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朝的擴張戰爭過程是怎樣的
一:蒙古西征
蒙古西征之戰是公元13世紀上半期蒙古帝國征服中亞和東歐的戰爭。
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以驃悍的武功征服了歐亞地區,以蒙古為中心,建立起由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組成的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在斡難河(今鄂嫩河)畔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家。
蒙古國建立後,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貴族不斷發動掠奪戰爭,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南下與西征,南下攻擊的主要目標是南宋和金朝,西征則是征服中亞東歐各國。
蒙古西征共有3次,第一次是1217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
第二次是1234年至1241年拔都西征。
第三次是1253年至1258年旭烈兀西征。
第一次蒙古西征:成吉思汗西征中亞大國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在中都(今北京)附近停留期間,中亞大國花剌子模沙(國王)阿拉烏定·摩訶末(穆罕默德)派遣以巴哈·阿丁·吉剌為首的使節晉見成吉思汗,其目的是為了了解蒙古征服金國後的真實情況。成吉思汗盛情款待了使團成員,並表示:朕為東方的統治者,沙就成為西方的統治者吧。我們雙方保持和平友好的關系,要讓商人自由通行1216年,成吉思汗派使者和商隊回訪花剌子模國(居今黑海東、威海西,錫爾河南)。1218年春,花剌子模沙在布哈拉接見了蒙古使者,同意成吉思汗的提議,雙方締結了和平通商協定。
第二次蒙古西征:蒙古長子軍出征歐洲,金帳汗國形成
1235年,太宗窩闊台大汗在哈剌和林(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召集大會,決定征討欽察、斡羅斯、波蘭和匈牙利(馬札爾)等裏海以北未降服諸國。按照察合台的長子出徵人馬眾多,威勢盛大的提議,諸王、萬戶、千戶、百戶、那顏等的長子參加這次出征,故稱長子軍出征。參加出征的有術赤的兒子拔都、斡兒答·昔班和唐兀惕,察合台的兒子拜答兒、孫子布里,窩闊台的兒子貴由、合丹,托雷的兒子蒙哥、拔綽以及成吉思汗庶子闊列堅等。全軍有15萬人,拔都為統帥,速不台為副統帥。1236年秋,蒙古諸王及速別額台統帥的軍隊在布里阿耳境內與拔都會合。
第三次蒙古西征:蒙哥汗派旭烈兀西征,蒙古軍遭埃及人反擊
旭烈兀西征,是蒙古軍的第三次西征。這次西征的主要目標,是征服裏海以南的亦思馬因派和報達(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哈里發。
亦思馬因派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一支,源於阿里後裔、第六代教長的長子叫亦思馬因,故稱亦思馬因派。此派傳教者哈散撒巴於1090年從塞爾柱突厥人手中佔取了阿剌模忒堡,並以此為中心,在裏海以南山區險隘處築百多座城堡,作為據點,形成一個獨立的宗教國。
② 歷史中,元朝大軍擊滅40餘國,怎麼不敢踏進印度一步
中國古代皇帝,一般都秉承儒家中庸理念為治國大綱,提倡“懷柔遠人”“以德服人”,在大部分時候,都在奉行保境安民為主的宗旨,頻繁發動對外戰爭開疆闢土,往往會被儒生們視為“窮兵黷武”之舉,飽受非議。但到了元朝,這種局面卻為之一變,從保守防禦一百八十度大變臉,一躍成為讓整個歐亞大陸都惶恐不安的“侵略者”。
最關鍵的因素,是當時正值七八月間,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正值一年之中溫度最高的季節,熱浪滾滾,酷熱難耐,時至今日,印度每年夏天都有中暑而死的很多報道,可想溫度之高。來自北方漠北草原的蒙元將士,習慣了寒涼氣候,根本無法適應在印度的酷暑中長途行軍作戰。而且此時印度也已進入雨季,連綿大雨動不動持續十天半月,給蒙元軍的作戰行軍都帶來難以克服的極大阻礙。在這種情況下,蒙元大軍如果一意孤行進入印度,後果不堪設想,只怕將會匹馬不還。因此元朝立國期間,從始至終都未敢進入印度一步。
