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印度的高級種姓有哪些

古印度的高級種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13 09:22:24

①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地位最高的是哪個

婆羅門地位最高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各種姓又派生出許多等級.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消極:種姓之間界限森嚴,互相不能通婚,交往門之不能共食、並坐.
高種姓與低種姓人發生沖突,低種姓人如果用身體某部位對較高種姓人造成傷害,必須斬斷對人造成傷害的身體部位.地位低微的低種姓辱罵高種姓,輕者課以重罰,重者處以酷刑.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高低種姓之間不能同食起居,禁止種姓之間通婚,高級種姓的人與低級種姓的人特別是與賤民通婚,有可能被處以死刑,民眾對此習以為常.
每個種姓內部,有人監督本種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的情況.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淪為賤民.

② 印度都有哪些種姓等級

婆羅門 神職人員
剎帝利 貴族之人
吠舍 普通民眾
首陀羅 奴隸、俘虜

由於雅利安人對達羅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內部貧富分化的結果,在雅利安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森嚴的等級制度,這就是種姓制度。「種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爾那」,就是顏色或品質的意思。因此種姓制度又叫瓦爾那制度。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婆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不同種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賤民,或叫不可接觸者,賤民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最受鄙視。
為了維護種姓制度,婆羅門僧侶宣揚,把人分為四個種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經地義的。在婆羅門的經典《吠陀》中,波羅門把種姓制度的出現用神話來解釋,說原始巨人普魯沙死後,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羅門,用雙手製成了剎帝利,用雙腿製成了吠舍,用雙腳製成了首陀羅。婆羅門僧侶還宣揚:凡是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人,來世才能升為較高種姓,否則,即降為較低種姓。因此,對於廣大勞動者和奴隸來說,應該逆來順受,放棄斗爭,遵守奴隸主階級制定的「達磨」,即所謂的「法」,以免加重來生的災難。
為了維護種姓制度,奴隸主階級還制定了許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傳,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兒子,為了確定人間各種人在社會上的應有次序,確定婆羅門和其他種姓的義務,便制定了這部法典。其實,這只不過是奴隸主用來欺騙勞動人民的謊言。
摩奴法典首先確認婆羅門是人世間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羅只能溫順地為其他種姓服勞役。首陀羅不能積累私人財產,不能對高級種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羅門和剎帝利則有權奪取首陀羅的一切。
為了鎮壓低級種姓吠舍、首陀羅的反抗,摩奴法典還規定了許多殘酷的刑罰。比如,低級種姓的人如果用身體的某一部分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就必須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比如,動手的要斬斷手,動腳的要斬斷腳。
四個等級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規定,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00帕那(銀錢單位)。如果是吠舍罵了,就要罰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羅罵了,就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羅門侮辱剎帝利,只罰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罰款25帕那;侮辱首陀羅罰款12帕那。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或者簡單地凈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還對各個種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煩瑣的規定。比如規定不同種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個房間里,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裡的水。不同種姓的人嚴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種姓的劃分永久化。
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機構,處理有關種姓內部的事務,並監督本種姓的人嚴格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
被開除出種姓的人也成為賤民。賤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與婆羅門接觸,只能從事被認為是最低賤的職業,如抬死屍,清除糞便等。走在路上,賤民要佩帶特殊的標記,口中要不斷發出特殊的聲音,或敲擊某種器物,以提示高級種姓的人及時躲避。婆羅門如果接觸了賤民,則認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後要舉行凈身儀式。

③ 古印度四大種姓是什麼是

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波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④ 古印度四個種姓是怎樣劃分的

在四種姓中婆羅門為最高等的種姓,而婆羅門主要負責祭司事宜,這表明祭司活動對雅利安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且祭司階層在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婆羅門特殊的社會地位我們在吠陀文獻《梨俱吠陀》中也能明顯地感受到,因為那時代的聖歌除了大祭司外,幾乎沒有提到國王的高級官員在民政事務中擔任任何職能。

