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那些高僧是干什麼的

印度那些高僧是干什麼的

發布時間:2022-05-09 17:33:14

A. 印度有哪些有名的僧人(附上簡介)麻煩了,謝謝!

印度有名的僧人根據當地的風俗,摩耶夫人要回娘家分娩,在途經蘭毗尼園時,於無憂樹下誕下太子悉達多。據記載,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蓮,他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B. 唐代西行印度取經的三藏高僧之名"玄奘"的來歷

玄奘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禕(yi),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主要學說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共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弟子 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新羅高僧圓測,為玄奘神足,新羅元曉,為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為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為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為新疏之主。

玄奘死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舊唐書》本傳作顯慶六年,661),葬於長安興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跡見慧立、彥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由於他的取經活動受人欽佩,使他後來逐漸變為神話中的人物。唐中葉就有關於他的傳說,宋代出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明代又有《西遊記》,使唐僧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C. 蓮花生大士是印度高僧,是藏傳佛教的創始人,我有一個疑惑,為何大士不在印度本土教化眾生,

朋友的疑惑我可以幫助解答。

蓮花生大士最初示現為那爛陀高僧。為吐蕃藩王赤松德贊在西藏想要建造第一所寺廟:桑耶寺,遇到了極大的違緣,寺廟受妖魔的影響,無法建造成功,所以邀請精通密法的蓮華生大士來西藏幫助建造寺廟,這是大士來西藏的緣起。

蓮華生大士是獲得了佛陀的果位,標志是不死虹身,也即身如虹霓。在他離開最後西藏時,藏王解下自己的白玉腰帶,向他獻禮供養的時候,腰帶從大士的身上一攬而過,完全是虛空般的身體。

顯教中的觀音菩薩、普賢菩薩,都是其他佛國的佛陀示現,在釋迦牟尼成道後來此世界,幫助釋迦牟尼教化。甚至是小乘佛教中的羅漢須菩提、舍利弗等等,也是其他世界的佛陀,根據他們願力來此世界,與小乘眾生結下甚深的緣分。

之所以說了蓮師是佛陀的示現,是因為蓮花生大士在不同的人面前,結下不同的緣分,甚至在不同人面前都是以不同的形象出現的。這跟佛陀當年講同一本經典,但不同根基的人接受傳法感覺是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都是毫無二致的。

西藏的說法是有八大蓮師游戲於人間並最終成道,甚至連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也都是蓮師在人間的化現。

D. 印度的AghoriSadhus僧侶,跟其他僧侶有什麼不一樣

首先,他們是印度教的僧侶;其次,印度教的僧侶在種族姓氏中是特權階級。自然待遇好。
公元1000多年前,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大陸。

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等的普通雅利安人稱為吠舍,他們是種姓中的第三級。種姓中的最低等級是首陀羅,基本上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但也有少數貧困的雅利安人,從事手工業和農牧業,其中大多數是奴隸。

雖然,印度獨立了那麼多年了,但是種族姓氏依舊無法完全消除,根深蒂固。印度的僧侶作為婆羅門,待遇自然還是很高。

E. 佛門十大高僧是誰

藏傳佛教高僧:
前弘期
桑希——早期佛典翻譯大師
巴·賽囊——前弘期「七覺士」之一
巴果·白諾雜那——早期密宗大師
拉隆·貝吉多傑——佛教的衛士
郭·法成——藏族佛學翻譯家
後弘期
西藏三賢哲——在安多點燃佛教火炬的佛學家
喇欽·貢巴饒賽——藏傳佛教東律初祖
魯梅·慈臣喜饒——復興佛教大師
仁欽桑波——後弘期最負盛名的佛經翻譯家
卓彌·釋迦益希——西藏翻譯家
昆普瓦·卻吉傑波——著名密宗大師
寧瑪派
蓮花生大師——寧瑪派密宗始祖
喀卓·益西措傑——吐蕃修密女高僧
涅·扎那古瑪拉——8世紀舊密的初傳大師
努·桑傑益西——舊密法中傳大師
大索爾·釋迦瓊乃——舊密法後傳大師
佛教在書畫界享有盛名的十大高僧:
如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的智永,
高古超邁、顯赫一代的懷素,
高情峭拔、磅礴揮毫的貫休,
煙嵐氣象、高曠之景的巨然,
畫學正脈、師法自然的漸江,
自出機抒、造妙入神的髡殘,
點染數筆、脫盡窠臼的八大,
搜盡奇峰、筆意縱恣的石濤,
落筆冷雋、蹊徑別開的虛谷,
勁氣內斂、和悅蘊藉的弘一。
少林高僧:
◎ 跋陀