③ 元朝大軍一口氣擊滅40餘國,為何不敢踏進印度呢
元朝當時之所以沒有對印度發出進攻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正好是七八月,印度是在南亞大陸上面的,當時正是印度全年溫度最高的時候。當時印度每年都有,因為夏天中暑而死的人,所以當時元朝的將士大多數是來自於北方草原的這些將士,根本就無法適應印度的氣候。雖然當時元朝軍隊有著非常大的野心,但是卻從來沒有想要攻佔過印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時間已經到達了七八月份,是印度溫度最高的時候。由於印度處於南亞大陸,所以每到這個時候都有人因為中暑而死。這些元朝的將士已經習慣了北方草原上的氣候,所以根本就無法適應印度。最後只能放棄對這個國家發起進攻。
④ 元朝時期,蒙古鐵騎要是征服印度,如今世界會是怎樣一個局面
蒙古鐵騎作為華夏史上最勇猛的軍隊,曾經創下了征服半個歐洲的壯舉。令人惋惜的是,卻沒能將印度給捎帶著拿下來。據一些史料記載,之所以成吉思汗沒有染指印度,是因為隊伍打到印度河流域的時候,從河水中冒出來一隻怪獸,然後正當蒙古兵准備彎弓搭箭射殺時,怪獸口吐人言說:“汝主早還”。
當然了,如果蒙古軍隊能克服地域問題,那必然就是另外一番局面了。要知道能征服印度,也就意味著東南亞其他小國,同樣不能逃離蒙古騎兵的征伐。而東南亞又距離中國版圖很近,相比於歐洲方面,不論資源補給還是人員填充,都能節省不少時間。情況允許之下,只需要給蒙古軍隊一些時日,基本上除了較為靠西的歐洲地區,大部分的地域都會納入元朝的版圖。
不給過版圖大了也有一點不好,就是管理方面。俗話講,山高皇帝遠,最終還是免不了一番惡戰。
⑤ 中國元朝時有進行東,北,西征伐,為什麼沒有南征越南與印度等國啊
元朝都征討過越南和印度。
越南是在元世祖征討的,元世祖的兒子鎮南王脫歡和速不台把越南的國王趕到了海島上,越南請罪臣服。
印度是在成吉思汗時期西征平定花剌子模王子扎蘭丁叛亂的班師途中,順便佔領了部分印度河地區。當時的印度是四分五裂的國家,當時的印度河地區是否是歸印度中央政府管轄我也不知道,可能還是花剌子模(當然了,花剌子模已經滅亡,王子扎蘭丁在復辟花剌子模)管轄的地區。總之印度河地區成吉思汗是侵略過的。
你不能指望元朝征服世界。征服總是有個頭的,元朝不可能看見個地方都要侵略,他自己難道不累得慌嗎?
⑥ 強盛時期的元朝為什麼對在身邊的印度沒有全力攻打
在我國歷史上頂峰時期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最大的帝國了,更是不可一世,領域之廣,至今沒有國家能出其右,可見同時代下的蒙古軍隊有多麼的強悍了。
當時的元朝歷經幾代大汗,基本上都是四方爭討,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但是有一個地方,在元朝的邊上,而蒙古人始終是沒有用很大的力量去攻擊那片廣大的地方,那就是印度!
其實元朝也攻擊過印度,當年和花剌子模戰爭時,花剌子模失敗了,後來王子跑到了印度三哥的家裡,於是為了追殺王子,元朝曾想過攻列印度,但是因為地形和各種原因沒有達到。後來的大汗窩闊台上來之後,又因為打阿富汗時影響到了印度,把個印度打的幾乎暈死過去,眼看就完了的時候,窩闊台卻去世了,上天救下了三哥,蒙古人撤了。
後來,又經歷了多次的蒙古與印度之間的戰爭,但是其間蒙古一直是沒有用全力,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像並是很重視印度這地方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蒙古人在內心裡多少有點看不上印度,我們知道,印度所處的地方,氣溫是非常的高的,根本就不是蒙古人喜歡的氣候,而且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印度作為元朝征服世界的大版圖上的一塊地方,蒙古人根本就不看在眼裡花大力氣打下它,從戰略上沒有任何的意義,所以應該說這也是印度的一件幸事了,只不過後來又被大英帝國給拿下了罷了。