在古印度人看來,婆羅門祭司掌管著祭祀大禮,是人與神溝通的中介,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具有神的意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古印度社會,婆羅門精通各種知識經典,其職責是教授人們各種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施禮行政和教育等。由此,創造和傳習文化知識都脫離不了婆羅門的領導,自然而然,婆羅門一開始就享有最崇高的社會地位。

僅次於婆羅門的第二種姓是剎帝利,它主要由王族和武士階層演變而來。剎帝利掌握了一部分政治、經濟和軍事實權,且隨著權力的增長,他們也越來越不滿足於屈居於婆羅門之下並時時向婆羅門的無上地位進行挑戰。到了吠陀時代的後期,剎帝利的權威已經超過了婆羅門,吠陀文獻已公開聲稱,剎帝利是最高貴的,僧侶也只不過是國王的侍從。

第三種姓是吠舍,他們是農工商庶民組成的階層,社會地位遠低於兩個高級種姓,而略高於首陀羅種姓。在古印度吠舍被認為是不潔者,凡是手工木匠接觸過的東西會使祭典不潔,獻神的祭品他們是不準接觸的。吠舍往往同首陀羅結合成一個團體,共同抵制來自婆羅門和剎帝利的剝削壓迫。

最低等的第四種姓被稱為首陀羅,意為不可接觸者,光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首陀羅的社會地位是何等的低下,他們是奴隸種姓。首陀羅主要由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組成,隨著雅利安人的不斷爭戰,首陀羅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

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旦確立,就是世襲相傳而不能更改的。種性制度不僅與社會地位有關,而且與經濟狀況、政治權利息息相關,所以說它不僅是階級制度,而且還明顯具有種族隔離的意味。

由於嚴格的種姓制度的隔離,古印度社會中存在許許多多禁忌,這些禁忌是包括婆羅門在內所有的人們都不敢僭越的。如婆羅門所做的食品其他種姓的人都可以吃,但首陀羅做的任何食物,其他種姓的人都不能吃。各種姓也不能合用一口井,他們認為水井會被其他種姓污染。如果首陀羅犯了禁,可能會被痛打或處死,而婆羅門犯了禁也不會好過。在《佛本生經》。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青的婆羅門外出學習,他整整一天糧水未進,又累又餓。後來遇到了一個首陀羅,後者看到他飢餓的樣子,由於好心便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了飢餓的婆羅門年輕人。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已餓得幾乎連思考的氣力都沒有了,狼吞虎咽地把東西吃進了肚子里。吃完後,這個婆羅門才想起該問清楚施捨者的身份,那位首陀羅如實相告。一時婆羅門青年只覺如睛天霹靂,他翻腸倒胃地把剛吃進去東西吐光,仍覺自己骯臟不堪,最後直到把鮮血也吐了出來。他悲不自禁,獨自走進密林深處,不再見任何人,不吃不喝,直至悲傷地死去。

在通婚方面,只許在同種姓內部之間通婚;一般還允許「順婚」,即高級種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級種姓的女子,但禁止「逆婚」,如果堅持,高級種姓的人會被開除出種姓之外,連最低等的種姓也不會接受她。

不同種姓有不同的權利地位,這對於古印度社會來說再正常不過。顯然,婆羅門權位最高,享有種種特權,其中「戴沃錫風俗」就是典型的婆羅門特權的例子,它起源於原始雅利安人以妻待客的習俗。在《訶利世系》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雅萬國王曾把回家途中的伽爾劫大仙(雅度族人的老師)引到自己宮中做客,並派自己的妻子「款待」大仙,並留宿宮中。一夜風流後的大仙與國王妻子的結晶,就是後來稱雄一時的迦爾雅萬。「戴沃錫風俗」雖然說是雅利安人遺留下的野蠻文明的一部分,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高貴血統人的特權,就連集權力於一身的國王也擺脫不了它的禁錮,更何況那些地位低下的人民呢?