跋陀,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北魏孝文帝時來中國傳播佛教,深得敬重。北魏遷都洛陽,孝文帝在洛陽為他建造寺院。跋陀性喜幽靜,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為他建造寺院。這座寺院即現在的少林寺,跋陀是為少林寺的創立者和第一位住持。他在寺內翻經台翻譯了《華嚴》、《涅盤》、《維摩》、《十地》等經,並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年老後跋陀遷居少林寺外,直到圓寂。

◎ 達摩

菩提達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從廣州登陸,到中國傳播佛教。達摩渡長江入北魏境,先游歷了洛陽,後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個石洞裡面壁靜修,時間長達九年。他依據大乘派教義,融匯中國精神,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被尊為初祖。在眾多求教者中,達摩選擇將衣缽傳給了慧可。東魏天平三年(536年)達摩圓寂,葬於熊耳山,立塔於定林寺。

◎ 僧稠

僧稠,昌黎人,俗姓孫。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實為師,後到少林寺拜跋陀為師。僧稠少時體質較弱,後發憤習武,練得拳捷驍勇,體輕身靈。他理解極快,學佛成績卓著,被跋陀贊為「蔥嶺以東,禪學之最!」他後來在嵩岳寺講經說法,影響很大。

◎ 慧可

洛陽虎牢人,俗姓頤。他幼年出家,通曉佛典。四十歲時拜菩提達摩為師。為表求道決心,慧可竟用刀自斷左臂,奉獻達摩座前。感其赤誠,達摩授法器、賜法名,收他為傳法弟子。慧可是為禪宗二祖。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養傷時的住所和石台,後成為二祖庵和養臂台,遺跡尚存。

◎ 福裕

福裕,號雪庭,山西文水人,俗姓張。九歲入學,理解力極強,鄉里人稱他為「聖小兒」。出家後拜休林為師。元世祖慕其名德,命他住持少林寺。元憲宗時授他都僧省之符,命他總領天下僧眾。他率眾修復了嵩山一帶因戰亂毀壞的寺院,常被後人尊為少林寺中興之祖。他於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圓寂。元皇慶元年(1312年)被追封為大司空、是府儀同三司並晉國公。

◎ 緊那羅

緊那羅,不知其來歷。據《嵩書》記載:「至正初(1341年)忽有一僧至少林,蓬頭裸背跣足,止著單裩,在廚中作務。……至十一年辛卯(1351年)三月二十六日,潁州紅巾賊率眾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而出,變形數十丈,獨立高峰,賊眾望見,驚怖而遁。僧大叫曰:『吾緊那羅王也!』言訖遂沒。人始知為菩薩化身也。」緊那羅在少林寺地位極重,寺中有緊那羅殿和其塑像,被尊為少林護伽藍神。

◎ 法如

法如,上黨人,俗姓王。幼年隨舅父到豐陽,先事青布明為師,十九歲時出家。經青布明指點,他又投禪宗五祖弘忍為師,侍奉前後共十六年,直至弘忍滅度。之後他北游嵩岳,在少林寺住下,唐永昌元年(681年)圓寂。他被認為是傳自弘忍的又一位禪宗六祖,塔在少林寺東側許塔溝村口。

◎ 慧光(487~536)

慧光,長盧人,俗姓楊。十三歲時隨父入洛陽,後被跋陀收為弟子,不久在少林寺出家。他為跋陀所譯佛經註疏,刻版印刷,又因他學佛心領神會,向人傳授講解透徹,被稱為聖沙彌。他圓寂於河北鄴郡。

◎ 洪遵(530~608)

洪遵,相州人,俗姓時。他八歲到少林寺出家,跟從師父資雲。後被北齊朝庭封為斷事沙門,負責處理僧人違反佛教戒律之事。隋時,文帝也封洪遵為官,但他仍住在少林寺內。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洪遵被舉召赴京,與印度僧人一起譯經。

◎ 慧安(?~709)

慧安,荊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說姓衛)。隋開皇十七年(597年)搜勘天下私度僧尼,慧安遁往山中。為挖大運河,隋大業年間追集丁夫,餓殍相枕,慧安乞食救濟飢民。隋煬帝聽說後詔見慧安,他又潛藏起來,到衡岳寺去做頭陀。唐貞觀年間,他往黃梅謁見禪宗五祖弘忍,之後遍歷名山,並在少林寺住下。唐神龍二年(706年),他被招入宮庭,三年後辭歸,不久圓寂。

◎ 報恩(1058~1111)

