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人:在中國,才感覺是個人,印度種姓制度究竟多可怕
我覺得印度人的姓氏比較奇怪,也不懂是怎麼來的,就光一個姓由很長的文字組成。有些人出生就是貴族,而有些人出生就是奴隸。
現在的印度,雖然接觸外來文化越來越多,很多人已經逐步打開自己的視野,努力擺脫傳統種姓制度的束縛,追求改變命運。
❷ 古印度的家庭有哪些特色
在古印度,家庭的形式為父系家庭。父親是一家之長,家庭成員包括妻子、孩子以及男系方面未婚的親屬。富裕的家庭還有僕人和奴隸。在家庭生活中,父親擁有絕對的權力。據古希臘作家阿利斯托布魯斯記載,咀叉始羅城經常有些因貧困而無力嫁出自己女兒的父親,把女兒帶到市場,敞開她們的上身,供人觀看。若哪位男子看中了而且女子的家長也同意,談好條件即可成親。在吠陀時期,父親甚至有權出賣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家庭子女中,兒子的地位要高得多,在家庭教育中也更受重視,因為兒子能傳宗接代,這與中國封建思想中的子女觀極為相似。兒子們在宗教上也有特殊的地位,婆羅門教認為,只有兒子才能主持父親的葬禮,只有兒子奉獻的祭品,在天國的祖先和父親才能收到。《愛達羅氏梵書》說,兒子對父親來說是一條「救生船」,女兒帶給父親的則是悲傷。印度家庭中「重男輕女」的現象是十分嚴重的。在日常生活中,兒子與女兒所受的教育是有極大區別的。
婚姻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內容。古印度獨特的種姓制度和濃厚的宗教氛圍,使印度人非常看重婚姻。一個人要通過結婚,才能建立家庭、生育後代,才能實現法、利、欲和解脫。但在嚴格的種姓制度下,婚姻有種種限制,不同種姓者之間不得通婚。盡管後來出現不同種姓者通婚的情況,但低種姓男子娶高種姓女子還是被禁止的。
在婚姻對象選擇上,除種姓外,家庭財富、年齡、容貌、健康狀況、知識等都是要列入考慮范圍的。婚姻關系確定後,一般都要訂立協議。
在古印度有女子出嫁隨帶嫁妝的習俗,這與古印度婦女的社會地位有直接的關系。因為女兒不能繼承財產,所以人們就通過這種「合法」的方式給女兒一部分財產做為嫁妝,並藉以提高女兒在夫家的地位,慢慢這種風俗變成一種習俗,許多家庭因為無力辦置嫁妝或只有較少嫁妝而導致許多社會悲劇。古印度還有童婚的陋俗。童婚的流行,原因有二:一是女兒年幼,好做安排,絕對聽從命令,二是為保女子的貞操,早日嫁出,以絕後患。童婚給廣大印度婦女兒童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笈多王朝時期的金幣,有1600多年歷史。
❸ 在印度,如何分辨一個印度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在印度,怎樣分辨一個印度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看完發現好簡單!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北方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創立的,大約已經存在了3000年,這是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大致分為四種,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在此之外還有一種賤民,是等級最低的存在,都不被納入種姓制度之內。
還可以從飲食方面,高種姓素食者多,而低種姓人群肉多些。高貴的婆羅門也不會大吃大喝,飲食傾向清淡和新鮮,喜歡吃時令蔬果和糧食,相反的是,一些達利特家庭,餐食中菜量少口味重。另外,在印度酗酒人中,低種姓人多,這大概與他們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以及承受較多社會壓力有關。 (窮人喝酒,富人喝茶哪國都一樣)
各種姓在歷史上都有約定俗成的居住地,在現代印度,高尚社區和貧民窟雖說並肩而立,也是老死不相往來。再說一下印度的最高種姓婆羅門,婆羅門在印度人數非常少,但是地位高貴,他們很少從事世俗行業,一般都是宗教領袖和學者,所以這些人我們很少可以見到。我們經常見到的種姓大多是印度的第二種姓剎帝利和第三種姓吠舍,剎帝利在印度幾乎壟斷了醫生、律師、和工程師等高薪職業,如果你在印度見到一名醫生,那麼他百分之九十會是剎帝利。
❹ 印度是什麼色系人種
是黃色系人種
印度是黃色系人種,是典型的黃種人,但是其祖先卻有一些是白人。印度人的祖先是格利陀人,其次是原始澳大利亞人,也有一部分人是達羅毗荼人。在古印度,原先有一些雅利安人居住,但大部分印度人都屬於典型的東亞人種。與中華民族相比,印度的色系來源較為復雜,並且其祖先有各種各樣的人種。不同血統混在一起,才誕生了印度這個國家和印度人。
