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棉王國的基本簡介
高棉帝國是柬埔寨的一個古國。 約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臘的國家,它在700年前後闍耶跋摩一世統治時期最為強盛。高棉人信俸印度教,這一時期接受佛教。真臘衰落,被爪哇人短暫佔領了一段時間。802年,闍耶跋摩二世建立高棉國家,他是一位神王,在吳哥王城作為帝國首都。高棉軍隊擁有數百頭戰象,他們征服了周邊大多數地區。1010-1150年蘇利耶跋摩一世和蘇利耶跋摩二世的統治時期,帝國步入極盛。
衰落 13世紀時,人們逐漸厭倦被迫為神王服勞役,高棉社會開始瓦解。1431年,入侵的暹羅軍隊強迫高棉人放棄吳哥,高棉帝國滅亡,吳哥王城從此被湮沒在叢林之中。
Ⅱ 對於南傳佛教的後影響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
佛使比丘 著
香光書鄉編譯組 譯
所有同處於生、老、死的同修們:
由於演講時間只有短短一小時,以下我就擇取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做個重點報告。
上座部佛教保存原始佛教教法
一、由於禁止對原始教法做任何廢除或修改,只容許添加能令原始佛教更精確的說法,上座部佛教成了唯一成功保存古老純正佛教教法的部派。
談到上座部佛教的第一項特色之前,我們必須先認知,不論佛教有多少宗派,各派都有從初期到後期的經典,而這些經典是由不同的經論權威因應環境漸漸添增而成。這是很明顯的事實,毋需證明。
至於上座部佛教,有一項值得注意的特點:那就是我們無權刪除或修改佛陀在經典中所說的任何教法,雖然佛陀於將入滅時曾允許在僧團同意下,可以舍小小戒,但上座部認為不論多麼微細的刪改都不可以。上座部這種嚴禁刪改的作法,源於大迦葉尊者主持的第一次結集時,僧眾們所建立連非常微細的經律都禁止廢除的共識。
至於上座部經典的增添(一般認為上座部也增添了一些經典),這些添加的經律必須極度嚴謹地保存原始教法的原則,或者根據原始經典加以闡釋。增添經律必須與原始經典意義相符!這種作法與其他部派不同,其他部派的增添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已改變了佛法的方向。
我們無權增添經律,而使佛法在不同時空因緣或任何外在環境的影響下發展,以致喪失原始教義。這樣的增添,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佛法墮落成有神論或自我論,或更嚴重地退化回古老的神秘主義。我們害怕做這樣的事,所以樂於接受我們是懦夫的指控。由於這種保守的作風,上座部佛教得以保留佛法的原貌。但願我們永遠保持這樣的態度,若對經典有所增添,不論是巨大或微細,都必須與原始佛法相輔相成,使原始教義能達到顛撲不破的程度。
若有非正統的說法,由於任何影響而與原始教義混合,都會自行顯現出來,因為這些異說不可能與原始教義融合在一起。為了在教義受到疑難時,能指出正確的教法,世尊曾宣說了二章的四大教法,其中一章有關戒律,另一章則與經有關。而那些滲雜進來的因素在四大教法的原則檢定下,就會顯示出其本質上的謬誤,而自動地剔除;或者,如果這些異說仍然存留在神聖的經典中,因為自身的矛盾,也引不起任何人的興趣。
由於前面所說上座部不可更改教法的制度和四大教法,上座部佛教的教法從一開始就以純正的形式延續至今。
這就是上座部佛教第一項主要的特色,它堅固地奠基於佛陀的教法,一如《大般涅盤經》所說:「比丘!只要比丘永不廢除已立之法,不另增添未曾有法,並敬謹奉行已立之法。如是,比丘!和合僧眾必昌盛,不傾頹!」
八正道是趣向涅盤之道
以八正道為根本教義。八正道直接與生命實相有關,若不依止八正道,任何世間眾生不能安住於世,也無法解脫,因此,八正道是世間、出世間的唯一途徑。
希望每個人都毫不遲疑地堅信八正道是佛法——尤其是上座部佛教——的本質。佛陀如是說:「八正道,我說即是梵行」,即是佛法。
八正道就是正確修行或嘗試修行八種正確的法門。也就是在每一種生活方式中都能具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並使之成為生活的藝術,其實八正道是唯一可稱為佛教修行法的巧妙法門。
任何具有自然智力的人都可能證悟八正道,所以世尊說八正道是人人「應當可證見的」,或待發覺並待證悟的,世尊稱它為「自然趣向涅盤之道」或「流」。它使眾生自然趣向涅盤,使每位奉行八正道者必然且奇跡地證得涅盤。因此,對眾生而言,八正道正是證得涅盤之道。
[正見是眾善之始]
八正道的第一項是修習正確的知見,簡稱為正見。正見包括各種智慧或究竟了悟。如:徹悟直接說明苦及苦的止息的四聖諦、一切現象的緣起、一切存在的本質——無常、苦、無我及整個因果律的范圍。證悟以上任何一種法都會有相同的結果——涅盤,脫離俗世生活;另一方面,正見也間接包含所有世間正確的看法,這些看法是獲致世間祥和與利益的方法。
佛陀稱正見為「眾善的開端」和「洞察四聖諦的開始」。它是涅盤——苦的止息——必然來臨的徵兆,就好像晨曦象徵一天的開始。
大家也許知道,正見一旦現前,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都會同時自動產生,當時機成熟時,我們就會從苦中解脫。《增支部》說:「人靠著正見的徹底實踐,以克服所有的苦」,於是佛陀稱正見為「解脫的開端」,這帶給我們很大的希望,我們應該熱切而且心存感激地盡快奉行八正道第一項的正見。
[正見是正定的基礎]
奉行八正道最大的希望是,每當我們向內觀照(實際上就是正見)時,自然同時會獲得與正見成正比增長的正定。
其實,人心念紛亂時根本無法修習,自然地修習所獲得的也是自然的定;如果按照技術化、規則化的方法修習,則所獲得的也是與該方法相應的定。一旦修習正見,自然就可獲得更深的定力,而這份定力又積聚成幫助正見自然涌現的資糧。
缺乏正見,我們就不知如何修習,一個人先前所獲得的正見會時時刻刻激發出正定的力量,而這新激發出來的正定力也會反過來促使正見成正比增長。關於這點,佛陀曾經如是說:「沒有慧,就沒有定;沒有定,也不會有慧;定慧具足,則近於涅盤。」定、慧是彼此存在的必備條件。因此,沒有慧,不能生定,反之亦然,定、慧是互相激發而成的。
我們可以射箭的例子來說明上述的現象。當一個人手持弓箭瞄準目標時,無須以意志來集中精神,這種集中的精神會自然而然地與瞄準同步產生。如果射箭的人想射中目標的認知堅定,那麼他的精神集中也會很堅定,認知時時刻刻都強化精神的集中(定)。同理可知,正確了解解脫的價值,必然會引生正定的力量,並且完全和佛陀上述所說「無慧就無定」的說法一致。因此,把重點放在修習正見上,就會自然產生適當且足以徹悟真理的正定。一般說來,一個健康、智慧的人可以從事這種修行,且獲得滿意的結果。
佛陀曾在《增支部》以四種方式中描述定:
(一)預知此生幸福的定,這是四色定的修行。
(二)獲得智見的定(一種不平凡的領悟力)。這是作意光明想、住晝想的修行。
(三)獲得正念正知(意識的專注與純凈)的定。這是為了達到自我控制,而觀照內心活動的修行,也是為了能洞見受、想、行之生、住、滅的修行。
(四)獲得息滅四種有漏(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的定,這是觀照五取蘊(色、受、想、行、識)生滅的修行。
