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教的廟宇有什麼宗教含義
公元10世紀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起了大量的婆羅門廟宇。它們的形制參照了農村公社的公共集會建築物和佛教的支提。廟宇既是神的居所,又是神的本體。
2. 印度的建築文化
先看印度。印度是世界上發祥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文化還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在歷史上至少有兩次大的變革,一次是在莫卧兒王朝時期,產生了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交融的印度---薩拉森文化。在15~19世紀統治的莫卧兒王朝時間的印度---薩拉森文明,成為印度的主要民族傳統,泰姬陵就是這個時期的的經典之作,是穆斯林文化的本土服務性。在世界文物古跡中,它足以與萬里長城、金字塔媲美,被印度譽為「瑰寶」。
這是印度總統府大廈,其蒼穹形圓頂直徑為8米,用青銅封頂。印度總統府建築群位於首都新德里市區的瑞希那山上,1929年落成,原名維多利亞宮,是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時期的總督府,整個建築群為典型的英國皇家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又點綴以印度傳統的屋頂小、挑檐和格窗且雕刻、壁畫裝飾及裝修大部分採用了印度教風格。兩種不同風格建築藝術的巧妙結合,使之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經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取得獨立,總理尼赫魯為了體現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意志,自覺地引進國際現代主義後出現的民族傳統的現代演變。尼赫魯邀請來國際現代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柯布西耶設計的議會大廈等標志性建築,形象強勁有力,又採用了一些取自印度本 土的符號號語匯。此外,柯布西耶在印度的艾哈邁達巴德還留下了一些典型的現代建築實例。對印度來說,這可以說是新一輪處來的建築文化輸入。此後,有多西、柯里亞、瓦爾等不少致於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時代要求和傳統特色相結合的建築師。正是這種群策群力的探索使印度在保持城市和建築特色中做出的卓越的貢獻。
3. 印度婆羅門廟宇的形制參考了什麼的建築方式
印度的婆羅門教排斥了佛教,後來汲取了一些佛教教義,得名為印度教。公元10世紀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起了大量的婆羅門廟宇。它們的形制參照了農村公社的公共集會建築物和佛教的支提。廟宇既是神的居所,又是神的本體。
4. 印度主要是印度教,為啥泰姬陵卻是伊斯蘭教的代表建築
的確泰姬陵是伊斯蘭建築的代表作,阿巴斯王朝滅亡(1258年被蒙古所滅)後,伊斯蘭世界形成三大帝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薩菲帝國(伊朗)、莫卧兒帝國(印度)。而且差不多在1555年至1707年這三大帝國達到帝國發展的頂峰。泰姬陵是17世紀中葉建造的。
所以要把問題放於歷史環境下去研讀。
再舉同樣的一個例子:西班牙的阿爾罕布拉宮(自己試著去分析一下)
5. 吳哥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寺廟建築群,它位於哪個國家
吳哥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寺廟建築群,它位於
答案:柬埔寨
吳哥寺也稱吳哥窟,又叫小吳哥,是吳哥古跡中最大而且保存得最好的建築,因此「吳哥窟」也被作為整個古跡群的總稱。吳哥寺位於暹粒以北約6公里處,長1.5公里,寬1.3公里,因佔地面積比吳哥通王城城小得多,俗稱小吳哥。這是吳哥時代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建築,它創立於12世紀中期,為供奉印度教毗濕奴神所建,13世紀後期,變成佛教寺廟。
