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有種姓制度,那麼他們是怎麼區分和知道自己與別人屬於哪個種姓的
婆羅門 神職人員
剎帝利 貴族之人
吠舍 普通民眾
首陀羅 奴隸、俘虜
自20世紀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後發現幾個古代城市遺址,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達羅,因此統稱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約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葉至前二千年代中葉。歷史學家一般都認為,哈拉巴文化的創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許多部落,從中亞細亞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陸續湧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當地的大部分達羅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種人,自稱」雅利安」,意為高貴者,以區別於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過著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後,雅利安人吸收了達羅毗荼人的先進文化,由游牧轉為定居的農業生活,並逐漸向奴隸社會過渡。
由於雅利安人對達羅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內部貧富分化的結果,在雅利安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森嚴的等級制度,這就是種姓制度。「種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爾那」,就是顏色或品質的意思。因此種姓制度又叫瓦爾那制度。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婆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不同種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賤民,或叫不可接觸者,賤民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最受鄙視。
為了維護種姓制度,婆羅門僧侶宣揚,把人分為四個種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經地義的。在婆羅門的經典《吠陀》中,波羅門把種姓制度的出現用神話來解釋,說原始巨人普魯沙死後,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羅門,用雙手製成了剎帝利,用雙腿製成了吠舍,用雙腳製成了首陀羅。婆羅門僧侶還宣揚:凡是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人,來世才能升為較高種姓,否則,即降為較低種姓。因此,對於廣大勞動者和奴隸來說,應該逆來順受,放棄斗爭,遵守奴隸主階級制定的「達磨」,即所謂的「法」,以免加重來生的災難。
為了維護種姓制度,奴隸主階級還制定了許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傳,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兒子,為了確定人間各種人在社會上的應有次序,確定婆羅門和其他種姓的義務,便制定了這部法典。其實,這只不過是奴隸主用來欺騙勞動人民的謊言。
摩奴法典首先確認婆羅門是人世間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羅只能溫順地為其他種姓服勞役。首陀羅不能積累私人財產,不能對高級種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羅門和剎帝利則有權奪取首陀羅的一切。
為了鎮壓低級種姓吠舍、首陀羅的反抗,摩奴法典還規定了許多殘酷的刑罰。比如,低級種姓的人如果用身體的某一部分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就必須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比如,動手的要斬斷手,動腳的要斬斷腳。