由上述可知,第四種的定就是可獲得如經典上所說的智慧或正見的修行,修習這種定主要是為了培養智慧,事實證明「修習正定」這字義,比我們平常所知修四色定的范圍廣得多。因此,定的修行不能離開慧或正見,上座部佛法的定在解脫的目標上絕對直接或間接地與慧並存,並不是如多數人所認為的只要安靜持續地打坐而已。
至於八正道之一的正定,佛陀在許多經典中是以四色定來說明,而且在《中部·大四十經》中,佛陀也解釋正定具有能分辨善惡的正見,且是能制心一處的心理狀態。因此,正定因具有正見而稱之為「正」,否則修習四色定會落入外道,如佛陀證悟前的老師阿羅邏迦藍、優陀羅羅摩子所修的苦行與其他外道的信仰,那樣的定不屬於八正道,不能通往佛法的目的——涅盤。因此,正見和正定必須片刻不離地並進,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正見是八正道的指導綱目]
不僅如此,只要正見現前,八正道的其他六要素——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與正念也就可以順利增長。正見的本質可以明辨是非、可行與不可行、有益與有害,同時也知道修行的方法。更甚者,它有很強的覺悟力,常常趨使人們依據正確的認知處世。因此,透過正見,一個人必然有正確的目標、說正確的話、行為正當、正確地生活、正精進,並且能正思惟,由於正見的力量,這六項德目變得較易達到。
從另一個思考的角度看,為了達到八正道中屬於「戒」的正語、正業和正命的目標,必須有慚與愧兩種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收攝六根(根律儀)。同樣地,因為具足正見,這些支持的力量可以很奇妙地獲得。甚至八正道中的正定,它形成的因素有正精進、正念和正定本身,它們相依共存,互相支撐,如心輕安、身輕安也可以經由正見的力量,而很容易獲得。因此,正見是八正道的關鍵,也是其他項目的指導綱目,所以佛陀稱它為八正道的「先鋒」。八正道中屬於「慧」的正思惟和正見也是如此,當它們在正見的引導下時,就可得到適度的增長。
尤其,具足出世的正見時,可以解決前述六項的實際困難,甚至包括正定本身等七項困難,也可以解決。由出世正見的四個層次所獲致的智慧可以用一句話說明:「對我們而言,凡事不執取,則不受後有。」一旦人的內心充滿「不執取」等的正見,邪見、邪思惟、邪語、邪行、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等就不會滯留心中。更確切地說,內心就會自動地「改邪歸正」,臻至圓滿。因為對世間的一切不執著,最終將達到滅——涅盤,也就是痛苦及其起因的究竟滅除。只有靠「凡事不執著,則不受後有」的正見,這種可能才會發生。
[八正道使世間不缺少阿羅漢]
最奧妙的一點是八正道使世間不至於缺少阿羅漢。佛陀在入滅的那天說:「喬陳如!如果比丘正確地生活,世間就不會缺少阿羅漢。」其中「正確」指的就是八正道。佛陀當時也說:沒有八正道的宗教,就沒有四果位的聖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那一個宗教沒有八正道,就沒有四果位的聖者,而佛教中是有八正道的。
為什麼八正道能使世間不缺少阿羅漢呢?這一點也不難明白。當一個人依循以正見為導、正定居後的八正道生活時,他的生活就自然地不讓煩惱有可乘之機,煩惱一旦缺乏來自眼、耳、鼻、舌、身、意的滋養品,就會日漸消弱,終至死亡。假如每個人都根據八正道的原則過正確的生活,那麼所有的煩惱將必然消失殆盡。若煩惱消耗到可以證得聖果的第一個標准時,這人就證得須陀洹(◆入流的狀態),最終的阿羅漢果也必然可經由八正道證得,而趣向涅盤。因此,這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希望,因為證初果須具足的毅力是人人可及的。
我們內心持續修持定,以證悟「不執著樂,不執取一物,則不受後有」,會使我們的內心遠離對世間事物或有情眾生的執著,並且使內心趨向「息滅一切苦——不留任何受苦之因」,這是因為他已沒有任何束縛。
當我們的內心一直持續集中在這種不執著的真理上,最終的正見會自然產生,自然趨向涅盤。因此,言語、行為、生活方式、努力、注意力和專注力就不會趨向邪惡,善良自動持續地充塞身心,而成為完美究竟的八正道。同時,由於缺乏滋長煩惱的必需品,煩惱最後也漸漸萎縮,直到證得某一沙門果,甚至證得阿羅漢果。
以上所說就是可使世間不缺少阿羅漢的八正道的奧妙,對眾生而言,這方法是實際可行的。這就是上座部佛教令我們深感驕傲的第二項特色。
涅盤是至高無上的法
不生、不有、不滅的涅盤超越任何事物,包括任何宗教所信仰具有創造、控制與毀滅等三種力量的上帝,這是至高無上的上座部佛法。
[能創造、控制與毀滅的上帝]
在任何宗教經典上所說的「上帝」可從佛教的角度加以理解,並歸納成三種意義:創造神、控制神與毀滅神。創造神是創造萬物的神,控制(主宰)神職司控制,毀滅神負責周期性的世界毀滅。
只要人心存有或承認上述三種力量,人就會被創造、控制與毀滅。在某些宗教,這三種力量由上帝所掌管,而其他的宗教則分別由三個或更多的神負責。但不論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或多個神,人的責任同樣都是向他或他們禮拜、祈禱。
佛教徒認為陷入上述所謂神的三種主宰力量或置身天堂,那既不是值得驕傲的事,也不是能證得自在、究竟解脫或苦的止息的涅盤。人仍是無常變化的輪回漩渦中的主體者,也仍然受制於外在因素,仍在祈求希望的國度或企望永遠生活在上帝的天堂,這是尚未解脫,未具足「不生」之清凈心的狀況。
[佛教徒追求究竟的自在]
佛教徒認為只追求天堂太過簡單、平淡,不夠怡人,他們努力追求的是超脫永無止盡的創造、控制與毀滅的影響。佛教徒尋求究竟的自在、解脫和滅除包括永遠生活在天堂的所有束縛,因為究竟滅除所有的束縛才能為今生帶來究竟的安樂,創造、控制與毀滅的力量對於想解脫天、人束縛的心沒有任何作用。身為佛教徒的我們,在佛陀的引導之下,發現上述三種力量的事實。謹述如下:
(一)自然的創造力被稱為創造神,其實是無明(無知或對苦、苦的起因認識不清)。它的功能是「行」(造作),因此創造了不同的有為法。經典上說:「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直到充滿煩惱的眾生出現,並為世界帶來各種危機。
(二)自然的控制力被稱為控制神,其實是業力或因果律。在因果律中,人們由於無明,受善惡業的支配,而系縛自己。
(三)自然的毀滅力被稱為毀滅神,其實是無明,它以三種渴愛的形式出現,使人陷入種種渴愛,且使慾望到達頂點,以致沈溺於財富、權勢等世間欲樂,至死而不知道德、羞恥和畏懼。
上座部佛法有一套修行系統,根據這套系統就可以了解:這一切只是由無明產生,它以各種不同形式,而產生創造、控制和毀滅的力量。所有生命都在無明的掌控
之下,並產生永恆相續的苦,而這苦就如水的漩渦,輪回不已。
上座部佛教也明白所有眾生必須努力奮斗,以消除創造、控制與毀滅力量的真正源頭——無明。我們必須透過自己的能力,產生智慧,以對抗無明,我們不能將自己置身於「上帝」——永久的創造神、控制神和毀滅神的控制下。事實上,所謂的上帝,就是無明,而三種神則是行、業力和愛欲。
[八正道是無明的終結者]
