯網路,像當年開拓西部荒野的牛仔,義無反顧。他們中有很多是華人青年,像目前全球最熱門的中文站台「華淵」,便是幾位台灣青年學生聯手開辦的。如果不是克拉克與安迪森絕妙的營銷手段,網路「金童」的光環很有可能會落到YAHOO!兩位創始人的頭上。
事實上,YAHOO!股票上市首日便上漲154%,而網景上市的第一天,才上漲102%,其它一般公司不過百分之幾。這家剛上市公司的股票引得各界人士爭先購買,致使股價瘋狂上漲。一夜之間,一位華裔青年名垂青史,步入億萬富翁之列。這無疑為美國這個崇尚個人成功的國度,再次樹起青年一代的偶像。創造這個神話的就是楊致遠和他的公司YAHOO!。的確,今天,YAHOO!已成為網上居民首選的查詢工具。
1997年元月,《今日美國》為全國信息網的網路族篩選「內容最豐富、最具娛樂價值、畫面最吸引人且最容易使用的網路站台」,結果發現「雅虎(Yahoo)」連續數周在內容最優良、實用性最高、最容易使用等項目上奪魁。相信每一位新入門的網路用戶,好不容易獲得上網成功的喜悅後,接下來面臨的便是——我要到哪裡去參觀——這個現實的問題。經過一陣子的摸索後,你便能體會到為何搜尋引擎會那麼炙手可熱的原因了。
對於網路生手來說,搜尋引擎就像是一位親切的導航解說員,如果你想查詢資料,它就像一位稱職的圖書館管理員。YAHOO!公司可以提供世界性INTERNET導航服務,它是在Web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信息和顯現指南。兩位創始人也因開發YAHOO!所做出的轟動性貢獻,被國際電腦界譽為「非凡的創造性勞動」。因此,有報紙稱:YAHOO!和18世紀植物學家LINNAEUS一樣,重新組織了世界。YAHOO!在用戶數量、信息量、廣告客戶數量、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已成為業界領先者。
至2006年10月,多個國家雅虎網頁主頁已經推出並使用新版面。
已經推出並全面改用新版面的地區:美國(英文)、美國(西班牙文)、加拿大(英文)、加拿大(法文)、墨西哥、巴西、阿根廷、英國與愛爾蘭、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德國、印度、韓國、香港、台灣、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澳紐中國大陸。
未推出新版面的地區:美國(中文)、希臘、丹麥、荷蘭、瑞士、瑞典、奧地利、挪威、芬蘭、加泰隆、俄羅斯、亞洲、日本。

E. 矽谷為什麼只能產生在美國

矽谷誕生的前因後果


剖矽谷之謎,就要先講講矽谷誕生的前因後果。矽谷誕生在二戰之後,那時候斯坦福大學並不像今天這樣有名。在矽谷旁邊,或者離矽谷比較遠的地方,有另外一所
大學,當時已經非常好了,就是今天的UC伯克利。這裡面我想講三個人,第一個是奧本海默,第二個是勞倫斯,第三個人叫康普頓。第一個人是原子彈之父,後兩
個人是當時他下面兩個主要的組的負責人,這兩個人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所以可以說,沒有UC伯克利,就沒有原子彈的成功,這是當時伯克利的研究水平。事實
上到了二戰後,斯坦福基本上就要破產了,當時那裡沒有一個好大學,矽谷還比較荒涼,雖然有一些無線電的行業,但是要破產了。二戰後,它就處在這樣的情況
下。在這樣的情況下,經過了60年,出現了這么一個繁榮的地區。

我們中國人講,什麼東西都是天時,地利,
人和。所以我們就套用這個公式。先說天時,1952年,IBM決定製造計算機。我們都知道,1947年人類發明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當時電子計算機的發明
是政府行為,就跟原子彈一樣。但是到戰爭結束以後,政府就放開了,因為沒有市場化發展會比較慢,放開由企業去幹了。IBM當時正好是老華生退休,小華生上
台,他想做一些新的事情,所以就做計算機。早期存儲是紙帶或者卡片,所以要做一個新的磁存儲。既然要做一個新的東西,他當時就有一個想法,就是乾脆遠離這
個本部。因為當時IBM已經是個不小的公司了,所以會受整個官僚體制的影響。他們在聖荷西南邊成立了一個聖荷西研究中心,所以,最早IBM為矽谷帶來了計
算機。

接下來我講一下斯坦福大學,它是個私立大學。美國的私立大學是沒有政府支持的。當時,老斯坦福留下
了一個遺囑,這個遺囑里有三條:第一,這個學校不要搞宗教;第二,這個土地永遠不能賣;第三,我們不收學費。但是第三條很快就支持不下去了,因為不收學
費,就靠他一點點的遺產是不夠的,後來就開始收學費了,一門課10美元。到二戰的時候,接一點政府項目能維持,二戰以後基本上就要破產了。當時工學院院長
特爾曼研究斯坦福的遺囑,發現了一個漏洞,說這個地不能賣,但是沒有說不能長期出租。美國有個法律說地可以租99年,而且還可以續租。他就用這種方式,創
造了一個斯坦福科技園,當時因為有一些科技公司想到加州開一個點,因為太平洋的經濟起來,尤其當時朝鮮戰爭以後,對日本的貿易起來了。所以,第一批進駐斯
坦福科技園的公司有惠普、柯達,還有一個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這個被認為是矽谷的起源。特爾曼後來當了斯坦福的副校長,也被稱為矽谷之父。


了天時、地利,就要有人。中國說人和,這里恰恰有一個特點,就是人不和。到50年代的時候,貝爾實驗室有一個很著名的科學家叫夏克利,他發明了晶體管,獲
得了諾貝爾獎。到了50年代末,他跟大部分的中國人一樣,因為媽媽年紀大了,希望他回家照顧,他就離開了美國東部,到了舊金山灣區。因為他的名氣很大,就
成立了一個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招納了一批賢才。但是夏克利有兩個特點,第一,他不是一個好的合作者,他跟誰都合不來,後來他到斯坦福大學當教授,跟
所有的同事也合不來;第二,他也不是個好老闆。他手底下很多人還很能幹,結果,就有8個人決定,咱們乾脆當叛徒。這8個人里的幾個人後來非常有名,一個叫
諾伊斯,這個人兩度和諾貝爾獎失之交臂。另外一個很有名的人就是摩爾。諾伊斯、摩爾後來又創立了英特爾公司。還有一個人叫克藍納。這8個人就當了叛徒,所
以「叛逆」這個詞在矽谷不是個壞詞。

他們出來以後,有一個從東部來的風險投資人叫洛克,洛克就給這8個人
投了錢,成立了仙童公司。這個錢是從哪來呢?是東部一個有錢的家族,這個家族叫菲爾柴爾德,這個公司用他的名字命名,諾伊斯當了CEO。仙童公司具體說來
就是發明了半導體。仙童公司今天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但是這個沒有關系,我們這里有幾個數據,說明它對整個矽谷和全世界半導體的影響力,第一個數字是
60%,全世界半導體的精英老大聚集在一起開會,互相之間茶歇一聊,60%的人都在仙童公司各個年代工作過。第二個數字是92,仙童公司後來不斷的拆分,
拆分出來92家上市公司。第三個數字是2.1萬億,這92家上市公司,如果把市值加起來是2.1萬億,這個數足以和金磚四國的巴西、俄羅斯、印度的國家
GDP相媲美。但是有趣的是,在矽谷,仙童公司如果按照美國東部的發展,它可能長成另外一個AT&T或者IBM,但實際上他沒有變成這樣,而是變
成了無數個小公司,這個母雞不斷生蛋,生完以後自己變得很小,但是整個地區起來了。所以將來如果有領導辦科技園,你要想,你寧可不要一家大公司,而是出
92家上市小公司,把這個地區帶動起來,就是一個不錯的事情。這個也是矽谷名字的來源,因為有了仙童,有了半導體,半導體用的是硅,所以這個詞就出現了。
60年代末半導體已經方興未艾了,「矽谷」這個名字是70年代才出來,而且是媒體創造的。

