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皇帝有多少子女

印度皇帝有多少子女

發布時間:2022-05-10 18:37:44

A. 19年為國王生14個孩子,死在產床上,說的哪個景區

眾所周知,每一座偉大的建築背後都有著很多奇跡般的故事,泰姬陵作為印度最知名的名勝古跡之一,早在很久之前就被評為了“世界新七大奇跡”,自然也擁有著它的故事。近些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前往印度泰姬陵打卡,很多人只看到了他的雄偉壯觀,卻不知道它背後的心酸。


19年時間,由於一味的生孩子,從而導致阿姬曼·比古姆身體嚴重虧空,最終在生下第14個孩子之後,因感染風寒不治而亡,死在了產床上,但她卻無怨無悔。失去寵妃的皇帝極盡瘋狂,他哭傷了雙眼,還白了頭發,為了紀念阿姬曼·比古姆,沙·賈汗請來了頂尖建築大師,以妃子最愛的白色大理石為材料,耗時22年打造了這座“世界奇跡”。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也覺得長知識了呢?

B. 世界歷史上有幾個女皇帝如題 謝謝了

中國武周王朝(共1位) 武則天(690年—705年在位):即武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生母,武周皇帝;14歲進入唐帝國皇宮,因美貌和膽識為太宗所賞識,後與太子李治(後來的高宗)有染;649年太宗死,高宗即位,以先帝嬪妃身份入感業寺出家;651年奉詔重入唐宮;經過一系列宮廷斗爭,於655年成為高宗皇後,開始干預朝政,創垂簾聽政制度,稱「天後」(高宗稱「天皇」),掌握實際權力;684年其夫高宗死後先後立其子中宗和睿宗為帝,以皇太後身份臨朝稱制,繼續掌權;690年迫睿宗李旦退位,遂革唐命,自立為女皇帝,稱尊號「聖神皇帝」,建立大周,史稱「武周革命」;705年因「五王政變」被迫內禪於皇太子李顯,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亦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死後謚號多次改動,其孫唐玄宗時定謚則天順聖皇後。她自從成為高宗皇後起就開始掌握最高權力直到退位,歷時50年;在位期間對外戰爭多數勝利,鞏固並拓展了中華帝國的版圖;開創殿試和武舉,發展了科舉制度;繼續推行均田制,促進了農業生產;國家較貞觀之治時期更有所發展,史稱「武周之治」。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共3位) 伊琳娜女皇(797年—802年在位):拜占庭帝國伊蘇里亞王朝皇帝利奧四世皇後,君士坦丁六世生母,拜占庭帝國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蘇里亞王朝末代女皇;780年其夫利奧四世死後立其子君士坦丁六世為帝,為皇太後,掌握實際大權;797年又廢兒子,自立為女皇;802年被廢黜,伊蘇里亞王朝告終。她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唯一使用陽性的男皇帝(希臘語:βασιλε,英語:emperor)而非陰性的女皇帝(希臘語:βασλισσα,英語:empress)稱號的女皇。 佐伊女皇(1042年—1050年在位):又稱「正統嫡系佐伊」,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與海倫娜皇後之女,皇帝羅梅納斯三世皇後,拜占庭帝國第二位女皇;其父死後,夫羅梅納斯三世即位,她與心腹宦官約翰共謀,於1034年殺其夫,同年與出身微賤的帕夫勒戈尼亞人米海爾結婚,助其登位為米海爾四世;1041年米海爾四世死,她立侄兒兼養子米海爾五世為帝;米海爾五世圖謀將她排除,但她被忠誠於馬其頓王朝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市民擁立,廢米海爾五世,作為馬其頓王朝正統嫡系與妹狄奧多拉共同在1042年即帝位;同年,以六十餘歲之身與君士坦丁九世結婚,三位皇帝共同執政。 狄奧多拉女皇(1042年—1056年在位):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與海倫娜皇後之女,佐伊女皇之妹,拜占庭帝國第三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皇,馬其頓王朝末代皇帝;1042年起與其姐佐伊和姐夫君士坦丁九世作為拜占廷帝國共主,三位皇帝共同執政;1052年其姐佐伊女皇死,與姐夫君士坦丁九世兩人執政;1054年君士坦丁九世死後為單獨的女皇;無嗣,1056年臨終前指定米海爾六世即位,馬其頓王朝告終。 越南(共1位) 李昭皇(1224年—1225年在位):即李天馨,本名李佛金,越南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越南李朝第九位也是末代皇帝,李惠宗次女,初稱昭聖公主;1224年因惠宗長女順天公主已嫁,又無男嗣,乃立其為皇太女;同年權臣陳守度廢惠宗,立其為帝,時年僅七歲,實際權力掌握在守度手中;1225年嫁守度侄陳日煚(即陳太宗),同年禪位於夫君,降為昭聖皇後,李朝為陳朝所取代;因無子嗣,於1237年被陳守度逼令太宗廢其後位,復稱昭聖公主;1258年太宗內禪於太子陳晃,是為陳聖宗,聖宗遂娶昭聖公主為皇後,為亂倫之舉,同年生子陳昑(即後來的陳仁宗);死後謚昭皇帝。她做過女皇,後又成為父子兩代皇帝的皇後,兒子也是皇帝,是越南史上的傳奇女性。 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共4位) 葉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7年在位):全名葉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謝耶芙娜,俄羅斯帝國第一位皇帝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的第二任皇後,俄羅斯帝國第二位皇帝、第一位女皇;本為立陶宛一農民之女,在大北方戰爭中為俄軍所俘虜,旋為彼得一世所寵,成為他的情婦;1712年正式成為彼得一世的皇後;1725年其夫彼得一世死後得到近衛軍支持,成為女皇。在位時間短,政治上無所建樹;她與彼得一世育有二子五女,其中二子三女皆早逝,唯次女與此女長大成人,次女即後來的伊麗莎白女皇;死後無男嗣,令繼孫彼得二世繼位。 安娜一世(1730年—1740年在位):全名安娜伊凡諾夫娜,俄國沙皇伊凡五世之女,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一世侄女、彼得二世姑母,俄羅斯帝國第四位皇帝、第二位女皇;1710年與庫爾蘭公爵結婚,但不到三個月其夫死,遂以遺孀身份成為庫爾蘭女公爵,以後終身未嫁;1740年其侄彼得二世皇帝死後無嗣,遂即位為女皇;在位期間長期對外用兵,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與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亦即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聯合對抗波旁王室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並取得勝利,但在南下進攻奧斯曼帝國的戰爭(第四次俄土戰爭)中受挫;以風流著稱,無後,令其甥孫伊凡六世繼位。 