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的洋斯丹丹是什麼

印度的洋斯丹丹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2 21:46:26

Ⅰ 《地理中國》每集知識點是什麼

《地理中國:百年地理大發現》每集知識點:

1、鳥之謎

鳥類的特徵不在於翅膀和飛翔,而是羽毛,自然界中只有鳥類有羽毛;當時沒有鳥類的過渡性化石,鳥類是由其他物種進化而來。

1861年(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的第三年),德國生物學家馮·邁耶在德國索倫霍芬小鎮發現距今1.45億年侏羅紀晚期的始祖鳥化石。

他提出假說,始祖鳥長著翅膀,而且還有羽毛,但是翅膀末端有發達的爪子,長著長長的尾椎骨以及整齊的牙齒,都呈現出爬行動物的特徵,證明這是一隻具有爬行動物特徵的過渡性的鳥。

1868年,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提出鳥類恐龍起源假說,他分析出始祖鳥後腿與獸腳類恐龍後腿有35處相同特徵,但是其他科學家認為這是趨同進化的結果。

2、風吟大漠

地球上約有1/5的陸地是沙漠;1895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從新疆喀什向東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尋找喀拉墩,樓蘭、米蘭、且末、尼雅、丹丹烏里克,喀拉墩,公元七世紀之後就沒有了。

一五計劃修建包蘭鐵路,中間穿過騰格里沙漠,在沙坡頭治理流沙,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撰寫《向沙漠進軍》。

1959年,29歲的朱振達被竺可楨委以重任帶領中國第一支沙漠考察隊隊長。

中國西北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塔克拉瑪干沙漠(世界第一大流動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柴達木沙漠、庫姆塔格沙漠、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

乾旱地區的稱為沙漠,半乾旱地區的稱為沙地;以賀蘭山為界,賀蘭山以西的沙漠面積廣闊,但形成已有已有百萬年的歷史,是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了細潤的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原因;而賀蘭山東部,數百年時間內大片草原變成沙地。

蘇聯專家傳來了草方格沙障,中國改良從5米見方改為1米見方,麥草長度20厘米;草方格內沙子表面出現一層薄薄的殼狀物,麥草腐爛,藍藻結皮的生物土壤結皮,以後會發展成為更加穩定的蘚類結皮,地衣結皮。

3、問天冷暖

19世紀末,阿爾卑斯山上奧地利氣象學家漢恩,提出氣候穩定不變理論,在一定的時間尺度內,氣候是一種穩定不變的常態。

20世紀初,美國人霍普金斯用物候現象,提出了霍氏生物物候定律,北美溫帶區域,維度每向北移動1度,經度向東移動5度,或者海拔上升122米,春季和初夏的物候期將延遲4天,秋季相反。

北美是一個比較標準的大陸,沒有高山峽谷的阻斷,適用霍氏生物物候定律,中國由於佔1/4領土的青藏高原而有改變。

國學功底深厚的竺可楨研究中國古籍上記載的物候現象梳理歷史氣候演變規律,主要是《四庫全書》,匯集了從先秦到清代的歷代主要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分,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負責《四庫全書》在戰爭時期的轉移。

亞洲象,5000年前在燕山(京津冀一代)腳下,3000年前在秦嶺一帶,1500年前在長江中下游一帶,500到1000年前在廣西廣東一代,現今只在雲南邊境有。

4、黃土天書

1870年,寫就了《中國》這部巨著的德國學者李希霍芬在黃土高原上遭遇到沙塵暴,提出「風成假說」。1950年前後,蘇聯學者帕夫林諾夫依據故鄉伏爾加河洪水泛濫的研究經驗,提出黃土高原的「水成假說」。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發建設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劉東生來到黃土高原研究。黃土紅土交替,紅土成因:土壤中的CaCO3隨雨水溶解並在在紅土層下方沉積成鈣結核,俗稱料姜土,相對堅硬,而土壤中的Fe被氧化使得土壤逐漸變成紅色,形成紅土層。

