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其佛像造型融入中國本土文化元素之後有哪些變化請舉例說明。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普受漢人的認同,而加以信仰成為中國佛教,尤其觀世音菩薩,時常變化不同的法相,來救渡世人,所以有了三十三應化身之說。
一、楊柳觀音
楊柳觀音別名為葯師觀音,自古中國人相信柳枝,具有靈力, 因而命名楊柳觀音,是中國觀世音菩薩,三十三種應化身的首尊,楊柳觀音的像很多種,有手持柳枝,還有身邊放著,裝有楊柳的凈瓶,相傳每年 正月十五日,有楊枝凈水供,先用正月的清水,經過七天加持祈禱之後,插入五十公分左右的柳枝,使凈水增加觀音力,然後法師為參拜者舉行,結緣灌頂法會。
在日本靈異記記載,接受此法會之人,可消 災解厄,也可治療疾病,有這段傳說,所以說楊柳觀音,又變成葯王觀音。
在台灣也有用柳葉,來凈身洗手才進入廟內,代表借著楊柳的靈力,來驅邪趕煞,每次祭典或者神 佛聖誕,還是做法事,高僧與法師,手持楊柳來清凈。楊柳觀音的真言梵文為
二、龍頭觀音
觀世音菩薩乘龍在雲頂的法相非常多,可見觀世音與 龍的關系密切,在中國或者台灣大部份,早期都有龍王廟,當作進行祈雨儀式的地方,還有安撫帶來洪水之龍王的意思。
民間傳說大多數的龍王,會引發大洪水,讓天下蒼生受苦,有能力懲罰龍王罪惡的人,就是觀世音菩薩,另外一方面,少數秉性善良的龍王,經常跟隨在觀世音的左右,呼雲喚雨,澤被大地使五穀豐收,因為在祭拜龍王之時,信眾也會祭拜觀世音菩薩,使龍王不敢隨興發飆,中國與台灣相信這種講法,而來信仰,就創造出站在龍王頭上的觀世音菩薩。
古印度相信觀世音,是由水源之神濕婆神演進而成,與波斯水神阿難陀女神,貌合又神合,所以由水神衍生的。
生命神觀音乘在龍的法相,是承襲太古時代水神的信仰,這是古印度之時的說法。
三、持經觀音
持經觀音的法相,大部份有端坐蓮花,也有盤坐在岩石上,右手持經卷,也有雕刻左手,經卷並非古印度式的梵篋,而是中國的卷書,透出時代感的氣息
四、圓光觀音:身後有火焰圓光,大放光明。或釋圓光為《普門品》中「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相應。圓光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閩南有一山村,人們以打獵為生,但山中有一隻怪獸經常趁人們進山打獵時到村子傷害小孩。觀音菩薩知道後,便化身一個小孩來到村口,等怪獸進村傷人時,現出身後烈焰閃爍的寶像,將怪獸降伏。表示眾生只要臨危不亂,樹立必勝信念,觀音菩薩就會保佑眾生解除災難。
五、游戲觀音:五色祥雲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與《普門品》中「或被惡人受,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相應。
游戲觀音又稱三面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菩薩雲游到洛陽城內,取出一面寶鏡,聲稱只要人們拿出三文錢,就可以從鏡中照見自己的過去與來生。待人們一一照過驚疑不定之時,觀音菩薩現出寶相,但人們看到菩薩的相貌卻是有嗔有怒有喜,大不一樣。於是,人們便用菩薩沒有拿走的錢塑了一座三面觀音像供奉起來。表示觀音菩薩告誡眾生不要以為做了惡沒人知道,要多做善事,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沒有人逃得了因果報應。
六、白衣觀音: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蓮花,右手結與願印,身著白衣,處白蓮花之中,或結定印以為是比丘與比丘尼的化身。 白衣觀音又稱白衣大士,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中原兵亂,無辜百姓死傷無數,到處都是孤魂野鬼,不得安寧。觀音菩薩在鬼節的那天來到中原,現出一襲白衣的寶相,超度冤魂。表示觀音菩薩懷有純凈的菩提之心,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七、蓮卧觀音:雙手合掌,在蓮葉上作半卧姿,表三十三觀音之小王身。卧蓮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有幾個盜賊偷光了多寶觀音像上的寶物,便將塑像扔進了長江。金陵有個叫潘和的商人一心向佛,只求生個兒子,得到觀音菩薩點化的他來到江邊撈起了菩薩的法像,並將一塊石荷葉雕成蓮花寶座,但由於觀音法像已受到損傷無法直立,只好側卧在蓮葉之上。一年後,潘夫人如願生下一個男孩。表示觀音菩薩對有心向佛的眾生有求必應,求財者得財,求子者得子。
八、瀧見觀音:在高山倚岩而坐,眺望流泉飛瀑,表《普門品》中「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之意。 壠見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杭州有個叫胡家莊的地方,有個農夫在耕地時挖出了一尊碧琉璃觀音像,便送到寺廟供奉起來。從此那裡便風調雨順,人畜平安。表示觀音菩薩關注眾生的苦難,保佑眾生五穀豐登,人畜安康。
九、施葯觀音:常為右手拄頰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蓮花,表示觀音無時不在惦念世間疾苦,考慮拯救眾生。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施葯觀音又稱施樂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山東登州府瘟疫盛行,許多病人不治身亡。觀音菩薩化身賣葯的老翁前來救治,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才把瘟疫根除。表示觀音菩薩無時不惦念著世間疾苦,解救眾生於病痛之中。
十、魚籃觀音:腳踏鰲魚背上,手提盛魚的竹籃,或為手提魚籃的民間少婦形象。《西遊記》中對此形象有發揮,因而在民間影響很大。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遇羅剎鬼,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魚籃觀音又稱馬郎婦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東海之濱的人們身居化外,不知禮儀。觀音菩薩便化作一個美麗的漁婦前來點化。菩薩承諾誰能背誦她所教的佛經便嫁給誰做妻子,結果有一個叫馬郎的漁夫如願以償,並最終得到了菩薩的點化。表示眾生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只要樹立堅定的信心,就能得到觀音菩薩的幫助,同時也能影響周身的人們。
