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各國的最高軍銜分別是什麼,有大元帥嗎
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設置大多不盡相同:大多數國家的軍官分將、校、尉三個等級;部分國家在將官之上還設有元帥,軍銜分帥、將、校、尉四個等級;還有一些國家把准將作為非將非校的特殊軍銜;另有個別國家把准尉當作不同於尉官的單獨一級軍官軍銜.這樣細分一下,各國軍銜最多可以分為帥、將、准將、校、尉、准尉、軍士和兵八個等級。 目前僅有俄羅斯、朝鮮、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蒙古、古巴、英國、法國、印度等十幾個國家設有元帥軍銜。美國於二戰後期正式設立的五星上將銜,等同於盟國的元帥。除朝鮮之外,其他國家的元帥目前都只有一級。不少國家的元帥銜一般只在戰時授予功勛卓著的高級將領,平時很少有人被授予,如美國目前已沒有在世的五星上將;法國的元帥,也是作為榮譽軍銜,只授予德高望重的逝世上將;印度歷史上也僅有一人榮獲元帥軍銜。還有個別國家,並未正式設元帥銜,但在戰時曾有人被授予元帥軍銜。 世界上共有100多個國家設有將官軍銜。其中,多數國家的將官分為四級。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和一些較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國,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准將四級;前蘇聯、東歐各國、朝鮮、越南、蒙古、古巴等國的將官一般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四級,不設准將。只有波蘭例外,將官設五級(大、上、中、少、准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既不設大將,也不設准將,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三級。以英國為首的英聯邦國家和阿拉伯國家,准將既不算將官,也不算校官,而是作為將、校之間的一個特殊軍階。因此,這些國家的將官軍銜實際上大多為少將至上將三級。一些中、小國家,將官等級少,有的以中將、少將或准將為最高軍銜。拉美一些小國,如厄瓜多、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的將官只有一級,就叫「將軍」。有些國家將官的銜稱比較特殊,如日本的將官稱「將一」、「將二」、「將補」,通常譯為上將、中將、少將。瑞士高級軍官軍銜分四級;將軍、軍長、師長、旅長,分別相當於別國的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智利陸軍將官設四級,銜稱為上將、四星中將、中將、少將。
⑵ 世界各國軍銜是如何分等級的呢
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設置不同:多數國家軍官分將、校、尉三個等級;
部分國家在將官之上還沒有元帥,軍銜分帥、將、校、尉四個等級。還有一些國
家把准將作為非將非校的特殊軍銜。另有個別國家把准尉當作不同於尉官的單獨
一級軍官軍銜。士兵軍銜,各國通常分為軍士(士官)和兵兩個等級。如此細分
起來,各國軍銜最多可分為帥、將、准將、校、尉、准尉、軍士、兵八個等級。
元帥目前,俄羅斯、朝鮮、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蒙古、古巴、
英國、法國、印度、泰國、阿富汗、葡萄牙等十幾個國家設有元帥軍銜。美國於
第二次民辦大戰後期正式設立的五星上將銜,等同於盟國的元帥。除朝鮮之外,
其他國家的元帥目前只有一級。不少國家的元帥銜一般只在戰時授予功勛卓著的
高級將領,平時很少有人被授予。如美國目前已沒有在世的五星上將;法國的元
帥,也是作為榮譽軍銜,只授予德高望重的逝世上將;印度歷史上也只有一人榮
獲元帥軍銜,他是第三次印巴戰爭時期的陸軍參謀長馬尼克肖。還有個別國家,
並未正式設元帥銜,但在戰時曾有人被授予元帥軍銜。如芬蘭法定最高軍銜為上
將,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曾被授予元帥軍銜。
將軍世界上共有100多個國家設有將官軍銜。其中,多數國家的將官分為四級
。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和一些較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
等國,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准將四級。前蘇聯、東歐各國、朝鮮、越南、
蒙古、古巴等國的將官一般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四級,不設准將。只有波