奉行佛陀所指示的八正道可以去除無明,獲得智慧。這使我們明白諸法實相,以致證得究竟智慧且明白究竟真理。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甚至天堂也不執取,不「生」,也不「有」。不「有」,是因為「我」只不過是無明所造成的自我幻相而已,而不「生」則是不生為任何生命型態,包括天堂的天神。
「我」或「自我」只不過是內心妄見的產物,當心中沒有妄見時,「我」就消失了,只剩下不受神力左右的清凈心,清凈心不執取任何事物,它不生、不有,沒有束縛,也沒有需要撐持的「我」,因此不需要依賴任何人或受制於任何人。
清凈心超越所有神力的控制和毀壞,它才是今生今世究竟自由、解脫與所有煩惱的止息處,無須等待希望國土(凈土)或上帝天堂,這就是涅盤或人類的至善。一如聖典所說:「一切佛都說涅盤是至高無上的」,它超越迷信的宗教信徒理解的范圍。
上座部佛教沒有作為誘餌的希望國土(凈土)和天堂,也沒有讓人們執著的人格神或事,純潔、清凈與寧靜的真心三寶取代上述的神,並且協助人們證悟,因此上座部佛教絕不能與迷信視為同類。
上座部佛教的弘法工作不需要任何軍隊、誘餌、報酬,甚至不需要多采多姿的宗教儀式和物質化的典禮,就可以傳到全世界。這是因為人們事先從教法修行中得到極大的喜悅,甚至一開始只是抱著嘗試接觸上座部佛教的心態,也會得到極大的喜悅,佛教史中有許多這種例子。以上是上座部佛教與迷信不同的第三項特色。
[佛教三寶的真義]
把人所具足的三寶當作開啟智慧的目標,取代依賴有神教信仰中的外在上帝,因此這是「智慧之神」,而非「信仰之神」。
上座部佛教的三寶可取代有神教諸神,這具有二層意義。
就適合初學者理解的通俗意義來說,三寶是指:(一)佛:靠自力覺悟並弘揚所悟之法的人。(二)法:佛陀證悟並弘揚的究竟真理,是為了讓每個如法修行者都能學習、修持並證悟而達到解脫。(三)僧:聽聞、體解、修持並證悟「法」的人。
簡單地說,「佛」是證悟並弘揚「法」的人;「法」是以文字呈現說明有關修行和證悟的種種方法;「僧」是所作所為都依據佛陀教誨的人。這種三寶在通俗意義上可稱為「佛教的三位一體」——上帝所化現的三種相。根據佛教說法,其意義如下:「上帝」(即通俗意義的佛性);使人成為「上帝」,並使人與「上帝」合而為一的事物(也是佛性);已經或有能力與「上帝」合而為一的人(具有佛性的人)。
但從針對深入了解者說的奧妙意義而言,本質上只有一寶,就是純潔、清凈與寧靜的究竟安樂的本質。當心凈化到某種程度時,它就會在心上顯示出來。它是真正的寶,或所有寶中之寶,也是使人成為佛、成為僧的寶,這是永恆的「法」。
我為什麼會說只有一寶呢?這是因為當我們去研究那位體解並教導「法」的人(佛陀)時,我們知道他是證得並教導我們認知寧靜、清凈與純潔的究竟安樂的本質。就他本人而言,他心中恆常具有這三個特質,而且這是他全部的本質,就因為常駐他心中的是清凈等特質,所以他被稱為佛陀,如果心中沒有這些特質,他就不再是佛陀了。這究竟安樂的本質就是佛陀,而非凡夫,作為基礎的身和心只是這究竟安樂的外殼。
至於佛所證悟並弘揚的「法」,那就是寧靜、清凈與純潔的究竟安樂的本質,這些本質時時刻刻都存在他的心中,換句話說,這有三層意義:(一)就理論而言,是得到究竟安樂的道理或方法;(二)就修行而言,是到達究竟安樂的行持過程;(三)最後,就證悟而言,所教導的就是「究竟安樂的本質」,這是我對它最佳的稱呼。因此,佛陀所追尋、發現、證悟並教導的就是究竟安樂的本質。事實上這就是法寶,理論是它的地圖,修行是遵循地圖的旅行,而證悟就是所要抵達的目的地。
至於那些和佛陀一樣已經體解、修行並證悟相同真理(法)的人,他們明白如何得到究竟安樂,也已經修得並證悟究竟安樂。一旦證悟,究竟安樂永遠成為他們心靈的本質。這種存在心中的本質,才是僧伽的真義,作為基礎的身心,只是究竟安樂的外殼。
根據上述說法,究竟安樂的本質才是佛、法、僧三寶的真義。任何人若能自然證入這種安樂的本質,實質上就能獲得三寶,因為他本身就是三寶,而三寶永遠屬於證悟它的人。
如上所說,不論是通俗意義的三寶或奧妙意義的一寶,對所有佛教徒而言,其地位就像上帝在有神教中的地位一樣,獲得三寶的人就與「上帝」——佛教的真正上帝——合而為一,而不需要任何創造、控制與毀滅的作用。如果我們需要一個屬於上座部佛教的上帝,我們可經由道路、方法去證悟智慧之神,而非只是讓人信仰的上帝。
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第四項殊勝的特質。
結論
我演講的時間快要結束了,讓我利用這個機會做個結論。貴國與我國必須珍惜上座部佛教的純正佛法和彼此間的友誼,世界上的學者都承認上座部的佛法仍然保有純正的原始佛教,因此我們應尊重、護持它。
八正道是佛法的核心,它使得世界不缺乏阿羅漢,八正道並非遙不可及,只要遵循正確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像一個輕的物體飄浮在海上般,輕而易舉地修行。八正道是可用來追求世間和出世間利益的法則,我們決定超脫由煩惱所造成的創造、控制與毀滅的神秘力量,我們希望透過上座部佛教來證入不生、不有、不滅、究竟安樂的涅盤,也希望排除對自我或世間任何上帝的執著,使內心擁有純潔、清凈與寧靜的純正三寶,而沒有任何的煩惱。我們所要保持和追求的就是這份理想,而不是其他信仰的任何神(上帝)。
上座部佛教認為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才能幫助我們,這非常合乎理性並有益於生命,因此,它不是我前面所說的社會大眾所沈溺的迷信信仰。我們的宗教有能力對抗並摧毀物質主義的影響,我們正處於去認識、體解、修持並證悟這種修行法,並且可以有效地指導別人,這是因為我們具有崇高的心力,可以了解心靈或意識的秘密,甚至超世俗的智慧。
我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要做犀牛,(這是泰文的習慣用語,我這么說是因為不曉得其他國家的說法。)犀牛無法享受笛子吹奏出的美妙曲子,而出世的真理時時刻刻都在演奏美妙的音樂,如果我們是犀牛就聽不到這些音樂。大約西元前五○○年,在哲學家輩出的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對犀牛吹笛子,但犀牛卻不理睬。赫氏與佛陀同一時代出生,只比佛陀晚幾年,他所提出的 Panta Rhei 理論是:「世事流動,所謂的世間只不過是連續的流動,沒有任何真正存在的東西,只有變化,就好像燃燒的火焰是由連續的燃燒與熄滅所組成一般。」這種說法就是佛陀的「諸行無常」。但希臘人無法明白這種道理,並稱赫氏是「晦澀難懂的人」。這件事說明了一個事實——即當初希臘是犀牛居住的地方,是一物質主義哲學盛行的地方。盡管時至今日希臘仍為世人推崇為哲學家的國土,但那些犀牛仍無法了解有關超越世間的陳述。
我們必須為我們了解並珍惜佛陀超越世間的真理感到驕傲,我們拒絕做迷信信仰的犀牛,因為我們真的不喜歡物質主義的人天福報。
上座部佛教屬於心靈層次,所以我們的目的指向涅盤。涅盤解脫所有可能造成幻覺的力量,這些幻覺讓我們永無止盡,一次又一次地被創造、控制和毀滅。
泰國到處可見閃亮的黃色僧袍,這表示有很多人超越創造、控制和毀滅的力量,也表示光或智慧的存在,這光與智慧顯示永不再受苦的清凈。
這些的確就是上座部佛教殊勝、高貴的教義,我們必須永遠地保持這些高貴的品
質,就像鹽保存鹹的味道一樣。
【編者按:本篇節錄自佛使比丘於一九五○年十二月六日,在緬甸仰光舉行的第
六次結集會議的演講稿。文內標題為編者所加。】
【錄自:香光庄嚴季刊】
Ⅲ 關於高棉王朝的簡介,最好有周達觀所著的 真臘風土記 做據!