十一、德王觀音:趺坐岩畔,右手持楊枝,左手置手臍前,表三十三身之梵王。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勝,故稱德王。德王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是觀音化身中的梵王身,象徵著福與祿。表示觀音菩薩樂於滿足眾生的願望,保佑眾生福祿雙全。
十二、水月觀音:作觀水中月形狀,以喻諸法如水中月而無實體,或釋為表三十三身炎辟支佛。水月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菩薩在杭州城內的河中顯現寶像時,恰巧有一個叫丘子靖的畫家也在河邊觀看。為了讓世人共瞻菩薩寶像,他便將觀音菩薩在水月中示現的寶像畫了出來。後來,不少百姓紛紛前來求畫,並供奉在家中。表示眾生只要心中有佛,觀音菩薩就會在眾生的身邊永保眾生的平安。
十三、一葉觀音:又作蓮葉觀音、南溟觀音。乘一片蓮葉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傳日僧道元自中國返日時,遇暴風於南溟時即默禱觀音,忽見大悲尊乘一蓮葉浮於海上,風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觀音像奉於南溟觀音寺,故有此稱。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宰官。一葉觀音又稱童子拜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有個叫賈一峰的商人得到菩薩的點化後,便到各地朝禮名山,他因感念菩薩的點化之恩,每到一處便會雕刻一尊他曾經看見過的觀音法像。他雕刻最多的便是一葉觀音。表示觀音菩薩為普濟眾生,不辭勞苦。
十四、青頸觀音:其像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為杖、蓮花、輪、螺四種,身色為紅白,頸為青色。傳為觀音降魔解救眾生,為不使毒葯傳世害人而呑食,致使頸呈現青色。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佛身。青頸觀音又稱青頭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有個叫賈一峰的商人夢見一位一首三面的青頸菩薩對他說了四句偈語:逢橋莫停舟,逢油即抹頭。斗谷三升米,青蠅捧筆頭。賈一峰按菩薩的指點平安回家後,頭抹香油與妻子一起睡覺,晚上前來殺他的康七因聞到香油而誤殺了自己的情婦賈妻。官府懷疑賈一峰殺了妻子,要將他打入死牢,就在縣令落筆時,一群青蠅飛來抱住筆頭。縣令問明原由後,最終找到了真凶。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逢凶化吉,遇險化夷。
十五、威德觀音:箕坐岩畔,左手持蓮花,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天大將軍身,威德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是觀音化身中的天大將軍身。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度過眼前的一切障礙和危難,從而走上平安的坦途。
十六、延命觀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頤,頭戴寶冠設阿彌陀佛之聖像。或釋為表《普門品》中「咒詛諸毒葯,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延命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太倉有許多小孩患了痧疫,觀音菩薩知道有一種赤檉柳可以治病,便化成一位老翁前來送葯治病。當地人們為感謝菩薩的恩德,便塑了一尊手持赤檉柳的觀音寶像供奉起來。表示觀音菩薩樂於幫助眾生消除災難,保佑眾生延年益壽。
十七、眾寶觀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於彎膝上。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之長者。
多寶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江北百姓兇殘貪財,觀音菩薩便化身一個帶著許多財寶的和尚前來點化。一夥貪婪的歹徒見到後,便把財物搶劫一空,沒想到財寶拿回家後全都化為灰燼。表示貧富自有天命,不可強求。只要是正當的願望,觀音菩薩都會讓眾生得到滿足。
十八、岩戶觀音:端坐於岩洞中,靜思入定。或釋為表《普門品》中「元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岩戶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有個叫吳璋的孝子為了尋找母親歷盡千辛萬苦。有一次,吳璋在途中被毒蛇咬傷,生命垂危,觀音菩薩念其純孝,便現出大慈寶相,將吳璋救醒,最終讓他們母子團聚。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免受蛇蠍等毒物的侵害。
十九、能靜觀音:佇立岩畔,兩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或釋為表《普門品》中「為求金銀琉璃……等寶物,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稱觀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能靜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象徵靜慧如海,不為煩擾所動。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度過世間的煩擾,求得內心的永遠安寧。
二十、阿耨觀音:佛教傳說阿耨達池位於瞻部洲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記》亦有提及。阿耨觀音名即由此而來。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阿耨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菩薩來到南海普陀山面海靜修時,常常從海水中見到世間的疾苦和罪惡。於是菩薩便大發慈悲之心,決定到世間點化有緣之人。表示觀音菩薩洞察世間一切,解救眾生苦難。
