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敦煌飛天的資料
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其數量之多,可以說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
天最多的石窟,現將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和時代特點概述如下:
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
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佛教中把化生到凈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中雲:「外國呼神亦為天。」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領先仙」、「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宋〈太平御覽〉卷622引〈天仙品〉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
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徵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升天。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為飛仙,是飛天、飛仙不分。後業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稱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樂為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事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是不長翅磅的不生羽毛、沒有圓光、藉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敦煌飛天的時代特點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懷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的建而消逝。在這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繁榮,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歷史情況的變化,飛天的藝術形象,姿態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變發展的歷史。其演變史同整個敦煌藝術發展史大體一致,分為四個階段。
1、興起時期。從十六國北涼到北魏,大約170餘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飛天的影響,大體上是西域式飛天。但這一時期兩個朝代的飛天特點也略有不同。莫高窟北涼時的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中,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的頭上。其造型和藝術特點是:頭有圓光、臉型橢圓,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飾環孬,頭束圓髻,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寶冠,身材粗短,上體半裸,腰纏長裙,肩披大巾,由於暈染技法變色,成為白鼻樑、白眼珠,與西域龜茲等石窟中的飛天,在造型、面容、姿態、色彩、繪畫技藝上都十分相似。
莫高窟現存北涼石窟只有三個。最具有北涼風格特點的飛天,是第275窟北壁本微故事畫主體人物上方的幾身飛天災幾身飛天,頭有圓光,戴印度五珠寶冠,或頭束圓髻,上體半裸,身體呈「U」字形,雙腳上翹,或分手,或合手,有凌空飛行的姿式,但這種飛行的姿式顯得十分笨拙,有下落之感。「U」字型的身軀也顯得直硬,尚不圓潤,微彎,還有印度石雕飛天姿態的遺跡。莫高窟北魏時期的飛天所畫的范圍擴大了。不僅畫在窟頂平棋、窟頂藻井、故事畫、佛龕上面,還畫在說法圖、佛龕內兩側。北魏的飛天形象,有的洞窟大體上還保留著西域式飛天的特點,但有一些洞窟里的飛天形象,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逐步向中國化轉變。飛天的臉形已由豐圓變得修長,眉清目艉,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諧調。頭有圓光,或戴五珠寶冠,或束圓髻。身材比例逐漸修長,有的腿部相當於腰身的兩倍。飛翔姿態也多種多樣了。有的橫游太空,有的振臂騰飛,有的合手下飛,氣度豪邁大方。勢如翔雲飛鶴。飛天落處,朵朵香花飄落,頗有"天花亂墜滿虛空"的詩意。
最具有北魏風格的飛天,是畫在第254窟北壁的《屍屁王本生》故事畫上方的兩身飛天和第260窟北壁後部說法圖上方的兩身飛天。這四身飛天的突出特點是:頭有圓光,戴印度式五珠寶冠,臉型修長,因變色原因,成為白鼻樑,白眼圈,為小字臉。上體半裸,腿部修長,成大開口「U」字形。衣裙飄曳,巾帶飛舞,橫空而飛,四周天花飛落。雖然飛天的肉體與飄帶已變色,但衣裙飄帶的暈染和線條十分清晰,飛天的飛勢動態有力,姿式自如優美。
2、創新時期。從西魏到隋代,大約80餘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處在佛教天人與道教羽人,西域飛天與中原飛仙相交流,相融合,創新變化的階段,是中西合壁的飛天。 莫高窟西魏時期的飛天,所畫的位置大體上與北魏時期相同。只是西魏時期出現了兩種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種是西域式飛天,一種是中原式飛天。 西域式飛天繼承北魏飛天的造型和繪畫風格。其中最大的變化是:作為香間神的乾闥婆,散花飛天抱起了各種樂器在空中飛翔;作為歌舞神的緊那羅,天宮伎樂,沖出了天空圍欄,亦飛翔於天空。兩位天神合為一體,成了後來的飛天,亦叫散花飛天和伎樂飛天。其代表作品如第249窟西壁佛龕內上方的四身伎樂飛天
中原式飛天,是東陽王榮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間,從洛陽帶來的中原藝術畫風在莫高窟里新創的一種飛天。這種飛天是中國道教飛仙和印度教飛天相融合的飛天:中國的道教飛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體,脖飾項鏈,腰系長裙,肩披綵帶;印度的佛教失去了頭上的圓光和印度寶冠,束起了發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宣傳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長,面瘦頸長,額寬頤窄,直鼻秀眼,眉細疏朗,嘴角上翹,微含笑意。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282窟南壁上層的十二身飛天。這十二身飛天,頭束雙髻,上體裸露,腰系長裙 ,肩披綵帶,身材修長,成大開口橫弓字形,逆風飛翔,分別演奏腰鼓、拍板、長笛、橫簫、蘆笙、琵琶、阮弦、箜篌等樂器。四周天花旋轉 ,雲氣飄流,襯托著飛天迎風而飛翔,身輕如燕,互相照應,自由歡樂,漫遊太空。
北周是鮮卑族在大西北建立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雖然統治時期較短,但在莫高窟營建了許多洞窟。鮮卑族統治者崇信佛教,且通好西域,因而莫高窟再度出現了西域式飛天,這種新出的飛天具有龜茲、克孜爾等石窟飛天的風格,臉圓、體壯、腿短,頭圓光,戴印度寶冠,上體裸露,豐乳圓臍,腰系長裙,肩繞巾帶。最突出的是面部和軀體採用凹凸暈染法,現因變色,出現了五白:白棱、白鼻樑、白眼眶、白下巴。飛行姿態成敞口「U」字型,身軀短壯,動態樸拙,幾乎又回到了莫高窟北涼時期飛天的繪畫風格特點。但形象卻比北涼時期豐富得多,出現了不少伎樂飛天。
最具有北周風格的飛天,是第290窟和第428窟中的飛天。這兩個窟中的飛天。體態健壯,臉形豐圓,頭有圓光,戴印度寶冠,五官具有五白特點,上體裸露,腰系長裙,肩繞巾帶,軀體用濃厚有凹凸暈染,現因變色豐乳圓臍更為突出。第428窟中的伎樂天飛,造型豐富,或彈琵琶,或彈箜篌,或吹橫笛,或擊腰鼓,形象生動,姿態優美。尤其是南壁西側的一身飛天,雙手持豎笛,雙腳倒踢紫金冠,長帶從身下飄飛,四周天花飄落,其飛行姿態,像一隻輕捷的燕子俯沖而下。 隋代是莫高窟繪畫飛天最多的一個時代,也是莫高窟飛天種類最多,姿態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隋代的飛天除了畫在北朝時期飛天的位置,主要畫在窟頂藻井四周、窟內上層四周和西壁佛龕內外兩側,多以群體出現,隋代飛天的風格,可以總結為四個不一樣。 區域特點不一樣。在隋代洞窟里,既有西域式飛天,也有中原式飛天,更鍃 是中西合壁式的今天。
