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恆河水有多臟為什麼印度人喝了還有很多人長壽
恆河是印度的聖河,但是估計大家在提到的時候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恆河水實在是非常臟的,每天都會在河裡面洗澡,還會把河裡面的水打上來吃。恆河這條河也發源了印度文明。流過了印度和孟加拉最後匯合到海洋裡面去,恆河的歷史是相當悠久的,所以印度人非常崇拜這條河。印度河裡面的水這么臟,民眾也每天吃,但是身體卻還絲毫不受影響,甚至也有很多長壽的老人。
印度人喝了這么可怕的水,但是也很少會生病,因為在印度人的心中就是覺得這條河水非常干凈,就算自己生病了的話,也不會覺得是這條河的問題,而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吃了什麼不幹凈的東西,所以就算去看醫生也會說是因為食物導致的。那些醫生基本上也是非常信奉恆河水的,所以不會懷疑到水質方面。印度人的身體基本上已經適應了河裡面的細菌,因為世世代代都在飲用,並且還會用河水來做飯,包括孩子小的時候都會去喝,所以基本上已經免疫了。
『貳』 去印度旅遊安全嗎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旅遊去放鬆自己、開闊自己的眼界,而國內游早已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有條件並更傾向於去國外旅遊,而印度就是性價比很高的適合國外游的國家,但近幾年來,網上曝光了不少人在印度旅遊遇到危險的事件,人們對去印度旅遊是否安全意見各不相同,但大部分人都覺得去印度旅遊是安全的,但是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才能保證你的旅行安全:
1.水問題。
印度的自來水質量都是比較差的,不如中國的自來水都經過了自來水廠的消毒,可以相對放心的食用,所以,在印度,用自來水洗漱、洗澡都是可以的,但最好不要讓水進入口中,否則,可能會引起你幾天的腹瀉。
『叄』 印度的恆河被污染的很嚴重,那麼網傳的印度人喝恆河水不生病是真是假
說到印度,對於我們國人來說是一個比較神秘的國度。單從人口來看,印度是僅次於我們國家的世界上第二大國。在印度人眼裡以喝恆河的水而為之驕傲。但對於到印度旅遊的國外遊客來說,很讓人費解的就是印度恆河水那麼臟,為什麼印度人喝了卻很少生病,真相讓人詫異?
印度人喝了如此可怕的恆河水,並不是任何人都不會生病的,因為在印度人心中,恆河是最潔凈的聖泉,所以就算是生病,也不會懷疑是恆河水的問題,而是會懷疑是吃其他東西造成的,所以就算是去就診,也會說是吃什麼食物誘發的病症,而且很多醫生也是忠誠的信徒,更不會懷疑恆河水,久而久之印度人就對恆河水產生了免疫力,也就不會生病了
『肆』 都說我國自來水水質不好,其他國家的自來水水質如何呢
作為飲用水行業從業者,首先表明一個觀點,說我國自來水水質不好的往往都會別有用心。
我國最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是GB5749-2006,全部指標要求於2012年7月1日起實施,該標准參考了WHO的最新標准、對比了歐洲、日本、美國等發達地區與國家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而且在覆蓋的飲水安全指標、化學污染指標方面也是比較先進的。
所以建議大家首先不要被一些社會上某些商業營銷行為誤導,也沒有聽到哪個行業專家或者公眾人物一直在我國公共飲水安全方面有發出類似反對政府不作為的聲音。
但的確如很多人所說,我國地方政府在公共飲水水源環境防護、風險預控方面還是有很多問題的,經常爆發出各地飲用水水源受污染未及時發現或處理導致自來水污染的事件;很多城市供水管道系統、二次水箱老化或者受污染的事件;而且各地自來水公司工藝處理的水平也存在差異,自來水又大都採取氯消毒,而且存在余氯在水體中(防止管道內微生物污染)。
自來水一旦發生微生物污染或者化學污染,變化快而且變化范圍大,是會造成短期集中爆發的安全問題;而當水中微生物污染或化學污染被檢測到時,很多人可能已經被感染其中了。
