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與中國人有哪些不同

印度與中國人有哪些不同

發布時間:2022-05-12 14:40:49

1. 中國人與印度人的區別與聯系

本質區別是:印度人是佛造的,中國人是道和其他一些神造的。
聯系:都是神造的。

2. 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差異體現在哪裡

說道中國、印度以及西方文化的差異,這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建議你可以看一些這方面的書籍:例如: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提到了中西方以及伊斯蘭世界的文明之間的差異。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宗教的差異:西方世界信奉的是以上帝為中心的基督教(這里有一些分支:天主教、新教、猶太人信奉的猶太教等);印度本土產生過很多宗教:例如佛教、印度教、錫克教等,而中國,本土有道教、儒教,也有傳自印度的佛教、也有基督教各支和伊斯蘭教等,但骨子裡中國人很少有人皈依宗教,宗教只是工具而已。

第二、文明起源的地域的差異:西方文明產生於海洋文明,希臘文明和愛琴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之後誕生的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一個揮之不去的夢想,羅馬又孕育了基督教,從而基督教使西方世界凝聚在一起。印度和中國類是都是起源於大河的文明,恆河是印度文明的搖籃,在中國: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還有很多細節,由於我本人所知有限,僅列舉以上兩點吧,宗教和起源。

下面附上《文明的沖突》里關於文明的節選:

當代的主要文明可以列舉如下:
中華(Sinic)文明。所有學者都承認存在著一個單一的獨特的中國文明,它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500年,也許還可以再往前追溯一千年;或者存在著兩個中國文明,其中一個在公元最初的世紀中繼承了另一個。我在發表在《外交》季刊的文章中,把這個文用稱為儒教文明。然而,使用中華(Sinic)文明一詞更為精確。雖然儒教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國文明卻不僅是儒教,而且它也超越了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中國。許多學者所使用的「中華」(Sinic)一詞,恰當地描述了中國和中國以外的東南亞以及其他地方華人群體的共同文化,以及越南和朝鮮的相關文化。
日本文明。一些學者在一個單一的遠東文明的稱呼下把日本文明和中國文明合並在一起。然而,大多數學者不這樣看,而是承認日本文明是一個獨特的文明,它是中國文明的後代,出現於公元100-400年之間。
印度(Hin)文明。人們普遍認為至少自公元前1500年以來。在南亞次大陸存在著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相繼的文明。這些文明一般被稱為Indian、Indic或Hin文明,人們更喜歡用後者來稱呼最近的那個文明。自公元前2000年以來,印度教一直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成為南亞次大陸文化的中心。它「不止是一個宗教或一個社會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它經過現時代繼續起著這種作用,即使印度本身有重要的穆斯林社區以及一些更小的少數文化。像「中華」一詞一樣,Hin一詞也把文明的名稱與它的核心國家分離開來,因為在這些情況下,當該文明的文化超越了那個國家時,這樣做是合乎需要的。
伊斯蘭文明。所有重要學者都承認存在著獨特的伊斯蘭文明。伊斯蘭教起源於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然後迅速傳播,跨越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並向東伸展到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結果,許多獨特的文化或次文明存在於伊斯蘭文明之中,包括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馬來文化。
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出現通常被追溯到大約公元70O到8O0年。學者們一般認為它有三大組成部分,分布於歐洲、北美和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文明。然而,拉丁美洲有區別於西方的獨特認同。雖然拉丁美洲文明是歐洲文明的後代,但它卻是沿著非常不同於歐洲和北美的道路通進的。它具有社團主義的、獨裁主義的文化,而這種文化在歐洲的程度要小得多,在北美則根本不存在。歐洲和北美都感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並且把天主教和新教文化結合在一起。從歷史上看,雖然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拉丁美洲一直僅僅是天主教的世界。拉丁美洲文明結合了一些本土文化,這些文化不曾存在於歐洲,在北美也已被有效地消滅,而在以墨西哥、中美、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一方和以阿根廷和智利為一方兩者之間有重大的不同。拉丁美洲的政治演變和經濟發展與流行於北大西洋國家的模式大相徑庭。從主觀上說,拉丁美洲人在他們的自我認同上存在著分歧。一些人說,「是的,我們是西方的一部分。」另一些人則聲明,「不,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拉丁美洲人和北美人的大量文學作品詳細描述了他們的文化差別。拉丁美洲可以被看作西方文明中的歡文明,或者被看作是與西方有緊密聯系、但在它是否屬於西方的問題上有分歧的獨立文明。對於把注意力放在文明的國際政治含義(包括以拉丁美洲為一方和以北美和歐洲為一方兩者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來說,後者是更恰當的和有用的稱呼。
這樣,西方就包括歐洲、北美,加上其他歐洲人居住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然而,西方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美國人歷史上有很長時間把自己的社會看作與歐洲相對立。美國是一片充滿了自由、平等、機會和未來的土地;歐洲則代表了壓迫、階級斗爭、等級制和落後。甚至曾有人認為美國是一個獨特的文明。這種把美國和歐洲相對立的做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事實:至少直到19世紀末,美國同非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然而,一旦美國走上世界舞台,它同歐洲的更廣泛的認同感就得到了加強。盡管19世紀美國把自己看作不同於和對立於歐洲,但20世紀美國已把自己看作一個更廣泛的實體——包括歐洲在內的西方——的一部分,而且還是這個實體的領導。
於是「西方」一詞現在被普遍用來指以前被稱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那一部分。這樣,西方是唯一的一個根據羅盤方向,而不是根據一個特殊民族、宗教或地理區域的名稱來確認的文明。*這種確認方法是把文明從其歷史、地理和文化環境中提升出來。從歷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歐洲文明。在現代時期,西方文明是歐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可以在地圖上發現歐洲、美國和北大西洋,卻不能在地圖上發現西方。「西方」的名稱也引發了「西方化」的概念,並促使人們產生使人誤入歧途的把西方化和現代化合在一起的想法:更容易把日本沒想為「正在西方化」而不是「正在歐美化」。然而,歐洲一美國文明被普遍歸造西方文明,盡管這一術語有嚴重的缺陷,但這里仍將沿用之。* 用「東方」和「西方」來識別地理上的區域是令人困惑不解的和種族中心主義的。「北方」和「南方」有被普遍接受的兩極的固定參照點。「東方」和「西方」卻不具備這樣的參照點。問題是相對於什麼而言是東方和西方?這完全取決於你站在何處。西方和東方最初大概是格歐亞大陸的東部和西部。然而,從一個美國人的觀點來看,遠東實際上是遠西。對於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來說.西方意味著印度,而「在日本『西方』通常意味著中國」。見威廉•E•納夫(從日本觀點看「東方和西方」問題的回顧),載於《比較文化評論》雜志第13-14期,1985秋和1986春,第228頁。——原書腳注
非洲文明(可能存在的)。除了布羅代爾之外,大多數研究文明的學者都不承認存在著一個獨特的非洲文明。非洲大陸的北部及非洲的東海岸屬於伊斯蘭文明。歷史上,衣索比亞構成了自己的文明。在其他地方,歐洲的帝國主義和殖民活動帶去了西方文明的因素。在南非,荷蘭、法國,然後是英國的殖民者創造了一個多板塊式的歐洲文化。最重要的是,歐洲的帝國主義把基督教帶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大陸。在整個非洲,部落認同普遍而強烈,但非洲人的非洲認同感也在日益發展,可以想像,由於南非可能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核心國家,這個地區可能會粘合成為一個獨特的文明。
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徵,正如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說,「偉大的宗教是偉大的文明賴以建立的基礎。」在韋伯提出的五個「世界性宗教」中,有四個——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儒教與主要的文明結合在一起。第五個宗教佛教的情況有所不同。為什麼情況會是這樣?像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一樣,佛教早期分裂為兩個主要分支,而且它像基督教一樣,沒有在其誕生地倖存下來。從公元1世紀開始,大乘佛教被輸出到中國,隨後輸出到朝鮮、越南和日本。在這些社會里,人們以不同的方式使佛教適應於和被吸收進本土文化(例如在中國適應於儒教和道教),並壓制它。因此,雖然佛教仍然是這些社會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些社會並投有構成、也不會認為自己是佛教文明的一部分。然而,能夠被合理地描述成小乘佛教文明的東西確實存在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和柬埔寨。此外,西藏、蒙古和不丹的人口,歷史上曾認同於大乘佛教的變種喇嘛教,這些社會構成了佛教文明的第二個區域。然而,佛教實際上在印度絕種以及它之適應於和被結合進中國和日本的現存文化,意味著它雖然是一個主要宗教,但卻一直不是一個主要文明的基礎。