臉型身材不一樣,臉型有豐圓型,也有清秀型;身材有健壯型,也有修長型。但大多數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腰肢柔細,綽約多姿。 衣冠服飾不一樣,有上身半裸的,也有著像章支的;有穿無袖短裙的,也有穿寬袖長裙的;有頭戴寶冠的,也有頭束發髻的,還有禿發僧人式的飛天。 飛行姿態不一樣,有上飛的,也有下飛的,有順風橫飛的,也有逆風橫飛的,有單飛的,也有群飛的,但飛行的姿態已不呈「U」字型,身體比較自由舒展。 從總體上說,隋代飛天是處在交流、融合、探索、創新的時期。總趨勢是向著中國化的方向發展,為唐代飛天完全中國化奠定了基礎。最具有隋代風格的飛天,是第427窟和第404窟的飛天。 第427窟是隋代的大型洞窟之一。亦是隋代畫飛天最多的洞窟,此窟四壁上沿天宮欄牆之上飛天繞窟一周,共計108身。這108身飛天,皆頭戴寶冠,上體半裸,項飾瓔珞,手帶環鐲,腰系長裙,肩繞綵帶,多有西域飛天的形旬、服飾的遺風。膚色雖已變黑,形象仍十分清晰,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手捧花盤,有的揚手散花,有的手持箜篌、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朝著一個方向繞窟飛翔。其姿態多樣,體態輕盈,飄曳的長裙,飛舞的綵帶,迎風舒捲。飛天四周,流雲飄飛,落花飛旋,動感強烈,富有生氣。 第404窟是隋代中後期的一個中型洞窟,窟內四壁上沿畫天宮欄牆,欄牆上飛天繞窟一周。如同第427窟的飛天一樣,姿態各異,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手托花盤,有的揚手散花,有的手持各種樂器,朝著一個方向逆風飛翔,體態輕盈,姿勢優美。但在首飾服飾上有了很大的變化:頭無圓光,不戴寶冠,有的束桃型仙人髻,有的束雙環仙人髻,有的束仙童髻,臉為蛋形,眉清目稻,身材修長,衣裙輕軟,巾帶寬長。衣飾、面容、身態如同唐代初期的飛天,已經安全中國化。
3、鼎盛時期。從初到晚唐貫穿整個唐代,大約300年。 敦煌飛天是在本民族傳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印度飛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飛天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從十六國起,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代五個朝代,百年的時間,完成了敦煌飛天中外、東西、南北的互相交流、吸收、融合、完成了中國化歷程。到了唐代,敦煌飛天進入成熟時期,藝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這時期的敦煌飛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飛天的風貌,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
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經變畫最多的朝代,窟內的四壁幾乎都被大型經變畫佔領。飛天亦主要畫在大型經變畫之中。在題材上,一方面表現大型經變畫中的佛陀說法場面,散花、歌舞、禮贊作供養;另一方面表現大型經變一中佛國天界——「西方凈土」、「東方凈土」等極樂世界的歡樂。飛天飛繞在佛陀的頭頂,或飛翔在極樂世界的上空,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雲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飄曳的衣裙 ,飛卷的舞帶,真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描寫的詩情畫意。
敦煌研究院的墳家們把敦煌石窟的唐代藝術,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把這四個階段又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初、盛唐為前期,即唐王朝直接統治敦煌地區埋藏(公元618~781年);中、晚唐為後期,即吐番族占敦煌地區,和河西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管轄敦煌地區時期(公元781~907年)。藝術風格最能體現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形態。唐代前期的飛天具有奮發進取、豪邁有力、自由奔放、奇姿異態。變化無窮的飛動之美。這與唐王朝前期開明的政治,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豐富的文化,開放的國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最具有唐代前期風格中特點的飛天,是畫在初唐第321窟的雙飛天,和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飛天。
第321窟西壁佛龕兩側各畫兩身雙飛天。這兩身悄天,飛翔姿態十分優美,盡管飛天的面容、肉體雖已變成降黑色,但眉目輪廓、肉體姿態、衣裙綵帶的線條十分清晰:身材修,昂首挺胸,雙腿上揚,雙手散花,衣裙巾帶隨風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像兩只空中飛游的燕子,表現出了瀟灑輕盈的飛行之美。第320窟的四飛天畫在南壁《西方凈土變》中阿彌陀佛頭頂華蓋的上方。每側兩身,以對稱的形式,圍繞華蓋,互相追逐:一個在前,揚手散花,反身回顧,舉臂緊追。前呼後應,表現出一種既奮發進取,又又表現出自由輕松的精神境力量和飛行之美。飛天的四周,彩雲飄浮,香花紛落,既表現飛天向佛陀作供養,又表現佛國天堂的自由歡樂。飛天的肉體雖已變黑,面容不清,但整體形象清晰,身材修長,姿態輕盈,人體比例准確,線描流暢有力,色彩艷麗豐富,是唐代飛天代表作之一。
唐代後期的飛天,在動勢和姿態上已沒有前期時那種右發進取的精神和自由歡樂的情緒了。有藝術造型上,衣飾已,由艷麗豐厚轉為淡雅輕薄,人體已由豐滿嬌美變為清瘦朴實,神態已由激奮歡樂變為平靜憂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畫在中唐第158窟西壁大型《涅磐經變》圖上方的幾身飛天,這幾身飛天圍繞《涅磐經變》圖上層的菩提樹寶蓋飛翔,有的捧著花盤,有的捧著瓔珞,有的手擎香爐,有的吹奏羌笛,有的揚手散花,向佛陀供供養。但神情平靜,並無歡樂之感,在庄嚴穆的表情中透露出憂傷悲哀的神情,體現出了一種「天人共悲」的宗教境界,同時,也反映出唐代後期國力衰敗、國人憂思和當時吐蕃族統治敦煌地區時官司民向神佛乞願回歸大唐的情緒。這幾身悄天中,位於寶蓋北側一身,姿態神情表現最為傳神。其飛行姿態,昂首挺胸,手捧瓔珞,雙腿後揚,圍繞寶蓋,由上而下,輕輕飄落,背上長帶飛舞,胸下彩去飄旋。衣飾淡雅,肉體僅用線描,眉目清秀,神情庄嚴,略帶憂思。飛行姿態已無唐代前期那樣激奮輕盈,顯得有些沉重。
4、衰落時期。從五代至元代,包括五代、宋代、西夏、元代四個朝代大約460餘年,這一時期的敦煌飛天繼承唐代余緒,徒刑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已無隋代時創新多變,唐代時的進取奮發精神。飛天的藝術水平和風格特點雖有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推動了原有的藝術生命。現將這四個朝代的飛天風格簡述如下: 五代和北宋是河西歸義軍曹氏政權管轄敦煌地區的時期。這一時期的飛天繼承唐代余風,但無創新之作,且飛動有虧,不復生氣,完全推動了唐代飛天生氣歡快的基調。但曹氏政權崇信佛教,在莫高窟、榆林窟新建和重修了大量洞窟,並且建有畫院,聘用了一些當時著名的畫匠繼承仿仿唐代風格特點,在榆林窟和莫高窟也留下了一些上乘的飛天之作。其代表作品是榆林窟第16窟和莫高窟第327窟中的飛天。 榆林窟16窟是五代早期的一個洞窟,窟內所畫的飛天,雖然沒有唐代飛天的生動活潑,俏麗輕參加者,有此匠氣,但裝飾性十分好。例如此窟中一身彈古箏和一身彈箜篌的飛天,畫得很完美,兩身飛天皆頭束發髻,彎眉大眼,直鼻小唇,臉形豐圓,耳垂環孬,半裸上體,胸飾瓔珞,臂飾鐲釧,腰系長裙,赤腳外露 ,雙手嫻熟悉地彈撥琴弦,姿態優雅。其最大的特點是飛舞的巾帶經身體長三倍,飛舞的巾帶中間有飄旋的在花朵,飛舞的巾帶下面有彩雲流轉 ,飛天好似逆風翱翔在彩去上,整個畫面對稱均等,裝飾性很強。