蘭例外,將官設五級(大、上、中、少、准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
既不設大將,也不設准將,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三級。以英國為首的英聯幫
國家和阿拉伯國家,准將既不算將官,也不算校官,而是作為將、校之間的特殊
軍階看等。因此,這些國家的將官軍銜實際上大多為少將至上將三級。一些中、
小國家,將官等級少,有的以中將、少將或准將為最高軍銜。拉美一些小國,如
厄瓜多、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的將官只有一級,就叫"將軍"。
有些國家將官的銜稱比較特殊,如日本的將官稱"將一"、"將二"、"將補",
通常譯為上將、中將、少將。越南海軍將官軍銜分為"海軍都督"、"海軍副都督"
、"海軍准都督",應套譯為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瑞士高級軍官軍銜
分四級;將軍、軍長、師長、旅長,分別相當於別國的上將、中將、少將、准將
。智利陸軍將官設四級,銜稱為上將、四星中將、中將、少將。
校官所有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有校官軍銜。東、西方各國絕大多數都設上
校、中校、少校三級,只有中國和朝鮮校官為四級,多一級大校。越南雖然也設
大校,但已於1982年取消了上校銜,實際上也是分三級(大校、中校、少校)。
日本中級軍官軍銜稱"佐"。舊日軍軍銜佐官設大佐、中佐、少佐三級,相當於別
國的上校、中校、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自衛隊軍銜佐官設一佐、二佐、
三佐三級,亦相當於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西方和第三世界國家一般都設上尉、中尉、少尉三級尉官軍銜。前蘇聯
、東歐各國和朝鮮、越南、蒙古、古巴、阿富汗等國設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四級、大尉軍銜一般授予連長,這與西方國家的上尉實際上是同一個等級。前蘇
聯的大尉在西方被譯作上尉,上尉被譯作"上級中尉",與西方國家的中尉列為一
格。現在譯作上尉的俄文原詞,系由"資深的"和"中尉"組成,說明前蘇聯原本也
是把它作為中尉裡面的一級看待。此外,前蘇聯的初級軍校畢業學員一般授予中
尉軍銜,少尉銜基本不用;波蘭不設少尉,而設大尉、上尉、中尉;羅馬尼亞男
軍官兵最低軍銜是中尉,少尉是專為女軍官設的。因此,也有將前蘇聯、東歐等
國的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依次譯作為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的。有些國
家將准尉列為尉官的最低等級,因此,尉官等級較多,一般為四至五級,最多的
達七級。如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墨西哥等國尉官設上尉、中尉、少
尉、准尉四級;以色列、智利設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五級;
巴拿馬設上、中、少尉和一、二、三、四級准尉,多達七級,是世界上尉官銜級
最多的國家。
軍士軍士是介於軍官或准尉與兵之間的一個等級,亦稱為"士官"。各國軍士
等級差別較大,多數分三級或四級,分三級的通常為上士、中士、下士;為四級
的一般為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波
蘭、義大利、阿根廷、秘魯等一些歐美國家,軍士設六至七級。而目前我國設士
官八級(軍士長四級、專業軍士四級)、軍士三級,共計十一級,是當今設軍士
等級最多的國家。
兵兵是軍銜等級體系中最低的一個層次。多次國兵的銜級設二--三級。前蘇
聯、東歐國家和朝鮮、蒙古、越南、古巴等國,均設二級:上等兵、列兵;美、
英、法、意等國設三級: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或新兵);德國、日本等國設四級別;印度則設五級;而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荷幸、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只設一級。
⑶ 軍銜等級按大小是怎樣排的
世界各國軍銜
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設置不同:多數國家軍官分將、校、尉三個等級;部分國家在將官之上還沒有元帥,軍銜分帥、將、校、尉四個等級。還有一些國家把准將作為非將非校的特殊軍銜。另有個別國家把准尉當作不同於尉官的單獨 一級軍官軍銜。士兵軍銜,各國通常分為軍士(士官)和兵兩個等級。如此細分 起來,各國軍銜最多可分為帥、將、准將、校、尉、准尉、軍士、兵八個等級。
