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人去過印度雷多嗎怎麼樣
一、概況
雷多,英文名為Ledo,中文譯名又稱「利多」、「萊多」。位於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地理坐標為(北緯27.29°,東經95.68°)。雷多是印度跟緬甸的邊界城,是印度往緬甸、東南亞及中國的必經之路。該地為重要貨物集散處,外國商人極多。
二、歷史
默默無聞 在二戰盟軍到來前,雷多隻有一個茶葉種植園,一個煤礦和一個磚窯。除了茂密的叢林,偶爾有一些土著村莊,僅僅只有最原始的狩獵土著納加人和走私玉石的商人來過這里。 繁榮一時 二戰期間,由於雷多地處防衛日軍入侵英屬印度的戰略要地、駝峰航線的起點之一和史迪威公路的起點,並有大量的盟軍(包括中國駐印軍、美軍和英軍)駐扎在此,雷多繁榮一時。 盟軍的駐地之一 二戰時孫立人領導的中國遠征軍新38師,以及後來繞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師近三千人因為作戰失利退入英屬印度,到達印度東北部。盟軍在雷多駐扎了大量軍隊防止日本入侵英屬印度。 史迪威公路起點 在日本切斷了中國獲得盟國支援的唯一通道滇緬公路後,盟軍開辟了舉世聞名的駝峰航線和修築了意義重大的史迪威公路(即中印公路)。而雷多是史迪威公路的起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現在,在雷多小鎮郊區,有一塊巨大的牌子,這里就是史迪威公路「零公里」處。牌子上面用英文寫著:Stilwell Road,Rejuvenate our lifeline,Revitalize our relationship,Reach out beyond the borders。(史迪威公路,為了使我們的生命線煥發青春,為了使我們的對外關系煥發青春,到邊境去!) 當年,這里也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史迪威/雷多公路零公里。它呼喚著從藍姆迦出來的士兵報仇雪恨,打回老家去! 雷多位於史迪威公路的起點
中國駐印軍反攻起點 撤退到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在經過兩年的訓練後,6萬中國駐印軍士兵與2.5萬美國工兵於1943年10月從雷多開始了通往中國的漫漫征程,他們一邊殲滅日軍,一邊修築史迪威公路。最終,中國駐印軍與盟軍一起打敗了日本,取得了中緬印戰區的全面勝利,成功返回國內。 這一切,都使得雷多走向繁榮。 走向衰落 二戰結束後,隨著盟軍的離去和史迪威公路的荒廢,雷多逐漸衰落,又回到了盟軍到來前的狀態。 此後的六十年中,雷多如同一座死城,牛群在空盪盪的公路上悠閑地散步,小販靠在用柚木竹篾和鐵皮油毛氈搭建的搖搖晃晃的路邊小店裡呼呼大睡;用當年中印油管的鋼管和米軌鐵軌做的電線桿也歪歪倒倒。 再次繁榮 隨著中國、緬甸和印度近年來准備重修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雷多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再次繁榮起來。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印關系的改善及經濟聯系的加強,修復史迪威公路的必要性日益增大。中國方面經過考察研究,決定先期修通騰沖至密支那200公里的道路,隨後再從密支那往印度邊境修,與印方修築的公路對接,全線復活「史迪威公路」。 雷多再次處在了中印之間的重要橋頭堡上。只要史迪威公路再次打通,雷多將迎來再一次的繁榮。
三、雷多附近的中國遠征軍墓地
位於雷多小鎮旁邊的瑪格利特(Margherit)鎮郊區的史迪威公路邊上有一塊雜草叢生的中國遠征軍墓地。資料記載,當年美軍第二十總醫院就駐扎這里,有大量的中國傷病員坐著飛機從緬甸前線來到這里,有些搶救無效的官兵就地掩埋。這里是2008年首次由雲南省貿促會在當地人的帶領下,第一次發現的另外一座被荒棄的中國軍人的墓地。當時他們為找到自己戰士墓地而高興,也為此地無人照料而悲傷。隨即他們拼湊出1800多美金交給隨行的當地政府官員,懇切希望他們好生善待我們的士兵。現在,當我們撥開茂密的雜草,我們還能看到排列整整齊齊的水泥板掩蓋的墓穴,其中有的石碑上還刻著中文。 墓地殘破不堪,但是沒有受到任何的破壞。盡管四周都是農田和村莊,但是當地的農民並沒有侵佔這塊已經荒棄了多年的無人管理的墓地。墓地除了自然的坍塌風化,也沒有任何人為破壞的痕跡。 位於雷多附近一座石油城迪格包艾(Digboi) 還有一座英軍墓地。這里人工鋪設的草坪非常漂亮,烈士簇擁在鮮花叢中如同一座公園,士兵有英國人,郭爾卡人和印度人,有專人住在墓園內負責看守。每一塊墓碑上陣亡官兵的名字,籍貫、年齡、單位、陣亡時間都寫得清清楚楚,而且還有一句祝福的話。
②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都瞧不起印度美食
大家每次說起印度都會想到兩個字「奇葩」,身上無時無刻透漏著神奇且神秘的色彩。印度人喜歡吃咖喱,咖喱就是用蔬菜、肉塊等切碎後放在一起煮然後加入咖喱粉或咖喱塊,直至煮到糊狀的食物。
印度人吃的大都是這樣賣相的食物,並且是將這種糊糊澆到米飯上一起食用。為什麼印度人喜歡吃這種菜做成糊糊呢?