二十一、阿麽提觀音:常乘白獅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魚、白吉祥鳥、鳳頭、箜篌。為密宗所奉,表無畏之義。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之毗沙門身。
阿摩提觀音又稱獅子無畏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菩薩雲游到河南登封縣時,正碰上李全的軍隊攻打少林寺。為使佛門凈地免受兵禍,觀音菩薩便在山頂現出提棒騎獅的寶相,幫助少林寺僧殺退敵兵。後來,少林寺內便供奉一尊手提寶棒怒目嗔容的觀音塑像。表示觀音菩薩匡扶正義,懲治邪惡。所謂邪不壓正,只要正氣凜然,就能無畏無敵。
二十二、葉衣觀音:敷草坐岩上,身穿千葉衣。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之帝釋。古印度東南部就有一個夏帕拉族,以樹葉為衣。婆羅門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葉衣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身披一件八萬四千功德衣,把眾生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記錄下來。表示觀音菩薩無時不關注眾生所做的一切,行善積德的眾生最終都會得到好的報應。
二十三、琉璃觀音:又稱香王觀音、高王觀音。形象為兩手捧一琉璃壺,乘一蓮瓣浮於水上。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自在天身。
琉璃觀音又稱氽來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一峰和尚得到觀音菩薩點化後,便雲游四海,宣揚佛法。有一次,他來到東海之濱,正想找一塊奇石雕刻觀音寶像,卻見海浪之間飄來一尊琉璃觀音像,他便撈起來送到附近的寺廟中供奉起來。表示心誠則靈。只要心誠,觀音菩薩就會幫助眾生實現自己的心願。
二十四、多羅尊觀音:多羅意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蓮花,為密宗所奉。或釋為《普門品》中「或值怨賊繞,各值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多羅觀音又稱多眼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象徵觀音菩薩能夠觀照世間一切,無所不察。表示觀音菩薩知曉世間的一切善惡,並對眾生懲惡揚善。
二十五、蛤蜊觀音:居於兩扇蛤蜊殼中,或乘於蛤蜊之上渡海。此像緣出唐文宗食蛤,遇觀音現於其中的故事,也釋為表三十三身中菩薩身。
蛤蜊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唐文宗愛吃蛤蜊,地方官吏便借進貢蛤蜊為由而魚肉沿海漁民。觀音菩薩便隱身蛤蜊內,文宗見到蛤蜊內的觀音寶像後,大驚之餘,便下旨取消進貢蛤蜊。表示觀音菩薩對眾生懷有憐憫之心,樂於救苦和勸善。
二十六、六時觀音:作居士裝束。表三十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六時(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奉供不斷,故名。法隆寺中似有六時觀音。
六時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六時為佛教中的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表示觀音菩薩在這六時之中格外掛念護佑眾生,並普為施惠。
二十七、普悲觀音:衣端受風立像。表三十三身之大自在天身。
普慈觀音又稱普悲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是觀音化身中的自在天身寶相。象徵三界的最高神祗。表示觀音菩薩對眾生懷著一視同仁的慈悲之心,保佑眾生平安度世。
二十八、馬郞婦觀音:婦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婦女身。
二十九、合掌觀音: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羅門身。
合掌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象徵觀音菩薩時刻心懷著眾生的疾苦。表示觀音菩薩樂於化解眾生的一切苦難,實現眾生的良好願望。
三十、一如觀音:形象為乘雲飛行空中,右手持說法印,能制伏雷電等魔擾。《普門品》中有:「雲雷鼓掣電,降雹澎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配圖的經本多畫有雷電降電與觀音場面。
一如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寓意不二為一,不異為如,是為一如,即真如之理。表示觀音菩薩觀照眾生的一切,對眾生一視同仁的懲惡揚善。
三十一、不二觀音:雙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於蓮葉之上,身著天衣,飄然自得地浮於水面。表三十三身之執金剛身。
不二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寓意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最高。表示觀音菩薩道行精深,佛法無邊,保佑眾生消災消難,福壽無邊。
三十二、持蓮觀音:手持一蓮花,站或坐在蓮葉上,多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三十三身之童男童女身。
持蓮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是觀音化身童男童女的一種顯示寶相。表示觀音菩薩慈悲為懷,引度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三十三、灑水觀音:又稱滴水觀音。一手持瓶作瀉水狀,一手作法印,或持楊枝。表《普門品》中「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灑水觀音又稱滴水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姑蘇有數十萬百姓慘遭金兵殺害,觀音菩薩便化身一位美麗少婦前來建台誦經超度,將甘露功法水遍灑四方,讓亡靈往生樂土,並在河中顯示寶相。於是姑蘇人便在觀音菩薩誦經的地方供奉一尊誦經灑水的觀音法像。表示觀音菩薩樂於救贖眾生,即解除生者的苦難,還超度死者的亡靈。