元帥目前,俄羅斯、朝鮮、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蒙古、古巴、英國、法國、印度、泰國、阿富汗、葡萄牙等十幾個國家設有元帥軍銜。美國於 第二次民辦大戰後期正式設立的五星上將銜,等同於盟國的元帥。除朝鮮之外, 其他國家的元帥目前只有一級。不少國家的元帥銜一般只在戰時授予功勛卓著的 高級將領,平時很少有人被授予。如美國目前已沒有在世的五星上將;法國的元帥,也是作為榮譽軍銜,只授予德高望重的逝世上將;印度歷史上也只有一人榮 獲元帥軍銜,他是第三次印巴戰爭時期的陸軍參謀長馬尼克肖。還有個別國家, 並未正式設元帥銜,但在戰時曾有人被授予元帥軍銜。如芬蘭法定最高軍銜為上將,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曾被授予元帥軍銜。
將軍世界上共有100多個國家設有將官軍銜。其中,多數國家的將官分為四級 。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和一些較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國,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准將四級。前蘇聯、東歐各國、朝鮮、越南、 蒙古、古巴等國的將官一般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四級,不設准將。只有波 蘭例外,將官設五級(大、上、中、少、准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既不設大將,也不設准將,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三級。以英國為首的英聯幫 國家和阿拉伯國家,准將既不算將官,也不算校官,而是作為將、校之間的特殊軍階看等。因此,這些國家的將官軍銜實際上大多為少將至上將三級。一些中、 小國家,將官等級少,有的以中將、少將或准將為最高軍銜。拉美一些小國,如厄瓜多、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的將官只有一級,就叫"將軍"。
有些國家將官的銜稱比較特殊,如日本的將官稱"將一"、"二"、"將補",通常譯為上將、中將、少將。越南海軍將官軍銜分為"海軍都督"、"海軍副都督" 、"海軍准都督",應套譯為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瑞士高級軍官軍銜分四級;將軍、軍長、師長、旅長,分別相當於別國的上將、中將、少將、准將 。智利陸軍將官設四級,銜稱為上將、四星中將、中將、少將。
校官所有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有校官軍銜。東、西方各國絕大多數都設上校、中校、少校三級,只有中國和朝鮮校官為四級,多一級大校。越南雖然也設 大校,但已於1982年取消了上校銜,實際上也是分三級(大校、中校、少校)。
日本中級軍官軍銜稱"佐"。舊日軍軍銜佐官設大佐、中佐、少佐三級,相當於別國的上校、中校、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自衛隊軍銜佐官設一佐、二佐、三佐三級,亦相當於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西方和第三世界國家一般都設上尉、中尉、少尉三級尉官軍銜。前蘇聯、東歐各國和朝鮮、越南、蒙古、古巴、阿富汗等國設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四級、大尉軍銜一般授予連長,這與西方國家的上尉實際上是同一個等級。前蘇 聯的大尉在西方被譯作上尉,上尉被譯作"上級中尉",與西方國家的中尉列為一格。現在譯作上尉的俄文原詞,系由"資深的"和"中尉"組成,說明前蘇聯原本也是把它作為中尉裡面的一級看待。此外,前蘇聯的初級軍校畢業學員一般授予中尉軍銜,少尉銜基本不用;波蘭不設少尉,而設大尉、上尉、中尉;羅馬尼亞男軍官兵最低軍銜是中尉,少尉是專為女軍官設的。因此,也有將前蘇聯、東歐等國的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依次譯作為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的。有些國家將准尉列為尉官的最低等級,因此,尉官等級較多,一般為四至五級,最多的達七級。如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墨西哥等國尉官設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四級;以色列、智利設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五級;巴拿馬設上、中、少尉和一、二、三、四級准尉,多達七級,是世界上尉官銜級最多的國家。
