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藏語和印度語一樣嗎
不是,兩種語言完全是兩回事。 藏語屬於漢藏語系,印地語屬於印歐語系,兩個語種完全是兩家。 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兩種語言文字都採用梵文字母書寫。
『貳』 藏文、梵文、印度本土語言有什麼區別
藏文就是吐蕃藏族人的語言文字,梵文就是最早印度藏傳佛教盛興時多用於經文的文字,現在很多藏族學生考研究生或者博士的宗教學科,就會考梵文,是宗教方面的,多用於經文,印度本土語言就很簡單咯,他們自己的語言嘛。
『叄』 請問藏文跟梵文有沒有區別
二者有很大區別
藏文(བོད་ཡིག),指藏族使用的藏語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適用地區主要有:中國境內的藏族人,以及尼泊爾、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內的一部分人。藏文屬於音位文字類的母音附標文字,[1] 關於藏文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佛教學者認為是吐蕃時代公元7世紀由國王松贊干布派遣藏族語言學家吞彌·桑布扎到北印度學習梵文,回國後引用梵文字母創制的。但雍仲本教學者則認為藏文完全是從象雄文演變而來。
據載: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大臣吐彌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學、拜師。返藏後,仿梵文「蘭扎體」,結合藏文聲韻,創制藏文正楷字體,又根據「烏爾都體」創制藏文草書。但這一傳統觀點已受到許多學者的懷疑。他們以為創造藏文的並不是被人們一再頌揚的吐彌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贊干布時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來記錄原始宗教經典的。甚至有的學者傾向於認為「藏文是依據象雄文創制的[2] 」。
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轉寫梵文字母。認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認為這種改造關系就是「能一一轉寫」的原因;而認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則認為這種能力是藏人為了能不有損地誦讀佛咒而改添定製的。不過,即便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轉寫梵文字母,藏、梵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文,藏文雖能毫不有損地復述出梵文的語音,卻對其意思仍毫無辦法,還是只能倚靠翻譯。另外,在漢藏語系諸語中、同時也在中國各族文字中,藏文的歷史長度、文獻豐富程度都僅次於漢文。
梵文為印度雅利安語的早期名稱。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被當作一種宗教禮儀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來。
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
『肆』 印度藏族和中國藏族有什麼區別
樓上說得對,民族不是由國家來區分的,但另一方面民族會在特定的國家環境中發生改變(例如住在中國的阿拉伯人在若干代之後演變為了回族)。補充一點:可能的差別是——
·印度的藏族有時包括一些藏印混血兒,中國的藏族有時包括一些漢藏混血兒。
·印度的藏族有時包括一些「普提亞」、夏爾巴等部落。
·印度的藏族有時會說英語,較西化;中國的藏族說藏語和嘉絨語等,更具東方色彩。
·印度的藏族不少採用了半西化名稱(如「Baichung Bhutia」由本民族名稱「Baichung」和印式族名「Bhutia」組成。註:「Bhutia」不是普提亞人的自稱);而中國的藏族,如「阿沛·阿旺晉美」仍堅持古老的「氏族·名字」形式,沒有氏族的直呼名字(如樓上「尼瑪扎西」)。
『伍』 藏語與梵文的區別
藏語與梵文的區別:
1、分寫方式不同:
梵文採用詞式分寫,詞間空格;而藏文則採用音節分寫,音節間加點號,沒有採用詞式分寫。
2、語族不同:
梵語是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語支的一種語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
3、用語,地區不同:
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性質的專門用語。 梵語是古代印度的標准書面語;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布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與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5個地區。
(5)藏語和印度話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藏文書寫習慣:
藏文書寫習慣為從左向右。字體分兩大類,即「有頭字」和「無頭字」,是根據字體的不同形式而得名。有頭字相當於楷書,常用於印刷、雕刻、正規文書等,無頭字相當於行書,主要用於手寫。無頭字又可細分為「粗通」(tshugs-thung),意為「筆畫短促」;
「粗仁」tshugs-rin),意為「筆畫長」;「珠雜」(vbru-tsa),是一種筆畫轉折處稜角突出的行書字體。還有一種書寫迅速、筆畫簡化的草寫體,藏文叫「丘」(vkhyug),適合速記,其形體與印刷體差別甚大。衛藏地區盛行無頭字,安多地區盛行有頭字。
梵文拼寫規則:
梵文從十二世紀開始使用天城體字母,每個輔音字母都含固定的短母音a音,輔音與其它母音拼寫的時候,將母音符號分別寫在字母的前面、後面、上面或者是下面。
表示純輔音、鼻音或呼氣音的時候使用符號表示。
當母音出現在單詞前面的時候使用獨立的母音字母。
每個梵文字母頂部都有一條橫線,拼寫的時候把字母連在一起。
『陸』 藏語和印度語有什麼聯系,想的好像。
印度所使用的語言很復雜,最主要的有兩種,即烏爾都語和印地語,它們都屬於印歐語系。而藏語則屬於漢藏語系。因此印度語跟藏語分屬兩個不同的語系,它們之間沒有相同之處。
『柒』 藏語的三大方言
藏語的三大方言是安多,康巴,衛藏。
松贊干布特派大臣屯米·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學拜師,精研梵文和佛學。返藏後,屯米·桑布扎結合藏語音韻規律,吸取古藏文精華,經過整理和再創造,形成了30個輔音字母、4個母音符號的藏文文字體系。
拉薩方言(西藏除昌都外)。
康巴方言(西藏昌都、青海玉樹、四川甘孜、雲南迪慶)。
安多方言(青海除玉樹外、甘肅甘南州、甘肅華銳地區、四川阿壩州部分)。
藏語的歷史演變:
上古語言學時期——古象雄文明時期,為古代藏族文明服務的象雄語言學。
在Legs bzhad rin bo chei gther mstod中和南喀諾布先生古代象雄和吐蕃文明史等資料中有介紹。後世傳播的《brda sprod nyi shu bn pa》可以看作是這個語言研究傳統的承繼和發展。
『捌』 印度文字怎麼看著跟藏文很像
藏語和印度語言的起源不一樣,但是藏文是天城文發展來的,當初吐蕃建立後,西藏改信佛教,為了創立本民族文字,藏族依據天城文創立本民族文字,這樣既可以書寫本民族語言,也能適應翻譯佛經的需求。
『玖』 藏語是不是印地語
不是,兩種語言完全是兩回事。 藏語屬於漢藏語系,印地語屬於印歐語系,兩個語種完全是兩家。 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兩種語言文字都採用梵文字母書寫。
『拾』 藏語和印度語有什麼關系
藏語學習過印度語。
中古語言學時期——桑布扎文法時代:吐蕃梵語和藏語語法並行時期:這是藏族語言學家學習和靠攏古印度語言學,繼而套用其理論和方法,建立符合藏語的規範文字和語法體系的階段。
吞彌·桑布札是這個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他的語言學著作和創制的新規範文字,是藏族語言學發展史上不朽的里程碑。
吞彌在印度學了13年,回國後專門安排在拉薩附近的瑪茹宮,系統地分析、研究本族語言的語音系統和語用規則。
國王肯定提供了這些語言學家——吞彌和他的助手們——所需要的全部便利和服務。
通過篩選當時古印度的各種語言和文字,這位聖賢決定選擇文字學和語法學高度發達、字母系統相當完善的古代印度文字做基礎。
依據故地雅隆或者新址拉薩的中古藏語語音特點加以改造,去掉不需要的音素字母,增添幾個新的音位字母,成功地「創制了一套基本上反映當時藏語語音面貌的拼音文字,用於記錄藏語。
(10)藏語和印度話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近代語言學時期——早期描寫語言學的產生和發展時期:這是在記錄和分析藏語言語事實的基礎上,確立和鞏固本土化現代語言學的嘗試階段。
以根登群培為代表。他在英國的亞洲皇家研究院服務起,接觸並嘗試把現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引進藏學領域,對七世紀藏語語音系統、藏文的起源、斷代復輔音特徵、標准藏語的形成和書面優勢、藏語方言的分布等進行初步和零星的分析。
以開拓本族語言研究的歷史比較手法及共時語言描寫,但因其早年逝世(杜永彬先生的著作,為不懂藏語藏文的讀者了解這位西藏人文主義先驅的傳奇故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確實值得一讀),後無從者,故這個新領域的成就不及傳統文法研究。
在迄今的1300年裡,藏文經歷了四次改革。此四次改革分別發生在公元7世紀、公元8世紀、公元8世紀和公元1070年。四次改革先後整理規范了藏文字和語法、統一了用詞用語、確立藏文字的書寫法。
西藏和平解放後,為促進藏語的學習、使用和發展,國家和政府歷時近20年的研究,於1987年制訂了《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干規定(試行)》。
1988年西藏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區藏語文工作指導委員會,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人兼任領導。各地市均成立了藏語文工作指導委員會。
與此同時,藏文編碼國際標准於1997年獲國際標准組織的通過,成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字中第一個具有國際標準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