吳哥寺由東南西北四廊(每廊又分兩翼),西參道、正門、三重迴廊及以主殿中央尖塔為中心的五座尖塔所構成。筆直聳立的尖塔頂部殿堂據說代表「天堂」,台階陡而滑,只能手腳並用地爬上去,讓信徒在攀爬過程中體會通向天堂之路的艱辛。以前的台階是沒有扶手的,1973年一名法國女遊客失足跌落致死,她的丈夫悲痛之餘捐資在台階一側修了扶手,以避免悲劇重演。
吳哥寺裝飾浮雕豐富多采,刻於迴廊的牆壁及廊柱、窗楣、基石、欄桿之上的,令人目不暇接。最常見到的是整牆的仙女浮雕,面帶微笑,頭戴花飾,端莊秀麗。浮雕題材主要取自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東牆是「乳海翻騰」的傳說,敘述毗濕奴的故事,北牆是毗濕奴同天魔作戰的故事,西牆是「神猴助戰」,南牆則是高棉人與入侵者的戰斗情景。
吳哥窟在建築結構和雕塑藝術上的完美使它成為了吳哥古跡乃至整個國家的象徵,並且出現在柬埔寨王國的國旗上。柬埔寨古代勞動人民在建造吳哥寺時熟練地運用建築學的一些基本原理,採用透視和對稱的法則,使人們一眼就看到該建築物的全貌。此外,吳哥寺全部用每塊重達8噸的石塊砌起,沒有使用灰漿或者其他黏合劑,工匠們僅僅靠石塊的重量和形狀的吻合就將它們疊合起來。
吳哥寺
法國博物學家毛霍德,為了尋獲熱帶動物,1861年在柬埔寨暹(xiān)粒省金邊湖北面藤蔓糾纏的叢林中探索,有一天,他眼前林海上空出現了似蓮花出水的五座蓓蕾高塔。巨大的石雕佛像和各種巍峨的寺廟也歷歷在目。他似進入神工鬼斧的、壯麗奇特的境地之中,他驚奇地說:「這森林是被成萬的妖魔所佔據著,同時在那裡,聳起著許多神奇迷惘的城市,只有人類富有把它們從虛構中建築起來的豐富的想像力。」站在這偉大的人類奇跡面前,「我們只有羨慕和崇敬地默視著它,我們無法找出任何的言辭來贊美這座宏偉的建築。因為這些建築可以說是在世界上沒有可和它比擬的。」其中一座廟宇可以說是它的最傑出的代表作之一。
這座寺廟基地廣闊,周長約5公里,四周有城池環繞,池闊200米,總面積在60平方公里以上,城池內還有內外兩道圍牆。整座寺廟全部用砂岩石重疊砌成,遠遠望去;活像一座方形石城。近觀,層層迴廊縱橫相連,構成一個套一個的正方形。有東西南北四座門。西門是入口的正門,門前有一尊化身為多手觀音的毗濕奴神像。正門的兩側有條230米的圓柱廊,正面有一塊庄嚴的紀念坊,坊前是一條廣闊的中央大道。大道一邊有一條七頭那加神蛇的大石刻作為欄桿。道路兩側建有藏書室和池塘等設施。寺正中高出之處聳立著五座石塔組成的寺院。它建在三層台基之上,最高一層的尖塔離地面有65米,另外四座分布在第二層的四角,五座石塔狀若芙蓉,氣象甚是雄偉。塔四面雕刻著婆羅門的頭像,朝向四方。塔的三層台基,每層都有迴廊環繞。所有壁面都布滿浮雕。姿態萬千的浮雕,刻工精緻,形象生動逼真。其內容大部分取材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坷羅》中的神話故事。
置身迴廊,如同到了夢幻的神話世界。最低一層浮雕迴廊,其壁高2米,四邊合計長達800米。整個壁面都布滿浮雕。東牆壁的內容是「乳海翻騰」的故事,它是印度神話中膾炙人口的一節,講的是印度教的萬物之主毗(pí)濕奴的事。神和魔鬼為取乳海海底的長生不老葯而共同定下了盟約。在乳海中央的馬達拉山上,盤著一條巨蟒。魔鬼們拉住巨蟒的一頭,眾神抓住另一頭,你拉我扯,山旋轉起來,攪動了乳海。當山快崩倒時,毗濕奴變成一隻其大無比的烏龜,用它的硬殼頂住了這座山。在大山旋轉,乳海翻騰的時候,各種奇珍異寶都從海中翻了出來。毗濕奴未來的妻子奈克希米在海水的泡沫中誕生了,長生不老葯也出來了。但是,就在這時,魔鬼們破壞了盟約,企圖偷取靈葯。於是,毗濕奴同魔鬼們展開了搏鬥,最後戰勝魔鬼,帶著長生不老葯回到了茂璐山(傳說的諸神之家)。這一切,都活現在石壁上。北壁是毗濕奴同妖魔作戰的故事。拉莫是毗濕奴轉世的凡人,他的愛妻西泰被一個名叫拉發那的10頭多臂的魔王搶走了。為了救妻;拉莫同拉發那在蘭卡島上展開了激戰。兩壁是這個故事的繼續,叫做「神猴助戰」。在同魔王拉發那的戰斗中,拉莫得到了朋友神猴哈魯門率其猴子兵相助,他們同心協力,終於打敗了魔王,將西泰從魔窟中救出。猴子們與魔鬼戰斗的場面,刻畫得極生動精巧,是世界浮雕藝術寶庫中的精品。