⑦ 元朝對外擴張戰爭是怎麼回事
元朝對外擴張戰爭,主要是遠征西域,也征討過高麗、日本、爪畦和占城。
在蒙古國興起的同時,西域也出現了一個新興的強國,國名叫花刺子模(今土庫曼、烏茲別克交界處阿姆河下游三角洲地區,又稱回回國)。元太祖十三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一支由五百名回回人組成的商隊,赴花刺子模貿易,花剌子模訛答刺城守將為貪圖商隊財物,殺死蒙古商使。成吉思汗得訊後大怒,再次派出使臣至花剌子模,要求交出兇犯。花刺子模不但無理拒絕了成吉思汗的要求,而且還殺死了蒙古使臣。成吉思汗忍無可忍,召開宗王貴族大會,決定出兵報復。成吉思汗親率十萬大軍於太祖十四年(公元1219年)西征。
蒙古兵分四路攻入花刺子模國境:長子術赤沿忽闡河(今錫爾河)而下,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窩闊台進攻訛答剌城,另派一支軍溯忽闡河而上進攻今費爾干那盆地西部,成吉思汗本人與四子拖雷率主力渡過忽闡河,直趨不花剌(今烏茲別克布哈拉)。各路蒙古軍勢如破竹。不久,成吉思汗的軍隊包圍了花刺子模的新都撤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撤馬爾罕),另外三子的軍隊兵臨花剌子模舊都玉龍傑赤(今土庫曼科尼亞烏爾根奇)城下。在成吉思汗的主力渡過忽闡河的時候,花剌子模沙(意為王)摩訶末從撒麻耳干撤離,渡阿姆河出逃。成吉思汗派大將哲別、速不台沿途追蹤,在波斯北部輾轉搜尋。摩訶末沙病死於裏海中的一個小島後,哲別、速不台的軍隊翻越太和嶺(今高加索山),擊敗谷兒只(今喬治亞),在欽察草原大敗斡羅思(今俄羅斯)王公與欽察諸部的聯軍,向東經裏海北,回到蒙古草原。
成吉思汗本部,在攻克撒麻耳干後,渡阿姆河。當蒙古軍進入雪山(今興都庫什山脈)以南時,成吉思汗的義弟失吉忽禿忽率領的大軍,因驕傲輕敵,被摩訶末沙之子扎蘭丁打敗。成吉思汗聞訊後,並沒有責備失吉忽禿忽,而是詳問作戰經過,並親至戰場踏勘,與諸將一起總結作戰經驗。各路蒙古軍在攻取預定目標之後,多進至雪山之南,對扎蘭丁形成合圍。扎蘭丁在蒙古軍優勢兵力面前奮勇抵抗,但無力取勝,只得縱馬躍入申河(今印度河)。成吉思汗敬重扎蘭丁的勇敢,下令不得放箭,任其逃脫。成吉思汗在打敗扎蘭丁之後,留二皇子察合台鎮守西域,於太祖十八年(1223年)回師。察合台奉命留在西域,成為鎮守回回之地的親貴諸王。察合台的封地與其所戍守之地相互鄰接,在西域形成了自己的特殊勢力。次年建立察合台汗國,子孫繼承,歷時一百四十五年,從公元1225年至1370年。
成吉思汗退兵以後,從興都庫什山逃向印度的花剌子模沙扎蘭丁重新進入波斯,繼續反抗蒙古統治。元太宗於即位之初,即派搠兒馬罕為統帥,向西域進兵。太宗二年(公元1230年)進至今亞塞拜然。扎蘭丁不善於團結部眾,被部將所殺。搠馬爾罕在今高加索地區四齣攻戰。他死後,太宗派拜住那顏繼任統帥。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元太宗召集忽里台大會,決定由術赤之子撥都率各支宗王貴戚和萬戶以下那顏長子出征欽察、斡羅思諸地,並命速不台為先鋒。
太宗九年(公元1237年),撥都的大軍滅亡了今伏爾加河中下游的不里阿幾和欽察,進入斡羅思境。太宗十三年,西征軍進入今中歐的波蘭、匈牙利、奧地利、南斯拉夫等地,震動整個歐洲。次年,元太宗去世,撥都回師,定居今伏爾河下游地區,建立欽察汗國,撥都為國汗,子孫繼承,歷時一百十八年,即從公元1243年到1361年。
元憲宗即位以後,因波斯北部的亦思馬因教派和占據報達城(今巴格達)的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尚未臣服,憲宗命諸王貴戚各從屬民中征發十分之二,組成一支大軍,由旭烈兀統帥西征,以怯的不花為先鋒,在怯失迷兒(今克什米爾)作戰的撒里那顏的軍隊也劃歸他指揮。旭烈兀於憲宗六年(公元1256年)攻佔木刺夷諸堡,平定波斯北部。憲宗八年攻克報達,俘殺黑衣大食末代哈里發,滅亡了立國已有五百年的阿巴斯王朝。旭烈兀乘勝橫掃苫國(今敘利亞)。次年春,元憲宗在征四川時死去,旭烈兀得到消息後,命怯的不花繼續西征,自己率主力東返波斯。同年秋,怯的不花在與密昔兒(埃及)木馬路克王朝的會戰中戰死,蒙古軍大敗,西征停止。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於至元二年(1265年)封旭烈兀為伊利汗。統治的地區包括今伊朗、土耳其東部、阿富汗西部及土庫曼南部,稱為伊利汗國,子孫繼承,歷時八十七年,即從公元1265年至1352年。