伊麗莎白一世(1741年—1762年在位):全名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一世和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之女,皇帝伊凡六世之舅祖母,俄羅斯帝國第六位皇帝、第三位女皇;1741年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其甥孫伊凡六世,自立為女皇,以彼得大帝合法繼承人自居;在位期間鼓勵商業發展,使俄國經濟有所復甦;資助文學藝術創作,創建莫斯科大學和藝術院;對外參加七年戰爭,與法國和奧地利帝國結盟,對普魯士作戰屢屢獲勝;但她給貴族以特權,使廣大農奴處境更加艱難;亦以荒淫著稱,終身未婚,死後無嗣,令外甥彼得三世繼位。 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在位):即葉卡捷琳娜大帝,全名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三世皇後,俄羅斯帝國第八位皇帝、第四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皇;本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於後來的彼得三世為妻;1762年伊麗莎白女皇死,無嗣,其夫彼得三世即位,為皇後,同年發動宮廷政變,廢黜其夫彼得三世,自立為女皇。其在位期間發動第五、六次俄土戰爭並取得勝利,擊敗奧斯曼帝國,吞並克里米亞汗國,獲得黑海的出海口;與普魯士和奧地利帝國三次瓜分波蘭,使俄國的地位空前提高,成為地跨歐亞大陸的全世界最大帝國,故被尊稱為「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大帝」之一(另一個是彼得大帝);與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等交往密切,但思想仍舊保守,反對法國大革命;亦以風流著稱,男寵眾多,兩個兒子(包括後來繼帝位的保羅一世)都有可能是她與男寵之子(因為其夫彼得三世沒有生育能力)。 日本(共8位、10代) (這個存在一定爭議,因日本自天武天皇才開始改稱天皇,在此之前,其正式稱號應為大王,所以推古天皇及皇極天皇應不在此列。) 推古女帝(592年—628年在位):欽明天皇之女,敏達天皇妹、皇後,崇峻天皇妹,日本歷史上第33代天皇、第一位女天皇;592年其兄崇峻天皇遭蘇我馬子殺害後被擁立為天皇;即位初立侄兒聖德太子為皇太子,推行改革;在位期間限制貴族權力,推崇佛教,4次遣使團訪問中國隋朝,開創飛鳥時代;屢次發兵朝鮮半島,討伐新羅,未果。 皇極女帝(642年—645年在位,重祚為齊明女帝,655年—661年在位):舒明天皇皇後,孝德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35、37代天皇、第二位女天皇;642年其夫舒明天皇死後被權臣蘇我蝦夷擁立即位;645年其子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發動宮廷政變,滅蘇我入鹿,乃內禪於其弟孝德天皇;654年孝德天皇死後於次年重祚,而實權掌握在兒子中大兄皇子手中;統治後期奢侈揮霍,廣營宮室;在位最後一年發兵朝鮮半島,支援百濟,對抗新羅和大唐聯軍,未交戰先病逝。兩年後(663年),日本、百濟聯軍在白江口之戰中大敗。 持統女帝(690年—697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天武天皇侄女、皇後,日本歷史上第41代天皇、第三位女天皇;686年其叔兼丈夫的天武天皇死後臨朝稱制;689年其子草壁皇子死,乃於次年正式即位;697年內禪於其孫文武天皇,稱太上天皇;統治期間日本文化得到很大發展,開始了白鳳時代。 元明女帝(707年—715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持統女帝妹、兒媳婦,草壁皇子姑母、太子妃,文武天皇姑祖母、母親,日本歷史上第43代天皇、第四位女天皇;707年其侄孫、也是兒子的文武天皇死後,由於其侄兒兼丈夫的草壁皇子早逝,乃即位;715年內禪於其女元正女帝,為太上天皇;710年遷都平城京,開創了日本歷史上的「奈良時代」;715年內禪於女兒元正女帝,為太上天皇。 元正女帝(715年—724年在位):草壁皇子與元明女帝之女,日本歷史上第44代天皇、第五位女天皇;715年其母元明女帝內禪,乃即位;724年內禪於其侄兒聖武天皇,為太上天皇。 孝謙女帝(749年—758年在位,重祚為稱德女帝,764年—770年在位):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後之女,日本歷史上第46、48代天皇、第六位女天皇;749年其父聖武天皇內禪,乃即位;758年內禪於遠房表弟淳仁天皇,為太上天皇,仍掌握實際大權;764年因藤原仲麻呂之亂,廢黜淳仁天皇,重祚;在位期間多次派遣唐使出使中國,是「奈良時代」的全盛期;晚年寵信道鏡法王,頗多弊政。 明正女帝(1629年—1643年在位):後水尾天皇與德川和子之女,日本歷史上第109代天皇、第七位女天皇;1629年其父後水尾天皇內禪,乃即位;1643年內禪於異母弟後光明天皇,為太上天皇。 後櫻町女帝(1762年—1770年在位):櫻町天皇之女,桃園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117代天皇、第八位也是至今最後一位女天皇;1762年其弟桃園天皇死,由於桃園天皇之子英仁(後來的後桃園天皇)尚幼,乃即位;1770年內禪於侄兒後桃園天皇,為太上天皇,繼續輔政。 印度帝國(共1位) 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1877年—1901年在位),即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之維多利亞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第一任英屬印度皇帝,英屬印度唯一的女皇,也是英國歷史上唯一獲得「女皇」稱號的君主,英國國王威廉四世的侄女;1837年其伯父威廉四世死後即位為英國女王;1840年發動鴉片戰爭,擊敗大清帝國,簽訂《南京條約》,開西方列強與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之先河;1877年接受「印度女皇」稱號;其在位期間英國空前強盛,經濟、科學、文學、藝術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殖民統治方面,使大英帝國進入全盛時期,成為第二個「日不落帝國」(第一個是西班牙帝國),被譽為「維多利亞時代」;如今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等都是以她的名字來命名的;其子女眾多,與歐洲各國王室聯姻,有「歐洲的祖母」之稱。 阿比西尼亞所羅門王朝(今衣索比亞,共1位) 佐迪圖(1916年—1930年在位):阿比西尼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私生女,衣索比亞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正式稱號是「眾王之女王」);1913年其父孟尼利克二世病故,其異母姐妹之子埃雅蘇五世繼位;1916年埃雅蘇五世被廢,遂即位為女皇,以堂弟塔法里馬康南親王攝政並立為皇儲;後與攝政王在改革還是守舊的問題上發生分歧,秘密策動前夫發動地方叛亂,但被攝政王鎮壓;1930年4月在驚恐中病逝;攝政王即位,即阿比西尼亞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 追問: 英國不是也有嗎?