因此在我國很多地方,生飲自來水是存在安全風險的。
政府、醫院都建議飲用涼白開,經濟劃算的同時,因為自來水燒開後冷卻30分鍾,基本可以去除留存水中的余氯了。
『伍』 印度水質
我多次前往印度,這個問題實事求是的說啊
不能一概而論
印度的水質相對中國來說要差些,主要是一般城市的水處理工廠設施技術都比較陳舊,兼且有些人容易水土不服,所以像我們過去印度,一般都是喝他們的瓶裝礦泉水,包括泡茶或者方便麵,即使是這種要經過燒開環節的,我們一般用的還是瓶裝水。
但不是說他們的水質真的完全無法接受,事實上,我知道的包括我在內大部分中國人喝他們燒開後的自來水都是沒有問題的。至於刷牙洗澡什麼的就更沒事了。
不要太過擔心!不過以防萬一,飲用水還是推薦瓶裝礦泉水。
『陸』 印度的水很乾凈嗎,為什麼女人當街洗澡
印度的面積幅員廣闊貧富差距大,某些大城市人口密集,城市建設追不上民生需求;所以自來水供水時間地點有很大限制,人們沒能在家中洗浴,條件差的只好當街洗澡,這個情況與水干凈不相關,重點在觀察社會民生有無進步!
『柒』 印度的水臟到什麼程度
由與發展水平的原因,印度的一些基礎設施、生活用品、社會環境比中國要差不少。例如,關於水的問題。當時到過印度的人都知道印度的自來水質量堪憂。不要說自來水,甚至許多瓶裝水的質量都是不過關的,但當地人喝了沒事,外國人喝了便會有問題,經常有外國人在當地因為水的問題而拉肚子。雖然現在中國的水污染問題也很嚴重,但相對來說,印度當時的水對外國人來說的確是個問題。我們在那裡時,也曾私下說過這里的水不太干凈,大家要注意之類的話。這僅僅是在評論一個事實而已,絕無惡意侮辱印度民族的意思。因為這個水的問題,二十多年前在中國有過類似的場景,而那時我們往往會把外國人的這種評論上升到侮辱我們國家民族的高度。其實後來再看當年的事,的確與我們當時處在較低或起步發展階段有很大關系。1980年代中期法國影星阿蘭﹒德龍在中國對水的評論可能許多人都有耳聞。
文革結束後,阿蘭﹒德龍因主演的《佐羅》在中國放映,一夜之間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當年人們對阿蘭﹒德龍的追星狂熱比之今日並不遜色。1985年人們盼星星盼月亮地把大明星盼來中國訪問了,其中一站是在上海。阿蘭﹒德龍到上海後參加一場活動,現場有不少中外記者。在這次活動中,阿蘭﹒德龍的一句話曾給當時的中國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當時現場一些法國人和西方國家的人與阿蘭聊天,他們談到了中國的水的問題。阿蘭說,中國的水太臟了。此話一出,現場的西方人發出一陣笑聲。這個笑聲當時在我們聽來是極其刺耳的。當時這個事情披露後,大家都很憤怒,認為我們都站起來這么多年了,西方人還敢侮辱我們民族。有一段時間,阿蘭在中國的形象受到很大影響,好久之後才慢慢有所改善。
前幾年訪問了印度,也涉及到水的問題後,忽然才明白當年阿蘭的話和西方人「放肆」的笑(當時媒體用詞)也許並無惡意。因為我們在印度時也說了,印度的水有點臟,可能我們還不經意的笑了一下。而這種話,在印度朋友看來可能同樣是充滿惡意的;而這種笑,可能也是放肆的。但我們的確沒有惡意侮辱印度人或印度民族的意思。
或許當年阿蘭﹒德龍也只是在說一個事情而已;或許過去我們太敏感了。
看到了印度,似乎從其中的一個側面看到過去的我們。這時便明白了過去發達國家的人看我們,有點類似我們今日看印度朋友一樣。外人的有些評論可能只是隨口一說,不必太在意。當然我們不否認,也有不少評論的確是有惡意或偏見在裡面的。社會的心態和人的心態很大程度上是一回事。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心態不斷改善,趨向成熟,包容性越來越強,現在遇到類似的情況,可能只是淡淡一笑,也可能是根本沒注意到它的存在。成熟的表現是大國心態的一個方面。其他還有許多,等著我們不斷去改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國人能夠更加自信、禮貌、包容,而又不卑不亢。
『捌』 印度在水利方面實力強嗎