報恩,黎陽人,俗姓劉。他生於碩儒世家,從小就通治國方略,考試登第。他厭倦塵境,向朝庭辭官,出家為僧,朝庭准從了他的請求。於是他傾心於禪宗祖道,謁訪諸多高僧。後來當朝丞相請他到少林寺講經開示,不久他又應詔在少林寺住下,參禪說法。

◎ 教亨(1150~1219)

教亨,號虛明,濟州任城人,俗姓王。七歲在崇覺寺出家,十三歲受大戒,十五歲外出遊方。他先後出入過五座道場:嵩山戒壇寺,韶山雲門寺,鄭州普照寺,林溪大覺寺和嵩山法王寺。後應請住持少林寺。但不久他又引去,徜徉於嵩少間數年。金興定三年(1219年)圓寂。

◎ 同光(700~770)

同光,山西人。弱冠出家,二十六歲受其足戒。他投會善寺普寂為師,後入少林寺,宣法開示二十餘年,震動遐邇。安史之亂時,他避禍於荊州。唐大歷五年(770年)圓寂於少林寺。

◎ 法玩(715~790)

法玩,山西人,俗姓張。十八歲時學道於普寂禪師,二十歲時受具足戒。普寂謝世後,法玩有時住在嵩山,有時去洛陽。唐貞觀六年(790年)八月十三日,法玩於洛陽大敬愛寺圓寂。塔在少林寺西側。

◎ 文才(1273~1352)

文才,號淳拙,臨汾人,俗姓姚。其父為居士。文才年歲稍長,即請學佛,父母從其志,送他出家剃度。他謁訪少林寺的還源福遇,執侍多時,後又到龍門山讀經三年。接著他隱居於終南山中。元泰定元年(1324年),被請出住持少林寺,但他於元天歷二年(1329年)辭退。到了元至正五年(1345年),他又被請出再任少林寺住持,七年後圓寂。

◎ 邵元

邵元,號古源,俗姓源。他原是日本國山陰道但州正法禪寺住持,元泰定四年(日本嘉歷二年,1327年)來中國。先在福州,後到天台山、天目山、五台山遍訪名僧,元天歷二年(1329年)到嵩山少林,長住二祖庵達二十一年。他在少林寺任書記之職,曾為息庵義讓行實碑撰文,並為菊庵法照塔撰文作書;他還曾作為全國百名高僧之一到京師宮里參予大藏經的翻譯。邵元於元至正七年(1347年)返回日本。

◎ 了改(1335~1421)

了改,號凝然,嵩陽金店人,俗姓任。十四歲時拜少林寺提點訓公為師,二十一歲時受戒。他曾在香山參訪月印長老,後到天慶寺跟從松庭禪師。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了改任少林寺住持,三年後辭退,但仍駐少林寺,直到圓寂。

◎ 文載(1454~1523)

文載,號月舟,北畿通州人,俗姓王。九歲入鄉校,十三歲出家,拜白庵為師。二十歲時出遊參學,三年後回還,閉門不出,讀經習靜。他又到少林寺參叩無方可從,三年後更遍參京城諸多禪師。明弘治年間,文載住白塔精舍內閱大藏經。明正德三年(1508年),祠部任命文載住持少林寺,前後十六年,直到圓寂。

◎ 悟須(?~1563)

悟須,號匾囤,一號無空,禹州人,俗姓陳。年過二十後辭父母出家,入少林寺,以梵僧喇嘛為師。十數年後辭別師父,到中條山中修行三個月,接著在峨嵋山巔住下。後來他又遍游全國,到京城,居吉禪庵中,印造了大彌陀經若干藏。不久他重回少林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他再次離開少林寺去峨嵋山,行至州江中時坐地圓寂。悟須是明代著名的十八武僧之一,他的骨灰歸回了少林寺,建塔埋葬。

◎ 正道(1547~1609)

正道,字無言,洪都新建人,俗姓胡。他開始在上藍寺出家,拜和尚為師。二十歲後跟從知休禪師,住在南嶽凈瓶崖。知休指點他參謁遜庵,後又指點他到少林寺參謁幻休常潤。正道於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被祠部任命為少林寺住持,前後十七年,直到圓寂。

◎ 恆林(1865~1923)

恆林,號雲松,伊川宋寨人,俗姓宋。光緒初年入少林寺為僧,民國元年被任命為登封縣僧會司僧會,後又被推選為少林保衛團團總。任職後數年間購置槍枝,訓練武裝,打擊土匪,備嘗辛苦。民國十二年(1923年)秋,積勞致疾,卒於職。

◎ 行正(1914~1987)

