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問一號十三年前寄人籬下,七年前敗給印度,現在如何
2020年7月23日,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順利升空並進入預定軌道。火箭上搭載的“天文一號”探測器擔任著探測火星的任務。這是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探測器到火星上。其實,早在2007年我國就開始建造了“螢火一號”探測器准備探測火星,但當時中國還沒有能夠將探測器送入火星火箭。所以當時只能寄人籬下,選擇搭載俄羅斯的“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前往火星。在經歷了一系列變故之後,2011年終於發射。然而,俄羅斯的探測器卻因變故障而變軌失敗,中國耗盡大量人力物力的”螢火一號“也被迫報廢。中國人的第一次火星旅行也以失敗而告終。雖然中國的火星旅行曾受到了各種阻礙,但是今天我們依舊實現了我們的夢想。中華民族從來就是一個不畏艱難的民族,無論遇到多麼大的困難,都不會阻止中國人對夢想的追逐。
『貳』 印度發射的火星軌道探測器現在怎麼樣了
印度一直以來就是一個不承認自己落後的民族,雖然在最近這幾年印度的經濟發展比較迅速,GDP的增速甚至已經超越了中國。
即使這樣,印度還是一個非常貧困的國家,印度總是想在各個方面超越中國,當然中國也是他們的競爭對手,這一點並不是我們樂意的,只不過印度總是喜歡在各個方面和我們對比,可能是一直以來就有矛盾的原因,只能說印度我沒有擺清自己的位置。
我個人覺得,印度目前的太空領域探索甚至連朝鮮都趕不上,最起碼朝鮮火箭升空之後還可以回來,而印度的火箭升空之後,連影子都沒有找到。
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居然總是想要和我們來競爭對比。可以這么說,中國現在止步不前,讓你再跑10年,你都追不上。
『叄』 印度航天怎麼樣
長期以來,印度一直將發展空間技術視作邁向世界大國和加快科技發展的重要步驟。歷經30多年不懈努力,印度空間技術總體水平發展迅猛,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六空間技術大國,其航天實力不容小視。
日臻成熟的航天技術
1963年,印度開始發展本國航天事業。印度開展航天研究起步雖晚,但是進展迅速,今天的印度已經掌握了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在火箭和衛星的製造、衛星的發射、跟蹤、制導及控制等方面具備了相當強的實力。
運載火箭 上世紀90年代,印度運載火箭技術進入了成熟時期。1994年10月,印度首次成功地發射了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1999年5月,印度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發射三顆衛星。2001年4月,印度自行研製的配備有低溫火箭發動機的新型運載火箭 ——地球靜止衛星運載火箭(GSLV)-D1發射升空,成功地將1顆重達1.5噸的試驗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印度已經擁有低溫火箭技術,這是實現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
印度目前正在研製推力更大的地球靜止衛星運載火箭,該火箭可將運載火箭的發射能力提高2—3倍,並於2007年投入使用。印度已經成功研製出衛星運載火箭 (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 (ASlV)、極地軌道運載火箭 (PSLV)和地球同步軌道運載火箭 (GSLV),足以滿足發射各種航天器的需要。
航天發射場 印度的火箭發射場主要有斯里哈里科塔和頓巴赤道兩個發射場。斯里哈里科塔發射場位於印度東海岸的斯里哈里科塔島上,佔地145平方公里。發射場擁有大型多級火箭和衛星運載火箭的試驗、組裝和發射設施,並修建有衛星跟蹤、遙測和通信站。印度空間研究中心還在此擴建了固體助推器工廠,可為多級火箭發動機生產大尺寸的推進劑葯柱。
頓巴赤道發射場位於阿拉伯海海岸,喀拉拉邦特里凡得琅城以北6公里的地方,是進行低高度上層大氣和電離層研究的理想場所。這些研究在地磁赤道區(在頓巴正北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所以,該發射場在美國、前蘇聯、法國等國支持下已成為探空火箭的國際發射場。
