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印度具有代表性的歷史遺產
古代印度文化的突出之處是強烈的宗教意識及其影響。佛教是古印度人為當代世界留下的最大歷史遺產。此外,文學上傳下來兩部著名史詩:《摩珂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文字(梵文)和建築藝術富有特色。數學知識方面有卓越貢獻。
從文字來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古印度居民就創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毀滅後,落後的雅利安人只有口頭相傳的作品。再次出現文字約在列國時代之初,流傳至今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銘文。阿育王銘文所用的文字有兩種:一為婆羅謎文,可能源於塞姆人的字母;二是去盧文,可能源於阿拉美亞人的字母。去盧文後來逐漸失傳,而婆羅謎文在公元7世紀時發展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古印度最古的文學作品是《吠陀》,其產生最古、文學價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詩歌總集,共有1028首詩歌,以頌神為主,也有世俗詩歌。所以《吠陀》不單純是宗教經典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前者長達10萬頌,後者約有2.4萬頌,是古代世界絕無僅有的長詩。《摩訶婆羅多》有18篇,主要內容是說婆羅多家族中居樓王一支與般度王一支之間爭奪王位斗爭的故事。雙方經過許多曲折的斗爭,最後不得不進行了為期18天的大戰。戰爭據說捲入了印度所有的國家和部落,結果是居樓王一支全部戰死,般度王一支取得勝利。相傳這部長詩的作者是毗耶娑,實際上是很多代民間詩人逐漸積累並編集起來的。它的基本內容在公元前5世紀已大體形成,而最後定本是在公元4世紀。《羅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節是:居薩羅國的十車王之子羅摩,因遭繼母陷害,與妻子悉達在森林隱居14年。後魔王羅婆把悉達劫到楞伽島,即斯里蘭卡,羅摩在神猴的協助下,率猴兵打敗並殺死魔王,救出了悉達,然後攜悉達回國為王。相傳此詩的作者是蟻垤,實際上此詩也是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期間逐漸編成的。兩部史詩雖然是神話故事,但有哲學、宗教、法學以及各種科學知識的論述,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情況,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東、向南擴張的一些情況。尤為可貴的是,它貫穿著對正義善良的深切同情,對奸詐殘暴等丑惡行為的無情揭露和譴責,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份瑰寶。
古印度的民間文學作品也佔有重要地位。它們大都保存在《五卷書》、《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經》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經》流行最廣,主要記述佛陀前生的故事,保存在這里的民間故事都經過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也被附會為佛陀,以宣揚佛教的教義,但它仍保留了不少優秀的、健康的世俗性故事。這些故事鄙視奸詐,同情善良,寓意深刻,愛憎分明。這些伸張正義的作品不僅有重要的文學價值,也為研究當時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全書有550個故事,其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
從建築藝術看,吠陀時代與列國時代基本上是木質結構,這些建築物現已盪然無存。阿育王時,開始用磚石建築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磚建成,以後又擴大,並砌上一層石塊。該佛塔呈半圓形,直經約30餘米,頂端為平台,台上造一方壇,壇上豎立層疊著的傘形柱,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該佛塔周圍有環形道路,並繞以柵欄和四個大門,四個大門都布滿了以佛教題材為中心的精緻雕刻。
