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印度是不是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
不是,古印度西面是阿拉伯帝國,印度實力弱,根本過不去
B. 印度在南亞次大陸那麼猖狂,為什麼沒有統一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舊稱錫蘭,早在中國古代就曾經稱其為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
反而是印度這一稱為被人誤解。印度是地區之名而並不是主權國家之名。因為在歷史上,印度不是統一國家,所以沒有固定的國名。在英國人把大印度地區殖民地化以前,這個地區的政治狀態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從來沒有被徹底統一而成為同一個國家。
實際上是英國奠定了印度的近代版圖,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
印度實際應該成為「印地」自古就存在膚色不同的許多人種、民族、部族和部落。但在古代歷史上,印度地區始終沒有完全統一過,歷史中從來沒有形成行政統一的大帝國或者王朝。19世紀英國殖民者入侵後才統一了印度、巴基斯坦以及阿富汗、尼泊爾,形成一個巨大統一的印度殖民地。
佛教在印度歷史中並沒有占據過宗教的主導地位。佛教創始於尼泊爾。釋迦牟尼佛生前曾經到中印度的恆河地區傳教。但佛教主要流行地區是在北部印度河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爾以及西域(大乘)和東南亞(小乘)。
C. 為什麼印度沒有像中國那樣大統一的局面
一、印度國內民族和宗教問題尖銳
印度在古代僅僅是一個地理名稱,從來不是一個國家的稱呼。在古代歷史中,印度起初和中國差不多,也是很多政權並立的局面。可是中國逐步走向了統一,而印度還是政權並立的局面。這就很有問題了。其實最主要還是宗教和民族矛盾,印度大陸上一直是多個宗教相互影響的局面,印度教、錫克教、佛教、伊斯蘭教相互制約。宗教又影響了正值。不同宗教信仰的地區很難統一和融合。還有就是民族問題,印度全國有100多個民族,民族對立問題至今都沒有解決。由於各個民族沒有共同的歸屬感,向實現統一是十分困難的。這和教化也有關系,在其他國家,不同的民族完全認同一個國家。這就不會出現印度的問題,印度在古代史中一直是多政權並立的情況。
除了宗教和民族問題,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地理。印度中部是印度大平原,但是中南部卻有山脈阻擋,只要南方政權守住這些山口,北方政權想南下十分困難。在印度歷史上,即便是曾經不可一世的莫卧兒帝國,也僅僅統一了印度北部。南方地區始終處於對抗狀態,這樣多原因造成的結果。即使是在統一的北方地區也不太平,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在各地還有部落首領。這些部落首領才是實權人物,至今仍有這樣的情況。從這個情況來看,有點藩鎮割據和部落聯盟的影子。印度多個王朝幾經努力也沒有統一印度大陸,最後這個任務交給了遠道而來的英國人。
二、印度繼承了英國留下來的大批遺產
17世紀初期,英國人開始染指印度。印度的疆域太大,英國人能力有限,因此採取了蠶食政策。到了19世紀中期,英國已經直接控制了印度三分之二的領土,英國國王兼任印度皇帝。其餘的三分之一領土分散在各個土邦的手裡,這些土邦首領根本無力對抗英國。當時的英屬印度比現在的印度大得多,英屬印度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等地。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當時日軍已經佔領了緬甸地區,開始直接威脅印度。英國為了動用印度的人力物力對抗德意日,英國首相丘吉爾表示:「在戰爭結束的適當時刻,還給印度自由。」那時印度正在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領導者是甘地、尼赫魯等人,他們正在努力擺脫英國的統治。
D. 為什麼西方會出現上千年的大帝國,而中國的大帝國只有多則三四百年
其次就是印度,也不是西方的,印度史就是一部奇葩戰亂史,不知道多少種族在那打來打去,統治者多的不知道有多少,和千年王朝也不沾邊。真正的歷史悠久的,還是我大中華,有文獻記載,有文物可考的王朝已經兩千多年,其中南北宋320年是巔峰,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王朝了。兩千多年來,也有過幾個異族統治期,但就文化層次而言,他們全都融入進了我們漢文化,最終和諧發展,而漢族,雖然短暫退出過統治階級,卻一直走到了今天,並且將漢文化發揚光大。從這個角度看,我大中華就是最長的王朝。
