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印度人被什麼人入侵
應該是雅利安人
不過,這個戰爭太多了。。
這個太多了。古詩中還有一段。。核戰爭,你先看這。
成於3000多年前的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記載多場激烈的戰爭,此插圖描繪了諸神乘坐飛毯觀看戰爭的場面。 毀滅的古印度文明——《摩訶波羅多》中記載的史前核武戰爭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一譯《瑪哈帕臘達》,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意譯為「偉大的波羅多王後裔」,描寫班度和俱盧兩族爭奪王位的斗爭,與《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寫成於公元前一五○○年,距今約有三千五百多年了。而書中記載的史實則要比成書時間早二千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是發生在距今約五千多年前了。 此書記載了居住在印度恆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兩次激烈的戰爭。令人不解和驚訝的是從這兩次戰爭的描寫中來看,那是核子戰爭!http://free.21cn.com/forum/bbsMessageList.act?bbsThreadId=1433663《摩訶婆羅多》這部史詩的主要內容,是描寫古印度婆羅多族的兩個分支——俱盧族與般度族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規模浩大,許多國王和神靈分別參加了雙方的戰斗,其慘烈程度為世所罕見。根據歷史學家考證,這場大戰有一定的事實背景。近年來,有些學者重新研讀這部史詩,發現其中竟描述了多種高科技武器和飛行器。這些武器和飛行器遠遠超過了古詩產生的時代,甚至在今天看來也十分先進。 在古詩的描述中,有一種神所禁止使用的特別可怕的武器叫「厄尼亞」,是一種「無煙飛彈」,在戰場上無人能逃避這種武器的傷害。施放這種武器時:「它噴火,但無煙,威力無窮。剎那間,烈風颳起,雲霧翻騰,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晃。拋下大量灰塵和沙石,……大地遭受燒灼,不斷震抖,象群被高溫燒焦,其他動物也倒地而死,烈焰翻滾,樹木像遇見森林大火,成排倒下,密集的火舌不斷像大驟雨般地從四面八方落下,數千輛戰車被毀掉,……陣亡者的屍體被可怕的高溫燒得殘缺不全,如同燒焦的樹干。在此之前,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可怕的武器。」
⑵ 古印度就是尼泊爾嗎為什麼很多人把佛教和印度聯系在一起
反過來說還差不多,大多數情況下,古代尼泊爾是包含在古印度的。印度,不是特指的國家,而是一個非常廣大的地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尼珀爾、部分阿富汗、伊朗地區等,甚至還可以包括部分中南半島的緬甸地區,所以地理名稱叫印度次大陸。同時還可以包括中亞很多地區也是受古印度文化影響,如西域地區、中亞五國(伊斯蘭興起是佛教後一千多年以後的事)。後期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是在二戰後從英國殖民地各自獨立的。這里古時候是邦國林立,偶爾的幾次統一的時間就沒有維持超過50年的。不過在這個紛亂的城邦地區中,卻也因為這些征戰的君主而使佛教從一個西北方小城邦主機擴展到整個大陸。古印度本身就是非常注重思想和宗教,古印度教流傳在各個邦國,後來佛教在這些邦國中都有人修行,有人弘揚,曾經輝煌數千年,東方的北方的中國等國家取經,也都只說是去「身毒」「天竺」,也就是指涵蓋印度大陸,非是特指某地。
⑶ 古印度在哪裡
作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歷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其北之喜馬拉雅山、西北的興都庫什山和蘇萊曼山將其與歐亞大陸孑然隔開,但其東北為中國,北面為中亞,西北為西亞,又與古代各文明均有聯系。從現在所發現的臘瑪古猿遺骨(古猿轉化為人的重要標志),可證明印度次大陸是人類起源的故鄉之一。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其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1922年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哈拉巴文化」(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50年)遺址(還發現有文字,但尚未釋讀成功),才將印度的歷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至印度文獻對其隻字不提,至今仍是個謎。
從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起,直至古代歷史結束,印度次大陸先後遭到雅利安人(可能在中亞或高加索一帶)、波斯人、希臘人、馬其頓人、安息人、塞種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在公元前12世紀(尚可推至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開始進入印度之際)-公元前9世紀時,出現了一部《梨俱吠陀》(「吠陀」原意為知識、學問,是祭司們在祭神時所用的頌歌、經文歌和咒語的匯編,雖然主要是宗教內容,但也包含一些雅。
⑷ 請問;印度古文明時代的人去哪了謝謝大師!