C. 求古印度著名君王

古印度沒有歷史記載 大多數見於中國僧人的記載 十個太少 你要多少 較為統一和重要的有
孔雀王朝:
月護王(旃陀羅笈多):前322年 - 前298年 前321年﹐以旃陀羅笈多為首的起義軍(即後來的孔雀王朝)擊潰了馬其頓軍﹐並推翻了難陀王朝。
賓頭娑羅:前297年 - 前272年 繼續擴張
無憂王(阿育王)(阿輸迦):前273年 - 前232年 不多說了信仰佛教 成為護法王 轉輪聖王
達沙拉沙:前232年 - 前224年
三缽羅底:前224年 - 前215年
舍利輸迦:前215年 - 前202年
提婆伐摩:前202年 - 前195年
薩塔陀拉:前195年 - 前187年
巨車王:前187年 - 前185年
笈多王朝帝系
室利笈多
旃陀羅笈多一世(320-335年在位),室利笈多之孫
海護王(沙摩陀羅笈多,335-380年在位),旃陀羅笈多一世之子
旃陀羅笈多二世(380-413年在位),一般認為他就是超日王;海護王之子
鳩摩羅笈多一世(415-455年在位),超日王之子
塞建陀笈多(455-467年在位),鳩摩羅笈多一世之子
補羅笈多
覺護王(佛陀笈多)
幼日王(婆羅阿迭多),即:那羅僧訶笈多
毗濕奴笈多(540-550年在位)
甘婆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王國的一個王朝。建於前73年,末於前26年,其創建者為婆藪提婆。甘婆王朝共歷4王,最後為南印案達羅王國的百乘王朝所滅。
[編輯]歷代君主
婆藪提婆(婆蘇提婆)
菩彌密多羅
那羅衍那
Susarman