軍士軍士是介於軍官或准尉與兵之間的一個等級,亦稱為"士官"。各國軍士等級差別較大,多數分三級或四級,分三級的通常為上士、中士、下士;為四級的一般為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波蘭、義大利、阿根廷、秘魯等一些歐美國家,軍士設六至七級。而目前我國設士官八級(軍士長四級、專業軍士四級)、軍士三級,共計十一級,是當今設軍士等級最多的國家。
兵兵是軍銜等級體系中最低的一個層次。多次國兵的銜級設二--三級。前蘇聯、東歐國家和朝鮮、蒙古、越南、古巴等國,均設二級:上等兵、列兵;美、英、法、意等國設三級: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或新兵);德國、日本等國設四級別;印度則設五級;而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荷幸、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只設一級。
日本軍銜
1945年二戰結束前,舊日本軍銜分為將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計六等十六級。所謂准士官即准尉,下士官即軍士。按日文稱謂其十六級次序為: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海軍軍銜,分為將官,上長官(同陸軍佐官),士官(同陸軍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軍士)和卒,計六等十八級。下士官以上的等級與陸軍相同,而兵的等級較陸軍多兩級,分為一,二,三,四,五等水兵。
二戰後,日本於1950年開始重建軍隊,至1954年建成陸,海,空三軍,稱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軍銜分幹部,曹士兩大類。其幹部仍為將,佐,尉,三等九級,但軍銜稱謂與舊日軍有所不同,將官分為將一,將二,將補,分別相當於上,中,少將;佐官稱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尉官稱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曹士稱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長(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1970年增設准尉,1980年又增設曹長(即軍士長)。目前,日軍官兵的軍銜共有六等十八級。
日本新舊軍銜名稱日,漢對照表
舊日軍 戰後自衛隊 漢譯名
大將 將一 上將
中將 將二 中將
少將 將補 少將
大佐 一佐 上校
中佐 二佐 中校
少佐 三佐 少校
大尉 一尉 上尉
中尉 二尉 中尉
少尉 三尉 少尉
准士官 准尉 准尉
曹長 軍士長
曹長 一曹 上士
軍曹 二曹 中士
伍長 三曹 下士
上等兵 士長 上等兵
一等兵 一士 一等兵
二等兵 二士 二等兵
三士 三等兵
元帥只是大將的名譽加級而已,有很多好處,比如參加元老院,拿元帥杖,配校官,尉官各一名,是天皇的軍事顧問,稱呼一般為海(陸)軍大將,元帥
⑷ 將官的概念及各國設置將軍軍銜的時間及等級是
將官是軍銜的一級。高級軍官軍銜的統稱,亦稱將軍。
美、英、法、印度等國的將官軍銜設上將、中將、少將、准將;美國自1866年起還設有五星上將,一般在戰時授予,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元帥。前蘇聯、古巴和東歐國家的將官軍銜包括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中國清朝末期編練「新軍」,於光緒31年定上等軍官的軍銜稱號為「都統」;1909年11月規定上等軍官第一級內增設「大將軍」和「將軍」銜稱,為正都統和有勛勞者賞賜榮銜。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1月定上等軍官軍銜稱號為「將軍」。同年8月,北洋政府改上等軍官軍銜為「將官」,並區分為上將、中將、少將3級。
國民政府時期,將官設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5級。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5-1965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將官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4級。1988年重新實行軍銜制,將官設一級上將、上將、中將、少將4級。
⑸ 元帥,將軍都是什麼級別呢
