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進行兩次綠色革命為了什麼

印度進行兩次綠色革命為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4 15:59:34

A. 印度進行了兩次綠色革命是為了解決什麼

提高糧食產量,改善生態環境

B. 印度的綠色革命是什麼 急!急!急!

所謂「綠色革命」指的是以推廣高產良種為核心的農業技術改良.所涉及的范圍基本上是幾種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尤其是小麥和稻穀.

印度的綠色革命是指在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10多年的時間中,印度農業所發生的一場以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綜合農業技術革命,從而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這場綠色革命是以1966年引進墨西哥高產小麥品種為開始標志的.這場技術革命的顯著特點,是以提高糧食產量、實現糧食自給為主要目標;以引進推廣優良品種、合理實施農田灌溉、正確使用化學肥料、鼓勵採用農業機械、及時防治病蟲雜草為主要技術支撐;以增加農業信貸、完善鄉村公路網路、建立農村市場體系,實現農村電氣化為主要經濟投人;以國家的優惠政策(如價格政策,土地政策等)和政府的組織、管理與協調為基本保障體系.

在這場革命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因素有三個:推廣以科學為基礎的農業生產技術;增加農業投入和改善配套服務,如強化在水利、能源、種籽、化肥和信貸方面的支持力度;實施刺激並保持農業生產和消費的配套公共政策,如決定對農產品提供價格支持,由國營糧食公司進行收購和儲存.從1966年度到1976年度,印度糧食總產量從7235萬噸增至12103萬噸,增幅達67.28%.從1977年起,印度基本停止了糧食進口,並一直保有2000萬噸的儲備糧.1978年以後,印度連續三年成為糧食凈出口國,盡管凈出口額很少.1987年印度遭受百年不遇的嚴重旱災,由於政府掌握的儲備糧達到2360萬噸,雖然當年因糧食配售和賑災用去了2200萬噸儲備糧,但在補進收購的糧食後,到1988年初政府仍保有1401萬噸儲備糧。1991年初,印度儲備糧再次回升到1910萬噸.

經過若干年的實踐,雖然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但總的看來,「綠色革命」還是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高產良種得到大范圍的推廣,糧食單產有了較大的提高.印度於1963年從墨西哥引進小麥高產良種,1965年從菲律賓引進稻穀高產良種,自1966年秋季開始在全國推廣,此後其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至80年代初,小麥的良種推廣率已超過70%,稻穀也超過40%,再結合其他措施,糧食單產有了明顯提高,成為總產量增長的主要因素.

  2. 灌溉面積顯著擴大.1950年全國總灌溉面積為2085萬公頃,到1989年增至4304萬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比重也由15.8%上升到25.5%在新增的灌溉面積中,「綠色革命」開展前的16年佔25%,而此後的23年卻佔了75%.灌溉面積的擴大對農作物的穩產高產發揮了很大作用.

  3. 化肥施用量大幅度提高.「綠色革命」後,印度從國外引進設備,興建了一批大中型化肥廠,化肥總產量(按有效成份計)由1966年的35萬噸激增至1990年的860萬噸,24年內增幅達23.5倍.此外,每年還要進口一部分.為了鼓勵農民使用化肥,政府對價格實行了補貼.於是全國化肥施用量大幅度上升,1950年每公頃耕地平均僅施用0.25千克,1990 年則達到68.7千克,其中主要是近20年增長的.

  4. 農業機械化取得了一定進展.平均每1萬公頃耕地分攤的農用拖拉機在1951年僅0.7台,1966年僅增至3.4台,而到1989年已達到55.0台.其他農業機械和農用電也有較大幅度增長.

上述各項成果最終歸結於糧食生產發展速度有所加快.農業勞動生產率及農產品的商品率也得到提高.

以上可見,「綠色革命」以後,糧食生產發展速度的確加快了.應該看到,在50年代農業生產原有基數低,又帶有恢復性質,增產相對較易.而70~80年代農業生產水平已經較高,再加上農業中常見的「肥力遞減」或「報酬遞減」的現象,能取得更高速度的發展確屬不易.還值得注意的是,「綠色革命」前產量的增長主要靠種植面積的擴大,單產提高幅度不大,而此後則轉為以提高單產為主要增產途徑.通過「綠色革命」,印度小麥、稻穀的合計人均產量由1962~1966年間的每年130千克增加到1986~1990年間的183千克,而政府收購的商品糧則有更大的增長.