南壁浮雕反映的內容與東、北、西三壁的想像中的神話故事不同,它描寫的是當年高棉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現實斗爭生活。它的風格同描繪神話故事完全兩樣,顯得嚴峻、緊張,動人心弦,是以嚴格的現實主義手法表現出來的。在展示戰場的畫面上,堆積著許多屍體。為抗擊入侵者的突然襲擊,高棉軍隊不怕犧牲,他們踏過自己同胞的屍體,毫不畏懼,英勇戰斗,奮勇前進。水戰在金邊湖上展開,雙方軍隊都乘著多槳的戰船,互相廝殺。場面悲壯,慘烈。在激烈的水戰中,受傷的士兵倒掛在船旁,被鱷魚噙住。在湖底,堆積著雙方陣亡士兵的屍體,成為大烏龜、鱷魚和其他大魚追逐的食物。陸戰也同樣慘烈。騎象持標槍的國王,親自披甲上陣指揮戰斗。士兵們則用槍矛和弓箭奮勇抗擊敵人。入侵者將被俘的高棉人懸空吊起,用矛刺戳他們的身軀,然後投入水中。將入侵者的殘暴行為刻畫得淋漓盡致。盡管如此,高棉人民卻沒有被嚇倒,而是更加英勇地斗爭。這一切都栩栩如生地活現在石壁浮雕中。
寺廟的建築群,圍繞著五座寶塔進行整體布局,顯得有主有從,有明有暗,有粗有細,極其完整、協調、和諧。從遠處眺望,有清晰的輪廓,從近處細看,呈精美的畫面,把人們帶入藝術的境界,給人以清新、舒朗、輕松、愉快的感覺。
它的建築技術也是驚人的。這座全部用石塊一塊塊重疊起的龐大建築群,竟在當時建築時,沒有使用灰漿或其他粘合劑,完全靠石塊的重量和鑿成的榫、穴咬合起來,並完美的達到了設計者構思的模型形象。在七八百年後的今天,這座建築群的石塊仍然結合牢固而毫不松動。
這座寺廟就是舉世聞名的建築奇觀——吳哥寺,又稱吳哥窟。它同吳哥通王城等其他古跡一起,都是柬埔寨珍貴的歷史遺產,也是人類古代文明的燦爛瑰寶,同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一起,被人們稱為世界的四大奇觀。吳哥寺的聖塔,是今天柬埔寨王國的國徽,它象徵著柬埔寨的光榮和驕傲。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9至13世紀是高棉王國興盛時期,因其首都建在吳哥地區,歷史上又稱吳哥王朝。吳哥寺的由來也因如此。吳哥寺,就建於12至13世紀,即吳哥王朝興盛末期。吳哥寺的建築風格,體現了對不同文化兼容並蓄的特色,反映了興盛時期吳哥王朝的國王,對不同宗教和教派寬容和重視學術的態度。同時吳哥寺的修建,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歷時八九十年。也反映了興盛末期的國王好大喜功,不顧人民負擔過重的驕奢作風,預示著王朝必將衰落的命運。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人民不堪重負的反抗,及泰國暹羅兩次攻佔吳哥,擄走9萬人為奴等打擊,使得高棉王國於1434年遷都金邊。此後吳哥寺同其他吳哥古跡一直被蔓草、水災侵蝕,逐步被密林草叢淹沒,被人們遺忘,直到1861年始被人們發現。真正使它重新放射出絢麗光彩,還是1954年柬埔寨成為真正獨立的國家以後。
6. 印度的建築有什麼特點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建築文化源遠流長,大致有以下幾種建築風格。
早期的印度建築(公元前1500~1200年)大多由土磚建成,在印度河流域有幾座繁榮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精心規劃的方格系統,主要街道形成了矩形的街區。
佛教建築(公元前300年~公元320年)
這種原始的木質和土磚建築,就目前尚存的最早建築來看,主要有三種形式:住人的洞穴、鑿出的佈道講經的石洞、佛塔。這幾種神堂都是為了供大量信徒聚會而設計的。佈道石洞的主要形式和細部沿襲了早期木結構建築的原型。佛塔為半球狀的墳墩,其四周則有一條供信徒舉行祭典儀式時行走的道路,印度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桑奇佛塔。佛廟是石結構的神堂,其外部大多覆以豐富的雕飾物。
伊斯蘭建築(公元600~1500年)
主要建築類型是清真寺和宮殿。清真寺的平面布局大都是矩形的庭院,內有一間祈禱大廳,格局完全對稱。外表用琉璃磚,抹灰刻花貼面磚圖案或彩色石條塊,裝飾富麗堂皇。裝飾運用圓形、方形等幾何符號構成象徵性的圖案,結合葉飾和阿拉伯文字。著名的泰吉·瑪哈爾陵是伊斯蘭教建築的代表作,美輪美奐,無與倫比。
印度教建築(公元600~1750年)