② 簡述塔在中國佛寺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發展與變化
佛塔,亦稱寶塔,是佛教的象徵。遍布我國南北東西的上萬座佛塔,是古代高層建築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結構之巧妙、技藝之高超、類型之豐富,遠遠超出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筆端。
佛塔起源於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人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見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於古印度的Stupa是用於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我國的佛塔按建築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展。按類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登塔眺望是我國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
我國勞動人民先後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爾的佛教藝術,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精華而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塔」。如始建於元代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就是一例,該塔高51米,為通體潔白磚石結構,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佛塔,又稱喇嘛塔。
我國有五大塔林,鬼斧神工,各具特色。
五台山塔林,位於山西五台縣佛光寺東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唐代始建,現存古塔7座,其中4座為唐代墓塔,形制特別,古老質朴,有原形覆缽體塔身、八角形和六角形塔身,宏偉壯觀,為我國塔林中首屈一指的塔林。
少林寺塔林,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麓五乳峰下。塔林共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磚石塔2209座,為我國現存最大的塔林,塔高度均在15米左右,絕大多數有雕刻和題記,其造型有四角、六角、錐體、瓶體、拋物線形等,風格各異。
靈岩寺塔林,坐落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方山向陽坡上,計有墓塔167座,另有墓碑300多幢,碑文題記極多,達10萬余字,為國內罕見。該塔林造型優美,形制多樣,其中以唐代慧崇和尚塔為最早建築,是研究我國佛教歷史的珍貴資料。
青銅峽塔林,位於寧夏青銅峽縣峽口黃河西岩一個陡峭的山坡上,背山臨水,共108座塔。該塔林建築奇異,是我國唯一的大型白塔林。
飛龍山白塔林,在雲南景洪縣大勐龍鄉曼飛龍村後的山上,為小乘佛教建築。該塔林始建於傣歷565年(公元1204年),塔林由大小9座白塔組成,巍峨參差,聳入雲天,為當地一大勝跡。這9座塔均建在高4米的圓形基座上,中為主塔,高達21米,雄偉挺拔。其餘8座小塔分列八角,高10米,形似蓮花,宛似群星拱月,壯麗奇特。
③ 佛教傳入對中國建築影響以及佛教建築漢化過程
中國佛教建築 一
釋尊在鹿野苑初轉****後,住世說法時,建立了幾處供平時說法與僧伽修行和「雨安居」的根據地。有建在城市中的,如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就是最早的寺院;有建在山上的,如王舍城東北的靈鷲山說法台與石室,就是最早的石窟寺。釋尊說法不立文字,全憑口傳,又禁止為自己造像,所以,這些精舍與石窟,很像是講演廳加集體宿舍,其中既無經卷,又無佛像。
釋尊涅盤火化,火化後的遺骨稱為生身舍利(舍利是sarira的音譯,本意為屍體或身骨,特指高僧火化後余骨。法身舍利則指經卷),分成八份,由與釋尊因緣深的八個國家各取一份。另有遲到的兩國代表,一個揀拾碎骨小塊,一個掃骨灰。共合十份,各起一塔供養,總計十塔。塔是Stūpa的音譯簡稱,全譯「窣堵波」,意為「高顯處」或「高墳」,原是當地的一種紀念性墳墓的通稱。造型簡單一致:覆缽形,上立長柱形標志「剎」。從此,塔與佛教開始密切聯系起來。
相傳釋尊逝世那一年,大弟子迦葉召集五百比丘,在王舍城七葉窟首次共同憶誦確定並記錄佛說內容,這就是第一次結集。當時由阿難誦出釋尊所說的理論部分,稱為「經藏」。由優婆離誦出釋尊所說的清規戒律部分,這部分稱為「律藏」。佛經從此產生。
釋尊逝世後一兩百年間,佛弟子遵守不造像的規矩,但已逐漸將釋尊由「覺者」意義上的佛逐漸神化升華為神聖意義的佛。他們開始禮拜釋尊的象徵物。其中包括:
分藏佛舍利的塔和塔中的舍利;
佛成道時居於其下的菩提樹;
佛在菩提樹下所坐的吉祥草草墊子——後來美化為「金剛座」;
佛的遺物如缽、佛衣等;
佛留下的足跡——後來越放越大,成為「大人跡」式的大足跡;
表示佛說法的象徵物「****」——到了一九五○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成立時,決定以****為佛教教徽。
在這些禮拜對象中,塔是釋尊的歸宿所在,成為那一時期佛弟子的主要膜拜物。
後來,隨著希臘文化藝術及其神話傳說,特別是其造像藝術傳入南亞次大陸,佛教徒才造起佛像來。從此,由禮拜塔轉到禮拜佛像,由禮拜象徵物轉到禮拜具體的佛(人像)。塔本身就是一種建築物,佛像卻需找地方安置。於是,紀念堂、禮拜堂類型的佛寺佛殿勃興。
南亞次大陸佛教徒早期活動場所多為石窟居室式,中置象徵物,主要是小型的象徵性的塔,四周小龕式居室住人。在我國,剛發展成具有各時代各民族特色的石窟藝術。這是中華民族利用並改造外來文化的例證。而中國佛寺建造則走另一條路。