印度人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印度是黃色系人種,是典型的黃種人,但是其祖先卻有一些是白人。印度人的祖先是格利陀人,其次是原始澳大利亞人,也有一部分人是達羅毗荼人。在古印度,原先有一些雅利安人居住,但大部分印度人都屬於典型的東亞人種。與中華民族相比,印度的色系來源較為復雜,並且其祖先有各種各樣的人種。不同血統混在一起,才誕生了印度這個國家和印度人。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全部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由於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你。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酪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❺ 作為印度最顯赫的家族,尼赫魯家族到底有多厲害
作為印度最顯赫的家族,尼赫魯家族在70年內出了兩位總理,靠的就是他們家族長期以來積累的廣泛人脈和巨大威望。尼赫魯家族屬於婆羅門階級,它的遠祖拉傑·考爾是一位被莫卧兒君王法魯赫崇拜的學者。他不僅被提升到德里法院,還被授予哈德里運河邊的一棟新房子。因此,考爾被當時的人們稱為“考爾·尼赫魯”,“尼赫魯”這個姓氏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從考爾開始,尼赫魯家族的人就一直占據高位,直到印度民族起義後,他們的權力才下降。
每天商店開門時,第一件事就是點燃一炷香,然後輕輕揮動自己的手,讓香煙擴散到神像和他祖先的肖像上。這時,店主才放心。印度人非常重視他們的家族,這種家庭意識決定了印度人民對國家和政治的態度。也正是這種濃厚的宗教氛圍構築了這個南亞國家獨特的家庭政治景觀。
❻ 印度也是男多女少的國家,為什麼印度人嫁女還要給男方
印度之所以婚禮嫁妝和彩禮由女方出,很大原因是受到社會制度的影響,印度社會是一個父系氏族社會,男性佔主導地位。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女人就是家庭的累贅。
印度女性結婚之前,她的父親肩負著照顧這個「累贅」的責任,而在婚後,這個工作就交到了丈夫的身上。他們認為女方給男方的嫁妝就是為了補貼其丈夫接下這個照顧這個「累贅」的任務。但實際上,嫁妝成了男方增加收入的一個途徑。
印度容許一夫多妻,許多高種姓的男子,不論何等潦倒窮困,只需他樂意,多娶幾個老婆,就會變得很富裕。這便是為何如今許多印度的高種姓男子動不動就娶上幾十個老婆的緣故原由了,出於生理需要,更是經濟需要。據統計,印度夫妻中生活的產業68%都來自於女方的嫁奩。在印度生一個女兒意味著今後要敗盡家業為其籌備嫁奩,生2個以上的女兒,更是間接宣判了極刑。
❼ 怎麼分辨印度種姓 印度人是怎麼區分高低種姓的
1、看語言: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實際上很多印度低種姓和賤民們是不會說英語的。英語是印度高種姓之間交流的語言,在印度當地是一種能體現高種姓身份的榮耀。
一個不會英語的人是永遠都不可能融入會英語的圈子中的,所以會英語也可以被我們視作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方法。
2、看膚色:
一般情況下膚色越白那很可能就是高等種姓,而那些棕色皮膚的也是原居民,也就是低等種姓。
3、看婚姻:
在印度高種姓娶低種姓是一種習慣,但是高種姓嫁給低種姓卻是種罪惡。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是不能結婚的,但實際上這種規定只局限在印度高種姓的女子和低種姓的男子之間,如果是印度高種姓的男子想娶低種姓的男子的話,是可以被接受的。
(7)印度人都有哪些家庭擴展閱讀: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1]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
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參考資料:網路-種姓制度
❽ 印度人高種姓和低種姓怎麼區分可以直接從姓氏分出高低么
印度人種姓的區分和辨別紛繁復雜,就是印度人自己也難以說清。我們要初步判斷印度人的種姓和社會地位,只能多了解種姓制度的常識和趣聞,然後尋找一些蛛絲馬跡,進行綜合分析和考慮。
例如,僅憑經濟狀況無法判斷種姓;據一項調查表明,印度55%的婆羅門經濟狀況處於貧困線以下,而印度總的貧困人口比例僅為40%;可能是他們自恃種姓較高、有一定特權,導致其好吃懶做造成的。
以下將從家族姓氏、服裝飾品、膚色相貌方面,介紹一些初步判斷印度人種姓高低的依據。但要說明的是,這些依據僅作參考,不是絕對的判斷標准,只有參考價值大小之分;例如,印度人很多姓氏已融入了各個種姓階層。
一、家族姓氏
(一)各種姓常用家族姓氏
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後;如:桑賈伊·甘地(SanjayGandhi),「桑賈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剎帝利常用姓氏:塔卡爾(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闊爾(Thakor)、沃爾瑪(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爾(Ghaggar)、高爾(Goal)等;