元帥是軍隊里最顯赫的頭銜,在中國古代最早是統帥全軍的軍事一哥,到南北朝時期,元帥開始正式成為統領全軍的官職名稱,後來就有些泛濫了,一般作為率軍作戰的主帥,相當於二戰時期的方面軍司令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元帥區分為帝國元帥和軍種元帥兩個級別。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在主要軍事強國里,都取消了元帥軍銜。和平年代,一般不設元帥軍銜,非舉國大戰,一般不授予元帥軍銜,這已經成為各國共識。只有極少數國家還保留著元帥、主帥和次帥等古老軍銜。目前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里唯一的元帥在印度,2002年阿爾瓊辛格被授予印度空軍元帥軍銜。
⑹ 軍人分多少個等級的都有什麼級別呀
您好·軍官: 上將:邊花 三星 中將:邊花 二星 少將:邊花 一星 大校:二杠 四星 上校:二杠 三星 中校:二杠 二星 少校:二杠 一星 上尉:一杠 三星 中尉:一杠 二星 少尉:一杠 一星 士兵: 上士 中士 下士 列兵 陸軍軍銜——將官 校官 校官 尉官 文職幹部 學員 士官 士兵 海軍軍銜——將官 校官 校官 尉官 文職幹部 學員 士官 士兵 空軍軍銜——將官 校官 校官 尉官 文職幹部 學員 士官 士兵 將官(上中少 終身) 校官(大上中少 大校終身) 尉官(上中少) 文職幹部(終身) 學員(牌 無任何星杠) 士官(一二三四五六 一般五六級後終身不退役) 士兵(列兵 上等兵 士兵服役兩年退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編制軍銜,基本上實行一職編兩銜的制度,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正的《軍官軍銜條例》規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的職務編制軍銜為上將,其他各職級的編制軍銜為: 正大軍區職:上將、中將 ; 副大軍區職:中將、少將; 正軍職,少將、中將 ; 副軍職:少將、大校; 正師職:大校、少將; 副師職(正旅職);上校、大校; 正團職(副旅職):上校、中校; 副團職:中校、少校; 正營職:少校、中校; 副營職:上尉、少校; 正連職:上尉、中尉; 副連職:中尉、上尉; 排職:少尉、中尉。 出處: 區分軍人等級、表明軍人身份的稱號、標志,國家給予軍人的榮譽。 通常由將官、校官、尉官、准尉、士官、士兵構成其等級體系,有的國家還設有元帥。以置於肩、領或袖、帽等處的專門徽章符號,標志軍人的軍銜等級和所屬軍種、兵種及專業勤務。軍銜的種類按其性質,可分為正式軍銜、臨時軍銜和榮譽軍銜;按兵役,可分為現役軍銜、預備役軍銜和退役軍銜。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軍銜是軍人的終身榮譽,非經法律判決不得剝奪,具有一定功績的軍人退役後,在規定的場所有權著佩帶軍銜符號的軍服。實行軍銜制度,有利於提高軍人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加強軍隊的組織紀律性,方便軍隊的指揮和管理,促進軍隊正規化建設;對國際聯盟作戰和軍隊交往也具有重要意義。軍銜等級的設置,同軍隊的規模和體制編制密切有關。歐洲早期的軍隊,最大編制是團,所以當時最高軍銜只是上校,將軍則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揮作戰的首領。以後,隨著軍隊組織編制擴大,將軍遂劃分為若乾等級,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各國軍官軍銜同軍隊職務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通常是上尉一連長,上校一團長,准將一旅長,少將一師長,中將一軍長,上將一方面軍(或戰區)司令官。軍銜授予的條件和程序,各國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規定。授予軍銜,一般以軍人所任職務的編制軍銜、政治品質、業務素質、服役經歷及勞績貢獻為依據。軍官軍銜的授予,許多國家集中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手中,也有的國家將中、下級軍官軍銜的授予權賦予國防部和高級軍事機關。軍銜晉升是軍人的一種權利。各國對校級以下軍官及士兵軍銜的晉升期限,都有具體、嚴格的法律規定;將官軍銜的晉升,通常實行擇優選升,不規定具體期限。和平時期,軍銜一般都是按期逐級晉升,因職務提升而軍銜低於新任職務的編制軍銜,或在工作中建有突出功績的軍官,軍銜可提前晉升。為使軍人原軍銜與其所任職務相一致,有的國家實行臨時軍銜制度。如美國規定,下士以上軍人正式軍銜尚未期滿,而被正式任命或臨時任命為比其正式軍銜高的職務時,則授予同新任職務相適應的臨時軍銜。臨時軍銜,一般都高於本人的正式軍銜。