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金融業和中國哪個好

印度金融業和中國哪個好

發布時間:2022-05-10 13:13:38

『壹』 印度和中國的金融制度比較

關於印度的發展及印中比較,最近幾年成了熱門話題。2004年《21世紀經濟報道》趙憶寧同志采訪我談這個問題,我說:「中印之爭實際上是制度之爭。」[1]這招來批評。[2]批評反倒使我就這個問題深入研究。此後一年多的時間里,我閱讀了不少文獻,查閱了大量數據,最後得出的結論仍是:「中印之爭實際上是制度之爭」。有首歌的歌詞說「一句話,一輩子」,友情如此,學術亦然。我想我對我的學術命題,是要終生負責的。

從結構比較到制度比較,是我進行中印比較研究的切入點,而促成這樣的想法是我曾經歷的一件小事。那天我到醫院取體檢結果,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坐輪椅車的殘疾人。等取到結果,我發現這位坐在輪椅車的先生的各項化驗結果與我的大體相同,有一些比我的還要好。出醫院大門時,我回視躑躅於後面的這位殘疾人,心中自問,如果僅憑這些化驗數據而不看人的身體結構,難道可以說明這位殘疾人比我更健康,更有發展潛力嗎?如果不可以,那目前國家發展研究中流行的主要依靠年度的GDP或GNP指數及外貿數量、外匯存量等「最新數據」比較的方法,就一定存在著大誤區。國家發展研究,如果不從結構差異比較入手,而僅從表面經濟指數差異比較入手,就一定得不出准確的結論。

事實上,國家的成長與生命的成長遵循同一規律。由於土地改革的不徹底性,印度獨立後在其重新建立的資源配置的初始「胚胎」中就留下了制約未來國家成長的「病根」。病源既有英國殖民政治的先天因素,更有獨立後社會改造不徹底的後天因素。這使印度未來的發展可以有良好的GNP或GDP指數,但這種發展卻不會對社會生產有良性的利潤反哺。結果是國家經濟的「造血機能」即生產者主體因 「營養」反哺不足而陷入「貧血」乃至「供血」動力萎縮境地。最終只有靠外來「供血」來維持其表現為GNP的經濟增長,這種增長可以增加就業卻不能同比增加國民收入,其原因是由增長帶來的利潤中的相當部分在流通領域,乃至生產領域被大量截流:或用於食利或用於腐敗或用於非生產性金融投機,還有一部分國民利潤在與海外投資者和海外市場形成的利潤逆循環中,為居於高勢能的資本中心國家所吸收並轉化為這些國家的國民財富。最後只有少量國民財富通過政府包辦即公共開支的渠道被用於保障國家經濟生產主體,同時也應當是支撐民族市場的主體即多數勞動者的自身簡單再生產條件。這種通過財政開支支撐的勞動者最低生活條件僅有保證社會政治穩定的作用,但卻沒有培育、深化和能動拉動民族市場的作用。同等的消費支出,在印度有相當部分為政府包辦拉動——這與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居民消費模式相似。由於缺乏購買力,居於人口近半數的窮人消費實際已失去了拉動和培養印度民族生產力的作用。與印度不同的是,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由國家包辦的低消費為國家建設積累了巨額資金並據此實現了中國國民經濟體系的結構性改造,通過這種改造中國徹底消除了龐大的利用私有權截流國民財富的寄生階層。而在印度國民經濟改造的結果反倒加強了大地主和大資本家而不是國家的力量。除主權獨立外,中間人大量截流生產利潤和國民財富的社會結構,與殖民地時期相比,印度並沒有發生變化。在因大量的貧窮人口導致的民族市場萎縮的同時,原來殖民地時期通過外貿順差完成的印度國民財富向英國資本中心國轉移的利潤逆循環流程,在印度獨立後,則通過貿易逆差再版出來。半個多世紀中只有兩個年度的外貿少量順差的記錄表明,外貿長期且日益擴張的貿易逆差成了印度國民財富國際化的轉移的穩定路徑。這個路徑的存在與擴大的程度又與印度民族市場的萎縮程度為正比。而民族市場的萎縮又導致印度陷入所有第三世界國家同樣陷入的發展陷阱之中,即每年度包括印度教育、IT等在內的各行業在獲得驕人的增長數據的同時,國民經濟的生產環節卻沒有保持持續增長的利潤反哺。沒有持續上升的人民購買力,其結果是在國內少數富人和國際資本對印度年度利潤的截流和財富大規模瓜分中,國民經濟不僅沒有獲得增長性發展;相反,卻在萎縮性「增長」中還透支了本國的未來發展潛力。印度與中國五十多年發展所產生的差距原因就在於此。