首陀羅常用姓氏:安貝達爾(Ambedkar)、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納伊(Nayi)、洛哈(Lohar)等。
(二)其它判斷原則
1、字母少的姓氏,傾向於是高種姓;因為,低種姓人一般要跟主人姓,換主人時也要換姓或加字母,姓氏容易變長。
2、以Raj開頭的姓氏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如:拉吉普特(Rajput)。
3、辛格(Singh)、喬杜里(Choudary)等典型高種姓姓氏延綿很多世紀,能姓辛格、喬杜里的人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
4、GautamBrahmins是婆羅門里的一個分支,能姓高坦(Gautam)的人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
5、姓賈因(JAIN)的人要看其宗教信仰,如信印度教屬於吠舍階層;如信耆那教,可算是最高種姓。
6、錫克族男人名字多數加有辛格(Singh,意為獅子),女人名字多數加有考爾(Kaur,意為公主)。但是,叫辛格的男子不一定是錫克人。
早期婆羅門所著的經典中刻意忽略賤民不提,主張將所有的種姓劃分成四種瓦爾那。這四種瓦爾那同樣以婆羅門為首,藉由職能與權利的劃分規范,構成一嚴謹的階序:
1.婆羅門:最高等的瓦爾那,也是整個階序的核心。婆羅門本為祭司,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但在8世紀以後祭司逐漸不受重視,潔凈便取代前者,成為婆羅門最主要的特徵。此外,婆羅門享有許多特權,如不可處罰、不用交稅、不可殺害、可領回部分充公遺失物等。
2.剎帝利:次等的瓦爾那,《梵書》稱其具有與婆羅門共享「管轄一切生命」的權利。剎帝利是戰士和統治者,掌握實際的政治與軍事權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過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權力。此外,其負有保護婆羅門之責。
3.吠舍:第三等的瓦爾那。吠舍是農人或牧人,任務是生產食物,並提供各種祭品。《瞿曇》規定吠舍可從事農耕、商業、畜牧與放貸的工作。
4.首陀羅:最低等的瓦爾那。首陀羅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奴僕,負責提供各種服務。
❾ 印度人為什麼那麼窮還生四五個孩子
其實,早年印度政府也進行過計劃生育,但是效果甚微。後來印度的政府就放棄了出台像計劃生育一樣的政策,反而是去鼓勵人們生更多的孩子。
在印度女性的地位是很低的,很多男的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家庭,沒有男孩,而且在印度當女方出嫁的時候,他們通常需要支付很昂貴的陪嫁。所以在印度幾乎每一個家庭都要有一個男孩的存在。哪怕家裡面現在已經有很多的女孩,但是如果男孩沒有出生的話,他們就必須一直生,直到男孩出生為止。
還有,印度這幾年的經濟一直在不斷增長的,廉價的勞動力是他們發展的主要原因,所以每個家庭都會生很多孩子,這樣才能給家裡帶來更多的勞動力。因為他們很多人認為,只有人丁興旺才能越來越有依靠。再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很多印度人都會選擇生很多的孩子。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印度糧食的產量非常高,糧食自給率也不低。大部分家庭都能夠保證每天有足夠的糧食吃不被餓死。負擔幾個孩子僅僅是養活他們的成本,對於他們來說也不高,同時好幾個孩子還能為家庭帶來勞動力,幫助家庭勞動。
同時,宗教信仰也對印度的生育計劃起著一定的影響。印度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信仰印度教的,而印度教恰好有鼓勵生育,認為一切都是上天註定好的,反對節育殺生。種種原因都註定了在短期內印度人口始終會保持持續增長
❿ 印度20歲女孩同嫁5兄弟,組成「一妻多夫」家庭,他們如今怎樣
這個「一妻多夫」的家庭現在已經擁有了屬於這個家庭的孩子,雖然孩子的生父不詳,而這個家庭的女主也習慣了這樣的多夫生活,所以到現在為止這個家庭也還算和諧。這個「一妻多夫」的家庭是出現在印度的一個村落,這個家庭中的妻是年僅20歲的女孩子費瑪,而五個夫就是一個家庭裡面的五個兄弟。這樣的畸形家庭對於很多的國家來講簡直就是「奇聞異事」,但是在印度似乎這樣的畸形家庭是常態的家庭模式,費瑪的特殊家庭呈現出來的也僅僅只是這個國土上的「冰山一角」。
印度「神奇」的背後隱含的是對女性的歧視以及不公,而最為受害者我認為這些女性應該要敢於反抗這樣的生活而不是選擇習慣並且就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們每個人都是單獨的生命體而不是誰的「附帶品」,對於印度的「神奇」事跡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