元朝西征結束以後,又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海外征服活動,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以及占城和爪哇。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數度入侵高麗,迫使其國王稱臣,由此得知海東有日本國。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世祖命忻都、洪茶丘率水師一萬五千人,從高麗出發渡海,發動首次征日之役。登陸日本後,四齣搶掠,因後援不繼,無法深入。在撤回途中,突遇大風,損失慘重。滅宋後,於至元十七年再次興師十餘萬,出動兵船九千餘艘,從高麗、浙東兩路出海征日。元軍在日本的壹歧、平壺兩島登陸,正為下一步行動舉棋不定時,台風突起,船舶大部分毀壞。元軍將帥擇好船逃回國內,餘下的軍隊被日本消滅。元世祖不甘心於失敗,於至元二十年發起大量民夫建造海船,計劃再次征日,後因人民反對而作罷。
朱元璋元世祖征討南方,首先是占城。占城即今越南南方,是華南前往東南亞海道必經之地,自古以來與我國關系密切。元滅宋以後,占城和海外番國都向元表示臣服。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元設占城行省於其國,以為遠征海外諸國的基地。占城不願受蒙古統治者的奴役,扣留途經其境前往東南其他國家的使臣。元世祖聞訊後,即命元帥唆都率水師出徵佔城,遭到占城人民的堅決反抗,未能使占城屈服,被迫撤軍。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世祖派出數千軍隊從泉州出發,起航遠征爪哇。當時爪哇適逢內亂,遠征軍支持爪哇駙馬擊敗對手,以為爪哇因此唾手可得,不再防備。爪哇駙馬突襲元軍,元軍不敵,只得退還。
元軍幾次海外遠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都未取得成功。這里可以看出,蒙古軍在內地戰爭可以施展其威力,而海外戰爭是其弱點,失敗是必然的。
⑧ 元朝西征什麼時候打到了印度
准確說是蒙古帝國西征,元朝建立時四大汗國已經統治西征的土地。蒙古帝國西征沒有染指印度,大約明朝時候,成吉思汗後裔、伊斯蘭化突厥化的中亞蒙古貴族巴布爾入侵印度,建立了印度最後一個王朝——莫卧兒帝國。
⑨ 元朝蒙古人有沒有徵服印度
元朝時候沒有主要原因1.蒙古大軍長途遠征,功列印度以前剛剛經歷了和中亞大國花剌子膜的戰爭,為了追趕敵人才進入印度的,沒有做好充分准備.
2.蒙古人長期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區,印度炎熱的夏季使的蒙古人士兵和馬匹全部被炎熱,毒蟲,和疾病困擾,未戰先亂.
3.當時的印度雖然沒有強大的王朝,但是當地民眾在內戰和對抗阿拉伯人進攻的歷史過程中養成了驍勇善戰,不怕艱險的性格,成功的利用地形和數量優勢打敗了蒙古.
4.當時有個傳說, 印度在戰爭初期節節敗退,後來有人想到以前對付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騎兵時使用過的戰象, 利用戰象另蒙古騎兵的馬不敢前進,自亂陣腳, 經過幾次吃虧後,蒙古大軍被迫撤退.
但是, 成吉思汗的一個後代帖木兒在中亞建立強大的蒙古族政權後,逐漸適應了氣候和地形, 逐漸向印度地區挺進. 過了200年後, 帖木兒的後代巴布爾帶領已經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騎兵再次進入印度,並且打敗了當地人而建立了莫卧兒王朝, 最後還是讓蒙古人統治了印度長達3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