四個等級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規定,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00帕那(銀錢單位)。如果是吠舍罵了,就要罰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羅罵了,就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羅門侮辱剎帝利,只罰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罰款25帕那;侮辱首陀羅罰款12帕那。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或者簡單地凈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還對各個種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煩瑣的規定。比如規定不同種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個房間里,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裡的水。不同種姓的人嚴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種姓的劃分永久化。
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機構,處理有關種姓內部的事務,並監督本種姓的人嚴格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
被開除出種姓的人也成為賤民。賤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與婆羅門接觸,只能從事被認為是最低賤的職業,如抬死屍,清除糞便等。走在路上,賤民要佩帶特殊的標記,口中要不斷發出特殊的聲音,或敲擊某種器物,以提示高級種姓的人及時躲避。婆羅門如果接觸了賤民,則認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後要舉行凈身儀式。
影響:首先,造成社會結構剛性,勞動力結構僵化。且阻礙勞動力身體素質與文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勞動力素質低下,不利於經濟發展。
其次,種姓制度與村社制度一起,構成了印度社會兩大不可動搖的支柱,使得印度在幾千年的時間中統治者換了很多,卻從未動改變過印度的社會,使印度社會處於一種帕累托次優的狀態。
第三,不利於民族團結,也是印度屢次被外族入侵征服的原因之一。
敬請採納!謝謝
『貳』 西方神學課本中是如何證明神的存在 的
1.第一推動
托馬斯·阿奎那看到世界萬物都在運動.我們根據常識知道,一個物體要運動必須要有某種力量推動它,物體是不會自己運動的,除非有什麼力量去推動之.例如黃葉飄落是因為瑟瑟秋風在吹它,馬車飛奔是因為馬兒在跑,馬兒在跑則是因為它的頭上有鞭子在響.也可以這樣說,萬物都在運動,同時每一運動之物必有其推動者.這我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確實我們看到的任何運動總可以找到一個使之運動的力量.但這時便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物體A的運動是由B引起的,而B的運動是由C引起的,C是由D引起的,如此推下去,那麼最後會使什麼樣的結果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這樣推下去必然是有限的,因為萬物雖然很多,但總有一個限止。那麼這也就是說,最後我們必然會找到這樣一個推動,它是一個推動著,自己卻不為任何別的力量或物體所推動。這第一推動,托馬斯·阿奎那說,就是上帝。
存在這第一推動唯一需要的前提是:宇宙運動之物是有限的.這也許同我們平時想當然地認為宇宙乃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觀念相違背,但與科學家們說,宇宙確實有產生的一天,它產生於一次大爆炸,從這爆炸的一刻起,時間、空間、萬物其他運動就產生了。這就是大爆炸宇宙說,他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論據的支持。
2.因果之鏈
托馬斯·阿奎那第二個證明上帝存在的方法是利用原因與結果的證明.我們知道,宇宙中任何物質所以存在必有某種原因,可以說宇宙萬物就組成了一個因果之鏈,沒有任何東西不是這因果之鏈的一環,就像沒有任何孩子真無父親一樣,即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這在西方倒是常見不過的.這樣,物A是物B的原因,而物B又是物C的原因,物C則是物D的原因,如此下去,但是否可以至於無窮呢?當然不!就像推動之鏈不能至於無窮一樣.這也就是說,我們推溯上去必然會找到一個最初的原因,這個最初的原因就是上帝。
3.唯一之必然
托馬斯·阿奎那的第三個證明方法運用的是可能性和必然性.世間萬物雖然存在著,然而他們的存在並非必然的,而只是一種可能性,這就是他這個證明方法的起點.我們在世界中看到各式各樣的事物,從太陽地球到花鳥蟲魚、張三李四,雖然已經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了,然而其存在並非必然。
就拿張三李四來說吧,難道我們能說他們一定的存在?當然不,如果他們的父母那天不是行了房事,而是一個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回娘家去了,另一個整天打麻將,那麼張三李四自然就不會來到這是結了.並且大家也應當相信,張三李四的老爸老媽完全可能,也可以這樣做的.那天之所以他們沒有回娘家和打麻將,只是因為雞和鴨剛好遭了禽流感,打牌三缺一,兩口子只好都呆在家裡,吃了飯沒事做,就做那事了,於是張三李四的老媽珠胎暗結,十月之後他們便來到了人間.張三李四如此,世間萬物皆如此.大家只要想想就明白了.就像釋家所言,萬物都因十二緣起而生.然而這緣起並非必然,而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性」!