到1967年的
時候,半導體已經很發達了,仙童公司的8個創始人之一摩爾就提出了摩爾定律。提出摩爾定律以後,他就說,半導體的性能在今後會每兩年差不多翻一番,當時沒
有太多人信。而且菲爾柴爾德家族是投資人,他還是大股東,雖然摩爾和諾伊斯都是主要的管理者,但是這個家族又派來了好多的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有時候也
有問題,比較短視,看報表,看營收,看KPI,沒有長遠的眼光。摩爾已經說了,將來大規模集成電路會飛快的發展,但是仙童的動作非常緩慢,諾伊斯也覺得沒
有太多辦法改變現狀。他當時就又找洛克,就是當時給仙童投資的人。洛克是菲爾柴爾德家的朋友,他找洛克說,我和摩爾打算出來再重新做公司,開始他們希望要
1000萬美元,後來根據洛克的估算,500萬美元就夠了。洛克問,你們要做什麼?他說,我們要做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因為一年前摩爾已經預測了,這個將
來的發展是不得了的。洛克當時乾的一件事(這種做法是矽谷後來成功的很重要原因)就是替這兩個人保密,他不能告訴菲爾柴爾德家族,雖然原來那些錢是從那兒
來的。洛克說,因為只有你們兩個人,我找了一個小夥伴,就是安迪格羅夫。當時安迪格羅夫死活就不願意離開仙童,經過反復勸說才同意和他們合夥。後來安迪格
羅夫講,這是他一輩子做的最正確的決定。矽谷就這樣誕生了。

在矽谷誕生後不久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由於很多
半導體公司在這里出現了,成本有所上升,然後就培養出第一批的工程師。其實早在60年代末,矽谷的半導體業就要開始外移,1967年左右,大概有30多個
台灣的工程師回到台灣,包括台積電的那幾個創始人。到1968年,就有1000多人跑回去了,外移的速度很快。後來人家說,這個地方會不會衰落?這個事反
而沒有發生,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80年代的時候,它的半導體已經很衰落了,80年代全世界最大的三家半導體公司NEC、東芝和日立都是日本公司,英特
爾第四,摩托羅拉第五,但是矽谷沒有成為底特律,用我的話說是它變「軟」了,變成了「軟體谷」」,或者是「生物谷」,後來是「互聯網谷」,而且這個東西反
過來帶來了半導體的復甦。從表面上看,由於摩爾定律的作用,使得處理器晶元的性能不斷提高,它進入個人市場就成為一種可能性。但是假設當時計算機,哪怕變
得再便宜,如果比這個櫃子大,這個東西又很耗電,放到你們家,就算白給你,你也不會要的,因為你拿它要干什麼,所以一定要有個人的應用軟體。在這個時候風
險投資起了很大的作用,原來半導體公司里有很多做軟體的,現在你出來做個人軟體,這樣的話這個產業就完整了,光有PC硬體是沒用的。這個變化導致了矽谷從
硬體到軟體的轉變。

矽谷成功的最終奧秘是什麼?

奧秘之一:背叛,以及對背叛的寬容。


們仔細分析從矽谷誕生的偉大的公司,比較早的有太陽公司,後來是思科、雅虎、Google,他們都是從現有的機構孵化出來的。關於這些小的創業公司,不要
聽他們講表面的車庫的故事,先決條件就是你對叛逆要有寬容,這種寬容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的。比如電商到淘寶去工作,就要求你將來不能跳槽到京東。又比如新澤
西是美國科技人員最集中的地區,但是自打有了AT&T以後,就再也沒有大公司出現了,因為你的東西都屬於AT&T。李開復從微軟跳到谷歌
的時候,當時打這個官司,谷歌就想把這個官司從西雅圖挪到加州去打,因為只要挪到加州,官司就不用打了,因為你可以說,李開復除了做IT,他什麼都不會。
所以這是加州矽谷對叛逆的寬容,公司乾脆就不限制他了。

第二就是保護商業秘密。比如原來你在雅虎,後來到了Google,不會有人問你在雅虎是怎麼做的,這件事是絕對不能問的,他可以做,但是你不能問。在矽谷,對商業秘密的邊界是有把握的,這是它的特點。


有一個特點是加州的法律鼓勵挖牆角。大概半年前有一個新聞,加州政府告蘋果、Google、英特爾和思科幾家公司,告的理由很奇怪,我看你們四家公司很少
互相挖角,所以你們底下有秘密的協議,你們不互相挖角就破壞了競爭,所以州政府要罰你們。從另一方面來說,矽谷鼓勵競爭。這其實是對我們過去宣傳了很久的
現代工業企業制度的一個顛覆,也就是大機器生產時期制度的一個顛覆,所以這是後工業時代的一個特點。

講一
個具體的案例,這也是我投的一家小公司,是做移動安全的。這個公司原來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從一家上市的信息安全公司里出來的,它的第一個投資人就是原來這個
上市公司的CEO。這個事很奇怪,他做的東西跟原來公司的技術是相同的,原來的老闆還去做他的投資人,為什麼是這樣一個特點呢?其實不難理解,第一,你告
他也告不倒;第二,這種大的上市公司,他的競爭對手可能是賽門鐵克或者思科、Juniper這樣的公司,在矽谷經常有蛇吞象的事情,這種公司一旦起來以
後,我作為你的投資人,保留優先收購它的權利,你做死了就算了,這個錢我就算白投了,你要做成以後,我優先收購回來,我再針對賽門鐵克、思科這些公司的競
爭中還保持優勢。所以你雖然離開了我,還是我這個系統內的人。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像仙童這樣的公司不斷分化,導致了矽谷很難出現一個在地區上說一不二的像
AT&T、IBM的大公司,但是它帶來了一個結果:它使整個行業都起來得非常快。在這個前提下,因為不斷的分出一些公司,我隨時可以收購回來,我
既然可以收購我自己投的公司,我也可以收購別人的公司,那麼就造成了並購的蜂起。這是矽谷公司一個重要的手段,他不是什麼事都做,但是他看到一個新的技
術,或者一個新的公司,對自己核心的產業或者對自己轉型有用的時候,他就開始並購。

甲骨文這個公司,過去
20年他自己的技術開發是很少的,他所有新的業務都是通過並購獲得的,他基本上就是個並購機器;谷歌是被認為一個非常有創新力、很偉大的公司,但事實上它
很多新的業務也是並購來的,但是他善於吸收和發揚光大,這是這兩家公司的特長。比如谷歌地球,他最早是並購了一個幾十個人的小公司,然後在那個基礎上發展
起來的。最大的視頻網站Youtube是並購過來的,並購以後谷歌給了它很多資源,它現在是一年50億美金的營業額,而且增長很快,但是它的起源是並購。
安卓就更不用說了,這是一個當時十幾個人的小公司,谷歌投入了很多資源,把它變成今天全世界最風行的操作系統。前一陣它為什麼花30億美元買Nest,這
些東西都是他將進入的相關新行業。

