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古代的石窟在哪裡

印度古代的石窟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08 16:07:49

Ⅰ 印度阿旃陀石窟的遺址特色

阿旃陀第二次開窟約在公元4、5世紀開始,當時該地是在瓦卡塔卡王朝統治之下,瓦卡塔卡王朝和笈多王朝有聯姻關系,所以洞窟的浮雕和壁畫也受到笈多王朝地區的影響。後期的塔堂窟有3個,即第19、26和29窟。洞窟正廳內的塔基大大升高,在塔基正面開出大龕,龕內刻高大的主尊佛像,主尊佛像和塔身連為一體,佔去塔身正面絕大部分。第26窟規模龐大,前庭正壁有建窟銘文,銘文作者是高僧阿折羅,施主是當朝權臣。7世紀時我國唐代名僧玄奘在印度曾經拜訪這里,他有精妙確切的記載,他寫道,爰有伽藍,基於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台,背岩面壑。從中可以看出是一處深谷古剎。
後期的僧房窟共有21個,形制的突出變化是在中廳正壁的正中向內增開一間佛堂。佛堂多數為前後兩進,里間有龐大的石雕佛像。大部分僧房都有許多裝飾,在中廳的頂部和迴廊的外側壁畫滿了壁畫,正門里外和迴廊列柱面都有細致繁復的浮雕。僧房也不再是過去的樸素無華,而成了富麗堂皇的佛陀壁畫世界。
印度古代繪畫在阿旃陀石窟保存得最多,水準也最高,因而這里被稱為印度古代繪畫的寶庫。後期洞窟的壁畫以第1、2、16和17這四個僧房窟最多,這是因為僧房內能作壁畫的壁面比塔堂窟多。由於洞窟建築空間進深很大,光線進入很少,白天中廳里的光線也很暗,因而壁畫才保存了新鮮的顏色,可謂琳琅滿目。這四個洞窟的壁畫是笈多盛期重彩畫的代表作。窟內壁面的塗層,製作相當細致,平整的岩石面上先作兩層草泥塗層。泥層表面砑光,再塗白灰漿,然後作畫。所用顏料除炭黑外都是礦物質,所用的青金石藍顏料從阿富汗輸入,極為昂貴。調合顏料用的是水溶膠。壁畫題材的分布也十分有規律,在前廊正壁和列柱畫佛像和菩薩像,中廳四壁主要畫佛傳和本生。天花板畫各種紋飾、人物、動植物和幾何圖形。這些紛繁的紋飾顯示出熱帶環境下到處生氣勃勃的景象,增加了中廳的華麗氣氛。
第17窟壁畫保存得最好,佛傳題材有從三十三天下凡和調伏醉象等等。故事畫的構圖是,每幅有若干情節和場面,其間用樹木、假山、房屋和門庭等道具隔開。從整體來看,各場面還是混雜交錯在一起,各情節間的時間順序也不明顯,這種構圖也正反映了當時印度人的時間循環觀念不清。第1窟壁畫保存得也比較好,畫面多用鮮明的對比色,畫幅構圖與人物描繪注重動態和表情,是阿旃陀壁畫中水平最高的。在中廳正壁佛堂門的一側畫有一個手持蓮花的菩薩,菩薩寶冠上插滿首飾,表情莊重。菩薩右手持蓮花,身體的頸、腰、臀三處各有一個折彎。菩薩的左右兩側有婦人和武士侍奉。故事發生在山林之中,這描述的正是佛教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寧靜與平和。笈多王朝的繪畫對中亞和對我國新疆的石窟壁畫也有影響。1983年阿旃陀石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Ⅱ 凱拉薩神廟是印度埃洛拉石窟第16 窟,為什麼說它是驚世大作

因為它是以非常特殊的方式建造的,雕刻在岩石上。寺廟是供奉皇帝、佛像和神靈的地方。寺廟是一個典型的石頭建築,幾乎沒有變化,它由四個部分組成:塔門、庭院、柱廊和寺廟。我們旅行時看到的大多數寺廟都是用石頭和木頭建造的。