第327窟是莫高窟宋代晚期的一個洞窟,窟頂四披下沿畫飛天一周,有的捧花,有的奏樂,為佛陀作供養。其東坡北側的兩身飛天,形象姿態較為完美。兩身飛天皆束發髻,戴珠冠,赤裸上身,項飾瓔珞,臂飾寶釧,面容豐滿,眉目清秀。一身手捧花盤,一身手鳳首箜篌,在天宮欄牆上盛開字形,逆風飛翔,衣裙飄曳,長帶飛舞,飛天身上,鮮花紛落,飛天身下,彩雲飛旋,雖無唐代飛天的氣勢,但其飛行動態也很生動,可以說是宋代飛天的代表作品。
夏是黨項言辭在大西北建立的一個少數世族政權。莫高窟西夏時期的飛天,一部分 洞襲宋代的風格,一部分具有西夏獨特的風格。最大的特點是把西夏黨項族人物風貌和民俗特點融入了飛天的形象。臉形長圓,兩腮外鼓,深目尖鼻 ,身體健壯,身穿皮衣,多飾珠珠,世俗性很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第97窟中的童子飛天。此窟西壁佛龕內側,各畫一身童子散花飛天,形象、姿態、衣服相同:頭頂禿發,兩側梳小辮,圓臉細眉,眼角上翹,厚唇鼓腮,赤膊光腿,肌肉豐滿,體格健壯。臂飾珠鐲寶釧,腰系獸皮肚圍,腳空短筒皮靴。一手持蓮花,一手持花盤,一腿彎曲,一腿上揚,由上而下飛行。背上綵帶飛舞,飛動氣勢不強。這兩身飛天已無早期無天——佛 國樂神和歌神的神態,也無唐代飛天婀娜多姿的風韻。如果抹去臂上的巾帶,有下的彩雲,完全是一位黨項族打扮的男童。從人物形象、發式、衣飾上看,都表現出了西夏黨族的特點和生活風格。
元代時蒙古族統治敦煌地區,在莫高窟和榆林窟營建重修的洞窟都很少。元代流行密宗,分藏密和漢密。藏傳密宗藝術中無飛天,漢傳密宗藝術中現存的飛天也不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畫在第3窟南壁和北壁《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圖上方兩角的四身飛天,北壁《觀音經變》圖上方兩身飛天造型較為完美。這兩身飛天相向對稱,形象、姿態、衣飾基本相似,頭梳錐髻、戴珠冠,臉形豐圓,長眉秀眼,上體半裸,項飾瓔珞,臂飾寶釧,一手托蓮花,一手執蓮枝負在戾上,乘黃色卷雲從空而降,衣裙巾帶很短,身體沉重,飛動感不強。已無佛教飛天的姿態風貌,而像是兩位乘雲飛行的道教仙童。 敦煌飛天,經歷了千餘年的歲月,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許多優美的形象,歡樂的境界,永恆的藝術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著人們,正如段文傑先生在《飛天在人間》一文中所說:「她們並未隨著時代的過去而滅亡,她們仍然活著,在新的歌舞中,壁畫中,工藝文中(商標、廣告),到處都有飛天的形象。應該說她們已從天國降落到人間,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不斷地給人們以啟迪和美的享受。」
㈡ 古印度時期的通天繩,究竟是什麼
古印度時期的通天繩指:“通天繩”就是在一個大框裡面放著一根繩子,而這根繩子會特別的粗,表演者會吹笛子,然後繩子就會慢慢地直立起來並且不斷往上延伸,這時會有一個小孩順著繩子往上爬,隨著表演者吹笛子以及手舞足蹈的動作越來越往上,直到消失在雲端看不見。 在印度,因為宗教等因素的影響,很多東西都被賦予了特別的內涵,而一種繩子也被賦予了很特殊的稱呼,那就是通天繩。
“通天繩”是一種魔術,就跟人體懸浮一樣,體懸浮術的人都知道,在衣服下面隱藏著能夠支撐他的物體 。 懂魔術的人明白其中道理,道理是非常簡單的,魔術也是門藝術,應該尊重表演魔術的人。
㈢ 敦煌的故事怎麼講,有會的麻煩發一下,謝謝
屍毗王割肉救鴿
右印度大國閻浮提的國王名叫屍毗,是個心地善良、治國有方的賢德君主。一無,他理完朝政,坐在涼亭休息。突然,飛來一隻雪白的鴿子驚慌失措地大叫:「救命呀!救命呀!』』一隻兇狠的老鷹在後面緊緊追趕。
屍毗王忙將飛來的白鴿放進懷中,眨眼工夫,老鷹也飛到了眼前,瞪著血紅的雙眼說:「快把鴿子交出來,我現在飢餓難忍!」
「那不行。」屍毗王說,「我曾發過誓願,要普度一切生靈。鴿子求救於我,豈能讓你活活吃掉?「說得好聽!」老鷹惡狠狠他說:「你既愛惜一切生靈,為啥只救鴿子不管我的死活?要知道不殺它,我就得餓死!」
「這好辦。」屍毗王對待者說:「快去端一盤上好的生肉來,讓老鷹飽餐一頓。」
「且慢,大王。我只吃剛殺的、帶血的新鮮肉。」
這下屍毗王左右為難,救了白鴿,老鷹餓死,這不是救了一命又害一命嗎?怎麼辦呢?一拍大腿,有了主意,自己腿上是鮮肉,割下來既救了白鴿,也救了老鷹,不是兩全其芙嗎?便下令讓侍從拿刀端盤,立即割肉。
「還有一件。」老鷹陰險他說,「既然大王願代鴿子割肉,請拿秤來稱吧。割下的肉必須和鴿子一樣重。
「好,我答應你的要求。」屍毗王令僕人拿來一桿天平秤,將白鴿放在秤盤內。但奇怪的是國王割盡了腿上的肉,不夠鴿子重,割盡了身上所有的肉,還不夠鴿子重。怎麼辦呢?為了救鴿喂鷹,履行諾言,他忍著巨痛站了起來,想坐於盤中,獻出全身。但體力難支,昏了過去。
王後和大臣們的哭聲驚醒了屍毗王,他掙扎著站起身,強忍疼痛,坐進稱盤,剛好和白鴿一樣重。
這時,奇跡出現了——大地震動,宮殿搖擺,飛天灑下五彩繽紛的鮮花,老鷹和白鴿眨眼都不見了。屍毗王割下的肉全部長在身上了,完好如初,不覺疼痛。
原來,白鴿是帝釋天變的,老鷹是毗首翔摩變的。他們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九色鹿舍已救人
古時候,在一座景色秀麗的山中,有一隻鹿,雙角潔白如雪,渾身是九種鮮艷的毛色,漂亮極了!人稱九色鹿。
這天,九色鹿在河邊散步。突然,一個人抱著根木頭順流而下,在洶涌的波浪中奮力掙扎,高呼:「救命啊,救命!」美麗善良的九色鹿不顧自己安危,跳進河中,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將落水人救上岸來。驚魂未定的落水人名叫調達,得救後頻頻向九色鹿叩頭,感激他說:「謝謝你的救命之恩。我對天起誓,永做你的奴僕,為你尋草覓食,終身受你的驅使……」
九色鹿打斷調達的話頭說:「你的心意我領了,但我救你並不是讓你來做我的奴僕。快回家與親人團聚吧。你只要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處,就算是知恩圖報了。」
調達又起誓說:「恩人請放心,如果背信棄義,就讓我渾身長瘡,嘴裡流膿!」說完,千恩萬謝地走了。
這個國家的王妃,嫵媚動人。有一天夢到了毛色九種、頭角銀白的九色鹿。心發奇想:如果用此鹿的皮毛做件衣服穿上,我定會顯得更加漂亮!於是,她嬌嗔地對國王訴說了美夢,要國王立即捕捉九色鹿。不然,就死在他面前。
國王無奈,只好張貼皇榜,懸重賞捕鹿,有知九色鹿行蹤或捕獲著,贈國土一半,並用銀碗裝滿金豆,金碗裝滿銀豆作為重賞。調達看了皇榜,心中暗喜:我當國王、發大財的機會到了。雖然我對鹿立下誓言,但它畢竟是個畜牲,怕什麼?於是揭了榜文,進宮告密,說自己知道九色鹿居住的地方。國王聞言大喜,調集了軍隊,由調達帶路,浩浩盪盪地前來捕捉九色鹿。
山林之中,春光明媚。九色鹿在開滿紅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突然,好友烏鴉高聲叫喊道:「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國王的軍隊捉你來了!」九色鹿從夢中驚醒,起身一看,已處在刀槍箭斧的包圍之中,無法脫身。仔細一看,調達站在國王旁邊,便明白了。心想:即使死也要把他的丑惡嘴臉公布於眾。於是,毫無俱色地走到國王面前,問:「大王,你是怎麼知道我的住處的?」
「是他告訴我的。」國王指著調達說。
「你知道嗎?」九色鹿說,「正是這個人在河中快要淹死時,是我救了他,並發誓不暴露我的住地。誰知道他見利忘義,反復無常,聖明的陛下,你竟然同一個靈魂骯臟的小人來濫殺無辜,豈不辱沒了你的英名?」
此時,調達無地自容,身上長滿了爛瘡,嘴裡流出了膿血,臭不可聞,遭到了報應。
明白了事實真相,國王非常慚愧,責斥調達背信棄義,恩將仇報。傳令收兵回宮。並下令全國臣民不許傷害九色鹿。
王後沒有得到九色鹿的皮毛,又羞又恨,最後活活氣死了。
五百強盜成佛
從前,在古印度南部,有個僑薩羅王國。國中出了五百個強盜,佔山紮寨,攔路搶劫,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無惡不做,商客遊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員多次用兵,終不獲勝。只好報知國王,國王派精兵良將前來征剿,經過激烈的戰斗,五百強盜戰敗全部當了俘虜。
國王決定,對人們恨之人骨的五百強盜處以酷刑。這天,刑場戒備森嚴,殺氣騰騰。兵士手持尖刀將赤身裸體、披頭散發、捆在刑柱上的強盜雙眼全部挖掉,有的還割掉鼻子、耳朵,然後放逐到荒無人跡的深山老林中。這座山谷林木蔥籠,狼嗥虎嘯,陰森恐懼,衣食無著。強盜們悲憤欲絕,撕心裂肺地絕望地嚎叫著。
凄慘的呼叫聲傳遍四野,也傳進了釋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這是五百強盜在生死線上掙扎呼救,便用神力送來了香山妙葯,吹進了五百強盜的眼眶。霎時,個個雙眼重又見到光明。釋迦牟尼親臨山谷,給五百強盜講經說法:「正是你們以前作惡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難。只要洗心革面,棄惡從善,皈依沸門,就能贖清罪孽,修成正果,脫離苦海,進入極樂世界。」眾強盜聽了佛的教誨俯首悔過,口稱尊師,成了佛門弟子。從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稱作「得眼林」。很多年後,當年的五百強盜終於修成正果,成為五百羅漢。
