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六國外長會議為什麼印度沒有參加

六國外長會議為什麼印度沒有參加

發布時間:2022-05-10 18:37:49

A. 印度為什麼不參加一帶一路的會議

印度沒有參與!中國是邀請印度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但印度因為中國和巴基斯坦合作的「中巴經濟走廊」而不滿。
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穿越了印度聲稱擁有主權的克什米爾部分地區。印度未派官員出席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但印度支持跨區域的聯通項目,也參與跨中亞的南北走廊和高速公路項目。

B. 中國外交官 為什麼印度窮而不苦

不同意本文觀點
作者袁南生,曾任中國駐孟買總領事,今任外交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他用自己在印度的親身經歷,以外交家獨到敏銳的眼光,告訴我們印度的「真相」——別看不起印度,在某些地方,印度比中國好多了。不少國人對印度的印象停留在」窮、亂、差、慢「上,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中印最近幾十年發展都很快,中國因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為世界矚目,印度也因快速發展而成為「金磚國家」之一。中國在許多方面較印度先進得多,例如,2012年中國GDP約8.3萬億美元, 實際增長率為7.8%,印度則為1.8萬億美元, 實際增長率為5.3%。

印度整體落後於中國至少20年。11年前,我任駐印度孟買總領事時,不少印度朋友就已對我明確表示看到了這一點。

但是,多年來,印度在發展速度和水平上一直是僅次於中國的國家。不少國人對印度發展中的積極面看得不夠,對消極面看得過重,簡單地用「窮、亂、差、慢」看待印度,這明顯不符合事實,不利於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筆者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換個角度對印度談幾點看法。

01

【窮而不苦】

印度人均GDP比中國低得多,與中國相比無疑要窮得多,但印度人不覺得苦,幸福指數非常高。民意測驗表明,相信有來生的印度人90%以上希望來生還是印度人。

為什麼會這樣?

一是印度開國時就實行全民公費醫療。這一福利甚至延伸到在印度的外國人。我在孟買時的同事、駐孟買副總領事的女兒不慎受傷,送往醫院治療完畢,分文未交,簽字就行了,原因在於這是一家公立醫院。

二是印度對教育的投入一直佔GDP的4%以上。

我在印度工作時,公立大學特別是新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這樣著名的公立大學,學生幾乎不用交費,學校管食宿,一年學費、吃住加在一塊,只合人民幣1600元左右。即使是私立大學,學費也不太貴(外國學生攻讀碩士學位的學費、食宿費總共6000美元)。完全靠學費學校根本辦不下去,錢從哪裡來?來自於社會的捐款。

三是國家在法律上盡可能促進社會公正。1950年印度憲法頒布,其中一個主要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歧視,不能在種姓上有任何的區分和區別對待。因此,即使是新德里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也必須留出10%以上的名額專門招收「賤民」學生。

再比如,印度法律規定:有多少殘疾人,公務員中就必須為他們保留相應比例的名額;卡納塔克邦有7%的殘疾人,因此給殘疾人保留7%的公務員名額。

印度整體上雖窮,卻能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

例如,除了電影、馬戲,印度其他演出都是免費的,不少劇場只有發票窗口,沒有賣票窗口。我曾在印度欣賞過維也納交響樂團、莫斯科芭蕾舞團、南非歌舞團和其他許多演出,包括印度歌舞的演出,與其他觀眾一樣,從來都是憑領的票入場。孟買10多個劇場常年免費演出,主要由企業和政府買單。

印度公立學校的學費便宜得不可思議,實際上等於是免費教育。

例如,公立中小學校每生每月學費平均僅40~50盧比 (約合人民幣8元),印度90%以上的中小學生在公立學校就讀。來自窮困地區的大學生一般都有助學金。

印度生活用水、辦公用水沒人裝水表,也沒人收水費。我在孟買的辦公室也好,家裡也好,同印度人一樣,只管用水,不管交費。印度還有個奇怪規定:農民可隨便進城,在一個地方住了30年以上,這個地方就屬於你。所以印度的城市裡有大片貧民窟,這是由於城鄉沒有隔斷。對於進城的農民,政府提供醫保和幾乎免費的義務教育等。媒體上經常看到關於印度富人施捨的報道。

印度富人樂於行善。最大的私人財團「塔塔集團」形成了贊助慈善事業的機制,印度首富普萊姆基一個人贊助辦了100所學校。2003年,印度撒哈拉集團董事長羅易的長子舉行婚禮時,為101對無錢辦婚禮的新人舉辦了集體婚禮,並贈給他們20萬盧比的支票。第三天,小兒子也舉行訂婚儀式,又向14萬窮人免費發放了食品。

為什麼印度人窮而不苦?