一些學者認為這座宏偉的寺廟是由建築者通過垂直挖掘成功挖掘出來,然後雕刻而成的,而其他人則認為它是用錘子等工具從上到下一點一點地雕刻而成的。因此,直到現在,拉薩神廟是如何建造的仍然是個謎。

Ⅲ 四大石窟在哪裡

四大石窟分別是: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

一、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二、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三、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四、麥積山石窟位於位於甘肅天水。

麥積山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3)印度古代的石窟在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

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 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層。

在現在編號為「17」的洞窟曾發現從4世紀到14世紀的珍貴文物5.6萬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學,另外還設有敦煌文物研究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石窟

Ⅳ 印度舉世聞名的阿旃陀壁畫,存在什麼地方

舉世聞名的阿旃陀壁畫是印度古典繪畫的成熟和典範之作,存於今德干高原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市西北100公里處的阿旃陀石窟。瓦科拉河(Waghora)奔流到這里後形成一個近乎180度的大轉彎,河谷呈馬蹄形狀。阿旃陀石窟就是在河谷高約20米的花崗岩陡壁上開鑿的,29座石窟沿河谷排列,形成一個巨大的半圓。周圍林木蔥郁,景色如畫。

壁畫創作時間約從公元前200年持續到公元650年,前後跨度達八百餘年。由於佛教的衰微,在河谷中回盪了8個世紀之久的斧鑿之聲終成絕響。

Ⅳ 世界八大石窟是哪八大

1、重慶大足石刻

重慶大足石刻其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金礦,是旅遊觀光的最佳去處。

1999年12月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大足地區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時間跨度從9世紀到13世紀。

這些石刻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並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

2、巴米揚石窟

位於阿富汗興都庫斯山中的佛教遺跡,石窟系就大岩壁雕鑿而成,年代約在四~七世紀左右,有削崖而雕成的二大立佛像,及近千個窟龕。

有如敦煌在中國文化西傳及西方藝術與思想傳入中國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樣,巴米揚是外來文化進入印度或印度文化傳入西亞、中亞的門戶。遺憾的是在2001年兩座立佛被塔利班摧毀。

3、甘肅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長約1600米。現在洞窟492個,其中珍存北涼至元各朝代繪制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

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991年頒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4、柬埔寨吳哥窟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哥特式建築。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建造於12世紀,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

5、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

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6、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

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2014年6月麥積山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7、印度孟買象島石窟

印度中世紀印度教石窟位於距孟買約10千米的海島上。象島石窟寬宏雄偉,大多由岩石外部向內開鑿,形成了一座座巧奪天工的地下神殿。雕刻的題材多與印度教有關,表現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神的傳說故事,也有表現古印度人民的生活情景。

8、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雲岡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5)印度古代的石窟在哪裡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開鑿歷史

根據《魏書》記載,龍門石窟開鑿於雲岡石窟之後。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於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

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外來的宗教佛教成為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為了控制中原地區,太和十八年(494年),

孝文帝將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遷都洛陽的前幾年。此後在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復和續作,

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最大,長達150年之久。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

盜鑿破壞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為的盜鑿破壞十分嚴重。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清末和民國初年的游記史料記載了當時石窟造像被盜嚴重。

此外,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毀了大量的山麓佛龕。由於戰亂管理空虛,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

保護修繕

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13]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00年11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

這些詳實描述佛教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2006年1月龍門石窟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2007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龕數量中國之最。

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於2007年3月28日結束了面部修繕工程,保護人員沒有對大佛進行大的修復,只是對大佛表面除塵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邊細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龍門石窟

Ⅵ 舉世聞名的古印度阿旃陀壁畫是在什麼位置上開鑿的

瓦科拉河(Waghora)奔流到這里後形成一個近乎180度的大轉彎,河谷呈馬蹄形狀。阿旃陀石窟就是在河谷高約20米的花崗岩陡壁上開鑿的,29座石窟沿河谷排列,形成一個巨大的半圓。周圍林木蔥郁,景色如畫。