講到並購,就要講到另外一個話題,就是跟文明的關系。德國、法國、日本
的並購都不多,英美比較多,商業文明或者海洋文明的國家比較多,原因是什麼呢?商業文明是強調做生意,你賣我買或者你買我賣,咱們兩個人是交換,通過交
換,你得到你需要的,我得到我需要的,我們互利互惠,這是很重要的特點。為了做到這一條,要有幾點:第一,我做這個東西,我爭取把這個東西做到什麼人都能
用,然後賣到全世界;第二,我一定不要去做所有的東西,東西可以買。

農業文明是什麼呢?小農長大就是大
農,農業庄園里什麼都有,自己可以生產,不是為了交換的,是為了自己使用,自成體系,這是農耕文明的一個特點。中國過去30年完成了從農業到早期工業化,
然後到大生產、現代工業以及到後工業時代。但是很多思維不可能變得這么快,所以導致很多企業什麼都做,都是跟這些特點有關。

接下來可以看看矽谷企業的一些特點。我們過去說,企業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件事被日本企業做到了極致,講究員工忠誠,公司也管你一輩子。在矽谷,是一個商業時代的交換,你個人從公司獲得你所需的,從你這兒獲得我所需的。有些時候人是核心的,公司不是核心。


們過去接受的教育是,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要整合,要打造成航空母艦,要百年老店,要基業長青。一個公司要盡可能不斷的一遍一遍的轉基因,這一次大潮趕上
以後,還要趕上下一次大潮,這是好多現代的管理者在考慮的問題。但是,矽谷恰恰不是這樣的。所以今天我想把這個三角形完全倒過來。

在矽谷,首先人是核心,不是企業是核心。


有名的矽谷風險投資人約翰杜爾說,風險投資的作用就是讓工程師合法的暴富起來。什麼叫暴富呢?他又給了一個解釋,他們要比毒品販子還有錢,但是這個收入是
合法的。這也就導致了一些公司內核心員工的薪酬不是走標準的模式,這兩個人看上去資歷差不多,可能一個人的薪酬是另一個的5倍。整個商業體系的核心由公司
轉變成人,這是一個倒三角。

我們過去理解,風險投資就是你要辦公司沒有錢,我給你錢,這是風險投資,這只
是一方面,它還有很多作用,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挖牆角。比如你有一個主意找投資人,他覺得你的主意不好沒給你錢。但他覺得你這個人還不錯,他就拿本記在
上面。接下來到另外一個人辦公司的時候,他缺人,他就找你來干,給你多少股份。這就是風險投資的另一個作用。事實上很多矽谷中等的公司,就是融資融到A
輪、B輪的,他們的CEO都是風險投資幫著找到的。為什麼他要這么做?風險投資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他認為,每到一次技術革命的時候,有兩個做法,一個
是在現有的公司進行技術改造,趕上這次技術革命,大家如果是大企業的負責人,你會發現這個阻力在公司內是相當大的,是很難的一件事。風險投資的人說,我把
舊房子的磚頭拆了,蓋一個新宮殿,要容易得多,磚頭還是要磚頭,但是做的事已經不一樣了。所以在他們看來,引領下一代技術革命的公司,不一定非要是前一代
成功的公司。

原來我們說,現代工業企業制度是這么一個金字塔,人是其中的一部分。日本的公司就是這樣。而
在矽谷,你每天聽到的都是這個故事:你如果做成了,所有人都把你舉起來,你就成為英雄。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故事,才讓那些年輕人前赴後繼的往這兒跑,雖然真
正成功的人並不多,失敗占絕大多數,但因為有這樣神奇的故事,才真正營造了一個創業的環境。對比美國另外幾個高科技很集中的地區,波士頓地區,紐約和新澤
西附近地區,包括西雅圖,其實缺乏的是這樣的環境,並不是缺乏技術人員。這是第一個奧秘,叛逆和對叛逆的寬容。

奧秘之二:多元文化。


元文化有時候是好東西,有時候不是好的東西。但是如果能賣到全世界的一個產品,常常是多元文化的融合產物。iPhone也一樣,為什麼在世界上這么好賣,
不是喬布斯自己拍腦袋想出來的,他個人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產物,他在印度住過比較長的時間,去過很多次日本,「少就是多」的這個簡潔設計是完全根據東方文
化的形態來的。
矽穀人口是這樣分布的,白人佔50%多一點,亞裔佔30%,西班牙籍佔10%左右。在矽谷中心的一些地區,亞裔佔到
50%以上。國際化、多元文化本身,在世界上大部分時候,並沒帶來好處,而是帶來矛盾的。為什麼在矽谷地區,多元文化總體來講帶來的是好處而不是矛盾呢?
這里有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好奇;第二是寬容。好奇是什麼意思呢?矽谷這些地方都是一些非常有冒險精神的年輕人喜歡去的地方,這些年輕人思想里沒有太多根
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他對新的東西比較好奇,喜歡接受。釋永信到矽谷去很受歡迎,到谷歌、蘋果都很受歡迎,到蘋果去庫珀接見了他,庫珀還向他請教,說我每天
入定大概15分鍾,我想提高我的境界,使得我更向上。釋永信答得非常到位,他說:「你們做手機做得非常好,你做這么好的手機,就是對人類的一個貢獻,這是
最大的善。你們繼續把產品做好,這就是向上。」這就是好奇和寬容,使得多元文化真正能開花結果。

矽谷的人
口分布有什麼特點呢?它實際上是全世界精英匯集的結果。任何地區的人口都是流動的,有人口進來,也有人口出去。矽谷2013年流出了5000人,因為那的
生活成本很高,大家退休以後把房子賣了,就到其他地方生活了。流入是1.8萬人。流出的都是老頭、老太太,都是退休的,流入的人都是拿工作簽證的,沒點水
平是不會進去的。所以這么一交換,每年的新生血液補充還是蠻可觀的。因為有了多元文化,所以大家愛到這兒來住。為什麼你不願意去西雅圖?西雅圖最好的中餐
館都不如我們這兒隨便街邊的一個中餐館好,所以你怎麼可能去那兒住呢,根本就不會有新的全球人才往那兒流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這樣的多元文化,人口不斷流動,帶來一個什麼結果呢?那就是美國公司尤其是矽谷公司收入的一半多來自海外,像英特爾公司,絕大部分收入都來自海外。像Snapchat、Whatsapp這些小公司,至今只有幾十人或者上百人,但它們已經都是全球化的公司了。


有產品的不同,矽谷公司即使是小公司,他一開始做的也是全球化的產品,在設計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不妨對比Whatsapp和騰訊的微信,2012年,騰
訊的微信想花10億美元買它,他們到了矽谷,也找過我,講過這件事,但是Whatsapp不願意賣。當時這個公司也不過是幾十人,而且真正的工程師只有
15人,其中還有5個是做界面的。就是這么小一個公司,它當時的產品用戶已經是全世界的了,而且你看它的產品優先順序很有意思,很多騰訊微信有的功能他都沒
做,但是他把好多種語言都做了。微信不一樣了,把產品做得很完善以後,等到中國市場都占滿了,那個時候才會去想占海外的市場。而做一個國際化的產品和一個
國家產品是完全不同的。

