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2%土地養活17%人口,印度是怎麼做到的
無非是地理位置好和消耗少等以下幾個原因,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一是印度耕地的面積大,地型對種植比較有利。我們中國好多地方都是山川和戈壁沙灘,根本不適合耕種。但是印度就不同了,雖然只有2%的土地,但是大多數地方是平原,可用於種植的耕地面積多。
三是因為印度的傳統飲食習慣,導致糧食需求量少消耗少。看印度的電視電影你會發現,印度人很少吃牛肉,再看他們習慣吃魚肉。這跟他們印度有吃素的傳統和三面靠海就地取材有很大關系。印度因為靠海近,捕魚業發達,這個花費比養牛花費的代價要少多了,所以他們更少吃牛肉了。因為養牛,就要消耗很多糧食以及糧食有關的食材,而他們少吃牛,那不就變相的節省了糧食了嘛。
2. 印度只有中國不到一半的土地,是如何養活13億多人口的
印度這個國家,它和中國稱之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他們國家的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1/3,但是人口已經逐漸超過中國,印度從不計劃生育,他們提倡多生,而中國在早些年就開始計劃生育,一家只能有一個孩子。別看印度只有我們國家的1/3大,他們也足夠養活13億人口。因為印度的耕地面積要比我過大很多,我們國家有2/3的土地是貧瘠地區,在這一點印度就強出我們很多。所以說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出生在這樣一個和平的年代,而且又是這么一個富強的國家,我認為我是非常幸福的。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大家有什麼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3. 為什麼印度吹噓用2%耕地養活全國,印度是不是在撒謊
在這個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看上去數量龐大,其實人口能按照億來計算的國家不過寥寥無幾!
人口過億,才是人口大國的標志,而其中又有一對亞洲翹楚超越所有國家!
那就是世界最大的兩個人口大國印度和中國。
(印度生活)
要知道印度的耕地面積還有耕地條件比中國還要好不少。
作為全國幾乎處於熱帶季風氣候中的印度而言,全國的耕地都是最好的耕地,幾乎都能做到一年三熟,而中國的耕地,除了蘇州常熟江漢平原和廣東三角洲地區靠近熱帶的地區,幾乎都做不到一年三熟。甚至東北地區,很多隻能做到一年一熟,還有無數的戈壁丘陵不適合耕種。
在這樣一翻對比,之後,印度的年度糧食產量無疑是一個笑話一樣的存在了。
原因也很簡單,人和人不同,政府和政府不同,科技水平不同,經濟發展不同。
這四個不同之後,直接產生了生產力的巨大差別。
首先:人和人不同,中國的農民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群體,他們吃苦耐勞,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今日依然保有這樣的傳統,只是艱辛的日子已經過去,大多數時候中國小農經濟被機械化生產代替。
其次:政府和政府不同,我們的征服是全世界效率最高的政府,當英國牛津大學,要改建一個橋梁,調研論證加修建用八年時間的時候,我們可以用36個小時就改建一個橋梁。正是因為效率的不同,造成了基礎建設農田灌溉甚至事關農業生產方方面面的差距。
再次:科技水平不同,中國的農業科技,可以真正驕傲的說,全球第一(除機械化之外)應沒有人有異議。而印度,他們除了軟體科技,還有值得炫耀的嗎?
最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這個不用多說.
