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的電腦行業為什麼那麼發達
不是電腦業發達,是軟體業發達,印度是全球主要軟體出口國和外包承攬國。主要是因為:1,印度官方語是英文,做出口加工比非英語國家佔有優勢;2,精英培養,印度人口多,所以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到一些優勢行業;3,政府扶持,設計孵化基金,減稅;3,產業集中,主要在一些大城市的產業園內;4,產業定位,國內市場狹小,只能面向出口。
② 印度的IT業
印度軟體業也就那沒回事,沒什麼神秘的,不過人家得環境相當於,一個健壯青年人,國內的軟體環境還處於,兒童階段。印度的IT業所謂發達,無非是是指他的外包產業,這種產業就是給人當藍領,不過他們主要的客戶是歐美,所以接觸的東西,比國內做日本要多些,而且這邊做.net相當多,而且因為日積月累,印度軟體經驗已經打到很不錯的層次了,很多公司已經開始借用軟體服務積累的成本大量開展其他義務了,而且在印度到處可見招聘10年,20年開發經驗的,人員,而且從業人員待遇好,我認識個印度人在oracle,工資換成人民幣一個月5000,每天早上11點出門上班,下午3點多就回來了,業務很忙的時候也就是到5,6點。而且印度公司是24小時運營的。不過做外包的公司還是比較辛苦。最關鍵的是印度人對技術人員不排擠,在印度軟體工程師,搞技術的地位很高。這點是印度軟體行業能夠做長的關鍵之一。
印度也很幸運,這次經濟危機沒怎麼影響印度的業務。
不過印度也面臨很多問題,比如創新問題,現在印度只給別人打工,自己的產品很少,這已經成為印度軟體業一個巨大的瓶頸了。
而且由於國情關系,在印度開公司簡單,做大很難,很難,各種隱性成本,和國家政策導致的原因。很多公司還停留在小規模,其他工業也是這樣,所以軟體普及很難,國內市場很低迷,政府又沒錢,所以現在依賴外國的業務比較大。整個國家的產業鏈不健全,所以就阻礙了,軟體業的發展。這點就不如中國了,比如中國某個城市公安局監控系統就要花幾千萬。印度公立銀行的條件還不如國內10年前的。
不過論規模,國內的企業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印度第3大軟體公司wipro現在已經有126490員工截止到2011年6月,最大的TCS已經達到200000人啦!!!就營業額來說wipro在2011第一季度是1.4bn,14億美元一個季度。
wipro已經有很多其他業務了,比如基建、照明,TCS所屬的Tata集團跟不用說,印度到處都是tata產品,從汽車到礦泉水。
這些東西都是外包產業所帶來的收入,真正自主研發,類似騰訊,網路、淘寶這樣的企業還是很少。這些行業在印度還是被谷歌,雅虎,ebay所壟斷。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Wipro
Infosys
HCL Technologies
這幾個就是印度比較大軟體公司
③ 印度那麼窮,為什麼技術那麼的發達尤其是IT產業。。。
一,在20世紀60年代,印度處於閉關鎖國的境地,然而,「印度的軟體之父」柯理卻把軟體概念引入印度。70年代,許多國家、企業集中精力開發電腦硬體,對於軟體,當時人們認為是附加的、免費的而且不能獲利的。但是,柯理認為軟體具有巨大的無形價值,「軟硬體是一體的,硬體達到某種規模之後,軟體勢必有大量需求。」同時,柯理發現開發硬體需要基礎設施和資本,而印度沒有足夠的條件來開展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因此,印度的貧窮迫使它不得不從事軟體開發,因為印度人「有優秀的數學頭腦,絕對可以編寫出最好的軟體。」根據《開啟印度信息革命》一書的介紹,當時印度全國電腦不超過20部。今天,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印度開始以軟體開發作為國家的支撐產業時——的艱辛狀況。
第二,印度的落後體制與先進的信息科技相互碰撞。我們都知道,印度仍然處於僵化落後的管理體制下,正如旅行文學大師奈波爾所描寫的,「官僚體制與種性制度共同交織成的幽暗國度」。可以說,印度軟體業的發展是不斷地突破僵化管理體制的歷程,比如柯理游說政府解除電腦硬體進口的管制。1991年印度軟體協會主席米塔鍥而不舍,登門16次,才與財政部長會面半小時,為軟體業爭取到租稅優惠。這種不斷的碰撞,終於使政府意識到信息科技的重要性,反過來政府傾力扶持軟體業,1999年印度成立了IT產業部,當年有16個省的省政府宣布IT政策,有7個省成立專職工作小組或委員會。事實證明,這些機構不是擺設,而是印度軟體業發展實實在在的引擎。
第三,兩極分化下催生軟體王國。印度的兩極分化有目共睹,去過印度的人都有感受,在摩天大樓的下面,成群結隊的乞丐肆無忌憚地乞討,甚至搶奪遊人的提包。正如諾貝爾獎得主帕茲所形容的:印度充滿「兩極化對照形成的歧異」。因此,國內許多IT名流據此認為印度的「軟體大國」地位不足掛齒。