在進行印度和中國比較研究中,我的另一收獲是對「民族市場」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長期以來,學者對「民族市場」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認為「民族市場」概念應是以「國內市場」概念為基礎的。但「國內市場」卻是由特定范圍的基尼系數變化規定的。即基尼系數越接近0的數值范圍,國內市場就越充分;相反,則就說明國內市場的萎縮:萎縮的程度與基尼系數接近1的程度為正比。假設基尼系數為1,這時國內市場就失去了公眾消費;而沒有公眾消費,「國內市場」的概念就失去了意義。可見,僅憑「國內市場」概念還不能支撐「民族市場」概念。由此筆者引出「人民市場」的概念。人民是占國家公民多數勞動者群體,是國內公眾消費的主體成分。只有人民消費,從而人民購買力的存在和發展,才有國內市場的存在和發展。由此依次推論的概念邏輯是:只有以「人民市場」為前提,「國內市場」才可能是「民族市場」的前提。由此筆者進一步認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差別不在於「民族市場」,也不在於「國內市場」,而在於「人民市場」。「人民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概念形成的核心環節,也是社會主義市場與資本主義市場的本質區別。資本主義市場是以基尼系數最大化為前提的。不同的只是具有資本優勢的西方國家利用資本全球化實現了日益擴大的國內基尼系數的國際化轉移。它們在長期的殖民掠奪中確立了優勢資本的地位,並利用其優勢地位在資本全球化中從南方國家獲得源源不斷返還到本國的超額利潤,以此降低國內的基尼系數,並由此保障了國內中產階層的增長和資本增值的並行發展。其結果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惡果片面地被轉移到南方國家:在北方國家國內市場一天天好起來的同時,南方國家的國內市場則一天天地爛下去。歷史表明:國內基尼系數最大化的極限是激烈的階級革命國內化,國際基尼系數最大化的極限則是「恐怖主義」全球化。當前日益擴大的南北差距便是基尼系數國際化的外觀形式。

通過對印度的研究,我對國有制企業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與印度的情況一樣,國企在我國遭到批評的重要理由是「經營不善」或「效益不佳」。但與私營企業不同的是,國企不僅要有利潤指標要求,更重要的是它還要承擔社會公平的指標。而後一指標的實現則需要相當的隱形成本支出。這往往使國企在單一的利潤指標前與私人企業比失去了競爭力。國企當「保姆」,私企掙利潤。這不僅是印度,也是所有國家的國企在與只有硬性的效益責任而無硬性的社會公平責任的私企競爭中連連慘敗的根本原因。因此僅僅用絕對利潤指標來比較國營和私營企業效益,是不合理的。因為國營企業創造的不直接表現為利潤效益的社會公平環境,即使從純經濟學角度來分析,其貢獻也是巨大的。

『貳』 中國和印度相比,哪個國家比較發達啊

中國和印度相比,中國比較發達。
中國(China),位於東亞,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主體、中華文化為基礎,以漢族為主要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中國疆域內的各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1980年代以來,鄧小平政府宣布改革開放,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推行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大陸近年至2010年,GDP超過72000億美元,已經成為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普遍認為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 ,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但同時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叄』 中國與印度投資環境對比

目前,去中國還是去印度投資已成為德國媒體和經濟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以往德國各地舉辦的投資研討會多以介紹中國為主,現今關於印度的報告會則有後來居上之勢。尤其是今年4月,印度首次成為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的主賓國,印度總理辛格率龐大經貿代表團參加,參展企業350家,參展面積達1.15萬平米,創歷屆主賓國之最。德經濟界在博覽會期間宣布已向印度投資15億歐元,寶馬和大眾公司等紛紛表示將在印度投資設廠。一時間德經濟界掀起投資印度熱潮,印度成為每談必及的話題。本文主要對德媒體近來關於中國與印度比較的報道進行梳理綜合,希望能為國內跟蹤德對華投資的發展趨勢及採取應對措施提供些許參考。