相傳東漢時帝時,攝摩騰、竺法蘭兩位法師由西域馱經到洛陽,起初住在鴻臚寺,後來明帝敕令於洛陽城西雍門(西陽門)外為他們創建「精舍」,稱為白馬寺。寺,原為漢代中央部門一種辦事衙門的通稱,如鴻臚寺、光祿寺等。估計白馬寺即為此類機構,有如特設的外賓招待所。可是,這樣一來,後世便相沿以「寺」為佛教寺院建築的通稱了。
中國封建社會的建築思想,似乎是想在整齊劃一中規定出等級,所以,無論宮殿、官署、民宅,平面布局都是院落式,變化不大,而在大小、開間等方面顯示森嚴的等級。從一開始,大概就沒有想過給佛寺另搞與眾不同的專用性設計,如西方基督教的大教堂那樣的專門性建築,那是很難移作他用,特別是絕不能變為民宅的。中國人建寺,走的則是把院落式住宅改造為寺院之路。但在早期,似乎也考慮到突出一些佛教特點。如《魏書·釋考志》載:「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信相承,謂之浮圖,或雲佛圖。」這是最早的建寺塔記錄。又據《三國志·吳書》卷四的「劉繇傳」載,東漢末年,笮融「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塗身,衣以錦彩」,這是講造像。「垂銅只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悉得讀佛經。」這是講的造塔和塔四周的建築及其用途。這些都說明,最早的漢化佛寺以塔為中心,四周以堂、閣、廊等圍繞,成為方形庭院,內供佛像或舍利,為拜佛誦經之所。
南北朝時,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陽永寧寺,仍採取塔為中心,四周由堂、閣圍成方形庭院的布局。這一時期盛行「舍宅為寺」的功德活動。許多王侯貴族第宅改建為佛寺。改建時一般不大改動原布避,而以原前廳為佛殿,後堂為講堂,原有的廊廡環繞,有的還保留了原來的花園。此種風格布局更屬通用式的,成為以後漢化佛寺建築的主流。南北朝時期的寺院現無存者。作為實物存留的則有石窟寺,以雲岡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為代表。中國最早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區,始於東漢,受南亞次大陸風格影響。十六國和南北朝時,經由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傳到中原,並向南方發展。中原地區早期石窟的建築,沿襲南亞次大陸於窟內立塔柱為中心的作法,並明顯受到漢化建築庭院布局影響。如,四世紀末建成的雲岡第六窟,窟室方形,中心立塔柱,四壁環以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龕,即是一例。
塔的生命,一般比寺院要長。我國現存大型佛塔二千餘座。最早的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此塔造型特殊,磚建密檐式。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僅見。藝術處理十分成功,但卻不是南北朝時期的代表塔型。按,南亞次大陸的塔(窣堵波),是由台基、覆缽、寶相輪等幾部分組成的實心建築。它隨佛教入中原時,漢族本土的木結構建築體系已經形成,積累了豐富的工程技術和藝術意匠經驗,為統治階級建造過迎候仙人和備遠望的重樓。早期的佛教又被視為一種神仙方術。所以,造塔的匠人在設計時就以本民族習見的重樓為藍本,建成樓閣式木結構塔。由於木塔易遭火焚,不易保存,又發展出仿木結構磚塔,並在樓閣式基礎上發展出密檐式,還有小型單層的亭閣式。此後陸續又有許多新的塔型傳入,如「寶篋印經」、覆缽、「金剛寶座」等,它們同中國固有的建築技術和形式相結合,衍化出多種類型,如中期的花塔等。塔的各個部分也逐漸規格化,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特別在塔剎部分,變化地吸收了原南亞次大陸�堵波的形制,後來更有多樣化的發展。中國早期的高塔多為空心,可以登臨。這一點與南亞次大陸原型大不相同,是中國人的創造。
塔的位置,除前述的在中軸線上塔為中心,塔、殿並重,塔在殿前的布局外,東晉時出現了殿前雙塔並列作為陪襯的作法,顯示出塔在寺院中重要性的降低。
舍宅為寺時附屬的一些花園等小型園林,成為早期現成的佛寺園林。《洛陽伽藍記》中有形象的描述。隨著僧人坐禪習靜的需要,新建佛寺每選址於山林名騰之區。據《高僧傳》記載,東晉太元年間,慧遠在廬山營建東林寺時,就有意識地在大自然景觀中設置人工的禪林小景觀。這是創建佛寺園林的早期記載。寺廟園林不同於禁苑與貴族府第園林的主要特點是:它不屬於私人專用,而是面向廣大信士、遊人,帶有公共游覽性質。當然更應著意於靜謐出世的凈土禪林風氣:「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隋唐五代時期,佛寺建築有新的發展。但經過唐武宗和周世宗兩次「滅法」和後代的毀損,除個別殿堂如五台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外,沒有成組群的完整寺院存留。從唐代道宣所撰《關中創立戒壇圖經》、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中所繪帶有理想化性質的佛寺圖像,以及相關文獻的描述,可知這一時期的佛寺建築是在通用型即中國宮室型的基礎上定型化並有所發展的。特點是:一、主體建築居中,有明顯的縱中軸線。由三門(象徵三解脫門,亦稱山門)開始,縱列幾重殿閣。中間以迴廊聯成幾進院落。二、在主體建築兩側,仿宮廷第宅廊院式布局,排列若干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如凈土院、經院、庫院等。如,著名的長安章敬寺有四十八院、五台山大華嚴寺有十五院。各院間亦由迴廊聯結。主體與附屬建築的迴廊常繪壁畫,成為畫廊。三、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漸變為獨立。大殿前則常用點綴式的左右並立不太大的常為實心的雙塔,或於殿前、殿後、中軸線外置塔院。僧人墓塔常於寺外別立塔林。這些都與當時佛教界漸趨教理經義的研究而不重視拜塔與繞塔經行有關。唐代大型塔現存數十座,均為磚建。大部分為樓閣式,可登臨。典型平面均為方形。四、帝王貴族沿襲了南北朝造大像的風氣。密宗傳入後,又多供菩薩大像,故多層樓閣式中置通貫全樓大像的建築大興,間接促使塔向寺外發展。五、石窟寺窟檐大量出現,且由石質仿木轉向真正的木結構。供大佛的穹窿頂,以及覆斗式頂,背屏式安置等大量出現,這些都表現了中國石窟更加民族化的過程。六、唐代寺院俗講、說因緣帶有民俗文化娛樂性質,佛寺中並出現戲場,更加具有公共文化性質。七、寺院經濟大發展,生活區擴展,不但有供僧徒生活的僧舍、齋堂、庫、廚等,有的大型佛寺還有磨坊、菜園。許多佛寺出租房屋供俗人居住,帶有客館性質。