印度有70%的人口是文盲,而同時它有41萬軟體技術人員,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印度全國有1832個教育性科研機構和理工學院,每年大約培養7萬個計算機軟體專業人員。如今在美國,1/3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有25萬人深入矽谷,這足以讓世人吃驚。有人形象地比喻,印度是依靠金字塔尖的2%的精英帶動98%的平民。難怪比爾·蓋茨在第一次訪問印度後,就斷言:在未來幾年中,「印度有希望成為一個軟體超級大國」。盡管文盲、人口與貧窮仍然是印度當前的三大難題,而印度政府的目標是在2008年造就「百萬軟體人才」。
第四,軟體業的外銷策略的成功應用是印度軟體業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環節。印度發展軟體業主要有兩種外銷策略,第一種是所謂的「到岸服務」,即由印度軟體公司外派工程師,駐扎在國外客戶處,完成設計;第二種是所謂的「離岸服務」,即在印度完成軟體程序開發,傳輸到客戶端進行測試、安裝。這兩種業務分別佔印度軟體產值的57%和35%。換言之,印度提供的主要是定製式的軟體服務,有品牌的套裝軟體占的比例很小。所以,有人稱印度的軟體業模式是「軟體代工」,類似我國沿海地區發展的加工業。
當然,看到印度軟體業奇跡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正視印度軟體業發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比如:人才流失;高附加值產業鏈無法形成;過於依賴產業導向的教育,導致研究失去前瞻性;官僚機構的低效率;各邦之間在推動軟體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惡性競爭,導致資源浪費;以及其他深層的社會問題。我們呼喚中國的「柯理」,我們不希望我們今天所說的IT,僅僅是指「印度的明天。
1989年印度軟體業總產值為2000萬美元,1999年達到40億美元,絕大部分是出口,成為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
據麥肯錫預測,印度IT服務業在未來五年將增長五倍,年出口額超過500億美元。目前印度的軟體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超過了印度全國出口總額的20%,在全印度GDP份額超過了2%。
印度有一批大型軟體公司,前四名分別為TCS、Infosys、Wipro和Satyam等,這些公司規模都超過萬人。TCS是印度頭號財團Tata下屬的咨詢公司,財團總資產超過100億美元;Infosys於1999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是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印度公司,全球500強之一;Winpro是一家相對集權的公司,創始人阿芝姆·普萊姆傑擁有超過八成的股份,普萊姆傑也成為印度首富;Satyam是它們中第一個在中國投資的。
「四大金剛」在中國落戶,還處於觀望狀態,投資也不大,像Infosys在華投資尚未定案,不過另外兩家來自印度的NIIT(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和APTECH卻幾乎壟斷了中國的IT長期培訓市場。NIIT成立於1981年,是全球惟一教材開發達到CMM 5級的教育機構。這兩家公司用類似於培訓中國廚師的方法培訓軟體工程師:招生、培訓,直到學生畢業、找到工作,兩家公司的學費也一樣:1.8萬元。
在軟體開發和出口創匯方面,印度與中國相比處於絕對優勢,而在基礎的IT培訓方面,印度人更是殺到了中國家門口來。目前,中國的IT企業只有華為在印度有一家規模不大的軟體公司,該公司甚至因為被誣陷「為塔利班編寫軟體」而被印度政府調查,事實證明純屬莫須有。
分析一下印度軟體模式的成功因素,關鍵在於引進CMM認證,CMM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體工程學會搞的一套軟體工程標准,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共分五級,印度人對此標准異常熱心,全球獲得CMM5認證的軟體公司不過幾十家,印度佔了60%以上。
前兩年,一批中國軟體企業老總去印度考察一番,回國後掀起了一股CMM初級認證熱潮,很多中國人對CMM認證也不以為然,但有一點無法迴避,那就是CMM是硬文憑、是護照,沒有它,連軟體國際市場的門都難以邁入,它實際上也是美國標准。
