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河流域文明如何衰落的
遺址 印度河文明大約從公元前18世紀開始就衰落了。衰落的原因不清,學者們對此提出種種假說。一種說法,也是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外族入侵說。持此說者認為,大約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城市遭到了入侵者的嚴重破壞,特別明顯地表現在摩亨佐.達羅的毀滅上。在這次大規模的外族入侵中,摩亨佐·達羅徹底被這座城市經過這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居民被驅散了,從此摩亨佐.達羅荒無人煙。在哈拉巴衛城的上層有同樣破壞的跡象,此外還發現有新的陶器類型與哈拉巴文化並存。在摩亨佐.達羅以南的強胡達羅和阿姆利尚未發現有較大的破壞跡象,但出現了特殊類型的陶器和其他物質文化。這一切都說明新的入侵者已佔據了印度河流域的中心區。 關於這次大規模的入侵的問題過去多數學者認為是吠陀時代的印度.雅利安人(以下簡稱雅利安人)。可是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出現在印度較晚,是以後幾個世紀的事情。那麼新的入侵者是誰呢?有的學者依據考古資料認為,侵入到印度河盆地的部落有各種人種集團,其中有居於俾路支的諸部落,有和伊朗部落相近的諸部落,還有同印度河文明很接近的周鄰部落。這些新的入侵者是一股一股侵入到這里的,其中也可能有先行的雅利安諸部落集團,不過雅利安人的大規模入侵是後來的事情,而且主要是在印度河上游。 另一種說法認為,文明的破壞是由於自然災害和生態變化造成的,例如河床的改道,地震、洪水、沙漠的侵害,海水的後退等災害都會引起生態的巨大變化。這些破壞性的因素可能因地而異。這類假說也常被採用。 從印度河文明的衰落,到吠陀時代雅利安人入侵這幾百年間的歷史,盡管有一些考古學上的報道,但基本上是模糊不清的。印度的歷史從吠陀時代開始,才有文獻記錄。
Ⅱ 四大文明古國的繁榮和衰落及原因
一、四大文明古國的繁榮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是被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
四大文明古國的主要文明成就
1、古代埃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太陽神廟、象形文字;
2、古代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楔形文字;
3、古代印度:印度教、佛教、外科手術、阿拉伯數字、種姓制度;
4、中國;分封制度、月歷、甲骨文、青銅器.
四大文明古國創造的科學技術成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繁榮的原因
它們都起源大河流域,這些地方自然地理條件都比較優越,尤其是河流提供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和有利的灌溉條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從而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其它科學技術,創造出偉大的古老文明。
同時,它們的科學技術都產生於社會實踐,屬於同一類型,即青銅時代的農業實踐模式。這使它們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都有著共同的地方,在許多方面都獲得了輝煌的成就。
三、四大文明古國的今天
1、巴比倫
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世界上最為險惡、沖突不斷的地區。
2、埃及
絕對的歷史文化寶庫、旅遊聖地,可是經濟卻基本停滯不前。
3、印度
長時間被殖民,基礎設施落後,宗教的融合遠比其他困難的多。
4、中國
擁有5000年歷史的中國在20世紀初期很頹弱, 八國聯軍的入侵使的中國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中國不是最強大的。
現在的中國從80年代開始了改革開放,創造了新的文化,使得中國開始了長達30年的高速發展。
四、四大文明古國衰落的原因
它們都建立在農業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是農業文明的代表,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步發展,歐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商品經濟迅速出現,而四大文明古國的農業文明卻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18世紀以後不約而同的落後於西方的資本主義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的衰落還有許多歷史原因,如宗教的影響,外族的入侵等。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由於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獨立,中斷了古代文明。如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國滅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倫被赫梯滅亡;古印度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近代又長期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2)印度文明什麼時候衰落的擴展閱讀:
古中國有黃河和長江,古印度有恆河和印度河,古埃及有尼羅河,古巴比倫有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四大文明古國均產生於大河流域並繁榮起來,主要原因為:
原始社會時期生存條件比較惡劣,首先要解決的人的吃飯問題,河流區域最容易引水灌溉,同樣容易生長草木繁殖動物,長此以往,從事農耕的村落到發展工業的城市的過程就形成了。
四大文明古國的衰落:
古埃及公元前32世紀左右建立,公元前343年被波斯滅亡。
古印度分兩個階段,哈巴拉文明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古巴比倫:公元前3500年進入文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公元前612年滅亡。