一、中國更具吸引力

在過去的5到8年裡,中國吸引了大量的國際資本在華投資設廠,德國的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紛紛湧入中國,中國似乎已成為德國企業降低成本、提高銷售的唯一希望。其間印度則在全力以赴發展服務業,經營業務流程外包(BPO)和軟體開發業務。在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後,印政府才逐步採取措施鼓勵生產性企業。在投資環境上,中國的主要經濟指標均優於印度。2005年中國GDP為22257億美元,增長率為9.9%;印度GDP是7750億美元,增幅為7.5%。在購買力方面,2004年中國的人均購買力達1279美元;印度則僅為602美元。由此可見,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消費能力,中國比印度都更具優勢。2005年中國共吸引外國直接投資600多億美元,印度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僅為67億歐元,約為中國的九分之一。

中國與印度經濟指標對比

貨幣單位:美元

經濟指標
時間
中國
印度

國內生產總值
2005年
22257億
7750億

人均收入
2005年
890
460

人均購買力
2004年
1279
602

機床市場價值
2005年
70億
6億

零售總額
2005年
7080億
3510億

轎車銷量
2005年
290萬輛
110萬輛

資料來源:EAC-Euro Asia Consulting PartG,Muenchen & Shanghai & Mum

德經濟界將印度在投資環境上與中國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早

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早10年,思想比印度更加解放。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保守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外開放。印度存在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統一、勞工法過嚴、罷工多、法律條文過繁、某些企業信用差等投資障礙。

(二)中國政局長期穩定

中國自70年代末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政局長期保持穩定。而印度政府更迭頻繁,對經濟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三)印度貧富差距大

印度的土地問題、種姓制度和教派之間的沖突制約了經濟的發展,貧富懸殊現象比中國嚴重。印度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達3億人。

(四)中國地理位置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在亞洲各地區經濟中,東亞經濟發展最快。中國的地理位置有利於中國開展同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印度雖執行「向東看」的政策,其地理位置離東亞有些偏遠,對印度開展同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不太有利。

二、印度後勁十足

印度趕超中國的趨勢是顯而易見的。印度政府採取了各種措施吸引外資,如將進口關稅從1991年的300%減少至現在的15%,取消進口限制,幾乎所有行業均向外國投資企業開放等。印度政府還借鑒了中國建立經濟特區的經驗,近年來建立了12個經濟特區,並准備再設立50個經濟特區。在經濟特區里,投資商可以享受稅收減免,對於出口型企業,可10年免稅,同時可以零關稅進口企業所需物資。司法部門可將特區視作「國外」來對待。自2005年以來,由於嚴格落實各種改革措施,印度出現了「投資繁榮」景象。通常印度每年獲得的國外直接投資約40億至60億美元,而2005年下半年簽約的投資金額就達到190億美元,2005年德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比2004年翻了一番。德經濟界認為印度投資的「軟環境」要優於中國,主要包括:

(一)印度的金融系統運行比較健全

印度的金融機構主要掌握在私人手中,放貸遵循市場規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為10.8%。印度的股票市場比較成熟,成為印度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

(二)印度的私人資本運作經驗豐富

印度獨立後,過去就存在的私營財團獲得了進一步發展,而且產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財團。在印度實行經濟改革後,一大批從事信息技術產業、制葯工業、食品加工業、紡織服裝業、水泥建築業和旅館旅遊業的私營企業或私人財團迅速發展壯大,並很快進入全球化經營。印度的現代企業制度比較完善,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

(三)印度的國際型技術人才多於中國

由於印度英語普及,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的教學語言為英語,高校學生能夠較順利地獲得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學教育比較重視創新教育,學生創新能力較強。某些大學和專業學院已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知名度。印度每年畢業的工程師數量是中國的兩倍,達60萬人。

(四)印度的法律體系較健全

印度獨立後,法律體系逐漸完善,公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這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加之印度實行的是盎格魯法系,其司法結構基本上是英國式的,這對西方投資者來說更為熟悉。
三、印度將成為德國企業的新興投資地