種姓制度非常強調婦女貞節,然而,婆羅門在強化種姓制度的另一面,卻保留了原始的戴沃錫陋俗。它打著為女神服務的旗號,實際上是在把一些青年或少女買進寺廟後供婆羅門祭司蹂躪,使他們聲稱的寺院變成了比妓院還骯臟的地方。

在種姓制度占統治地位的古印度,一個人的職業也是與其種姓相應是固定世襲的。古印度人相信祭祀是與神靈的對話,是萬能的,所以凡同宗教有關的職業都是神聖高貴的,這樣的職業只有婆羅門的人才能勝任,並世代相傳。凡是那些「骯臟」的工作都應由下賤的人來完成,故低種姓的人只能世代從事掃地、洗衣織染之類的工作。為了維護自己神聖不可侵犯的利益,高級種姓極力限制和反對各種姓的人改行從事別的種姓的職業。

印度的種姓制度發端於吠陀時代,令人費解的是,這種極端不平等、不公正的社會制度卻持續了數千年之久,這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只能驚嘆於宗教對整個印度社會及印度人民的影響是如此之深,相對於種姓制度,也許就與婆羅門教的宗教影響,及其相應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有密切的關聯。

⑤ 在古印度,最高等的種姓是什麼

在四種姓中婆羅門為最高等的種姓,而婆羅門主要負責祭司事宜,這表明祭司活動對雅利安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且祭司階層在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婆羅門特殊的社會地位我們在吠陀文獻《梨俱吠陀》中也能明顯地感受到,因為那時代的聖歌除了大祭司外,幾乎沒有提到國王的高級官員在民政事務中擔任任何職能。

⑥ 在古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哪幾個等級是統治階級 ①婆羅

統治階級:婆羅門,剎帝利
被統治階級:首陀羅,吠舍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婆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不同種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賤民,或叫不可接觸者,賤民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最受鄙視.