被授予臨時軍銜的人員,其權力和服裝式樣與正式軍銜相同。職務下降時,臨時軍銜亦隨之下降,但不得低於原有的正式軍銜。英國、印度等國,亦實行臨時軍銜制度。軍銜是多數國家規定軍官服役年齡和軍人享受物質待遇的重要依據。軍官服役年齡的大小,同軍銜的高低成正比,不過這種比率逐步呈縮小趨勢。如20世紀初,日本規定上將65歲,少尉45歲,而80年代末規定上將60歲,少尉53歲,上將與少尉的最高服役年齡之差,由20歲縮小到7歲。西方國家軍官的薪金,大多以軍長作為依據,東歐一些國家的軍官,軍銜則為薪金構成的一部分。中國古代有一套獨特的武職官員等級制度。秦漢時期,官員的等級稱「石」。魏晉以後,官員的等級稱「品」,多數朝代的武職官員等級設9品18級(每品分正、從兩級)。唐宋時期,武職官員等級設9品32級。隋唐以後,在品之外還設有「武階」。階數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階,少則18階,每階均有等級稱號,如驃騎大將軍、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顏色和圖案的冠服佩飾標志官員的品階,是中國古代武階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它表明中國封建社會武職官員的等級制度已趨完善。清朝末年,清政府參仿西方軍事制度,實行營制改革。從1904年開始至1911年3月,歷時6年多,逐步地在中國軍隊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銜制度,取代了傳統的武階制度。中國初次建立的軍銜設6等18級:上等第一級包括大將軍、將軍、正都統,第二級為副都統,第三級為協都統;中等第一級為正參領,第二級為副參領,第三級為協參領;初等第一級為正軍校,第二級為副軍校,第三級為協軍校;額外軍官一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正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辛亥革命後,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改定軍銜等級為6等16級:上等軍官稱將軍,中等軍官稱都尉,初等軍官稱軍校,每等分大、左、右3級;額外官佐1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 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
⑺ 將軍等級
美國將官,屬於美國軍銜體系中的第一等,分為五星上將(戰時或戰後對有特殊貢獻的高級軍官才授予)、上將(也稱作四星上將)、中將、少將、准將等五級軍銜。 俄羅斯將官,屬於俄羅斯軍銜體系中的第二等,分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等四級軍銜。 英國將官,屬於英國軍銜體系中的第二等,分為上將、中將、少將、准將等四級軍銜。 法國將官,屬於法國軍銜體系中的第一等,分為上將、中將、少將、准將等四級軍銜。 朝鮮將官,屬於朝鮮軍銜體系中的第二等,分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等四級軍銜。 越南將官,屬於越南軍銜體系中的第一等,分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等四級軍銜。 古巴將官,屬於古巴軍銜體系中的第二等,分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等四級軍銜。 印度將官,屬於印度軍銜體系中的第二等,分為上將、中將、少將、准將等四級軍銜。 韓國將官,屬於韓國軍銜體系中的第一等,分為上將、中將、少將、准將等四級軍銜。 加拿大將官,屬於加拿大軍銜體系中的第一等,分為上將、中將、少將、准將等四級軍銜。 日本自衛隊將官,屬於日本軍銜體系中的第一等,分為上將、中將、少將等三級軍銜。 阿爾及利亞將官,屬於阿爾及利亞軍銜體系中的第一等,分為少將、准將等兩級軍銜。
⑻ 軍隊的軍銜等級是如何設置的
軍官軍銜等級的設置,是軍銜制度的核心。如果說世界各國軍銜制度有所不同的話,首先就在於軍銜等級設置的不同。
從軍銜發展的歷史看,軍隊的規模、軍隊的組織體制、聯盟作戰及國際交往的對等原則等等,都是軍銜等級設置的重要制約因素。
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設置不同,多數國家軍官分將、校、尉三個等級;部分國家在將官之上還設有元帥,軍銜分帥、將、校、尉四個等級。還有一些國家把准將作為非將非校的特殊軍銜。另有個別國家把准尉當作不同於尉官的單獨一級軍官軍銜。士兵軍銜,各國通常分為軍士(士官)和兵兩個等級。如此細分起來,各國軍銜最多可分為帥、將、准將、校、尉、准尉、軍士、兵八個等級。
元帥