E. 古印度王朝更替過程是怎樣的
阿育王死後,孔雀帝國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境地。他的一個兒子在西北地區割地自據,一些原先被征服的國家和部族紛紛獨立。大約在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國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篡奪王位,推翻了孔雀王朝。孔雀帝國衰亡後,印度次大陸進入一個王朝更迭和小國割據的分裂時期。
普沙密多羅?巽伽(約公元前187年~前151年在位)推翻孔雀王朝後,建立巽伽王朝(公元前185年~前75年在位)。普沙密多羅出身於烏賈因地區的一個婆羅門家族。他擔任孔雀帝國大臣時,曾率軍擊退入侵的大夏國希臘人,立下赫赫戰功,享有較高的聲望。他奪取王位後,曾一度企圖恢復孔雀帝國往昔的勢力范圍,他先後出兵德干高原南部,征戰羯陵迦,抗擊大夏國希臘人的入侵。在普沙密多羅的努力爭戰下,王朝的版圖南至達納馬達河,旁遮普地區的賈蘭達爾和錫亞爾科特也可能被巽伽王朝所控制。但巽伽王朝的強盛只是曇花一現,時間不是很長。普沙密多羅死後,這個王朝也隨之逐漸衰落了。
巽伽王朝的終結戲劇性地同孔雀王朝相雷同,約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大臣蘇迪?甘華篡奪王位,建立甘華王朝(約公元前75~前30年)。據說,他利用一個女奴假扮成王後,殺死巽伽王朝末王而奪取了王位。甘華王朝領土僅限於摩揭陀地區,是一個很小的王朝。這個王朝後來被安度羅王國武力征服。
安度羅王國興起於德干高原東部哥達瓦里河和克里希納河下游地區,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這個王國是薩達瓦哈拉部族建立的,這個部族大概起源於雅利安人與土著居民的混種。孔雀帝國時期,這個部族是很有名的,阿育王的銘文多次提到。孔雀帝國衰落時,薩達瓦哈拉部族割地自據,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約公元前1世紀薩達加尼王在位時,安度羅王國已相當強盛。他出兵攻滅甘華王朝,入侵羯陵加和南方其他一些地區,號稱「南方各地之主」。薩達加尼死後,安度羅國力逐漸衰敗,又遭到外族塞人的進攻,被迫退居德干高原的東南部。直至公元2世紀上半葉,喬達米普特拉王及其子瓦西什提普特拉統治時,安度羅才重新崛起。喬達米普特拉的銘文提到,他「趕走了塞人、耶般那人和帕拉華人」。在安度羅最鼎盛時期,它的統治范圍包括德干高原大部、西海岸地區、南方的克里西拉河三角州一帶,又形成為南印度的一大強國。約公元3世紀,安度羅發生分裂,逐漸走向衰亡。
在南部印度,羯陵伽也是一個重要的國家。孔雀王朝後期,羯陵伽重新獨立。卡羅維拉王(約公元前1世紀)統治時,國力較為強盛。他多次對外征戰,擊敗了大夏希臘人,入侵恆河流域,佔領王舍城,橫掃大陸南端的潘地亞國,擴大了羯陵伽的勢力范圍。
南印度的南端還有一些獨立的國家,比較重要的有朱達、潘地亞、哲羅等。這幾個國家是古代泰米爾人建立的。泰米爾人是印度次大陸土著居民的一支達羅毗荼人的後裔。雅利安人入侵後,一部分達羅毗荼人被征服,一部分遷居偏遠山區和南印度的一些地方。這幾個國家雖然規模不大,但經濟比較發達,尤其是海外貿易繁榮,與兩河流域、西方等地區的貿易往來頻繁。與此同時,各小國之間為了擴大各國的勢力范圍,也經常發生戰爭,對於古印度文明來說,這是一段集發展融洽、沖突於一身的歷史。
公元1世紀,中亞的貴霜王朝興起,在它的征戰下,印度西北部成為貴霜的管轄范圍,而貴霜也因此成了一個橫貫中亞和南亞的大帝國。在它的極盛時期,疆土西起伊朗東部,東至恆河中游和貝拿勒斯,北至阿姆河、錫爾河和今天中國新疆的和田,南部到達納馬達河,佔有中亞和北印度大部分地區,成為當時與羅馬、安息、東漢並駕齊驅的四大帝國之一,它的繁榮標志著古印度史上第三次文明高潮的到來。
孔雀王朝解體後,印度西北部先後被希臘人和中亞的游牧民族所統治。而在中亞興起的匈奴人,迫使大月氏人西遷,一支大月氏人佔領巴立特里亞。他們當中強大的部落貴霜統一了五部落,開始征服周圍地區,大有形成一個中亞大國之勢。公元50年,部落首領丘鳩闕率眾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又成功佔領阿富汗大部和印度犍陀羅地區,建立貴霜帝國(約公元78~241年)。此後閻膏珍王繼續著擴大領土的事業,他先滅了旁遮普的沙卡,進而向恆河流域進發,攻佔拘彌、瓦拉納西,這時,貴霜政治中心移到南亞,閻膏珍遷都至普魯沙普羅。到迦尼色迦統治時,帝國疆域更加廣闊。
貴霜人佔領印度河—恆河流域後,為古印度文明所同化,並且繼承和發展了古印度文明。在統一的政治形勢下,印度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有利的發展機會,其中主要是工商業的發展與海外貿易的繁榮。經濟發展使財大氣粗的貴霜帝國興建了許多新興的城市,如布羅奇、蘇爾帕拉卡、阿里卡梅杜等。