http://www.pdsta.gov.cn/learn/learning_Info.Asp?Id=22
④ 求中國佛塔的發展歷程
佛塔的造型起源於印度。漢代,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塔的建築在後漢末年,就已經風行全國了。據《後漢書》記載,漢末三國時期,丹陽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盤,下為重樓,有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這些描述真實地記載了當時佛塔建築的宏大與華麗。佛塔隨著佛教自世紀初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工匠們將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繼而由樓閣式衍生出密檐式塔。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點,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種不同風格、不同式樣的佛塔。並且佛塔的內容還被延伸,具有了更廣泛的意義。一般來說,不論佛塔是什麼形態、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圓形、多角形。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築,逐漸收攏。在中國,若論塔的數量和它們形式的多樣,風格的豐富,可以說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各種極富有建築裝飾美感的塔,與山川、河流、村落共同構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
佛塔,亦稱寶塔,是佛教的象徵。遍布我國南北東西的上萬座佛塔,是古代高層建築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結構之巧妙、技藝之高超、類型之豐富,遠遠超出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筆端。
佛塔起源於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人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見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於古印度的Stupa是用於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我國的佛塔按建築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展。按類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登塔眺望是我國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
我國勞動人民先後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爾的佛教藝術,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精華而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塔」。如始建於元代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就是一例,該塔高51米,為通體潔白磚石結構,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佛塔,又稱喇嘛塔。
我國有五大塔林,鬼斧神工,各具特色。
五台山塔林,位於山西五台縣佛光寺東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唐代始建,現存古塔7座,其中4座為唐代墓塔,形制特別,古老質朴,有原形覆缽體塔身、八角形和六角形塔身,宏偉壯觀,為我國塔林中首屈一指的塔林。
少林寺塔林,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麓五乳峰下。塔林共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磚石塔2209座,為我國現存最大的塔林,塔高度均在15米左右,絕大多數有雕刻和題記,其造型有四角、六角、錐體、瓶體、拋物線形等,風格各異。
靈岩寺塔林,坐落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方山向陽坡上,計有墓塔167座,另有墓碑300多幢,碑文題記極多,達10萬余字,為國內罕見。該塔林造型優美,形制多樣,其中以唐代慧崇和尚塔為最早建築,是研究我國佛教歷史的珍貴資料。
青銅峽塔林,位於寧夏青銅峽縣峽口黃河西岩一個陡峭的山坡上,背山臨水,共108座塔。該塔林建築奇異,是我國唯一的大型白塔林。
飛龍山白塔林,在雲南景洪縣大勐龍鄉曼飛龍村後的山上,為小乘佛教建築。該塔林始建於傣歷565年(公元1204年),塔林由大小9座白塔組成,巍峨參差,聳入雲天,為當地一大勝跡。這9座塔均建在高4米的圓形基座上,中為主塔,高達21米,雄偉挺拔。其餘8座小塔分列八角,高10米,形似蓮花,宛似群星拱月,壯麗奇特。
我國佛塔眾多,而詠塔的詩文更多。如「古塔雲中影,佛寺夜半鍾」、「贊宇弘開壯帝都,碧天空起玉浮圖」、「誰建浮圖禮大千,靈光遙與白雲連」、「望盡人間多少事,身在大幹幾滄桑」、「點燃八百燈火,指引千帆夜海航」…等。這些千姿百態的古佛塔和詩文構成了我國珍貴的古代文化藝術遺產。中國館內最顯著的位置擺放著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銅鎏金,通體各層鑲嵌著綠寶石。塔的左右擺放著一對象牙和一對青銅雕龍,與故宮、避暑山莊等處皇帝寶座前放置的青銅龍形制一樣,說明這對青銅龍應是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皇帝寶座前的擺放之物。一對金罐和一隻金曼扎(藏傳佛教的寺廟擺設品),金罐通體如意花紋閃閃發光,金曼扎鑲有珍珠、綠松石和紅寶石,說明當時圓明園內的擺設有多麼奢華。玻璃桌櫃里擺放著一串大念珠,這串珠子共有154顆,跟一般108顆珠子的朝珠不一樣,這是孟托邦將一串皇帝的朝珠和兩串皇後的掛珠串在一起獻給歐也妮王後的,沒想到歐也妮王後並不滿意,因為她早已聽說遠征中國的軍官們個個滿載而歸。她埋怨孟托邦只帶給她這樣的禮物,於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車寶物,前後總共送了她七車,包括從圓明園搶來的各種青銅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銀製品、景泰藍……