⑦ 關於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有著明顯的等級差別。如果有一對違反種姓制度行為規定而發生逆婚的夫婦,他們以及後代將會被逐出原種姓。據說旆茶羅這一種姓的來源,就是由首陀羅男子與婆羅門女人結婚之後所生子女繁衍所成,而且這一種姓的人群,其處境是十分悲慘,因為是雜種種姓,他們被稱為骯臟的不可接觸的人。「雜種」這個詞一直到現在都是一個非常有侮辱性的概念,難道它來源於印度種姓制度的變遷嗎?為什麼雜種人群在印度備受歧視呢?由於許多新形成的種姓並不屬於原有的四大種姓系列,他們的地位比首陀羅還要低,被稱為雜種種姓或不可接觸的人,特別是那些因違規而被逐出原有種姓的新種姓,被認為是有罪的、骯臟的,因而具有極大的「污染力」,那些高等種姓是絕對避免與他們接觸的,甚至間接的接觸也不行。他們乾的都是別人不屑的牛馬活,境遇十分悲慘。有關雜種人的生活處境,我們可以在印度史籍和許多外國人寫的書籍中找到這方面的故事:阿茶迦拉是一個年僅二十歲的小夥子,可是他已經嘗遍了生活的辛酸。他的血管中也有部分剎帝利的血液在流淌,可是由於祖先不嚴守達摩,被本種姓驅逐,成為不可接觸的阿瑜迦跋種姓。阿茶迦拉一出生就只能穿死人穿過的衣服,因為他的外祖母就因這樣做而被認為是犯了不可饒恕的惡行,導致後人成為不可接觸的人。阿茶迦拉的家住在一個村鎮外面的破爛棚子里,家中的全部財產只有幾件破衣服和幾件簡陋的器皿,還有一隻狗。阿茶迦拉小時候曾很好奇地問過父親,為什麼家裡吃飯用的盤子全是破的,父親告訴他,像他們這樣的不可接觸者只能用破盤子裝食物,就是別人給他們食物時也只會使用破的器皿,否則就壞了規矩。隨著年齡增長,阿茶迦達明白自己生在一個罪惡深重的家族中,他得處處比別人低一等。要工作就只能繼承父業,而且在身上有明確的標記,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他從事一種骯臟的職業。要結婚就得在本種姓中找其他家的女兒,否則他連現在的地位也保不住,至於會墜落到什麼地步他連想也不敢想。他聽說過吠陀聖典,但僅此而已,因為那個神聖的名稱是絕不允許從他的口中說出的,當然他的耳朵也不能聽到誦讀聖典的聲音。雖然離村鎮不遠,但他不能隨便去。根據規定,他只能在規定的時間進村鎮,而且風大的時候,下雨的時候,有霧的時候,節慶的時候??總之有很多時候是不能去的。事實上,不到非去不可的時候,阿茶迦拉也不願意去,甚至可以說他是怕去。記得他第一次隨父親進城時,在鎮里的路上遠遠看見兩個身穿白衣的人走來,父親忙拉他避到路邊,而且把他按在地面上,父親也直直地趴在地上。當那兩個人高昂著頭走過的時候,他好奇地斜眼瞟了一下。就為這一眼,他不知挨了父親多少次訓斥。父親說,像他們這樣的人,見到高貴的婆羅門時,不但要避閃,還要臉向下趴在地上,看一眼婆羅門都可能給高貴的種姓帶來污染。幸好沒被發現,否則真不知會遭到什麼樣的懲罰呢!阿茶迦拉知道父親說得不假,他所屬的種姓還不是地位最低的,如果是一個旃茶羅,限制更多。他們只能在早上十點以後下午四點以前到有其他種姓活動的地方去,因為這一時間太陽比較高,旃茶羅影子小一些,不容易映到別人而造成污染。旃茶罹還要在身上掛一個小鈴,一走動就發出「丁零」的聲音,通知別人早點避開,以免受污染。年輕氣盛的阿茶迦拉也曾對自己的境遇不滿,可是他看不到一點改變的希望,因為從祖輩就是這樣,他只好認命了。從這些文字敘述我們可以看出,不可接觸種姓的出現明顯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種姓制只是保證了婆羅門的尊嚴和特權,而且是以犧牲別的種姓的利益來做到這一點的,地位越低的種姓受的損害越大。而且從社會結構看,印度社會中婆羅門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那些人數眾多的低等種姓為什麼不反抗這種對他們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制度呢?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他們好像還有某種心理安慰:他們自己的地位還是令人羨慕的,還不是最糟的,千萬不要因違規而落到更讓人不可接觸的地步啊!對於這個問題,不知有多少學者花費了多少心血,但似乎沒有找到一個令人十分信服的結論。從歷史上看,由於沒有出現統一的國家,印度在這一時期不存在強大的王權,但同時印度又不存在強大的平民階層,或者說是不存在一個利益一致的平民階層,這樣就只有由第三個階層———既不屬於當權階層,又不屬於被統轄階層的婆羅門,藉助宗教和神明的力量,高踞眾人之上。其實,在印度,階級的分化很早就出現了,奴隸這個詞在吠陀經典中就已得到應用,但是種姓制的血緣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階級特徵。它所嚴格規定的婚姻規則使血緣紐帶得到維系,而關於職業的限定又有效地防止了階級分化的加劇。因此在古代印度人民中,普遍存在的是種姓意識而不是階級意識。即便是不可接觸的雜種人群,由於他們身上仍然流淌著原種姓的血液,所以他們仍然脫離不了這個體系,這樣,印度種姓制度實際上就擴展了。種姓制度的擴展造成了各個集團的隔離,從而大大沖淡了隱蔽在隔離後的階級剝削和壓迫。比如首陀羅在四大種姓劃分開時,他們的地位類似於奴隸,然而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又有許多新的種姓處於比他們還低得多的位置,這就大大降低了首陀羅種姓對自己地位的不滿。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代印度的階級意識和矛盾始終處於一種低水平的發展階段。也許是次大陸的自然環境條件太優越了,這里氣候溫暖,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們無需花太多的努力就能使生活得到基本的保證。加上宗教對於追求物質享受的蔑視,使那些位於社會上層的婆羅門甚至剎帝利都把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人與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一種和諧。平和、寬容、忍耐成為印度民族精神中最有代表性的特點,這也使種姓間的矛盾和沖突得到緩和。由於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即便有不滿的情緒存在,各種姓成員更習慣從自身修行的角度,從內部去尋找原因和解決不滿的途徑,從而更加閉關,更加嚴於自律。而不像別的一些國家例如中國的奴隸和農民,把對現實的不滿集中到帝王的暴政和制度的不平等上,用各種手段去加以改變。這樣做的結果非但不會觸動種姓姓制度的根基,相反使之更加完善和鞏固。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婆羅門集團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婆羅門教的神聖地位也會動搖,不過種姓制並沒有從根本上被推翻,而只是進入了低潮。看來,印度人對「雜種」人群的歧視這個觀點的由來日久,改變亦難。