中國的文明沒有斷裂,主要由於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很容易使外來入侵者融入其中並在征服勝利後被「漢化」。歷史上,中原曾兩次遭到少數民族入侵,一次是忽必烈帶領的蒙古人建立了元朝(1206—1368),另一次是滿洲人建立了清朝(1616—1911)。雖然他們逐鹿中原,取得地位,卻最終被「漢化」,用中華文明的思想來建立自身統治的合法性。中華文明從未被蒙古或滿洲文明所取代。中華文明的延續不斷,關鍵是了解其是一個不斷累積而非相互取代的過程。
Ⅲ 為什麼說古印度文明滅亡了佛教和印度教不是流傳下來了嗎
佛教和印度教並不是古印度所流傳下來的。
古印度文明主要是起源於印度河流域,除了這個文明,其他三個古代文明也都靠近某條河,發端於某條河流。
這主要是因為,靠近水的地方適合人類生存,一旦某個地區有了人類的存在,那麼經過人類社會關系的發展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文明也就往往在這其中誕生了,而古印度文明的誕生也是基於此。
在古印度文明中最有名的當數當時嚴密的社會制度,即古印度的種姓制度。他是根據當地人們在原人身體上所處的位置,而分為不同的等級。最高等的是婆羅門,他代表的是原人的嘴巴;其次是剎帝利,其代表的是原人的兩只胳膊。
再者是吠舍,他代表的是原人的大腿;最後的是首陀羅,其代表的是原人的腳。根據從上到下,這些人地位有了明顯的界限。越往上,地位越高,權利越多,所盡的義務也就越少,反之亦然。這種層層分明的關系將整個社會劃分成有序的大集體。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還有一個享譽全世界的文明遺跡,那就是創造了佛教。佛教在後世的影響力就不用多說了,不說別的國家,就光說中國,影響了中國好幾千年,甚至還給了國人一種佛教誕生於中國的錯覺。佛教的誕生,給世界增添了一種宗教信仰,也給當時的人們有了生活的希望。
盡管古印度的文明如此有影響力,但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的道路。當時的古印度文明經常遭遇外敵的入侵,很多民族不斷的想古印度進攻,並且還將其特有的文化、思想都帶進了古印度,對原有的古印度文明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社會上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也隨著不斷的戰爭而分崩離析,社會矛盾逐漸被激化,生活在底層的人民最終擺脫了這種層層分明的社會環境。
後來再加上中亞帝地區突厥人的崛起,他們把伊斯蘭教輸入了古印度,把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和社會體系徹底攪亂,文明上漸漸被外來植入的文化和制度所替代。古印度享譽一時的文明被強行掐斷,消失在歷史中。
與之相對比的中國在歷史上也數次遭遇外族入侵,但是與古印度不同的是無論外族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文化,其最終結果都是給中國文化所同化,直至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部分。
甚至在一些少數民族當政的王朝,中國傳統的文化不僅沒有受到排擠,反而這些帝王還主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最後在學習中使得自身特色文化被淹沒,從而走向消失,而中國文明則越走越順,越走越遠,直至走到今天,中國的文明依舊處於絢爛的時代,讓很多民族和國家所崇尚和模仿。
古印度文明之所以和中國文明有著截然相反的結局,其主要原因是文明被同化,從而失去了本來原有的特色。而中國文明一直保持著自身獨特的魅力,一直吸收和借鑒著其他民族的文化,則被歷史遺留了下來。
只有有特色的,才是世界需要的,才會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否則很容易被遺棄在歷史中,直至徹底不復存在。
古印度簡介: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
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
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位於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中亞地區和南俄草原上向印度次大陸西北方(靠近青藏高原阿里地區)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歐羅巴人種)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
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分別於公元前6世紀中期和公元前518年遭到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和大流士一世的入侵。古波斯人統治印度西北部將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來自歐洲東南部的巴爾乾地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
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希臘人起義,經過7年的斗爭,將馬其頓——希臘駐軍全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
公元前305年,繼承了亞歷山大的亞洲領地的塞琉古一世率軍入侵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迫使旃陀羅笈多回師與其決戰。關於這場戰爭古印度人和古希臘人中有著不同的說法。
在印度人的版本中,旃陀羅笈多徹底打敗了塞琉古——希臘人的軍隊,奪取了現今帕米爾高原西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以南所有土地,迫使希臘人求和。而在古希臘人的版本中恰恰相反,塞琉古一直打到了華氏城,印度人再也無力支撐。
不管怎麼說,在前302年,雙方達成了和約,塞琉古承認旃陀羅笈多對北印度的統治,並將一個女兒嫁給旃陀羅笈多,以換取印度人送給他五百頭大象和象手,支持他對埃及的擴張。
和約的簽訂確立了孔雀帝國的大國身份,因此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帝國都向孔雀王朝的首都華氏城派出了常駐使節。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
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Ⅳ 古印度什麼時候滅亡的