了解這一點後,托馬斯·阿奎那便問:時間萬物都只是可能而非必然,且有生必有死,天之道也,那麼有否必然之存在呢?永恆之事物呢?答案是:有的.因為托馬斯阿奎那還有一個想法,如果萬物只是可能的、暫時的,即他們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現在存在,待會兒就不再存在,即一切都會有統歸於無的時候,那麼就一定會存在某個時候,到那個時候,一切都不再存在了,都歸於空無了.反過來也可以說,再逆序上推,也必有一天,那些可能與暫時的事物一個都不存在。
到這里,托馬斯·阿奎那又提出了一個問題:不存在能產生存在嗎?無中能生有嗎?答案是:不能!無不能生有,存在不能產生於不存在,以托馬斯·阿奎那自己的話來說:「如果什麼都不存在,某事物開始存在,這是不可能的.」而可有可無的萬物已經存在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所以,在世間可有可無的萬物之上,必然存在一個必然之存在.而且這個必然之存在乃是其他一切可能存在之根、之母,是一切可能性得以成為實在的原因.托馬斯· 阿奎那說,這個必然就是上帝。
4.最高級的存在
托馬斯·阿奎那提出第四個證明是「事物存在等級的證明」.他看到萬物一個更為具體的特徵:等級性.萬物,從無生命的金木水火土,到有生命但不能走不能叫的植物,到能走能叫但不能說的動物,直到能走能較能說話的人,明顯地形成了一個等級結構.他們有好壞美醜之分,有高級低級之別。
這樣托馬斯·阿奎那就自然而然地問:那麼,是否有一個最美、最純、最高級的存在呢?答案是:有的.這個最美、最純、最高級的存在就是上帝.如果說存在物的等級結構是金字塔似的話,那麼這個上帝就是金字塔的頂尖。
5.萬物之目的
簡而言之,托馬斯·阿奎那發現世間萬物雖然看上去錯綜復雜,但似乎都有某個目的,就像地球繞著太陽轉一樣,萬物也圍繞著這個目的行事.彷彿它們是有眼睛有智慧的一樣.但我們同時也知道,萬物,除了人,當然是沒有多大智慧的,特別是花草、樹木、石頭這些東西,更是感覺、智慧都沒有,他們自己是不可能有這個目的的.那麼是什麼令他們看起來像有目的似的生存、運動著呢?那就是上帝。
『叄』 印度神話里人類是什麼創造的
印度神話里人類是諸神創造的,諸神包括:
1、梵天:創造之神。
2、毗濕奴:保護神。
3、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4、阿修羅:惡魔。
5、迦樓羅: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
在世界規模初具後,神的始祖開始考慮創造一種完美的生物,得以居住在富饒肥沃的大地上。三位神祗經常帶著這一個問題在天地間行走,察看他們創造天地的業績。有一天,當奧丁、威利、維在海灘上散步的時候,海浪沖來了兩截木頭,一截是梣樹,一截是榆樹。
諸神把它們揀起來後,覺得恰好可以作為創造人的材料,便開始用刀把它們分別雕刻成兩個人形。由於諸神精心雕刻,梣木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男人形狀,而榆木則是一個女人的樣子。
樹木成形後,三位神祗就為他們注入了生命。奧丁首先把人形握在手中,賜給了他們生命與呼吸;威利接著賜給了他們靈魂與智慧;最後,維賜給了他們體溫與五官的感覺。人類誕生了,根據他們的由來,神的始祖把男人命名為阿斯克(意為梣樹),女人命名為愛波拉(意為榆樹)。
『肆』 印度的造人傳說
在希臘神話故事裡,也有一段這樣的傳說:天帝宙斯統治大地,看到人類愈來愈殘忍無道,人心險惡,弱肉強食,正義和禮節漸離人而去,就說:「人類是世間禍源,若憐憫他們而讓他們享樂,就會立刻繁殖,變得驕縱傲慢;如果懲罰他們而讓他們受點災難,固然會收斂,但轉瞬又會墮落,無惡不作;因此,倒不如一次消滅了他們。」便召集諸神開會,結果決定下大雨製造洪水把人類淹死。盜火給人類而受罰的普羅米修斯,他有個兒子,名叫鳩凱林,正在世間和人類住在一起,鳩凱林不時勸人類向善,以免遭受神罰。有一天,鳩凱林到奧林帕斯山探望父親,普羅米修斯告訴他:「天帝宙斯不久要用洪水淹死全人類,你快准備逃命方法。」鳩凱林下山後立刻造了一艘堅固的船,把生活必需品裝到船上避難。果然,沒幾天,傾盆大雨從天而降,下了數個月,洪水淹沒整個大地,連高山都沒入水中。數個月後,雨才停止,鳩凱林的船漂到帕那薩斯山山頂,不久水漸退去,大地又呈現出來,但舉目茫茫,只有祈求神諭,指示他們怎麼做,神說:「遮上你們的頭,往山坡上走,一邊撿你們母親的骨頭往後丟。」他們猜想母親既是大地,母親的骨頭便是石頭,便撿石頭往後丟,果然奇跡出現,鳩凱林所丟的變成男人,他的妻子丟的變成女人,人類才再度重現大地上。
『伍』 印度人對於人和神的觀點是怎樣的
黑格爾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觀點,人類本身是神或要變成神,活人與死人的嚴格區分在印度就不存在。因此,印度的建築在未受到伊斯蘭教來源影響的時候,不是用來住死人的,而是像上述那些奇特的洞穴一樣,屬於建築藝術的一個較早的時期。」
『陸』 印度人對神有怎樣的看法
像巴比倫人崇拜山嶽一樣,印度人相信神是住在山上和岩洞里的。於是,他們開始建造可以稱其為山丘和洞窟的建築。黑格爾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觀點,人類本身是神或要變成神,活人與死人的嚴格區分在印度就不存在。
『柒』 如何證明神、佛是存在的
請證明神佛不存在先。
人們把釋迦牟尼稱為佛,他是歷史的真實記載吧,有誰可以否認呢?
老子說過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就像人養的蜜蜂,如何才能理解人的思維呢?