Ⅶ 埃洛拉石窟群的基本介紹

埃洛拉石窟群(Ellora Caves),位於印度馬拉哈斯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市西北約30公里。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埃洛拉石窟群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埃洛拉石窟群建於公元4世紀中葉至11世紀,共34座石窟,坐東面西,白南至北綿亘1500米,逶迤散落在薩雅迪利山的斜坡之上,是古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藝術的傑作。 埃洛拉石窟(ElloraCaves)位於奧蘭加巴德市西北約29公里處,從奧蘭加巴德搭車抵
此約1小時。此地有印度規模最大的石窟寺院群,沿著山崖建造,共有34座,有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3種不同建築風格的寺院。
埃洛拉石窟從3世紀時站開鑿,至14世紀完成。印度教。佛教和吉那教都在此活動,先後共開鑿了34座石窟寺廟。其中16座印度教寺廟、13座佛教寺廟、5座耆那教寺廟。第十窟名木匠草舍,為大乘佛教窟,兩壁石柱高4米,柱頂橫樑上刻有合十禮佛的持花信女雕像。 窟內石舍利塔高8米,直徑4米,周圍通布莊嚴妙相,足踏蓮花佛像。5米高的佛龕供奉了高約3米的坐佛像,兩旁侍立的是赤蓮花菩薩和密跡金剛菩薩,眾像體態勻稱,慈眉善目,表情自然,栩栩如生。第十二窟名蒂哈爾寺,高3層,窟內石柱和柱腳都雕有花卉人物圖案,頂層有2尊巨大佛像,別具一格。第十五窟又名十變窟,分2層,頂層兩側牆上雕有濕婆和魔鬼伊蘭牙卡卡普之死的浮雕,令人驚嘆。第十六窟蓋拉斯神廟為拉斯特拉古德王?國王克里希納於8世紀開鑿,歷時100多年完成,規模宏大,建築精美,舉世無雙。
窟內供奉大自在天濕婆神與喜馬拉雅山十首魔王羅婆那鬥法的故事石雕,引人入勝,門,窗,柱上也雕刻了精湛的藝術傑作。耆那教石窟建於9~13世紀,其中以第三十二窟最著名。三十二窟雙層寺內車因陀羅·斯帕和扎格納特·斯帕站立,二腿二臂被植物長藤纏繞,長發披肩,表現了耆那教徒矢志苦行的堅強意志。

