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葡萄種植的前景怎麼樣
這個主要看你的當地消費狀況,葡萄這種經濟作物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易遠運,主要還是在周邊消費。我們這里是中國葡萄之鄉---大澤山,名聲在周圍幾個城市已經比較響了,所以銷售基本上是供不應求。
僅供參考!
㈡ 葡萄種植前景技術
鮮食葡萄主要考慮一個銷路和運輸問題。個人覺得鮮食葡萄時令性非常強,比較難把握,並且品種更新也很快,但優點,收效快。
寧夏的葡萄品質應該是不錯的,得天獨厚。
但個人覺得釀酒葡萄比較適合庄園化發展。並且種的年份越長,酒的品質越高。一句話越老越值錢。釀酒葡萄的品種比較單一,如果有寧夏特別的葡萄品種就更好,比如當時野生的適合釀酒的品種,這樣比較有特點,有賣點。
葡萄酒的利潤,相信狄公,你懂的。
㈢ 種葡萄一畝地,能賺多少錢成本是多少
一畝葡萄能賺多少錢?
以種一畝夏黑或巨峰葡萄為例:
第一年苗木成本:1320-2000元;肥料:500元;架材費用約350-2000元;農葯200元;工時約60個工。
第一年合計:2370-4700元和60個工日。
第二年肥料費用:600元;農膜約0-300元;農葯200元;工時30個工日;紙袋子約100-500個。
第二年合計:1200-1700元和30個工日。
葡萄的利潤分析:
第一年:正常管理下每畝約能產500-1500斤果,暗近幾年品均價格不低於2.5元/斤計算,第一年可賣得1250-3750元,可收回投資總額的一半以上。
第二年:進入豐產期每畝約能產優質果3000斤左右,每畝可賣得7500以上,扣除前兩年的全部成本3570-6400元,純利潤仍高達3000元以上;往後你那軍產量均在3000斤以上並可持續幾十年,年均收益為5500-10000元/畝。
三、樹梢黃化或整樹黃化就盲目補鐵肥
有些果園,樹梢葉片黃化,甚至整棵樹葉片顏色淡黃,症狀是很像缺鐵症,並不一定是土壤缺鐵,多是土壤冷濕,根系呼吸差,吸收能力弱,對鐵等元素吸收困難,導致樹上部黃化。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大棚葡萄或者地膜覆蓋而土壤水分過大的果園。此時施肥或澆水會降低地溫,加重缺鐵症狀。葉面補鐵等元素不能替代根系的吸收,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首先要做的是鬆土透氣,排水降濕。大棚葡萄要鬆土,及時放風,多放風,既能降低棚內溫度,減少水分消耗,又能降濕;對於地膜覆蓋的果園,要盡快揭開地膜,鬆土。同時葉面再補充營養,以供葡萄生長發育所需。
四、葡萄樹生長緩慢就大量施肥
很多葡萄樹不見長,新梢難以長出,主要是土壤水分過大或者土壤板結不透氣,根系呼吸困難,吸收能力低或者根系少、弱。這時施肥導致土壤水分更大,透氣性更差。施肥量過大時,很容易燒根。這種情況首先要解決的是土壤通透性和根系呼吸活力問題,鬆土,排濕才是有效措施。非常贊同有位老師說的「根系是發動機」的說法。
㈣ 種植葡萄前景怎麼樣
葡萄是一種季節性很明顯的水果,在夏季的時候大量集中上市。在老家縣城,水果市場裡面的葡萄大都來自於周邊的鄉鎮,每年的價格都保持在5元/斤以上,特別是剛上市的時候,能夠賣到7元/斤。所以,個人認為種植葡萄的前景還是挺不錯的。 但是,葡萄種植首要的工作的是品種的選擇,要選對,選好。
葡萄的種植利潤葡萄管理到位,產量是可以實現4000斤的水平。按照每斤的收購價格3.5元計算,畝產值可以達到14000元。利潤為1900元。當然了,如果管理一般,畝產量在3000斤左右,畝產值為10500元,第二年就虧本了。但是,進入第三年,一年的維護成本5000元左右,豐產期產量為4000斤,收購價格3.5元,產值可以達到14000元,每畝盈利9000元。
㈤ 種植葡萄前景如何,我想種植葡萄
那是不錯的,選對了品種種好了畝收入1-2萬元是沒問題的。我們有葡萄豐產栽培技術視頻錄像。裡面有全面的栽培管理技術示範和病蟲害防治具體操作方法。如需請和[email protected]聯系
㈥ 印度的發展史可以談談嗎
全稱印度共和國。1947年以前,印度的歷史疆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國。1947年以後的歷史疆域只包括印度共和國現有的領土。中國史籍《史記·大宛列傳》稱印度為「身毒」;《後漢書·西域列傳》等稱其為「天竺」;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始稱「印度」。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同中國、緬甸、孟加拉國、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接壤;東南瀕孟加拉灣、西南臨阿拉伯海。西南隔阿拉伯海與馬爾地夫相望,東南隔保克海峽同斯里蘭卡相對。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8億(1985)。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人、泰盧固人、孟加拉人、馬拉特人、泰米爾人、古吉拉特人、坎拿達人、馬拉亞拉姆人、奧里亞人、旁遮普人。此外,還有幾十個少數民族。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其他宗教為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地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首都新德里。
史前印度(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代、印度河文化和恆河文化時代。
印度的舊石器時代從喜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起,分早、中、晚3期。這一時代居民的生活以狩獵和採集為主,可能已開始馴養家畜,種植大麥。
印度新石器時代約為公元前第 6千紀至前第 4千紀。這一時期的工具有石葉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其中以石葉石器為主。另外,約在公元前第5千紀中期開始出現陶器。器形多為盆、碗和罐。外表有簡單的彩色圖紋。新石器時期的居民從事畜牧、農業和狩獵,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大麥、小麥和棗樹。