貴霜王國在迦尼色迦時代,迦尼色迦王篤信佛教,所以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伽尼色迦提倡佛教並廣造佛寺和佛塔,雖然花費巨額錢財,這些都是當時廣大印度勞動人民的血汗,但從人類文明這個角度來看,它給後人留下一筆寶貴遺產。由於當時佛教在印度盛行,使佛教具有極強的輻射力,這個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然後由中國傳入朝鮮,由朝鮮再傳入日本,使佛教成為典型的東方宗教。
迦尼色伽死後不久,貴霜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弱,逐漸分裂為一些小的王國。3世紀時,薩珊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向中亞和西北印度擴張。至4世紀,笈多王朝在北印度興起,滅亡了西北印度的貴霜人的小王國。中亞地區的貴霜小王國,在5世紀時被咴人所滅。總的來說,貴霜帝國的統治,對印度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公元4世紀初,以恆河中游一帶為中心,又有一個新的帝國出現,這就是笈多帝國。笈多帝國的建立結束了當時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割據混亂的局面,使這些地區重歸統一的政治統治下。這個王朝曾有過三位才智超群的君主,使印度的古典文化進入了一個全面繁榮的階段。
笈多王朝的建立者是旃多羅?笈多一世。他於公元319年繼承了王位,並開始了他勢力擴張的征程,他在位期間,疆域包括比哈爾大部分和孟加拉部分,大致相當於孔雀帝國瓦解後的摩揭陀國領土。這片地區成了笈多帝國的核心區域。旃多羅?笈多自稱王中之王。
公元335年,笈多一世指定兒子沙摩多羅?笈多為繼承人,而後隱居死去。沙摩多羅?笈多即位後,把對外征服推進到一個新階段。沙摩多羅?芨多在位期間帝國疆域得到很大擴展。王朝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有很大發展,歷史上有「健日王」的美稱。
沙摩多羅?笈多的兒子旃多羅?笈多二世(375~415年在位)統治時期,笈多帝國進一步向南擴張。此時的笈多帝國政局穩定,貿易繁榮,文化發展。旃多羅?笈多二世又給自己加了個「超日王」的雅號。
旃多羅?笈多二世去世後,其子鳩摩羅?笈多繼位,帝國繼續保持和平繁榮局面。到斯坎達?笈多統治時(455~467年),佔領了巴克特利亞的白匈奴人從西北部入侵印度河流域。
笈多王朝時期,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達到鼎盛,被譽為古印度文明的「黃金時代」。其中尤以佛教藝術著稱,那時名作迭出,流派紛呈。這個時期的建築、雕刻、繪畫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是古印度古典藝術的頂峰。
公元5世紀以後,中亞民族匈奴人入侵,笈多王朝的各屬國紛紛獨立。笈多王朝的衰落,標志著古印度史的結束。
F. 與印度孔雀王朝同時存在的大帝國(世界范圍內)有哪些。
第一個號稱統一了全印度次大陸的王朝是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其實也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南部仍有諸多小王國未歸在帝國的版圖內)建立的摩揭陀帝國。
到了旃陀羅笈多的孫子阿育王時代,孔雀王朝達到鼎盛。他即位8年後,征服了東南海岸的羯陵伽國,此時帝國的版圖幾乎包括除泰米爾地區的整個印度和阿富汗的相當大一部分。
孔雀王朝以其空前強大的國家權力,完成了多項重要的事業。例如,旃陀羅笈多在全印度修建了發達的道路系統。道路設有驛站,每隔半里建一立柱作標記。阿育王時代又在各條道路兩旁植樹,隔約三里挖一口井,設立行人休息的處所。在主幹道的交叉點附近,設立國家糧倉和倉庫,供緊急時候使用。此外,為了提高農業產量,帝國還在各地修建了運河和蓄水池,建立了較完善的灌溉體系。為了向民眾貫徹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所統治范圍內各地樹起許多石柱,刻上詔文,表明自己的決心,希望獲得人民的支持。這些詔文是用多種文字寫成的,被稱為「阿育王詔敕」。
而公元前232年阿育王死後摩揭陀帝國即發生分裂,一些地區被來自北方的「大夏國」侵佔——公元1世紀下半葉,西北印度和北印度的局勢再次發生變化——一個大帝國出現了——它就是和羅馬帝國、安息帝國(今波斯、伊朗)、大漢帝國(這個不用說了吧?)並稱為「英雄時代」的四大帝國的——貴霜帝國!