你要做一個全球化的產品,一開始的設計會復雜很多,但是一旦設計成了,很快能國際化。如果這個產品一開始就是為中國的市場做的,而且不斷優化,形成了中國人使用的習慣,全球化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奧秘之三:拒絕平庸。


什麼要拒絕平庸?因為當一個地方非常發達了以後,它的各種生活成本都很高。比如我們的上海、北京,我們天天聽到說生活成本太高,政府要做什麼事呢?要做廉
租房,要保證弱勢群體、一些年輕人的生活,我們總是聽到這樣的聲音。但是矽谷不是這樣,矽谷的房價基本上是直線上升,沒有調控,沒有限購,這早已經不是一
般人能夠買得起的了。舉個例子,在矽谷的中心地區,1999年我到矽谷的一個小公司的創始人家,他當時的房子是中等價位的房子,50萬買的,當時那個地區
中等家庭收入是11萬美元,也就是4倍半的工資。2013年,這個房子漲到230萬,當時中等收入家庭的工資到了16萬美元,是年薪的12-13倍,所以
你基本上是買不起的。只有三種人在那兒買的起房,一種人是做得很好的,比如律師、醫生,尤其是替蘋果和三星打官司的律師;第二種是通過自己創業成功的人,
小公司的老闆;第三種是谷歌和Facebook比較早期的員工,就這三種人在那兒買房子。如果你做得不這么好,你可以到矽谷稍微差一點的地區買房子,如果
你做得還不好,你就別住在這兒了,沒有政府說給你廉租房,要給年輕人照顧。那你怎麼辦?除了出人頭地,沒有第二個選擇。


個產業起來,一個產業下去,總有一些公司起來,總有一些公司被淘汰,各地方可能對淘汰產業的態度是不同的。比如底特律地區,跟過去的東北老區一樣,說國家
得給我點政策,有這么多產業工人,失業了怎麼辦。奧巴馬沒辦法,他自己又是個社會主義者,他只好買一些汽車公司的股份,緩解一下,這是2008年對底特律
這些地區的做法。2000年互聯網泡沫完蛋,那時候矽谷是很慘的,慘到什麼程度,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1999-2000年,因為互聯網泡沫起來了,工程
師不夠用,從中國、印度招了大量的人。這些人到美國發現,美國汽車真便宜,當時還沒現在貴,大概1.5-2萬美元就能買一輛很好的。買完之後馬上就遇到了
經濟危機,馬上沒了工作,當時矽谷的失業率是10%,這個還是拿救濟的人,還不算拿工作簽證的。印度人也很聰明,車的錢還沒付完,就把車開到機場,買了張
機票回了印度。後來發現機場的車停不下了,因為凈是一堆沒人要的新車。但是矽谷沒拿政府的一分錢救濟,完全是靠市場的運作,它就起來了。就像一個孩子,你
老不給他斷奶的話,他永遠長不大,他經受一點風雨,能長得更快。對於這些不太好的公司怎麼辦?一個看法是,死亡是你這個公司對社會的最後一次貢獻,你要麼
被並購掉,要麼就慢慢關門。曾經有很多明星公司例如SUN已經不存在了,被並購了。這帶來一個結果:對局部的利益來說是一個損失,但是對整體地區是一件大
好事,因為使整體的地區更加有競爭力。

矽谷的房價為什麼能支撐呢?因為矽谷這些明星公司的增長,它們增長地很快,所以它能支撐住房價,不至於有房價泡沫。大家普遍的一個觀點是:新的事情要由新的公司來做,老的公司如果不能生存,那就不能生存。


喊拒絕平庸是不夠的,對一個公司來講,真正要做到不平庸,就要有一些投入。首先,對小公司來講,模仿是一件很可恥的事,在矽谷你辦個公司,到我這兒拿錢,
我問你做什麼,你說,我做的就是跟思科一樣的交換機,但是我比他便宜30%,你就不用來找我了,我不會投你。第二,因為是很強的市場行為,所以贏者通吃,
政府不會管這些事,允許讓其他公司倒閉,最後拼出一兩家大公司。所以你會發現,矽谷很多公司會把世界上很多市場給通吃掉。第三,大公司為了保持競爭力,對
研發的投資非常大,最高的是微軟公司,一年投入上百億,谷歌去年已經投到80多億,按照這個速度今年也快突破100億了,蘋果過去不多,因為它的生產線不
算長,這些年它增長得很快,思科公司是電信行業,傳統一點,所以是保持一定的投入。這是矽谷成功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個總結,矽谷發展起來基本上是三個機緣:天時、地利、人不和。天時是IBM進來,地利是周邊的大學,人不和是有8個叛徒。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
矽谷的起源,為什麼叫矽谷;第二,它如何轉成了軟體公司,因為摩爾定律導致了個人可以使用電腦,個人使用電腦必須要有軟體,所以就形成了軟體公司;第三,
從軟體谷轉化成互聯網谷,在這個過程中,VC起了非常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它的成功秘訣:叛逆,多元文化,拒絕平庸。


有什麼借鑒意義?首先,大家沒有必要模仿矽谷,中國成功的企業都不是在所謂的中國矽谷誕生出來的,所以模仿矽谷的必要性不大,況且很多東西很難模仿,比如
多元化。但是有些東西是可以借鑒的,比如對現代工業企業制度的重新認識,怎麼以人為中心來重新定義人和企業的關系。再有就是多元文化和世界情懷,新的公司
需要具有世界情懷,以至於他一誕生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公司。我覺得比較好的例子就是小米,它雖然在中國市場做得還不是很好,不像阿里、騰訊都在中國通吃了,
但國際化仍舉步艱難。小米的產品設計不只是為中國,不是完全優化成漢語的。