Ⅷ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的

阿旃陀石窟 (Ajanta Caves)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達雅山的懸崖上,西距奧蘭加巴德 106 公里。石窟環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錯落,綿延 550 多米,以壯麗的建築、精美的雕刻和壁畫,與泰姬陵並稱為印度的雙壁。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為佛殿、僧房而開鑿的,距今已有 2000多年的歷史。「阿旃陀」一詞源於梵語「阿謹提那」,意為「無想」。全部石窟 29 座,從建築形式上基本分為支提與毗訶羅兩類。第 9、10、19 和 26窟為支提,其餘 25 座皆為毗訶羅。支提窟當中置窣堵婆,天然岩鑿,內殿四周,建造列柱。毗訶羅內部陳設簡單,有石床、石枕和佛龕。石窟內有精美的壁畫和精工細鑿的雕刻,因建成時間不一,各具特色。內容描繪了釋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當時印度社會生活和宮廷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戰爭、樂舞以及勞動人民狩獵、畜牧、生產等場面,內容十分豐富。第 1 號石窟建於 7 世紀,是大乘派佛教建築的典範。窟內有一尊釋迦牟尼雕像,高 3 米,從 3 個角度觀看有 3 個不同的神態:從正面觀看,佛似沉思,左面看似在微笑,右面看又似庄嚴凝視。拱門和 6 根大柱上雕有飛天和仙女,刻畫細膩精巧,形態優美。中間有一大廳,四周壁畫上有 500 羅漢像,其貌各異,表情豐富。第 1 窟內壁畫場面的幅度皆較大,最著名的是持青蓮菩薩像,妙相庄嚴,頭戴寶冠,肌肉勻稱。窟內前壁的波斯使節來朝圖,反映了印度和波斯聘問通好的場面。該窟中的灌頂圖、屍毗王本生圖和降魔圖,也都是十分精彩之作。第 2 窟時代最晚,其前廊壁上與藻井等處都有壁畫。洞內左右的小佛龕壁畫尤引人注意,右龕以山嶽為背景,塑造了婦女和兒童的形象,左龕的重層室內,奴婢們簇圍一貴婦人,人物頗為寫實。另外,周壁上的鹿王本生、摩耶夫人之夢等佛教故事,情節曲折,內容更為廣泛。在第 16 窟內左邊牆上的壁畫,是喬達摩出家修道時他妻子的悲哀畫面,喬達摩出家修道後,妻子耶輸陀羅斜坐在椅子上,微微低頭,憂傷欲絕、痛不欲生的神情活現於畫面。在 16 窟的外面,有一條小路,是在岩石上鑿成的,從石階下去有一門,門外兩旁各有一隻用黑石雕成的大象守門,再往前就是巴哥拉河岸。據說,唐朝玄奘法師在公元 638 年曾航行到此登岸,訪問阿旃陀石窟。在第 17 窟里的佛在兜率天宮說法一畫,生動地描繪了眾多善男信女騎馬、乘車從各個地方趕來,集中精力聽講的情景。畫中人物表情各異,不同的坐騎也表現得生動逼真。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築、雕刻和繪畫之大成,融三者於一體。它雖然取材於佛的生平事跡,但卻如實地反映了當時印度古代宮廷生活和社會風貌。壁畫和雕刻的優秀藝術,不僅對後來印度的美術產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對東方佛教所曾傳布的國家和地區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Ⅸ 巴米揚石窟的詳細情況