高棉帝國是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柬埔寨的一個古國。高棉(Khmer)於中國古籍亦稱為吉蔑、閣蔑。 統治時期最為強盛,建立高棉國家。高棉軍隊擁有數百頭戰象,他們征服了周邊大多數地區。約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臘的國家,它在700年前後闍耶跋摩一世統治時期最為強盛。13世紀時,人們逐漸厭倦被迫為神王服勞役,高棉社會開始瓦解。1431年,入侵的暹羅軍隊強迫高棉人放棄吳哥 ,高棉帝國滅亡。興起約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臘的國家,它在700年前後闍耶跋摩一世統治時期最為強盛。高棉人信俸印度教,這一時期接受佛教.真臘衰落,被爪哇人短暫佔領了一段時間。802年,闍耶跋摩二世建立高棉國家,他是一位神王,在吳哥王城作為帝國首都。高棉軍隊擁有數百頭戰象 ,他們征服了周邊大多數地區。1010-1150年蘇利耶跋摩一世和蘇利耶跋摩二世的統治時期,帝國步入極盛。 衰落13世紀時,人們逐漸厭倦被迫為神王服勞役,高棉社會開始瓦解。1431年,入侵的暹羅軍隊強迫高棉人放棄吳哥 ,高棉帝國滅亡,吳哥王城從此被煙沒在叢林之中。 高棉帝國是東南亞最大的連續的帝國,是現在的柬埔寨。帝國從王國脫離 Chenla時常統治或vassalised現代天的部分 寮國 , 泰國 、越南。在帝國的形成期間,帝國有密集的文化,政治和貿易關系與 Java和以後與 Srivijaya 在高棉狀態的南部的邊界之外放置的帝國。 它最偉大的遺產是Angkor是資本在帝國的天頂期間。 Angkor負擔證詞到高棉帝國的巨大力量和財富和的信仰系統品種它隨著時間的過去光顧。文化遺產吳哥窟 吳哥曾是高棉帝國的首都,周圍有上千座廟宇,這里也匯集了最好的高棉經典建築物。吳哥窟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紀念碑。 巴戎寺坐落於吳哥通王城之中心點,其迴廊東西長160公尺、南北長140公尺;迴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之屋頂,但由於年代久遠,目前只剩下斷垣殘壁及巨大之石柱供後人憑吊。值得一提的是寺廟之牆壁上仍保存著豐富且生動之雕刻,舉凡古代戰爭記述、尋常百姓之生活百態、洞里薩湖之湖畔風光等皆充分透露著當時之情景,絕對是不可不看的珍貴史跡。那一幅幅活靈活現的壁畫彷佛訴說著一段段遙遠的故事。 巴戎寺共分三層,下兩層為正方形,外側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頂層為圓形,樹立佛塔。底層浮雕從東門開始順時針行進,看到的分別是:出徵佔婆-林迦崇拜-水戰--水上生活-贏得勝利-斗雞和下棋-軍隊-內戰-大魚吞羊-勝利遊行-馬戲團-占婆人洗劫吳哥(從情節上看,這應該是整個故事的開篇)。 從外觀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築,最高處是一座塗金的圓形寶塔,它建在兩層空心的台基之上。按照宗教意識,這表示天上的佛與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圍建起了48座大小不一的寶塔,眾星捧月一般,簇擁著中心寶塔。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簡介 吳哥窟(Angkor Wat / Angkor Vat)199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Ⅰ)(Ⅲ)(Ⅳ)聯合國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成為柬埔寨旅遊勝地。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志,展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 12世紀時的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並花了大約35年建造。 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布局:祭壇和迴廊。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須彌台組成,一層比一層高,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外圍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歷史12世紀中葉,真臘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吳哥。蘇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濕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Divakara)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國廟,供奉毗濕奴,名之為「毗濕奴神殿」。宋代趙汝適著諸蕃志記載,當時的國都名字「祿厄」。祿厄(Lokor)來自梵文nagara,即都城。16世紀,此寺被稱為「Angkor Wat」;「Angkor」,來自nagara,Wat是高棉語中的「寺廟」,「ngkor Wat」即「寺廟都城」。元成宗鐵穆爾在元貞二年(1296年),派遣周達觀出使真臘。使團取海路從溫州開洋,經七洲洋(西沙群島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薩州),橫渡淡洋(今洞里薩湖)至吳哥國登岸。周達觀和他的使團駐吳哥一年。回國後周達觀寫了關於真臘風土民情的報告《真臘風土記》。《真臘風土記》稱吳哥窟為「魯班墓」,又說國王死後,有塔埋葬,可見吳哥寺乃皇陵。一些學者認為,吳哥窟是蘇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據有三:一:與吳哥大多數其他寺廟朝東,面對朝陽不同,吳哥窟正門朝西,面向日暮;根據荷蘭考古學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殯葬風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廟則朝東。二:畫廊浮雕反時針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禮時在墓地巡行的方向;三:吳哥窟畫廊中蘇耶跋摩二世與毗濕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後升天成毗濕奴長駐毗濕奴神殿之意。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1330年-1339年間曾游歷吳哥,他稱吳哥窟為「桑香佛舍」,這表明在十四世紀中葉,吳哥窟已經改為佛寺。汪大淵還報告吳哥窟有「裹金石橋四十餘丈」,十分華麗,有「富貴真臘」之語。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綬出使真臘。尹綬從廣州出發從海道經占城,過淡水湖(今洞里薩湖)、菩提薩州、經吳哥窟抵達真臘。尹綬回國後將真臘國的山川、地理和吳哥都城所見,繪畫成圖上呈,明成祖大喜。 暹羅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後來有些高棉人獵戶進入森林打獵,無意中發現宏偉的廟宇,也有一些當地的佛教徒在廟旁邊搭蓋屋寮居住,以便到廟宇中朝拜,但吳哥遺跡多不為世人所知。1586年,方濟各會修士和旅行家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Antonio da Magdalena)游歷吳哥,並向葡萄牙歷史學家蒂歐格·都·科托報告其游歷吳哥的見聞:「城為方形,有四門有護城河環繞……建築之獨特無以倫比,其超絕非凡,筆墨難以形容」。但達·馬格達連那的報告,被世人目為天外奇談,一笑置之。1857年,駐馬德望的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Charles Emile Bouillevaux,1823年—1913年)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記,安南與柬埔寨》,報告吳哥狀況,但未引人注意。