元帥是軍階的一級。為許多國家最高軍銜。16世紀時,法國和德國先後開始以元帥作為最高軍銜。17世紀的奧地利、俄國,18世紀的英國,19世紀的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日本,20世紀的印度、波蘭、芬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前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巴西、泰國、烏干達等國都先後設立元帥銜。前蘇聯設立蘇聯大元帥,蘇聯元帥和蘇聯海軍元帥,空軍元帥,兵種元帥和專業兵主帥、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5~1965年實行軍銜制時,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銜,並將這一軍銜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和葉劍英。
將官
將官是軍銜的一等。高級軍官軍銜的統稱。亦稱將軍。美、英、法、印度等國的將官軍銜設上將、中將、少將、准將;美國自1866年起還設有五星上將,一般在戰時授予,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元帥。前蘇聯、古巴和東歐國家的將官軍銜包括大地、上將、中將、少將。中國清朝末期編練「新軍」,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定上等軍官的軍銜稱號為「都統」;1909年「月規定上等軍官第一級(正都統)內增設「大將軍」和「將軍」銜稱,為正都統和有勛勞者賞賜榮銜。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1月定上等軍官軍銜稱號為「將軍」。同年8月,北洋政府改上等軍官軍銜為「將官」,並區分為上將、中將、少將3級。國民政府時期,將官設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5級。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5~1965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將官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4級。1988年重新實行軍銜制,將官設一級上將、上將、中將、少將4級。
校官
校官是軍銜的一級。中級軍官軍銜的統稱。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體系中均設有校官階次,多數國家分為上校、中校、少校3級,有的國家分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4級。歷史上有的國家只區分為上校、少校兩級。構成校官這一軍銜階次的上校、中校、少校等術語,最初是團隊首領的職務名稱。以後,隨著軍銜制的建立和發展,原來的官職名稱,逐漸與職務分離,成為與職務相輔相成的軍銜等級稱謂。在中國,清朝末期編練「新軍」,參仿西歐式軍銜制度,於1905年8月規定中等軍官的軍銜稱號為「參領」。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3月改中等軍官軍銜稱號為「都尉」。中華民國政府於同年8月改中等軍官軍銜稱號為「校官」,區分為上校、中校、少校3級。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5~1965年實行軍銜制期間及1988年重新實行軍銜制後,校官均設大校、上校、中校、少校4級,為師、團、營職的編制軍銜。
尉官
尉官是軍銜的一級。初級軍官軍銜的統稱。世界上凡實行軍銜制的國家均設尉官這一階次。多數國家分為上尉、中尉、少尉3級,有的國家分為大尉、上尉、中尉、少尉4級,還有的國家分為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5級。構成尉官這一軍銜階次的上尉、中尉、少尉等,最初是職務名稱。如15世紀在義大利僱傭軍中,連隊的最高長官稱為上尉,副職稱為中尉。隨著軍銜制的建立和發展,這些官職名稱逐漸由職務系列轉變為軍銜系列,成為區分初級軍官軍銜等級的稱號。在中國,清朝末期的「新軍」,於1905年8月規定初等軍官的軍銜稱號為「軍校」。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沿用。1912年8月,民國政府改初級軍官軍銜稱號為「尉官」,分為上尉、中尉、少尉3級,為連,排職軍官的編制軍銜。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5~1965年實行軍銜制期間,尉官設大尉、上尉、中尉、少尉4級。1988年重新實行軍銜制,尉官設上尉、中尉、少尉3級,分別為連職、副連職、排職的編制軍銜。
軍士