不過,印度模式是處於全球軟體業價值鏈的最底層,在孟加拉的女工為沃爾瑪的血汗工廠努力工作時,班加羅爾的程序員們也在為來自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軟體訂單埋頭苦幹。這些訂單可能已經被倒手好幾次,利潤被層層盤剝,而且這種代工受美國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美國經濟不景氣,班加羅爾的工程師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所以,對西方列強而言,班加羅爾是軟體業的血汗工廠,而中國連成為「血汗工廠」都很艱難,因為中國的軟體業是一盤散沙,各有各的標准,標准太多則造成沒有標準的現實局面,照搬CMM是一條路子,但不妨換個思路,能不能制訂中國自己的軟體業標准?畢竟中國是21世紀最大的市場。
④ 印度IT產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盧比升值壓縮贏利空間
因為廉價勞動力充足,印度IT產業享有成本優勢,這雖然推動印度「矽谷」發展,卻為日後印度貨幣升值埋下隱患。
國際市場早年供求特點有利於印度IT產業發揮其低成本、勞動力充足的優勢。當時,西方企業迫於成本壓力不得不大幅裁員,但其電腦系統仍需大量人工維護,由此產生巨大需求。印度處於服務供給端,擁有大批培訓優良又講英語的IT工程師,他們的工資與西方同行相比少得可憐。
隨著高速光纜成功連接,西方企業與印度IT產業開始聯手,優惠的美元對盧比匯率令二者合作更富吸引力。西方公司以美元支付印度IT企業,而後者則以盧比支付員工工資。
印度全國軟體和服務公司聯合會主席基蘭?卡爾尼克認為,由於上述有利條件存在,印度IT企業的生意自然「風險低、利潤高」。為追求更好的銷售業績,當時不少印度企業迅速擴張雇員隊伍,並且因為成本低廉無需擔心每個員工的具體生產力。在這樣的模式之下,印度IT企業的收入與其員工數目往往成正比。
印度盧比對美元的迅速升值大幅壓縮印度IT企業的上述贏利空間。自2006年6月以來,印度盧比對美元已經升值16%。同時,越來越多IT人才因為追逐高工資頻繁跳槽。印度IT專業人才的工資近年來以每年10%到15%的速度上漲。照此趨勢,印度高級IT人才的工資不久將接近西方水平。
以勞動力充足著稱的印度IT產業因此可能面臨人才短缺。印度工科學校每年頒發近20萬張畢業證書,培養25萬名畢業生,但其中只有半數能夠勝任IT產業的工作。
匯率打開潘多拉之盒
盧比對美元升值極大削弱了印度的勞動力優勢,同時暴露出其IT產業的其他結構性問題,在印度「矽谷」打開潘多拉之盒。
首當其沖是印度IT業面臨的老問題,包括基礎設施落後、優惠政策即將到期等等。由於交通設施發展有限,在班加羅爾工作的印度工人每天上班可能有四個小時花在路上。到2009年,印度IT企業享有的部分免稅、補貼政策將到期。
內部問題尚未解決,印度IT企業又遭遇「外敵」,即世界其他地區正在興起中的IT企業。歐洲中部不少國家IT產業規模雖然不及印度,但有實力競得不少大單生意。
隨著印度「矽谷」聲名漸起,不少西方大企業加大對當地投資,令競爭更加激烈。在2002年,雖然IBM、惠普和埃森哲等6家全球最大IT企業在印度設有分支機構,但它們在當地僱用員工總數不超過一萬人。近年來,這些大企業在印度的分支機構逐漸壯大,在當地雇員人數已經超過15萬人。這樣一來,無論規模還是成本,大型IT企業都能與印度本土企業相競爭,而且在品牌效應和國際影響方面還更勝一籌。
咨詢公司福里斯特研究公司研究人員蘇金?阿普特因此認為,印度IT產業面臨不少挑戰,唯有轉型才能繼續發展。
市場萎縮
印度IT產業要繼續發展,不僅要解決當下已經暴露的問題,還需迎接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包括市場萎縮。
隨著美國經濟增長減速,美國企業在未來短期內可能削減用於IT技術的開支,將直接影響印度IT企業銷售業績。長期而言,技術更新是印度IT產業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
隨著技術更新換代,不少印度企業提供的IT服務今後都能自動完成。這一變化正在發生,例如:越來越多西方企業如今無需印度企業代其進行軟體測試。
里昂證券亞洲公司分析,印度IT企業佔有的市場份額在未來幾年內將持續減少。這家公司預測,印度IT企業今後通過計算機遠程處理的業務量將比時下減少60%。
轉型出路
近憂遠慮之下,唯有轉型才是印度IT產業的出路所在。
增強咨詢、開發新技術並加強海外收購被認為是印度IT企業的轉型方向,這有利於它們減少對勞動力優勢的依賴、拓展贏利空間、增強產品技術含量。
一些大型企業已經開始轉變。印孚瑟斯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兼常務董事S?戈帕拉克里斯南介紹,公司如今近1/4收入來自技術咨詢業務。維普羅公司不久前則以六億美元價格收購美國信息技術交換公司,成為最大宗的印度企業海外收購之一。