阿修羅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大海邊上住著一戶人家,只有老兩口兒,靠打魚撈蝦過著清貧的日子。眼看他們老了,可還沒有生下一男半女,再老了靠誰養活呢?老兩口為這事兒成天發愁。老婆婆每天早晚燒香上供,乞求神靈賜一個兒子。一天,老頭子駕船出海捕魚去了,老婆婆在海灘上補魚網。到了中午,天氣悶熱,老婆婆跳進海里洗澡,海水太涼快了,她在水中愉快地游著,心裡暢快極了,好像變成了個年輕姑娘。正玩得高興,突然,覺得一股精氣進入了她的腹部。她感到奇怪,就上岸回家了。到了晚上一摸肚子,裡面好像長了一個肉瘤。把這事告訴了老頭子,老頭子非常高興,說:「這可能是天神顯靈,給我們送來兒子!」老婆婆果然懷孕了。八十天後生下一個兒子,出世就會說話。別的孩子一年一長,這孩子一天一長,一年就長成了一個身材高大、魁梧英俊的小夥子,取名阿修羅。過了幾年,老頭子出海打魚遇上暴風雨再也沒有回來。老婆婆說啥也不讓阿修羅出海打魚,怕有個閃失,見不到兒子。可兩張嘴要吃飯呀,靠什麼糊口呢?阿修羅有的是力氣,便去山上打柴,挑到市上去賣,換幾個小錢度日。為了打柴方便,阿修羅就在山坡上蓋了間草房,把窮家從海邊搬來,和老媽一塊過著貧窮的日子。
他們住的山坡下有一條大河。平常河水清澈見底,阿修羅淌水過河,去城裡賣柴,倒也無事。一到雨季,山洪暴發,河水猛漲,難以淌過。三天不賣柴,家裡就揭不開鍋了。阿修羅十分孝順,那怕自己挨餓,也要把干糧省下來給母親吃,那怕自己挨凍,也要把棉衣給母親穿。河中若發洪水,阿修羅只好拼著命,抓牢柴捆,游到對岸去市上賣柴換錢。這樣又過去了好多年。
一天,阿修羅到市上去賣柴,沒有人要,一擔柴只換回兩塊餅子。老母親煮了些野萊,二人正在吃飯,來了一個化緣和尚,餓得身瘦如柴,有氣無力他說:「施主呀,快給我一點吃的東西吧!我已經三天沒有吃飯了。」
阿修羅二話沒說,將自己的餅給了他。老和尚三下五除二把餅吃了,又乞求說:「好心人呀,這塊餅我吃下去,好像沒起作用。救人救到底,把那一塊餅也給我吃吧!」老母親也是個大善人,把送到嘴邊的餅沒捨得咬一口,便給了他。老和尚吃完兩塊餅,又把煮的菜湯喝光,一抹嘴說了幾句感謝的話就走了。母子二人毫無怨言,只好又煮了一鍋野萊充飢。
第二天,阿修羅忍飢挨餓打了一擔柴去市上叫賣。眼看太陽落山了還賣不掉,只好又換了兩個燒餅回家。誰知一進屋門,老和尚正和母親說話呢。阿修羅說:「老師父,你來我家,沒什麼好吃的招待你。只有這兩個燒餅,你吃一個,讓我娘吃一個吧。」
老和尚不客氣他說:「你既然請我吃燒餅,為啥只給一個?我一個吃不飽,兩個正好。」
「孩子,」老母親笑著說,「把那個燒餅也給老人家吧。我不吃可以,不能慢待客人。」
兩個燒餅又讓老和尚吃了。
第三天,阿修羅用一擔柴換來的兩個燒餅還是讓等在家中的老和尚吃了。老和尚吃完問:「阿修羅,你母子一連三天用野菜充飢,把燒餅給我吃了,難道一點都不怨恨嗎?」
「窮幫窮,鄰幫鄰,你能到我家化緣,是看得起我母子,還怨恨什麼喲?」
「如果我長期住下,讓你供吃供喝呢?」
「非常歡迎。如果你真能長期住下,我寧可不吃,也不能讓你餓著。」
「你真是個好心腸的小夥子。」老和尚說,「你待人心最誠,為了報答你的救命之恩,小夥子,你說吧,有什麼要求?什麼金銀財寶、美女僕人、豪門大院、牛羊駿馬等等,讓你片刻成為此地的大富戶。」
「尊敬的老師父,謝謝你的好意。」阿修羅施禮說,「我並不需要你的報答。錢財乃身外之物,我更加不要。只是我的身材太小,力氣太少,打不了多少柴。我要靠自己的雙手來生活。你如果讓我長一雙長腿,我賣柴過河時,就不怕洪水暴發了;你如果讓我長四隻長長的胳膊,我就能打很多很多的柴了;你如果讓我長四隻眼睛,我就看得更加遠了。今後,我母子吃穿就不用發愁了。」
「好,我滿足你的要求。」老和尚拿起水缽,喝了口清水,向阿修羅噴了幾口,說聲「變」,只見木缽變成了木盆,老和尚站在盆中施禮道:「後會有期!」說了聲「起」,木盆騰空而起,升天而去。原來老和尚是辟支佛。
再說,阿修羅自老和尚走後,渾身關節亂響,一時三刻,長成了一個頭頂天、腳踩地的巨人。他過河,水漫不過腳面,下到海里,最深處的海水也才到他的膝蓋下。他長出四隻眼睛和四條臂,伸手可摘到太陽和月亮。這樣,他母子都修成了羅漢正果,升入佛國。阿修羅被釋迎牟尼佛封為天龍八部護法神之一。
阿修羅和老母親住進佛國天堂須彌山後,再也不愁吃穿了,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快樂生活。又過了好多年,阿修羅才真正長大成神。他看著天上美麗的仙女來來往往,有的散花,有的奏樂,歡樂無比,無憂無慮。他卻悶悶不樂,想著自己的心事。一天,母親見他雙眉緊鎖,問:「兒呀,你我來到天堂,還有啥發愁的事呢?」
「母親,兒大當婚,女大當嫁。別的神都成雙成對,我也該找媳婦了。」
「兒呀,媽把你的婚事早就放在心裡呢。我打聽到香山神有個女兒名叫乾闥婆,頭發比清水還柔軟,容貌比桃花還好看,皮膚比羊脂玉還白嫩,身材比楊柳還苗條,笑聲比銀鈴還清脆,唱歌比百靈鳥還好聽。我說了不算,你先偷偷地看看她,若合你意,我親自去提親。」
阿修羅高興了,他施展神力,睜開四隻眼朝香山看去。只看見乾闥婆和好多仙女在唱歌跳舞,就是看不清她的容貌。原來太陽光刺眼。他想,白天看不清就晚上看吧。可晚上月光如銀,還是看不清。他又想,於脆乘太陽落下,月亮還末升起時看,定能看清。可是,到黃昏太陽和月亮同時射出萬道光芒,使他什麼也看不見了。阿修羅很生氣,一怒之下,伸出手臂,一手抓住太陽,一手抓住月亮,把它們從頭頂上撥開,這才看清了香山的乾闥婆,果然美貌無比,一見鍾情,讓母親快去求婚。
阿修羅的母親帶著禮品來見香山神。說明來意後,香山神大喜。他早聞阿修羅神通廣大,心地善良,便同意了這門親事。乾闥婆本人也十分樂意。二神結婚這天,鮮花鋪道,鼓樂齊鳴,各路佛仙前來祝賀。二神結為夫妻後,你恩我愛,親密無比。乾闥婆不久便懷孕了。生下一個女兒名叫悅意,長得如花似玉,天上人間無與倫比。帝釋天見了,非常喜愛,便取悅意為妻。從此,帝釋天成了阿修羅的女婿。
釋迦牟尼傳記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姓喬答摩,名悉達多。釋迦為種族名,牟尼為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敦煌彩塑中有大量釋迦牟尼「說法像」,壁畫中有大量「說法圖」和「佛傳圖」,佛傳圖詳細描繪了釋迦牟尼生平事跡,是一個長篇傳記故事。由於篇幅所限,全部故事太長,只選主要情節講述。
一、乘象人胎
古時候,波羅奈國疆域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國王凈飯王賢德善良,王後摩耶夫人性情溫和,深受百姓尊重。只是國王夫婦老邁年高,膝下無有兒子,不免憂心忡忡。
盛夏的一個中午,驕陽似火,天氣悶熱。王後摩耶夫人燥熱不安,來到後花園菩提樹下的涼亭內乘涼,躺在床上不知不覺睡著了,進入甜蜜的夢鄉。她夢見一頭白象腳踏白雲,飄然而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坐在象背上笑著。白象從天空徐徐而降,落在床前。小男孩突然從象背上跳下來,從右肋下鑽進夫人的胎中。這時,白象大吼一聲,踏著白雲上了天,王後猛然驚醒了,把夢中之事告訴了凈飯王。國王不知吉凶,請來一位相師圓夢。相師說:「小孩乘象人胎,是瑞祥之兆。恭喜王後身懷喜孕,恭喜國王有了太子!」國王聽後大喜,重賞了相師。
二、樹下誕生
王後真的懷孕了,自覺心情舒暢,食慾大增。凈飯王愁眉換上了笑容,對王後更加關心。
這一年四月初八,懷胎十月的王後挺著肚子即將分娩了。她為了解悶,信步來到後花園散心。她站在枝繁葉茂、樹冠如傘的菩提樹下,只見園中各種鮮花爭奇斗妍,花間蝴蝶飛舞,樹上百鳥鳴唱,池中碧波盪漾,荷花含苞欲放……
「啊,真是太美了!」王後右手抬起,抓住樹枝。誰知一抬手,胎兒從她的右腋下呱呱出生了。王後高興極了,只見嬰兒生得眉清目秀,體態豐滿,十分惹人喜愛。她張開雙手想抱一抱剛生下的小寶寶,可那孩子眨巴著水旺旺的大眼睛,笑嘻嘻地站了起來,走了七步,生出七朵美麗的蓮花,並一手指天,一手指他說:「天上天下,唯有我尊!」這時,天上飄下一位仙女把小太子輕輕抱起,放在涼亭的象牙床上。天上飛來九條龍噴吐香水為太子洗浴,稱之為「九龍灌頂」。王後抱著兒子,坐著蚊龍拉的車回到王宮。飛天仙女從空中撒下美麗的鮮花,伎樂天奏起悅耳動聽的樂曲,諸神護送。早有人將喜訊報知凈飯王。國王自覺喜不自禁,與文武百官、各界人士列隊出迎。國王親手抱著兒子走進神廟,跪拜天神先祖。相師為其子取名悉達多。從此,四月初八為釋迎牟尼誕辰,俗稱「浴佛節」。從神廟回宮,一路上百姓載歌載舞,隆重歡慶。國中出現了枯樹生枝、濁流澄清、羊生雙羔、馬下雙駒、地生蓮花、刑獄廢弛、樹神出現等三十三種祥瑞。國王歡喜無比,選了吉日,正式冊立悉達多為太子。
三、樹下觀耕
誰知樂極生悲,在一片歡慶聲中,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七天以後,王後身患暴病去世了。國王只好把太子委託給性善心細的姨母撫育。悉達多太子在姨母的精心照料下,轉眼長大成人。國王特意挑選了一位滿腹經綸的老師教太子讀書識禮,選了五百僕人陪太子讀書,又請了一位武功高超的老師教太子學習武藝。太子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經過多年刻苦努力,他知識淵博,武藝超群,力大無窮。