F. 2015瀚亞資本·胡潤全球華人富豪榜的富豪排行榜

2015年8月19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15瀚亞資本·胡潤全球華人富豪榜》(Hanya Capital·Hurun Global Chinese Rich List 2015)。這是胡 潤研究院首次發布「全球華人富豪榜」,總上榜人數達到1577人,覆蓋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302位港澳台及海外地區華人富豪,上榜門檻20億元人民幣。
《2015瀚亞資本·胡潤全球華人富豪榜》上榜富豪總財富高達12.7萬億,與俄羅斯全年GDP基本相當,是韓國GDP的1.5倍。其中,百億資產以上的人數達到311人。上榜富豪平均年齡56歲,比百富榜平均年齡大3歲。 2015年胡潤全球華人富豪榜排名姓名財富(億元人民幣)公司行業年齡居住國家/地區1李嘉誠2000長江實業房地產、能源、投資87中國香港2李兆基1600恆基兆業房地產、投資87中國香港3鄭裕彤1000新世界、周大福房地產、珠寶、投資90中國香港3郭鶴年1000郭氏集團農業、房地產92中國香港5呂志和880銀河娛樂博彩86中國香港6施至成家族850SM零售91菲律賓6陳頌雄850Nant Works醫葯63美國8鄭昌家族730尚泰房地產51泰國9鄺肖卿640新鴻基房地產86中國香港10蘇旭明610泰國釀酒食品與飲料71泰國10謝國民家族610卜蜂(正大)集團農牧、零售、投資77泰國10蔡衍明家族610旺旺食品與飲料58中國台灣13黃嘉兒家族540佩朗科能源64法國14蔡楊湘熏家族520富邦金融服務中國台灣15劉鑾雄510華人置業房地產、藝術收藏64中國香港16吳光正、包陪容夫婦490會德豐房地產69、中國香港17魏應州家族460頂益食品與飲料61中國大陸18郭炳聯家族450新鴻基房地產63中國香港18郭炳江家族450新鴻基房地產64中國香港20許書恩家族430紅牛食品與飲料泰國20蔡崇信430阿里巴巴IT51中國香港20林堉璘家族430宏泰房地產89中國台灣20王文淵家族430台塑化工68中國台灣24黃惠祥400中亞銀行、針記香煙銀行、煙草、投資76印度尼西亞24何超瓊400信德、美高梅中國博彩53中國香港26黃惠忠380中亞銀行、針記香煙銀行、煙草、投資75印度尼西亞27郭台銘290鴻海電子設備65中國台灣27蔡宏圖家族290霖園金融服務63中國台灣29朱鼎健家族280觀瀾湖房地產41中國大陸30黃志達270遠東房地產新加坡30黃志祥270遠東房地產新加坡30王衛270順豐速運快遞44中國香港33林國泰250雲頂酒店業馬來西亞34林榮三家族245聯邦房地產76中國台灣34林文鏡245融僑房地產87中國大陸34羅結家族245正新橡膠輪胎88中國台灣37蔡道平家族225鹽倉煙草印度尼西亞38林百里215廣達電腦電子設備66中國台灣38郭令明家族215城市發展房地產74新加坡38曹其峰215永新零售69中國香港41杜紀川205金士頓科技科技75美國41何猷龍205新濠國際博彩39中國香港41鄭鴻標205大眾銀行銀行85馬來西亞44蔡志明195旭日玩具、投資70中國香港44張虔生家族195日月光電子設備71中國台灣46張允中190太平船務物流、船務96新加坡46梁紹鴻190大鴻輝房地產63中國香港46黃奕聰家族190金光集團造紙、農業、投資92印度尼西亞46郭炳湘家族190新鴻基房地產65中國香港50黃柏年185外灘中心房地產中國大陸50邢李原185思捷環球投資66中國香港50李澤楷185電訊盈科電信49中國香港50王恆185金鷹零售67美國50蔡鎮宇185寶豐隆房地產62中國台灣55黃祖耀175大華銀行銀行86新加坡56尹衍梁170潤泰零售65中國台灣57包陪慶家族165BW船舶運輸70中國香港57汪顧亦珍165德昌電機電機98中國香港59陳譚慶芬家族160恆隆房地產中國香港59董建成家族160東方海外運輸72中國香港59羅家寶160百樂酒店業66中國香港59楊忠禮家族160YTL建築86馬來西亞63張榮發家族155長榮船舶運輸88中國台灣63黃南光家族155和泰汽車製造67中國台灣63李文正家族155力寶集團投資86印度尼西亞66鄭信義145長春化工87中國台灣66廖龍星145長春化工中國台灣66林書鴻145長春化工87中國台灣66伍步高家族145永隆銀行銀行71中國香港66傅志寬145梅達亞投資75印度尼西亞71楊致遠140雅虎科技47美國71鄧耀家族140百麗國際鞋業81中國香港73程正昌、蔣佩琪夫婦135熊貓快餐酒店業68、美國73陳永泰135震旦房地產79中國台灣73方潤華135協成行房地產91中國香港73辜林瑞慧家族135中信金控金融服務82中國台灣73李深靜135工業氧氣食品與飲料76馬來西亞73林聯興135哈利達棕櫚油88印度尼西亞73羅嘉瑞家族135鷹君房地產62中國香港73馮國綸135利豐貿易67中國香港81陳江和130賽得利製造66新加坡81陳覺中家族130快樂蜂食品食品與飲料62菲律賓83林逢生家族120第一太平電信66印度尼西亞83康孫吉120DMCI建築93菲律賓83孫大衛120金士頓科技科技64美國83鄭少堅家族120GT資本金融服務83菲律賓83利蘊蓮家族120希慎興業房地產61中國香港83李智正家族120大城銀行金融服務、傳媒69泰國83郭孔豐120豐益國際食品與飲料66新加坡83王明星、克里斯蒂娜·王夫婦12021俱樂部、邁寶瑞酒店業、皮具71、67新加坡83李運強120理文造紙造紙75中國香港83蔡其瑞家族120寶成鞋業64中國台灣93吳奕輝115JG Summit電信89菲律賓93劉子君家族115合成統一棕櫚油、房地產80馬來西亞93林榮福115豐益國際食品與飲料61新加坡93馮國經115利豐貿易70中國香港97楊受成110英皇房地產、娛樂71中國香港97雷震瀛110倫敦葯房、IGA零售72加拿大97范喬家族110第一資源棕櫚油39印度尼西亞97吳東進家族110新光金控金融服務70中國台灣97吳鵬員110銀湖環宇軟體61馬來西亞97梁安琪110澳博博彩55中國香港

G. 雅虎是哪個國家的公司

雅虎是美國的互聯網門戶網站,也是20世紀末互聯網奇跡的創造者之一。其服務包括搜索引擎、電郵、新聞等,業務遍及24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超過5億的獨立用戶提供多元化的網路服務。

同時也是一家全球性的網際網路通訊、商貿及媒體公司。雅虎是全球第一家提供網際網路導航服務的網站,總部設在美國加州聖克拉克市,在歐洲、亞太區、拉丁美洲、加拿大及美國均設有辦事處。

(7)雅虎科技為什麼會投資印度擴展閱讀

2015年雅虎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廣告公司」。2016年7月25日,美國電信巨頭Verizon(威瑞森)以48億美元收購雅虎核心資產。

2016年9月22日,美國雅虎公司承認,這家企業與至少5億用戶相關的信息遭人竊取,涉及用戶姓名、電子郵箱、電話號碼、出生日期和部分登錄密碼。失竊事件發生在2014年下半年,失竊信息取自雅虎網路系統。

2017年10月,雅虎再次宣布所有30億用戶個人信息被泄露。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2018世界品牌500強》榜單,雅虎排名第322。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雅虎

H. 雅虎發展史 要簡潔

1994年1月 美國斯坦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的博士生David Filo和美籍華人楊致遠 (Jerry Yang)共同創立了雅虎,當時被稱為"Jerry和David的網路指南信息庫"(Jerry and David'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1994年5月 "Jerry和David的網路指南信息庫"在線訪問量突破10萬1995年3月 雅虎公司成立,至於Yahoo的含義,楊致遠後來回憶說 :"我們是在一本旅遊手冊中找到了這個名的,我們覺得Yahoo代表了那些既無經驗,又無教育的外來遊客,與我們這群電腦人非常相近,所以,我們就用了Yahoo!來作為這個軟體的名稱了。"1995年4月 位於加州門洛帕克地區的矽谷最有份量的風險投資公司Sequoia Capital為雅虎投資,現在它同時也是Google的股東1996年4月 雅虎正式上市,當天市值即達8億美元1997年10月 雅虎推出郵件服務1998年9月 雅虎網上拍賣頻道發布2000年3月 雅虎推出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B2B)服務2001年6月 雅虎收購網路音樂公司Launch Media2001年12月 雅虎收購網上招聘網站HotJobs.com2003年 雅虎先後收購搜索公司Inktomi和Overture2003年10月 鉑金雅虎(Platinum Yahoo)寬頻收費服務正式發布2004年1月 雅虎宣布放棄Google作為搜索服務外包商