前面提到的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造型藝術中的重大成就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石窟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於海德拉巴省溫德亞山脈的深山中,大約於公元前1世紀開鑿,公元7世紀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後約有1000年人煙絕跡,直到1819年才被歐洲人發現。石窟開鑿在河流旁半圓形的懸崖上,共29個石窟。石窟的建築有佛殿和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築、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範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萃之一。據說唐玄奘到印度時曾拜訪過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變成壯麗的藝術寶庫,充分體現了古印度人民的偉大創造力。
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發展,古印度藝術也融入一些古希臘的風格,如公元1—3世紀的乾陀羅藝術(因藝術標本大都出自乾陀羅而得名),佛和菩薩的石像剛健豐滿,體態瀟灑,服飾褶皺分明。總之,古印度的藝術基本上是佛教藝術,婆羅門教藝術則比較少見,如前所述,這大概與婆羅門教不立偶像,不建神廟有關。不過,婆羅門教的那些多手多眼的怪神對佛教藝術也有影響,如後來的「千手佛」和「千眼佛」等造型。
古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醫學方面的成就比較突出。在天文學方面,由於農業生產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古印度居民很早就注意觀察天象。早在吠陀時代,他們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將五星與日月並稱為七曜。把月亮所經過的星座劃分為28宿,稱之為「月宮」。但他們認為,太陽、月亮、星星都是圍繞地球轉的。他們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一年共360天,所余差額用每隔五年加一閏月的方法來彌補。關於季節的劃分,除我們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外,還有熱時、雨時、寒時的三分法,以及漸熱、盛熱、雨時、茂時、漸寒、盛寒的六分法。公元1世紀以後,古印度出現了著名的天文歷法著作《太陽悉檀多》,此書已有時間測量,分到點。此書也是重要的數學著作之一。
說到數學,古印度最重要的成就是發明了十個數字元號(0是以黑點表示)和定位記數法。這種記數法為中亞地區許多民族採用,後又經阿拉伯人對十個數字略加修改後傳到歐洲,逐漸演變為現今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計數法」。大約成書於公元前5-4世紀的《准繩經》中,已有許多幾何學知識。《太陽悉檀多》中,已有三角函數表。
在醫學方面,《阿闥婆吠陀》中已記載了77種病症之名,並開出了對症的葯方,當然,這些記載也夾雜著巫術謎信。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舍羅迦本集》和《妙聞本集》。相傳舍羅迦是迦膩色迦的御醫,2世紀人,他的書被譽為醫學網路全書,探討了診斷、疾病預後和疾病分類問題,並把營養、睡眠與節食視為維護人體健康的三大要素。書中提到的葯物有500種。妙聞稍晚於舍羅迦,他的書內容比較廣泛,除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外,還研究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病症達1120種。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上有相當高的水平,書中記有120種外科器具,並有撥除白內瘴、除疝氣、治療膀胱結石、剖腹產等手術方法,所記葯物多達760種。這兩本書今天仍有實用價值。
㈡ 印度上古歷史故事,精彩一點的
《摩訶婆羅多》詩篇中雖然提到史詩的作者是毗耶娑(廣博仙人),但從作品的巨大篇幅看來,它很難出於一個時期的一人之手。廣博仙人在許多的詩人和歌手中,可能是一位奠基的詩人,目前在歷史上很難確定實有其人,估計是一個傳說人物。