戒日王朝
戒日王 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另一位君主 短暫的統一 佛教的復興
莫卧兒王朝(這就不算古印度了,單算印度歷史近代部分)
早期代表六大皇帝:
巴卑爾 (1526年-1530年)
胡馬雍 (1530年-1539年,1555年-1556年)
阿克巴 (1556年-1605年) 由印度電影《阿克巴大帝》提倡民族融合,推動信仰改革
賈漢吉爾,或譯查罕傑 (1605年-1627年)
沙賈汗 (1628年-1658年)
奧朗則布 (1658年-1707年)

D. 印度的「莫卧兒」王朝,是成吉思汗的兒子建立的嗎成吉思汗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哪些政權

Mowo』er Wangchao
莫卧兒王朝
Mughal dynasty

1526~1858年統治南亞次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伊斯
蘭教封建王朝。
王朝的興衰 1526年,中亞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後
裔巴布爾入侵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戰役中戰勝洛迪
蘇丹,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標志著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
的開始。之後,巴布爾又經過1527年的坎努戰役和1529
年的戈格拉戰役,統一了北印度。1530年,胡馬雍繼位
(1530~1556)。1540年,胡馬雍在曲女城戰役中為比哈
爾阿富□酋長舍爾沙擊敗,流亡波斯和阿富□,莫卧兒
王朝在印度的統治暫告中斷。1555年,胡馬雍重征印度
平原,佔領德里和亞格拉,恢復了莫卧兒王朝在印度的
統治。1556年,阿克巴繼位,實行了進步的內政改革,采
取寬容的宗教政策,擴大了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的社會、
政治基礎。他建立中央集權制,開疆拓土,統一了次大
陸廣大地區,推動了印度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到查罕
傑(1605~1627在位)和沙·賈漢(1628~1658在位)
時代,莫卧兒王朝國勢日盛。文化藝術亦進入一個新的
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是民族傳統與中亞及
波斯藝術相結合,舉世聞名的泰吉·瑪哈爾陵,可以作
其典型代表。(見彩圖泰吉·瑪哈爾陵)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向南印度進行軍事擴張,王朝
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但他強制推行政教合
一的政治體制,並恢復對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
引起拉傑普特封建主、錫克教徒及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
奧朗則布死後,各省總督紛紛獨立割據,莫卧兒帝國陷
於四分五裂。1740~1761年期間,德里的莫卧兒皇帝先
後成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人及馬拉特封建王公
的傀儡,莫卧兒王朝名存實亡。1764年,莫卧兒皇帝阿
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卧兒
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莫卧兒王朝通過阿克巴的內政
改革,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軍事官僚政治體制。
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由 4名重要的大臣輔助。他們是
掌握軍事的「米爾·巴克希」,主管宗教、司法的「薩
德爾-烏斯-蘇杜爾」,掌握財政、稅務的「迪萬」,管
理工廠、倉庫的「米爾·薩曼」。此外,還有私人秘書
等重要官員。仍保留宰相「瓦齊爾」的職位,但無實權。
全國劃分為15個「蘇巴」(即省,奧朗則布時擴大
到21個)。主管省政府的省督稱「蘇巴達爾」或「納瓦
布」,有 4名重要官員協助工作。各省的財政、稅務和
民事審判官「迪萬」名義上由省督管轄,實際上起中央
政府監視省督的作用。「帕爾迦納」(縣)是農村行政
的核心,其行政首長為「阿米勒」。省與縣之間設置管
轄若干縣的「薩爾卡爾」(專區),由執行軍事、行政、
司法和警備任務的長官「福吉達爾」主管,他在賈吉爾
達爾徵收田賦時提供軍事支持,鎮壓農民。(見彩圖莫卧
兒王朝)
莫卧兒王朝的行政制度實行軍事化。從阿克巴開始,
將所有文武官吏分為38級,按軍事方式編制,其俸祿按
品級高低領有大小不等的賈吉爾——軍事封建領地。
封建土地制度的發展 莫卧兒時期有 3種土地佔有
形式,即直屬國王的封建領地、賈吉爾達爾的非世襲領
地——賈吉爾和柴明達爾制度的世襲領地。直屬國王的
封建領地約佔全國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亞格拉地區。
其收入主要用於維持皇室、宮廷官員和衛隊。
賈吉爾制度早在德里蘇丹國家時期就已實施,那時
稱「伊克塔」。16~17世紀中葉,賈吉爾成為莫卧兒印
度土地佔有的基本形式。在查罕傑統治時,賈吉爾約占
全國耕地的70%,賈吉爾的持有者稱賈吉爾達爾。17世
紀中葉,莫卧兒印度共有8210個賈吉爾達爾,分上中下
三層,分布全國各地,上層68個,由王子和貴族組成,中
層 587個,下層7555個。他們彼此之間無隸屬關系。賈
吉爾達爾對其賈吉爾沒有所有權,只有徵收規定的田賦
和名義上非法實際上合法的各種雜稅的權利。賈吉爾達
爾持有賈吉爾必須以服軍役為條件。賈吉爾是非世襲的,
甚至是非終身的。但是到奧朗則布統治時期,賈吉爾同
柴明達爾制領地漸趨一致。
社會經濟的發展 莫卧兒社會仍以農業經濟為主,
農業中商品生產擴大,出現商品糧和棉花、生絲、藍靛、
煙草等經濟作物的專業化產區,產品遠銷歐亞市場。
莫卧兒時期的手工業十分發達,主要手工業生產的
技術水平超過當時歐洲先進國家。手工業生產的主要形
式是封建制經濟的作坊和家庭手工業,大型官營作坊的
優質產品主要為滿足宮廷和貴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
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買商通過預付款項、提
供原料並收購其產品等手段來控制手工業者的小型作坊
的生產,但尚未出現先進的工場手工業。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商業和外貿的發展。16~18世
紀印度的一些主要城市雖仍是封建統治的政治中心和貴
族的消費基地,但已開始起著工商業中心的作用。德里、
亞格拉、拉合爾、阿默達巴德的城市規模可與當時北京、
巴黎、倫敦相比。活躍的商業貿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區的
閉塞隔絕狀態。沿著陸路和水路商道形成許多區域性的
國內市場。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則是對外貿易最發達的地
區,商船往來歐亞非各地及中國。
商品經濟和貨幣交換的發展促使商人資本的興起。
擁有雄厚貨幣資本的錢商在各大城市開設錢庄、銀行,經
營存放款業務。發行期票和匯票。財力雄厚的班尼亞商
人種姓充當皇室、貴族及官方的御用商人和財政金融經
紀人。但印度這時期的商業資本尚未轉化為資本主義性
質的產業資本。