⑤ 「古塔」本是舶來品,與儒釋道相融合後,有了哪些「中國韻味」
安慶市迎江寺的振風塔
總結
塔的出現源於印度佛教,但是卻在數千年的演進中脫胎於佛教,與中國的宗教,建築相結合,衍生出具有其他意義的功能。在傳統審美的浸淫下,其宗教神秘性不斷弱化,世俗審美性不斷增強,並在不同朝代中呈現出不一樣的藝術風格,或是綺麗,或是質朴。與其將其稱為是具有神性的宗教產物,毋寧說是中外文化交融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建築形式。這種藝術形式,既具有先天的佛家色彩,又有千年來沉澱的儒道意蘊,同時還承擔了多層次的功能,是中華建築寶庫中,一顆瑰麗的明珠。
參考文獻:
1、《中國古塔的類型和作用》
2、《中國古塔的儒釋道文化意蘊》
3、《中國古塔及其審美文化特徵》
4、《唐摭言》
⑥ 佛塔的演變歷史
佛塔的演變:
根據佛教文獻記載,佛陀釋迦牟尼涅槃後火化形成舍利,被當地八個國王收取,分別建塔加以供奉。
此外,釋迦牟尼一生共有八處紀念地,如出生地的藍毗尼園、成道地的涅盤禪河、第一次說鹿田園、他所住地方唯一的沱園、他所住地方的群邑三亞石果等。
阿育王統治時期,佛教被列為印度的民族宗教,佛塔的建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孔雀王朝的領導下,這個小國有8.4萬座寶塔。
這一時期開始建造有碗的寶塔。寶塔有兩種:有遺物的稱為寶塔,沒有遺物的稱為直梯。最早的現存寶塔是在阿育王時期建造的。
(6)印度佛塔傳入中國發生哪些變化擴展閱讀:
現存最古的磚塔河南登封縣的嵩岳寺塔即屬於密檐式塔。此塔也是中國現存古塔實物中年代最早的,該塔修建於北魏永平二年。
嵩岳寺塔是由木結構向磚石結構過渡的早期實例,非常值得重視。嵩岳寺塔的總高度約30米,底層直徑10.6米。全塔除塔剎和基石之外,均以磚砌築。
塔的下部是低平的基台,台上建塔身,塔身平面呈十二邊形,這在全國是唯一的例子。第一層塔身特別高大,用疊澀平座將之分為上下兩段,在四個正面開了貫通上下段的塔門。
下段的其餘八面都是素麵平磚,沒有加以裝飾。上段是整個塔裝飾最集中的地方,分別裝飾壺門、獅子、火珠垂蓮。
第一層塔身以上,疊澀出密檐十五層,每層塔檐之間距離甚短。塔剎用石雕刻而成。剎座是巨大的仰蓮瓣組成的須彌座,須彌座上承托著梭形的七重相輪組成的剎身,剎頂是一個巨型的寶珠。
篙岳塔的外形流暢、秀麗,藝術成就非常高,正是由於它的設計和施工的優秀,使得這座古塔保存至今。其他像西安小雁塔、雲南大理千尋塔也是密檐式塔中的精品。
⑦ 中國佛教建築中的塔,是由印度佛教中的什麼演化而來的
佛祖化緣的「缽」。佛祖涅槃之前,阿難詢問如何處理佛祖的法體時,佛祖把平時化緣的缽翻過來說「如是覆之」。於是佛祖涅槃後燒出無數舍利子,佛弟子們就以翻過來的缽為原型,置放佛祖的舍利子,並稱其為「窣堵波」(音譯自梵文的स्तूप,發音為stūpa)。
所以最早傳入中國的塔有著明顯的覆缽造型,隨後逐漸與中國的古建築融合。最早的塔是由台基、覆缽、寶匣、相輪四部分組成的實心建築,逐漸演變成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的中國塔式,其中,地宮藏舍利,位於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這些形制都保留了當年窣堵波的風味。
再後來,塔身逐漸變為多層造型,於公元三至四世紀,即有三層塔身出現,其後更有五層、七層、九層、十三層、十五層、十七層,乃至三十七層等重層結構。
中國現存塔2000多座。塔的種類非常多,以樣式來區別,有覆缽式塔、龕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無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圓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寶塔、瑜只塔、寶篋印塔、五輪塔、卵塔、無縫塔、樓閣式塔、密檐塔、金剛寶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喇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
——最後發一張缽和窣堵波的圖片給您對比聯想一下:
⑧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帶來了哪些新的建築形式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帶來了三種新的建築形式,一是寺院,二是石窟,第三種就是佛塔了。這樣,就大大地豐富了中國建築的形式。在這三種佛教建築形式中,數佛塔最為特殊,影響也最大。
⑨ 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古建築的影響關於塔,寺,石窟等。
【佛教建築(Buddhist architecture)】Fojiao jiaozhu建築主要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爛陀遺址,規模極為宏大。東南亞諸國均有同類建築。柬埔寨的吳哥寺窟,緬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揚崖壁大佛像,都是聞名於世界的佛教建築。中國佛教建築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發展起來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築為石窟寺,系根據古印度佛教造型藝術,結合中國傳統的形式建造的。中國的佛教石窟為數甚多,其中敦煌、雲岡、龍門尤為著名。中國佛塔的建築,起源甚早,現存的上海龍華寺塔和蘇州報恩寺塔,相傳都是三國時代創建而經後人重修的。原來印度的佛塔是覆缽狀的圓墳形,上飾竿和傘,後發展成相輪(在塔頂豎一根金屬剎,用七重或九重鐵環套在剎身)。傳入中國後,結合中國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憑眺的樓閣式建築。現存的塔可分二類,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帶有中國特色;二是中國式的,主要採取中國原有樓閣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為七至九層。