《摩訶婆羅多》的中心內容是寫婆羅多的後代堂兄弟之間的內部斗爭。作品以倒敘手法,先讓歌人唱出原詩的內容,中間插入「蛇祭緣起」作楔子,然後正式開篇。故事的基本情節大致如下:婆羅多的後裔中有一對兄弟,哥哥叫持國,是個瞎子,生有百子,族名叫俱盧族;弟名般度,生有五子,族名般度。持國和般度的父親死後,般度繼承了王位,但不久死去,由其兄持國繼任國王。後來,般度的長子堅戰長大了,王位應由他來繼承,但持國的長子難敵企圖霸佔王位。於是,婆羅多族內部的紛爭便由此開始了。首先,難敵企圖縱火將般度五子及其母燒死,由於事先有人通風報信,般度一家得以逃出。在他們下到民間生活的這一期間,般度五子通過婚娶,有了共同的妻子黑公主,並擁有自己的盟國。他們克服種種困難,放火燒荒,開辟國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在這種情況下,難敵只得同意分治王國,讓般度族在西部荒涼地區稱王。難敵見般度族日趨強盛,便再次耍弄陰謀,派人用假骰子與堅戰賭博,堅戰在輸光所有一切之後,兄弟五人連同妻子淪為奴隸,流放森林十二年,第十三年還得隱姓埋名躲藏起來,若被發現就要重新流放十二年。十三年流放期滿後,般度族五兄弟堅持索還國土,他們在召集盟國舉行的軍事會議上,決定先派黑天為使者去與難敵談判。但是,難敵一意孤行,致使和談破裂。於是,雙方各自聯絡盟國,在古稱「俱盧之野」(今德里附近)展開了一場可怕的毀滅性大戰,附近的許多國王也分別參加了雙方的戰斗,經過十八天的大血戰,般度族五子得勝。後來持國的長子也死了,由般度長子繼承王位。最後般度五子登雪山修道,四人先死,只有長子達到天堂。
我國目前還只有從英文轉譯的詩體的和散文的故事提要,從這兩本書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俱盧和般度兩族大戰的梗概,對史詩的全貌還缺乏了解。僅就作者對大戰這一主要事件的態度看來,我們可以認為大史詩在某種程度上,正確地闡明了古代印度人民的戰爭觀點,即戰爭未爆發之前,應遏止戰爭,盡一切努力爭取和平。但是,如果敵人硬要挑起戰爭,就堅決以「無畏的決心」斗爭到底。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史詩熱情地歌頌了般度族等氣壯山河的英勇斗爭,嚴厲地譴責了難敵等霸佔他國領土、肆意發動戰爭的罪惡行徑,並通過生動的事實告訴人們:象難敵那樣的暴君最終得到可悲的下場,完全是咎由自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義之戰必勝,不義之師必敗,這是一個萬古不變的真理。
大史詩通過對戰爭的描述,還表達了古印度人民熱愛和平,終止不義之戰的強烈願望。作者對那場親族間的戰爭所造成的損失感到萬分痛心,指責那是一場「可怕的」、「該死的」「無益的」戰爭。與此同時,作者還通過婦女們在戰後走向「傷心慘目」的戰地,哭悼親人的場面,呼籲人們應該堅決制止這種「親戚屠殺親戚」的戰爭。總之,大史詩的主要內容寫的是政治斗爭,作品真實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王國的紛爭
㈢ 印度的古代發明
古印度科技成就還是很高的,很少有人知道,主要是吃了不記錄歷史的虧……我在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里看過一些。
哲學方面的就不說了,題主說的阿拉伯數字也不說了,說些別的吧。
比古代中國要差的東西就不說了,以下提到的都是達到古代中國水平、超過古代中國水平、有獨到首創之處的科技成就。
1.天文學
農業文明的天文歷法一般都不錯。印度在吠陀時代(相當於中國周朝)天文歷法水平就很高了,後來得到與古希臘天文學的交流更進一步。還出過阿耶波多這種超時代的天才。
南北朝時期印度的天文歷法隨佛教傳入了中國,對中國也有一定影響。
2.醫學
印度傳統醫學發展早、水平高。
尤其是外科方面世界首屈一指,估計是他們比較敢想敢做……成書於前1000年的《妙聞集》就已經記載了很多外科手術,水平比同時代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希臘、古中國)都要高得多。
3.數學
除了題主說的阿拉伯數字以外,印度另一大貢獻是「弦」。用「弦」(弓弦)這個詞來表示三角函數中的一個概念,就是源自印度。
還有無理數問題,也是印度人將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4.建築
古印度是第一個燒制磚建築的文明。
印度的古代宗教建築成就很高,石窟、塔、雕塑都有獨到之處。後來東亞的中國、日本、朝鮮均受其影響。
5.航海
印度的造船、航海技術曾長期(大約在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這個不出名,但非常重要。
我是看《新宋》知道印度歷史上有個注輦國(又譯朱羅國),才開始了解這方面歷史。
不出名是因為這主要是南印度的成就,南印度人在印度處於弱勢,其歷史文化容易被忽視。
說重要,是因為歷史上南印度曾經對東南亞進行了大規模的貿易和擴張,建立很多僑民據點。並直接導致東南亞部分地區印度化。
㈣ 古印度的重要史詩是什麼
作為奴隸制國家的印度,產生了對後世深具影響的古典宗教思想,並且在藝術上進入了「史詩時代」。在古希臘文明中,兩大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佔有重要的位置,而在古印度,同樣是兩部偉大史詩,不僅顯示了古代印度人傑出的智慧,而且開啟了藝術的先河,它們就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插圖:少年羅摩降妖