1.歷史彌留 印度在古代是一個倒賣香料的國家,從本國、中國或其他國家進口香料然後再賣給歐洲人獲得了大量利潤,很早就對香料有一種痴迷。這些香料觸動了印度人的舌尖,同時還具有許多好功效。然而將這些香料的味道發揮至極致的就是將食材煮至熟爛,再加入各種香料混合燉煮。許多人認為,印度人的口味都偏重,製作食物往往看不到食材原本的樣子,他們彷彿吃進去的就是各種香料,然而食物本身只是陪襯品。而把各類食材煮成糊糊,讓香料之魂完全融入食材的靈魂,讓每一口進食都充滿香料的美味。因此印度人的餐桌上,從香料進入他們的生活起,糊糊也進入了他們的生活。
2. 民俗文化 印度人喜歡用手直接捻取食物,不論大人還是小孩,一定是要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送食物、餐具等,也必須用右手。在他們看來,右手是最干凈的,而左手是最臟的。所以他們進食時會用干凈的右手去觸碰食品,這如同時對神靈的敬畏,唯有親手觸摸食物,嗅聞食材的滋味,揉捏食品並且感受它的溫度,才能夠咀嚼到食品最最真實的感覺。使用刀叉,阻礙了食物傳達出快感。用手更利於菜品與米飯的混合,還能感受溫度,以免送入口中燙傷口舌。正是糊狀的食物滿足了他們在對神明和在觸感和味覺的上的追求。
3.氣候原因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達22度以上。炎熱的天造成了大部分的新鮮食物不利於長時間的保存。印度大部分家庭中沒有冰箱,所以將新鮮的食材加入大量的香料做成糊糊起到腌制的作用,也更利於放置和儲存。另外,印度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炎熱,雨季降水量巨大,而且印度具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耕地,主要種植的就是水稻。因為受到日照時間影響,位於赤道附近的印度種植的大米成熟的速度快,一年能夠達到兩熟或者三熟,生長周期很快。所以印度大米的又細又長,就是我們所稱的秈米。這種米飯煮熟之後沒有什麼粘性,而且口感干松,沒有那麼香甜軟糯,而是粒粒分明。所以印度人將食物製成粘稠的糊糊狀與米飯一同進食大大增加了米飯的香味和口感。同時糊糊也使鬆散的米飯更容易送入口中。
4.生活現狀 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大米出口的國家,但是印度大米年產量較低,及時擁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耕地和長時間的日照時間。但由於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印度雨季短暫,極旱極澇頻發,糧 食收成受到影響。而其中十分之一用於出口。印度人口眾多,人口增長率高於中國,而地少人多。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嚴重影響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印度國內仍有超過兩億的人口處於飢餓的狀態。印度達哈維貧民窟,是目前世界第二、亞洲最大的貧民窟。面積僅1,75平方公里,居民人數就達百萬。就在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不充足的環境下。將食物做成稀狀的糊糊更能節約成本,同時也能夠滿足更多人的胃口。即使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印度人也成品嘗到美味的香料食物。無論哪個國家或哪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但都體現了民族的文化與智慧,大都「因地制宜」,且具有別樣的意味,耐人尋味。我們對此應保持尊重理解的態度,去感受他國的不一樣的文化風情與文化韻味。
③ 印度有多少猶太人