公元前187年,古印度滅亡。
8世紀初,阿拉伯人來到古印度,帶來了伊斯蘭文化,建立了許多伊斯蘭國家,印度的伊斯蘭教信徒和印度教信徒的糾紛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了。
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建立了莫卧兒帝國。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了英屬印度殖民地,莫卧兒王朝滅亡,英語逐漸成為印度的通用語言。1947年,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獨立。
印度一名(In ),在古代是指南亞次大陸印度地區——印地。印度是地區之名而並不是主權國家之名。因為在歷史上,印度不是統一國家,所以沒有固定的國名。在英國人把大印度地區殖民地化以前,這個地區的政治狀態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從來沒有被徹底統一而成為同一個國家。
印地,歷史上是人種來源極其復雜的混雜地區,有白種人、黃種人(包括蒙古人、漢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
(4)印度文明什麼時候衰落的擴展閱讀
最早在古印度產生的文明叫做哈拉巴文化,那是古印度的本土文化,在4000多年就已經產生了。不過,大約公元前2300年,這個文明神秘地消失了,至今沒有人知道它消失的原因。在接下來的歷史中,古印度一直被外族人統治,外來文化也逐漸成為古印度的主流。
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支外來的民族——雅利安人來到了古印度。雅利安人原本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游牧民族,他們不斷向南邊遷移,最後從西北部進入了古印度。
這支外來的民族佔領了古印度的北部,把古印度的土著居民趕到了南邊。這樣,古印度就產生了南北的文差異。
雅利安人成為古印度的統治者後,最早的種姓制度便產生了。當時只有雅利安人和土著居民兩種等級,後來婆羅門教產生,於是發展成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四種等級的種姓制度。
在婆羅門教的神話傳說中,有一個叫原人的神靈,他有一千個頭、一千隻眼睛和一千隻腳。他的心中長出了月亮,眼睛裡生出了太陽,他的呼吸中產生了風,他的頭頂上生出了天空,他的腳下長出了大地。這位神靈,後來被稱作「梵(fàn)天」。
梵天用嘴巴創造了婆羅門,用手創造了剎(chà)帝利,用腿創造了吠(fèi)舍,用腳創造了首陀羅。這位神靈還為四種人規定了不同的職業,婆羅門是宗教祭司,剎帝利是國王軍官,吠舍是商人。這三種人都是雅利安人,皮膚比土著居民要白得多,他們認為自己非常高貴。
而土著居民則是最低等的首陀羅,他們是雅利安人的僕人,負責做飯、修建房屋、種莊稼等工作。
Ⅳ 古印度文明為什麼會消失
古印度文明會消失是因為當時強大的古印度王朝——孔雀王朝的覆滅,導致印度區域一帶不斷被外族和外國所入侵。而這些國家入侵後,卻都積極地把自己國家的文化和思想輸入了進來,而古印度文明則不斷的受到排擠。
同時,伴隨著中亞地區阿富汗境內的突厥人的興起,就在1001-1026年間,該王朝就曾經先後17次侵入北印度。雖然,他們最終並沒有在印度建立起其有效統治,但他們所信仰的伊斯蘭教在印度區域的影響力卻在不斷擴大,從而使古印度文明在最終遭受到了徹底的、毀滅性的打擊之後,走向了滅亡。
古印度文明的起源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產生時間約為公元前3100年,由達羅毗荼人(或叫哈拉巴人)組建城邦,發展社會生產。
而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
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具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Ⅵ 印度文明的衰落和瓦解
到公元前第三個千年之末,印度河文明開始衰落。盡管只能推測衰落的原因,但有明顯的證據表明耕種或灌溉的土地和城市所佔地區的面積都逐漸縮小。洛塔爾港口約於公元前1900年前放棄,其他大居住中心維持的人口也比原先大為減少,且擁擠在衰敗城市的某個小區域中。在某些遺址上也發現了暴力跡象:灰燼和未掩埋或無頭的屍體,大概是遭匪幫襲擊的
受害者,因為那些城市基本上無力抵禦掠奪。任何文明存在很多世紀後,都可能出現衰退跡象,但印度河居民遇到的卻是由他們的沙漠或半乾燥環境引起的一些特殊的、短期內即可變成難以克服的問題。任何乾旱地區經長期灌溉後,必然逐漸積累因水蒸發又無雨水有效沖刷而留下的鹽鹼。灌溉使地下水位提高,甚至可能上升到作物根部。當積累的鹽鹼達到對作物有害的水平,或作物根部被淹,農業就可能相當突然地宣告完結。就是今天我們也能在很多包括美國在內的乾燥灌溉地區看到這兩個問題造成的影響。
在印度河流域古代耕種過的地區中,有大片地塊看來就是由於這些原因而被放棄的,因為古代耕地表面有白色沉積物。另外,一再發生的洪水和江河改道,不但直接威脅城市,而且所攜帶的淤泥破壞或堵塞給農田供水的灌溉渠道而間接危及農業基礎。江河改道也可能使城市或灌溉區失去水源。所有這些都是發源於山區然後流經少樹沙漠地帶的不穩定河流的行為特點。沒有氣候變化的證據,盡管有人無視相反證據而斷言如此,但有不少證據表明曾經造就了城市、滋養了藝術的剩餘農產品減少了而終至消失,殘餘人口居住在一度輝煌的城市廢墟中,靠他們從倖存的、生產能力遠為低下的農田榨取的些許收獲,再加上狩獵和採集,過著比較簡單的生活。在這種衰退狀況下,他們越來越無力保護自己免遭外來人的襲擊。後來抵達這里的雅利安移居者,從未看到過印度河文明的鼎盛時期,因而不可能是它瓦解的原因。創造了印度河文明的人或他們的後代,隨身帶著他們的文化和技術,大概向東疏散到恆河流域或向南遷徙到了印度半島。
Ⅶ 古印度的興衰過程
然環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圍不限於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個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在古印度,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印度」作為自己的國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稱印度河以東地域為印度,我國的《史記》和《漢書》稱之為「身毒」,《後漢書》稱之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中改稱為「印度」。顯然,這個名稱是從印度河的名稱引申而來的。