貴霜人原是一個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的游牧民族,在中國的古籍上稱為「大月氏(還記得漢武帝曾經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系大月氏夾擊匈奴的事嗎?),自從他們被烏孫人擊敗後(公元前176年前後),就開始向南遷移到大夏(今阿富汗)境內,征服大夏國後進而向南、向東挺進。
「大月氏」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國在印度的殘部,其後,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連「大月氏」的首都也從中亞遷到了「富樓沙」(今印度白沙瓦)——最後,他們建立了個囊括北印度和中亞西亞地區的貴霜帝國!
G. 印度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為什麼還自稱是大國
印度人確實普遍認為自己是大國。這種民族自豪感,其實和印度教、印度的歷史有很大關系。
印度這塊土地確實是建立超級大國的坯子,
但不是孕育大國的坯子,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美國,不知道大家能否理解。美國的成功,不是那塊土地原生孕育文明的結果,而是英國資本主義在北美大陸實踐的結果。如果把印度的十三億人請走,換上相同數量的中國人、日本人、德國人或者英國人,肯定會成為超級大國。為什麼印度人不行?因為印度的歷史文化並不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條件,而且歷史文化慣性太大,在現在的印度建國之前,印度從來不是一個國家概念,是一個純粹的文化范疇,歷史上印度人沒有統一的想法,因為他們從來就不是一個整體
H. 古印度列國時代的興亡過程是怎樣的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的初葉,古印度出現了以城堡為中心建立的國家。到公元前6世紀,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及其周圍地區已經有了20多個國家,其中又以16個大國聞名,從此開始了古印度史上的列國時代。有關列國時代的史料,主要來源於早期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獻。而佛教文獻更為重要些,所以列國時代又被稱為「早期佛教時代」。
約公元前600年,印度次大陸各個部落大部分已經過渡到國家,其中主要的有強大的十六國,佛教文獻習慣地稱為「十六大國」。它們是:鴦伽、摩揭陀、迦屍、居薩羅、跋沙、阿般提、居樓、阿濕波、婆蹉、蘇羅婆、乾陀羅和劍浮沙。其中乾陀羅、劍浮沙在印度河流域上游,婆蹉在拉賈斯坦,阿般提在溫德亞山脈以北,阿濕婆在溫德亞山脈以南,其餘的都在恆河流域。這說明,隨著雅利安人向恆河流域擴張,恆河流域已經取代了印度河流域成為古印度文明主要的活動舞台。十六國是指主要的國家而言,事實上,還有一些小國向國家轉變的部落聯盟存在,如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考利耶國等。所以,十六國只是一個概稱。這些國家都以一個較大城市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版圖包括周圍農村地區,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都屬於區域性國家。
就政體而論,在這些林立的國家中君主制佔大多數,只有少數是共和制。共和制的主要特點是國家首腦經推選產生,重大事務由一個高級會議決定。參加這個會議的成員為剎帝利、婆羅門貴族家族首領。這是貴族共和政治,是一種向君主制轉變的過渡形式。國家機器在逐步發展,部落長老會議和全體成員會議名義上還存在,但已失去作用。軍隊已成為領津貼的常備軍,兵種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象軍。王權神授觀念開始出現,神賦予國家以神性需要婆羅門的中介作用,而婆羅門又需要國王的布施,這就為國王與婆羅門的緊密結合、互相依存提供了新的需要和可能。宗教和行政是分離的,宮廷有主祭司負責祭祀、占卜和充當國王顧問,但他並不是行政官。國王手下有分別管理行政事務和軍事事務的官員。地方行政官有千村長、百村長、十村長,最基層是村。那時國家立法和司法制度初具雛形,舊的平等的部落立法已失去作用,新的法令由國王頒布,由此產生的法令具有最高權威性。婆羅門法學家也開始撰寫建立在種姓制度基礎上的法經法典,逐漸形成在本宗教領域內有影響的宗教法。案件由各級官員審理,國王是最高法官。判案以國王頒布法令為依據,宗教法對判案也有一定作用。
稅收是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稅,稅率一般為總產量的1/6,所以國王又被形象地稱為「六分之一享有者」。已有專門稅收官員收稅,一般由村社長老協助。