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為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跡,並著書《暹羅柬埔寨寮國諸王國旅行記》,大肆渲染,他說「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走出森森吳哥廟宇,重返人間,剎那間猶如從燦爛的文明墮入蠻荒」,這才使世人對吳哥刮目相看。法國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Emile Gsell)是世界上最早拍攝吳哥窟照片的攝影師。1866年他發表的吳哥窟照片使人們可以目睹吳哥窟的雄偉風采。1907年,暹羅將暹粒、馬德望等省份歸還柬埔寨。1908年起,法國遠東學院開始對包括吳哥窟在內的大批吳哥古跡進行為期數十年的精心細致的修復工程。吳哥窟的190米寬的護城河,如一道屏障,阻擋森林的圍困,因此吳哥窟比其他吳哥古跡,保存得最完整。但仍然雜樹叢生,有些樹根深植入部分建築物的紅壤磚縫隙,逐漸將縫隙擴大,最後將紅壤磚推落,使建築物坍塌。修復工程包括幾個方面的工作:清除雜草、樹林、積土、白蟻,穩定地基,支撐搖搖欲墜的建築物,然後運用考古學家在希臘雅典和印度尼西亞爪哇等地古跡重建工作中發展起來的分析重建術,運用在吳哥古跡的重建上。清理吳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30年代,開始用分析重建術復原吳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須用遺址的原來材料,按原來的古代的建造方法復原遺址,只有在原物無存的情況下才允許適當使用代替物。這項工作到了六十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動盪而停頓,於1990年代重新展開。吳哥寺在十四世紀中葉成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紀時真臘國王闍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十五世紀初葉暹羅入侵吳哥之後,因暹羅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吳哥寺變為上座部佛寺。此後吳哥寺一直是上座部小乘佛寺,延續至今。[1]
Ⅳ 「高棉」是什麼意思啊
高棉位於中南半島南部,古名扶南國、柬埔寨。據《梁書.海南諸國傳》第四十八、《通典》卷一八八記載,在三國時代,扶南的國勢逐漸擴張,吳國曾派遣康泰、朱應到該國,當時該國國人都是裸裎袒形,勸他們著衣,才開始疊布,穿著橫幅。西晉永寧元年(三○一),該國國王遣使來獻鏤金龍佛像與象牙塔。可知早在三、四世紀之交,佛教已經傳播到此地。據《南齊書》列傳第三十九記載,南齊永明二年(四八四),扶南王僑陳如,派遣天竺道人釋那伽仙來獻龍王坐像與象牙塔時,釋那伽仙曾上書,謂扶南國是摩醯首羅天神的守護地,也是佛法的流通處。
又據《歷代三寶紀》卷十一記載,梁天監(五○二至五一九)初年,扶南國的沙門曼陀羅仙攜帶梵本來獻貢,又與僧伽婆羅在揚都共譯《寶雲經》等三部十一卷;天監五年,再與僧伽婆羅譯出《阿育王經》、《解脫道論》等十一部三十八卷。
三藏也駐錫在此,於是邀請真諦赴梁。由此可知,唐代之前,不僅大乘佛教流布此國,南傳佛教的重要論書也曾盛行一時。直到崇拜印度教的信仰盛行以後,佛教才逐漸衰微。
扶南國到初唐時為止,呈現獨立的局勢,到貞觀(六二七至六四九)初年,則被真臘國所合並。兩國合並以後,約在九世紀初,闍邪跋摩二世開始定都安哥城(位於現今洞里湖之北),創立了安哥王朝。城中所有宮室、伽藍等建築,歷經十餘代,到十二世紀才完成,與爪哇的婆羅浮圖並為人類現存早期建築藝術中的雙璧。安哥城南方六公里處,另有安哥寺,是十二世紀中葉的蘇利耶跋摩二世所建。安哥城與安哥寺原來都屬於佛教建築,如安哥城所雕刻的世自在神像就是觀世音像。後來因為佛教衰微,這二個建築物漸被改建為印度教寺院。至十四世紀,由暹羅等國傳入南傳佛教,佛教逐漸復興後,兩個建築物便由暹羅的僧眾負責管理,在聖殿或其他殿堂都供奉佛菩薩像。十五世紀時,泰人攻陷安哥城,安哥王朝南遷,安哥城遂告荒蕪,時日久遠,漸為熱帶叢林所淹沒,直到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一年間,由法國學者亨利莫特、伯希和等人發現,安哥古跡才又重現於世。一直到今天,安哥寺仍是高棉的精神所在地,象徵著古代文明和高棉的精神,這也是安哥寺被繪置在高棉國旗的緣故。
自一八六三年開始的九十年左右,法國在高棉建立了殖民政府,高棉淪為法國的「保護國」,但王室仍然存在,佛教仍在全國盛行。一百多年前,巴拉安端王不但下令收集佛教文物,並大力提高僧伽教育,鼓勵研究三藏聖典,並親自在夜間講授巴利文。二十年後,帕拉諾路當姆王下令在金邊的皇宮教授佛經,並大力提倡巴利文的研究。一九二五年,帕拉絲壽瓦王建立皇家佛教圖書館,開放給國內外學者研究,並在安哥寺創辦巴利文學校。到絲壽瓦曼尼峰王又建譯場,聘請專家學者將巴利文典籍譯成高棉文。
至一九五四年的「日內瓦協定」,法國才結束在高棉的殖民統治。一九五六年,施哈努捐地出錢在金邊建了一所佛教大學,由政府與其共同管理。他以寮、泰、高棉語弘法。
上座部佛教是高棉的國教,全國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信奉佛教,寶塔及寺院共有二千八百座,僧眾八萬多人。僧團約分為兩大系統,一為遠離塵俗,居於深山禪修的僧侶;一為青年僧侶,他們使佛教寺院成為宗教及世學的中心。男子一生至少要出家一次,縱使是國王或王公貴族,也不能例外。未曾出家的男子,則被國家社會視為未成熟、粗俗不雅的人。高棉是典型的佛教國家,國王和僧侶均以身作則,養成國民朴實、謙虛、禮讓和忍耐的美德。
一九七○年,高棉發生戰爭。一九七五年,佛教失去傳統的王室庇護,有些僧侶流亡海外,八萬僧侶大多還俗或殉教,所有寺塔幾乎全被封閉。一九七九年以後,新政府開始關心佛教的復興,不過仍限制五十歲以下男子不能出家,婦女出家也須經過嚴格考核。然而,青年僧侶還是偶而能在鄉間見到。
目前除了還俗的僧侶獲准恢復身分外,一些曾遭破壞的寺院也著手重建,保存良好的古經典和佛教書籍也逐漸收集起來,僧侶在若干限度之內擁有舉辦法會的權利和自由。許多外國佛教組織來訪,給予財力、物力的支援,並重印古老的文獻,佛教顯然已在復興之中。
至於駐錫在外的僧侶們,也在國外積極弘法,尤其是美國,已有五十所以上的高棉道場。高棉佛教雖然一度面臨危機,但佛法早已在高棉人心中根深蒂固,一切外在因素都不能動搖他們對佛法的信心和熱忱。
Ⅳ 高棉王國曾是東南亞最強大的一個帝國會,是什麼導致這個文明社會最終走向沒落的
高棉王國曾是東南亞最強大的一個帝國,它從現在的柬埔寨一直延伸到寮國、泰國、越南、緬甸和馬來西亞。高棉王國可以上溯到公元802年。不同於石刻碑文,它沒留下任何文字記錄,因此我們對它的了解是通過考古學研究、廟宇牆壁上的浮雕和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外國人的記錄結果一點點拼湊在一起的。高棉王國信仰印度教和佛教,修建了結構復雜的廟宇、佛塔和其他建築物,其中包括用來供奉印度教主神毗濕奴的吳哥窟。
柬埔寨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於公元1世紀下半葉建國。公元9世紀至14世紀吳哥王朝為鼎盛時期,國力強盛,文化發達,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
柬埔寨種族為高棉人
約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臘的國家,它在700年前後闍耶跋摩一世統治時期最為強盛。高棉人信俸印度教,這一時期接受佛教.真臘衰落,被爪哇人短暫佔領了一段時間。802年,闍耶跋摩二世建立高棉國家,他是一位神王,在吳哥王城作為帝國首都。高棉軍隊擁有數百頭戰象 ,他們征服了周邊大多數地區。1010-1150年蘇利耶跋摩一世和蘇利耶跋摩二世的統治時期,帝國步入極盛。
柬埔寨高棉王國前世今生
柬埔寨前曾稱高棉,種族為高棉人(Khmer),所謂吳哥王朝即指從公元802年至1432年定都吳哥現址一帶的高棉王朝。從公元初至吳哥王朝的幾百年間,其實已有操高棉語的民族及國家存在,高棉本身對此沒有任何文字紀載,在中國的文獻中有提及。