水利對於印度是極其重要的,不僅關繫到賴以生存的農業,而且對於社會穩定,減少貧困,保持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至關重要。印度的人口佔世界1/6,淡水資源佔世界1/25,土地面積佔世界1/40,同時還養活著世界上1/20的牲畜,其中一半以上是牛。印度的淡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梅克納河流域佔印度土地面積的33%,但佔有全國水資源的60%;西海岸佔地面積只有全國的3%,但佔了全國水資源的11%,其餘64%的土地只有29%的水資源。
印度的淡水來源主要是降雨,加上北部喜馬拉雅地區有限的雪水。印度全國降雨的特點是在時間和空間上極不平衡。西部拉賈斯坦邦年降雨量只有約310毫米,東部梅加拉亞邦則超過11400毫米,全國平均年降雨量為1170毫米。全年降雨量中約85%都集中在4-5個月的時間內。全國3.29億公頃的土地面積接受到的年降水量為4000立方千米。每年平均流淌在河流里的水量估計為1869立方千米,其中只有690立方千米的地表水可通過現有技術帶來效益。可再生的地下水資源總量估計約為431.8立方千米。由此,印度每年可再生利用的水資源為1122立方千米。
印度水利的形勢是嚴峻的:全國12%的土地,即4000萬公頃的面積屬於洪水多發地區;16%的土地,即5100萬公頃的面積屬於乾旱地區。在人口迅速增長的形勢下,人均可獲得水量從1951年的5177立方米/年下降至2007年的1654立方米/年,預計到2025年會進一步降到1341立方米/年,而普遍認可的人均最低用水量是1700立方米/年。印度最極端的情況是2000年薩巴爾馬蒂盆地人均只有308立方米/年。
印度水利部的一個專門委員會對全國各門類用水需求做了預期估算,情況如下表:(單位:立方千米)
2010年
2025年
2050年
灌溉用水
688
910
1072
飲用用水
56
73
102
工業用水
12
23
63
能源用水
5
15
130
其他用水
52
72
80
合計
813
1093
1447
把印度水資源的家底與將來的需求對照一下,估計到2050年,印度30%的土地面積和16%的人口將出現水資源缺口。
印度需要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印度氣候條件的特點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不均的急速降水。在短短15天內就能降下全年50%的雨量,河流中90%的水量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就流走,即六月至九月。自古以來,人們為了適應這種急劇變化,要麼靠近河岸居住,要麼想方設法對水進行精打細算的管理。印度過去的150年間在大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上做了巨大投資,出現了驚人的經濟變化,曾經的乾旱地區變成為經濟增長的中心,歷史上有水的地區增長速度反而比較慢。灌溉區的貧困發生率大約是未灌溉地區的三分之一。印度人在特有的氣候條件下發展出了河岸文明的模式,直到19世紀,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用蓄水池和地下小水窖來儲存剩餘的水,這只是在當地能夠想出來的辦法。
在印度可利用的1122立方千米水資源中,690立方千米是地表水,432立方千米是地下水。對地表水的利用只有建立了相應的蓄水設施後才能實現。印度在修建了大大小小4525座水壩之後,人均蓄水才達到213立方米,許多其他國家則要多得多,如俄羅斯為6103立方米,澳大利亞為4733立方米,美國為1964立方米,中國為1111立方米。另外,印度只能存儲30天的雨水,而發達國家乾旱地區主要江河流域能儲存900天的雨水。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喜馬拉雅山西部冰川迅速融化,次大陸大部分地區降水變率增大等原因,對於蓄水的需求將會增加。蓄水可以對增加的變數有所幫助。蓄水於江河、湖泊、土壤和地下蓄水層中是任何應變戰略的關鍵一環,不論是對付旱災還是澇災。水壩的設計需要有內含的靈活性,在流域范圍內既可以應對水多的時候,又可以應對水少的時候。其他的選項包括小規模的雨水儲存,通常被稱為收集雨水。收集雨水是一種古老的做法,但有效,特別是在乾旱地區。