這同印度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有關,同印度文化是苦感文化有關。如果說西方流行罪感文化,認為人生來是有罪的,每個禮拜要到教堂去贖罪;中國流行樂感文化,相信「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莫使金樽空對月」;印度則流行苦感文化,認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華,離神就越近,來世也就越幸福。正因為印度倡導苦感文化,所以直至現代,大多數人仍奉行素食主義,同時不斷有人加入到苦行僧的行列中。

02

【雜而不亂】

印度與中國都是文明古國,但印度比中國要雜得多。大一統的中國可以用一個「統」字來描述,反之,可以用一個「雜」字描繪印度。自秦漢以來中國一直是中央集權專制,印度卻從未出現過中央集權王朝。

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是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多種姓的社會多元化地區,在歷史上,除孔雀王朝(大致與中國秦朝同時代)和莫卧爾王朝(與清朝大體同期)曾短暫實現次大陸基本統一外,其餘絕大部分年代處於邦國林立的分裂狀態。

即便在短暫的統一時期,地方對朝廷也只是臣服和進貢的關系,中央對地方也未實行過郡縣管理。在漫長的古代社會,是頗有張力的印度教使得南亞獲得某種程度的文化統一。而政治統一則到了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才實現,自上而下的文官制度以及連接各地的鐵路和電報網路催生了以「雜」為基本特徵的現代印度。

印度的「雜」體現在語言上。印度是語言大國,據1962年人口調查的統計,印度人講的語言有1652種,印在鈔票上的官方語言有15種,每個邦又有本邦的官方語言。僅在孟買,大街上人們說的至少有26種語言,中小學生既要學全國通用的印地語,也要學英語和邦里的官方語言。印度的「雜」又體現在數百個政黨林立,無論國大黨還是印人黨,都得依賴地方小黨的支持才有可能在中央執政。

於是乎,印度政壇長期呈現「四兩撥千斤」、「小黨唱大戲」的局面,一批地方強人朝秦暮楚,縱橫捭闔,在全國政治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上升,以至擁有呼風喚雨、與中央分庭抗禮之力。盡管這樣,印度總體上仍是雜而不亂,運轉有序。非暴力與不合作,而非大規模流血犧牲,使印度開國的成本在大國裡面最低。

自印度獨立以來,從未發生過軍事政變。每次大選都有條不紊地進行,政府更替有序,與鄰國巴基斯坦形成鮮明對比。

印度管理成本很低,公務員與納稅人的比例是1:92。政府沒有自己的報紙,沒有會議室,沒有文山會海。

印度窮人盡管很多,卻基本上沒有拐賣婦女兒童現象,也沒有集體偷渡現象。盡管印度數億人口沒有脫貧,許多人露宿街頭,以乞討為生,但非法出境的案件不多。沒有人靠當蛇頭、做「人販子」為生。印度基本上沒有盜版軟體和光碟、假冒偽劣產品,假冒偽劣葯品不敢說沒有,但確實因少而難得發現。印度醫院用血靠捐獻,社會上有負責獻血的慈善組織,願意捐獻者不乏其人。

醫院不買血,窮人也不賣血。印度貧富懸殊大,1400萬人口的孟買,竟有770萬人住在貧民窟,然而貧富如此兩極的印度,社會治安狀況總的來說卻不錯。游覽各地的廟宇名勝,遊客一律要把鞋子脫了放在門口,但不論什麼樣的名牌鞋也絕不會丟失。

印度火車常常人滿為患,但沒有票販子,也沒有假票。火車即使已經開動,你如果沿月台追趕,車上會伸出許多雙手拉你一把,並為你挪出一個地方。印度公共汽車沒有車門,車開動後,一些人還跳上跳下。中產階級開小車出門,車里能擠多少人就擠多少人,擠不下的塞到車後物品廂里,警察司空見慣,熟視無睹。