最早出現一個稱為扶南國(Funan),統治當地達400多年,後於6世紀被一分支真臘(Chenla)消滅,接手管治了兩百多年。公元802年,由醛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II)建立吳哥王朝,至1181年醛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發展至最高峰,版圖包括現今整個柬埔寨、部份泰國、寮國、緬甸及越南,可謂一時無兩。最後於1432年被暹羅素可泰王朝(Sukhothai)入侵,棄城逃往森林,從此吳哥窟便於世上消失了五百年,直至19世紀中葉才重見天日。
Ⅵ 高棉人的分布、習俗、節日
高棉人
東南亞中南半島民族。又稱吉蔑人。主要分布在柬埔寨,是柬埔寨人口居多數的民族,其餘分布在越南南方、泰國東南部及寮國下寮地區。屬南方蒙古人種。使用高棉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有7世紀在巴利文基礎上創制的文字
。高棉人系由外來移民與土著居民長期融合繁衍而成。佛教在其古老文化的發展中起過巨大作用。佛寺、佛塔至今仍是該族建築物的主要部分。12世紀修建的吳哥城和吳哥寺舉世聞名。信仰的小乘佛教,分摩罕尼凱派和塔瑪育派。前者與平民關系密切,寺廟眾多,但規模較小;後者得到貴族勢力的支持,寺院規模宏大,但數量較少。僧侶在社會上很受尊重。寺廟不僅是宗教活動中心,也是教育場所。男孩長到一定年齡便剃發入寺為僧,修行期限一般為3個月。高棉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稻穀和棉花,兼事漁業和手工業,如紡紗織布、生產陶器、加工金屬。一般喜歡居住用木竹建造的高腳屋
。男女傳統服裝都是輕而薄的各色沙籠。過去行火葬,骨灰送存廟宇,後改行土葬。用佛歷,以釋迦牟尼的降生為紀元
。高棉人十分重視新年、迎水節及送水節,喜愛在節日期間舉行賽龍船等傳統活動。越南高棉人多受京族影響,一部分人會講越語,穿京族服裝。除柬、越邊境地區和常遇水澇地區的居民住宅蓋高腳屋外,一般蓋土房。
Ⅶ 高棉帝國和吳哥王朝是一個時期嗎
高棉帝國和吳哥王朝是一個時期的。
高棉帝國:
高棉帝國是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柬埔寨的一個古國。高棉於中國古籍亦稱為吉蔑、閣蔑。 統治時期最為強盛,建立高棉國家。
高棉軍隊擁有數百頭戰象,他們征服了周邊大多數地區,約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臘的國家,它在700年前後闍耶跋摩一世統治時期最為強盛。
13世紀時,人們逐漸厭倦被迫為神王服勞役,高棉社會開始瓦解。1431年,入侵的暹羅軍隊強迫高棉人放棄吳哥,因此高棉帝國滅亡。
吳哥王朝:
8世紀時,吳哥王朝建立,真臘重歸統一,吳哥王朝與唐元明三朝接壤。吳哥王朝極盛時,佔有今柬埔寨全部、泰國及寮國大部、越南及緬甸南部,是東南亞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國家。
對中南半島幾乎所有國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該國也奠定了中南半島諸國的文字基礎和宗教基礎。吳哥,詞源於梵語,意為都市。它是9~15世紀東南亞高棉王國的都城。
(7)高棉人為什麼信印度教擴展閱讀:
約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臘的國家,它在700年前後闍耶跋摩一世統治時期最為強盛。高棉人信俸印度教,這一時期接受佛教.真臘衰落,被爪哇人短暫佔領了一段時間。
802年,闍耶跋摩二世建立高棉國家,他是一位神王,在吳哥王城作為帝國首都。高棉軍隊擁有數百頭戰象 ,他們征服了周邊大多數地區。
1010-1150年蘇利耶跋摩一世和蘇利耶跋摩二世的統治時期,帝國步入極盛。13世紀時,人們逐漸厭倦被迫為神王服勞役,高棉社會開始瓦解。
1431年,入侵的暹羅軍隊強迫高棉人放棄吳哥 ,高棉帝國滅亡,吳哥王城從此被煙沒在叢林之中。高棉帝國是東南亞最大的連續的帝國,是現在的柬埔寨。
帝國從王國脫離 Chenla時常統治或vassalised現代天的部分寮國,泰國、越南。在帝國的形成期間,帝國有密集的文化。
政治和貿易關系與 Java和以後與 Srivijaya 在高棉狀態的南部的邊界之外放置的帝國。 它最偉大的遺產是吳哥窟是資本在帝國的天頂期間。吳哥窟負擔證詞到高棉帝國的巨大力量和財富和的信仰系統品種它隨著時間的過去光顧。
Ⅷ 關於高棉帝國的資料謝謝,急
高棉帝國是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柬埔寨的一個古國。高棉(Khmer)於中國古籍亦稱為吉蔑、閣蔑。
興起
約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臘的國家,7世紀中闍耶跋摩一世統治時期最為強盛,勢力直達今日寮國境內和泰國的東北部。高棉人信俸印度教,這一時期接受佛教。真臘衰落,被爪哇人短暫佔領了一段時間。802年,闍耶跋摩二世建立高棉國家,他是一位神王,在吳哥王城作為帝國首都。高棉軍隊擁有數百頭戰象,他們征服了周邊大多數地區。1010-1150年蘇利耶跋摩一世和蘇利耶跋摩二世的統治時期,帝國步入極盛。
衰落
13世紀開始受到安南和暹羅的攻擊,高棉人放棄吳哥,遷都金邊,吳哥王城從此被煙沒在叢林之中。
柬埔寨歷史:
扶南(1世紀 - 約630年)
真臘(約630年 - 802年)
水真臘
(約705年 - 802年) 陸真臘
(約705年 - 802年)
吳哥王朝
(高棉王國)
(802年 - 1432年)
柬埔寨(1432年 - 1864年)
法國統治時期
法屬印度支那聯邦
(1864年 - 1953年) 日本佔領時期
(1941年 - 1945年)
柬埔寨王國(1953年 - 1976年)
民主柬埔寨(1976年 - 1990年)
柬埔寨(1990年 - 1993年)
柬埔寨王國(1993年至今)
柬埔寨歷史:
柬埔寨是東南亞地區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建國於公元1世紀,在古代歷經扶南、真臘時期,其中9到15世紀初的吳哥王朝國力強盛,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16世紀末開始,真臘走向衰落,到了18世紀末,柬埔寨基本上處於強鄰的控制之下,成為屬國。同時,從17世紀到18世紀越南逐步吞並了下柬埔寨的全部領土,形成了今天的越南南方。
柬埔寨為中南半島古國,有兩千年以上之歷史。 扶南為秦、漢屬國。《後漢書》稱為「究不事」,《隋書》首先稱為真臘(來自暹粒 Siem Reap 對音)。《唐書》稱為吉蔑、閣蔑(都是Khmer的對音)。宋代稱為真臘,一名真里富,元朝稱為「甘勃智」,《明史》稱「甘武者」,明萬曆後稱「柬埔寨」。「究不事」、「甘勃智」,「甘武者」、「柬埔寨」都是 Camboja 對音,真臘、真里富來自「暹粒」Siem Reap。
西元一世紀時,柬境建立扶南國,奉印度教為國教,故受印度文化影響甚深。扶南王國國都是毗耶陀補羅城(Vyadhapura,梵文:獵人城),在今巴南(Banam)附近,有湄公河西北流東入海。高棉語中扶南國王叫Kurung bnam,Kurung(帝) bnam(山),扶南是bnam(山)的對音。扶南國有屬國真臘。公元七世紀中葉,扶南國為北方倔起的真臘所滅,扶南王子流亡爪哇,建立山帝王朝。
9世紀至15世紀出現的吳哥王朝,被稱為高棉帝國,國勢鼎盛,文化燦爛,版圖包括今日柬埔寨全境以及泰、寮、越三國之部份地區。明宣德五年(1430年)暹羅入侵柬埔寨,包圍吳哥城七個月,最後攻破吳哥。因為吳哥太靠近暹羅邊境,柬埔寨放棄吳哥,遷都金邊。
此後柬埔寨國勢衰敗,倍受越南侵略。1863年後又淪為法國保護國。1940至1945年曾遭日軍佔領,戰後於1953年11月9日脫離法國獨立。而後柬國歷經王國(施亞努)時期、高棉共和國(朗諾)時期、赤柬統治(波爾布特)時期、金邊政權(韓桑林)暨三派聯合政府時期、全國最高委員會(四派領袖)時期、駐柬機構(UNTAC)時期乃至目前之聯合政府時期。
柬埔寨君主列表:
[編輯] 扶南王國
[編輯] 混氏王朝(前憍陳如王朝)
不明-68年 柳葉女王 Liu Yi (與混填結婚)
68年-不明 憍陳如一世 即混填
不明 混盤況
不明 混盤盤 在位3年
[編輯] 范氏王朝
201年以前—225年前後 范蔓 (全名為范師蔓Fan Shih-Man)
範金聲 1 乙巳 225 (Fan Chin-Sheng)
范旃 15 乙巳 225