行正,字願安,登封城關劉庄人,俗姓李。1920年在少林寺出家,1932年在九華山東崖寺受戒。後任河南省佛教協會理事,少林寺住持。文革期間,行正採取轉移地點、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一批少林寺文物。1986年,他被正式任命為少林寺方丈,結束了自清康熙以來少林寺無方丈的歷史。他於1987年圓寂。

近代十大高僧:
近代高僧中著名人物有月霞、諦閑、印光、弘一、虛雲等,他們分別弘揚賢首、天台、凈土、律宗、禪宗。發揚佛教文化事業最有力的是圓瑛法師和太虛法師。

F. 唐玄奘師是如何成為印度當時最著名的佛學家的

玄奘夜以繼日地鑽研佛經,學習當地的語言,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那爛陀寺,能通曉20部經論的有1000人,通曉30部的500人,通曉50部的只有10人,玄奘就是這10人中的一個。但是他並沒有停止學習。10年中,他在天竺到處求教,成為了像戒賢一樣的高僧,通曉了全部經論的奧妙。玄奘成為了印度當時最著名的佛學家。

G. 有哪幾位古印度高僧到中國傳經

攝摩騰,竺法護,安世高,白發祖,善無謂,金剛智這幾個是印度的。鳩摩羅什,康僧會是西域人。大概是這樣吧。

H. 僧侶是干什麼的

1、僧侶(Monk)

僧侶是指從事宗教事業的神職人員,在東方,僧侶是佛教,密宗,印度教的和尚。而在西方,則是指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主教、牧師等神職人員。他們被認為是神或佛在人間的使者。
中世紀的歐洲是教會勢力的歐洲,遍布全歐洲的教會勢力控制著社會的政治、經濟。教會勢力還是最大的地主。除了教皇和樞機主教,僧侶構成了社會的第一等級,而廣大的勞動人民則受教會勢力的壓迫。這是段悲慘的歲月。直到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打破了教會勢力的統治。而關於僧侶的傳說則源遠流長,在東西方大放異彩。

I. 列幾個印度高僧的名字

根本佛教時期:佛陀、舍利弗、目揵連、阿那律、迦葉、富樓羅等人。
大乘方面:釋迦光、功德光(二聖)龍樹、聖天、無著,世親,陳那和法稱。 (六庄嚴)

J. 高僧的四大高僧

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分別是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四大譯經家精通佛教義理,嫻熟中、印兩國語言文字,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縣)人。鳩摩羅什是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父親原是國相,鳩摩羅什7歲時隨母親出家,長大後精通大小乘佛法,成為一代宗師,聲名遠播。前秦君主苻堅征服龜茲,想把他接到長安,但因後來亡國,使鳩摩羅什在後涼滯留達16年之久。之後,後秦君主姚興把鳩摩羅什接到長安,讓他安心從事譯經工作,最後圓寂於長安,終年69歲。
鳩摩羅什在長安組織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官辦性質的譯經場。鳩摩羅什與弟子共譯出佛典74部584卷。鳩摩羅什的翻譯以意譯為主,而且注意修辭,譯文流暢,很有文采,主要有《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金剛經》、《阿彌陀經》、《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等,系統介紹了大乘中觀派的思想體系。 真諦(公元499~569年),印度優禪尼國人,精通大乘佛教。真諦在南北朝梁武帝時攜帶大量梵文經典乘船來到梁都建康,正准備開始譯經之時,發生「侯景之亂」,真諦於是輾轉來到富春,才開始譯經。之後,真諦又多次輾轉各地,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始終堅持譯經。
真諦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無上依經》、《十七地論》、《攝大乘論》、《俱舍釋論》等。 玄奘(公元600~ 664年),中國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玄奘12歲出家,遍讀佛典。因覺得當時佛典多有出入之處,令人迷惑,玄奘於是決定去印度取經。玄奘在貞觀三年時,一人從長安出發,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賢為師,後升至該寺副主講。玄奘在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其後,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長安大慈恩寺設譯經場,與弟子等人專心翻譯所帶回的佛典。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實論》等。 不空(公元705~ 774年),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人。不空唐朝時來華,是「開元三大士」之一,對中國密宗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空隨其師金剛智先來到洛陽,後又到長安,然後不空在長安大興寺設立道場,翻譯密宗經典,度僧受戒,使密宗在中國的影響大增。
不空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100多部,主要有《金剛頂經》、《般若》、《華嚴》、《大集》

閱讀全文

與印度那些高僧是干什麼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40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4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5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2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02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0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0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3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7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0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5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70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8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6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