紅土層下半部分由於鈣結核的沉積堅硬結實,成為能抗壓的重要的支架層,建造窯洞時被利用在窯洞的頂部,所以窯洞頂部大多都為紅土層。

黃土各處厚度相同,上下層顆粒大小沒有明顯區別,並沒有洪水沖擊淤積的厚度不一,大塊顆粒在下層的特點,而且太行山上也有黃土存在,所以「水成假說」不對。

劉東生在黃土高原考察了東西走向4條,南北走向6條的10條大剖面,得出黃土顆粒大小區別,並根據黃土帶的方向推斷出風來的方向在西北方,提出了「新風成說」。

紅色土的形成需要充足的雨水,所以推斷紅色土和黃色土的交替可能是沉積層形成時氣候的濕潤程度不同;黃土層中的蝸牛殼是乾冷型的,紅土層中的蝸牛殼是溫暖型的。當時學術界普遍認同第四紀有四次大冰期的觀點,但是黃土層紅土層的交替卻有32層,因此第四紀有32次冷暖交替。

做出黃土高原的岩心的古地磁的磁化率分析,海洋科學家用深海鑽探技術提取海底沉積物的有孔蟲化石並進行氧同位素研究繪制出對應遠古地質時期氣候冷暖變化曲線,與黃土高原岩心古地磁曲線相符,推翻了經典的第四紀四次大冰期學說。

黃土高原、極地冰芯、深海沉積並列成為研究全球氣候變遷的三大支柱。劉東生2002年獲得國際環境科學的諾貝爾獎「泰勒獎」,迄今為止是唯一一個獲得此獎項的中國大陸人。

5、遠古奇花

在地球上迄今為止找不到從無花到有花,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過渡性物種。有花植物化石應該最早出現在熱帶,但是找不到更早的化石,只有一億年的化石。孫革在黑龍江找到了1.25億年的被子植物化石,星學花序。與一位美國學者在以色列找到的化石「以色列古花」相同。

1.25億年前中東和遠東都有相同的植物,植物的傳播需要時間,那麼一定還有更早的被子植物。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克拉西洛夫在蒙古發現了比星學花序早幾百萬年的「古爾萬果」化石可能是被子植物。

古爾萬果的底層也產狼鰭魚,是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最早的真骨魚類,肯定是比星學花序的底層早。遼西也產狼鰭魚,孫革去了遼西,1996年發現了1.3億年前的被子植物化石遼寧古果;而且在地層中發現了古爾萬果是裸子植物。

遼寧古果的莖枝太細,不足以支持沉重的上部分,猜測被子植物起源於水中。2000年在遼西發現了中華古果化石,被子植物,莖枝細弱,葉子細而深裂,根部不發達證明不用很深吸收水,證明了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起源於水中。

6、地心烈焰

世界上四大陸地斷裂帶:東非大裂谷,東亞大裂谷(安徽山東渤海黑龍江西伯利亞),萊茵河裂谷、盆地山嶺省。中國國內活火山很少,近百年只有昆侖山有一次爆發。劉嘉麒師從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寫就了《中國火山》一書。

1997年,劉嘉麒來到雷州半島的廣東湛江湖光岩,湖光岩是一個瑪珥湖,瑪珥式火山噴發是指岩漿上涌的過程中,遇到地下水發生爆炸,巨大的水蒸氣噴出地表,使地面塌陷形成低平火山口,然後逐漸積水所形成的火山湖就是瑪珥湖。

湖光岩的瑪珥湖與德國西部艾菲爾高原的瑪珥湖並成為姊妹湖。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大陸斷裂帶,南起莫三比克中部,在希雷河口分為東西兩支,一路北上刺穿紅海,直到歐亞大陸,長度將近赤道六分之一周長,擁有世界上四大火山帶之一,東非裂谷火山帶。

世界上四大火山帶: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東非裂谷火山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地中海-印度尼西亞火山帶);世界上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劉嘉麒認為東非大裂谷最終將走向平靜,不會繼續裂開。

