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家一共有多少個
軸心國陣營: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同盟國陣營: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原本是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退出了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後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
蘇德戰爭:德軍:1180萬(死亡及失蹤380萬、被俘160萬、傷病約700萬)
蘇聯紅軍:2960萬(死亡及失蹤915萬、被俘446萬、傷病1832萬)
另有約1740萬蘇聯平民及220萬德國平民死於戰爭
拓展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這場戰爭使蘇聯徹底摧毀了西部強大的納粹德國。此後,聯邦德國至蘇聯之間的東歐國家淪為蘇聯的傀儡國,蘇聯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❷ 被捲入二戰的國家有多少個
波蘭:1939年9月1日 參戰國
英國:1939年9月3日
澳大利亞:1939年9月3日
紐西蘭:1939年9月3日
法國:1939年9月3日
尼泊爾:1939年9月4日
紐芬蘭:1939年9月4日
湯加:1939年9月4日
南非:1939年9月6日
加拿大:1939年9月10日
丹麥:1940年4月9日
挪威:1940年4月9日
比利時:1940年5月10日
盧森堡:1940年5月10日
荷蘭:1940年5月10日
自由法國:1940年6月18日
希臘:1940年10月28日
南斯拉夫:1941年4月6日
蘇聯:1941年6月22日
圖瓦: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10月11日
巴拿馬:1941年12月7日
菲律賓:1941年12月7日
哥斯大黎加:1941年12月8日
多明尼加:1941年12月8日
薩爾瓦多:1941年12月8日
海地:1941年12月8日
宏都拉斯:1941年12月8日
尼加拉瓜:1941年12月8日
美國:1941年12月8日
中國:1941年12月9日(雖然在盧溝橋事變時即與日軍展開全面戰爭,但是直到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對日宣戰)
瓜地馬拉:1941年12月9日
古巴:1941年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1941年12月16日
墨西哥:1942年5月22日
巴西:1942年8月22日
衣索比亞:1942年12月14日
伊拉克: 1943年1月17日
玻利維亞:1943年4月7日
伊朗: 1943年9月9日
義大利:1943年10月13日(脫離軸心國)
哥倫比亞:1943年11月26日
賴比瑞亞:1944年1月27日
羅馬尼亞:1944年8月25日(脫離軸心國)
芬蘭:1944年9月4日
保加利亞:1944年9月8日(脫離軸心國)
聖馬利諾:1944年9月21日
阿爾巴尼亞:1944年10月26日
匈牙利:1945年1月20日(脫離軸心國)
巴哈瓦爾布爾:1945年2月2日
厄瓜多:1945年2月2日
巴拉圭:1945年2月7日
秘魯:1945年2月12日
烏拉圭:1945年2月15日
委內瑞拉:1945年2月15日
土耳其:1945年2月23日
黎巴嫩:1945年2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8月25日
大德意志帝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大日本帝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義大利王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羅馬尼亞王國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 (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 (傀儡政權)
❸ 印度的國家有哪些
二戰之前的印度包括: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孟加拉,尼泊爾。
甘地領導的印度獨立後,就剩下現在的印度了。
❹ 二戰中有多少個國家參戰
共計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到戰爭中。
戰爭分為兩方陣營,為軸心國陣營和同盟國陣營。
軸心國陣營:
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同盟國陣營:
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4)二戰的印度有多少國家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❺ 二戰後被分裂的民族和國家
1、朝鮮(主體朝鮮族)
二戰前的朝鮮包括現在的韓國和朝鮮。二戰前,從1910年開始這地方是日本人的殖民地。日本投降後,美蘇分別佔領朝鮮。最後在雙方的支持下分別建立了韓國和朝鮮。
2、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二戰前的巴勒斯坦包括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全部地方。當年是沒有以色列的國家的,這是英國人的支持猶太人才能在巴勒斯坦建國的。
中東的不穩定也就是因為當年英國人的決策導致的。這也是巴勒斯坦為什麼一直和猶太人打,因為之前那些地方都是巴勒斯坦的。
3、印度(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馬拉地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盧固族、泰米爾族)
二戰前印度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當然還是存在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1947年英國的蒙巴頓制定了《蒙巴頓方案》把印度一分為二,一個是印度一個是巴基斯塔。
不過後來印巴一直為克什米爾的歸屬打仗,最後印度把巴基斯坦的東巴基斯坦給打獨立了,於是就成為了孟加拉國。
4、德國(德意志人、索布人)
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美、英、法四國處置德國的一種形式。為了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再起,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力主分割德國。