3. 中國人和印度人的區別

中國人只相信今生今世。在他們看來,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生活的目的所在。由於在他們眼中只有「今世」,中國人願意盡力過好每一天,讓自己過得平和、舒適和富足。他們更願意麵對現實,做實用主義者。

印度人相信宗教,並幻化了諸多神靈以供敬仰。敬神是出於畏懼,或想得到切實的好處(發財、陞官、得子)。印度人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取悅神靈,並創造出天堂和地獄等概念及作孽和積德等觀念。

雖然佛教試圖將許多印度教的教義傳入中國,但中國人依然不像我們這樣來看待作孽與積德。佛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都曾傳入過中國,但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仍顯得不冷不熱並帶有功利主義色彩。

印度人為自己只注重精神世界而自豪,因此他們信仰精神與靈魂。中國人卻要和精神、物質兩個世界打交道。對印度人來說,精神世界比物質世界重要,內容比形式重要,意願比表達重要。對中國人來說,形式和表達則比精神和意願更重要。

印度人靠積極上進、非常自信來處處顯示自身的優越感,而中國人則正好相反,顯得非常謹慎、仔細和謙遜。他會和你談你的事情,卻閉口不談他自己。當要合影的時候,一個印度人會使勁向前擠,而中國人卻不會這樣做,除非有人特別邀請。

印度人出於自大心理,往往會把所有的牌都攤在桌子上。中國人則會把牌留到最後,而笑到最後的也往往是他們。中國人非常善於使用拖延的技巧,通過請客吃飯和觀光旅遊讓對方先提起話題。與中國人打交道的代表團有時不得不等上許多天甚至幾個星期,而中國人卻正按部就班地讓對手變得焦躁不安、極不耐煩並最終決定不惜任何代價使雙方達成協議。因此,和中國人打交道一定要非常有耐心。

印度人關於「來世」的人生觀使得他們將超度靈魂作為人生的首要目標。他們相信身體禁錮了靈魂,是靈魂超度的障礙。因此,人生的目標不是用美食和好酒來滿足身體的需求,而是讓它飽嘗飢餓並穿最簡朴的衣服。出於這種原因,許多印度人變成了素食主義者,滴酒不沾。中國人則正好相反,他們用美味的食物和漂亮的衣服來放縱身體。對中國人而言,身體是父母贈送的禮物,應該善待而不是去傷害它。