後人還健在,前人去服侍他們的大神了。
⑸ 古印度的早期文明遺址
印度是南亞國家,以印度河的梵文名稱「信度」或其變音「興都」,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故以此命名。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從遙遠的西方帶有先進技術的農民遷徙到肥沃的印度河流域,他們在此修建了運河,沿河的部落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公元前1500年左右,位於俄羅斯南部的雅利安人侵入此地,成為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城市遺址是哈拉巴,因此也稱這一時期的文明為「哈拉巴文化」。
印度文明的搖籃
恆河,印度文明的搖籃。印度人民尊稱它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在印度神話中,恆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馬華特。印度教徒視恆河為聖河,認為以恆河聖水沐浴可以凈罪。恆河流域孕育著印度——月之國的民族。
約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在印度河流域產生。公元前2000年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從中亞高原南下,他們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國家。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個小國,這就是印度歷史上的「十六國時代」,又稱列國時代。
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到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在古印度,盛行原始的宗教崇拜,尤其是崇拜牛,常把戰爭稱為「渴望得牛」,為此還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而這些儀式非常復雜、神秘,因此僧侶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於是,以祭司為職業的僧侶集團便形成了,即婆羅門種姓。後來,這些掌管宗教大權並為武士出謀劃策的婆羅門,享有大量的財富和權利,成為第一種姓;剎帝利則是國王、武士和官吏等軍事貴族,他們儀次於婆羅門,是第二種姓:從事農、商和手工業等的自由民,他們屬於第三種姓吠舍;第四種姓稱首陀羅,他們是那些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貧困破產和喪失土地的人,其中有許多人是奴隸。很明顯,第一、二種姓是統治階級,第三、四種姓是被統治階級。為了使雅利安人永遠凌駕於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之上,婆羅門剝奪了首陀羅參加「薩特拉」的資格。「薩特拉」是宗教的再生禮,因此,位列前三的雅利安人被稱為「再生族」,而首陀羅則被稱為「一生族」。除了這四種姓以外。土著少數民族和不同種姓之間所生的子女被視作第五種人,即「賤民」。他們是最低層的人。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中一種以階級為基礎的特有的等級制度。印度從古至今,歷經了幾種不同的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在宗教和法律的保護下一直延續下來,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所發展。種姓制度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消除。
印度古代的歷法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隨著灌溉農業的發展,印度已經有了相當精確的歷法。在早期的吠陀中有零星的記載,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十三月的記載。《鷓鴣氏梵書》將一年分為春、熱、雨、秋、寒、冬六季;還有一種分法是將一年分為冬、夏、雨三季。《愛達羅氏梵書》記載,一年為360日,十二個月,一個月為30日。但實際上,月亮運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實際不足30日。印度人稱為消失一個日期。大約一年要消失五個日期,但習慣上仍稱一年360日。印度古代還有其他多種歷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歷法中有望終月和朔終月的區別。望終月是從月圓到下一次月圓為一個月:朔終月以日月合朔到下一個合朔為一個月。兩種歷法並存,前者更為流行。印度月份的名稱以月圓時所在的星宿來命名。對於年的長度則用觀察恆星的偕日出來決定。《吠陀支節錄——天文篇》已發明用諧調周期來調整年、月、日的關系。一個周期為五年,1.830日62個朔望月。一個周期內置兩個閏月。一朔望月為29,516日,一年為366日。公元一世紀以前大約一直使用這種粗疏的歷法。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他的母親摩耶王後年近五十時才懷孕。按照印度的習俗,她應該回娘家分娩,結果途經蘭毗尼,在樹下乘涼時生下了喬達摩·悉達多。喬達摩·悉達多出世7天之後,母親去世,父親凈飯王就把釋迦牟尼交給摩耶王後的妹妹摩訶波閣波提王妃撫養,王妃對他悉心照料。給予了無微不至地關懷。16歲時,他和拘利城公主耶輪陀羅結婚,後來生子羅怙羅。29歲時,他放棄了王宮的安逸生活,棄家外出尋道。
