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印度哲學主要流派
它們分別是1.數論派
2.勝論派
3.瑜伽派
4.正理派
5.彌漫差派
6.吠檀多派
這六派一般認為是印度的正統派,除此以外還有很多的非正統派,比較有影響力的比如說佛教,耆那教等。
婆羅門教哲學婆羅門教源於吠陀教,形成於公元前8至前7世紀,因以崇拜婆羅賀摩(梵天)而得名。它信奉多神,以梵天、毗瑟拿和濕婆為主神,認為它們分別代表宇宙的創造、護持和毀滅三個方面;相信輪回業報之說。婆羅門教在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哲學學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數論、瑜伽派、勝論、正理論、彌曼差派和吠檀多派。
㈡ 印度教派有哪些
問題太籠統了,你到底是問印度的宗教派別還是印度教的派別,之於宗教,印度主要有三大宗教,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其他人數較少的有基督教,耆那教,佛教,還有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之於印度教,主要有三大教派,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
㈢ 印度有多少宗教
印度主要教派有: 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
(3)印度有哪些派擴展閱讀: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亞,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
伊斯蘭教是在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卧兒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
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沖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於印度的宗教,不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響的宗教,但人數稍少。
盡管宗教在印度的影響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無神論和不可知論。
㈣ 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分別是什麼
它們分別是1.數論派
2.勝論派
3.瑜伽派
4.正理派
5.彌漫差派
6.吠檀多派
這六派一般認為是印度的正統派,除此以外還有很多的非正統派,比較有影響力的比如說佛教,耆那教等.我國的孫晶教授是專門研究這個的,具體可以參考孫教授的書目.
㈤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麼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一、印度教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於公元8世紀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它綜合了多種信仰,沒有單一的信條,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論。
印度教還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印度教有種姓制度。根據這一制度,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且生來就決定。四個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二、伊斯蘭教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8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統治期間,伊斯蘭教被定為印度國教,迅速發展,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印度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伊斯蘭教對印度宗教、社會、風俗和文化藝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於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阿薩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爾等邦。
三、基督教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據說在公元1世紀就已經傳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達數百萬。現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幾個分支,如敘利亞教會、倫敦教會、丘奇教會、婦女教會以及兄弟教會等。基督教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5)印度有哪些派擴展閱讀:
印度的教派沖突:
印度近現代的教派沖突經常發生,而且屢屢釀成流血事件。其中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沖突最為突出。這裡面較典型的是阿約提亞的寺廟沖突。阿約提亞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
1528年,信奉伊斯蘭教的莫卧爾帝國皇帝巴卑爾下令在這一城內建了一座清真寺,而印度教教徒則認為阿約提亞是印度教毗濕奴神化身之一的羅摩王子生長的王宮所在地,並反對將清真寺建在羅摩廟上。
兩教信徒由此發生了較大的沖突。沖突持續了幾百年,一直延續到21世紀。如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約提亞寺廟之爭導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廟之爭又導致三干多人喪生。2002年,兩教在此問題上的沖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