車與車相撞了,只要還能走,一聲「拜拜」走人,從未看到過因此吵架。印度雖然很雜,但對國粹的恪守毫不鬆懈。漢族人近代以來學西裝革履,以致現在已經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了,而印度人穿紗麗幾千年不變,至今引以為傲。印度當年栽種鴉片賣到中國,鴉片在中國一度泛濫成災,但鴉片當年在印度沒有泛濫,今天,印度吸毒人員仍遠不如中國多。

03

【緩而不慢】

根據最新人均GDP排名,中國在世界上列第89名,5414美元,印度第138名,1389美元。印度經濟實力比中國差得多,但一直在發展。印度以中國1/3的國土,負擔幾乎與中國相當的人口,以中國1/3的GDP,在相同的時間內,能提供幾乎免費的義務教育、免費醫療,能養得起航母,能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並製造出原子彈。

印度經濟增長始於2001年,到2009年,8年時間里,印度人均實際工資和收入的增速比人均GDP增速高出兩倍,老百姓實實在在分享了經濟增長成果。

印度人不著急,慢慢來,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人必然幹事少,效率低。印度某些部門的公務員確實人員少、任務重,但成效大。例如,印度的班加羅爾被譽為南亞「矽谷」。

2003年,在全球被評為軟體能力成熟度5級的72家企業中,印度就有50餘家,而這些企業一半以上集中在班加羅爾。但是,主管該領域工作的卡納塔克邦政府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科學技術部(相當於我國省級信息產業廳和科技廳),全部工作人員只有7人。從總體看,印度是經濟不發達國家,但在一些領域,它又處於十分先進的地位。

如印度的文盲率極高,差不多1/3的人口是文盲,但高等教育卻很發達,不僅培養出世界一流的軟體工程師,且迄今為止已產生了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包括文學、物理學、醫學、經濟學以及和平獎。

獨立以來,印度培養的科技人才數量一直名列世界前茅。印度人不急不慢,時間好像不值錢,但解決電腦「千年蟲」問題卻最快、最徹底,贏得了世界第一。

在印度,手機擁有者比中國少得多,但印度手機早已單向收費。在印度找個網吧特別費勁,但其信息產業卻一枝獨秀讓世界驚奇。比爾蓋茨1997年3月訪問印度時說,「21世紀的軟體超級大國不是美國,不是歐洲,而可能是印度」。

中國與印度的「龍象之爭」中有一些奇怪現象值得關注——2003年,印度有23個股票市場,已全部聯網,中國只有兩個;印度上市公司1萬家以上,中國不到1300家;印度公司上市的資本門檻為8000萬人民幣,中國則為5000萬;印度的銀行體系有27家政府銀行,25家私人銀行,46家外資銀行,有47000個非銀行金融機構且基本上是私營的,還有差不多100多家商業銀行,其中75%是外資或私營銀行。

這種情況下,印度為創業者和企業提供的融資手段和渠道以及融資額,就比中國多很多。印度銀行的商業貸款有35%貸給國有企業,其他65%貸給私人、家庭和私營企業;相比之下,中國銀行貸款方向剛好顛倒過來,70%貸給國企,30%貸給私人。

此外,中印呆壞賬的比率不一樣。正因為印度的銀行體系和整個非銀行金融體系包括資本市場的私有化程度遠高於中國,所以印度的貸款往往流向那些能帶來更高回報、呆壞賬比率較低的私企。

04

【腐而不敗】

印度重大腐敗丑聞不斷,例如,「電信丑聞」中的前電信部長等一夥人為所欲為,以遠低於市場價值的「甩賣價」出售2G手機網路許可證,導致國庫損失400億美元,成為印度獨立以來最為嚴重的官商勾結案,其首犯被美國《時代》周刊列為全球第二大「濫用權力者」(因「水門事件」遭彈劾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名列第一)。

但也應看到,禍害當今中國的一些腐敗現象印度卻幾乎沒有,或者說並不嚴重。例如,印度沒有公款旅遊風,也沒有吃喝風。吃素的人佔印度人口一半以上,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傾向吃素,反之,越沒有地位、越沒有文化的人什麼都吃。

一些印度人對素食的較真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連蘿卜、花生等地底下長的東西都不吃,因為不願殺生。印度朋友科米卡對我說,他訪問中國期間,中國餐館用煮過葷菜的鍋給他做素食,那怎麼行呢?