在德投資商眼裡,中國和印度各具特色、各有優勢:中國作為生產性基地擁有巨大吸引力,德國企業向海外轉移生產部門,中國依然是首選;印度則被德經濟界視為「吸引力正在上升的投資目的地」。但印度的總體投資水平還無法與中國相比,外資快速增長還需要時間。

(一)印度市場潛力巨大

印度有11億人口,近兩年經濟增速逾7%,經濟總量排在世界第12位,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德經濟界把印度作為新興的投資地已毋庸置疑。雖然目前中國「投資理想地」的地位還無法撼動,但德國企業會關注印度經濟的發展和投資環境的改善,赴印度投資的趨勢正在逐步加強。

(二)德政府推波助瀾

今年4月,印度總理辛格率龐大經貿代表團訪問德國,參加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德、印兩國政府宣布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加強在能源和科技領域的合作,籌備成立「德印能源論壇」和「德印科研技術中心」,德掀起「印度熱」。在德政府推波助瀾之下,德經濟界赴印度投資的熱情逐漸高漲。

(三)德企業在印度投資升溫

目前德國在印度的合資企業約600家,是印度的第二大投資夥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期間,德經濟界稱已向印度投資15億歐元。德復興信貸銀行(KfW)隨後宣布,今後3年將在印度基礎設施和能源等領域投資25億至30億歐元,該行正在印度孟買籌建代表處。寶馬汽車公司也正式向外界透露,在印度南部投資2.1億美元建立汽車組裝廠。印度政府今年6月批准了大眾公司在北部旁遮普邦投資3.3億美元,興建汽車生產廠,預計建成後年產汽車10萬輛。德汽車零配件供應巨頭博世公司也於最近宣布,兩年內將在印度的投資增加4.09億美元,開發和生產柴油發動機。該公司計劃至2010年將在印度的柴油發動機年產量增加到60萬台,目前在印度的員工已達1.5萬人。此外,德國重要的建築材料生產商-海德堡水泥廠已於今年3月進入印度市場,在孟買成立了合資企業,年產水泥75萬噸。

四、印度對中國的影響

雖然德國經濟界目前將越來越多的關注投向印度,但印度自身發展存在的貧富差距大、基礎設施落後等問題使德企業對在印度投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德經濟界普遍認為,與中國相比,印度總體發展水平至少落後10年。目前,德印雙邊貿易額僅為德中貿易額的20%,德對印度的實際投資金額僅為在華投資的12%,因此在短期內中國仍將是德國經濟界投資的首選地。

(一)德經濟界更看好中國的投資環境

前不久,德歐亞咨詢公司對德部分企業進行了一次中印投資環境的對比調查,在企業決定投資地點的六項關鍵要素的評比中,中國的優勢非常明顯,平均分數遠遠高於印度(參見下表),僅在運輸成本上,中國的得分稍遜於印度。

德經濟界對比中印投資要素

投資要素
中國
印度

人工成本
1
4

企業稅
8
12

關稅
4
5

優惠政策
1
2

能源成本
2
8

運輸成本
7
6

資料來源:EAC-Euro Asia Consulting PartG,Muenchen & Shanghai & Mum

註:1等於投資環境優良,12等於投資環境惡劣。

(二)印度製造業將對我構成威脅

值得關注的是,以往德資主要進入的是印度的信息技術、電信或業務外包行業,現在德企業紛紛進入印度的水泥、鋼鐵、汽車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可以預見,印度以往相對薄弱的製造業由於外資的進入將對我製造業構成威脅。隨著印度政府加大改善投資環境,德國企業對印度的投資步伐將加快,德對華投資特別是對製造業的投資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少。

(三)中印是競爭性夥伴關系

目前德經濟界「印度熱」的人為炒作因素較重。德經濟界有識之士認為中國和印度是「競爭性夥伴關系」,呼籲德企業同時在中國和印度投資。德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西門子公司前任董事長馮必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就德國企業而言,去中國和印度投資不應是非此即彼,而應是兩者兼而有之。

『肆』 中國與印度的各方面比較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佔GDP的28%,中國佔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佔GDP的56%,印度佔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說實話印度這些年發展很快,尤其是軍事方面。但是我認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1.當前中印兩國經濟不存在過多沖突。中國經濟製造業較強,而印度經濟軟體和金融較強。根據馬克思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也包括政治基礎),軍事是政治斗爭的延續」,中印兩國目前不存在太激烈的對立;