二大石佛中,西大佛高五十五(一說五十三)公尺,從其壁畫來推測,約成於五世紀。東大佛高三十五(一說三十八)公尺,完成年代較西大佛早。據法國考古學調查團的調查,窟寺的設計有正方形、長方形、八角形及圓形等形式,天井則有半圓拱門式、圓頂、平頂等各種形式,亦有作出列栓、列龕或拱門者。寺院包括祠堂、僧坊與會堂。窟內天井及側壁均有裝飾窟寺的壁畫,描繪出佛、菩薩、供養者、日神、月神、飛天的圖像。其中以東大佛天井中的太陽神蘇利亞圖特別受注意。又,其中的佛坐像,是巴米揚頗具特色的圖繪。此外,在石窟中也曾發現梵文佛典及基爾基特(Gil-git)寫本。
另外,在巴米揚盆地東南的卡克拉克(Kakrak)、西南的賀拉提,也有為數近百的石窟群。在其南側台地上,有後世回教徒所建立的都城。由於十三世紀時遭蒙古人破壞,故已成為廢墟。
興都庫什山脈橫延於阿富汗中央地帶,二分阿富汗為南、北兩域。凡是南北之間的通道,都要翻過此一峻險山嶽。據說,『興都庫什』的原義就是『屠殺印度人的殺手』,意即不容來自印度的侵略者逾越此山而來。語源的真偽尚可另當別論,但是山脈的連峰頂戴萬年銀雪,確具天然屏障的英姿。古代道路至伽畢試附近遇到興都庫什,像尋找出口一般,沿著戈爾班德河西溯而上,再西越希巴爾隘口,到達『巴米央』。
巴米央溪谷之間,東支的佛拉第與西支的克拉克二谷匯流之處,有一片長約三公里的翠綠平地。這一片綠野之南是高逾五千公尺的科伊巴巴山和連綿峻嶺,發出皎白的光輝。紅褐色的斷崖屹立在綠野之北,峭壁上東西三公里之間鑿有為數二千有餘的石窟,峭壁東西兩端並雕二座大佛。東佛高三十八公尺(原以為僅三十五公尺,經不久前印度探險隊調查,證實為三十八公尺),西佛高五十三公尺,都直接雕在峭壁上。此地的道路兩旁有用土塊建造的房屋櫛比相連,長約二、三百公尺,這便是現在的巴米央市集。除此之外,只有麥田、路邊的白楊樹和幾幢農舍作點綴。真不知有何人間的語言,足以用來描述此一溪谷的幽靜與美。
咸認三十八公尺高的東邊大佛較五十三公尺高的西邊大佛古老,但是可供推知年代的古錢、銘文、文獻……等全無著落,唯有根據其雕塑樣式來加以推定。兩尊像都是連同巨大的佛龕鑿刻峭壁而成,唯有頭發及衣紋部分系屬塑造。二大佛均屬犍馱羅佛像系統,但是寬臉及聳肩的嚴謹體形甚具特徵,很可能是敦煌及雲崗等地初期大佛所繼承的樣式起源。除此之外,衣薄、衣紋線條流麗、腿部豐滿,令人聯想印度中部一帶,五、六世紀的笈多王朝樣式。這些特徵是土著化的結果所造成的呢?抑或真受笈多美術的影響呢?這就很難遽下定論。
佛龕壁面上曾經繪滿了色調明亮的壁畫,至今仍存幾個相當大的部分。波斯人的薩桑王朝在三世紀中葉推翻貴霜王朝,佔領阿富汗;然而,這些壁畫的構圖中,薩桑的波斯風格非常明顯。因為薩桑的影響歷然,所以不可能是三世紀以前之作,倘若確實受過笈多的影響,則更不可能在五世紀之前。有關此二大佛的文獻中,最古的是中國的《北史》〈西域傳〉和玄奘的《西域記》,都是七世紀前半的記錄。那時,二大佛的表面都用金或銅裹著,燦然發光。《西域記》形容這里的佛教盛況說︰『伽藍數十所、僧徒數千人。』但若欲根據佛像及壁畫的樣式,判定其年代,則似乎需要更多的調查。
在那大貴霜帝國的時代里,巴米央曾為興都庫什山脈之南與北的交通必經之地,但是我們無法獲悉佛教何時傳入此地。說一句泄氣話,我們根本不知貴霜王朝時期是否真正有過佛教。
三世紀前半,薩桑王朝的波斯抬頭時,貴霜就已失去幾乎所有的阿富汗領土。大貴霜的最後一位國王是阿努德伐(亦譯為發斯德伐),這正是一個純印度味道的名字(德伐即提婆──天、神之意),貨幣的設計款式也是印度的,可知貴霜業已放棄阿富汗領土,淪為印度世界之中的一個小王國。薩桑王朝的出現帶給貴霜決定性的打擊,阿富汗在薩桑的勢力下分裂很多小王國,巴米央也成了一個地方小王國,臣屬於薩桑。這時,巴米央雖然仍為興都庫什南北交通的要沖,但是已在薩桑的版圖之中,而且只是個邊境之地。
巴米央遺跡的特徵不僅在於大佛。雖然石窟僧院內部牆壁上的佛像皆已悉數破壞而無存,但是安置佛像的痕跡歷然可見。在放眼看去幾可全面遮蓋壁面的佛像群背後,我們不難發現『多佛、多菩薩思想』的一大潮流業已形成。一層又一層的同心圓上面,畫有幾乎難以數得清的佛像;唯有大乘佛教的獨特宇宙觀之下,壁畫上才能有如此滿布諸佛的世界。
佛教思想中,自古即有過所謂七佛或二十五佛等『過去佛』思想,但是在傳統的上座部佛教中,只有釋迦一佛是現在佛。到大乘佛教興起,才主張發起『誓願求菩提者』均為菩薩,而且所有菩薩都有成佛的可能,於是產生了有別於原有一佛思想的多佛多菩薩思想。這種理念傳至中央亞細亞的特殊風土之中,促成了視覺上的多佛表現。因為如此造成的多數佛像存在,所以更堅定了多佛思想的理念,使多佛的觀念更具現實感。於是,遂造成了一種互為因果的循環,使多佛表現更為積極。
多佛表現的濫觴,發自佛塔的列龕。