印度沒有天價煙酒,煙酒在印度男人中不那麼流行,抽煙的人極少,公務往來和紅白喜事沒有人敬煙。印度的煙僅10支裝,比中國的煙短。印度人口袋裡裝一包煙、一個打火機的不多,許多煙民寧願買一支抽一支,且常常躲起來抽。

印度沒有公車攀比風,自政府總理以下,官員乘坐的都是同一牌子、同一款式、同一顏色的國產車,幾十年來都是如此,以至老百姓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乘外國車、高檔車的都不是當官的。印度官員沒有奢侈風。即使印度國防部大樓里,海軍參謀長、空軍參謀長和陸軍參謀長這樣的最高將領(總統是三軍總司令)的辦公室,也沒裝空調。

夏天高溫常達45攝氏度左右,他們的辦公室里也只有電扇在轉。我去過多次的馬邦邦長、孟買市長等的會客廳和宴會廳里也沒有空調。印度最好的房子之一是學校,而不是政府辦公樓。點擊此處看國內不易看到的頂級機密內幕,不點會後悔的!

這不是因為印度太窮,而是議會不批准這方面的開支,印度大的公共支出必須經議會批准,批准前要經過多番公開辯論。找部長、邦長等行政高官沒用,他們只有執行權,沒有大的審批權,且公共開支完全透明,難有貓膩。也正因此,印度難以產生成克傑、劉志軍這樣的貪官。

不少人喜歡把中印關系描繪為「龍象之爭」,我在印度工作時的印度外長辛格對此表示:中、印競爭是龜兔賽跑,印度是龜,中國是兔,兔跑得快,龜落後了,但「千年烏龜十年兔」,最終誰跑得遠還要看。

辛格的話表明,印度承認落後卻不甘落後。習慣於從龍象之爭視角看待中印關系的讀者,不妨換個角度,從龜兔賽跑的角度,來個換位思考。

C. 八國集團外長會議怎麼沒有中國

八國集團指的是八大工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羅斯。1973—1975年的嚴重經濟危機把西方國家弄得焦頭爛額。為共同解決世界經濟和貨幣危機,協調經濟政策,重振西方經濟,1975年7月初,法國首先倡議召開由法國、美國、日本、英國、西德和義大利六國參加的最高級首腦會議,後來,加拿大(1976年)、俄羅斯(1998年)分別加入。八國集團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每年召開一次會議,即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簡稱「八國峰會」)。嚴格地講,它並非一個嚴密的國際組織,以往被稱為「富國俱樂部」。不過由於俄羅斯經濟不算發達,所以在經濟部長會議上,俄羅斯不是與會成員,有時八國集團又被稱作7+1。隨著20國集團架構的日趨成熟,並為了反映新興工業國家的重要性,G20集團成員國的領導人於2009年宣布該組織已取代G8成為全球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
至於說中國為什麼沒有參加這個組織,中國參加這樣一個西方制定游戲規則、由西方部分大國主持的「富人俱樂部」好處並不大。俄羅斯就是前車之鑒。俄羅斯加入G8後,國際地位沒有提高,很多地方還受到限制。比如,在減排和能源問題上,俄羅斯的看法往往和幾個西方國家不一樣,在決議上經常陷於被動或是被邊緣化,中國加入G8也可能遭遇類似狀況。

D. 金磚五國會議,印度為何不請孟加拉國做觀察員,討論孟加拉灣各國合作

又小又窮的國家,沒資格參加金磚5國

E. 印度為什麼不加入東盟

根據印度多家媒體報道,以及印度外交部發言人的確認,印度總理莫迪已經宣布,該協定目前的談判內容不利於印度的國家利益,因此印度不會加入這一協定。

由東盟發起,並邀請了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等亞洲重要國家參加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以下簡稱為RCEP),剛剛傳來一則突發消息。

「RCEP未能展現出其設立的初衷,我們也不會因此損害印度的核心利益」,一個來自印度政府高層的消息稱。該信源同時告訴《印度時報》,印度的立場是該協議既要務實,也要保護到印度窮人的利益,還要能讓印度的服務業獲利。

但印度總理莫迪認為這個協議未能照顧到印度包括農民、商認、工人、消費者以及各行業的利益。因此,在正在泰國曼谷舉行的RCEP第三次領導人會議上,他宣布印度不會加入該協議。