陽光溫暖,春回大地。一天,太子出城遊玩,來到田野,看見兩頭老牛喘著粗氣拉犁耕地,農夫還不時地用鞭子抽打,只嫌老牛走得慢。犁鏵翻起黝黑的泥土,好多蚯蚓、蟲子被翻出蠕動著。一群鳥兒覓食,將蚯蚓、蟲子飽餐口頓飛走了。太子觸景生情,心中難受,站在樹下苦苦思索著:老牛辛勞耕作,為啥還受皮鞭之苦?蚯蚓為何無故葬身鳥腹……他回到宮中,心事重重,悶悶不樂。
四、比武娶妻
太子愁眉苦臉,整日想著眾生皆苦的問題,不得其解。為了讓太子快樂,國王挑選了數百名如花似玉的美女,每天彈奏出動聽的音樂,跳起優美的舞蹈,供太子娛樂。可太子還是不高興,常在僻靜處獨坐沉思。國王怕他悶出病來,在太子十七歲的這一年,決定向鄰國花容月貌的裘夷公主求婚。裘夷公主提出,要用比武的方式選擇佳婿,因為各國求婚的王子太多了。
這天,公主坐於宮門樓上觀看比武。悉達多應約前來參加。他和同來比武的王子們來到城門口,見一頭高大肥胖的白象,橫在城門中間,阻礙人們出進,且性情粗暴,誰也不敢靠近它。太子走過去,雙手舉起大象,扔到城外的空地上。人們掌聲齊鳴,贊聲不絕。
比武開始。先比相撲。眾王子見悉達多太子能舉起幾千斤重的大象,誰還敢上前比試?接著又比射箭。靶場設地山谷里,每隔一里懸掛著一面大鐵鼓,直排共掛七面鐵鼓;有個王子首先張弓發箭,只聽嗖的一聲,射穿了三面鐵鼓,得意地站在一旁。還有個五大三粗的王子,一箭射穿了四面鐵鼓,更是自命不凡。太子不慌不忙走了過去,搭箭在弦,運足氣力,對准鐵鼓,開弓射去,只聽轟、轟、轟……七聲巨響,一箭穿透了七面鐵鼓。靶場內外暴發出雷鳴般的喝彩聲。太子獲勝,將珠瓔擲與裘夷,娶她為妻。太子又用猜指環的方法納了耶輸為妃子。裘夷和耶輸聰明美麗,溫存賢惠,常給太子寬心,勸慰他不要愁眉苦臉,應高興歡樂才對。可是太子仍然痴呆如醉,對美女愛妃全然不理不睬,晚上單獨入睡,好像根本沒有夫妻這回事。國王見太子娶妻納妃後還是不高興,更加焦慮不安起來。
五、出遊四門
太子在深宮住膩了,要出去遊玩。這一天,他乘上七寶彩車,前呼後擁出東門而去。太子一路上觀看田野美景,感到新鮮。正走著,看見一位面容憔悻、脊背佝僂、白發蒼蒼的老人,拄著根木棍,顫顫抖抖地在路旁走著。
「這是位什麼人?」太子問侍從。
「這是老年人。」
「什麼叫老年人?」太子不解地問。
「稟太子,嬰兒長大後成為青年,隨著歲月的流逝,會變成中年。到了老年以後,力單體弱,兩鬢如霜,像太陽落山一樣,生命就要終止了。」
太子聽後,心情沉重,無心遊玩,便令驅車回宮了。
過了幾天,太子又要出遊。國王心想,前次出東門,太子回來心事重重,這次叫他出南門看看,也許能解心中煩悶。於是,太子在侍從的護衛下出了南門。七彩寶車走了不遠,看見路邊躺著一個面黃肌瘦、身穿破爛衣衫的人在痛苦地呻吟著,問:「這是什麼人?」
「這是一個病人。」侍從回答。
「生的什麼病?」
「看樣子得了傷寒,又像是經常吃不飽,凍餓而病的。」
「病人在此無人照管,太可憐了!」太子心想。他又鬱郁不樂地回宮了。多少天來,病人痛苦的呻吟聲,縈繞在他的心頭。
過了幾個月,太子又想出遊了。國王怕兒子再遇上什麼傷感之事,就讓他出西門去玩。
太子乘車出了西門,心情十分輕松,一路上和侍從說說笑笑。倒也快活。正走著,太子發現路邊的土坡上躺著一具屍體,膿血流淌,惡臭撲鼻,使人惡心嘔吐。太子捂著鼻子問:「這也是病人嗎?」
「不是,是一具屍體。」
「因何而死?」
「說不清楚。也許是病死、餓死、老死,反正人生一世,難免一死,誰知他竟死得這樣慘!」
太子從未見過屍體,不免心中有些恐懼,無心再游,返回宮中,常默默地沉思:「人一生經歷的災難病苦大多了,若能脫離這些病苦該多好!」
國王見太子三次出城去游,都碰到了不愉快的事情,使太子愁上添愁。如果出北門能看歌舞昇平的美好景象,他肯定會高興的。
時隔不久,太子又想出遊。國王讓他出北門,看沿途早已布置好的太平景象。
太子這次騎馬出了北門,見沿途綠樹成蔭,房舍齊整,來往行人穿戴一新,面帶笑容,不覺疑慮重重,為什麼北門外的風光這樣美?百姓這樣歡樂呢?他邊走邊看邊想,不覺來到一片濃蔭蔽天的樹林邊。他下馬走進林中乘涼。
六、樹下問道
太子在樹下乘涼,林木深處走來一位童顏鶴發的長者,一手托金缽,一手持錫杖,目不斜視,腳下生風,轉眼來到面前。太子見此人相貌不凡,便肅然起敬,忙上前施禮,問:「長者請留步。請問你是何人?」
「我是比丘。」長者回答。
「請問比丘是什麼人?」太子奇怪地問。
長者打量著太子,慢條斯理他說:「念你誠心實意請教,便開導於你。世上之法,皆是無常,我能以真道破除生死之根本。只要苦修守戒,息滅貪欲,不觸色、聲、香,脫離老、病、死、苦,就能達到彼岸,故名比丘。」話音剛落飄然而去。
太子望著長者的背影,高興他說:「這是天神來為我指點迷途。只要能脫離老、病、死、苦,我就修道。」他回宮後,日夜思想長老的妙言玄語,時刻念著脫欲為僧,長修正果。
七、逾城出家
光陰如梭,轉眼太子三十歲了。一天,太子請求國王說:「父王,我思索多年,還是入山修行才是正道,請答應我的要求吧。」
國王傷心他說:「孩子啊,宮中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榮華富貴,享受不盡。修行風吹日曬,食不飽腹,苦不堪言,你為什麼要走這條路呢?再說,你走了,誰來繼承王位呢?」
太子見父王不答應,悶悶不樂地走開了。
凈飯王知道太子任性,認定的事非干不可。怕他偷偷進山,命令五百將士嚴守王城四門,不許太子出城。又讓二位妻妃寸步不離太子,勸解他回心轉意。
這一年二月初八的深夜,王宮里所有的人都昏昏人睡。二位妻妃也進入了夢鄉。太子俏悄起來,穿好衣服,輕手輕腳地牽出一匹紅毛駿馬,騎上往城門口奔去。城門緊閉,若喚士兵開門就會驚動全城。太子正在為難之際,突然四大天王從空而降,各自抬起一隻馬蹄,騰空而起,迅速逾出王城。
太子夜半逾出王城,來到仙人苦修的山林中,東奔西跑,踏遍了山山水水,終於選定伽閹山的鹿野苑密林,苦行修煉真道。
再說王宮中,自從太子夜半逾城出家之後,城內亂作一團。國王令將士尋找太子,可是找遍山林寺院也未見蹤影。
八、得道成佛
正當王城如一團亂麻的時候,太子在伽閹山一心修道。他結跏而坐,沉靜不語,餓了吃口麻麥粉,渴了喝口山泉水。鳥兒在他頭上築巢,野花在他身旁開落,陽光曬黑了他的皮膚,雨水浸濕了他的衣服。在天神的暗中保護下,他度過了好多年,可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瘦得皮包骨頭,在泉水中一照,自己認不出自己。他思忖道:「如果忍飢挨餓,將身體累垮,今後怎麼繼續修道呢?要想修行成佛,就得多吃點東西,保養好身體。」於是,走獸獻來的乳汁,他開始喝了;飛禽獻來的鮮果,他也吃了。這樣,身體才強壯起來。
也不知過了多少個寒冬酷暑,悉達多太子經過苦修苦煉,終於修成了正果。這天,他在河裡洗浴完畢,天神就給他送來了金光袈裟,太子穿在身上,頓覺心情舒暢,神采煥發。他慢步來到菩提樹下,只見樂土上面,長滿了吉祥草,草叢中設有菩提座,八萬諸天在這里各自設有金剛獅子座。太子結跏趺坐在菩提座上,金光萬迢,照耀著大地。
誰知金光照進了魔鬼窟。魔王做了三十二種惡夢,夢見悉達多菩薩要成佛了。他又驚又怕,又氣又恨,咬牙切齒地派出所有魔鬼去千方百計地阻止他成佛。
這天,悉達多在菩提樹下的菩提座上端身靜坐,潛心默頌佛經。魔王先讓魔鬼變成千姿百態的美女,在他面前賣弄風騷,百般獻媚。可悉達多雙目緊閉,口念真經,巋然不動。
妖女難以誘惑悉達多,魔王惱羞成怒,親自率領魔鬼張牙舞爪,殺氣騰騰地想把他置於死地。誰知悉達多的蓮花寶座有佛光罩護,魔色難以近前,只得掃興而歸。
悉達多降伏了魔鬼之後,又默默地坐在菩提樹下繼續苦修苦煉。
在十二月初八這天,只聽大地震響,天鼓自鳴,飛天仙女灑下鮮花,奏起仙樂……悉達多終於得道成佛了,他的心不受善惡之情所移動,徹底拋棄了淫、怒、痴、迷等念頭,再也沒有生死憂患了。
薩垂那太子捨身飼虎
這是《大藏經》中的一個故事:很遠很遠的地方,有個大車國。國王有三個太子,大的叫摩河波羅,二的叫摩河提婆,最小的叫摩河薩垂那。有一天,三位王子外出遊玩,來到一座陡峭的高山上。這時,山谷中有七隻出生不久的小虎,圍著一隻餓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嗷嗷待哺。八條生命即將在世上消失,使薩垂那太子極為傷感。「我應該救活它們,它們應該享受生命的快樂。」三王子在心裡默念著,「我要像一條大船那樣,從大海中把落水者救起來,使他們渡向安全的彼岸。」於是下定決心捨身飼虎。他支走了兩個哥哥,默默地祈禱上天讓母虎延續生命,然後刺破血管,從崖頂縱身跳到虎旁。頓時,大地為之震動,太陽為之無光。狂風怒吼,海浪翻滾,一個鮮血染紅的悲壯場面出現在天地之間……
粗野狂放的畫風,深刻含蓄的寓意,使我們久久不能自己。。。。
熟悉以上的事件,那麼整理一下就已敘述一件事的經過來說出來就可以了
㈣ 古印度人的服飾有哪些款式
古印度人的服飾也是各式各樣的。在著名的「牧師一國王」雕像的長袍上,飾有中空的圓形、雙圓和山葉形的精緻圖案,最初填有紅色的顏料。衣服的其餘部分可能用其他顏料作色,但是沒有顏料被保留下來的痕跡。袍子可能是經過刺綉、貼花或者裝飾獸皮加工而成的。從雕像看,該男子穿的長袍很明顯是儀式用裝。
㈤ 敦煌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究竟講述了什麼故事
敦煌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究竟講述了什麼故事?