范長 1 庚申 240
243年前後—287年以後 范尋 47 庚申 240
357年前後 竺旃檀 (可能為伊朗人)
[編輯] 憍陳如王朝(跋摩王朝)
憍陳如二世 20 庚戌 410
434年以前—438年以後 持黎跋摩 40 庚午 430
485年前後—514年 闍耶跋摩 44 庚戌 470
514年—不明 留陀跋摩 36 甲午 514
[編輯] 真臘王國
550年—600年 拔婆跋摩一世 (Bhavavarman I)
600年—616年 摩訶因陀羅跋摩 (Mahendravarman)
616年—635年 伊奢那跋摩一世 (Isanavarman I)
639年—657年 拔婆跋摩二世 (Bhavavarman II)
657年—681年 闍耶跋摩一世 (Jayavarman I)
681年—713年 闍耶特維 (Queen Jayavedi)
[編輯] 國家分裂
[編輯] 水真臘(710—781)
8世紀 Queen Jayavedi
不明 Nripatindravarman
不明 Pushkaraksha
婆羅阿迭多 尼栗波提因陀羅跋摩 補什迦羅婆 商菩跋摩 羅貞陀羅跋摩 摩希提婆跋摩 闍耶跋摩一世 11 庚戌 770
[編輯] 陸真臘(615—802)
8世紀 Sambhuvarman
8世紀 羅貞陀羅跋摩一世 (Rajendravarman I)
不明 Mahipativarman
依夏那巴爾曼一世 20 乙亥 615 巴瓦巴爾曼二世 加亞巴爾曼一世 加亞德維
[編輯] 吳哥王朝
與真臘為同一國家。王朝得名於其都城吳哥。
802年—850年 闍耶跋摩二世 (Jayavarman II)
850年—877年 闍耶跋摩三世 (Jayavarman III)
877年—889年 因陀羅跋摩一世 (Indravarman I)
889年—900年 耶輸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900年—925年 曷利沙跋摩一世 (Harshavarman I)
925年—928年 伊奢那跋摩二世 (Isanavarman II)
928年—941年 闍耶跋摩四世 (Jayavarman IV)
941年—944年 曷利沙跋摩二世 (Harshavarman II)
944年—968年 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968年—1001年 闍耶跋摩五世 (Jayavarman V)
1001年—1002年 優陀耶迭多跋摩一世 (Udayadityavarman I)
1002年 闍耶毗羅跋摩 (Jayaviravarman)
1002年—1050年 蘇耶跋摩一世 (Suryavarman I)
1050年—1066年 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 (Udayadityavarman II)
1066年—1080年 曷利沙跋摩三世 (Harshavarman III)
1090年—1107年 闍耶跋摩六世 (Jayavarman VI)
1107年—1113年 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 (Dharanindravarman I)
1113年—1150年 蘇耶跋摩二世 (Suryavarman II)
1150年—1160年 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 (Dharanindravarman II)
1160年—1166年 耶輸跋摩二世 (Yasovarman II)
1166年—1177年 特裡布婆那迭多跋摩 (Tribhuvanadityavarman)
1177年—1181年 空位
1181年—1215年 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1219年—1243年 因陀羅跋摩二世 (Indravarman II)
1243年—1295年 闍耶跋摩八世 (Jayavarman VIII)
1295年—1308年 因陀羅跋摩三世 (Indravarman III)
1308年—1327年 因陀羅闍耶跋摩 (Indrajayavarman)
1327年—1336年 Jayavarman Paramesvara
1336年—1340年 Trosok Peam
1340年—1346年 Nippean Bat
1346年—1351年 Lompong Raja
1952-1357年暹羅統治,1352年—1357年 空位
1357年—1363年 Srei Soryatey
1363年-1373年 Boromraja I
1373年-1393年 Thommasaok
1393年 暹羅統治
[編輯] 金邊王朝
吳哥王朝放棄首都吳哥,遷往金邊續存。
1393年—1463年 奔哈·亞 (Ponthea Yat)
1463年—1469年 Narayana Ramadhipati
1469年—1485年 Sri Bodhya
1485年—1504年 Thommaraja
1504年—1512年 斯雷·索空托·巴特 (Sri Sukonthor)
1512年—1516年 乃依·坎 (Ney Kan)
1516年—1566年 安贊一世 (Ang Chan I)
1566年—1576年 Barom Reachea I
1576年—1594年 哲塔一世 (Chettha I)
1594年 暹羅統治
1594年—1596年 Reamea Chung Prey
1596年—1599年 Barom Reachea II
1599年—1600年 Barom Reachea III
1600年—1603年 Chau Ponhea Nhom
1603年—1618年 Barom Reachea IV
1618年—1622年 哲塔二世 (Chettha II)
1622年—1628年 空位
1628年 奔哈·托 (Ponhea To)
1628年—1642年 Outey
1630年—1640年 Ponhea Nu
1640年—1642年 Ang Non I
1642年—1659年 Chan
1659年—1672年 Barom Reachea V
1672年—1673年 哲塔三世 (Chettha III)
1673年—1674年 Ang Chei
1674年—1675年 Ang Non
1675年—1695年 哲塔四世(Chettha IV)一次統治
1695年—1699年 Outey I
1698年—1701年 安恩 (Ang Em)一次統治
1701年—1702年 哲塔四世(Chettha IV)二次統治
1702年—1703年 Thommo Reachea II 一次統治
1703年—1706年 哲塔四世(Chettha IV)三次統治
1706年—1710年 Thommo Reachea II 二次統治
1710年—1722年 安恩(Ang Em) 二次統治
1722年—1738年 Satha II
1738年—1747年 Thommo Reachea II 三次統治
1747年 Thommo Reachea III
1747年—1749年 Ang Tong 一次統治
1749年—1755年 哲塔五世 (Chettha V)
1755年—1758年 Ang Tong 二次統治
1758年—1775年 Outey II
1775年—1796年 Ang Non II
1796年—1806年 空位
1802年—1834年 安贊二世(Ang Chan II)
1837年—1841年 Queen Ang Mey
1841年—1860年 安東 (Ang Duong)
1860年—1904年 諾羅敦·安·吳哥 (Norodom)
1904年—1927年 西索瓦 (Sisowath )
1927年—1941年 西索瓦·莫尼旺 (Sisowath Monivong )
1941年—1955年 諾羅敦·西哈努克 (Norodom Sihanouk)
1955年—1960年 諾羅敦·蘇拉瑪里特(Norodom Suramarit)
1960年—1993年 空位
1993年—2004年 諾羅敦·西哈努克 (Norodom Sihanouk)
2004年至今 諾羅敦·西哈莫尼 (Norodom Sihamoni)
扶南:
扶南國也稱夫南、跋南,是中南半島的一個印度化古國,建國於公元1世紀,《漢書》中稱為究不事,遺址在今柬埔寨境內,奉印度教為國教,受印度文化影響甚深。扶南王國國都在公元五世紀在毗耶陀補羅城(Vyadhapura,梵文:獵人城),在今巴南(Banam)附近,有湄公河西北流東入海。高棉語中扶南國王叫「山帝」(Kurung bnam),Kurung(帝) bnam(山)。扶南是高棉語bnam(山)的對音。