E. Victoria的繼承人Edward VII簡介

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1841年11月9日—1910年5月6日 ),全名阿爾伯特·愛德華·維丁,阿爾伯特·愛德華·馮·薩克森·科堡-哥達,英國國王,印度皇帝。
生平
愛德華七世是維多利亞女王和薩克森-科堡-哥達-艾伯特親王的長子,封嘉德騎士、威爾士親王、切斯特伯爵、康沃爾公爵、羅特塞公爵、都柏林伯爵。1859年,入牛津大學,是首位進入牛津大學的王儲。在駐愛爾蘭陸軍部隊服役時,曾與一個女演員廝混。其父艾伯特為勸導他而到愛爾蘭,並在歸途中去世。因此,維多利亞女王把艾伯特親王的死歸結於愛德華的荒唐,從此一直不準他過問國務或王族事務。1863年,與丹麥克里斯蒂安親王的長女亞歷山德拉公主結婚。1901年,60歲的愛德華登上王位,稱愛德華七世。
早在威爾士親王時代,愛德華七世就曾出訪歐美各國,並且得到了很大成功。在維多利亞女王逝世之前,愛德華就已經促進了英國、法國、俄國三國協約的初步形成。1901年,愛德華七世繼位,之後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局面形成,通過這個協約,英國穩定了它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但這個同盟的形成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因此有些人把一戰的爆發歸咎於愛德華七世。
1910年,愛德華七世駕崩。愛德華七世年輕時基本沒參加過國務,所以缺乏處理國事的經驗。但愛德華七世喜歡交際,為人和藹可親,極受英國人民的歡迎。盡管國王死後四年就爆發了毀滅英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在愛德華時代,英國還是維持了和平、繁榮、歌舞昇平的面貌,因此,當時的英國流行一句諺語「如果你不想發生戰爭,就要有愛德華這樣的一位好國王」。
子女
艾伯特·維克托親王(克拉倫斯和阿馮代爾公爵)1864.1.8-1892.1.14
喬治五世 1865.6.3-1936.1.20 1893年娶特克的瑪麗公主,有子女
路易絲長公主 1867.2.20-1934.1.4 1889年嫁亞歷山大·達夫,第一世法夫公爵,有子女
維多利亞公主 1868.7.6-1935.12.3
毛德公主 1869.11.26-1938.11.20 1896年嫁挪威國王哈康七世,有子女,現在挪威在南極的領地就命名為「毛德皇後地」
亞歷山大·約翰王子 1871.4.6-1871.4.6
前任
維多利亞女王 英國及海外領地國王
印度皇帝
薩克森-科堡-哥達親王
繼任
喬治五世

F. 在英軍再次攻佔德里後,印度國王及後代都受到了怎樣的處罰和待遇

在英軍再次攻佔德里後,印度的許多王孫被關押在獄中服苦役,一旦不能完工,便遭鞭撻,不到幾天便被打死。皇帝的一位兒子,有一天,蓬頭垢面,騎著馬出現在德里附近的森林裡,翰德遜到處追捕他,這位王子從此不知去向,杳無音信。許多王孫、公主離開德里,成為到處流浪的乞兒。一位公主為了活命,下嫁給一個伊斯蘭教的廚工,另一位公主在基督教女校當了女傭工。皇帝、皇後和太子被押往緬甸囚禁,後來死於仰光獄中。