I. 矽谷為什麼這么牛

之所以稱矽谷是一個奇跡,是因為它超出了人們的意料。對矽谷的學術研究才剛剛開始,目前還沒有理論和經驗數據解釋它成功的奧秘。下面我將根據自己這些年對矽谷的個人觀察以及同矽谷各種人物的交談,來講一個矽谷的故事。
矽谷文化
許多人有一種看法,認為矽谷就是一所大學、一個科技園區和很多的資金加總而成的。這是一種機械的「三合一論」,與矽谷的發展事實不符。1994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安娜·李·薩克森尼安(Anna Lee Saxenian)寫了一本書:《地區優勢:矽谷和128號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該書比較了波士頓附近128號公路周圍的高科技公司與矽谷高科技公司的發展歷程。
值得注意的是,波士頓附近有兩所著名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又有充足的資金——波士頓靠近紐約這一金融和商業中心。在20世紀80年代前,128號公路周圍的高科技產業遙遙領先於矽谷。但是80年代以後,矽谷超越了前者。對此,連該書作者本人都感到意外。她很坦率地說,她在80年代寫碩士論文的時候,原來的主題是想論述矽谷為什麼將走下坡路,因為那裡的生產成本變得越來越高。但後來的事實表明,矽谷的收益增長得更快。這引起她深思,她試圖去解開這個迷,於是寫了這本書。
顯然,著名學府和充足資金並不是造就矽谷的充分條件。那麼,矽谷奇跡究竟是什麼造成的呢?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矽穀人,還沒有人能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不少人把矽谷的成功歸因於「矽谷文化」。然而「文化」一詞太虛泛了,它可以把我們尚不理解的因素都裝在裡面。但有一點大家都同意,那就是矽谷文化的重要成分是創業文化。
那麼又是什麼構成創業文化呢?雖然我們還不能對此有準確的說法,但我注意到近年來矽穀人喜歡形容矽谷是創業公司的「棲息地」(Habitat)。用一個生物學的術語來形容矽谷文化,的確耐人尋味。棲息地原指動植物棲生之地。動植物之所以在此棲息是因為環境適宜,而環境則包括了復雜的因素,比如氣溫、濕度、植被,還有許多我們尚未了解的因素。把矽谷說成是高科技創業公司的棲息地,說明其中層次復雜,難以用機械或電子工程的術語來恰當地形容它,最好用生物的術語作類比。這一棲息地至少包括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矽谷公司的生產結構是開放型的。薩克森尼安的書講到,128號公路周圍的公司(比如王安公司、Digital、Prime Computer等)大而全,自成體系,配件相互不通用。這是一種封閉式的生產方式。而在矽谷,公司不是大而全,而是專業化,不同公司生產的部件相容。這種開放型的生產方式有利於快速的革新。
第二,矽穀人才流動頻繁,跳槽的情況常有發生。聽說某人原來在3Com工作,後來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兩年後又想回來,但覺得有點不好意思。3Com公司的人說,沒有關系,我們非常歡迎你回來。這在其他地方恐怕就比較難了。在矽谷,有時候換公司你都不用換停車場,因為停車場的這邊是你原來工作的公司,而對面可能就是你將要去的公司。伴隨著人才流動的是信息的流動和知識的傳播。
第三,加州法律環境較為寬松,使跳槽變得容易。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州法律並不相同。一位法學專家特別指出,美國各州都有商業秘密保護法律。雇員受雇時,要簽一個保證書,防止將來跳槽時商業秘密被泄露。在其他州這一法律的執行過於嚴格,使得跳槽的人很容易成為原公司的被告。但在加州卻不是這樣,這就有利於跳槽。
第四,矽穀人容許失敗。在矽谷失敗了不丟臉,一家公司沒干成,再去干另一家。在矽谷常聽到這樣一句話:It』s OK to fail,即「失敗是可以的」。矽谷對失敗的寬容氣氛,使得人人都躍躍欲試,開創新企業。這也對不想試的人造成壓力。若在其他許多地方,創業者失敗了則會遭人白眼。、
第五,矽穀人的生活和工作觀是「活著為了工作」(Live to work ),而在其他地方,則是「工作為了活著」(Work to live)。矽穀人是工作狂。工作本身是樂趣,創業本身是目標。百萬、千萬、億萬富翁們穿的是牛仔褲,吃的是披薩,喝的是可樂。他們的消費與他們的財富相比,小得不成比例。
第六,在矽谷工作的外國移民特別多。美國已是移民國家,但矽谷尤其吸引新移民。矽谷是多民族的大熔爐。就任何地區的人的才能來說,如果其自然分布是相似的話,那麼能更多吸引新移民的地方將不成比例地獲得更多的聰明才智。在矽谷有兩個國家的新移民數量最多,一是印度人,二是中國人。「IC」本來是集成電路的英文縮寫,在矽谷,它成了印度人(Indian)和中國人( Chinese)的英文縮寫。第一代新移民尤其工作努力,因為他們沒有本土資源可依靠,故此背水一戰。
第七,美國的納斯達克(NASDAQ)股票市場為矽谷公司上市創造了有利條件。絕大多數矽谷公司上市時還不盈利,因此沒有資格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上市。於是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為這些公司上市開了方便之門。眾所周知,公司上市是通過資本市場籌措資金的方式,而我更想強調的是,上市又是激勵創業者的主要動力。
以上只是我對構成矽谷棲息地的不完全的描述。這些因素一起創造了一片新天地。人們對它的理解仍然只是剛剛開始。
企業家與創業公司
我們常常會把企業家和經理人混為一談。實際上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英文里,企業家是Entrepreneur,由此衍生出「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詞。經理人是Manager,來源於「管理」(Managing)一詞。
企業家開創從前沒有的事業。新想法、新產品、新工藝、新人馬、新市場,從無到有,棄舊從新。企業家與革命家相像,他們喜歡標新立異,甘冒風險,不喜歡四平八穩。企業家創建一家公司成功後,往往會賣掉這個公司,再去創辦另一家公司,以此為樂。矽谷有一位名叫吉姆·克拉克(Jim Clark)的企業家,創辦了網景公司(Netscape)。在這之前,他創辦了好幾家公司,辦好了就賣掉。現在他又在創辦第7家公司。企業家往往沒有受過正規的商學院教育,所以沒有現成的框框。
但經理人則不一樣。經理人的主要職責是要管理好一個現有的企業,做好各方面的協調。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願也不應冒太大的風險。經理人往往受過正規的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有的還是名牌大學畢業。
當然,企業家和經理人之間有關聯,有先是企業家後又成為經理人的,也有先是經理人後來成為企業家的,或者一個人同時既是企業家又是經理人。例如,惠普的兩位創業者是企業家。在惠普成長起來以後,他們又是很好的管理者,很好的經理人。但這不是通則。
在多數的情況下,一個人的素質不太容易既適合做企業家又適合做經理人。一個很好的企業家可能是非常糟糕的管理者。比如思科公司(Cisco)的創業者是一對夫妻,他們的管理技能就很差。這也就是為什麼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往往後來會被股東炒魷魚。
在矽谷,創業是一種風氣。其他地方的人們多熱衷於買賣股票。但在矽谷,人們想的是如何自己創業,乃至於發行原始股。
創業的兩個最初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想法(Ideas)。現在,從有一個想法到公司上市,大概只需18個月,而且這個周期正變得越來越短。創業人發揚的是「延安精神」「插隊精神」。大家擠在租來的小辦公室內,每天喝點可樂,吃點披薩,穿著隨意甚至邋遢。
近幾年來,特別是在與計算機有關的公司,創業者起初不拿工資。他們拿原始股,等將來公司上市或者賣給別的企業時,即可變現發大財。因為那點工資對他們來說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如果要發工資的話,還要籌這筆錢,成本會很高。比如Hotmail是一個印度人辦的公司。他的公司從創業到賣給微軟僅一年時間,便以上億美元成交。微軟願意出大價錢的原因是Hotmail擁有幾千萬的客戶,而Hotmail說,我們的客戶就是我們的資產,估價時可比照有線電視客戶的價值。
企業家創辦的公司,上市或者賣給其他的企業後,創業家就此大功告成。通常創業家不願意在公司里繼續幹下去,而是另起爐灶。思科公司的創始人在20世紀80年代時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的工程師。在工作中,他產生了一個想法,在計算機之間加一個硬體便可以使聯網變得方便。他去找校方,但校方不願意搞,他又問能不能介紹給其他大學,校方也不願意。
一氣之下,他和妻子跑到舊金山,用25美元注冊了一家公司,取名Cisco,是舊金山英文名稱San Francisco的最後五個字母。公司的標志是金門大橋。他們沒有錢,就利用信用卡上的一萬美元透支額度開始創業,製造了第一台網路聯接的路由器(Router)。
企業家不到萬不得已不願意去找風險投資家要錢。風險投資的資金對企業家來說成本高,甚至本人也會被風險投資家炒魷魚。此事就發生在思科公司,下面還會講到。
創新與創業又是兩個密切聯系但又不相同的概念。創新(Innovation)可以在已有的企業中實現,也可以通過建立新企業實現。創業(Start-up)指的是在已有企業之外建立全新的企業。
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很多創新不是發生在已有的、技術力量和資金都很雄厚的大企業,而是產生在那些看上去既無技術力量又無資金的新建小企業。比如,最早熱銷的個人電腦是由蘋果公司的兩個年輕人發明的,而不是IBM發明的。又比如個人電腦操作系統最初是IBM向微軟購買的。顯然,無論技術還是資金,當時的蘋果和微軟公司都無法與IBM相比。
這不是一個簡單易答的問題。它可能與兩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是激勵。大公司無法給創新者提供足夠的報酬,因為風險太大,所以報酬也得足夠大。缺乏激勵導致許多新想法無法在大公司中生長。二是約束。大公司內部創新往往會受到軟預算約束的困擾:在一個大公司內部,停止一個項目或關閉一個部門是很困難的決定,而市場淘汰一家小公司則輕而易舉。
我們看到,許多創新是通過創業來實現的。因此,現在一些大公司除了自己搞研發外,還去購買小的創業公司的產品或技術。