Ⅱ 六朝時期的海上貿易圖

據史書記載,六朝時,前來廣州與我國通商的國家計有大秦(在今地中海東岸)、天竺(在今南亞次大陸)、師子國(在今斯里蘭卡)、jì@⑨賓(在今克什米爾)、占婆(在今越南中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金鄰(在今泰國)、頓遜(在今馬來半島)、狼牙修(在今馬來半島)、盤盤(在今馬來半島)、丹丹(在今馬來半島)、訶羅單(在今爪哇島)、干陀利(在今蘇門答臘島)、婆利(在今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等十餘國。
六朝時期,廣州對外貿易的發展具有以下有利條件。首先,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改變了海上航路,使廣州得以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埠。漢代,由於造船、航海技術的局限,商船需沿海岸線航行,瀕臨北部灣的徐聞、合浦是當時重要的通商口岸。廣州商船先沿廣東海岸線至徐聞、合浦,再從這兩個港口出海。《漢書·地理志》中明確記載了漢代從徐聞、合浦啟航,沿北部灣折南,經中南半島東岸,穿越馬六甲海峽,入印度洋,而至黃支國(印度東南部)的航線。六朝時期,中外造船技術都有了明顯進步。《太平御覽》卷七百六十九引《南州異物志》記述了海外諸國的造船技術:「外域人名船曰舶,大者長二十餘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閣道,載六七百人,物出萬斛。」萬斛大約相當於千噸。這些海舶航行速度甚為快捷,因其「隨舟大小式作四帆,前後沓載之。有盧頭木,葉如牖,形長丈余,織以為帆。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風吹。風後者激而相射,亦並得風力。若急則隨宜增減之,邪張相取風氣,而無高危之慮。故行不避風激波,所以能疾。」〔1〕 此類四帆之舶的出現大大加快了航行速度。當時,在東南亞地區還出現了七帆船,如果順風航行,一個多月就可扺達大秦(羅馬)。〔2〕六朝時期,中國南方亦製造出了載重千噸的大舶,《荊州記》雲:「湘州七郡,大盤艑之所出,皆受萬斛。」〔3〕東晉,占據廣州的盧循農民起義軍曾作八槽艦「起四層,高十餘丈。」〔4〕六朝時期,中外造船技術有了提高,船舶載重量大,不僅速度快,而且較能扺御海上風浪的襲擊,故能勝任遠洋航行。商船已無需象漢代那樣沿海岸線航行,而開始選擇快捷的航線,即從廣州啟航經西沙群島海域直達東南亞。晉代求法僧人法顯從印度附乘商船回國,其所著《佛國記》提到有商人雲從耶婆提(爪哇或蘇門答臘)「常行時正可五十日便到廣州。」可知晉代從廣州直趨東南亞的航線已經開辟了。1975年,廣東省博物館在西沙群島考古調查中,在西沙北礁發現了南朝時期沉船遺留下來的六耳罐和陶杯,〔5〕證實了商船曾從這一海域通過。�

其次,廣州便利的交通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其作為海外貿易中心的基礎。當時,海外貿易中進口商品都是珍寶奇貨,這些舶來品多不在嶺南地區消費,而要轉運到內地銷售。以絲貨、陶瓷為主的出口商品,其主要產地也不在嶺南,它們多由內地商人販運而來。這就要求作為外貿港口的地區,經濟發展,交通便利,以利於進出口商品在本地銷售和轉運。公元217年,孫權把交州州治從廣信遷到番禺(廣州),此後廣州便成為嶺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自東漢黃巾起義後,北中國陷入連綿不斷的戰亂之中,地處南方邊陲的嶺南則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中原人民開始輾轉南遷,避亂於此。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漢人紛紛南渡,徙居嶺南。縱觀從東漢末年至陳亡的三百多年間,中國北方戰亂頻仍,社會動盪,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六朝時期大量漢人徙居嶺南,他們從經濟相對繁榮的中原居於荒蕪的南陲蠻邦,生存的需要促使他們致力於經濟上的開拓。這樣不僅增加了開發嶺南的勞動力資源,而且還帶來了先進的勞動工具和生產技術,漢人的大量南遷給嶺南提供了一次學習中原文化的機會,廣州經濟正是在這種有利因素下,獲得發展。廣州地處珠江三角洲的北緣,南濱海洋,通過珠江水系,經靈渠道、萌諸嶺道、桂陽道、武水道、大庾嶺道及海上通道與內地進行商業貿易。此為廣州港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再次,南方政權向外發展的需要促進了廣州對外貿易中心的形成。割據江東的孫吳在致力開發東南地區經濟的同時,十分重視向海外發展。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求夷洲及亶州。」〔6〕亶州即呂宋。孫吳時交州刺史呂岱也曾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出使南海諸國。吳國的海上活動,為此後海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東晉、南朝的貴族,生活奢華,喜搜求異國珍寶,但由於偏安江南,與外域通商的西北陸路交通斷絕,於是謀求海上通商之路。《宋書·夷蠻傳》曰:「晉氏南移,河隴[HZ(][XCZ6.tif;%35%35][HZ)]隔,戎夷梗路,外域夭斷。若夫大秦、天竺、迥出西溟,二漢銜役,特艱斯路,而商貨所資,或出交部,汛海陵波,因風遠至。又重峻參差,氏眾非一,殊名詭號,種別類殊,山琛水寶,由茲自出,通犀翠羽之珍,蛇珠火布之異,千名萬品,並世主之所虛心,故舟舶繼路,商使交屬。」反映了南方政權統治者為追求奇珍異寶,不惜遠航海外諸國的情景。廣州的六朝墓葬中,曾出土了大量玻璃、瑪瑙、珊瑚、玳瑁飾品。南京和長江下游的大型墓葬中,也常見有玻璃、瑪瑙、珊瑚、玳瑁飾品以及隨葬所焚熏的雜香。這些都是南方貴族所追求的海外奇珍異寶。�

六朝時期,廣州不僅是全國海上貿易的中心,幷且也是一個國際港口,在國際海上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當時的廣州「舟舶繼路,商使不絕」,〔7〕不僅匯集了南海諸國(東南亞各國)的商使,還有遠至天竺、波斯、阿拉伯、大秦等遠海諸國的商人。�

大秦在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遣使從海道來朝,開始了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三國時,大秦商人秦論於公元226年從海道至交趾。到晉代大秦商使開始在廣州登岸,《藝文類聚》卷八十五載:「大秦國奉獻琛,來經於州,眾寶既麗,火布尤奇。」可見,晉代,大秦和廣州已有了直接的貿易往來。�

在六朝時期的廣州,還可以見到來自阿拉伯的商船。這一地區造船的特點是以椰子或桄榔樹皮搓成的繩子代替鐵釘來縛船。晉代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狀》載其特徵雲:「(桄榔)其皮可作綆,得水則柔韌,胡人以此聯木為舟。」唐劉恂《嶺表録異》中更詳細地記載:「賈人船隻,使桄榔須系縛,以橄欖糖泥之,糖干甚堅,入水如漆也。」日本學者桑原騭藏認為《嶺表録異》中所載的賈人船是阿拉伯船。由此觀之,六朝時期,阿拉伯商船已航至廣州,其造船特點遂為時人所注意而記載之。�

六朝時期,廣州與東南亞各國貿易往來的情況,可從史書中知其大概,據魏晉南北朝諸史記載,南海諸國經廣州來朝貢的次數如下:三國吳1次,東晉9次,宋23次,齊缺載,梁39次,陳14次。來貢諸國有林邑、扶南、占婆、盤盤、丹丹、狼牙修、闍婆、婆利、干陁利、訶羅單、婆皇、獅子國等。其中扶南、占婆在晉至南朝各遣使二十多次。南海諸國遣使朝貢實質上是一種官方貿易形式。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訶羅單國遣使奉表經廣州來朝貢,表中希望能與宋政權遣使以通商貿易,其表曰:「伏原聖王,遠垂覆護,並市易往反,不為禁閉……願敕廣州時遣舶還,不令所在陵奪。願自今後,年年奉使。」〔8〕道出了其遣使朝貢的目的。各國使團中,有的是由商人組成的。如「宋末,扶南王姓忄喬陳如,名闍耶跋摩,遣商貨至廣州。」〔9〕實際上是以官方貿易的形式來廣州通商,對這種以遣使為名來通商貿易的情況,馬端臨就曾指出:「島夷朝貢,不過利於互市賜予,豈真慕義而來?」〔10〕�

海外諸國除了以「遣使齎雜物行廣州貨易」〔11〕的方式來通商貿易外,還有民間商人的貿易。晉代天竺僧人法度,其父為商人,「久停廣州,往來求利」。〔12〕宋蕃僧求那跋摩曾附商人船至廣州。這些都是有明確記載的民間商人。又《梁書·王僧儒傳》曰:「郡(南海郡)常有涼生口及海舶每歲至,外國賈人以通貨易,舊時州郡以半價就市,又買而即賣,其利數倍,歷政以為常。」這些海舶實為外徼人的民間商船,故州郡官吏敢於壟斷舶來品的貿易謀利。《南史·吳平侯景傳》亦雲:「廣州旁海,舊饒,外國舶至,多為刺史所侵。」梁蕭勱出任廣州刺史後,「纖毫不犯」,外國舶遂「歲十餘至」。由此看來,當時來廣州通商的民間商船數量相當可觀。�

六朝時期,中國商使頻繁往來於廣州和海外諸國間,形成「商船遠屆,委輸南海」〔13〕的情景。�

對外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或絲織物為大宗,柯斯馬斯所著的《基督教諸國風土記》一書提到,中國的絲綢等商品首先運到錫蘭,然後再由波斯、阿拉伯、衣索比亞等地商人轉運到波灣斯和紅海。四、五世紀,羅馬帝國上層社會競奢華,對中國絲綢需求量很大,絲綢曾與同等重量的黃金等價。從出土的絲織物來看,四至五世紀羅馬帝國轄下的埃及輸入的中國絲綢明顯增多。考古發現,四世紀埃及卡烏有用中國絲織成的織物;五世紀,埃及更多使用中國絲在當地織成絲織品。〔14〕故此,這條以輸出絲貨為主的海上商道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其起點在廣州,終點遠至北非。�

除絲貨之外,從廣州出口的商品中還有陶瓷以及嶺南的特產肉桂等。�

進口的商品以香料、吉貝、犀角、象牙、琉璃、寶石、珠璣等為主,其中又以香料為大宗。晉、南朝正史中記載從海外諸國輸入的香料有來自林邑、扶南的沉木香,盤盤的沉香,狼牙修的棧香、沉香、婆律香,大秦的鬱金、蘇合,天竺的旃檀。何以中土對外域香料如此需求?究其原因,一是六朝貴族生活的需要,他們以香料熏衣、沐浴、隨葬,或作為中葯使用。二是六朝佛教盛行,焚香供佛需要大量香料,本來嶺南亦有香料出產,但供不應求,且質量不及舶來品。所以在進口商品中,以香料為大宗。由此,「海上絲綢之路」亦有稱為「香料之路」或「香葯之路」的。�

六朝時期對外貿易的發展,使廣州成為一個「蕃舶金珠、犀象、香葯雜產之當,充溢耳目」的商埠。當時的廣州以其內地所罕有的海外奇珍而成為富裕之區,為南方政權所重視,而歷朝到此任職的官吏也多把這片饒沃的南土作為私人財富聚斂之地。晉代嶺南「包山帶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故前後刺史皆多黷貨」。〔15〕南齊時,「在任者常致巨富,世雲『廣州刺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也。」〔16〕南梁廣州對外貿易處於高漲時期,官吏侍機漁利,「外國舶至,多為刺史所侵」,他們「以半價就市,又買而即賣,其利數倍。」〔17〕六朝時期,「籾積王府」的廣州,各種海外奇珍源源不斷輸入朝廷,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之一。孫吳時,統治者就對嶺南採取以奇珍特產代替田戶租賦的賦稅徵收辦法:「田戶之租賦,裁取供辦,貴致遠珍名珠、香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鸚鵡、翡翠、孔雀奇物,充備寶玩,不必仰其賦入,以益中國。」〔18〕各種海外奇珍還作為貢物大量流入京畿。這些物品起了補充國庫的作用,梁蕭勱為廣州刺史,「歲中數獻,軍國所需,相繼不絕。」以至梁武帝感嘆:「朝廷便是更有廣州」。〔19〕陳歐陽頠刺廣州時亦「奉獻珍異,前後委積,頗有助於軍國焉。」〔20〕因此,六朝時期,由於對外貿易的發展,廣州已成為南方政權轄下的一個不可分割的財富之區。�

六朝時期,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或終點,亦即是全國海上貿易的中心和國際貿易港口,為唐宋以後對外貿易的繁盛奠定了堅實基礎。

Ⅲ 印度洋里有什麼動物

任何海洋動物都有可能有啊。。。要知道,世界各大洋之間是相互連通的。。。

印度洋的生物資源主要有各種魚類、軟體動物和海獸。印度洋中年捕魚量約有500萬t,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島沿海捕魚量最大,主要捕撈魚類有:鯖魚、沙丁魚和比目魚,非洲南岸還有金槍魚、飛魚及海龜等。在近南極大陸的海域里,還有鯉鯨、青鯨和豐瓦洛鯨。此外,在波斯灣的巴林群島、阿拉伯海、斯里蘭卡和澳大利亞沿海還盛產珍珠。 印度洋洋底有豐富的礦物資源∶大陸棚(波斯灣、紅海、巴斯海峽、西澳大利亞等海區)的石油和天然氣;澳大利亞西北部的金紅石和鋯石;印度海灘的獨居石;厄加勒斯海岸的金剛石和磷灰結核;紅海海底的鐵、銅、錳等金屬礦藏;洋底的錳結核。魚類以飛魚、鯷、燈籠魚、金槍魚、旗魚、鯊魚等最有名,還有海龜、海牛、鯨、海豚、海豹等。

Ⅳ 俄羅斯東臨什麼洋 西臨什麼海和什麼海

俄羅斯東臨太平洋,西臨波羅的海、黑海

Ⅳ 《海底兩萬里》印度洋

寫出了海底美麗的景色,介紹了印度洋特有的魚類。

Ⅵ 世界的四大洋分別是什麼洋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總稱,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海洋面積為36100萬平方公里,太平洋佔49.8%,大西洋26%,印度洋20%,北冰洋4.2%。世界海洋面積太平洋占將近一半,其他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佔一半。

由於海洋學上發現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於是國際水文地理組織於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成為五大洋中的第五大洋。但在學術界依舊有人認為依據大洋應有其對應的中洋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

四大洋的劃分

1.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分界:德雷克海峽

2.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分界:白令海峽

3.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印度尼西亞群島、托雷斯海峽、巴斯海峽、塔斯馬尼亞島

4.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分界:蘇伊士運河

5.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分界:羅伯遜海峽、格陵蘭海、挪威海

(6)印度的洋斯丹丹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洋的劃分是歷史上的人們逐步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漸漸形成的,它是彼海相望的人類對不甚知道的另一個世界的概括。大致上根據陸地的狹窄處劃分,事實上根本沒有絕對的說走到哪裡「突然」從一個洋走到另一個洋。

像太平洋與大西洋北面就是根據馬六甲海峽實在太狹窄,所以說「斷開了」兩大洋,南面則由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的連線劃定,也不是那麼絕對。大西洋和太平洋南面由於南美洲南部火地島和南極洲之間的狹窄的麥哲倫海峽劃定。 而太平洋和北冰洋自然根據狹窄的白令海峽劃定。

太平洋在國際交通上具有重要意義。有許多條聯系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線經過太平洋;東部的巴拿馬運河和西南部的馬六甲海峽,分別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徑和世界主要航道。

海運航線主要有東亞-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加勒比海、北美東海岸航線,東亞-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沿海航線,東亞-澳大利亞、紐西蘭航線,澳大利亞、紐西蘭-北美東、西海岸航線等。太平洋沿岸有眾多的港口。

縱貫太平洋的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船隻由西向東越過此線,日期減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在太平洋上空開始利用人造通訊衛星進行聯系。

地貌

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海岸線曲折,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印度洋底展布著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東經90°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的主體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故被稱為熱帶海洋。

第四,由於與亞洲大陸的交互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礦藏、天然氣、魚及夏季航道也會出現在北極海。美國、俄國、加拿大、丹麥、挪威均在北極海的不少部分聲稱擁有領土,各國屢就北極控制權發生爭議。但沒有國家可證明其大陸架伸延到北極,國際法規定北極不屬於任何國家。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的洋斯丹丹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7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