最初的佛像出現在佛塔台基的周圍,是佛塔的裝飾之一部分。但是,這些佛像卻在觀佛三昧的實踐過程中,強烈地震撼了出家眾,且恃其所具有的具象性,深深地打動了在家信徒之心,不多久,就有了快速的成長,遂至與其母胎──佛塔──相爭信仰主座的地位。於是,有些佛像在製作的時候就脫離了塔,單獨成為膜拜之用的像,形成了有利的發展形態;有些佛像則仍然依附著佛塔,亦即以佛塔的附像之形式,繼續發展下去。
黑山佛塔群是最顯著的例子,形式古老的初期佛塔不設佛龕,但是稍晚的佛塔就起了變化,圓柱佛塔周圍有列龕圈住,狀如綁上了頭巾。列龕中的佛像悉已散失一空,但是不難想像查拉拉巴德、脫普達拉、布爾吉卡費爾、謝瓦基及格爾達拉等遺跡的佛塔上,列龕中擺滿了佛像時期的情景。我們相信,佛塔雖然壯偉巨大,但是信徒們前來禮拜時,對象實為圈繞圓柱外圍的諸佛,在他們的印象里,佛塔必為僅供安置佛像之物。
三、四世紀的佛跡──如哈達或修特拉克遺跡等──也有多佛的表現,但是安置的部位有所不同,不再把佛像放在圓柱形的塔周,而是放在塔基四周。因此,圓柱體的部分反較塔基部分短,在多層基壇的四周設龕,用以安置佛像。這種形式,可說是犍馱羅初有佛像時的形式,極其自然地發展而來,可能與大致同一時期的笪剎屍羅喬里安僧院遺跡的形式同屬一個系列。但是,我們無法斷定,這種形式的多佛表現確以堪稱『多佛思想』的明確意識為基礎。最低限度,這種表現方式極其酷似二世紀初期印度摩偷羅的方式,所以也很可能是過去的諸佛而並非現在的多佛;因為摩偷羅的佛像就是將過去七佛及彌勒佛的佛龕並列在一起。每一尊佛像的姿勢及樣態不同,藉以表示各為不同之佛的情形很多。
相反地,巴米央石窟的多數佛像雖已盡失,但是層層排列的佛像必無個性之別,一定是眾多同一姿態的佛像並排在一起。因為,現存的壁畫斷片就是如此,甚難自其中尋出過去佛的精神。初期佛塔的列龕空空如也,所有佛像早已散失,相信其中所安置的佛像也大致如此,每一尊佛像都很相似。到了佛像覆蓋佛塔表面,佛像取代佛塔而成為膜拜對象後,表現多佛的場所並不緊要,仍將佛像安置塔上圓柱形部分亦可,安置在僧堂的牆上亦無不可。崇拜佛塔的觀念較重時,多佛必須置於塔圍,始能發生作用。就此觀點探討巴米央的遺構及遺物,即可猜知當時的佛塔崇拜並不盛行。可以說,佛像崇拜業已取代佛塔崇拜,大佛信仰及多佛信仰在佛像流行的刺激下,像滾雪球般地發展,到了巴米揚的地域及時代,終於達最高峰。

閱讀全文

與印度古代的石窟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0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1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19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0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398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8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76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1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3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66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1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66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4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59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4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3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3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2
伊朗的海拔多少米 瀏覽:925
nuri是什麼意思印尼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