2.中印兩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國家主要矛盾都是人民內部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間的矛盾,說白了就是人民要先解決好衣食住行的問題(.印度人貧富差距世界第一,同一座城市,有人擁有直升機機坪。有人餓死,是地地道道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目前世界的主題是「和平」、「發展」,而且各國都想搭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快車發展自己的經濟,而不希望被戰爭托住發展腳步。在這一點上,中印兩國是相通的;

3.現代戰爭比拼的是綜合國力。印度的GDP是中國的1/3,而軍費開支是中國的幾倍,長此以往,印度沒准會像蘇聯一樣倒在自己的槍口下。

4.雖然印度和美國、韓國、俄羅斯、日本等國關系良好,但是和美國、韓國、日本加強關系的目的是牽制中國,想方設法讓對方為自己火中取栗,可以說他們是同床異夢。至於俄羅斯就更有意思了,印俄雙方是戰略夥伴關系,但中印也是戰略夥伴關系,如果中印之間出現不愉快,俄羅斯只能保持中立。一旦中印開戰,作為印度宿敵的巴基斯坦一定會在印度後院放火,一個巴基斯坦印度都難以搞定,再加上中國,那就……

5.中印兩國都是有核國家,雙方雖然會相互防範,但雙方不會發生大規模戰爭,最多隻是邊境沖突,這就要看常規力量了,一般認為,中國常規力量強於印度;

6. 雖然目前中印邊界印度佔中國很多領土,但是制高點都在中國手上。一旦開戰,印軍將失去地利;

7.中國青藏鐵路的修建,讓內地與西藏的運輸大大加強,一旦開戰,中國將大量向西藏方向集結兵力、運輸物資,這對我軍作戰十分有利(由於青藏高原的高原效應明顯,在西藏養一個士兵是內地費用的五倍);

8.由於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中國在西藏部署的戰術武器對於印度來說就是戰略武器,只此一項就能抵消印度工業十年的艱辛努力。(中國在西藏部署的火箭炮、中程導彈能輕易打到距中國邊境500公里的印首都新德里,新疆的su30一個俯沖就能到達新德里)。;

9.由於當年對印反擊戰把印度打疼了,所以印度懷恨在心,就像我們對日本耿耿於懷一樣。印度與中國攀比的心理非常嚴重,但是印度工業水平不高、辦事拖沓世界第一(阿瓊坦克研製了30年,還沒有量產就要淘汰了),我認為這樣一直下去,吃虧的是印度。

『伍』 最新的中國與印度經濟發展比較是怎樣的

中國和印度是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的兩個重要國家,從經濟角度看,他們有著許多相同的歷史境遇;同時他們也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相同的國際環境,不同的文化歷史政治環境,塑造了大國不同的掘起之路.
「蘭德」公司有一個關於人口的研究:到2020年的時候,中國將成為很嚴重的老齡化國家,而印度那個時候,是年齡最年青的國家。還有這樣一個研究,其結論就是2020年之後,印度將超越中國,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印度的勞動力年輕。印度的企業、印度的管理、印度的法律制度也都有優勢……那麼到底印度的主要優勢是什麼?是什麼使世人覺得印度將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並認為它在十年、二十年之後,將成為一個經濟超級大國?
1、正確看待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

其一,中國發展模式是根據中國的國情創造出來的。中國正式開始進入工業化是在1953年,並且當時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於印度,更遠遠低於歐洲和北美的工業化國家,顯示出巨大的差距。為改變中國落後面貌,新中國制定了國民經濟發展計劃。1953年開始實施的「一五」計劃,確立了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為主導的新中國工業化發展的主要方向,1957年「一五」計劃目標的完成,為新中國建立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其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進一步顯示了中國特色發展模式的合理性與優勢。中國經濟自1978年起,極大地縮短了與發達國家和世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水平的差距,從1978年到2006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8%,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顯示了以下幾個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的重要影響:一是速度效應。中國作為工業化進程中的後起國家,實現了比發達國家還要快的經濟增長。二是結構效應。1978年至2006年,中國的人口結構、就業結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消費結構和貿易結構均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結構變化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三是開放效應。2006年,中國進出口總額達17607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達10663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這標志著中國已經從一個部分開放的國家過渡到一個全面開放的國家。四是體制效應。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顯示,經濟發展對市場機制的依賴得到深化和加強,包括建立和完善市場基礎設施、建立市場體制和實施細則,規范市場主體行為。