印度猶太人(20世紀上半葉末期超過3萬)由3種基本的人種語言學集團組成,它們之間的區別不僅表現在歷史、口語語言、宗教儀式上,而且表現在社會經濟水準上。在孟買及其郊區集中居住著「以色列之子」(1947年約2.4萬人);在科欽等地居住著科欽猶太人(1948年約0.25萬人);在孟買、加爾各答和浦那居住著所謂巴格達猶太人(1948年約0.6萬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主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數不多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從歐洲國家移居到印度(1944—1945年期間這些移民的數目超過1千)。戰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重返歐洲。
1920年,印度成立了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它積極開展活動,參加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1930—1951年印度出版猶太月刊。在猶太復國主義小組的幫助下,建立了青年組織瑪喀比和波音(後者後來改名為阿奇巴之子)。1947年印度獨立後,猶太人的經濟活動萎縮,原因是殖民當局的活動停止了,而印度猶太經濟的上層人士與它有密切聯系。更主要的是「印度化」政策,部分的出口壟斷和進口限制。以色列建國後,大批印度猶太人移居以色列,他們在以色列建立了若干定居點。迄至1985年,約2.5萬印度猶太人移居以色列。現在,「以色列之子」的絕大部分成員和科欽猶太人居住在以色列。數千名猶太移民去了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1982年年底,印度猶太人為4300。他們中大部分人生活在孟買。1971年12月印巴戰爭時,東線司令部參謀長詹科布少將是巴格達猶太人。
④ 世界白種人的總數量包括印度人的13億人口嗎
印度人不能全算白種人,高種姓是白種人的雅利安人,人口數量更多的低種姓的棕色人種和部分黑色人種、黃色人種,世界白種人數量統計到底包括多少印度人很難說.....只說了個總量沒說具體分布。
⑤ 洞朗地區有多少印度人進入我國境內
八月二號,外交部公布三哥非法入侵我領土事實,截至七月底,三哥仍有40多人和一台推土機在我境內非法滯留。
三哥,還是老老實實的退出我方領土,不然越托到後面,那就有意思了。
⑥ 上海的日本人,韓國人,美國人,英國人,澳大利亞人,法國人,印度人 分別是多少
名字不一樣。
⑦ 外國人為什麼喜歡看中國的網路小說
中國的網路小說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越來越大,有很多國外友人每天追讀中國網路小說的翻譯版,《盤龍》《青雲志》《我欲封天》等小說都有一大批國外粉絲。那麼外國人為什麼喜歡看中國的網路小說呢?最近youtube上一位美國大叔向他的朋友們「安利」中國網路小說的視頻中,列出了他喜歡看中國網路小說的五大原因,解答了這個問題!
視頻原標題:TOP 5 REASONS TO READ CHINESE WEBNOVELS
原作者:Level5Nerd
嗨,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下閱讀中國網路小說的五大原因!
我很愛中國的網路小說,我知道,這很不一樣,不是么?當我跟別人談論到我對中國網路小說的興趣時,他們會很驚奇,像我跟他們呼吸著不同的空氣似的看待我。我認為這些網路小說很棒,更多的西方人需要了解並進入到他們錯過的這場奇妙冒險之旅中。
在這個視頻中,我會帶大家一起回顧我最喜歡網路小說的五大原因。你可以據此作為了解中國網路小說的起點並開始你的發現之旅。
首先,我所說的這種獨特的網路小說包括武俠,仙俠和玄幻。
我知道我的發音可能很糟糕,但是也基本正確。(譯者註:我覺得發音已經足夠標准了??)