G. 從古至今外國有女人做皇帝嗎

歷史上的女皇帝

中國武周王朝

(共1位)
大周聖神皇帝(武曌、武則天)(690年—705年在位)
年號: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長安、神龍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繼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在位15年,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生母,14歲入宮,因美貌和膽識為太宗所賞識,後與太子李治(後來的高宗)有染;649年太宗死,高宗即位,她以先帝嬪妃身份入感業寺出家;651年奉詔重入唐宮;經過一系列宮廷斗爭,於655年成為高宗皇後,開始干預朝政,創垂簾聽政制度,稱「天後」(高宗稱「天皇」),掌握實際權力;684年其夫高宗死後先後立其子中宗和睿宗為帝,以皇太後身份臨朝稱制,繼續掌權;690年迫睿宗李旦退位,遂革唐命,自立為女皇帝,稱尊號「聖神皇帝」,建立大周,史稱「武周革命」;705年因「五王政變」被迫內禪於皇太子李顯,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亦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死後謚號多次改動,其孫唐玄宗時定謚則天順聖皇後。她自從成為高宗皇後起就開始掌握最高權力直到退位,歷時50年;在位期間對外戰爭多數勝利,鞏固並拓展了中國的版圖;開創殿試和武舉,發展了科舉制度;繼續推行均田制,促進了農業生產;國家較貞觀之治時期更有所發展,史稱「武周之治」。

拜占廷帝國

(即東羅馬帝國,共3位)
伊琳娜女皇(797年—802年在位):
拜占廷帝國伊蘇里亞王朝皇帝利奧四世皇後,君士坦丁六世生母,拜占廷帝國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蘇里亞王朝末代女皇;780年其夫利奧四世死後立其子君士坦丁六世為帝,為皇太後,掌握實際大權;797年又廢兒子,自立為女皇;802年被廢黜,伊蘇里亞王朝告終。她是拜占廷帝國歷史上唯一使用陽性的男皇帝(希臘語:βασιλεύς,英語:emperor)而非陰性的女皇帝(希臘語:βασίλισσα,英語:empress)稱號的女皇。
佐伊女皇(1042年—1050年在位):
又稱「正統嫡系佐伊」,拜占廷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與海倫娜皇後之女,皇帝羅梅納斯三世皇後,拜占廷帝國第二位女皇;其父死後,夫羅梅納斯三世即位,她與心腹宦官約翰共謀,於1034年殺其夫,同年與出身微賤的帕夫勒戈尼亞人米海爾結婚,助其登位為米海爾四世;1041年米海爾四世死,她立侄兒兼養子米海爾五世為帝;米海爾五世圖謀將她排除,但她被忠誠於馬其頓王朝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市民擁立,廢米海爾五世,作為馬其頓王朝正統嫡系與妹狄奧多拉共同在1042年即帝位;同年,以六十餘歲之身與君士坦丁九世結婚,三位皇帝共同執政。
狄奧多拉女皇(1042年—1056年在位):
拜占廷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與海倫娜皇後之女,佐伊女皇之妹,拜占廷帝國第三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皇,馬其頓王朝末代皇帝;1042年起與其姐佐伊和姐夫君士坦丁九世作為拜占廷帝國共主,三位皇帝共同執政;1052年其姐佐伊女皇死,與姐夫君士坦丁九世兩人執政;1054年君士坦丁九世死後為單獨的女皇;無嗣,1056年臨終前指定米海爾六世即位,馬其頓王朝告終。

越南

(共1位)
李昭皇(1224年—1225年在位):
即李天馨,本名李佛金,越南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越南李朝第九位也是末代皇帝,李惠宗次女,初稱昭聖公主;1224年因惠宗長女順天公主已嫁,又無男嗣,乃立其為皇太女;同年權臣陳守度廢惠宗,立其為帝,時年僅七歲,實際權力掌握在守度手中;1225年嫁守度侄陳日煚(即陳太宗),同年禪位於夫君,降為昭聖皇後,李朝為陳朝所取代;因無子嗣,於1237年被陳守度逼令太宗廢其後位,復稱昭聖公主;1258年太宗內禪於太子陳晃,是為陳聖宗,聖宗遂娶昭聖公主為皇後,為亂倫之舉,同年生子陳昑(即後來的陳仁宗);死後謚昭皇帝。她做過女皇,後又成為父子兩代皇帝的皇後,兒子也是皇帝,是越南史上的傳奇女性。