航天員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印度就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始培養宇航員。1984年4月,一名印度宇航員就乘坐蘇聯的「聯盟」T—11飛船進入了蘇聯的「禮炮」號空間站,並在空間站上停留和工作了7天。目前,印度把兩名宇航員送往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進行培養,他們分別只有14歲和16歲,並且俄羅斯加加林宇航員培訓中心也接收了6名印度宇航員。印度希望為未來的載人航天儲備宇航員。
雄心勃勃的航天計劃
印度大力發展航天技術的最終目的是在太空建立空間站和星際基地,發展空天飛機和載人宇宙飛船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由之路。
空天飛機 上世紀90年代,印度曾提出過一個「超級飛機」計劃。2001年在美國鹽湖城舉行的全球動力推進大會上,印度設計的新型空天飛機模型首次露面。這種空天飛機稱為「先進跨大氣層吸氣式研究飛行器」(AVATAR,簡稱「艾瓦塔」,意為「復活」)。「艾瓦塔」是一種小型可重復使用載人航天器,也是一種高超聲速飛機。它採用渦輪基組合循環發動機、超燃沖壓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是高超聲速飛機技術和可復用航天器技術相結合的空天飛行器。「艾瓦塔」僅重25噸(其中60%是液氫燃料),據稱能單級進入100公里的軌道,可發射重達1噸的衛星。此外,艾瓦塔還可用作軍用偵察機進行情報搜集、監視和偵察。
「艾瓦塔」將像普通飛機一樣起飛。利用渦輪風扇、沖壓噴氣和超燃沖壓噴氣發動機組合達到10公里的巡航高度後,低溫火箭發動機接替工作,最終將飛行器推入軌道。任務完成後,「艾瓦塔」離軌再入大氣層,像飛機一樣依靠自己的動力著陸。一架「艾瓦塔」在其壽命期內可執行100次這樣的任務。這也就意味著它可將100噸的有效載荷送入空間。
登月計劃 2001年,印度向外界透露其雄心勃勃的登月計劃。此計劃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是向月球發射無人探測裝置,對月球表面的情況和大氣層進行探測和研究;第二步是向月球發射登月機器人,模擬宇航員對月球進行多項科學研究;第三步就是憑借自己的力量將印度宇航員成功送上月球。
根據該計劃,印度計劃2007年開始嘗試發射和回收無人航天器,2008年嘗試向月球軌道發射無人航天器,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預計2014年實施,首次登月初步安排在2020年。印度載人航天器將重達3噸,可載2名宇航員,由GSLV Mark.II火箭發射。載人航天器在升空16分鍾後與火箭分離,爾後進入距地球400公里的環地球軌道,其初次飛行時間可能是1天,之後將延長到1周,而「登月之旅」可能需要15天或1個月。
火星計劃 盡管載人航天和登月仍在計劃中,印度人卻又瞄準了太空探測的下一個目標:火星。據報道,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准備在2012年至2013年間發射一個火星無人探測器。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馬達范·奈爾在接受采訪時稱,印度計劃發射的火星探測器重約500公斤,上面配有高解析度遠程感測解析裝置。預計整個探測過程將持續6至8個月,耗資30億盧比(約合6700萬美元)。
首次發射太空艙 印度今年1月10日使用一枚極地衛星火箭,成功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同時送上了太空。該太空艙圍繞地球飛行了13天,其間將進行有關微重狀態的各種實驗,然後於1月22日重返地球。首個返回式太空艙的成功發射,標志著印度已經初步掌握了對太空艙進行指揮和控制的能力,在載人航天飛行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初具雛形的印度天軍
21世紀制天權將成為了比制海權、制空權更高的制權。可以說,誰搶佔了太空,擁有了制天權,誰就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印度航天自發展之初就有明顯的軍事色彩,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也在緊鑼密鼓進行著。