⑧ 印度高種姓是什麼人種

雅利安人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也是世界三大游牧民族之一。雅利安人屬於高加索人種,也就是白種人。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除了我國以外,都是雅利安人所創造,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印度與古埃及。

雅利安人在入侵了印度地區以後,征服了當地的土著居民。為了能夠更好地統治印度土著居民,確保雅利安人的統治地位,通過改造印度教,創立了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原有的統治階級成為了婆羅門與剎帝利,而雅利安人平民則成為了吠舍,土著印度人成為了首陀羅。後來,除了四大種姓以外,又形成了龐大的不可接觸賤民群體。

所以,印度高等種姓看起來很白,其實一點也不奇怪,畢竟雅利安人就屬於白色人種。

(8)古印度的高級種姓有哪些擴展閱讀

第一等級婆羅門,為印度教的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在宗教制國家裡,教派人員往往都是最高等級的存在。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俗世的統治者,即國王和貴族們,他們擁有軍隊和行政官吏,負責征伐打仗和徵收賦稅,統治他們之下的 其它種姓。

第三等級吠舍,普通的雅利安人,一般是從事農業、畜牧、手工業、商業等生產事業的平民,掌握著民間的經濟財富,有些類似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國人」。

第四個等級首陀羅,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低種姓」印度人了,他們屬於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土著,屬於非雅利安人種,大多是僕人和僱工、工匠等,負責侍奉以上三個種姓,是四大種姓中人口最多的。

⑨ 在古印度是婆羅門為最高等的種姓說明了什麼

在古印度社會,婆羅門為最高等的種姓,而婆羅門主要負責祭司事宜,這表明祭司活動對雅利安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且祭司階層在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婆羅門特殊的社會地位我們在吠陀文獻《梨俱吠陀》中也能明顯地感受到,因為那時代的聖歌除了大祭司外,幾乎沒有提到國王的高級官員在民政事務中擔任任何職能。

⑩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分為哪四個等級各由哪些人組成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拓展資料:

受人敬重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與耆那教創始人大雄,或許都反對任何形式的種姓結構。許多虔誠派運動時期的聖人如拿那克、卡比爾、采坦耶、賽古魯奈安涅希瓦、阿克那斯、羅摩奴闍與杜卡拉姆拒絕接受所有以種姓為基礎的歧視並接受所有來自種姓的教派。許多印度教改革者如辨喜與實諦·賽·巴巴相信印度教無種姓制度容身之地。

15世紀聖人羅摩難陀也接受所有種姓成為他的信徒,這其中包括賤民。上述的聖人大都贊同中世紀時反對種姓精神的虔誠派運動。難陀那,一位低種姓的的印度教祭司,也拒絕接受種姓精神並接受達立特。一些其他的印度教運動同樣歡迎低種姓成為他們的信徒,這些最早是成為虔誠派運動。

資料來源於:在線新華字典網頁鏈接

閱讀全文

與古印度的高級種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