4. 印度人的思維方式和國人有何區別

印度人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如果你不了解,就會非常奇怪。
重視普遍性,輕視特殊性
印度人抽象思維發達,善於思辨,他們在思考問題時,習慣於思考普遍性原則,而忽視具體
的個體和特殊的感知。印度人這個特點還反映在印度人的語言之中。印度人喜歡使用抽象名
詞和普遍性名詞。
印度人具有尊重普遍性原則、屈從於普遍原則的傾向。他們有一種強烈的慾望,將自我與絕
對發生直接關系,而拒絕任何中介。他們認為拯救個人的靈魂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而無需依
賴他人。印度教和佛教都不需要一個法律機構或解釋經文的權威機構。
"空亦復空空更空"
印度人的思維方式還有一個特點,即不充分認識現實與想像、事實與空想之間的差別,也不
在通過直覺得到的東西與通過推理了解的東西之間作嚴格區分。在某些印度人的世界觀
里,它們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可以輕易轉換。他們空想起來,簡直是沒有邊際,可以完全不
受時空的限制,自由地在人與物、人與獸、人與神、事實與假設、現實與夢境之間穿越。
一個能說明印度人喜歡空想的例子是他們發明的計量方式。中國人表示時間的最大單位
是"年","年"以上沒有獨立概念,只有"××年"的說法。而印度在年以上還有"尤迦","尤
迦"上面還有"大尤迦"。古典文獻中還有一個更大的時間概念,叫"劫波",一個"劫波"時間
之長遠遠超出人的想像:如果比作一個非常長壽的人用布擦一座3000平方英里的山,每一百
年擦一次,直到把山擦平,一劫波還未過完!這個數字實際上接近於無窮大。
印度古代經典經常出現超大數字,如億,百億等,實在沒辦法表達,就說"如恆河之沙"。另
一方面,印度在表示短、小方面也超越想像。中國人通常用"一眨眼"來表示時間之短,這之
下再無更小單位。"剎那"是我們從佛教中借用的,"一剎那"比"一眨眼"更短。而且,古印度
還把"剎那"再分成若干更短的單位。在現代數學單位未出現之前,印度人的數學思維已達到
如此的地步,實在令人驚嘆。印度人喜歡空想、疏遠客觀自然界的思維特點,還表現在以下
兩方面:第一,認為現實與觀念、事實與想像、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沒有差異。西方人認為
上帝在天堂,中國人認為天堂在地上,而印度人認為,"終級真理"進化論在過去、現在或未
來,都存在於宇宙的每個角落。
第二、喜愛神話和詩歌,缺乏歷史意識。印度人極喜愛神話和詩歌的表現形式,喜歡把現實
理想化、把歷史人物神化,缺乏可信的歷史記錄。印度的歷史著作和英雄傳奇也要以神話的
方式表達,使人難於分辨哪些是歷史事實,哪些屬於理想和想像。這一點與中國人正相
反。中國人的神話是有限的,在歷史著作方面卻是很出色的,但在神話方面比起印度人來卻
有些遜色。

5. 中國人與印度人有什麼不一樣

印度和中國相鄰,卻又被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隔開,中國人的想法和做法與我們大不相同。如果我們想超越這些限制,就必須要了解中國豐富的傳統和文化。

中國人與我們有許多共同之處:敬重長者和權威,重視學習,熱情好客,看重家庭生活以及男性享有優越地位。而我們雙方的差別則可以歸結為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人生觀:中國人是「現世主義者」,而印度人是「來世主義者」。我們關心的是來世,因為它會支配我們現在的生活。這種觀念導致印度人對目前的生活趨向於否定和悲觀。

中國人只相信今生今世。在他們看來,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生活的目的所在。由於在他們眼中只有「今世」,中國人願意盡力過好每一天,讓自己過得平和、舒適和富足。他們更願意麵對現實,做實用主義者。

印度人相信宗教,並幻化了諸多神靈以供敬仰。敬神是出於畏懼,或想得到切實的好處(發財、陞官、得子)。印度人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取悅神靈,並創造出天堂和地獄等概念及作孽和積德等觀念。

雖然佛教試圖將許多印度教的教義傳入中國,但中國人依然不像我們這樣來看待作孽與積德。佛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都曾傳入過中國,但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仍顯得不冷不熱並帶有功利主義色彩。

印度人為自己只注重精神世界而自豪,因此他們信仰精神與靈魂。中國人卻要和精神、物質兩個世界打交道。對印度人來說,精神世界比物質世界重要,內容比形式重要,意願比表達重要。對中國人來說,形式和表達則比精神和意願更重要。

6. 中國與印度的異同有哪些

1:歷史發展:中國大部分時間是大一統。而印度在歷史上多數時間是被別的民族統治。多次亡國。

2:人口。兩國人口都很多。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而印度年輕人的比重在上升。印度是精英教育,極少數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文盲率高。預期壽命低。