有了以上論證,加上四個不同之後,印度的驕傲,其實不值一提。
活著和活好,本身就是不同的概念,雖然最近我也想吐槽一下,這豬肉太貴了,不過我的選擇是少吃豬頭,多吃牛肉。
印度人不行啊,他們都不能吃牛。
4. 印度十萬農名開拖拉機遊行,農名在印度是什麼地位
1月26日,印度在首都新德里舉行閱兵式慶祝共和國日。當天有大量農民也駕駛拖拉機或者步行進行著遊行示威,主要是抗議印度新出台的農業改革法案。在遊行期間有些暴力抗議者還試圖開著拖拉機沖撞警察,而有些抗議農民追著警察滿街跑,同時警方也發射催淚彈來驅散抗議人群。據消息稱農民還佔領了紅堡,在城牆上揮舞旗幟表示著不滿。 可見在印度,農民並沒有獲得尊重。
印度本身也是一個很有發展優勢的國家,地闊人足,據了解印度本身是有一定的工業發展且擁有很多資源,但是因為想學習歐洲人的那套高貴的生活,然後放棄了工業發展導致了現在的農業發展也因此得不到提升。手握這么多農業資源,卻沒辦法有更好的科學方式去耕種,所以農業發展不起來,農民自然被看不起。印度的農民占國家的人數總額最多,本身農民就不被待見如果國家政策再加一把火固然惹怒了民眾導致了這場遊行。據了解,印度人普遍比較懶散,加上在教育方面更是得不到完善,所以在素質各方面還是有缺陷的,才會有這種沖突發生,可憐之人自有可恨之處,國家不做改善,人民不擁戴政府,那接下來 還是亂的。
5. 看印度人吃米飯,那個米又長又大,他們是如何種植的
他們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單季稻。
中國的水稻不僅在產量上,而且在品種上都遠遠超過印度。每種米的產量都高於印度米,但與印度米不同的是,中國米軟糯香甜,而印度米粘度低,所以煮成米飯後,顆粒分明,特別適合炒飯。所以從口感上來說,印度米的口感比中國米好。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6. 印度農村是用什麼耕地的
說到印度,我們都知道是南亞最大經濟體,雖然它的經濟體量大,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人口眾多,但是人均的地區生產總值可以說少的可憐,對於印度農村用什麼耕地,也只不過是對其經濟的一個折射和說明。
所以說,對於這種二牛抬杠的傳統耕作模式,我們也不能完全的否定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還要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去深入的探討和考慮。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理性的看待,才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看法。
7. 只有全球土地面積2%的印度,是如何養活占據世界18%人口的
據《世界人口展望2019》人口報告描述,2019年,中國人口總數量達到了14.3億,印度人口達到了13.7億,中印兩國的人口數量分別占據全球總人口數量的19%和18%。
這份報告還指出,2027年,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然而,擁有960萬公里國土的中國養活14億人已經極為吃力,人們實在難以想像,僅占據世界陸地總面積2%的印度,究竟如何養活世界總人口的18%?
印度可耕地
第三:印度在取得獨立以後,在發展農業與糧食生產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比如在1950—1951年度,糧食總產量僅有5080萬噸,到了1977—1978年度,印度的糧食總產量已經達到了12600萬噸。
這是由於,自1968年開始,印度就對於農業技術和農業種植品種進行了“綠色革命”。這場農業改革促使印度每年糧食產量迅速增加,到了1971年,印度第1次向世界宣布,本國糧食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給自足。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得出答案,印度充足的耕地面積,優越的自然環境,以及獨立以後所推出的農業政策,讓印度足以用全世界2%的土地養活全球將近18%的人。
8. 印度耕作制度怎樣
印度的工作制度和我們中國的差不多,不過印度農業發展有利條件非常多,因為印度那個地方屬於熱帶地區,光熱水比較充足,所以他們的農業發展也比較快,但是就是由於印度的農業發展比較快,所以印度它整體也是比較落後的,它的軍事力量和經濟發展能力不行。
由於印度他們那邊天氣比較熱,蟲害也比較多,這一方面也會讓農產品稍微有點減量,他們的農業科技水平比較低,阻礙了農業的快速發展,沒有敘利亞那邊發展的快,印度應該多向其他國家好好的學習一下,讓智能化農業發展更快一些。
9. 印度自然地理條件優越多數人以農業為生,為何農民的日子還那麼難過