宗教的講自己的神是唯一的,其他都是邪門歪道那是有原因的。
佛陀說過「不二法門」,也就是一個專一的問題,在兩千多年前,人的思想還很簡單的時候,如果你告訴他另外的法門也是正法門,可能就有人去參修了,而參修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沒有人管他,因為人的身體只有一個,而不同的法門對應不同的天國世界,兩個法門都修最後哪個都去不了。
釋迦牟尼當年說過修佛有八萬四千法門,而佛教裡面才那麼幾個法門而已了,而且他也說過末法時期的問題(參見《佛說法滅盡經》),會有魔頭轉生到寺院里禍亂佛法,會有各種各樣的亂象出現。
請你記住一件事情——宗教里的人不能代表神本身,宗教里的人敗壞了不代表神佛也敗壞了。
『捌』 是否有什麼證據能夠證明地獄與神佛的存在
世界歷史可以證明佛的存在
釋迦牟尼簡介
梵名Sakya-muni,。意即釋迦族出身之聖人。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稱釋迦、牟尼、文尼。意譯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滿、度沃焦,或梵漢並譯,稱為釋迦寂靜。又稱釋迦牟尼世尊、釋尊。即佛教教祖。略稱為:佛陀。其稱號之原由,見於佛本行集經卷二十觀諸異道品、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阿毗曇八犍度論卷三十等。
釋尊為北印度迦毗羅衛城凈飯王之太子。母摩耶夫人為鄰國居利族天臂城主之女。
摩耶夫人將分娩之前,依習俗返娘家天臂城待產,途中於藍毗尼園小憩,即於無憂樹下產子,即是釋尊。據修行本起經卷上降身品載,釋尊誕生時,行七步,舉手言(大三·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太子還宮後,命名悉達多意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摩耶夫人於分娩後七日去世,太子遂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育成人。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習學技藝品、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三等記載,太子少時隨從婆羅門毗奢蜜多羅學習文藝,隨羼提提婆,學習武技,皆悉通曉。及長,迎娶天臂城主善覺王之女耶輸陀羅為妻,生子羅侯羅。
據修行本起經卷下游觀品等所載,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見老、病、死、沙門等現象,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於十九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為沙門。初訪毗舍離國跋伽婆求道,復至王舍城受賢者阿羅邏迦藍,郁陀迦羅摩子之教,以所學難臻解脫之境,遂至摩揭陀國伽耶南方之優樓頻羅村苦行林,開始六年苦行生活,有凈飯王所派五位侍者與之共修。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終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時,共修之五侍者誤以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放棄苦行後,至尼連禪河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畢缽羅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思惟解脫之道。四十九日(一說七日七夜)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時年約三十一歲。由此因緣,乃稱畢缽羅樹為菩提樹。釋尊降魔、成道之經過,載於中阿含卷五十六羅摩經、修行本起經卷下六年勤苦品及降魔品、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佛本行集經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五分律卷十五等。
釋尊成道後,於波羅奈城鹿野苑首先教化共修苦行之五位侍者,此即初轉正法之輪。五位侍者即有名之五比丘:
阿若憍陳如,跋提,婆沙波,摩訶男,阿說示。釋尊至摩揭陀國,化度拜火教之優樓頻羅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等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又化度六師外道之一的詭辯派舍利弗及目犍連。其後二人成為釋尊之兩大高足。又於王舍城得國王頻婆娑羅王之歸依,王於迦蘭陀長者,所獻之竹園中建立精舍,供養釋尊,稱迦蘭陀竹林精舍。至此,佛教教團之進展遂呈麗日中天之勢。
此後釋尊一度返故鄉迦毗羅衛城,歸依者眾,如異母弟難陀、子羅侯羅、堂弟提婆達多、理發匠優波離等,皆剃發出家。又為舍衛城須達多長者說法,長者於舍衛城太子只多所贈園林中建立大精舍以獻釋尊,供長期安住弘法。舍衛城國主波斯匿王亦於此時歸依。及凈飯王駕崩後,釋尊再度回國。後姨母波闍波提、妃耶輸陀羅等亦剃發出家,此為比丘尼教團之始,波闍波提則為佛教教團第一位比丘尼。此後釋尊巡歷印度各地說法布教,無論貴賤男女,悉施教化。其教法予印度文化及宗教影響甚鉅。
釋尊在世之最後一年,離摩揭陀國,北渡恆河,經毗舍離至波婆城受金工純陀之供養,因食蘇迦拉摩達伐而罹病。臨終前於拘孫河作最後之沐浴,復至拘屍那揭羅城沙羅雙樹林,頭北面西呈吉祥卧。夜半,釋尊將舍壽前,對諸弟子作最後之教誡,而後平靜入滅。
釋尊之遺骸初置於末羅族之天冠寺施以火葬。由八國均分遺骨舍利,
釋尊入滅之年,於王舍城之七葉窟,舉行第一次經典結集。時以大迦葉為主要召集人,阿難與優波離各依其聽聞佛說之記憶誦出經、律,復經大眾討論勘訂,而成為後世經律之准則。此後歷經變遷,釋尊之教法遂分為以巴利語為主之南傳系統,與以漢譯經典為主之北傳系統,廣傳於後世。
http://ke..com/view/2078.htm 更多資料