1945年6月5日,四國駐德佔領軍總司令在柏林正式聲明把德國分成 4個部分,東區歸蘇、西北區歸英、西南區歸美、西區歸法。「大柏林」區由四國共同佔領。聲明還規定由四國總司令正式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
1945年7月中旬起,四大國在德國和柏林按劃定區域實行佔領和管制。直到1990年,在西德的赫爾穆特·科爾總理領導之下重新統一。
5、越南(越族、岱依族(壯族)、泰族(傣族)、華族等民族)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聯盟(越南共產黨)在向法國宣布獨立,於1945年9月2日在河內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在此之後的1949年4月27日,流亡中的前越南皇帝保大在法國的支持下在西貢建立了越南臨時政府(南越)並就任國家元首。
1954年5月7日,法國軍隊在奠邊府被越南人民軍包圍,宣告投降。7月21日,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等國代表又在日內瓦簽署了法越停戰協定。1955年2月,美國從法國接收了訓練南越軍隊的工作,並宣布支持吳庭艷政權。
直到1976年1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統一越南共和國,定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市被更名胡志明市。越南戰爭結束。
❻ 二戰涉及國家數量
61個國家
二戰對立雙方有兩個陣線:以德日意為代表的法西斯陣線;以美蘇英中為代表的反法西斯陣線。
參加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7國,前三國是這一陣線的核心。
參加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賓、阿比西尼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賴比瑞亞、法國、厄瓜多、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47國。
按照國際會議的協議,聯和國的創始會員國都是加入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和地區。丹麥、阿根廷、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蘇聯加盟共和國)因為是聯和國的創始會員國,所以也成為反法西斯陣線的一員。
此外,還有3個國家是宣了戰的: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8月10日對日本宣戰、阿爾巴尼亞(法西斯傀儡政府)1941年10月17日對英國宣戰、暹羅(今泰國)的投降派政府1941年12月11日與日本簽訂攻守同盟,並於1942年1月對英、美宣戰。
所以,共有先後61個國家和地區的17億人口(佔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❼ 二戰時印度人口是多少
不清楚。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❽ 二戰時候加入同盟國的有多少國家為什麼印度不是的我看印度不再名單裡面印度二戰是個什麼角色
印度是的因為他當時還屬於英聯邦國家,英聯邦國家只要是英國對哪個國宣戰就也要宣戰。如果印度沒有宣戰那麼中國遠征軍不可能在印度蘭姆加基地訓練的。到二戰結束時同盟國一共52個國家。
❾ 二戰印度是否被波及到
有。
二戰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戰爭分西、東兩大戰場,即歐洲北非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
同盟國陣營
美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中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波蘭、加拿大、紐西蘭、英屬印度、南非聯邦、丹麥、挪威、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希臘、南斯拉夫、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薩爾瓦多、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古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墨西哥、巴西、衣索比亞、伊拉克、玻利維亞、哥倫比亞、伊朗、賴比瑞亞、秘魯、厄瓜多、巴拉圭、烏拉圭、委內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智利(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在退出軸心國陣營之後也加入了同盟國)。
其中英屬印度是指英國在1858年到1947年間所統治的印度次大陸,包括今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緬甸。
❿ 二戰國家有哪些
德國、日本、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傀儡政府)、波蘭、英國、澳大利亞、法國、紐西蘭、英屬印度、南非聯邦、加拿大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簡稱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帝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仆從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0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日在對待歷史這一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德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戰爭進行了徹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百般抵賴,自戰爭結束以來竭力否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歪曲給被侵略國及其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尤其是近年來,美化其對外戰爭,為其對外戰爭侵略翻案的議論甚囂塵上,日本首相、內閣官員及參眾兩院議員,下至數目眾多的民間組織、民間團體乃至個人,掀起了這場美化侵略戰爭的運動,日本這一舉動引起了社會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亞洲各國的警覺和強烈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