話說古印度摩伽陀國有五百名強盜,經常結伙搶路,濫殺無辜,使國與國之間的道路中斷,波斯國王派兵鎮壓,強盜大敗,國王擒賊審案,將這五百人恨之入骨的強盜處以酷刑。行刑之日,現場戒備森嚴,殺氣騰騰。士兵們用鋒利的刀子將全身赤裸,頭發散亂,綁在掠奪來的所有強盜的眼睛上。
整個故事在石窟南壁由東向西以橫卷條的形式,依次分別以他的官兵、強盜被擒、國王審訊、挖眼刑罰、流放山林、強盜悲鳴、佛祖相救、祥治眼疾、聞法、他出家受戒、修行覺悟、流傳佛法等七個前前後後,描繪了整個情節的起伏。每個情節之間的建築、山川、樹木、竹子,不僅把每個畫面分開,而且成為整個故事環境的紐帶,使故事在一個完整的時空環境中組織成統一的時間序列。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㈥ 敦煌壁畫故事與歷史傳說
鏈接: https://pan..com/s/1LXwU67fs74R_LR8PP_bFug
出發啦! 敦煌
㈦ 弱弱的問一下敦煌石窟有哪些佛教故事,急~
您好,我是旅遊包車姜師傅,給您幾個比較經典的故事,您可以參考一下:
屍毗王割肉救鴿
右印度大國閻浮提的國王名叫屍毗,是個心地善良、治國有方的賢德君主。一無,他理完朝政,坐在涼亭休息。突然,飛來一隻雪白的鴿子驚慌失措地大叫:「救命呀!救命呀!』』一隻兇狠的老鷹在後面緊緊追趕。
屍毗王忙將飛來的白鴿放進懷中,眨眼工夫,老鷹也飛到了眼前,瞪著血紅的雙眼說:「快把鴿子交出來,我現在飢餓難忍!」
「那不行。」屍毗王說,「我曾發過誓願,要普度一切生靈。鴿子求救於我,豈能讓你活活吃掉?「說得好聽!」老鷹惡狠狠他說:「你既愛惜一切生靈,為啥只救鴿子不管我的死活?要知道不殺它,我就得餓死!」
「這好辦。」屍毗王對待者說:「快去端一盤上好的生肉來,讓老鷹飽餐一頓。」
「且慢,大王。我只吃剛殺的、帶血的新鮮肉。」
這下屍毗王左右為難,救了白鴿,老鷹餓死,這不是救了一命又害一命嗎?怎麼辦呢?一拍大腿,有了主意,自己腿上是鮮肉,割下來既救了白鴿,也救了老鷹,不是兩全其芙嗎?便下令讓侍從拿刀端盤,立即割肉。
「還有一件。」老鷹陰險他說,「既然大王願代鴿子割肉,請拿秤來稱吧。割下的肉必須和鴿子一樣重。
「好,我答應你的要求。」屍毗王令僕人拿來一桿天平秤,將白鴿放在秤盤內。但奇怪的是國王割盡了腿上的肉,不夠鴿子重,割盡了身上所有的肉,還不夠鴿子重。怎麼辦呢?為了救鴿喂鷹,履行諾言,他忍著巨痛站了起來,想坐於盤中,獻出全身。但體力難支,昏了過去。
王後和大臣們的哭聲驚醒了屍毗王,他掙扎著站起身,強忍疼痛,坐進稱盤,剛好和白鴿一樣重。
這時,奇跡出現了——大地震動,宮殿搖擺,飛天灑下五彩繽紛的鮮花,老鷹和白鴿眨眼都不見了。屍毗王割下的肉全部長在身上了,完好如初,不覺疼痛。
原來,白鴿是帝釋天變的,老鷹是毗首翔摩變的。他們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九色鹿舍已救人
古時候,在一座景色秀麗的山中,有一隻鹿,雙角潔白如雪,渾身是九種鮮艷的毛色,漂亮極了!人稱九色鹿。
這天,九色鹿在河邊散步。突然,一個人抱著根木頭順流而下,在洶涌的波浪中奮力掙扎,高呼:「救命啊,救命!」美麗善良的九色鹿不顧自己安危,跳進河中,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將落水人救上岸來。驚魂未定的落水人名叫調達,得救後頻頻向九色鹿叩頭,感激他說:「謝謝你的救命之恩。我對天起誓,永做你的奴僕,為你尋草覓食,終身受你的驅使……」
九色鹿打斷調達的話頭說:「你的心意我領了,但我救你並不是讓你來做我的奴僕。快回家與親人團聚吧。你只要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處,就算是知恩圖報了。」
調達又起誓說:「恩人請放心,如果背信棄義,就讓我渾身長瘡,嘴裡流膿!」說完,千恩萬謝地走了。
這個國家的王妃,嫵媚動人。有一天夢到了毛色九種、頭角銀白的九色鹿。心發奇想:如果用此鹿的皮毛做件衣服穿上,我定會顯得更加漂亮!於是,她嬌嗔地對國王訴說了美夢,要國王立即捕捉九色鹿。不然,就死在他面前。
國王無奈,只好張貼皇榜,懸重賞捕鹿,有知九色鹿行蹤或捕獲著,贈國土一半,並用銀碗裝滿金豆,金碗裝滿銀豆作為重賞。調達看了皇榜,心中暗喜:我當國王、發大財的機會到了。雖然我對鹿立下誓言,但它畢竟是個畜牲,怕什麼?於是揭了榜文,進宮告密,說自己知道九色鹿居住的地方。國王聞言大喜,調集了軍隊,由調達帶路,浩浩盪盪地前來捕捉九色鹿。
山林之中,春光明媚。九色鹿在開滿紅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突然,好友烏鴉高聲叫喊道:「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國王的軍隊捉你來了!」九色鹿從夢中驚醒,起身一看,已處在刀槍箭斧的包圍之中,無法脫身。仔細一看,調達站在國王旁邊,便明白了。心想:即使死也要把他的丑惡嘴臉公布於眾。於是,毫無俱色地走到國王面前,問:「大王,你是怎麼知道我的住處的?」
「是他告訴我的。」國王指著調達說。
「你知道嗎?」九色鹿說,「正是這個人在河中快要淹死時,是我救了他,並發誓不暴露我的住地。誰知道他見利忘義,反復無常,聖明的陛下,你竟然同一個靈魂骯臟的小人來濫殺無辜,豈不辱沒了你的英名?」
此時,調達無地自容,身上長滿了爛瘡,嘴裡流出了膿血,臭不可聞,遭到了報應。
明白了事實真相,國王非常慚愧,責斥調達背信棄義,恩將仇報。傳令收兵回宮。並下令全國臣民不許傷害九色鹿。
王後沒有得到九色鹿的皮毛,又羞又恨,最後活活氣死了。
五百強盜成佛
從前,在古印度南部,有個僑薩羅王國。國中出了五百個強盜,佔山紮寨,攔路搶劫,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無惡不做,商客遊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員多次用兵,終不獲勝。只好報知國王,國王派精兵良將前來征剿,經過激烈的戰斗,五百強盜戰敗全部當了俘虜。
國王決定,對人們恨之人骨的五百強盜處以酷刑。這天,刑場戒備森嚴,殺氣騰騰。兵士手持尖刀將赤身裸體、披頭散發、捆在刑柱上的強盜雙眼全部挖掉,有的還割掉鼻子、耳朵,然後放逐到荒無人跡的深山老林中。這座山谷林木蔥籠,狼嗥虎嘯,陰森恐懼,衣食無著。強盜們悲憤欲絕,撕心裂肺地絕望地嚎叫著。
凄慘的呼叫聲傳遍四野,也傳進了釋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這是五百強盜在生死線上掙扎呼救,便用神力送來了香山妙葯,吹進了五百強盜的眼眶。霎時,個個雙眼重又見到光明。釋迦牟尼親臨山谷,給五百強盜講經說法:「正是你們以前作惡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難。只要洗心革面,棄惡從善,皈依沸門,就能贖清罪孽,修成正果,脫離苦海,進入極樂世界。」眾強盜聽了佛的教誨俯首悔過,口稱尊師,成了佛門弟子。從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稱作「得眼林」。很多年後,當年的五百強盜終於修成正果,成為五百羅漢。
阿修羅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大海邊上住著一戶人家,只有老兩口兒,靠打魚撈蝦過著清貧的日子。眼看他們老了,可還沒有生下一男半女,再老了靠誰養活呢?老兩口為這事兒成天發愁。老婆婆每天早晚燒香上供,乞求神靈賜一個兒子。一天,老頭子駕船出海捕魚去了,老婆婆在海灘上補魚網。到了中午,天氣悶熱,老婆婆跳進海里洗澡,海水太涼快了,她在水中愉快地游著,心裡暢快極了,好像變成了個年輕姑娘。正玩得高興,突然,覺得一股精氣進入了她的腹部。她感到奇怪,就上岸回家了。到了晚上一摸肚子,裡面好像長了一個肉瘤。把這事告訴了老頭子,老頭子非常高興,說:「這可能是天神顯靈,給我們送來兒子!」老婆婆果然懷孕了。八十天後生下一個兒子,出世就會說話。別的孩子一年一長,這孩子一天一長,一年就長成了一個身材高大、魁梧英俊的小夥子,取名阿修羅。過了幾年,老頭子出海打魚遇上暴風雨再也沒有回來。老婆婆說啥也不讓阿修羅出海打魚,怕有個閃失,見不到兒子。可兩張嘴要吃飯呀,靠什麼糊口呢?阿修羅有的是力氣,便去山上打柴,挑到市上去賣,換幾個小錢度日。為了打柴方便,阿修羅就在山坡上蓋了間草房,把窮家從海邊搬來,和老媽一塊過著貧窮的日子。
他們住的山坡下有一條大河。平常河水清澈見底,阿修羅淌水過河,去城裡賣柴,倒也無事。一到雨季,山洪暴發,河水猛漲,難以淌過。三天不賣柴,家裡就揭不開鍋了。阿修羅十分孝順,那怕自己挨餓,也要把干糧省下來給母親吃,那怕自己挨凍,也要把棉衣給母親穿。河中若發洪水,阿修羅只好拼著命,抓牢柴捆,游到對岸去市上賣柴換錢。這樣又過去了好多年。
一天,阿修羅到市上去賣柴,沒有人要,一擔柴只換回兩塊餅子。老母親煮了些野萊,二人正在吃飯,來了一個化緣和尚,餓得身瘦如柴,有氣無力他說:「施主呀,快給我一點吃的東西吧!我已經三天沒有吃飯了。」
阿修羅二話沒說,將自己的餅給了他。老和尚三下五除二把餅吃了,又乞求說:「好心人呀,這塊餅我吃下去,好像沒起作用。救人救到底,把那一塊餅也給我吃吧!」老母親也是個大善人,把送到嘴邊的餅沒捨得咬一口,便給了他。老和尚吃完兩塊餅,又把煮的菜湯喝光,一抹嘴說了幾句感謝的話就走了。母子二人毫無怨言,只好又煮了一鍋野萊充飢。