俄羅斯帝國

羅曼諾夫王朝(共4位)
葉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7年在位):
全名葉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謝耶芙娜,俄羅斯帝國第一位皇帝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的第二任皇後,俄羅斯帝國第二位皇帝、第一位女皇;本為立陶宛一農民之女,在大北方戰爭中為俄軍所俘虜,旋為彼得一世所寵,成為他的情婦;1712年正式成為彼得一世的皇後;1725年其夫彼得一世死後得到近衛軍支持,成為女皇。在位時間短,政治上無所建樹;她與彼得一世育有二子五女,其中二子三女皆早逝,唯次女與此女長大成人,次女即後來的伊麗莎白女皇;死後無男嗣,令繼孫彼得二世繼位。
安娜一世(1730年—1740年在位):
全名安娜•伊凡諾夫娜,俄國沙皇伊凡五世之女,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一世侄女、彼得二世姑母,俄羅斯帝國第四位皇帝、第二位女皇;1710年與庫爾蘭公爵結婚,但不到三個月其夫死,遂以遺孀身份成為庫爾蘭女公爵,以後終身未嫁;1740年其侄彼得二世皇帝死後無嗣,遂即位為女皇;在位期間長期對外用兵,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與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亦即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聯合對抗波旁王室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並取得勝利,但在南下進攻奧斯曼帝國的戰爭(第四次俄土戰爭)中受挫;以風流著稱,無後,令其甥孫伊凡六世繼位。
伊麗莎白一世(1741年—1762年在位):
全名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一世和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之女,皇帝伊凡六世之舅祖母,俄羅斯帝國第六位皇帝、第三位女皇;1741年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其甥孫伊凡六世,自立為女皇,以彼得大帝合法繼承人自居;在位期間鼓勵商業發展,使俄國經濟有所復甦;資助文學藝術創作,創建莫斯科大學和藝術院;對外參加七年戰爭,與法國和奧地利帝國結盟,對普魯士作戰屢屢獲勝;但她給貴族以特權,使廣大農奴處境更加艱難;亦以荒淫著稱,終身未婚,死後無嗣,令外甥彼得三世繼位。
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在位):
即葉卡捷琳娜大帝,全名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三世皇後,俄羅斯帝國第八位皇帝、第四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皇;本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於後來的彼得三世為妻;1762年伊麗莎白女皇死,無嗣,其夫彼得三世即位,為皇後,同年發動宮廷政變,廢黜其夫彼得三世,自立為女皇。其在位期間發動第五、六次俄土戰爭並取得勝利,擊敗奧斯曼帝國,吞並克里米亞汗國,獲得黑海的出海口;與普魯士和奧地利帝國三次瓜分波蘭,使俄國的地位空前提高,成為地跨歐亞大陸的全世界最大帝國,故被尊稱為「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大帝」之一(另一個是彼得大帝);與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等交往密切,但思想仍舊保守,反對法國大革命;亦以風流著稱,男寵眾多,兩個兒子(包括後來繼帝位的保羅一世)都有可能是她與男寵之子(因為其夫彼得三世沒有生育能力)。

日本

(共8位、10代)
(這個存在一定爭議,因日本自天武天皇才開始改稱天皇,在此之前,其正式稱號應為大王,所以推古天皇及皇極天皇應不在此列。)
推古天皇(592年—628年在位):
欽明天皇之女,敏達天皇妹、皇後,崇峻天皇妹,日本歷史上第33代天皇、第一位女天皇;592年其兄崇峻天皇遭蘇我馬子殺害後被擁立為天皇;即位初立侄兒聖德太子為皇太子,推行改革;在位期間限制貴族權力,推崇佛教,4次遣使團訪問中國隋朝,開創飛鳥時代;屢次發兵朝鮮半島,討伐新羅,未果。
皇極天皇(642年—645年在位,重祚為齊明天皇,655年—661年在位):
舒明天皇皇後,孝德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35、37代天皇、第二位女天皇;642年其夫舒明天皇死後被權臣蘇我蝦夷擁立即位;645年其子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發動宮廷政變,滅蘇我入鹿,乃內禪於其弟孝德天皇;654年孝德天皇死後於次年重祚,而實權掌握在兒子中大兄皇子手中;統治後期奢侈揮霍,廣營宮室;在位最後一年發兵朝鮮半島,支援百濟,對抗新羅和大唐聯軍,未交戰先病逝。兩年後(663年),日本、百濟聯軍在白江口之戰中大敗。
持統天皇(690年—697年在位):
天智天皇之女,天武天皇侄女、皇後,日本歷史上第41代天皇、第三位女天皇;686年其叔兼丈夫的天武天皇死後臨朝稱制;689年其子草壁皇子死,乃於次年正式即位;697年內禪於其孫文武天皇,稱太上天皇;統治期間日本文化得到很大發展,開始了白鳳時代。
元明天皇(707年—715年在位):
天智天皇之女,持統女帝妹、兒媳婦,草壁皇子姑母、太子妃,文武天皇姑祖母、母親,日本歷史上第43代天皇、第四位女天皇;707年其侄孫、也是兒子的文武天皇死後,由於其侄兒兼丈夫的草壁皇子早逝,乃即位;715年內禪於其女元正女帝,為太上天皇;710年遷都平城京,開創了日本歷史上的「奈良時代」;715年內禪於女兒元正女帝,為太上天皇。
元正天皇(715年—724年在位):
草壁皇子與元明女帝之女,日本歷史上第44代天皇、第五位女天皇;715年其母元明女帝內禪,乃即位;724年內禪於其侄兒聖武天皇,為太上天皇。
孝謙天皇(749年—758年在位,重祚為稱德女帝,764年—770年在位):
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後之女,日本歷史上第46、48代天皇、第六位女天皇;749年其父聖武天皇內禪,乃即位;758年內禪於遠房表弟淳仁天皇,為太上天皇,仍掌握實際大權;764年因藤原仲麻呂之亂,廢黜淳仁天皇,重祚;在位期間多次派遣唐使出使中國,是「奈良時代」的全盛期;晚年寵信道鏡法王,頗多弊政。
明正天皇(1629年—1643年在位):
後水尾天皇與德川和子之女,日本歷史上第109代天皇、第七位女天皇;1629年其父後水尾天皇內禪,乃即位;1643年內禪於異母弟後光明天皇,為太上天皇。
後櫻町天皇(1762年—1770年在位):
櫻町天皇之女,桃園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117代天皇、第八位也是至今最後一位女天皇;1762年其弟桃園天皇死,由於桃園天皇之子英仁(後來的後桃園天皇)尚幼,乃即位;1770年內禪於侄兒後桃園天皇,為太上天皇,繼續輔政。