在不斷爭戰中,摩揭陀在列國中脫穎而出,逐漸強大起來。至公元前4世紀,整個北部印度幾乎受控於它,至此,摩揭陀成為一個擁有廣闊領土的地域性的霸國。
公元前6世紀,頻毗沙羅王(約公元前544~前493年在位)統治摩竭陀,建都王舍城。頻毗沙羅王所扮演的歷史角色跟中國的秦始皇非常相似,他在經濟上發展農業和鐵礦業,在外交上東聯西並,縱橫捭闔,有統一整個恆河流域的野心。
大約在公元前542年,頻毗沙羅王開始了他的統一進程。為了取得南面的出海口,他選擇鴦伽國為首先消滅的對象。他首先通過聯姻方式與鴦伽國的鄰國結盟,以孤立鴦伽國,切斷它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他接連娶了3個妻子,分別來自強大的居薩羅國、跋沙以及旁遮普,這都是鴦伽國的鄰國。通過聯姻達到政治目的後,見時機成熟,頻毗沙羅王下令大舉進攻鴦伽國的都城昌巴。昌巴是一非常重要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它不僅是恆河下游的重要河港,也是通向南方東海岸的重要港口。頻毗沙羅王如願征服了這個國家,派兒子鎮守。遺憾的是頻毗沙羅王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他的統一大業,就被自己的兒子弒殺了。
公元前493年左右,弒父篡位。有著如同他父親般的野心,他登基後繼續向整個恆河流域擴張。為了推進摩揭陀國的統一霸業,可以說是六親不認,他首先進攻了舅舅統治的居薩羅國,並最終吞並了居薩羅國。爾後又開始進攻另一個有親屬關系的鄰國跋沙,經過16年的艱難戰爭才佔領其都城吠舍厘。還是位極富創造力的有才乾的君主,他結合戰爭中的實際經驗發明了兩種先進武器:一種是能發射碩大石彈的駑炮,一次可殺死百十來人;一種是新式戰車,車上系有可旋轉的釘頭錘,戰車賓士起來有巨大的殺傷力。依靠這兩種新式武器,擊敗了以跋沙為首的聯盟,成為了東部印度的霸主。由於新攻佔的地區都在摩竭陀的北面,加上恆河水運越來越重要,繼承人烏代因此將都城遷到恆河與宋河的匯合口,建立了華氏城。
摩竭陀國在難陀家族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於公元前4世紀最終完成了幾代帝王的夙願,統一了恆河流域,使摩揭陀成為恆河流域真正的霸主。這時的摩揭陀領土包括整個恆河流域和部分中印度,成為印度次大陸第一強國。這時其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以軍事的發展最為突出。摩竭陀國的兵種分工已細化,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水兵,還有勞工、偵探和地方向導輔助。軍隊規模也頗為壯觀,據希臘文獻提到,摩竭陀的難陀王朝末年有步兵20萬,騎兵2萬,戰車2000輛,戰象3000頭。戰車一般是馬拉,也有的是驢拉。步兵穿棉布軍裝,騎兵可能有盔甲,均執有生牛皮做的圓盾、雙刃劍、長弓、鐵鏃竹桿箭。但摩竭陀的末代統治者丹那?難陀是一位十分殘暴的國王。他橫征暴斂,引起各階層人們極大的不滿,所以他的統治並不鞏固。這時,一個叫旃陀羅笈多的人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腐敗的難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
隨著難陀王朝的滅亡,古印度的列國時代由此劃上了句號。隨後孔雀帝國興起,標志著古代印度進入中央集權制大帝國時期。
I. 印度歷史上有幾次大一統的時期
一共三次,分別是孔雀王朝、笈多帝國、莫卧兒帝國
第一次基本統一時期:孔雀王朝(前324年-前188年),創建者旃陀羅笈多。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所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疆域除印度半島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
第二次基本統一時期:笈多帝國(320—500年),是印度人創建的一個大帝國。 中國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求法。其版圖與孔雀王朝相當,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
第三次統一時期:莫卧兒帝國(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英屬印度,莫卧兒王朝滅亡。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
J. 印度古代為什麼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
可能王權不夠強大,再者生產力水平低下,民族構成、宗教派別較復雜,難以形成強大的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