其三,中國的發展模式具有可持續性,已使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了20多年,從中長期觀察,中國經濟仍具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因為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發展階段,城鄉建設大規模開展,城鄉居民收入增加,消費結構升級,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今後20年還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時期,市場潛力很大。

2、正確認識印度發展模式。

印度自獨立以來,採取了「混合經濟體制」,一直非常強調政府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與中國的「計劃經濟」很相似。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實行了市場化經濟體制改革,形成了具有印度本國國情特點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以具有潛在優勢的服務業為基礎。特別是司法、金融體系比較健全使印度擁有一個更利於本土私營企業發展的商業環境,可以說整體的軟環境好是印度最主要的優勢。但是,印度模式也有其不成熟和不足的地方。

其一,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勞動力就業難題難以解決。印度儲備銀行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印度2006年-2007年GDP增長率為9.4%,主要產業的增長情況為:農業為2.7%,工業為10.9%,製造業為12.3%,服務業為11.0%。印度2006-2007年度GDP總量為8040億美元,其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為55.1%,工業26.4%,農業18.5%。印度的產業結構使其實際就業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雖然印度官方公布的失業率僅為3.1%,表面看起來並不高,但是實際上印度有70%的勞動力都屬於非正規就業,難以保障職業和收入的穩定性。盡管印度有知名的IT專長和繁榮的外包產業,但這與廣大群眾並不相干。整個IT行業大約只有100萬名從業人員,其產值僅佔印度GDP的4%。印度的增長熱點始終集中在信息科技領域,但是印度信息技術服務出口行業的就業人數還不到其就業總數的1%,無法製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助長了印度的兩極分化。印度目前人口已超過11億,有3.5億人口生活在聯合國劃定的貧困線以下,印度貧困人口佔世界貧困人口總數的一半。

其二,印度社會矛盾復雜,內耗嚴重。印度除了原有的宗教沖突和民族矛盾外,印度的黨爭日益加劇,導致政局不穩。許多政治家把精力放在爭權奪利上,無暇顧及經濟發展。印度的民主政治制度使政府協調難度很大,許多重大決策往往議而不決,決而難行。

其三,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使印度社會喪失了不少生機和活力。種姓制度是一種等級制,它把社會按高低順序分成五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把種姓森然的地位差別,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看作是神聖不可逆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這就完全阻斷了增強世俗平等的社會變革的出現。而且,種姓制度又是一種社會分工,種姓與職業固定掛鉤,種姓決定職業,代代相傳。種姓制度以及它所形成的對勞動分工的基本價值觀是同現代社會相沖突的。印度獨立後,印度政府採取了反種姓主義的立場,採取了一系列提高低種姓人的地位的措施,雖然使這部分人的地位有所改善,但種姓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種姓觀念至今仍滲透到從國家的政治領導人到平民百姓的精神世界中,影響和制約著印度社會的變遷,無法充分解放社會生產力。

此外,人口問題、貧困問題、失業問題、教育問題、基礎設施問題等,都是制約未來印度經濟發展的瓶頸。

『陸』 印度和中國哪個更發達

中國更發達的。中國不管是城市和鄉村的環境,都比印度更好尤其大城市更是干凈,即便北京上海每天承載著上千萬人的來往,也不會給人一種臟亂差的印象,但是印度不同比如新德里,作為首都卻感覺比北京落後了二十年,而新德里之外就更是糟糕。

中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軍事實力方面都要遠遠強於印度。在經濟方面,中國早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除美國外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二個有著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中國的經濟重量早就遠超印度了。

印度國家

印度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一說到印度感覺滿世界都充滿了惡意。

但是印度吸引我的,是來自於世界大師們走入印度後帶回的建築、作品或者思考,這是一處被文明滋養過的地界,但又在一路風雨中飽受生活的創傷,也許短短的時間,並不能讓我們很好的解讀,但是通過眼睛、體溫和味道。