地下水一直是保證水源供應的基礎。印度的淡水供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地下水,例如80-90%的農村地區生活用水靠地下水。人們打了2000萬口管井抽取地下水,用來灌溉的面積超過50%,佔了全國農業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二,在耗電量方面也佔了近30%。在農業邦地下水和電力消耗都比較高。地下水的使用量達到每年估計補充水量的70%至超過100%。在這些地方,地下蓄水層以每年0.2至0.5米的速度在減少。城市裡的窮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供水商,他們大部分供應的是地下水,要價很高。工業部門在很大程度上也用地下水來進行自我供應。
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水裡的有毒元素越來越多,如氟,砷和鹽分,已經有2500萬人因氟中毒致殘。已有17個邦200個縣發現地下水被氟污染。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印度20個邦的7000萬人有過量吸收氟的危險,另外有1000萬人承受著地下水中含有過量砷的危險。
通過收集雨水,修建水壩,流域管理,修復故有水體,建設新的水利系統等,水利發展的潛力還很大。大量修建小池塘小水窖來收集雨水可以增加水的供應量。中央政府地下水委員會的總體規劃是動用2450億盧比的經費給地下水補充36立方千米的雨水。但是目前還沒有認真落實這項規劃的行動。許多城市制定了新建建築物必須安裝回收雨水設施的規定,而農村地區還沒有類似的辦法。
地下水的可持續是一個核心問題。根據觀察,對有水患平原淺層地下水的過度開發造成季風期河水返回到地層下的空間增大。疏導性地補充水源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彌補供需之間的差距。許多專家提出建議,通過跨河流連接的方式對冗餘水量進行調配是個好辦法,特別是在季風季節把水量過多河流里的水調到水少的地方去。估計可用於這種調配的水量有220立方千米。印度每年有747立方千米的水白白流到大海里去了,通過實施約30個跨河流連接項目把某個地方過多的水輸送到某個缺水的地方去,應該是意義重大的。
農業是用水的第一大戶。在使用的水中有2/3用在種糧食上了。一個人每天喝水2-4升,但所吃的糧食需要2000-5000升水才能種出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印度的糧食生產從現在的3.8億噸,到2050年時也許要增長到4.2億噸。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加大灌溉農田的用水量,這會帶來進一步的水源枯竭,水質下降,環境惡化,進而又影響到糧食安全。
印度進行的綠色革命使糧食產量成倍增加,取得了成功,但現在認識到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了傷害,包括過度使用化肥、殺蟲劑和水。
提高農業生產力是一個基本的解決方案。通過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有助於縮小水的缺口。擴大「滴水澆灌」的應用是一項積極的措施,可使水的凈用量獲得更多的產出。提高農作生產力的整套措施除其他外,還包括免耕種植,改善排水,開發良種,優化用肥,加強管理,改進方法,農作技術的創新等。比如開發出耐寒品種,在冬季種莊稼需要的水就少。在溫室或遮蔭大棚里種莊稼可以減少大田種地的水分蒸發,盡管這會增加成本。
在農業生產中有些低技術方法也會有幫助,如改進淡化海水的方法和低成本滴灌,以及成本低但較實惠的水投資項目。在印度不同形式的滴灌系統已經流行較長時間了,如東北部的竹竿滴灌,奧里薩邦等地的大陶罐和多孔盆等。約50年前引進的壓力噴頭灌溉對農業現代化貢獻良多,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滴灌可節水25%-60%,還可增產60%。滴灌非常適合於園藝作物。噴頭灌溉適用於地勢起伏的農田,可節水25%-33%。目前在印度6900萬公頃灌溉面積中,採用滴灌的只有50萬公頃,噴灌的只有70萬公頃。