C. 20世紀60年代印度推行的「綠色革命」,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20世紀60年代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將高產穀物品種和農業技術推廣到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區,促使其糧食增產的一項技術改革活動。如「墨西哥小麥」和「菲律賓水稻」等,在某些國家推廣後,曾使糧食產量顯著增長。此後不久,就逐漸暴露了其局限性,主要是它導致化肥、農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90年代初,又發現其高產穀物中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糧食常因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不良而削弱了人們抵禦傳染病和從事體力勞動的能力,最終使一個國家的勞動生產率降低,經濟的持續發展受阻。由此有人提出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設想,主要目的在於運用國際力量,為發展中國家培育既高產又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作物新品種。迄今已發現一種既高產而又能從貧瘠土地中吸收鋅,並將其富集於種子中的小麥種質;一種富含β-胡蘿卜素(維生素A的前體)的木薯種質。
希望我的解答能幫你解決問題!

D. 印度的兩次「綠色革命」的時間及意義

20世紀60年代,印度進行了第一次「綠色革命」,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2004年開始,印度進行了第二次「綠色革命」.這次「綠色革命」,不僅明顯提高了糧食產量,而且改善了生態環境.
故答案為:20世紀60年代,印度進行了第一次「綠色革命」,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2004年開始,印度進行了第二次「綠色革命」.這次「綠色革命」,不僅明顯提高了糧食產量,而且改善了生態環境.

E. 什麼是印度的綠色革命

20世紀60年代實現糧食自給的農業

新戰略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印度在糧食危機不斷加深的情況下開始實施一項旨在實現糧食自給的農業新戰略——「綠色革命」。

印度獨立後實施的土地改革、合作耕種和鄉村發展計劃在提高農業生產方面收效不大。印度在「二五」和「三五」計劃的10年間(1956~1966年)實行的重工輕農戰略,引起了經濟失調。工業生產增長一倍,而農業生產只增長14%,且很不穩定,受氣候條件的嚴重影響,每隔兩三年就出現一次減產。國家每年不得不進口大批糧食來解決吃飯問題。西方報刊因此把印度譏諷為「討飯籃」。農業減產和糧荒引起的經濟危機和政局動盪,迫使印度政府開始考慮調整經濟和重新制訂農業發展戰略。

1965年9月,農業部提出了一個農業發展方案。這個方案題為《第四個五年計劃的農業生產:戰略和計劃》,聲稱這是印度政府發展農業的「新戰略」。這個新戰略是世界銀行、美國援外機構和福特基金會的專家們所提意見的綜合,其主要內容是: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集中使用以優良品種為主的各種配套的農業技術和投入,選擇一些耕作條件好、雨量充足又有水利設施的地區使用現代化農業技術。新戰略還決定對農產品提供價格支持,並通過國營糧食公司安排收購和貯存。這個新戰略由於以採用現代農業技術發展農業、提高農業產量為核心,因而被人們稱為「綠色革命」。

綠色革命在印度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標志著印度已開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經過20多年(1967~1991年)的發展,在綠色革命的發源地旁遮普邦、哈里亞那邦和北方邦西部,無論是農業生產率、現代農業投入的使用,還是農業商品經濟的發展,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在全印度,綠色革命的成果主要表現為:

農業生產率明顯提高。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過渡的實質就是要提高農業生產率,它包括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兩個內容。開展綠色革命後印度的土地生產率明顯提高。糧食作物每公頃產量由1965~1966年度的760公斤增加到1990~1991年度的1380公斤。經濟作物中,棉花和馬鈴薯的單產也分別由122公斤和8400公斤提高到224公斤和16000公斤。從單產的增長速度看,全部農業作物單產年平均增長率從綠色革命前的1.3%提高到綠色革命後的1.9%。其中糧食作物由1.4%提高到2.4%,經濟作物由0.9%提高到1.6%。綠色革命後印度農業產量增長的2/3以上都是通過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來實現的。