軍士是介於軍官或准尉與兵之間的一個等級,亦稱為「士官」。各國軍士等級差別較大,多數分三級或四級,分三級的通常為上土、中士、下士;為四級的一般為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土。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波蘭、義大利、阿根廷、秘魯等一些歐美國家,軍士設六至七級。而目前我國設士官八級(軍士長四級、專業軍士四級)、軍士三級,共計十一級,是當今設軍士等級最多的國家。
兵
兵是軍銜等級體系中最低的一個層次。多數國兵的銜級設二——三級。前蘇聯、東歐國家和朝鮮、蒙古、越南、古巴等國,均設二級:上等兵、列兵;美、英、法、意等國設三級: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或新兵);德國、日本等國設四級;印度則設五級;而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荷蘭、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只設一級。
准尉與士兵軍銜制度
軍銜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把士兵的銜級包括在內,構成上至最高統帥、下到士兵的完整的軍人等級體系。各國軍隊都有士兵軍銜制度。一些國家在軍官與軍士之間,還設有準尉制度。
鑒於軍隊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和機要保密人員不宜流動頻繁,一些較為復雜的操作和管理技術只經短期培訓難以適應實踐需要,一些相當於軍官職務的人員軍銜級別不能按指揮軍官那樣正常晉升,一些長期留用的優秀技術士兵需給予相應的級別、待遇。於是,一些國家相繼在軍官和士兵之間設置了准尉銜。准尉大多是軍隊中的技術骨幹,目前准尉在軍隊中擔負的職務范圍趨向擴大。
多數國家的准尉是介於尉官和軍士之間的特殊軍階,既不算軍官,也不算土官(軍士),有的國家是軍官的最低一級。
准尉的軍銜雖是少尉的下一級,但通常不能晉升為少尉,而只能在准尉的銜級內,逐級晉升。
⑼ 大將和上將的級別
上將是將官中的最高等級,也是軍官最高級別。大將為將官中的最高軍銜。
此前的軍銜條例,上將分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但是一級上將的軍銜,並未授予給任何一位軍中將領。
我軍在一九五五年實行軍銜制時,將官共分為四等,即少將、中將、上將和大將。另外在大將之上,還設立有元帥軍銜。
(9)印度將軍是什麼級別擴展閱讀
大將軍銜最早由蘇聯紅軍設置,1940年5月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布命令,將高級軍官軍銜改稱將官,大將為陸軍將官中最高級別,與海軍元帥等同。
1943年設置了空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和通信兵元帥後,大將軍銜只在諸兵種合成軍隊中設置,與軍兵種元帥屬同一級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一些國家以及朝鮮、越南、古巴、尼加拉瓜、緬甸等國也相繼設置大將軍銜。1955年到195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也曾設立大將軍銜。
⑽ 軍人分多少個等級的都有什麼級別呀
(2009年後)軍官軍銜設下列三等十級,分別是:
1、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
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士官:一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四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2、軍官軍銜對應肩章從低到高是:
尉官:一杠一星,少尉;一杠二星,中尉;一杠三星,上尉。
校官:兩杠一星,少校;兩杠二星,中校;兩杠三星,上校;兩杠四星,大校。
將官:金色橄欖枝加一顆金星,少將;金色橄欖枝加二顆金星,中將;金色橄欖枝加三顆金星,上將。
(10)印度將軍是什麼級別擴展閱讀
建立軍銜主導的等級制度,是軍官職業化改革的基礎。1988年實行新的軍銜制,軍委明確先按職務等級晉升,將來再過渡到軍銜主導晉升。這次改革,將把軍銜作為反映軍官能力的主要標尺,基於軍銜構建軍官管理制度體系。
通俗地說,就是以軍銜等級為基石,系統設計和安排軍官的服役年限、培訓交流、選拔任用、待遇保障以及退役和安置等各項制度。通過確立軍銜在軍官管理中的主導地位,切實把能力導向打仗導向立起來。
我軍軍官服役制度還有些不盡完善的地方,主要是軍官更替速度過快,在基層一線歷練不夠扎實,有的剛培養成熟就退役了;重年齡輕年限,對自然增長的年齡卡得很嚴,致使不少軍官「年齡恐慌」大於「本領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