印度全國軟體和服務公司聯合會主席卡爾尼克認為,印度企業的轉型速度不夠快,但仍然有時間做出調整。但加特納證券公司的咨詢師帕薩?延加認為,局勢緊迫,如果印度IT企業不在三四年內實現轉型,將失去賺錢的大好機會。
⑤ 印度的IT業非常發達,為什麼
探尋印度軟體產業迅速崛起的奧秘,你會發現起著巨大推動作用的,恰恰是高科技之外的「非技術因素」。 政策幾乎任何產業的興衰都與政策的引導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系。1984年,拉吉夫·甘地執政伊始,印度政府就把計算機的開發當成了一件大事,他甚至因此而被人戲稱為「計算機總理」。拉奧總理執政後,政府又採取了許多新辦法支持發展信息產業,特別是推出了許多優惠政策,比如:免除進入高科技園區的公司進出口軟體的雙重賦稅,允許外商控股100%,免徵全部產品用於出口的軟體商的所得稅等等。1998年,印度政府還組建了「國家信息技術特別工作組」,由國家總理任組長,制訂了「印度信息技術行動計劃」,在稅收、貸款、投資等方面全方位採取措施,為信息技術產業提供政策支持。教育說實話,印度的基礎教育讓人不敢恭維,但他們的高等教育卻在發展中國家中非常突出。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在培養科技人才方面可謂是有識之士。他從50年代起就按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樣子,在全國陸續建起了6個「印度理工學院」(IIT)。今天,正是這些學院的畢業生支撐著信息技術產業大廈。 印度的計算機教育從小抓起。現在,印度全國2500多所中學開設了電腦課,400所大專院校開設了計算機及電腦軟體專業。據說,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多媒體教育設施,全國每年都有25萬人接受信息技術培訓。 語言幾乎人人懂英語是印度發展信息產業上的獨有優勢,使得印度人在開發研製軟體上如魚得水,沒有任何語言障礙,這就大大加快了科研開發的速度。 成本曾有人測算,印度編程人員的工資只有發達國家的1/8到1/5,這就使許多發達國家紛紛把軟體的設計等工程交給數學天分很高而工資卻相對很低的印度人去做,客觀上帶動了印度軟體業的發展。中國歷來是勞動力成本不高的國度,按理說這方面的優勢很強。但不能不看到,近年來情況已經有所變化,有些地方投資成本不高的優勢開始減弱。比如,有些外商卻步不前的原因是,中國的通信費用過高,如果在中國投資辦企業,通信成本首先就佔去了一大塊,算下來,還不如在本國經營上算。揪錯┆評論1┆舉報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⑥ 為什麼印度電腦軟體行業處於世界前列
印度的軟體發展始於1990年,只用了不到十年,印度的軟體發展就飛躍至世界領先地位。印度的軟體行業主要集中在南部城市,班加羅爾是卡納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5大城市,人口約650萬人。印度在1947年獨立以來,這座首府城市已經逐漸發展成重工業的中心。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讓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成為印度軟體的中心,俗稱「印度矽谷」。
全球有5000多家的科技公司從事軟體開發,軟體評級公司將他們分別排位從1等到5等。目前全世界能達到5等的公司不足百家,其中有半數在印度,而這其中就有30多家屬於班加羅爾這座城市。
⑦ 印度的iT業為何如此發達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政府扶持、英語基礎、人才培養與儲備、重視管理以及開放等。
可以說,給印度軟體業打了強心針的是印度政府的扶持,印度政府不但在減免稅、取消限制、培養技術基地等方面給予行政支援,還將IT業作為經濟騰飛的標志加以鼓勵。早在1991年,印度政府就下發文件大力扶持軟體產業,推出了「零稅賦」的政策,對軟體和服務公司的銀行貸款實施「優先權」,因而引發了印度軟體產業的一場革命。到1998年7月,印度政府決定為金融風險資本設立10億盧比的基金,由「小型企業發展銀行」(SIDB)管理。同時還出台政策,規定銀行優先貸款給新創設的高科技風險公司,尤其是小型企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印度政府早期、獨具慧眼的大力扶持是印度軟體業飛速發展的導火線,曾被指責為腐敗、無能的官僚政府實際正是印度IT產業飛躍的倡導者。此外,為適應今後的發展趨勢,印度政府正在加快IT業的硬體基礎設施建設。據香港「亞洲私人資本評估」的研究報告,2001年流入印度IT業的風險投資將翻3倍,達到25億美元,印度不久就會成為吸引IT技術啟動資金最多的國家。
