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哪來的近9000億的國民生產總值
印度經濟以傳統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依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溫飽無法滿足。印度擁有較充沛的外幣儲備,印度貨幣匯率穩定。
印度的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在全國的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受良好教育人士,還是主要的電腦軟體服務出口國以及大批軟體工程師的母國。
去年12月,美國新澤西州初步通過了一項議案。此議案如同半空里的一聲驚雷,在印度炸響。議案很簡單:今後政府部門的工作一律不外包給非美國公民,不管是軟體設計還是呼叫中心。
對於印度的科技企業來講,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警醒——就在兩年以前,所有的媒體都還在對印度在信息產業方面的威力津津樂道。而現在,隨著美國和歐洲經濟疲軟,失業率上升,印度的高科技企業終於嘗到了歐美經濟不景氣的苦酒。
對印度的排斥不僅僅來自於幾個議會代表,一些移民官員也有類似表現。比如,三月份,荷蘭移民局以簽證無效為由,扣留並最終驅逐了15名來自印度某知名IT企業的訪問人員。如此種種,都意味著歐美對印的態度轉向,印度高科產業以後將面臨新的考驗。同時,更嚴酷的商業環境,更激烈的競爭,以及更苛刻的消費者,都在蠶食印度高科產業的利潤。
21世紀上半葉的全球經濟中,兩個亞洲巨人在勞動力方面的差別依然清晰:作為全球工廠的中國,生產著從鞋到電腦的所有商品。全球外包中心的印度為全球提供從編寫軟體補丁到跟蹤信用卡信息的各類服務。
印度的服務業享譽全球,但是製造業卻默默無聞。受制於落後的基礎設施、官僚體制的繁文縟節和嚴苛的勞工法案,印度的製造業在全球舞台上仍拿不到重要角色。1990至2005年期間,製造業在印度國民經濟所佔比重基本保持不變,徘徊在25%到27%之間。同期,服務業在國民經濟所佔比例從37%躍升至52%。波士頓咨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專家指出,2005年印度製造業出口總值370億美元,占其國內生產總值6%,同比中國7120億美元和35%的份額。誠然,中國出口商品中60%來自總部設在中國以外的公司。
「時至今日,印度尚未在跨國製造型企業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波士頓咨詢公司駐新德里分部主任南德高恩卡(Sachin Nandgaonkar)。「當然,和五年前相比,情況已經改善了許多。」
波士頓咨詢公司和沃頓商學院的專家們認為,透過表面現象,印度的製造業實際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印度蓬勃發展的國內市場的帶動下和相對廉價的高技術勞動力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印度開設生產業務。福特、現代和鈴木公司,都通過其在印度的工廠大量向外出口汽車。LG、摩托羅拉和諾基亞,要麼已經在印度開始生產手機,要麼正在籌備設廠,產品中相當大部分將出口海外。ABB、施耐德(Schneider)、霍尼韋爾(Honeywell)和西門子公司在印度設廠,為印度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生產電工和電子產品。
另外,還有一批具備全球競爭能力的印度本土生產企業——大部分集中在汽車業——已成功立足全球供應鏈中。桑德蘭姆閥門公司(Sundram Fasteners)為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發電機閥門。總部設在新德里的Moser Baer公司,自己發展成為數碼存儲介質,如DVD和CD光碟,的全球生產商。還有發展迅猛的制葯公司:印度現有60家制葯企業達到了美國食品葯品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苛刻的質量要求。這是美國以外達到此項要求最多的國家。印度的制葯公司正在全球拓展市場。
「過去的五、六年間,很多公司已經重組了生產部門,並已達世界標准,」波士頓咨詢公司新德里辦事處的印度工業產品部門主管兼研究主任巴塔查亞(Arindam Bhattacharya)指出。「印度正在不同行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製造基地,從制葯、汽車配件,到汽車和摩托車。速度雖然不快,但步伐堅定。」
國內需求
印度製造業的騰飛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是,它已顯露出與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完全不同的特質。私人股權投資公司華平投資(Warburg Pincus)在中國和印度都有業務。其常務董事帕塔克(Dalip Pathak)指出,中國擁有世界級的基礎設施,政府關注就業問題,而為製造型企業創造優越的投資環境,這使得中國成為製造業長期投資的最佳目的地。
在印度,外商投資就沒有那麼一帆風順了。印度的文盲率持續超過東亞各國水平,非熟練勞動力的生產效率也比中國或越南要低。但是,很多情況下,巴塔查亞(Bhattacharya)指出,印度的平均生產率因為高效的企業管理體制而大大提升。嚴苛的勞工法——例如員工人數超過100人的公司在辭退工人時,須徵得政府同意——使得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製鞋業或玩具製造業,都會避印度而遠之。印度經濟中一些部門,諸如手工紡織業,仍保留有低效率的小作坊運作方式。電價高而供應無保證、道路糟、碼頭堵,再加上繁文縟節,都阻礙了外商在印度的投資。據國際金融公司2006年9月發布的統計表,在世界各國新開辦企業所需時間方面,印度需要35天,美國需要5天,英國需要18天。在此方面,印度終於能與中國(35天)和泰國(33天)處於同一水平上,並領先於巴西(152天)。