《梁書》:「扶南國,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灣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餘里。城去海五百里。有大江廣十里,西北流,東入於海。其國輪廣三千餘里,土地洿下而平博,氣候風俗大較與林邑同。出金、銀、銅、錫、沉木香、象牙、孔翠、五色鸚鵡。其南其南界三千餘里有頓遜國,……羈屬扶南。頓遜之外,大海洲中,又有毗騫國,去扶南八千里。……扶南王數遣使與書相報答,常遺扶南王純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圓盤,又如瓦塸,名為多羅,受五升,又如碗者,受一升。……扶南東界即大漲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諸薄國。……扶南國俗本裸體,文身被發,不制衣裳。」
歷史
紀元前,扶南國有開國女王,名柳葉。扶南國之南,有徼國,有人名混填,有一天夜裡,夢見天神賜弓,混填早晨起來,便到廟中神樹下,果然得到一把神弓,隨即按照夢中指示,乘船入海,入扶南外邑。扶南國女王柳葉部眾,見混填船到,立刻派出船舶,圖謀奪取,混填張弓射柳葉船,飛箭貫穿船面,射中柳葉侍從,柳葉大驚失色,舉眾投降混填。混填成為扶南國,納柳葉為妻,生七子,各分封王,治理七邑。後來其中一位邑王混盤況,運用陰謀手段,離間其餘六位邑王,讓他互相猜疑,然後起兵將六個邑王消滅,派遣自己的幾個子孫,分治各邑,稱為小王。
盤況年九十餘死,立中子盤盤繼位為扶南王,將以國事委任大將范蔓管理。盤盤在位三年死,扶南國人共同推舉大將范蔓為王。范蔓勇健有權略,以兵威攻伐鄰國,各鄰國都服屬扶南國,范蔓自號為「扶南大王」。扶南大王范蔓雄才大略,建造大船,渡漲海,攻屈都昆、九稚、典孫等十餘國,開地五六千里,在位二十多年。後來扶南大王范蔓在伐金鄰國時得病,派遣太子金生代行。
2世紀初范蔓姊有子,名范旃,為二千兵將領,篡范蔓自立為王,並遣人先詐騙太子金生,然後殺金生。
東吳黃武四年(225年)扶南國王范旃遣使來吳國,取海路歷時一年余到印度恆河口,再取陸路,歷時四年來到東吳,獻琉璃。孫權派遣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國。
240年扶南國王范旃遣使天竺茂倫王朝。2
扶南國先王范蔓死時,有乳兒名范長,藏匿民間。范長二十歲時,結國中壯士,襲殺扶南王范旃。但後來范旃大將范尋又殺范長而自立為王。
西晉晉武帝太康(280年-289年)中,扶南國遣使貢獻。
東晉晉穆帝(357年)扶南王竺旃檀奉表獻馴象 南朝齊(479年-502年)時,扶南國僧人僧伽婆羅乘海舶來中國,到來南齊國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傳佛教。
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扶南國遣使獻方物。
天監三年(504年)梁武帝以扶南國王憍陳如闍耶跋摩為安南將軍。
天監五年(506年),梁武帝蕭衍詔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曼陀羅在京城扶南館翻譯佛經,前後16年。
天監十一年(512年)、十三年(514年)、十六年(517年)、十八年(519年)扶南國遣使獻方物。
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年),僧伽婆羅在建康逝世。
550年前扶南國勢力強盛,有眾多屬國,包括真臘國、頓遜國等 國王稱為古龍(Kurung)。
6世紀中葉,扶南國一王子巴法瓦爾曼(Bhavavarman)娶真臘國公主為妻。後真臘國王去世,真臘公主駙馬巴法瓦爾曼繼位為真臘國王。當扶南國王去世後,真臘國王巴法瓦爾曼欲兼任為扶南王,與扶南國王法定繼承人-扶南國太子-發生糾紛;真臘國王巴法瓦爾曼起兵,武力征服扶南國,將扶南國變為真臘屬國。扶南太子流亡爪哇,建立山帝王朝。
7世紀末葉,扶南國被真臘國王剎利·質多斯那滅。
扶南國王
扶南國王多姓范,來自梵文varman,王者。
女王柳葉
混填
混盤況
盤盤
范蔓
范旃
范長
范尋
竺旃檀
憍陳如闍耶跋摩
真臘:
真臘占婆碑名 kmir,為中南半島古國,在今柬埔寨境內。 真臘在秦、漢是扶南屬國。《後漢書》稱為「究不事」,《隋書》首先稱為真臘(來自暹粒 Siem Reap 對音)。《唐書》稱為吉蔑、閣蔑(都是Khmer的對音)。宋代稱為真臘,一名真里富,元朝稱為「甘勃智」,《明史》稱「甘武者」,明萬曆後稱「柬埔寨」。「究不事」、「甘勃智」,「甘武者」、「柬埔寨」都是 Camboja 對音,真臘、真里富來自「暹粒」Siem Reap。
真臘原為扶南的屬國之一,在扶南北方,國王剎利氏。
6世紀中葉,真臘國公主嫁扶南國一王子巴法瓦爾曼(Bhavavarman)為妻。後真臘國王去世,真臘公主駙馬巴法瓦爾曼繼位為真臘國王。當扶南國王去世後,真臘國王巴法瓦爾曼欲兼任為扶南王,與扶南國王法定繼承人,扶南國太子發生糾紛;真臘國王巴法瓦爾曼起兵,武力征服扶南國,將扶南國變為真臘屬國,建都伊賞那補羅城(Isanapura),伊賞那補羅又名伊賞、伊舍。扶南太子流亡爪哇,建立山帝王朝。
7世紀末葉,真臘國王剎利·質多斯那滅扶南國。
剎利·質多斯那去世,伊圖那先繼位為真臘國王。
真臘與中國關系
隋大業二年(606年)真臘國王派遣大使朝貢。
唐神龍年間(705年—707年)真臘國分裂為北方的陸真臘(又名文單國)和南方的水真臘;水真臘國都婆羅提拔,陸真臘國都在今寮國境內。9世紀初水陸二真臘又歸統一。
宋政和六年(1117年),真臘國王派遣大使朝貢,賜朝服。
宋宣和二年(1120年),詔封真臘國王與占城。
南宋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占城入侵真臘,真臘國屢戰屢敗。
南宋慶元年間(1195年—1200年)真臘國大舉反攻,佔領占城,納入版圖。這時真臘國擁有戰象近二十萬頭,國土七千里,成為南海強國。
元朝置為占城省。
元成宗鐵穆爾在元貞二年(1296年)派遣周達觀出使真臘。周達觀和他的大使團駐吳哥一年。回國後周達觀寫了關於真臘風土民情的報告《真臘風土記》。
明洪武六年(1374年),真臘國王忽兒那派遣使臣奈亦吉郎獻方物。
明永樂二年(1404年),真臘國王參列婆匹牙派遣使團九人朝貢。
9世紀至15世紀出現的吳哥王朝,被稱為高棉帝國,國勢鼎盛,文化燦爛,版圖包括今日柬埔寨全境以及泰、寮、越三國之部份地區。
明宣德五年(1430年)暹羅入侵高棉帝國,包圍吳哥城七個月,最後攻破吳哥。因為吳哥太靠近暹羅邊境,高棉帝國放棄吳哥,遷都金邊。此後中國歷史文獻中稱此國家為柬埔寨。
網路的資料這里就不追述了,請點擊鏈接你就可以看到了。
網路地址:http://ke..com/view/158541.htm
詳細介紹了一下古代高棉帝國的情況,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Ⅸ 關於教皇與皇帝關系的資料,謝謝
在古代歐洲教皇是一個宗教的領袖,他的權利遍及有基督徒的地方,所有的皇上都他的下屬,教皇的權利在英國光榮革命時期受到動搖,英國規定英國的基督徒只受制於本國的皇帝,在拿破輪時期教皇的權利受到打擊,拿破輪公然拒絕教皇為他帶上皇冠,教皇的收入主要原自於基督國的百姓,教皇公然發布贖罪眷來獲得利益,他們還掌握武裝,在當時的歐洲的排序是這樣的1教皇2皇帝3教徒4貴族5武士6百姓 現在只有梵蒂岡有教皇,他在羅馬東南面的一塊高低上他的權利顯然已經很小了
Ⅹ 關於高棉王國的傳說故事
高棉王國
高棉王國是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柬埔寨的一個古國。高棉(Khmer)於中國古籍亦稱為吉蔑、閣蔑。
高棉帝國,又叫吳哥王朝,伊勒到東南亞中南半島個古國,領土范圍主要是乃歇個柬埔寨,全盛時期加仔乃歇個泰國搭仔寮國。
大約莫匝公元400年,高棉人起個叫真臘個國家,可以算是高棉帝國個前身。7世紀里向,闍耶跋摩一世統治個辰光勢力直到乃歇個泰國東北搭寮國,加上高棉人由信印度教改信仔佛教。後頭真臘撥爪哇人短暫統治仔一段辰光。
802年,闍耶跋摩二世復國,定都吳哥王城,伊用好幾百隻戰象徵服仔四周個地方1010年至1150年蘇利耶跋摩一世搭蘇利耶跋摩二世統治個辰光,帝國交關結棍。
13世紀開始,高棉撥安南搭暹羅攻打,高棉人惟有放棄仔吳哥,遷都去金邊勒浪,吳哥王城居淹沒勒茫茫個森林裡向哉。
其它的,你自己再搜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