基本實現了低水平的糧食自給。綠色革命的顯著成就之一就是結束了60年代前期糧食產量徘徊不前、國內消費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糧食產量由1964~1965年度的8936萬噸增至1970~1971年度的1.08億噸和1990~1991年度的1.76億噸。受氣候的影響,糧食產量雖有波動,但總的趨勢是不斷增長。糧食進口量從60年代年均570萬噸減至70年代的年均170萬噸。1977年以後基本上實現了糧食自給,停止了大規模進口糧食,個別年份甚至還有少量凈出口。20多年來印度始終保有2000萬噸左右的糧食儲備,對消除飢荒和穩定糧價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現代農業技術運用有較大突破。綠色革命中,印度政府一方面利用價格機制、補貼政策刺激農戶採用現代生產技術,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國內農用工業、農業科研和農業教育事業。這些政策和措施對推動農業技術進步、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各種現代農業投入迅速增加。1971~1991年,高產品種作物種植面積由1540萬公頃擴大到6390萬公頃,灌溉面積由3800萬公頃擴大到7100萬公頃,化肥消費量由226萬噸增至1250萬噸,農葯消費量由6000噸增至8.4萬噸。農業機械化程度也有顯著提高。拖拉機數量由1961年的3.1萬台增至1991年的130萬台,同期柴油機由23萬台增至470萬台,電動水泵由20萬台增至850萬台,每1000公頃播種面積耗電量由5.5度提高到196.7度。

農業商品經濟有較大發展。綠色革命促進了農業由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社會化的商品經濟過渡。這種高成本、高產出的農業經濟一方面為農戶生產更多的剩餘產品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使農戶必須為市場生產並出售剩餘產品以償還貸款和購買新的農業投入,這就大大加強了農業與其他產業商品經濟關系的發展。綠色革命的主要地區旁遮普邦、哈里亞那邦和北方邦西部已成為印度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1966年以來,它們提供了政府糧食收購量的3/4以上。這三個地區的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較快,大批擁有較多土地的富裕農戶採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僱用農業工人,採用新技術進行商品生產。一些退休文官、退役軍人和城市工商企業家也向農業投資,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在這里,農業經營已不再是維持生存的手段,而成了有利可圖的企業。

綠色革命也帶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農業地區發展不平衡,優良品種推廣程度不同,旱地農業發展不平衡,農村兩極分化等。

F. 印度「綠色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G. 印度的綠/白/藍色革命是怎麼回事

印度農業革命是指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的"綠色革命"、以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為目標的"白色革命"和以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為目標的"藍色革命"

綠色革命
背景
南亞古國印度,自然環境得天獨厚,但因長期受英國殖民者的殘酷掠奪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農業生產水平低,曾是舉世聞名的"飢饉之國",有些地區曾出現過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的悲慘景象,僅1900~1947年就餓死2600餘萬人。
目的及成果
印度獨立以後,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從60年代開始,就實行新的農業發展戰略--"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是指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以引進、改良、推廣高產優良品種為核心,提高糧食單產,所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和水稻。60年代初"墨西哥小麥"育成,單產每公頃14025kg;60年代中育成的菲律賓"奇跡稻",單產每公頃達22500kg。"墨西哥小麥"和菲律賓"奇跡稻"的引種成功和大面積的推廣,加上灌溉面積的顯著擴大,化肥、農葯的施用量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印度的糧食單產和總產量成倍增加,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綠色革命"以來,平均每年增長3.95%,1981年印度糧食產量達134×106t,創歷史最高紀錄,糧食產量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三糧食生產大國。
問題
"綠色革命"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化肥、農葯和農業機械的使用,必然要增加大量投資,不僅生產成本高,還會加重國家財政負擔。由於大量灌溉,長期使用化肥、農葯,造成土地板結和鹽鹼化,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另外,一些農村舊的生產關系及落後勢力,對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也起著阻礙作用。

白色革命背景
背景
印度是世界上養牛最多的國家。印度教敬牛如神,除土地之外,牛是農業重要的生產資料,印度教徒反對殺牛,不少教徒買牛"放生",被放生的牛被奉為"神牛",目前,印度有難以計數的"神牛",在大小城鎮的街道上游盪或躺卧。汽車司機為等待"神牛"慢吞吞地穿過馬路,不得不減速、停車,造成交通阻塞,有時為避讓突然出現的"神牛",往往釀成車禍,如1993年8月21日,在印度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一輛長途客車為避讓一頭"神牛"而沖入湖中,造成28人喪生。
開展
為了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從1977年起,印度開展"白色革命"。他們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建立牛奶生產合作社,停止進口一切商品性奶製品,使牛奶產量有很大提高,現在,印度牛的存欄數達2.7億頭,名列世界第一位,約佔世界養牛頭數的20%,全國平均每3個人就有一頭牛。全國每年牛奶產量達4×107t多,平均每人每天佔有牛奶150g多,80年代後期印度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產奶國。