節約用水的措施應該推廣使用。有些措施並不需要復雜的技術,如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流量表可以監測出實際抽取了多少地下水,這對地下水緊張地區的工業用水大戶能起到監督作用。產業界使用彈簧閥門、感應器等設備可以減少用水量,帶來經濟回報。「十一五計劃」中提出的一項戰略就是水的循環利用和二次使用,這主要是指非飲用水。在控制洪水方面,增加流域體系的蓄洪能力是一種理想的解決方案。
城市缺水一直是讓印度頭疼的一個問題。不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鎮,印度沒有一個城市能夠做到全天全時供水。大小城市平均下來每天供水時間僅2.9小時。城市水的成本回收效益太差仍然是一個難題。大多數的供水和衛生工作不會產生足夠的收入來償付其運行和維護費用。從自來水供應服務中只能賺回46%的運行和維護成本。在首都德里,對水進行加工處理和供應的成本是每立方米9-10盧比,而市民交的水費是每立方米0.35盧比,還不到成本的4%。實際上主要的費用還不是提供清潔水,而是從排污系統中收回用過的污水並進行處理後排放到環境中。污水處理才是真正難做的事情。印度對產生的污水進行處理的量還不到7%,每天有約7000萬升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進了當地的河流湖泊。
印度在獨立之前,灌溉部門是能夠為政府賺取凈收入的,現在政府甚至不得不為維持這一基礎設施而開支。水利部門在財政上缺乏可持續性的主要因素有(1)糟糕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制度;(2)不適當的關稅水平和扭曲的收費結構;(3)較高的資金和運行維護費用;(4)冗員;(5)無收入水的數量很大。印度特大城市裡的水利人員配置遠遠高於國際上做得最好的城市,即在發達國家每1000個水點配2-3名職工,在發展中國家每1000個水點配4-8名職工。
水利的管理問題需要認真對待。在印度大多數公共服務和公用事業中,地方上的管理失當是一個重大弊端。如同在電力方面的情況,在供水方面因流失和浪費現象而付出了沉重代價:全國供水總量中流失的水佔30-50%。以德里市政當局情況為例,除泄露流失的水達40%外還承擔著15%的偷用水。全國平均只有24%的自來水有水表計量。在城市地區,由於下水道淤塞或抽水站不能正常工作,未經處理的污水經常溢出排水渠。在農村地區有些手動水泵壞了幾個月而沒人修理。在許多城市裡,由於下水道淤塞、保養不善、抽水站經常停電等原因,產生的廢水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夠進入到處理設施中進行處理。農村許多灌溉溝渠就是在田野上簡單地挖掘出來的,大量的水根本流不到需要澆灌的莊稼那裡。
管理水的部門多,需要協調好。印度中央政府對水的管理有好幾個部門負責。農村的飲用水由農村發展部負責,城鎮飲用水由城市發展部負責,地表水和地下水由水利部負責。農業和農村發展部門的工作需要與其他部門的水資源開發和保護計劃進行整合,形成一致的辦法。農村發展部制定的收集雨水、水流域開發的各種計劃要與水利部和負責提供飲用水的各政府部門協商後才能實施。不同部委之間的有效協調和各種方案的銜接是必不可少的。2006年成立的國家旱作區管理局作為全國統一的機構在5個不同部委之間起協同作用,制定了提高8500萬公頃非灌溉農田產量的計劃。而在大多數邦里,都存在制定政策、管理資金和經濟職能交叉重疊或分工不當的問題。印度出台的國家水利政策強調應該以綜合協調的方式開發和管理水利。
在用水方面經常聽到一種說法:由於人的生命離不開水,因此獲得水應該是一種基本的人權,對所有的人都一樣,最好是無償的。另有一種說法是,在許多地方,水越來越珍貴,把用水作為一種權利只會使情況更糟,對水權收費是有效用水的一條理想途徑。這體現出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在印度,許多地方因為水而引發了各種沖突。無論如何,社會正在接近一個不再把水當作免費物資的時代,水有可能會被作為可以貿易的貨物。從長遠來看,水權貿易有助於改善對水的管理。有些國家的實踐表明,水權貿易幫助農民抵抗了乾旱,促進了創新,在沒有政府介入的情況下增加了投資。