發展軍用衛星系統 印度於2001年10月已成功發射首顆軍用偵察衛星——試驗評估衛星(TES),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軍用偵察衛星的國家。該衛星解析度可達到1米,可覆蓋全球60%的地區。TES軍用衛星系統由6顆衛星組成,其它5顆衛星還將陸續發射升空,組成偵察衛星星座,並使圖像採集解析度提高到50厘米。
開發天戰武器 印度國防部長高級顧問透露,印度在研發天戰武器領域已取得重大進展,將在5年內擁有用於太空作戰的激光武器。當前印度還在加緊開發反衛星技術,包括粒子束武器、射頻武器和軌道攔截器以及信號干擾器,並計劃於2010年部署動能攻擊飄浮攔截器、無方向限制的射線火炮陣列和高級跨大氣層空中飛行器。印度原子能研究中心名為「卡利」—5000的強大電子加速器也處於後期安裝之中,預計到2020年可當作粒子束反衛星武器投入使用。
加緊組建天軍 在美、俄相繼組建天軍後,印度加緊組建自己的天軍。2003年10月,印度空軍參謀長宣稱,已開始著手組建航宇司令部,以管理印度全國的空間資產,並對天戰武器進行研究。目前,印度已建立了完備的航天組織機構,僅空間研究組織就有1.68萬人,掌握了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間體系。
『肆』 NASA發布「2030火星願景」已經多時,如今這個計劃怎麼樣了
現在是2020年初,距離2030年還有十年,如果就目前這個景象來看,火星景願還不足以在2030年完全實現,在美國上屆領導人在位之前,是全心全力的朝著外太空未知領域去探索的,但自從換屆之後,重心變了,對於此計劃的經濟支撐沒有了,保證項目完成的最重要資金鏈斷掉,這件事情便成了空話。
美國領導人重心抽離,從上屆領導人的“火星計劃”往外走,變成了現在“重返月球”的走回來,還有資金的短缺,都是“2030火星願景”完成的重大威脅。
最讓人興奮的就是火星環球監測者檢測到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的特徵,對於這個未知領域,人們始終對他保持敬畏之心,相信依人類今天的技術跟成就,火星的神秘面紗也會盡早被揭開。
『伍』 當年的火星計劃預計將兩男兩女送去火星,有八萬人報名,結果如何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在現如今地球上各個國家的經濟,科技已經有了非常大的發展,但同時,每個人也都能夠感覺得到自己所在國家的生態環境已經和以往大不一樣了。就好比如在以前,很多的青山綠水現如今都已經被高樓大廈所覆蓋,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應該承擔的必要代價。在隨著地球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人類科技的發展對於向未知領域的探索也越來越重視。在遙遠的銀河系還有很多我們沒有探索過的星球,而我們人類在漫長的星球探索中,一直都想要尋找一個和地球生態環境相同的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對星球探索中,我們發現火星是一個適宜人類居住生存的星球。於是,在這一消息公布之後,就有很多人紛紛想前往火星建立我們的家園。而我們今天所說的故事就是當年的火星計劃,預計將兩男兩女送上火星,有8萬人報名,後來結果如何呢?
然而就在當時火星一號發表聲明之後,沒過多久,在2019年火星一號計劃組織就宣布破產了。那些報名者所繳納的報名費用也沒有辦法再收回來了。前往火星去建立家園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必將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他不可能僅僅依靠著一個民間組織去完成,所需要的是我們全人類在科技上的共同努力。火星一號計劃,不論他們在當初組建的初心是好是壞,對於那種想要去探索未知以及為人類造福的想法還是值得肯定的。
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科技能夠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可以去探索我們非常嚮往的宇宙,去解開那些未知的奧秘。
『陸』 現在人類對火星的探測進展到了什麼程度
人類對火星的探測進展到什麼程度了,目前對火星成功進行過探測的只有以下幾個國家和地區,依據探測成果依次如下。
美國NASA的火星探測
日本於1998年7月3日發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在艱難地飛行了5年之後,最終於2003年12月9日被放棄,此後再也沒有在進行火星探測。