佛教是東方人的宗教,是東方傳統文化的集中表現,是東方智慧的結晶,確是東方文化寶庫中稀有難得之瑰寶。佛教自釋迦牟尼創始以來,歷經兩千五百多年,一直影響著東方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幾乎涉及了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建築、雕刻、音樂、美術)、美學、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倫理道德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許多與佛教有關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詩人謝靈運、王維、白居易、蘇軾,大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學家朱熹、王陽明,以及李贄、袁宏道、黃宗羲、龔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則徐,還有改良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孫中山等等,至於歷代高僧大德更是燦若繁星,不勝枚舉。而現代,隨著計算機科學、模糊科學、生命科學(如自然療法、克隆技術)、精神分析學(及各門類的心理學)、量子物理學、毫微技術、全息理論、航空航天科學的發展,以及人類當前面臨的各種困境(人口、環境、氣候異常、金融危機、高犯罪率等),都在不斷證實釋迦牟尼佛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向人類提出的善意勸告,和佛對宇宙宏觀微觀的認識,對生命本身的認識,是無懈可擊的。佛陀的教誨是如此直截了當,一針見血,如此真實不虛,講求實效,再加上佛陀嚴密無誤的思想體系,佛陀的慈悲精神和積極務實的作風,正使越來越多的西方有識之士所矚目,於是更有東學西漸,佛光普被歐美之勢,誠為東西文化交流之新潮。這正應了一句話:真理,是跨越國界、跨越種族、超越時空的,真理是沒有專利權的。
※卡爾·馬克思(德國)
□辯證法在佛教徒那裡已達到比較精緻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兩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國)
□辯證的思想只有對於人才是可能的,並且只對於相對高級發展階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它視善良和慈悲為促進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蘭·羅素(英國著名哲學家)
□多種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
□歷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對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級的形式,含有最少壓迫性的因素。
□我覺得不論是智慧還是人格,…..佛陀都超過耶穌。
※章太炎
□佛法本來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無非是斷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斷不是建立一個宗教,勸人信仰。
□佛法……與其稱為宗教,不如稱為哲學的實證者。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用的。
※梁啟超
□吾常見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輒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儕所能及也,是何異專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與民共見也。 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綱領曰悲智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恆以轉
迷成悟為一大事業。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
□有放萬丈光焰於歷史上者焉,則佛教是也。 六朝至唐數百年中,志行高潔、學識淵博之士,悉相率入於佛教之范圍。
※康有為
□佛學之博大精微,至於言語道斷,心行處絕,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容,尤為深遠。
※孫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
※陳獨秀
□佛法之廣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許壽棠
□現在中國,雖稱民國,而外侮益亟,民氣益衰,一般國民懦弱、浮華、猥賤、詐偽,視清末或且加甚。自非一面提倡佛教,以勇猛無畏治懦弱心,以頭陀行治浮華心,以惟我獨尊治猥賤心,以力戒妄語治詐偽心;一面尊重歷史,整理國故,以養成民族的自信力。否則,前路茫茫,何能有濟。
※張君勵
□蓋世尊之說法,因眾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覺。既有覺,自然不離智慧。悲智雙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謂起於迷信可也;歸依佛法,則智者之事也。
※毛澤東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渡眾生,是代表當時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為了免除眾生的痛苦,他不當王子,出家創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們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
迫和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
□在古代,佛陀傳揚恢弘的教義,保佑普天之下太平無恙。
□慧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說,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使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
※魯迅
□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