介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哈拉帕文化時代之間有一個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其年代約為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至前第 3千紀中葉。主要分布於恆河和賈穆納河之間地區、旁遮普、拉賈斯坦北部和古吉拉特。工具以石葉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為主。但紅銅器經常出現,器形有斧、鑿、錘、匕首、鐲環、別針、銅條等,只是數量不多。陶器以輪制為主,有雙色和多色彩陶。金石並用時期的經濟以畜牧和農業為基礎,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大麥、小麥、豆類、葡萄。 史前期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亦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 ~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見印度河流域文明)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 1000~前600年(見吠陀經)。
前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旁遮普、北方邦西部邊緣;後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恆河上游平原、北方邦西部、拉賈斯坦。前期經濟以畜牧為主,無貿易,無城市;後期以農業為主,畜牧為次,鐵器已普遍使用。前期經典常常提到部落,從未提到部落地區,王位似已世襲,但無專制權;後期出現區域王國跡象。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貢奉屬於自願性質。前期宗教為自然力的人格化,祭祀尚無禮儀程式;後期宗教中梵天為最高神□,動物神居重要地位,在祭祀中大量殺牲,婆羅門創造祭祀程式。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印度古代文化因時期和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繁榮於公元前6~前2世紀北印度文化稱為佛陀時期文化和孔雀王朝時期文化。在公元前及公元初,地跨南北之間的文化為薩塔瓦塔納王朝時期文化。繁榮於公元4~7 世紀的北印度為笈多王朝時期文化及戒日王朝時期文化。南印度古代文化起始於公元前,極南地區國家則較晚。
佛陀時期(公元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公元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印度古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在這個時期定型。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東部和比哈爾)生產的豐富糧食供應大型國家的財政需要。據佛教文獻記載,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薩羅、跋□、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傳至難陀王時國力富強,有步兵20萬,騎兵6萬,戰象6千。亞歷山大大帝遠征軍進入旁遮普,望而卻步。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孔雀王朝的王權標志著在大國內君主製取代了共和制。孔雀王朝的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孔雀王朝的社會為奴隸社會。其特點是奴隸制不發達,以家內奴隸為主,在生產勞動中沒有大量使用奴隸。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 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4世紀初,其根據地在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和比哈爾),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其軍事力量依靠騎兵。資源依靠印度中部和比哈爾南部的鐵礦。對外貿易依靠北印度的絲綢。歸順笈多的小王國中,小部分由笈多國王派遣官員直接治理,大部分由當地酋長間接治理。因此笈多官員少於孔雀王朝,行政機構也比較簡單。官員俸祿一部分是現金,另一部分是授地。村鎮政權較過去重要。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 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見彩圖阿旃陀石窟) 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紀-公元6世紀)
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見戒日王朝)。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因此,每個國家、每個藩屬都不斷為擴大財源而發動戰爭。南印度社會發展較晚,考維里(科弗里)河三角洲的犁耕農業和國家的形成都是在公元前2世紀開始的。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則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從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從300~750年。由於政治上四分五裂,第二時期的國家比第一時期增多,商業城市和貨幣經濟都越發衰敗。各國都實行授地制。