印度其他地區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派沖突也不時發生。古代印度在近現代演變成不同的政治實體,這與此地區的宗教對立及民族矛盾有著直接的關系。在英國殖民時期,南亞次大陸上形成的主要政治實體是相對統一的。
而在這個政治實體的統治區域,民眾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在這兩大宗教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與經濟的利益群體。
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這種要求在遇到該地區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就出現了後來的政治實體分化。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與宗教派別矛盾融合在一起產生的結果。
㈥ 印度的政黨有哪些
主要政黨有國大黨、印度人民黨、民眾黨、印度共產黨、印度共產黨。
1、印度人民黨
印人黨全稱印度人民黨(BharatiyaJanataParty),成立於1980年,1996年成為印度議會第一大黨,並執政13天。1998年與其他地方政黨聯合,執掌聯邦政權。2004年敗給國大黨,2014重新奪回政權,並於2015年黨員已經破億,成為世界第一大黨。
印度人民黨的根源可溯及印度人民同盟〔BJS〕,一個1951年由慕克吉創立,當時是印度教准軍事團體「國民志願部隊」〔RSS〕的政治派別,鼓吹要依據印度教文化重建印度,並且呼籲組成一個強大的統一國家。
1977年,在瓦傑帕伊領導下,結合其他3個政黨組成人民黨,並掌握政權。但因黨派之爭與內部不和,政府於1979年7月垮台。在1980年重建並正式成立。
他們主要遵循印度教價值觀與整體人文主義,以印度教作為思想武器。在政策的制定上也是遵循這一指導。在經濟方面實行較現實的政策,如經濟自由化政策和實行實用主義。教育上貫徹宗教主義。
2、印度國民大會黨
印度國民大會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簡稱印度國大黨或國大黨,成立於1885年,為印度現存歷史最長的政治組織,也是印度主要政黨之一。
1918年發生分裂為英迪拉派與社會主義派,英迪拉派脫離該黨,建立印度全國自由聯盟,1981年10月,印度選舉委員會承認國大黨(甘地派)為真正的國大黨。目前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
19世紀中葉,印度逐漸出現近代工業。英國當局對其採取扼殺策,實行殘酷的壓迫與掠奪,導致印度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和民族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高漲。為防止革命爆發,英國鎮壓工農運動,竭力說服印度上層社會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立一個改良主義的政黨。
經過積極活動,成立改良主義政黨一事進展十分順利。1885年12月2日,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成立大會在孟買舉行,國大黨正式成立。
(6)印度有哪些派擴展閱讀
在印度大選期間,一組極簡主義的-通常是手工繪制的-標志和候選人的名字一起出現在電子投票機上,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選舉。這些符號幫助數十個參政黨彼此區別開來,同時也使選民更容易在一個人口約四分之一是文盲的國家做出選擇。
盡管政黨符號代表價值觀或意識形態是很常見的,但印度的制度在一個重要方面有所不同:政黨必須從選舉官員控制的預先存在的名單中選擇,而不是自己設計徽標。
2019年3月11日,在印度新德里,一位穿著印地安國民大會(Inc)黨標志的服裝出席者
印度選舉委員會(ECI)目前擁有數千個符號庫。這些圖片代表了印度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一堆輪胎和一部留聲機,到一輛自動人力車,甚至一名板球運動員。
締約方必須按偏好順序選擇三個符號,然後由ECI分配一個符號。一旦一個圖像被「預留」,它就不能被其他任何一方使用,讓新進入者從「可選擇」符號列表中挑選。
㈦ 印度古典文藝理論七大派是什麼
印度古典文藝理論七大派是:味論派、庄嚴論派、風格論派、韻論派、曲語論派、相宜論派,驚奇論派。
現代印度文學(第一次世界大戰~194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印度人民同英帝國殖民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下,印度人民反帝反殖的斗爭日益高漲。印度作家的思想也發生深刻變化,作品中更具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建戰斗精神。
1936年,以普列姆昌德為首成立了全印進步作家協會,印度文學進入新階段。現代印度文學以表現人民的疾苦和斗爭,揭露英帝國主義和印度上層統治者的罪惡為重要主題。在與西方頹廢派、神秘主義及個人主義傾向的斗爭中,現代印度文學沿著現實主義的方向前進。普列姆昌德是現代印度文學的傑出代表。
相關信息
(1947年以後) 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 ,原來的印度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度文學進入新階段。仍是多民族多語種文學,以各地的方言為基礎的語言不下幾百種 ,主要的有15種左右 。1965年 ,印度政府宣布印地語為國語。英語可作官方語。
又如印地語文學作家伊拉錢德爾·喬希、阿蓋伊受到弗洛伊德主義影響,40年代阿蓋伊開始倡導實驗主義文學,對印地語文學進行革新。這一流派在50年代相當活躍 。中古印度文學對周圍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的志怪小說、說唱文學、唐代的傳奇和變文等,都受到影響。
㈧ 印度有哪些宗教派別
印度是一個篤信宗教的國家,印度的宗教派別眾多,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活動都以宗教為中心,因此印度的建築主要是神廟。
像巴比倫人崇拜山嶽一樣,印度人相信神是住在山上和岩洞里的。於是,他們開始建造可以稱其為山丘和洞窟的建築。黑格爾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觀點,人類本身是神或要變成神,活人與死人的嚴格區分在印度就不存在。因此,印度的建築在未受到伊斯蘭教來源影響的時候,不是用來住死人的,而是像上述那些奇特的洞穴一樣,屬於建築藝術的一個較早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