藍色革命
80年代後期印度又推行"藍色革命"的構想。所謂"藍色革命"就是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其目的是增加魚類捕撈量,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擴大就業機會,增加外匯收入。
印度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7500km,並且有眾多海灣、海角和海峽,可供捕魚的海域面積達2020000km2,具有發展海洋漁業和養殖業的良好條件。此外,印度內陸長達2900km的河流系統以及170多萬公頃的水庫和池塘,也具有發展淡水養魚的可觀潛力,80年代中期魚類捕撈量達28×105,1993年底為4365000t,本世紀末將達6×106t,投資為170億盧比。
為了加快對江河湖海資源的開發,籌集資金和培養技術人員,印度成立了漁業開發署和專門發展養魚的國家合作開發公司,與此同時,還在科欽建立了海洋研究院,中央水產、航海工程學院,在馬德拉斯建立了國家養殖中心。另外,還計劃在喀拉拉邦、安德拉邦和孟買等地區興建4個大型漁港和23個小型漁碼頭,在沿海地區興建水產加工廠,建造冷藏庫。目前,印度有293座水產品加工廠,現有冷藏庫367座。據統計1992~1993年度,印度水產品賺取外匯近6億美元,1993~1994年度,將提高到8億美元。
為爭取實現"藍色革命"提出的下一個目標,即到本世紀末,魚類捕撈量達6×106t,印度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千方百計推動各項計劃的實施。

H. 地理題;印度為什麼要掀起綠色革命,白色革命和藍色革命一步一步的說

綠色革命是:將高產穀物 先進農業技術推廣到農村 印度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提出"白色革命",鼓勵國民多喝牛奶。政府無償提供奶牛,使奶業成為農業中的支柱產業。印度人均奶類產量迅速提高,奶類消費量直線上升,不僅改善了印度國民的身體素質,同時也使印度人的平均壽命延長了12年。 藍色革命就是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其目的是增加魚類捕撈量,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擴大就業機會,增加外匯收入。

I. 印度為什麼要掀起「綠色革命」「白色革命」和「藍色革命」(簡要回答)

印度獨立以後,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從60年代開始,就實行新的農業發展戰略——「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是指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以引進、改良、推廣高產優良品種為核心,提高糧食單產,所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和水稻。60年代初「墨西哥小麥」育成,單產每公頃14025kg;60年代中育成的菲律賓「奇跡稻」,單產每公頃達22500kg。「墨西哥小麥」和菲律賓「奇跡稻」的引種成功和大面積的推廣,加上灌溉面積的顯著擴大,化肥、農葯的施用量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印度的糧食單產和總產量成倍增加,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綠色革命」以來,平均每年增長3.95%,1981年印度糧食產量達134×106t,創歷史最高紀錄,糧食產量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三糧食生產大國。
印度是世界上養牛最多的國家。印度教敬牛如神,除土地之外,牛是農業重要的生產資料,印度教徒反對殺牛,不少教徒買牛「放生」,被放生的牛被奉為「神牛」為了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從1977年起,印度開展「白色革命」。他們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建立牛奶生產合作社,停止進口一切商品性奶製品,使牛奶產量有很大提高,現在,印度牛的存欄數達2.7億頭,名列世界第一位,約佔世界養牛頭數的20%,全國平均每3個人就有一頭牛。全國每年牛奶產量達4×107t多,平均每人每天佔有牛奶150g多,80年代後期印度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產奶國。
80年代後期印度又推行「藍色革命」的構想。所謂「藍色革命」就是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其目的是增加魚類捕撈量,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擴大就業機會,增加外匯收入。

閱讀全文

與印度進行兩次綠色革命為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62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72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52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8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4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1002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22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3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814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26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8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5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28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8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9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9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9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44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74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