通過一些很棒的給出網路小說具體細節解釋的網站,我們可以了解到,武俠是關於一些普通人擁有武術技巧和超能力的故事;仙俠則是更具魔法更加側重於道教的一種武俠小說;玄幻更像是混合較多西方元素而有較少中國傳統道教元素的一種仙俠小說。
這些網路小說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篇幅很長,總計幾百萬字的幾千個章節實屬正常。
現在開始給大家分享我心中閱讀中國網路小說的五大原因。
第一,史詩級的敘事脈絡。
小說通常講述主角從默默無聞到成長為擁有改變宇宙能力的大人物的故事,這個成長過程通常需要很長的體現過程,不局限於某個章節或者系列,甚至獨立於整部小說之外。
第二,不可思議的武打鏡頭。
這是我喜歡網路小說的原因之二。故事中的主角通常為了他們自己、家人或者是朋友而登上巔峰,而不斷地戰斗。不論你喜歡哪一種類型的英雄,你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實例。
第三,也是令我最痴迷的原因,就是主角身上在西方文化中並不常見的獨特個性。
他們也會在故事中塑造經典的反面角色和惡棍形象,看到這些在西方文化中並不常見的角色類型確實非常讓人耳目一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能了解到是哪些因素促使主角成長為一個英雄。
第四個原因,不同的文化。
去閱讀一個描述中國文化自身的小說是很奇妙的,這跟那些來自其他國家面向西方消費者而寫的小說不同,跟中國本土的網路小說相比,這些由中國、韓國、日本等作家寫出的經由粉絲翻譯後傳入歐洲或美國的小說都缺少了文學性。從中國的網路小說中,我們可以驚奇地發現他們不同的語言和思考模式,以及背後隱喻的歷史故事。我想說我真的十分陶醉於我目前所學到和了解到的每一個故事裡。
第五個原因,最後但並非是最不重要的就是幽默。
我說不清有多少次試著將中國這些網路小說中的笑點跟哪些沒讀過他們的人解釋,但那確實很難解釋得通。然而很酷的一件事情就是,當你真正讀過一段時間之後,你真的會發現許多非常有趣和輕松的地方,尤其在你了解中國的文化和傳統語言之後,你才能發現那些需要深入理解的潛在笑點。他們真的非常有趣,而且明顯跟美國名人秀、歐洲的小說有很大不同。
好了各位,這就是我推薦大家閱讀中國網路小說的五大原因。
――
針對這位大叔列出的「喜歡看中國網路小說的五大原因」,國內網友又是怎麼評論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哦兜兜耗油跟:我也說一下為什麼我喜歡看中國小說,第一,因為我看不懂英文,第二,我看不懂日文,第三,我看不懂韓文,第四,我只看得懂中文。
古斯塔夫:我現在很佩服這種能對和自己文化完全不同的文明文學能產生興趣的人,因為我只有很小的時候看過一本講解古代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羅馬文明的書,天空之城,木馬屠城,羅馬的起源等等很多歷史都是從那本書上學到的,那時候對異文化很感興趣,但是後來已經很難對異文化感興趣了,現在你讓我看一本西方小說我一頁都看不下去,只能接受中國小說,很奇怪,所以我很佩服這種能對異文化產生興趣的人。
飛鳥的游魚:我不喜歡國外小說的原因,是因為我記不住外國人的名字(#--)
開箱go毀我青春:日本輕小說已經在向龍傲天和無腦後宮的方向發展了,起點文學水平領先世界20年
⑧ 油管五常是哪五個國家
油管五常指的是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最有言論戰鬥力的國家網友,分別是指印度、韓國、土耳其、越南、波蘭。其中印度網友自認為印度最有資格加入真·聯合國五常國家,波蘭網友認為波蘭軍力歐洲第一,韓國認為韓國是宇宙國,宇宙第一,越南認為越南超越中國只是時間問題,土耳其認為自己能打敗俄羅斯。正因此,這五個國家被稱為「油管五常」
⑨ 油管五常是什麼梗
指在油管上吵架了印度、韓國、土耳其、波蘭、越南五國網友。
油管五常指的是一個外國視頻網站YouTube(油管)上的以上五國的網友,這五個國家的網友經常在油管上吵架;
五國網友各自都覺得自己扮演的是正義的角色,他們就像是油管上的警察、執法者到處出擊,所以被人稱為「油管五常」。
油管的由來:
2005年情人節,YouTube成立,油管即英文Youtube的諧音,前面的You跟「油」發言相同,tube中文就是管道的意思,所以人們詼諧的稱為油管。
油管由查德·賀利(CHAD HURLEY)、陳士駿(STEVE CHEN)、賈德·卡林姆(JAWED KARIM)等3名PAYPAL前雇員創辦。
失業並負債的陳士駿和賀利在車房構思網上影音共享大計,並找來卡林姆幫忙,YouTube就此誕生。
其創辦原意是為了方便朋友之間分享錄影片段,後來逐漸成為網民的回憶儲存庫和作品發布場所。
⑩ tatiana manaois是誰
地地道道的秘魯國印第安人,父親跟母親都是印度安人跟廣東江門跟廣州混血,已經經過五代人了,所以基本不會中國習俗了。早年在秘魯開中餐館的,在1982年至1992年光輝道路組織反政府十年之久,一家人在內戰期間逃亡美國。1998年政局穩定了,一家人又隨遷會秘魯。目前塔蒂安娜在美國加州發展
Tatiana Manaois,1996年10月22日出生,來自California.獨立歌手,作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