第二天,阿修羅忍飢挨餓打了一擔柴去市上叫賣。眼看太陽落山了還賣不掉,只好又換了兩個燒餅回家。誰知一進屋門,老和尚正和母親說話呢。阿修羅說:「老師父,你來我家,沒什麼好吃的招待你。只有這兩個燒餅,你吃一個,讓我娘吃一個吧。」
老和尚不客氣他說:「你既然請我吃燒餅,為啥只給一個?我一個吃不飽,兩個正好。」
「孩子,」老母親笑著說,「把那個燒餅也給老人家吧。我不吃可以,不能慢待客人。」
兩個燒餅又讓老和尚吃了。
第三天,阿修羅用一擔柴換來的兩個燒餅還是讓等在家中的老和尚吃了。老和尚吃完問:「阿修羅,你母子一連三天用野菜充飢,把燒餅給我吃了,難道一點都不怨恨嗎?」
「窮幫窮,鄰幫鄰,你能到我家化緣,是看得起我母子,還怨恨什麼喲?」
「如果我長期住下,讓你供吃供喝呢?」
「非常歡迎。如果你真能長期住下,我寧可不吃,也不能讓你餓著。」
「你真是個好心腸的小夥子。」老和尚說,「你待人心最誠,為了報答你的救命之恩,小夥子,你說吧,有什麼要求?什麼金銀財寶、美女僕人、豪門大院、牛羊駿馬等等,讓你片刻成為此地的大富戶。」
「尊敬的老師父,謝謝你的好意。」阿修羅施禮說,「我並不需要你的報答。錢財乃身外之物,我更加不要。只是我的身材太小,力氣太少,打不了多少柴。我要靠自己的雙手來生活。你如果讓我長一雙長腿,我賣柴過河時,就不怕洪水暴發了;你如果讓我長四隻長長的胳膊,我就能打很多很多的柴了;你如果讓我長四隻眼睛,我就看得更加遠了。今後,我母子吃穿就不用發愁了。」
「好,我滿足你的要求。」老和尚拿起水缽,喝了口清水,向阿修羅噴了幾口,說聲「變」,只見木缽變成了木盆,老和尚站在盆中施禮道:「後會有期!」說了聲「起」,木盆騰空而起,升天而去。原來老和尚是辟支佛。
再說,阿修羅自老和尚走後,渾身關節亂響,一時三刻,長成了一個頭頂天、腳踩地的巨人。他過河,水漫不過腳面,下到海里,最深處的海水也才到他的膝蓋下。他長出四隻眼睛和四條臂,伸手可摘到太陽和月亮。這樣,他母子都修成了羅漢正果,升入佛國。阿修羅被釋迎牟尼佛封為天龍八部護法神之一。
阿修羅和老母親住進佛國天堂須彌山後,再也不愁吃穿了,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快樂生活。又過了好多年,阿修羅才真正長大成神。他看著天上美麗的仙女來來往往,有的散花,有的奏樂,歡樂無比,無憂無慮。他卻悶悶不樂,想著自己的心事。一天,母親見他雙眉緊鎖,問:「兒呀,你我來到天堂,還有啥發愁的事呢?」
「母親,兒大當婚,女大當嫁。別的神都成雙成對,我也該找媳婦了。」
「兒呀,媽把你的婚事早就放在心裡呢。我打聽到香山神有個女兒名叫乾闥婆,頭發比清水還柔軟,容貌比桃花還好看,皮膚比羊脂玉還白嫩,身材比楊柳還苗條,笑聲比銀鈴還清脆,唱歌比百靈鳥還好聽。我說了不算,你先偷偷地看看她,若合你意,我親自去提親。」
阿修羅高興了,他施展神力,睜開四隻眼朝香山看去。只看見乾闥婆和好多仙女在唱歌跳舞,就是看不清她的容貌。原來太陽光刺眼。他想,白天看不清就晚上看吧。可晚上月光如銀,還是看不清。他又想,於脆乘太陽落下,月亮還末升起時看,定能看清。可是,到黃昏太陽和月亮同時射出萬道光芒,使他什麼也看不見了。阿修羅很生氣,一怒之下,伸出手臂,一手抓住太陽,一手抓住月亮,把它們從頭頂上撥開,這才看清了香山的乾闥婆,果然美貌無比,一見鍾情,讓母親快去求婚。
阿修羅的母親帶著禮品來見香山神。說明來意後,香山神大喜。他早聞阿修羅神通廣大,心地善良,便同意了這門親事。乾闥婆本人也十分樂意。二神結婚這天,鮮花鋪道,鼓樂齊鳴,各路佛仙前來祝賀。二神結為夫妻後,你恩我愛,親密無比。乾闥婆不久便懷孕了。生下一個女兒名叫悅意,長得如花似玉,天上人間無與倫比。帝釋天見了,非常喜愛,便取悅意為妻。從此,帝釋天成了阿修羅的女婿。
釋迦牟尼傳記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姓喬答摩,名悉達多。釋迦為種族名,牟尼為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敦煌彩塑中有大量釋迦牟尼「說法像」,壁畫中有大量「說法圖」和「佛傳圖」,佛傳圖詳細描繪了釋迦牟尼生平事跡,是一個長篇傳記故事。由於篇幅所限,全部故事太長,只選主要情節講述。
一、乘象人胎
古時候,波羅奈國疆域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國王凈飯王賢德善良,王後摩耶夫人性情溫和,深受百姓尊重。只是國王夫婦老邁年高,膝下無有兒子,不免憂心忡忡。
盛夏的一個中午,驕陽似火,天氣悶熱。王後摩耶夫人燥熱不安,來到後花園菩提樹下的涼亭內乘涼,躺在床上不知不覺睡著了,進入甜蜜的夢鄉。她夢見一頭白象腳踏白雲,飄然而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坐在象背上笑著。白象從天空徐徐而降,落在床前。小男孩突然從象背上跳下來,從右肋下鑽進夫人的胎中。這時,白象大吼一聲,踏著白雲上了天,王後猛然驚醒了,把夢中之事告訴了凈飯王。國王不知吉凶,請來一位相師圓夢。相師說:「小孩乘象人胎,是瑞祥之兆。恭喜王後身懷喜孕,恭喜國王有了太子!」國王聽後大喜,重賞了相師。
二、樹下誕生
王後真的懷孕了,自覺心情舒暢,食慾大增。凈飯王愁眉換上了笑容,對王後更加關心。
這一年四月初八,懷胎十月的王後挺著肚子即將分娩了。她為了解悶,信步來到後花園散心。她站在枝繁葉茂、樹冠如傘的菩提樹下,只見園中各種鮮花爭奇斗妍,花間蝴蝶飛舞,樹上百鳥鳴唱,池中碧波盪漾,荷花含苞欲放……
「啊,真是太美了!」王後右手抬起,抓住樹枝。誰知一抬手,胎兒從她的右腋下呱呱出生了。王後高興極了,只見嬰兒生得眉清目秀,體態豐滿,十分惹人喜愛。她張開雙手想抱一抱剛生下的小寶寶,可那孩子眨巴著水旺旺的大眼睛,笑嘻嘻地站了起來,走了七步,生出七朵美麗的蓮花,並一手指天,一手指他說:「天上天下,唯有我尊!」這時,天上飄下一位仙女把小太子輕輕抱起,放在涼亭的象牙床上。天上飛來九條龍噴吐香水為太子洗浴,稱之為「九龍灌頂」。王後抱著兒子,坐著蚊龍拉的車回到王宮。飛天仙女從空中撒下美麗的鮮花,伎樂天奏起悅耳動聽的樂曲,諸神護送。早有人將喜訊報知凈飯王。國王自覺喜不自禁,與文武百官、各界人士列隊出迎。國王親手抱著兒子走進神廟,跪拜天神先祖。相師為其子取名悉達多。從此,四月初八為釋迎牟尼誕辰,俗稱「浴佛節」。從神廟回宮,一路上百姓載歌載舞,隆重歡慶。國中出現了枯樹生枝、濁流澄清、羊生雙羔、馬下雙駒、地生蓮花、刑獄廢弛、樹神出現等三十三種祥瑞。國王歡喜無比,選了吉日,正式冊立悉達多為太子。
三、樹下觀耕
誰知樂極生悲,在一片歡慶聲中,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七天以後,王後身患暴病去世了。國王只好把太子委託給性善心細的姨母撫育。悉達多太子在姨母的精心照料下,轉眼長大成人。國王特意挑選了一位滿腹經綸的老師教太子讀書識禮,選了五百僕人陪太子讀書,又請了一位武功高超的老師教太子學習武藝。太子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經過多年刻苦努力,他知識淵博,武藝超群,力大無窮。
陽光溫暖,春回大地。一天,太子出城遊玩,來到田野,看見兩頭老牛喘著粗氣拉犁耕地,農夫還不時地用鞭子抽打,只嫌老牛走得慢。犁鏵翻起黝黑的泥土,好多蚯蚓、蟲子被翻出蠕動著。一群鳥兒覓食,將蚯蚓、蟲子飽餐口頓飛走了。太子觸景生情,心中難受,站在樹下苦苦思索著:老牛辛勞耕作,為啥還受皮鞭之苦?蚯蚓為何無故葬身鳥腹……他回到宮中,心事重重,悶悶不樂。
四、比武娶妻
太子愁眉苦臉,整日想著眾生皆苦的問題,不得其解。為了讓太子快樂,國王挑選了數百名如花似玉的美女,每天彈奏出動聽的音樂,跳起優美的舞蹈,供太子娛樂。可太子還是不高興,常在僻靜處獨坐沉思。國王怕他悶出病來,在太子十七歲的這一年,決定向鄰國花容月貌的裘夷公主求婚。裘夷公主提出,要用比武的方式選擇佳婿,因為各國求婚的王子太多了。
這天,公主坐於宮門樓上觀看比武。悉達多應約前來參加。他和同來比武的王子們來到城門口,見一頭高大肥胖的白象,橫在城門中間,阻礙人們出進,且性情粗暴,誰也不敢靠近它。太子走過去,雙手舉起大象,扔到城外的空地上。人們掌聲齊鳴,贊聲不絕。
比武開始。先比相撲。眾王子見悉達多太子能舉起幾千斤重的大象,誰還敢上前比試?接著又比射箭。靶場設地山谷里,每隔一里懸掛著一面大鐵鼓,直排共掛七面鐵鼓;有個王子首先張弓發箭,只聽嗖的一聲,射穿了三面鐵鼓,得意地站在一旁。還有個五大三粗的王子,一箭射穿了四面鐵鼓,更是自命不凡。太子不慌不忙走了過去,搭箭在弦,運足氣力,對准鐵鼓,開弓射去,只聽轟、轟、轟……七聲巨響,一箭穿透了七面鐵鼓。靶場內外暴發出雷鳴般的喝彩聲。太子獲勝,將珠瓔擲與裘夷,娶她為妻。太子又用猜指環的方法納了耶輸為妃子。裘夷和耶輸聰明美麗,溫存賢惠,常給太子寬心,勸慰他不要愁眉苦臉,應高興歡樂才對。可是太子仍然痴呆如醉,對美女愛妃全然不理不睬,晚上單獨入睡,好像根本沒有夫妻這回事。國王見太子娶妻納妃後還是不高興,更加焦慮不安起來。
五、出遊四門
太子在深宮住膩了,要出去遊玩。這一天,他乘上七寶彩車,前呼後擁出東門而去。太子一路上觀看田野美景,感到新鮮。正走著,看見一位面容憔悻、脊背佝僂、白發蒼蒼的老人,拄著根木棍,顫顫抖抖地在路旁走著。
「這是位什麼人?」太子問侍從。
「這是老年人。」
「什麼叫老年人?」太子不解地問。
「稟太子,嬰兒長大後成為青年,隨著歲月的流逝,會變成中年。到了老年以後,力單體弱,兩鬢如霜,像太陽落山一樣,生命就要終止了。」
太子聽後,心情沉重,無心遊玩,便令驅車回宮了。