最初,釋迦牟尼向一些著名的婆羅門學者求教,後來依照他們的說法,成為一名苦行僧,進行了長達6年的艱苦修行。由於過分勞累和營養不良,甚至暈倒在地。醒來後,他意識到苦修並不能帶來任何成效。他慢慢走進尼連禪河,用河水將身上多年的積垢洗凈,然後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給他的乳粥,等到體力恢復以後。他離開了尼連禪河,准備前往婆羅捺斯,在行進的路上,釋伽牟尼來到了一個叫做伽耶的地方,在那裡他看到了一棵菩提樹。於是,他便坐在樹下打坐,想以此獲得解除人生苦難的終極辦法,並發誓「不獲佛道,不起此座」。經過49天的冥思苦想,他終於大徹大悟,創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的思索,構成了以四諦說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四諦說,即苦諦(人生皆苦)、集諦(苦的原因)、滅諦(徹悟苦的原因,達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諦(通過修道達到「涅槃」的途徑)四種真理,人們通過修行、斷惑、涅槃,最終成為阿羅漢(「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墜人人世的輪回。此外,佛教要求其徒眾終身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修行的男子稱「比丘」,女子稱「比丘尼」,他們必須剃去頭發,身著僧袍,從家庭生活中完全脫離出來:在家修行的男子稱「鄔波索迦」,女子稱「鄔波斯迦」。出家的信徒組成社團,稱作「僧迦」。參加社團的人只能靠布施生活,不得擁有私產。每一個佛教徒都有遊方傳教的義務。
⑹ 哪兒的人遷移的古印度創造古印度文明,還有古埃及哪兒的人遷移
今天一般認為古印度文明源出雅利安人,【梵文:âryâ】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游牧民族,遷移至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這些人被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這就是印度古文獻中提及的雅利安人,他們往南驅逐古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種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語族的語言帶到了印度。最終古雅利安人和古達羅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體征獨特的南亞次大陸人。
⑺ 現在的印度人還是以前的哪文明古國印度人嗎
古印度是文明古國,但早就滅亡了。古印度人已經不存在,現在的印度人是阿拉伯人,波斯人,黑人等的混血。四大文明唯一留下來的民族,只有中華民族,雖然也混血混得和古代差的很遠,但還是傳承了古代中華的血脈。
⑻ 古印度人哪去了
變成現代印度人了
⑼ 為什麼說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中國,印度埃及去了哪裡
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綿延數千年至今,而另外三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均在歷史的發展中衰落滅亡了,因此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至今,屹立不倒的國家。
在幾千年前,人類在大河之畔萌生了文明,黃河流域的中國,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國由此被歷史孕育而出。
埃及
最古老的埃及文明,在古王國時期曾鑄就了許多不朽的輝煌——金字塔,後來進入中王國時期,由於不斷對外征戰,到新王國時期埃及文明就受到了極大沖擊,在新王國時期結束時,埃及文明就已經陷入了分裂的泥潭——利比亞人占據了北方,努比亞人佔領了南方。
在古希臘和波斯帝國的輪番蹂躪後,古埃及最終被波斯帝國所吞並,信仰上也逐漸穆斯林化。隨著國家的覆滅,文明也開始消散,復雜的古埃及文字漸漸被人們遺忘,成為一種現在只能讓史學家們推測的「死字」,因為已經沒有人可以看懂了。
如今的埃及人,早已不是「法老的子民」,而是歐洲人和阿拉伯人的後代。
巴比倫
起源於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的古巴比倫文明,即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僅僅存活了兩百多年變夭折了。在不幸被外族入侵後,燦爛的文明轉眼間便煙消雲散,「空中花園」從此只能存在於傳說之中。
除了零星的記載和如漢謨拉比法典石柱一般的殘骸,再也無法了解當時那個時代的輝煌了。
古印度
而古印度和今天的印度也同樣不是一回事,古印度比傳說中的夏朝還早,當時是燦爛一時的哈巴拉文化,但也沒能維系多久就被雅利安人毀掉了,從此這個文明就被埋在了歷史塵埃之下,直到20世紀才通過考古被發現。
中國
中國之所以能夠保持文明的延續,除了自身頑強的生命力之外,華夏文明的同化性也是其餘三大文明所不能比擬的。每當有異族入侵,一旦感受到華夏文明的先進和優越性,就會自發模仿和學習,在這樣的過程中,優秀的華夏文明逐漸同化了野蠻落後的異族文明因此從未丟失過文明的主宰地位。
(9)古印度人去了哪裡擴展閱讀:
文明古國由來
任何文明的誕生,都需要社會政治制度,來確定該地區民眾社會等級的劃分。因為沒有社會政治制度,就沒有共同發展的動力。讓整片區域顯得混亂不堪。而中國、巴比倫、埃及這三個國家都很早就進入了奴隸制國家。
最早進入奴隸制國家的是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3500年,離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了。其次是古埃及。而中國進入奴隸制國家的時期是夏朝。離今約4000年歷史,一直延續到戰國時代。最終被封建製取代。
古印度實行的是等級嚴格的種族制。印度的種族制實行的比較長久,到今天印度人民還受到影響。這也是印度發展緩慢的原因。
而歐洲的希臘雖然沒被劃入四大文明古國。但它的社會政治文明也不晚。和其它文明古國不同的是,希臘公元前7世紀就實行過民主制度。今天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就是從古希臘民主制發展而來的
⑽ 古印度的歷史
古印度