我們在印度的每處街道、每處建築都體會到了與生活很近又很遠的場景,那將是從旅行中帶回的能量,一直守護自己的生活環繞光芒。

『柒』 現在印度的經濟實力比中國強嗎

現在印度的經濟實力不比中國強;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在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發展國家澳洲相差無幾。過去20年間,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影響,經濟政策採行貿易保護主義,印度政府過分干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14],藉由外國貿易及直接投資,逐步轉型為自由市場,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
印度有4.876億勞動人口,居世界第2位,其中50%從事農業或農業相關行業,28%從事服務業及相關產業;從事工業的佔18%。以佔GDP比例來看,農業佔GDP的18.1%,服務業和工業分別佔55.6%和26.3%。主要農作物包括大米,大麥,油菜籽,棉花,黃麻,茶葉,蔗糖和馬鈴薯。主要工業包括軟體,汽車,水泥,化工,消費電子,食品加工,機械,采礦,石油,制葯,鋼鐵,運輸設備和紡織品。於2006年,對外貿易佔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24%,於1985年時,僅佔6%。印度佔2008年全世界貿易額的1.68%。於2011年,印度為世界第10大進口國及第19大出口國;印度主要出口品為石油製品、紡織品、珠寶、軟體、工程器材、化工製品及皮革;進口品則為原油、機械、寶石、肥料及化工製品。於2001年至2011年間,石化製品及工程器材占出口比重由14%成長至42%。
中國全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710萬噸,比上年增加516萬噸,增長0.9%。其中,夏糧產量13660萬噸,增長3.6%;早稻產量3401萬噸,下降0.4%;秋糧產量43649萬噸,增長0.1%。穀物產量55727萬噸,比上年增長0.8%。全年棉花產量616萬噸,比上年下降2.2%。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8540萬噸,比上年增長2.0%,其中豬肉產量5671萬噸,增長3.2%。全年禽蛋產量2894萬噸,比上年增長0.6%;牛奶產量3725萬噸,增長5.5%。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02005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5.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5.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161629億元,增長13.0%;民間投資321576億元,增長18.1%,佔全部投資的比重為64.1%。
因此,現在印度的經濟實力不比中國強!

『捌』 印度經濟比中國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嗎

印度經濟要超過中國在可見的將來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於印度經濟的GDP總量和人均GDP中國都數倍於印度,雖然印度的經濟增速,去年首次超過中國,但印度的經濟落後中國太多,各種基礎設施太落後,人口增速太快,可持續發展性不強。超過中國,不過是一個口號,喊得越響越是心虛。就像中國經濟和美國相比,經濟發展速度從改革開放後都是兩位數增長數倍於美國,但每年增長的數量因為人均底數太薄一直落後於美國,至今看來趕上美國都是遙遙無期,中印比中美之間差距更大,如果不是出現什麼內亂導致中國經濟大幅度的後退,印度度經濟要超過中國希望十分渺茫。

『玖』 與中國相比,印度經濟發展具有那些優越條件其經濟優勢表現在那些方面

印度最大的優越條件是人力資源價格優勢。其次,印度在軟體,特別是軟體服務外包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印度的教育與西方接軌)。而且,還有向實體經濟滲透的趨勢。不過,在廣大的其他領域,特別是裝備製造、傳統白色家電等,無法與中國抗衡。

從英國獨立後,印度奉行社會主義的經濟路線,嚴格限制私營公司、對外貿易和外來投資。不過,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開放市場,實施經濟改革,減少政府對貿易和投資的控制。縱然面對政治爭議,印度政府逐步將公營機構私營化,以及開放部分行業予以私營和外資參與。

印度面對的經濟問題來自龐大並持續增長的人口,以及貧富懸殊。貧窮仍是印度急需解決的問題,官方估計,2004至2005年印度有27%人口屬於貧困人口。

(9)印度金融業和中國哪個好擴展閱讀

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簡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印度憑借信息技術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發展成為全球企業將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持等「後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為軟體及金融技術人員的「輸出國」,其他行業如製造業、制葯、生物科技、電訊、造船、航空和旅遊的發展潛力也十分巨大。

閱讀全文

與印度金融業和中國哪個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