㈤ 古印度對世界有什麼貢獻
古印度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後來先後傳入中國,朝鮮,日本,泰國,緬甸等。
㈥ 古印度三大文明成果是什麼
古印度三大文明成果有發明了數字,數字雖然叫做阿拉伯數字,但實際上卻是由古印度人發明的,還有就是印度人發明的梳子,以及印度人崇尚和平的思想
㈦ 為什麼說印度是文明古國它的輝煌成就有哪些
1947年之前,印度既不文明,也非國家。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古代印度,在印度東北部和西部建立過幾個王朝,主要在如今巴基斯坦境內,如果說古印度實際上就是巴基斯坦。最後一個王朝是孔雀王朝,存在了50年,古印度與現代印度在地理上關系就不大,前面說了古印度主要是在巴基斯坦境內
而如今印度這個國家,自古就是幾千個土邦,也就是村莊自治的,如果有侵略者進入,那麼就成為奴隸唄,這些外來入侵者建立國家,治理文化,管理體系都不是印度的,離開時啥都沒留下,印度人看到外來統治者離開了,又回到幾千土邦自治狀態。
沒有離開的入侵者,那就是雅利安人,他們在印度的統治由於對外戰爭的失敗而衰弱,居然沒有走,留在印度,其勢力依然比印度人強大,於是他們在印度統治時制定的種姓制度就留存了下來,所以說嘛,印度人智商低,被人統治反抗卻很少,外來統治者衰弱了,印度人也不起來反抗,反而接受。
最後一個,也是唯一統治印度地區全境的就是英國人,英國人1947年要走了,看著印度就想啊,我不能像過去的統治者那樣走了,什麼都不留下吧,那麼印度地區建國吧,印度人既沒有自我統治的經驗,也沒有保留任何治理文化,英國人說怎麼干,就怎麼干吧,說白了,印度人智商不行啊,於是建國嘍,但是宗教分歧導致印巴分治,,實際上巴基斯坦還比較穩定,印度卻更糟糕
你看哈,沒有治理經驗,沒有歷史,對是沒有歷史,英國人愛好考古,挖掘了古代印度的一些遺跡,但印度人不關心這些,一是沒有歷史記載,二是也沒有任何文明留下來並發揚光大,三是這些遺跡的主人,實際上又與現代印度人沒有關系,他們早已滅絕。印度人想著是像英國紳士那樣的生活。
這就是沒有認清自己,英國人是統治者,他們只不過是奴隸,主人要走了,奴隸自己做主人,卻沒有主人的本事,但想法卻固定下來,所以1991年印度改革開始後,印度人想的是體面的生活,什麼產業工人,什麼製造業,都是低等人乾的,咱印度人要體面的生活。
對,像英國人那樣做辦公室,於是印度人就沒走工業化道路,說白了,幾千年的奴隸,智商又不行,還好面子,又懶惰,又自私,詐騙成為印度人的特色,歐美人最討厭印度詐騙犯了,印度人常常自我詐騙,稱自己是文明古國,稱自己有偉大的成就,全都是靠吹牛的,主要是靠突發奇想的傳說加持,他們可以突然製造個神,然後用神的口吻表達一些不存在的成就
㈧ 古印度三大文明成果是什麼
1、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2、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
3、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
(8)古印度有什麼偉大的事情擴展閱讀
印度飲食文化:
印度人的日常飲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別。北方人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為主食,尤其喜歡吃一種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餅。南方和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們以大米為主食,愛吃炒飯。而南部德干高原則以小米和雜糧為主。印度人喜歡吃帶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飲水和飲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樣,沒有喝熱水的習慣,一般喜歡喝涼水或者飲用紅茶、牛奶和咖啡。
㈨ 古印度有哪些仁君和暴君分別做了些什麼事呢
印度在歷史上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內部邦國林立從沒形成大一統,唯有阿育王差點完成這項功績。印度歷史上屢次在西北部遭遇外侮的輪番入侵,因此印度有“人種博物館”之稱。如果要問印度人,歷史上哪位國王能代表印度?不同種姓、民族、宗教都會不假思索回答是阿育王!
阿育王締造了人間佛教、非暴力、寬容的盛世,在歷史的長河裡是唯一!
“護法明王”阿育王得此殊榮,實至名歸!這盛世,名副其實!
㈩ 古印度還有什麼成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影響
阿拉伯數字,古印度人發明,由阿拉伯商人傳播到世界,故命名阿拉伯數字,這是印度對世界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