結構有木塔、磚塔、磚木塔、石塔、銅塔、鐵塔和琉璃磚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築,與漢族地區略有不同。一般都有龐大的建築群。所有建築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藝術的鮮明特色和漢藏文化融合的風格。北京的雍和宮,拉薩的布達拉宮,承德的外八廟等是這種建築的典型。日本的東本願寺,朝鮮的佛國寺都採用木結構的殿堂形式,雄偉壯麗,是世界知名的古剎。(趙朴初)【佛教文化藝術】 佛教文化藝術包括文學、美術、音樂、建築等,主要用於表現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古印度佛教文化隨著佛教的發展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傳向世界各地,並與當地文化相結合,成為它們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學 數千卷印度佛典,如《維摩經》、《妙法蓮華經》、《楞嚴經》等,本身就是瑰麗的文學作品,向為文人所喜愛。《百喻經》已被譯為多種文字,其中的譬喻故事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的珍品。印度敘述佛陀前生的《本生經》(《本生譚》)是著名的傳記文學。馬鳴的《佛所行贊》是印度著名的長篇敘事詩之一。其他如佛教典籍中的偈頌、贊、散文、故事、俗講、變文、語錄、傳記、游記、文集等,均為優美的佛教文學作品。中國、日本、斯里蘭卡的很多著名的文學作品,都是在佛教的影響下,汲取本國傳統文學的藝術形式,逐漸形成的一種獨具風格的文學作品。它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和新的命意遣詞方法。《維摩經》、《百喻經》等,鼓舞了中國晉、唐小說的創作;俗講、變文對後來的平話、小說、戲曲等中國通俗文學的形成,有一定的淵源關系;禪宗語錄不僅為宋明理學家所仿效,也影響到後來的民間文學作品。美術包括佛教繪畫、雕刻、塑像等。古印度阿育王時代所立石柱,柱頂有獅子、象、牛、馬、寶輪等雕刻,庄嚴華美。當時還建有許多石塔,以藏佛舍利,外繞石欄,鐫刻浮雕圖案。在巴雅、貝德薩、巴爾胡特、桑奇等地,早期佛教的建築、雕刻達到很高的水平。犍陀羅佛教藝術汲取古希臘、羅馬藝術精華,創造出釋迦牟尼的各種形象,頗具特色。埃羅拉阿旃陀石窟的藝術一直膾炙人口,是印度引為驕傲的「藝術之宮」。以上這些佛教藝術,對亞洲各國都發生過重要的影響。中國佛教藝術,先是仿效印度,後來逐漸發展成具有中國民族風格和特色。初期在絲綢之路上,新疆的克孜爾千佛洞壁畫和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畫,受印度佛教美術影響較多,但同一題材,其內容和表現方法已有所不同。梁代張僧繇的佛畫,創立了「張家樣」;北齊曹仲達的佛畫,創立了「曹家樣」。曹畫的人像,衣服緊貼全身而顯露曲線,他所創造的風格,後人謂之「曹衣出水」。到了隋唐時代,佛教美術已經中國化。吳道子在長安、洛陽畫了300多幅佛畫,人物奮袂,衣裙飛舞飄動,富有運動感,後人稱為「吳帶當風」。敦煌莫高窟等唐代壁畫,是中國佛教美術的代表。在雕塑方面,北魏至隋唐,創造了規模巨大的石窟,以雲岡、龍門的石刻為代表,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敦煌與麥積山的唐代彩塑,更具中國特色。宋元以後,佛寺盛行泥塑佛像,亦為中國佛教美術所特有。藏傳佛教美術,既與漢族地區佛教美術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又受印度、尼泊爾佛教美術影響,獨具風格。拉薩的布達拉宮,藏有大量佛畫與金銅佛像以及刺綉與木刻的板畫佛像,都帶有西藏地方特色。青海塔爾寺以各色酥油製作的酥油花,更是一種特殊佛教美術作品。
(敦煌壁畫)
音樂有梵唄、佛曲等形式。梵唄亦叫贊唄,是以短偈形式贊頌佛、菩薩之頌歌,起源於古印度。相傳三國魏陳思王曹植曾作梵唄六契(章),即後世所傳《魚山梵》。梵唄主要用於講經儀式、六時行道(後世形成為朝暮課誦)和道場懺法等,謂之「三啟式」。隋唐前流行的梵唄有《如來唄》、《雲何唄》等。近世禪林流行的梵唄尚有「四大祝延」、「八大贊」等,但已通稱為唱念。佛曲,即將佛經配上樂譜進行諷詠。相傳7世紀時,即有在今緬甸境內的驃國送給中國佛曲10種,並派來樂工32人。至唐代,佛曲已相當普遍。當時每唱佛曲,常配以笙笛。今只用點板,配以鐺、鉿等敲唱。在敦煌雜曲中還保留有一部分佛曲作品。佛教的古音樂對日本「雅樂」的韻律也有重要影響。建築主要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爛陀遺址,規模極為宏大。東南亞諸國均有同類建築。柬埔寨的吳哥寺窟,緬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揚崖壁大佛像,都是聞名於世界的佛教建築。中國佛教建築是隨著佛教傳入而發展起來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築為石窟寺,系根據古印度佛教造型藝術,結合中國傳統的形式建築的。中國的佛教石窟為數甚多,其中敦煌、雲岡、龍門尤為著名。中國佛塔的建築,起源甚早,現存的上海龍華寺塔和蘇州報恩寺塔,相傳都是三國時代創建而經後人重修的。原來印度的佛塔是覆缽狀的圓墳形,上飾竿和傘,後發展成相輪(在塔頂豎一根金屬剎,用七重或九重鐵環套在剎身)。傳入中國後,結合中國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憑眺的樓閣式建築。現存的塔可分二類,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帶有中國特色;二是中國式的,主要採取中國原有樓閣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為七至九層。結構有木塔、磚塔、磚木塔、石塔、銅塔、鐵塔和琉璃磚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築,與漢族地區略有不同。一般都有龐大的建築群所有建築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藝術的鮮明特色和漢藏文化融合的風格。北京的雍和宮,拉薩的布達拉宮,承德的外八廟等是這種建築的典型。日本的東本願寺,朝鮮的佛國寺都採用木結構的殿堂形式,雄偉壯麗,是世界知名的古剎。(趙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