這種風格的各式寺廟都有不點燈的神殿,神殿上部有一尖塔,前部有一個或多個門廊形大廳,充作宗教性舞蹈的場所。殿堂內的雕飾通過形象的重復實現整體的協調。建築表面以當地岩石雕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這些寺廟別具一格。
7. 印度建築的特點
印度建築風格以「多層次」為典型特徵。建築屋頂小,挑檐和格窗且雕刻、壁畫裝飾及裝修大部分採用了印度教風格,充滿濃厚的宗教氣息,高貴大氣神秘。
佛教的建築主要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爛陀遺址,規模極為宏大。東南亞諸國均有同類建築。柬埔寨的吳哥寺窟,緬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揚崖壁大佛像,都是聞名於世界的佛教建築。
中國佛教建築是隨著佛教傳入而發展起來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築為石窟寺,系根據古印度佛教造型藝術,結合中國傳統的形式建築的。
(7)印度教是什麼建築物擴展閱讀:
景點
1 阿旃陀石窟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位於馬哈拉斯特拉邦境內,背負文底耶山,面臨果瓦拉河。始鑿於公元前2世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現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從東到西長550米,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除5窟(即第9、10、19、26、29窟)為供信徒禮拜的支提窟外,余皆為僧房。
中國高僧玄奘曾在7世紀初朝聖阿旃陀。隨著佛教的衰落,這里門庭冷落,逐漸被人忘卻,成為狐兔窟穴。直到19世紀初才被重新發現,引起世人矚目。
2 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莫卧兒王朝第五代君主沙傑罕為寵姬泰姬.瑪哈爾修築的陵墓,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主建築四邊各長5687米,穹頂高74米。
這座伊斯蘭風格的建築外形端莊宏偉,無懈可擊,寢宮門窗及圍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鏤雕成菱形帶花邊的小格,牆上用翡翠、水晶、瑪瑙、紅綠寶石鑲嵌著色彩艷麗的藤蔓花朵。
其他主要景點:埃羅拉石窟、阿格拉古堡、蓋奧拉德奧國家公園
氣候特徵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特產
印度茶葉的起源與發展早在茶葉成為商品之前,也就是公元1830年左右,茶樹大都是野生的,分布在阿薩姆的東北方的叢林之中。大約在公元1598年,一位荷蘭的遊客,名叫林斯柯頓),曾經在他所寫的書中,描寫有關他的探險旅程。
他說,印度把一種葉子當做蔬菜般的和咖哩、油一起煮來吃,甚至把這種葉子煮來當做一種釀制的飲料喝。
8. 印度教是怎麼由來的
印度的婆羅門教排斥了佛教,後來汲取了一些佛教教義,得名為印度教。公元10世紀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起了大量的婆羅門廟宇。它們的形制參照了農村公社的公共集會建築物和佛教的支提。廟宇既是神的居所,又是神的本體。印度婆羅門教的建築分北方的、中部的和南方的幾種類型。帕瑞克·紐金斯說,北方的廟宇外形簡朴,由塔門廳加上圍繞的步廊構成,而且有一圈約6英尺高的牆,把聖地和世俗之地隔開。南方的德拉維式廟宇則十分復雜,在一條軸線上建有許多院子,從外面可以明顯地看出其相互獨立的部分。院落由走廊連在一起,但有各自的入口。廟內有兩種主要結構,一是基礎寬大的朝拜廳,輪廓呈又低又矮狀;再一個是較小的方形神龕房間,高高覆於其上的錫哈拉。在奧里薩邦首府巴內斯瓦爾的婆羅門斯瓦拉廟(Brameswara),建於9世紀,坐落在印度東北部。它的外觀為三段組合式,自下而上由台基、華麗的雕刻帶和頂部的錫哈拉組成。另外還有馬哈巴利普蘭岩鑿寺(RockhewnTemple,Mahabali-Puram)、科納拉克太陽寺(TempleoftheSun,kanarak)以及松那特普爾卡撒伐寺(Kesav?aTemple)等。
印度婆羅門斯瓦拉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