印度水利面臨著一個令人擔憂的未來。國家水利委員會已經表明,水利的形勢總體上是不平衡不穩定的,這種危機在一些流域已經顯現,到2050年,印度對水的需求量將超過能夠供應的量,現在約15%的含水層情況危急,在未來的25年這一比例將增長到60%。全國約15%的糧食生產依靠開采不可再生的地下水。最需要考慮的嚴重問題是怎樣才能夠,而且是必須把全國許多地區的用水需求降低到可以供應得上的程度。這一艱巨的又無法迴避的任務需要使用者和供應者之間進行密切合作,例如成立授權的含水層用戶協會。
正確的政策可以產生更好的用水效益,減少經濟增長、人口增加帶來的用水壓力。需要努力取得進展的方麵包括:(1)統籌協調與水利管理政策相關的部門(如農業)以及土地使用政策;(2)確保實行更為一致的污染者付費和使用者付費原則;(3)減少帶來水利問題的補貼。減少能源補貼就是一項值得考慮的政策措施。目前這項政策使農民可以用很少的成本抽取地下水。再好的水資源管理也會被電力和水利補貼打消積極性。削減這種補貼有利於阻止農民用幾乎免費的電力抽取便宜的但寶貴的水源過分地澆地。取消補貼的事拖得越久,地下水就越少;給的補貼越多,就越難以改變這種做法。現在印度農民對電力補貼的依賴性很大,大幅削減補貼會讓他們受不了,因此政治上還不可行。這需要多方面來應對這個問題,如改進供電質量,對農民用電適當定價,制定一套「有效補貼」的方法等。
政府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印度政府新近擬定的國家水利計劃確定了5項目標:(1)建立廣泛全面的水利資源資料庫;(2)促進國家和國民節水,保水,增水的行動;(3)高度關注過度開發水資源的地區;(4)把水的利用效率提高20%;(5)提高流域一級的水資源綜合管理水平。為了實現提高用水效率20%的目標,政府還准備採取鼓勵循環利用水、開發水利技術的激勵措施;制定城市供水系統效率、水利審計指南;審查財政和分配政策;開展先期研究。然而政府不是唯一的利益攸關者,也不是唯一需要為管理水利做決策的人。保證水安全的戰略需要政府、投資人、非政府組織、工業和農業以及城市裡水的用戶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有印度學者呼籲說,技術、環境、社會、法規的變化都影響著水利的發展。因此政府迫切需要與各利益攸關者進行對話和溝通,並開展一場運動,讓農民參與進來,使他們了解水利的現狀,困難,前途,政策,任務,後果等。印度也許需要一種把各種方法措施綜合起來的解決方案,包括改變億萬農民、工人和生活用水用戶的行為習慣。
從喜馬拉雅山流下來的雪水河:
印度水利情況綜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巴特那的恆河:
印度水利情況綜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印度自古就有挖井的習慣(台階井):
印度水利情況綜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印度現在城鄉許多地方仍然這么取水:
印度水利情況綜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玖』 如何看待印度村民喝污水度日這件事
印度人民在我們所有人的印象中都是非常神奇的存在,而在近日,印度的村民竟然喝起了污水。追究事情的原因後,原來並不是他們不想喝乾凈的水,而是因為政府的貪污腐敗,使得國家沒有干凈的水源。出現這種情況,真是讓人氣憤又心疼。
印度該城市的管理單位貪污公益金額,不為自己城市的居民考慮,需要在被查處後,進行嚴格的處罰和拘謹。在這個以人為本的世界,所有對人民有害的單位都應該被取締清理,不考慮人民基本問題的領導,早晚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最後希望在事情曝光後,這個城市的人民能早日飲用上干凈的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