綜合各航天強國發展火星計劃的歷程中可以看到,人類探測火星的成功率只有一半,探測火星充滿挑戰,伴隨著失敗也在所難免。我們的航天事業發展了這么多年終於邁開了探測火星的步伐,真的是振奮人心。但是這只有一半的成功率提醒應該時刻保持嚴謹踏實的態度,穩扎穩打、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不可盲目冒進,但同時也不可畏縮不前。相信我們的航天科研團隊有著足夠的智慧和實力完成探測火星的使命。
『柒』 印度要登火星可能嗎有計劃嗎
印度火星計劃 - 印度火星計劃
辛格表示,無人駕駛宇宙飛船屆時將會進入軌道,並且將繞火星飛行採集相關信息。這項火星計劃價值45億盧比(約合8200萬美元)。目前,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中國已經啟動火星計劃。
辛格說,「這架火星飛船代表著印度科技又向前邁了一大步」。據悉,這架飛船將在明年9月發射,搭載這架飛船的運載火箭是由印度宇航中心研製的。
印度航天事業起步於1963年,自從1975年成功發射衛星以來,印度已經為數十個國家成功發射衛星。2008年印度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並探明月球上存在水。印度也策劃了登月計劃,但是目前這一計劃預算尚需批准。
議員稱民生應優先航天
雖然辛格政府雄心勃勃,但是這一航天計劃在印度國會受到批評,一些議員認為政府徹底沒搞清楚什麼是最應優先完成的任務,這些議員表示印度的民生問題比航天事業更重要,應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例如解決自來水和供電問題。上周,印度剛剛發生一場大停電,國家電網癱瘓,6億民眾受影響。
但印度科學家駁斥了批評聲,他們認為,發展太空科技同樣會帶動其他領域的進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管拉哈克里希南對《亞洲時代》報紙表示,「這根本不是一個搞錯了優先任務的事情」,他解釋說,印度必須啟動火星計劃,因為這個星球與地球是如此關系密切。以目前來看,探索火星有三個「機會之窗」,分別是在2013年,2016年和2018年,因此印度科學家必須抓住2013年這個機會。(韓旭陽)
印度航天大事記
●1975年4月19日第一顆印度自製衛星從蘇聯火箭發射場發射成功。
●1980年7月18日在本國發射場成功發射自製衛星,成為世界上第六個可獨立發射衛星國家。
●2002年2月9日自行開發的火箭超低溫發動機試驗成功,可將衛星送入地球上空3.6萬公里。
●2004年9月使用超低溫發動機發射對地同步衛星,將1.95噸衛星送上地球上空。
●2007年1月10日用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首個返回式航天器送入太空。
●2008年10月22日用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背景
印航天預算曾超俄羅斯
印度征服太空的雄心隨著國力攀升逐漸加強,除了火星計劃之外,印度還計劃同時啟動「月船2號」探月計劃。負責印度航天計劃的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該機構現有員工1.68萬人。
早期的印度航天事業是在前蘇聯技術援助下開始的。1963年,印度在頓巴建立了第一個火箭發射台,並成功發射了第一枚火箭。目前,印度擁有4種類型的自製運載火箭:衛星運載火箭3(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
在登月計劃方面,印度內閣曾批准約1億美元預算投入月球無人探測計劃,並將登月計劃分為三個階段,起始於2008年,通過觀測衛星了解月球狀況繪制三維地理圖,並發射登月機器人進行多項月球表面研究。計劃的最終目標是於2015年實現印度太空人登陸月球。
但第一階段的「月船1號」計劃,因探測器撞擊月球後失去無線電聯絡而終止。而印度的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月船2號」很可能在2013年前發射。
為了發展航空事業,印度不惜投入重金。資金投入有時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2006年,印度政府投入資金約8.15億美元,超過了當年俄羅斯的航空預算。今年印度投入航天事業的金額約合8.15億美元
『捌』 印度曾成功登陸過火星那為何登月失敗
印度無法獨立完成探月任務,尋求多方盟友,但是盟友不靠譜,導致其探月工程一拖再拖,最終失敗。