古印度三面環海,北背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個獨立的三角形半島。其北部有平原,還有兩條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恆河,這對農業的發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饒的森林和礦藏,這對手工業發展有利。由於次大陸地域遼闊,境內自然環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著全力冒險向海洋挑戰。
古印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遠在140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的祖先臘瑪古猿在活動。舊石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半島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遺址則遍布次大陸。約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島進入金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進入文明。因此,整個史前時代直到文明的出現,次大陸一直有居民活動。
居民 古印度可謂世界人種的大熔爐。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奧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說得確切些,就是三大人種(黃種、黑種、白種)都有,方言竟多達200種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構成比較復雜。
如果說中國文明是長期統一,短暫分裂的進程,那麼,古印度文明則是多分裂少統一的發展趨勢。縱觀其文明進程,大致有如下幾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1750年)。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地,故稱「哈拉巴文化」。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所以,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還認為古印度進入文明是從公元前1000年代的「後期吠陀時代」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現,使古印度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300年。
第二個時代是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600年)。這個時代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600年)兩個階段。所以分兩個階段是因為,輝煌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毀滅後,古印度的歷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但這些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間,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公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入文明。學者們把公元前900—600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後期吠陀時代。不過,這個時期的文明與哈拉巴文化相比,實在是個可憐蟲。
第三個時代是列國時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時也稱「早期佛教時代」。這是古印度列國並舉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戰國紛爭,逐步為統一打基礎的時代,其中恆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最為強大。此時,古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東移,即恆河流域成為文明中心,至於印度河流域,不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國佔領,成為其一個行省。
第四個時代是孔雀帝國時代(公元前324—187年)。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時代和帝國,但統一者不是列國時代的強國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後,印度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但亞歷山大一離開印度後,這里就爆發了起義,起義領袖旃陀羅笈多不僅趕走了亞歷山大的守軍,而且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帝國。由列國並舉到統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也有利於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以到帝國第三代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國進入繁盛時代。但這個帝國維持了137年後,於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國,初期統治整個恆河流域,以後就成了偏安於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華所殺,但甘華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鞏固,45年間有四個國王統治,平均一個國王統治11年。公元前30年,這個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個小國安度羅給滅亡了。總之,孔雀帝國滅亡後,古印度的歷史一是長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斷入侵。