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喬胡瑞(Saikat Chaudhuri)認為,印度的全球製造業在其不斷擴張的國內需求帶動下大幅增長。他點出像LG、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這樣手機生產商,如福特、現代和豐田一類的汽車廠商。一些公司正在改變其全球布局。巴塔查亞拿現代汽車作例子,現代汽車將其在印度的工廠定位為全球唯一生產小型車的工廠,並將其在韓國本土的生產能力逐步轉移到這里。進口准證制度漸被取消、關稅逐漸降低和外匯監管體制逐步放寬,引發了以消費為帶動的經濟可持續大發展。據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印度國內汽車年銷售量從1995年的26.5萬輛,增長到2005年82萬輛;本財年前8個月,汽車銷售量已達87萬輛。印度的手機月銷售量已經高於300萬只。
「印度的國內需求不斷增長,使得建立供應鏈成為可能,」喬胡瑞強調說。「只要印度能不斷提升基礎設施,並能吸引更多外國投資,這將成為另一種成功模式。」印度市場對商品價格的敏感性高,為本地製造業帶來了更多的動力。巴塔查亞說,印度政府通過設立經濟特區、允許私人機構介入港口建設,以及大手筆投資公路建設等措施來壯大製造能力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
福特亞太公司負責業務開發的常務董事施奈德(David Snyder)預測,印度的汽車市場規模,包括多用途車,將在未來十年中翻一番,從目前的140萬輛增長到280萬輛。這一增幅雖說只相當於福特在中國市場預計增幅的四分之一,但比其在東盟國家的130萬輛的同期預計增幅要多。福特公司在北美、歐洲和日本市場的銷售漸趨平淡,整個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印度和東盟國家——成為福特公司首要發展市場。
汽車配件:印度製造的舞台
諸如汽車配件廠商巴拉特鑄造公司(Bharat Forge)的成功故事證實了,印度的競爭力在於相對高端的製造領域。印度大學每年為社會培養出4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僅次於中國,居全球第二。
在印度擅長的汽車配件業中,越來越多的印度企業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工序,躋身於跨國汽車企業的合格配件供貨商。有十餘家汽車配件企業,包括索納克尤轉向系統公司(Sona Koyo Steering Systems)、桑德拉姆•克萊頓公司(Sundaram Clayton)和總部設在欽奈TVS集團下屬的TVS Motor公司,都贏得了著名的日本質量大獎—戴明獎(Deming prize)。盡管大多數印度出口的汽車配件技術含量都不高,豐田汽車公司在班加羅爾的工廠已經可以生產變速箱。南德高恩卡指出,豐田公司這一決策,兼顧了質量和成本兩方面因素。「如果我能拿到日本質量,但是價格卻很低,何樂而不為呢?」他說道。
另外,印度的科技智庫,有助實現分解自動化、本地設計和采購汽車配件生產流程中成本較高的部分。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這樣的工藝工程能將配件工廠的資本成本降低近40%到60%。
「如果與中國經濟相比,印度的經濟結構優勢還是相對有限的,」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巴塔查亞如是認為。「但高效的領導力和將智力應用到改善產品的能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得這些公司具備了競爭優勢。」
隨著越來越多的美日歐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從印度購買製成品,全球發展大趨勢也將有利於印度。除了汽車配件、電信設備和制葯業,印度在如金屬製品業、高端化學品、消費電子產品和電腦硬體這類技術密集行業中具備競爭力。
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南德高恩卡說,印度出口工業園近期改善基礎設施並提高效率,讓他對印度充滿信心。他還注意到擁有全球雄心和實力的年輕一代企業家正在不斷涌現出來。華平投資的帕塔克補充說,近些年印度利率逐年調低,調控得當而高效的資本市場在亞洲地區也首屈一指,都是印度的亮點。「未來十年,印度將發展成為全球製造業中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帕塔克說。
「在印度日趨增長的國內需求和技術為支持的出口優勢背景下,我看見製造業的神話正在印度上演」,南德高恩卡說。「如果你留意製造業中的新投資或預計開工項目,未來五到十年間,項目數量將會大漲。」
喬胡瑞對未來也充滿信心。「所有跨國大公司都盯緊了印度,」他說道。「發展只是時間問題。」
B. 印度經濟世界排第幾位呢
排名世界第6位。
印度的經濟總量以微弱的優勢,超越了老宗主國英國。但是在2020年,英國再次反超。2020年,印度的經濟總量為194.15萬億盧比,大約摺合2.62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6位。
印度是全球成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之一、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2016年印度經濟首次超過英國,按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在成長速度方面,印度在2014/15財政年度的GDP增長達7.3%,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成長最快的經濟體。
經濟趨勢:
預測:「從2007~2020年間,印度人民的GDP將會翻倍」,且在2043年經濟成長將會超越美國。盡管有如此高的成長速度,但該報告仍指出,如果達到預期的成長率,未來數十年印度仍會維持低收入,但可以做為「世界經濟的動力」而存在。
C. 印度經濟來源是靠什麼來問
服務外包產業
D. 印度每年大量購買先進裝備,巨額資金從哪裡來
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印度有些人富得流油,但是大部分印度人卻依然生活在貧民窟當中。該國貧富差距極大,這就導致了印度窮的人很窮,富的人卻很富。印度原本擁有全世界最大面的耕地,但是每年卻還有成千上萬的人死於飢餓,有大量的兒童發生了營養不良。
當然這GDP裡面也有印度幫人家製造裝備武器的錢,有的時候印度買軍用裝備還會貸款。這時候印度人就會把生產線帶到回自己國家,然後幫別國生產武器。這樣多少也能賺點,不過印度生產的武器質量有點堪憂,曾經發生了導彈退貨事件。印度還經常會對外界宣布印度有巨額訂單,其實都是沒有的事情,因為印度真的買不起那麼貴那麼多的武器。
印度這種做法也是在令人哭笑不得,雖然GPD的總量不低,但人均GDP的數值也不高,就能夠說明印度的經濟情況還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發展。
E. 印度經濟世界排第幾位
2020年,印度的經濟總量為194.15萬億盧比,大約摺合2.62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6位。
從印度各方面的實際情況來說,雖然印度全國擁有13.8億人口,穩居世界第二位,而且極有希望成為世界第一。但是,印度很難成為工業強國。因為,印度沒有成為工業強國的土壤。
2020年,印度的經濟總量為194.15萬億盧比,大約摺合2.62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6位。從印度的歷史發展,也能看出印度缺乏工業化基礎的大問題。
印度現狀
印度缺乏工業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土地對農民的束縛。在印度13.8億人口中農民佔了70%以上。其中,大部分農民都是沒有耕地的佃農,只能租用地主、富農們的耕地生活,這是一種你情我願的生活模式。
印度各地一旦推行工業化,立刻會遭到地主、農民兩個群體的反對。地主們自然不希望失去土地,還指望著細水長流。
F. 印度近些年的GDP增速一直很高,印度是怎麼做到的
印度公布出來的GDP的數量確實很驚人,但是實際上,印度存在著許多的經濟漏洞。如果硬要說印度如何做到的高經濟,一方面是與國家的正確的經濟體制有關,而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在GDP上造假而來的,實際的GDP總量肯定會比公布出來的要低。
再者,印度的基礎國內建設太差勁,這些都為他們的經濟埋下來隱患。就大家熟悉的來說,印度的火車上經常載滿了人,所以印度也被稱為「開掛的民族」,因為車速慢,所以大家可以在車頂車身上懸掛,印度火車是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而印度人所謂的高速公路,就是中國達到的簡易公路的標准,基礎設施不行,會長期拖累印度經濟的走穩。
G. 印度經濟情況如何為什麼
印度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並有望在未來 10 至 15 年內成為經濟強國之一,這得益於其強大的民主和牢固的夥伴關系。按當前價格計算,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 為盧比。根據 2021-22 財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的臨時估計,22 財年第一季度為 512.3 億千萬盧比(6949.3 億美元)。
根據經濟事務部報告中公布的數據,22 財年第一季度,印度的產出同比增長 20.1%,恢復了 20 財年第一季度大流行前產出的 90% 以上。印度的實際總增加值 (GVA) 在 22 財年第一季度也同比增長 18.8%,恢復了其相應的大流行前水平(20 財年第一季度)的 92% 以上。此外,在 21 財年,印度的經常賬戶盈餘占 GDP 的 0.9%。經濟復甦的增長是由於政府繼續努力加快公民的疫苗接種覆蓋率,這也為進一步振興工業活動提供了樂觀的前景。
H. 印度經濟這幾年增長很快,其背後的因素究竟是什麼
印度這幾年來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經濟不斷提高,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的關注。主要原因有世界格局的穩定,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強,還有和諧健康的外交關系,主要還是國家制定的發展計劃符合當下的形式,各種條件的相互協調,才能夠使印度的發展越來越好。
在國際上,現在主張公平和諧的外交關系,印度作為一個重要交通位置的國家,很好抓住了這個契機,大力發展國外經濟,以此拉動經濟增長。而且效果很明顯,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了很多。
I. 印度GDP總量是多少人均是多少
2016年印度GDP總量為2.256397萬億美元,人均1723美元
J. 印度GDP增長率不低,為什麼總量卻還是慘不忍睹
印度的經濟還不是很發達,所以總量並不是很高。印度近幾年的經濟發展的很快,每年的經濟增速很快,但是在對於印度來說這么快的增長速度是很好的,但是印度還是世界上的落後國家所以經濟總量少。但是印度的人口非常的多未來發展的潛力很大。
印度的經濟發展的雖然快增速也快但是印度的經濟發展的質量很低這就造成了印度的經濟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好,在服務業發展的水平很低的情況下印度的發展還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