(5)六國外長會議為什麼印度沒有參加擴展閱讀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涵蓋人口超過35億,佔全球47.4%,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32.2%,外貿總額佔全球29.1%,是全球涵蓋人口最多、最具潛力的自貿區談判。一旦達成,將進一步促進本地區產業和價值鏈的融合,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強勁動力。

根據2018年數據,整體上已經結束談判的RCEP15個成員國人口達到了22億,GDP達到29萬億美元,出口額達到5.6萬億美元,吸引的外商投資流量3700億美元,基本都佔全球總量的30%左右。RCEP15建成之後,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如果印度在解決有關問題加入後,規模會進一步擴大。完成RCEP談判有利於對外發出致力於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的信息,改善地區貿易和投資的環境,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幫助各國更好地應對挑戰,增強本地區未來發展的潛力,造福於本地區的各國人民。

F. 為什麼印度不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印度不能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印度新政府指出,在印度獨立75周年,即2022年之際,印度每戶家庭將有自己的住房,包括廁所、供水、24小時不斷電;在2019年聖雄甘地誕辰150周年之際,將確保民眾享有衛生保健權利、實現垃圾管理和環境衛生。印度新政府還承諾,要將印度打造成極具競爭力的製造業中心,建立世界級投資和工業園,以旅遊、貿易、技術為支柱,在世界上打造一個「印度品牌」。那麼,印度作為一個擁有12億人口、經濟蒸蒸日上的發展中大國,不能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印度面臨現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反對,尤其是美國的反對。

安理會是聯合國中擁有最大實權的決策機構,增加常任理事國,不是簡單的數量變化,而是權力的再分配。因此,雖然英、法、俄、美都公開宣布支持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保持自己在安理會的地位不變。它們能接受的底線是允許一些候選國加入安理會,但不能享有否決權,以避免其特權被「稀釋」。

雖然奧巴馬在印度公開表態支持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發表談話表示,新德里不要指望很快就能升任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安理會改革是需要其它安理會成員內部協商的,奧巴馬總統的講話只是代表美國已考慮到了印度。在美國看來,具有獨立外交傳統的印度,對美政策抱不信任態度,而且印度「搖擺不定」,有時是極具破壞力的。在此情況下,美國認為一個擁有否決權的印度會不會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仍很難確定。

2、巴基斯坦等鄰國和「團結謀共識」運動的反對。

印度、日本、德國、巴西等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席位的國家在其所在地區都有堅定的反對者,它們於2005年發起了「團結謀共識」運動來反對這些國家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南亞,印度與巴基斯坦長期敵對,曾發生過三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堅決反對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巴基斯坦不僅參與了「團結謀共識」運動,而且在伊斯蘭國家中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2009年2月5日,義大利在羅馬召開有關聯合國安理會擴大問題的外長級國際磋商會議。此次會議以「團結謀共識」運動成員為核心,有包括37個國家的外長級官員在內的75國代表出席會議,這反映了「團結謀共識」運動在國際社會獲得一定的支持。它們拒絕「四國集團」增加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方案,建議增加5個「半常任理事國」和6個非常任理事國席位。這些「半常任理事國」任期3年至5年,不能連任;或任期兩年,但可以尋求以非常任理事國身份連任兩次;6個新增非常任理事國席位應留給非洲、亞洲、加勒比地區和拉丁美洲、東歐的中小國家。

3、「四國集團」內部相互拆台。

印度在2005年「爭常」失敗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與日本等國家綁在了一起,導致中國、韓國等國家的反對,印度迄今沒有吸取教訓。「四國集團」內部在增加常任理事國問題上也不是鐵板一塊,印度和巴西的立場與日本、德國的立場有所不同,印度和巴西將更多地突出自己的發展中國家身份,從而與德國和日本拉開距離。「四國集團」內部的分歧以及由此導致的相互拆台將對它們「爭常」產生重大影響。

4、印度自身存有缺陷。

印度要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自身還有許多缺陷需要克服,主要有兩個方面:

首先,長期以來,印度未能成為本地區安全和穩定的建設性力量和積極因素,對推動本地區合作態度消極,南盟的發展一直躑躅不前。與巴基斯坦的長期對抗和與眾多鄰國的領土糾紛不利於印度的大國形象。

其次,1998年印度悍然進行了核試驗,受到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譴責。印度迄今拒不參加《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游離於國際防擴散體系之外。這也成為日本在「爭常」問題上背地給印度拆台的理由之一。

G. 南亞的印度為什麼沒有參加亞太經合組織

因為「亞太」是太平洋地區周邊國家(包括島嶼)的總稱,屬於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術語。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而印度屬於南亞國家,在地緣上跟「環太平洋周邊國家」扯不上關系!