先後有大夏的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國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第五個時代是貴霜帝國時代(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紀,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西遷至中亞,進而占據大夏,逐漸從游牧轉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張騫於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曾到達此地。這時大月氏人分五個部落,酋長稱「翕侯」,約在公元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公元15—65年)消滅其它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還向南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丘就卻死後,其子閆膏珍(65—75年)繼位,他又向南進兵印度,佔領恆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膩色迦(78—102年)時,貴霜帝國進入盛期,都城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時帝國地跨中亞和南亞,與羅馬、安息、中國的東漢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同時,在公元90年,貴霜派7萬大軍進攻駐守西域的班超,漢煙軍人少,甚為驚恐,但班超利用貴霜軍勞師遠征,軍糧不足之缺點,「收谷堅守」又派伏兵襲殺其向龜茲求援糧草的部隊,迫使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並與東漢保持和平關系。
迦膩色迦征戰一生,擴大了帝國的版圖,但也使百姓飽償戰爭之苦,以至無法忍受他的擴張政策,所以當他卧病在床時,人們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後,帝國開始衰落。到3世紀,帝國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國。古印度歷史又進入模糊不清的階段。直到4世紀笈多帝國的興起。425年,貴霜在大夏的殘余勢力也被啞噠人(白匈奴)滅亡。
從以上幾個時代不難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國的興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國和近100年的貴霜帝國是統一強盛的帝國外,其餘則都是諸國分裂時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時代。
Ⅷ 古印度是什麼時候滅亡的
公元前187年,古印度滅亡。
滅亡原因: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古印度文明起源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
古印度歷史發展情況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Ⅸ 古印度文明曾世界領先,為何漸漸隕落,倒退千年,一個原因最致命
古印度是被稱為文明古國之一,曾經與古埃及以及古巴比倫還有中國並稱。當時的地區領土有現如今的印度以及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化的中心點,對於印度來說,它就像是一個巨型號的各類型文化的聚集地,囊括著各種各樣的傳統文化、傳統遺跡。
古印度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者和見證者,它的歷史之久遠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一直到現在的二十一世紀。它的跨度更廣可以從西方國家到東方國家,也可以從亞洲地區到歐洲地區,各個領域、各種文明文化的發展印跡都濃縮於印度。
同時,古印度也是一個種姓多、種族多的古國,其中最有名的四大姓就是:婆羅門(多為印度祭司的姓)、剎帝利(多為印度貴族種姓)、吠舍(屬印度平民之姓)、首陀羅(印度奴隸的姓)。
隨著孔雀王朝的覆滅,阿富汗地區的突厥部落漸漸崛起,在整整二十六年間,突厥前後17次侵略北印度地區。雖然沒有最終統治印度,但突厥信奉的伊斯蘭教在印度影響甚大,這一次使得古印度的文明遭到了重創,而且還是徹底性的破壞和毀滅。
不過,也有說法,將印度的衰落和滅亡是因為地界以及環境的影響,以及印度自身發展的局限性,這些都是有可能誘發的原因之一,但是真正導致印度文明隕落還是統治王朝的衰敗,外族的侵略。
Ⅹ 印度文明衰落之謎
公元前3世紀中葉,古代南亞地區在印度河流域產生了自己燦爛的城市文明,即史家所說的哈拉帕文明.這一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都發展到很高的水平,足以與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河文明和尼羅河文明相媲美.然而,到了公元前17到18世紀,印度河文明突然衰落,繁華的城市被遺棄,古代印度又退回到蠻荒時代.這是為什麼呢?
一種解釋說,這是由於外族人侵造成的.改說倡導者認為,從城市遺址最大層格鬥和暴力廝殺所說的大神"因陀羅什城堡的摧毀者",可以認為印度河文明是由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摧毀的.不過,雅利安人進入這一地區的最早時間是公元前15世紀,此時文明已經衰亡.另外,印度河文明的衰落是城市經濟向村落經濟和游牧業的退化,不是大規模的戰爭引起的人口滅絕.
有些人認為,這是洪水造成的,特大洪災迫使印度河改道,人們不得不遺棄舊城市.不過,此論無法解釋印度河流域整個地區大城市衰亡現象.
另有人認為,印度河流域靠洪泛耕作,洪水傳染瘧疾等疾病,疾病廣泛流行是造成哈拉帕文明衰亡的原因之一.另外,從生態學和水文學等方面看,哈拉帕城市文明的後期發生過劇烈的地質水文變化,如有些地區由於河水逐漸乾涸,居民點消失,影響了文明的發展和維系,促進文明迅速衰亡.
新近有人指出,探究哈拉帕文明衰亡之因,著重點應放在它為什麼沒有力量抵禦天災人禍上,哈拉帕文明雖從事大規模的內外貿易和手工業生產,但基礎仍是生產水平有限的農業和牧業.這是只能靠簡陋的工具耕種河邊的洪泛地,沒有修理過像樣的灌溉工程,生產技術方面緩慢,沒有鐵器,結果導致整個體系的停滯不前.在這種情況下,外來文化的沖擊或自然災害輕而易舉地予舊有文明以致命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