佛陀與夢幻交織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國的緊鄰,但由於連綿高聳的喜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們對於這位鄰居的情況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經"在中國人的耳朵里成了艱難的代名詞,和古代埃及的尼羅河、兩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印度河、恆河同樣醞釀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同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在距今五十萬年以前,印度次大陸就已有了遠古先民,他們同樣是刀耕火種、漁獵採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印度境內遍布了居民點,人們已開始從事農業,馴養家畜,製造精美的生活用具。這一切,為一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誕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亞次大陸,有一個頭枕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腳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陳躺,又生機無限的古老國度。這就是被人稱作"月亮之國"的印度,因其國土形狀宛若牛首,也有人稱之為"牛顱之國"。
神遊文明古國--印度 聖詩般的純美曲調
恆河,從喜馬拉雅山起步,走過一個被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環抱的亞洲半島,滋潤了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輝燦爛的文明,成為一個國度的「聖河」。而這個幸運的國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
聖詩般的純美曲調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嚮往返璞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它歌頌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凈,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朴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舞女在廟宇里表演。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范,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現在,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現在群舞更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艷麗傳統服裝的舞女,在動聽的音樂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泥爐碳火烹調的美食
印度的咖喱聞名世界,很多人都以為米飯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調味料。但實際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飯為主食,而咖喱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更是一種陌生的調味料。
其實,沒有統一風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僅印度各城市之間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就連每家人都有明顯的飲食風格。但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當然,每個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廚房裡,只有新鮮的青辣椒和曬乾的紅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歡辣的遊客不用擔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對於遊客來說,印度最著名的傳統菜色起源於印度王室。燉肉、醬料和米飯分別是三種不同烹調風格的基礎。但王室食品畢竟只能在專門餐館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對它也並不「感冒」。在當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發酵的燕麥麵包,塗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簡單的冬天小吃,無論是農夫還是城市人都把它視為至愛。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餅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於在沿海的一些地區,除了有螃蟹、龍蝦、虎蝦和貝類等海鮮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爐碳火烹調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飪方式。它對時間的掌握非常講究。當爐溫達到600攝氏度後,烹飪相差一兩分鍾,甚至一兩秒鍾,都影響著烹飪的成敗。而用這種方法烹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時候再蘸上酸乳酪。當食物還沒上桌,那吱吱作響的碳火聲,還有悠悠飄出的香味,都已經令你食指大動。
此外,在印度的多個地方,都喜歡用一種叫「thali」的大淺盤盛載食物。在用「thali」進餐時,應該入鄉隨俗地慢慢品嘗,狼吞虎咽只會讓當地人笑話。
天竺之魂——印度古國青銅雕像展
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印度青銅造像達到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