3:人種:中國是黃種人,印度是黑種人。

4:面積:印度的國土面積大約為中國的三分之一。但可耕地面積比中國多。

5:社會性質:中國漢族為主體,大約占總人口的88%,印度以印度斯坦族為主體,大約佔46%。印度的民族比中國多。中國基本不信教,印度信仰印度教。印度的種姓制度對社會影響仍然深遠。印度民族矛盾(因為不同民族人口差不多,所以斗爭也激烈),宗教矛盾(印度宗教很多),社會矛盾很多。不同點是印度實行普選制度,中國一黨專制,印度賄選很嚴重。相同點是印度和中國官場都很腐敗。印度還多有黨派爭端,互相詆毀。以及其他。

6:經濟發展水平:中國的經濟總量為印度的三倍。中國以製造業為主,印度以服務業為主。(因為印度工業不強,所以比重低)。因為印度工業不強,所以不論輕工業的紡織服裝,重工業的機械製造(甚至武器製造)航空航天都比中國差。印度引以為豪的是他的軟體外包行業,因為印度國內落後,國內需求少,只能出口。中國雖然軟體行業超過印度,但中國軟體主要供應國內,印度主要供應國外。印度雖然可耕地面積比中國多,但糧食產量比中國低。

7. 美國網友熱議:印度人和中國人有何不同,誰更成功

外國網友在美國論壇上發帖: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他們誰更成功?誰更優秀?

印度人是一群人、一堆人,而並非一個文明!我認為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並沒有傳承關系!古印度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湮滅!現在的印度是英國人用武力強行捏到一起的一堆碎石,雜亂、糟糕透頂!如果沒有英國殖民,現在的印度會像歐洲那樣,由有很多國家組成,雖然文化相近,卻也爭吵不休。爭吵和斗爭,貫穿印度人的一生!我最欣賞印度人的一點是:「自信!沒來由的自信!」

8. 中國和印度文化的不同

中國的文化里,一直繼承和發揚著儒家、道家、佛家的傳統思想,尊崇綱常倫理,講求道義忠孝,這些傳統的文化雖然在今天的現代社會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和詮釋,但仍然居於主要趨勢不可動搖。中國文化講求「天人合一」;中國文化注重現世今生;中國文化追求同化。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國家,這種國情使印度傳統文化具有復雜的民族特性與宗教差異。其中包括慣於爭鳴的精神,容忍異端的理念,立足世俗的思考,質疑一切的觀念,等等。提到印度,我們腦海中最先閃現的是它的宗教和民主,還有印度人虔誠的信仰和包容的胸襟。印度文化講求「梵我同一」;印度文化注重宗教信仰;印度文化追求包容。

9. 印度和中國有多大區別

印度和中國的區別很大,印度窮人更多,中國窮人相對少一些,印度科技不發達,很多東西需要進口,中國科技技術發達,可以自給自足,印度地域小,人口密度大,中國地域遼闊,人口密度小。

10. 印度與中國的差距在哪裡

印度最富裕的城市是孟買,這座城市在印度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上海。上海是中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孟買則是印度的經濟和貿易中心。截至2015年,孟買人口總數已達到2104萬人。印度儲備銀行、孟買證券交易所、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和許多印度公司的總部都位於孟買。圖為孟買的城市建築。除了經濟外,孟買的娛樂產業也很發達,寶萊塢就位於孟買。寶萊塢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之一,擁有數億觀眾。圖為寶萊塢電影劇照。不過,孟買的房價和物價非常高,交通也很擁堵,窮人很難在孟買生存下去。此外,孟買貧富差距巨大,圖為孟買的貧民窟。按照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余額計算,中國最富有的城市是北京。盡管北京不算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但北京的有錢人很多,經濟實力同樣不容小覷。和孟買一樣,北京的娛樂產業也很發達,一些知名的文化傳媒公司都把總部設在了北京。當然,北京的房價已經漲至歷史高位,讓百姓感到很難受。

閱讀全文

與印度與中國人有哪些不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5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7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0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3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