「月球2號」項目總耗資約1.4億美元,由於俄羅斯未能按照承諾交付著陸器,促使印度推後了這個計劃的實施時間。這個項目包含了包括軌道器、著陸器和月球車3個模塊,攜帶了10多個各類研究裝置,最引人注目的是月球車,僅有公文包大小,重量為25公斤,它將攜帶兩個分光計用於探測月球表面的元素組成——包括等離子體層以及像氦-3這樣的同位素的數據,後者是未來核聚變能量反應堆的潛在燃料。
「月球2號」的攜帶的軌道飛行器所攜帶的水測繪儀同樣讓人期待,因為太陽風中的質子會產生羥基離子,這些離子會漂向月球的兩極,在那裡它們會被隕石坑中的水冰俘獲,而水測繪儀將會對這些水冰展開探測。如果成功,這將是印度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印度也可藉此成為繼美國、俄羅斯與中國之後第四個實現月球探測器軟著陸的國家,並如期開展探測工作。
著陸的前15分鍾Vikram正以3200公里/小時的速度下降,當海拔大概減至30公里時,它開始發動4座引擎緊急減速,只不過在距離陸地僅剩2.1公里時,意外發生了:Vikram偏離了預定軌道,就此「失聯」,任務失敗了。
巴基斯坦聯邦科學和技術部長法瓦德·喬杜里在社交媒體上第一時間嘲笑印度拙劣的落月技術,諷刺印度「月船2號」的著陸器是在印度孟買買的「玩具」。
兩天後,9月8日,在月球軌道上的「月船2號」傳回了Vikram在月球上的影像,但印度航天團隊最終未能與它建立訊號。
『玖』 印度為什麼比中國先登陸火星
印度能率先進入火星軌道,首先是它基本具備這個實力,雖然也是「踮著腳尖」,並得到歐洲航天局的幫助。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各國進行深空探測的不同指導方針。
印度「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MOM)24日成功進入火星軌道,這使得印度成為第一個成功將探測器送入火星軌道的亞洲國家。在外界傳統印象里,印度航天技術遠不及日本和中國,中國航天專家24日向《環球時報》記者說,這個結果不是技術上的差別,而是因為印度探火星主要是從政治上考慮,要在航天領域拿一個亞洲第一。
印度這次首先是要爭取政治意義,之後才是工程意義,科學意義排在最後面。印度在衛星、探月、載人航天方面都沒有拿到亞洲第一,甚至載人航天領域還是空白,所以急需藉助這次探火星搶到一個亞洲第一。這次探火星不僅費心力找了一個空當,甚至還冒了很大技術風險。
他們在火箭推力不足的情況下,繞地球飛行20多天不斷加速,藉助「扔鐵餅」的方式把自己扔進地火轉移軌道。目前來看,印度這次在軌道設計、地火轉移、測控通信、進入火星軌道方面是成功的,接下來就看科學目標的完成情況了。
印度的著陸技術仍需進一步的完善
2019年10月11日,中國火星探測器首次公開亮相,暫命名為「火星一號」,並計劃於2020年發射。盡管我國有過在月球成功軟著陸的經驗,但至今還沒有勘探火星的經驗。我國設計的「螢火一號」沒能成功前往火星。
這並不意味著我國沒有勘探火星的實力,當年的螢火一號是搭載在俄羅斯的火箭上,由於火箭變軌失利沒能去成火星,這原因並不在於我國的技術問題。2020年,是我國的火星年。在載人航天、月球勘探和空間站建造取得階段性效果之後,我國也將展開真正意義上的火星勘探。
依照方案,我國將會在下一年的火星勘探窗口,用自己的火箭發射火星勘探器,而且要一步完成火星軟著陸。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印度緣何先於中國探火星中國航天不需火星證明
『拾』 印度航天實力如何探測火星的技術及火箭都是本國技術嗎
按道理說的話,跟我們還是有嚴重的區別的,但是他不是所有我國的技術,印度成功發射了第一枚火星探測器,印度用極地軌道衛星研製的人造衛星,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可能會成為亞洲第一個探索火星的國家。因此,許多人質疑印度的太空實力是否超過了中國,然而,事實勝於雄辯。通過比較中國和印度在太空飛行各個領域的實力,不難得出誰優越誰劣勢的結論。
目前,印度只有兩種相對較小的推力運載工具,極地軌道衛星運載火箭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其中後者的第三階段需要從俄羅斯購買。這次發射曼加里安的極地軌道衛星運載火箭的最大極地軌道承載能力僅為 1.8 噸,其實我們中國3月到4日的時候,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的極地運載能力超過 3 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