創業資本/風險投資
在斯坦福大學附近的280號公路邊有一個地方叫沙丘路(Sandhill Road)3000號,那裡有幾幢小樓房。據說,大約美國一半的創業資本公司都在這里。這顯然是創業資本公司的聖地。創業資本的投資風險非常高。但我們通常只聽到成功的例子,那是因為或者失敗的公司已經消失,被人們遺忘;或者失敗者不願意談及失敗的經歷。事實上,平均大約九成的風險投資是不成功的。但有些成功的投資,回報是投資成本的成百上千倍。正是由於高風險/高收益,風險投資多由私人而非政府進行。
風險投資公司有一套經營方法。比如凱鵬華盈(KPCB)是矽谷一家有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它當初投資了英特爾、亞馬遜、蘋果等後來特別成功的公司。有人說它是世界第一風險投資公司。它有多少人呢?一共25個人,包括9個合夥人,四五個助手,加上幾個秘書,僅此而已。
比如該公司投資亞馬遜時,亞馬遜的創始人約在一個星期六來風險投資公司會面,說有一個想法,在網上賣書。公司留下了他的網址,並且約此人一個星期後再來。然後幾個合夥人就立即上網訂了幾本書,書很快就寄來了。所以,很簡單,一星期後他們就簽約了,這項投資就這么做成了。這一筆生意當然賺了大錢。那麼他們的項目鑒定報告有多長呢?一共兩頁。在該公司,一個項目往往是由一個合夥人主要負責,但最後9個合夥人要一致同意才能上。所以他們摸索了一套自己的辦法。其他的公司可能是另外一套辦法。因此,成功的就生存下來了,而輸者被自然淘汰。
再講Hotmail的例子。創始人是一個印度人,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他一開始根本沒有想到做Hotmail,而是想做網路上的資料庫,為此談了半天,風險投資公司認為他的想法沒有希望。臨結束前他說,我還有一個想法,是做免費的基於網頁的電子郵件。這裡面其實有兩層想法:一是免費,二是基於網頁。
免費這一想法並無新意,在這之前已有三家公司搞免費電子郵件,都失敗了。而第二層想法,即電子郵件基於網頁,是一個全新的想法。基於網頁的電子郵件最大的方便之處有二:一是無論你走到哪裡都可以用;二是一個上網賬號可以供多人使用私人的電子郵件。這一點在像印度和中國這樣的國家特別有意義,因為當時這樣的地區上網賬戶稀缺,而每個人都想要自己的私人信箱。毫不奇怪,印度的用戶佔Hotmail客戶的四分之一。風險投資公司最初問他要多少錢?他說50萬美元。但風險投資公司最後只給了3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很快,Hotmail成功了。
人們談論風險投資,往往僅限於資金方面的作用。不錯,風險投資提供了資本。但是風險投資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幫助組織和改造公司的領導班子。所謂領導班子,指總裁(CEO)和主管財務、銷售和技術的幾位副總裁。世界上比資本更為缺乏的是好的公司領導班子。在美國,據說現在有150家大公司CEO的位置找不到合適的人。一家風險投資公司之所以比其他同行強,關鍵在於它知道誰和誰能搭配在一起,不僅每一個人都要好,而且這幾個人還要能在一起配合,這就難了。矽谷集中了各種各樣的人才,而風險投資家有廣泛的關系網,熟悉各種各樣的人。哪個風險投資家在這方面的能力強,它所投資的公司上市的時候,市場價值就高。
風險投資公司組織領導班子時,有時不得不把創業者趕走。企業家當然會很憤怒。喬布斯創建了蘋果公司,後來被趕走了。幾年後又把他請回來,那是後話。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思科公司。這對創業者夫妻創業後,凱鵬華盈給他們注入了資金。結果怎麼樣呢?該風險投資公司派人來當總經理,因為它是大股東。結果有一天開會時,把女合夥人叫來跟她說,現在董事會做出決定,你被解僱了。之後,男合夥人也離開了。
這位女合夥人像藝術家一樣,管理毫無章法,跟其他管理人員無法協作。而男合夥人根本就是一個技術人員,對公司戰略毫無感覺。夫妻倆一氣之下,把33%的股票全賣了。當時他們的股票大概每股只賣了10美元,現在已遠不止這個價格。後來他們倆離婚了,這位女士跑到新罕布希爾開了一家專門賣指甲油的公司,或許她偶爾也會感慨思科公司已是矽谷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吧。
企業家把公司做大了,公司治理結構會有一個轉變過程。企業從創業進入成熟後,需要不同的人才來管理。這個轉變的過程需要有機制。風險投資家往往在其中起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風險投資公司與所融資的企業的關系非常密切。從組織班子、參與管理、實行監督這一角度看,風險投資公司與華爾街上的投資銀行和共同基金等金融中介機構有重大差別,因為後者與他們投資的公司之間的關系是「保持距離型」(Arm』s length)的,他們的操作只限於交易而不參與公司的戰略決策,而前者對他們所投資的公司起戰略決策作用。
「另類」大學
講矽谷的故事不能不提斯坦福大學。熟悉矽谷歷史的人都知道,斯坦福大學在矽谷的產生過程中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斯坦福大學有關的企業(即斯坦福的師生和校友創辦的企業)的產值就占矽谷產值的50%~60%。斯坦福大學的科研實力很強,但這恐怕不是全部。波士頓附近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加起來,我想比斯坦福大學的科研實力更強。在舊金山東邊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其工程技術實力也不亞於斯坦福大學,但在它們周圍並沒有類似矽谷的區域出現。
在某種意義上,斯坦福大學是「另類」大學。首先是校方對師生創業的積極態度。有時候一個人的影響力有特殊意義。20世紀30年代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院長特曼教授(Frederick Terman)就是這樣一個人。正是他把已在東部工作的、自己之前的學生休利特和帕卡德招回到斯坦福,從自己腰包里給他們投資了500多美元幫助他們開創了惠普公司。據說這是世界上第一筆「天使資本」(Angel Capital) 。後來惠普公司對矽谷的影響有目共睹。特曼教授開此先河,開創了大學支持教授、學生創業的風氣,一直影響到現在。
斯坦福大學師生創業是一種風氣。矽谷的有些公司就是一些正在斯坦福大學就學的學生們創辦的。著名的例子是雅虎(Yahoo!)。當時楊致遠(Jerry Yang)和一個同學寫了一個搜索引擎的程序,放在學校的網路上。雖然這個搜索引擎很受歡迎,但學校管計算機的人抱怨網路因此變得太擁擠。結果他們就自己出來辦了家公司,取名雅虎,純屬玩一玩。沒有想到一不留神賺了大錢。
在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的一棟樓里先後誕生了三家著名公司:SUN、硅圖和思科。SUN公司的名稱是斯坦福大學網路(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縮寫。創始人是斯坦福大學的師生,他們當時發明了工作站(Workstation)後,便自己出來辦了公司。開創硅圖公司的是斯坦福大學的一名教授,這已不是他的第一家公司了。網景瀏覽器的前身Mosaic原是伊利諾伊大學的教授開發的。伊利諾伊大學是在美國工程科學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大學,擁有超級計算機。斯坦福大學的吉姆·克拉克發現後,把他們整個科研小組挖到矽谷,創立網景公司,並開發了Navigator瀏覽器,從此改變了人們上網的體驗。網景公司上市時極為轟動。類似的,Unix操作系統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明的操作系統,後來被廣泛應用在SUN公司的工作站上。
需要指出的是,斯坦福大學並沒有「校辦工廠」或「校辦企業」。它辦的工業園區當年以象徵性的1美元的價格出租給創業公司。它的技術專利辦公室只是幫助教授申請專利。學校的幾十億美元的基金交給一個資本管理公司做多樣化投資以分散風險,其中只有很小部分投在風險投資公司。但斯坦福大學不參加所投資企業的管理,在這個意義上,學校並不「經商」。學校的基金主要來源於校友和成功企業家對學校的捐贈。學校則以捐贈者命名建築物和講座教授的方式銘記這些捐贈者。
矽谷不是計劃造出來的
我們從矽谷的成功中看到的是個人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矽谷不是計劃造出來的。矽谷也不可能產生於僵化的體制。只有一種自由的創業體制,非常分散的決策過程才能創造出矽谷這樣的奇跡。發展高科技,資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能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的體制和文化,用以造就創業者的棲息地。
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創業和創業公司,是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主流經濟學中,過去只局限於研究價格調節機制。在非主流的經濟學里,特別是奧地利學派,則非常強調企業家精神。比如熊彼特,他認為資本主義的最大活力是企業家的創新,他稱之為「創造性的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奧地利學派的另外一個重要代表是哈耶克。他從根本上批評計劃經濟,認為社會的知識分散在每個個人身上,而任何計劃者都不可能把握所有信息。因此,只有發揮每一個個人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經濟才會有活力。如今矽谷的成功,證明了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
有一種觀點認為,越是高科技越是要政府來管,因為市場會失靈。這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站不住腳。什麼是高科技?高科技的重要特點是不確定因素大,風險大。如果政府參與大量的創業投資,將會冒很大風險。
然而,我們也應看到,在發展高科技方面,政府不是沒有作為。政府應該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調動和保護創業者的積極性。比如,放寬政策,明確產權,允許技術入股,允許企業轉讓;搞好類似納斯達克的資本市場,為企業上市創造條件;放寬留學生回國政策,支持海外與國內的高科技合作等。