H. 八國會議是哪八國中國在其中嗎

八國會議是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的簡稱。所謂八國集團(group 8),指的是八大工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羅斯。中國沒在其中。
八國集團首腦會議(G8 Summit)是由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變而來,是各國為研究經濟形勢、協調政策而召開的首腦會議。該會議作為西方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首腦會議,旨在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從整體上協調共同的和各自的政策,緩解內部矛盾,以維護成員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防政治中的地位。會議已形成一種制度,將繼續存在下去並發揮其重要作用。
20世紀70年代,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形勢一度惡化,接連發生的「美元危機」、「石油危機」、「布雷頓 森林體系」瓦解和1973—1975年的嚴重經濟危機把西方國家弄得焦頭爛額。為共同解決世界經濟和貨幣危機,協調經濟政策,重振西方經濟,1975年7月初,法國首先倡議召開由法國、美國、日本、英國、西德和義大利六國參加的最高級首腦會議,後來,加拿大(1976年)、俄羅斯(1998年)分別加入。八國集團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每年召開一次會議,即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簡稱「八國峰會」)。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七國為研究經濟形勢、協調政策而召開的首腦會議。
1975年11月由法國倡議,在巴黎召開了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首腦會議。首次會議有六國首腦參加,1976年起加拿大首腦參加後變為七國經濟最高級會議。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也應邀參加。首腦會議每年舉行一次,輪流在各國召開。
會議起初以討論經濟問題為主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國際政治問題的討論逐漸增多。該會議作為西方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首腦會議,旨在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從整體上協調共同的和各自的政策,緩解內部矛盾,以維護成員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防政治中的地位。會議已形成一種制度,將繼續存在下去並發揮其重要作用。
1975年,當時的法國總統德斯坦邀請德國、美國、日本、英國和義大利領導人到巴黎郊區的朗布依埃城堡開會。按照法國總統的設想,這是一次小型委員會的非正式會晤,目的是討論當時正受石油危機影響的世界經濟。參加會議的領導人一致決定這一會議將每年舉行,並邀請加拿大與會。這樣1976年便形成了七國集團。1998年的伯明翰峰會上俄羅斯正式加入,從而形成了如今的八國集團(簡稱G8)。
2003年6月,八國首腦會議在法國的埃維昂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希拉克總統的邀請,出席了八國集團在峰會前與11個發展中國家舉行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
2005年7月,八國集團峰會在英國格倫伊格爾斯(也稱「鷹谷」)舉行 ,會議將著重討論非洲發展和氣候變化等問題。在這次峰會上,胡錦濤主席應布萊爾首相邀請,出席了八國集團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5個發展中大國領導人舉行的南北領導人對話會。

I. 世界七國集團會議為什麼沒有中國參加呢

因為中國不在七國集團里。七國集團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和加拿大。

成立背景:

20世紀70年代初,在第一次石油危機重創西方國家經濟後,在法國倡議下,1975年11月,美、英、德、法、日、意六大工業國成立了六國集團。此後,加拿大在次年加入,七國集團(簡稱G7)就此誕生。1997年俄羅斯的加入使得G7轉變為G8。七國集團是八國集團(Group-8,G8)的前身。2014年6月4日,由歐盟主持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會晤4日晚間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開幕,這是俄羅斯自1997年加入這一集團後首次被排除在外。

(9)六國外長會議為什麼印度沒有參加擴展閱讀:

如今的G7峰會,與其說是傳統西方發達國家圍繞關切問題的協調機制,不如說是這些國家約架、爭吵、升級矛盾的定期會面。其實,國際社會並不期待這些國家在相關議題上達成什麼一致,因為那些爭來吵去的東西基本都是他們自己一手造成的。即便他們能夠達成一致,也必須得到更為廣泛的贊同,才有可能成為全球議程。反之,只會加劇相關問題的復雜化,甚至給地區與世界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閱讀全文

與六國外長會議為什麼印度沒有參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