雖然印度自然地理條件優越,且以農業為主,但是由於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及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農民在印度的地位還是比較低下。即使印度人民為印度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在印度人裡面,農民地位還是比較低下的,所以說農民的日子並不好過。
由此可見,印度自然地理條件的確非常好,但是由於印度人的習慣,懶散。所以印度農業發展並不是十分迅速,還有就是現在國家的發展,靠農業是不夠的,而且農業的發展也需要科技的發展來支持,所以印度還是需要發展自己的工業水平,不能單單依靠農業。
10. 為何印度耕地面積世界大於中國而糧食年產不足中國一半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和我們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就是水稻和小麥,肉類食品以雞肉為主,印度人的牛奶飲用量也是很大的。可以說印度人的飲食是非常簡單的。
正是因為印度人的食譜之中很少有大量消耗糧食的肉類動物食品,所以印度的糧食才能在滿足十幾億人的飲食需求的同時還可以大量的出口糧食。
很多人都是這樣解釋印度和我們國家糧食消耗相差如此巨大的問題,但是我卻認為這些飲食上的差距固然可以讓印度人節省下大量的糧食,但是這並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以下幾個。
第一,印度大量人口處於溫飽線
印度和我們國家的人口相差無幾但是卻有近1/3的人口處於溫飽線以下,這些人根本就沒有多少消費能力,自然更不會要求更多的肉類蛋白質因為他們沒有錢購買這些食物。
他們不但沒有合理的飲食結構而且有時候還要忍受一定程度的飢餓去售賣糧食,因為糧食是他們的唯一收入來源,所以他們就必須要節省出一大部分糧食用於商業貿易以換取現金。
印度有這么多窮人緊衣縮食自然就不愁沒有糧食出口了,這和我們可以有天壤之別的。我們好多人家浪費的食物都夠很多人吃的了,看來我們國家浪費的毛病該改改了。
第二,印度對農業投入不足
我們國家之所以有很高的糧食產量,是因為我們大量地使用化肥和農葯。但是在印度自產的化肥是很少的,而進口的化肥對於印度農民來說價格又太高了。就連在我國十分廉價的農葯和一些農業設備在印度都需要進口。
前一段時間印度的農民用可樂做殺蟲劑殺蟲,就是因為可樂比農葯還要便宜,可見印度對於農業的投入該有多麼不足了。連基本的農業生產物資都無法做到供給充足更何其他的農業設施了。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農民沒有在土地上實現收入增長,沒有較多的收益就只能減少土地的投入,如此的惡性循環襲來印度的農民怎麼可能不貧窮呢?
對於農業投入不足帶來的問題就是農民只能依靠微薄的土地收益去換取其他的生活物資,這也就造成了印度1/3人口處於飢餓但是卻還大量出口糧食的問題。
第三印度的土地兼並導致糧食大量外流
由於印度的土地政策是和歐美一樣的政策,這就導致大量的貧困農民脫離了土地到城市生活。這些集中起來的土地是歸地主種植的,這些地主所生產的糧食自然不會是貧困的農民,因為他們即養不起食用糧食的牲畜更加不會是糧食的消費者。
這些糧食只能賣給城市人或是出口沒有其他的銷售渠道,這就造成了大量的飢民無糧果腹但是卻大量出口糧食的現象。
印度糧食外流的問題引起的矛盾是很大的,我們看到印度有1400萬高端人才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印度國內的農民之中卻缺乏高端人才就連一些高級的技術人才都十分缺乏。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連飯都吃不飽的農民誰還有多餘的錢去學習技術呢?而沒有技術就不能獲得較高的收入,在城市這類人也只能淪為貧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是農業發展不充分帶來的弊端。
農民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只能售賣自己活命的糧食,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們也要引以為戒,當農業發展處於停滯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農民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就是傾其所有讀書到城市打工,起碼溫飽可以保證。要不然就只能持續地減少我們的生產資料投入,到最後有可能溫飽都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