J. 巴菲特為何投資印度

巴菲特投資印度。

知情人士表示,伯克希爾的主要基金管理者之一托德·康姆斯(Todd Combs)主導了這筆交易,並且他也被視作該公司潛在的首席投資官。

這也是巴菲特在印度進行的第一筆投資。直到幾年前,他還採取著遠離科技上市公司的策略。One97目前是一家私人控股公司,仍面臨大量虧損的局面,但同樣也凸顯了自己在印度市場上的潛力。

這家總部位於印度諾伊達的公司上個月表示,根據其6月的表現,按照年率計算,該公司的已經累計完成了500億美元價值的交易。根據RoC注冊備案文件顯示,

在截至2017年3月的上一財年中,該公司的總營收增長了38%,達到了828億盧比,但虧損額為899.6億盧比。

來源:騰訊科技訊

閱讀全文

與雅虎科技為什麼會投資印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進口晶體什麼價格 瀏覽:109
印尼萬隆有什麼高科技 瀏覽:182
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園林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瀏覽:334
在越南沒有護照怎麼打疫苗 瀏覽:862
越南ip是多少 瀏覽:409
英國人的復數形式英語怎麼讀 瀏覽:173
美國人民怎麼看待伊朗事件 瀏覽:970
怎麼進入越南網 瀏覽:524
伊朗國王最後怎麼樣 瀏覽:956
印度人流量多少 瀏覽:690
刺激戰場印度服怎麼登錄 瀏覽:800
3d印尼龍粉末哪裡有 瀏覽:772
印尼青山工作簡歷怎麼寫 瀏覽:829
中國信必可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470
中國現在發快遞到美國要多久 瀏覽:686
義大利的國旗跟什麼相似 瀏覽:233
匡威與義大利utt哪個好 瀏覽:800
中國心冠疫苗什麼時候可以上市 瀏覽:38
伊朗有多少新型冠狀病人 瀏覽:585
伊朗美軍基地有多少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