過了幾天,太子又要出遊。國王心想,前次出東門,太子回來心事重重,這次叫他出南門看看,也許能解心中煩悶。於是,太子在侍從的護衛下出了南門。七彩寶車走了不遠,看見路邊躺著一個面黃肌瘦、身穿破爛衣衫的人在痛苦地呻吟著,問:「這是什麼人?」
「這是一個病人。」侍從回答。
「生的什麼病?」
「看樣子得了傷寒,又像是經常吃不飽,凍餓而病的。」
「病人在此無人照管,太可憐了!」太子心想。他又鬱郁不樂地回宮了。多少天來,病人痛苦的呻吟聲,縈繞在他的心頭。
過了幾個月,太子又想出遊了。國王怕兒子再遇上什麼傷感之事,就讓他出西門去玩。
太子乘車出了西門,心情十分輕松,一路上和侍從說說笑笑。倒也快活。正走著,太子發現路邊的土坡上躺著一具屍體,膿血流淌,惡臭撲鼻,使人惡心嘔吐。太子捂著鼻子問:「這也是病人嗎?」
「不是,是一具屍體。」
「因何而死?」
「說不清楚。也許是病死、餓死、老死,反正人生一世,難免一死,誰知他竟死得這樣慘!」
太子從未見過屍體,不免心中有些恐懼,無心再游,返回宮中,常默默地沉思:「人一生經歷的災難病苦大多了,若能脫離這些病苦該多好!」
國王見太子三次出城去游,都碰到了不愉快的事情,使太子愁上添愁。如果出北門能看歌舞昇平的美好景象,他肯定會高興的。
時隔不久,太子又想出遊。國王讓他出北門,看沿途早已布置好的太平景象。
太子這次騎馬出了北門,見沿途綠樹成蔭,房舍齊整,來往行人穿戴一新,面帶笑容,不覺疑慮重重,為什麼北門外的風光這樣美?百姓這樣歡樂呢?他邊走邊看邊想,不覺來到一片濃蔭蔽天的樹林邊。他下馬走進林中乘涼。
六、樹下問道
太子在樹下乘涼,林木深處走來一位童顏鶴發的長者,一手托金缽,一手持錫杖,目不斜視,腳下生風,轉眼來到面前。太子見此人相貌不凡,便肅然起敬,忙上前施禮,問:「長者請留步。請問你是何人?」
「我是比丘。」長者回答。
「請問比丘是什麼人?」太子奇怪地問。
長者打量著太子,慢條斯理他說:「念你誠心實意請教,便開導於你。世上之法,皆是無常,我能以真道破除生死之根本。只要苦修守戒,息滅貪欲,不觸色、聲、香,脫離老、病、死、苦,就能達到彼岸,故名比丘。」話音剛落飄然而去。
太子望著長者的背影,高興他說:「這是天神來為我指點迷途。只要能脫離老、病、死、苦,我就修道。」他回宮後,日夜思想長老的妙言玄語,時刻念著脫欲為僧,長修正果。
七、逾城出家
光陰如梭,轉眼太子三十歲了。一天,太子請求國王說:「父王,我思索多年,還是入山修行才是正道,請答應我的要求吧。」
國王傷心他說:「孩子啊,宮中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榮華富貴,享受不盡。修行風吹日曬,食不飽腹,苦不堪言,你為什麼要走這條路呢?再說,你走了,誰來繼承王位呢?」
太子見父王不答應,悶悶不樂地走開了。
凈飯王知道太子任性,認定的事非干不可。怕他偷偷進山,命令五百將士嚴守王城四門,不許太子出城。又讓二位妻妃寸步不離太子,勸解他回心轉意。
這一年二月初八的深夜,王宮里所有的人都昏昏人睡。二位妻妃也進入了夢鄉。太子俏悄起來,穿好衣服,輕手輕腳地牽出一匹紅毛駿馬,騎上往城門口奔去。城門緊閉,若喚士兵開門就會驚動全城。太子正在為難之際,突然四大天王從空而降,各自抬起一隻馬蹄,騰空而起,迅速逾出王城。
太子夜半逾出王城,來到仙人苦修的山林中,東奔西跑,踏遍了山山水水,終於選定伽閹山的鹿野苑密林,苦行修煉真道。
再說王宮中,自從太子夜半逾城出家之後,城內亂作一團。國王令將士尋找太子,可是找遍山林寺院也未見蹤影。
八、得道成佛
正當王城如一團亂麻的時候,太子在伽閹山一心修道。他結跏而坐,沉靜不語,餓了吃口麻麥粉,渴了喝口山泉水。鳥兒在他頭上築巢,野花在他身旁開落,陽光曬黑了他的皮膚,雨水浸濕了他的衣服。在天神的暗中保護下,他度過了好多年,可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瘦得皮包骨頭,在泉水中一照,自己認不出自己。他思忖道:「如果忍飢挨餓,將身體累垮,今後怎麼繼續修道呢?要想修行成佛,就得多吃點東西,保養好身體。」於是,走獸獻來的乳汁,他開始喝了;飛禽獻來的鮮果,他也吃了。這樣,身體才強壯起來。
也不知過了多少個寒冬酷暑,悉達多太子經過苦修苦煉,終於修成了正果。這天,他在河裡洗浴完畢,天神就給他送來了金光袈裟,太子穿在身上,頓覺心情舒暢,神采煥發。他慢步來到菩提樹下,只見樂土上面,長滿了吉祥草,草叢中設有菩提座,八萬諸天在這里各自設有金剛獅子座。太子結跏趺坐在菩提座上,金光萬迢,照耀著大地。
誰知金光照進了魔鬼窟。魔王做了三十二種惡夢,夢見悉達多菩薩要成佛了。他又驚又怕,又氣又恨,咬牙切齒地派出所有魔鬼去千方百計地阻止他成佛。
這天,悉達多在菩提樹下的菩提座上端身靜坐,潛心默頌佛經。魔王先讓魔鬼變成千姿百態的美女,在他面前賣弄風騷,百般獻媚。可悉達多雙目緊閉,口念真經,巋然不動。
妖女難以誘惑悉達多,魔王惱羞成怒,親自率領魔鬼張牙舞爪,殺氣騰騰地想把他置於死地。誰知悉達多的蓮花寶座有佛光罩護,魔色難以近前,只得掃興而歸。
悉達多降伏了魔鬼之後,又默默地坐在菩提樹下繼續苦修苦煉。
在十二月初八這天,只聽大地震響,天鼓自鳴,飛天仙女灑下鮮花,奏起仙樂……悉達多終於得道成佛了,他的心不受善惡之情所移動,徹底拋棄了淫、怒、痴、迷等念頭,再也沒有生死憂患了。
薩垂那太子捨身飼虎
這是《大藏經》中的一個故事:很遠很遠的地方,有個大車國。國王有三個太子,大的叫摩河波羅,二的叫摩河提婆,最小的叫摩河薩垂那。有一天,三位王子外出遊玩,來到一座陡峭的高山上。這時,山谷中有七隻出生不久的小虎,圍著一隻餓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嗷嗷待哺。八條生命即將在世上消失,使薩垂那太子極為傷感。「我應該救活它們,它們應該享受生命的快樂。」三王子在心裡默念著,「我要像一條大船那樣,從大海中把落水者救起來,使他們渡向安全的彼岸。」於是下定決心捨身飼虎。他支走了兩個哥哥,默默地祈禱上天讓母虎延續生命,然後刺破血管,從崖頂縱身跳到虎旁。頓時,大地為之震動,太陽為之無光。狂風怒吼,海浪翻滾,一個鮮血染紅的悲壯場面出現在天地之間……
希望可以幫的到您!
㈧ 五百強盜成佛的故事咋回事
在很久以前,在古印度南部,有個僑薩羅王國。國中出了五百個強盜,佔山紮寨,攔路搶劫,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無惡不做,商客遊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員多次用兵,終不獲勝。只好報知國王,國王派精兵良將前來征剿,經過激烈的戰斗,五百強盜戰敗全部當了俘虜。
國王決定,對人們恨之人骨的五百強盜處以酷刑。這天,刑場戒備森嚴,殺氣騰騰。兵士手持尖刀將赤身裸體、披頭散發、捆在刑柱上的強盜雙眼全部挖掉,有的還割掉鼻子、耳朵,然後放逐到荒無人跡的深山老林中。這座山谷林木蔥籠,狼嗥虎嘯,陰森恐懼,衣食無著。強盜們悲憤欲絕,撕心裂肺地絕望地嚎叫著。
凄慘的呼叫聲傳遍四野,也傳進了釋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這是五百強盜在生死線上掙扎呼救,便用神力送來了香山妙葯,吹進了五百強盜的眼眶。霎時,個個雙眼重又見到光明。釋迦牟尼親臨山谷,給五百強盜講經說法:「正是你們以前作惡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難。只要洗心革面,棄惡從善,皈依沸門,就能贖清罪孽,修成正果,脫離苦海,進入極樂世界。」眾強盜聽了佛的教誨俯首悔過,口稱尊師,成了佛門弟子。從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稱作「得眼林」。很多年後,當年的五百強盜終於修成正果,成為五百羅漢。
這個故事畫繪在第285窟南壁,是莫高窟西魏時期最大的一幅故事畫,也是最早的因緣故事畫。其手法採用橫卷式直線型構圖,以八個並列畫面,表現了故事發生、發展到結束的全部內容。一開始就是激烈的戰爭場面,以五人代表五百強盜。官兵乘騎鎧馬、戴盔披甲,手握長槍,與穿布褲麻鞋的強盜撕殺。這個畫面是研究古代軍史的寶貴資料。然後畫面層層展開,結構緊湊,情節連貫,情景交融,使故事環環人扣,引人人勝。許多細節刻畫顯示出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力。如五百強盜受刑於山林中,個個毛發直立,骨瘦如柴,悲天嚎地,表現了不幸的遭遇。而周圍的黃羊、野兔卻無動於衷,並不驚怕。
㈨ 古印度人愛美是如何通過服飾表現出來的
古印度人的服飾也是各式各樣的。在著名的「牧師一國王」雕像的長袍上,飾有中空的圓形、雙圓和山葉形的精緻圖案,最初填有紅色的顏料。衣服的其餘部分可能用其他顏料作色,但是沒有顏料被保留下來的痕跡。袍子可能是經過刺綉、貼花或者裝飾獸皮加工而成的。從雕像看,該男子穿的長袍很明顯是儀式用裝。
㈩ 什麼是古印度佛雕像特點
下面咱們就來區分區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印度佛像造型。
犍陀羅風格
一般認為,佛造像最開始出現於公元1世紀的犍(jiān)陀羅地區(南亞次大陸西北部)。
阿瑪拉瓦蒂風格佛像,圖自首都博物館編《古代印度瑰寶》
總之,古印度作為佛祖的老家,各種不同的佛造像風格最初在古印度產生,又傳播到世界各地,對各地的佛教藝術都產生了影響。多多了解其不同時期的佛像造型,對於了解中國的佛教雕刻造型特點,也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