印度帝國

(共1位)
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1877年—1901年在位),
即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之維多利亞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第一任英屬印度皇帝,英屬印度唯一的女皇,也是英國歷史上唯一獲得「女皇」稱號的君主,英國國王威廉四世的侄女;1837年其伯父威廉四世死後即位為英國女王;1840年發動鴉片戰爭,擊敗大清帝國,簽訂《南京條約》,開西方列強與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之先河;1877年接受「印度女皇」稱號;其在位期間英國空前強盛,經濟、科學、文學、藝術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殖民統治方面,使大英帝國進入全盛時期,成為第二個「日不落帝國」(第一個是西班牙帝國),被譽為「維多利亞時代」;如今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等都是以她的名字來命名的;其子女眾多,與歐洲各國王室聯姻,有「歐洲的祖母」之稱。

阿比西尼亞

所羅門王朝(今衣索比亞,共1位)
佐迪圖(1916年—1930年在位):
阿比西尼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私生女,衣索比亞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正式稱號是「眾王之女王」);1913年其父孟尼利克二世病故,其異母姐妹之子埃雅蘇五世繼位;1916年埃雅蘇五世被廢,遂即位為女皇,以堂弟塔法里•馬康南親王攝政並立為皇儲;後與攝政王在改革還是守舊的問題上發生分歧,秘密策動前夫發動地方叛亂,但被攝政王鎮壓;1930年4月在驚恐中病逝;攝政王即位,即阿比西尼亞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
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有頭銜為「皇帝」的女性君主,也就是帝國的女性首腦才能被稱作「女皇帝」,但在大英帝國則是例外;大英帝國的女性君主在嚴格意義上是女王而非女皇,只有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才有了「印度女皇」的頭銜,但她仍然不是整個大英帝國的女皇,而只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英屬印度的女皇,且印度女皇只有她一位,她也是英國歷史上唯一的擁有「女皇」稱號的君主;現在很多媒體(包括官方的)和個人把如今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稱作「英女皇」,實際是不嚴謹的,因為一來她本人並沒有獲此頭銜,二來大英帝國已經解體,即使想要成為女皇都沒有帝國了,而如今英國只是王國,女性君主只能是「女王」而不是「女皇」;不過鑒於使用習慣,仍然可以「英女皇」稱之。本條目敘述的是嚴格意義上的女皇帝。

H. 被譽為印度痴情帝王的沙賈汗,他究竟有著怎樣的情感經歷

沙賈汗一生中最愛的女人和妻子便是阿姬曼,阿姬曼因為長得非常美貌,所在在當時有很多的王公貴族子弟都想迎娶她。不過因為阿姬曼的父親效忠於印度皇帝,因此,當時的皇帝在為自己的兒子尋找妻子的時候,便將阿姬曼許配給了沙賈汗。

沙賈汗和阿姬曼兩人算是一見鍾情,而沙賈汗在婚後不管到哪裡都會帶著阿姬曼,即便外出打仗,身邊也會帶著阿姬曼,兩人的感情一直都很好。而沙賈曼因為才能出眾,讓當時的賈漢吉爾對這位才能出眾的兒子給予了厚望。

此後的每一天,沙賈曼都會過來看看自己的愛妻。而直到沙賈曼和自己的兒子因為皇位發生爭斗後,被軟禁的沙賈曼此後不能見到自己的愛妻,直到死亡後,沙賈曼在臨終之時讓自己的兒子將自己和阿姬曼葬在一起。直到今日,泰姬陵依然延續著它的奢華。

I. 印度皇帝世系表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時期(前2500—1500年)

(相當於我國五帝、夏、商)

吠陀時期(前1500—前700年) (商後、西周)

恆河流域列國(前700—前400年) (東周)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東周末、西漢初)

鼎盛時代:阿育王統治(前273—前232)

貴霜王朝(前150—公元300)(東漢、三國)

鼎盛時代:迦膩色伽統治(公元120—162年)

笈多王朝(320—600年) (晉、南北朝、隋)

鼎盛時代:旖陀羅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 (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 (唐 宋)

德里蘇丹王朝(1206—1526) (元、明)

鼎盛時期:蘇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兒王朝(1526—1757) (明末、清)

鼎盛時期:阿克巴統治(1556—1605)

奧郎則布統治(1658—1707)

J. 世界上最長壽的皇帝,子孫最多,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分別是那些~~

世界上最長壽的皇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享年89歲

子孫最多的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1個養女,孫子97個.

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我國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是康熙,他在位61年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皇帝有多少子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