㈦ 現在葡萄種植怎麼樣聽說種家很多,市場飽和了嗎
種植葡萄很不錯,種家很多,市場不會飽和,只是種植的好壞而已,有的種的質量好,價格賣得好、供不應求,有的很低,質量差,市場不需求,給你一個建議:去水果邦論壇看看,你會有收獲的,先看這篇http://bbs.shuiguobang.com/thread-233490-1-1.html
㈧ 種植山葡萄的有什麼前景
葡萄是見效最快的果樹之一,具有高產、穩產等優勢,在正常管理條件下,一般無大小年現象,產量相當穩定。葡萄嫁接成活率高,極易換種,對已掛果的成年樹,若想改換品種,可在初春嫁接換種,管理得好當年即能掛果。因此,葡萄的種植效益較為可觀。
(一)經濟價值
葡萄的適應性強,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經濟壽命一般20~30年,若管理精細,可長達50~60年。鮮果供應期長,自7月上旬鮮果陸續上市,直至10月。定植後,第二年開始結果,一般二年生葡萄畝產就達500千克,三年生的畝產可達1000千克,四年生的畝產可達1500千克。在管理好的條件下,每畝可獲得近萬元的收益。近年來引入歐亞種葡萄,其經濟價值更可觀,每畝收益可高達2萬元以上。 葡萄除鮮食外,還可用來釀制葡萄酒,製成葡萄汁,具有防暑、止渴、降血脂、血壓的功效。另外,還可晾成葡萄乾、製成糖水葡萄罐頭和果漿、果凍等。
(二)社會和生態效益
1、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如生豬規模生產,生豬存欄數200~300頭,每日排豬糞約3~4噸,如任其向四周流淌,將嚴重污染周圍土壤、河流及空氣。葡萄需要大肥大水,含有豐富有機質的豬糞水,對葡萄的生長結果有良好作用。在農村除大面積連片種植外,還可在畜禽、水產養殖場及房前屋後、田邊隙地栽培葡萄,能起到遮陰、降溫、凈化空氣的生態效應。
2、節約糧食:每年用於釀酒所消耗的糧食有1000多萬噸。因此,節約糧食,壓縮糧食酒的生產,擴大果酒生產(主要是葡萄酒)也是富國利民的策略。如每年釀造1000萬噸葡萄酒,可為國家節約糧食1800萬噸左右。
3、美化環境:葡萄又是綠化樹種,花朵開放時,其香氣濃郁,人入園中,頓覺清香撲鼻,流連忘返。它的果粒,千姿百態,不但顏色各異,形態也不相同。其枝葉茂盛,也極有觀賞價值。近年來我國很多城市以葡萄棚來點綴市容。沈陽、上海等地的盆栽葡萄已進入千家萬戶,用以美化陽台、走廊、天井等。
4、旅遊添加景色:近年來興辦了一些觀光果園,為城市居民郊遊時增添情趣。這是一項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新興農業經營方式。
(三)市場前景分析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我國葡萄生產既有機遇也有壓力。來自國外的壓力主要是歐洲,近年由於歐洲市場上葡萄酒供大於求,迫使一些葡萄和葡萄酒生產大國如法國、義大利等大力向其他地區包括我國推銷其產品,這勢必與我國同類產品形成激烈競爭。來自國內的壓力一方面是葡萄深加工滯後,如葡萄酒生產不論是資金、技術還是質量均難與歐洲國家相抗爭,另一方面是科技含量較低,多為一家一戶種植,形不成批量生產,「入世」後難以與進口的大批量葡萄打贏價格戰,也因質量問題而難以打入國際市場。然而,在帶來挑戰的同時,也贏得了不少機遇。
首先,未來十年,我國葡萄及葡萄酒人均消費量有可能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年產量將達到1200萬噸,種植面積要擴大到1500萬畝,也就是說,國內葡萄發展空間較大,只要我們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國內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使生產成本低於國外葡萄,屆時既可佔領國內市場,還可望出口佔領部分國際市場。
其次,批量發展名優鮮食品種,實現優質高效。預計近十年,國內葡萄酒與國外競爭優勢不大,故應重點發展名優鮮食品種,如紅地球葡萄,從質量上看,國產與進口不相上下,而價格上相差3~6倍,當前的主要問題是國產貨尚未形成批量生產。
㈨ 世界的葡萄產業是怎樣發展的
葡萄的栽培面積遍及世界五大洲。以40℃的熱帶到-40℃的寒帶,到處都有栽培葡萄的蹤跡,但多數葡萄園分布在北緯20~52之間及南緯30~45之間。大約95%的葡萄集中在北半球。
世界葡萄栽培面積與產量過去一直保持在世界果品生產的首位。近年來,柑橘的面積和產量超過了葡萄,但葡萄仍穩居第二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00年統計,1999年世界葡萄栽培面積為742.6萬公頃,佔世界水果總面積的15.2%,世界葡萄產量6068萬噸,佔世界水果總產量的13.6%。
歐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栽培區,面積最大的國家有西班牙、前蘇聯、法國和義大利,各有葡萄面積100萬~150萬公頃,其面積和產量佔世界總面積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此外,歐洲的葡萄牙、羅馬尼亞、希臘、保加利亞等國家的葡萄栽培也很發達。
亞洲栽培面積最多的國家是土耳其,其次是伊朗、印度、敘利亞等國家,主要是以鮮食品種和制干品種為主。
北美洲最大的無核葡萄乾生產基地是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南美洲的葡萄生產國在阿根廷、智利和巴西;大洋洲的葡萄生產地是澳大利亞。以栽培目的來說,歐洲的法國、義大利、前蘇聯、西班牙和南美洲的阿根廷等國家,主要是釀造品種,每年用於釀酒的葡萄約3000萬噸,上述5國的葡萄酒的產量佔世界葡萄酒總產量的70%左右。
近年來世界葡萄平均單產為每公頃6500~7400千克。單產水平較高的國家有美國(15860千克/公頃)、澳大利亞(13950千克/公頃),每公頃產量達10000千克的國家有德國、義大利、南非、法國等。其他國家平均單產都較低,這與氣候有關,也與社會經濟狀況、生產技術、管理水平等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