其次,由於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因此不僅非常容易進入歐美市場,而且培養的眾多軟體精英並不用為設計軟體時的語言障礙而為難。相反,從這一點上來看,印度軟體業擁有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再者,印度還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大多數的軟體工程師都擁有十年以上的經驗,其中不乏一些從美國回國的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另外,印度許多軟體公司還讓高中生來編代碼,這些高中生往往能很好地把握軟體的整體設計。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很好地調整了人力資源的結構,因為就算是一些尖端的軟體需要一兩個軟體高手來編程,但大多數軟體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需要更多的是類似於編代碼的高中生那樣的「軟體藍領」。據悉,印度一家名為APTECH的電腦教育公司,在印度國內有1030個培訓基地,每年可培訓近100萬的電腦技術人才。類似的培訓機構為印度軟體業培養出大量的能編程的「軟體藍領」,使得印度的軟體企業形成了「項目經理→系統分析員→軟體工程師→具體程序員」這樣合理的人才結構。印度正是因為有了大量的基礎技術人才,才能在過去的10年裡後來居上。
此外,印度軟體業飛速發展還得力於印度良好的計算機教育機制,即重視計算機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教育,以培養出復合型軟體工程師——不但懂程序設計,而且懂哲學、歷史、藝術等,多學科教育的成果能拓展他們的思維,賦予他們創新的意識,而這正是優秀軟體工程師必備的條件。
⑧ 印度屬於發展中國家,但印度的電腦軟體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其電腦軟體業的發展
你完全是搞錯啦。軟體業美國不發達么?歐洲不發達么?日本不發達么?哪一個不比印度發達。印度是這樣一個國家。印度由於它的貪腐導致它的基礎建設非常落後【基本就是不建設因為腐敗成本太高】。印度經常性的停水、停電全國高速公路僅一條。所以印度不可能發展工業。起碼不可能像中國那樣發展生產褲子、鞋子、衣服。汽車、電器發展的也不好因為經常停電、停水而且沒有公路也不能運輸。那就只能發展軟體業。唯獨軟體業不需要公路運輸也不需要大量的水。停電用小型汽油發電機就能滿足用電需要。所以印度不得已只能發展軟體業。而且大多是外包。所以不要太當回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靠寫軟體成為經濟強國的。以前沒有未來也沒有。最起碼的電腦都生產不了拿什麼寫軟體啊。
⑨ 印度IT真的很強
印度IT真的很強。 中國和印度都是亞洲的大國,從地理位置上看是領土緊挨著。就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兩個國家在過去的將近20年的迅速發展成長過程中,都在向著西方經濟的發展進行學習。當各自的IT產業都與美國「矽谷」緊密相連的時候,對西方的了解遠遠高於兩國互相的了解。基本上在一段時間,很多人對印度的了解也只是限於那幾部引進中國的電影印象,似乎把印度和高科技IT都無法聯系起來。 然而,當世界的經濟腳步都在往前邁步的時候,印度也借著IT的風潮迅速發展起來。通過這些年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印度的軟體產業、IT教育等都已經處在世界的前列。 國家的綜合國力,地理位置、國民素質,印度都與我國有相似之處,在學習西方IT發展模式的同時,印度IT產業的發展更應該讓我們在經歷了IT風暴般地發展之後,認識和解決一些遺留下來的問題。
⑩ 為什麼印度的電腦軟體產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1、印度採取的是精英教育。也就是說,印度現有人口的文盲率極高,但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同樣是第三世界中計劃是最高的;
2、換句話說,認識字的基本都上了大學,收到了高等教育;
3、印度長期被英國殖民,所以英語是其官方語言,英語也是計算機編程的默認語言,諳熟英語也有利於其軟體業的市場營銷、技術交流溝通,這就是其語言優勢,
4、印度長期被英國殖民,他的教育體系與西方國家是接軌的,高等教育體系較為先進。
5、作為英聯邦國家,印度人到西方國家留學、進修較為便利,因此有機會能夠學習先進的技術。
6、最後,當然就是廉價的軟體工程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