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改革開放是什麼

印度改革開放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5 02:20:01

『壹』 印度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1、印度優先發展服務業的原因一個國家的經濟構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就是工業,主要是製造業;最後一個是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在工業革命以前都是農業為主的,工業革命後才開始有工業和製造業,而歷史上的大國幾乎都是工業強國,荷蘭和西班牙除外,算是貿易立國的,這是算是服務業,優先發展工業

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工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解決農業人口的轉換問題,隨後就會迎來城鎮化,城鎮化的提升帶來的是服務業的需求,這是之前很多國家走過的老路,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國內的消費能力較低,無法自行消化工業生產能力,只能出口給其他的國家,利用出口的優勢來發展過來的工業/製造業,中國走的是這樣的策略,但是印度不是。

而印度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從1991年開始「改革開放」後實施市場經濟的政策,但是在經濟的發展策略上是優先發展服務產業的,製造業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中個中原因有多種,印度是一個民主制度的國家,土地私有化,政府之間是聯邦的體制,要發展製造業就需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但是因為中央協調的能力較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統一協調能力,導致基礎建設停滯不前。沒有基礎建設,製造業就難有大的發展。

還因為宗教信仰,比如種姓制度,導致人口的流動有很大的困難,這是就業的一個基礎,製造業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源是自由的,也就是就業市場是自由交換的。土地的私有化也為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因為合約談判的成本太高,政府很難做統一的徵收和規劃,私人之間的談判成本太高,盡管現在印度在努力改變這種現狀,但是進展依然緩慢。

2、印度的農業增加值在經濟中的比重印度的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和中國的農業佔GDP的比重曾經是同樣的水平,在1990年之前,總體而言印度的農業比重還在中國之上,印度最高的時候曾經達到了42.8%的比重,這是完完全全的農業國家了。不過整體來看,農業所佔的比重是逐漸降低的,到2018年印度的這個比重已經降到了14.46%,比1967年的高點下降了28個百分點,這個降幅是非常巨大的。

而印度2018年的製造業增加值只有4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雖然在全球排名第六位,但是絕對值還是非常低,大概是相當於中國20年前的水平。印度單靠服務業的發展是無法解決貧困問題的,發展製造業是唯一的出路。

『貳』 印度是社會主義國家么 全世界有幾個社會主義國家

印度不是社會主義國家。

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共有五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和古巴共和國。古巴、越南、寮國、中國、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在蘇東劇變後頂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正在積極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印度改革開放是什麼擴展閱讀:

人類社會從來都是在曲折中螺旋式向前發展的。社會主義制度雖然走過90多年的歷程,創造過一系列輝煌的業績,但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間。同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較為成熟的資本主義制度相比,社會主義制度仍處於艱辛的成長過程之中。

正是從這個意義說,20世紀社會主義的實踐,還只是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序幕。社會主義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斗爭—失敗—再斗爭,高潮—低潮—更高潮,這是社會主義全球化實現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替代的必經歷程。

『叄』 什麼時候原因讓印度和中國拉開差距的

中國四人幫倒台時,中國已經被文革折騰得不成樣子,每年的軍費之後二十幾億美元,到這九十年代中國的國民經濟終於與印度持平並逐漸的拉開了距離。到了2000年,中國的經濟終於與印度拉開的距離,現在中國的經濟是印度的四倍多,而且發展的速度早就超越了印度,我國追趕的目標是美國,這輩子印度也別想追上中國了。

『肆』 印度什麼時候對外開放的

16世紀被英國人奴役.19世紀的時候印度開始出現獨立思想,並伴小型的起義之類的,最著名的是甘地的和平不抵抗運動.
到20世紀50年代,因為阿姆利則慘案,印度軍隊紛紛造反,然後英國迫於各方面壓力承認了印度的獨立.

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建國

1950年的印度正式成立共和國 。之後就相伴的出現改革開放的氣息。直至現今。
可能我說的不是太完整。親,別介意。

『伍』 關於印度: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了一項有關中國與印度市場比較的調查報告,文中指出盡管兩個市場有相似之處,而且在推行經濟自由化和改革方面,兩國均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中國是處於領先地位。

《經濟學人》雜志這份「印度和中國專題調查」的作者西蒙·朗(Simon Long)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優勝於印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起步較早,此外,在為貧窮階層提供教育和衛生保健,以及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方面,中國比印度作出更多的努力。兩者相比之下,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更多,因此也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失業、地區差異和農民貧困都是首要的經濟問題。兩國人口眾多,對資源的需求也相應提高,如何防止環境污染也是重要的課題。西蒙·朗在調查報告中認為,印度需要學習中國的經濟模式。

印度經濟發展被超越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才超過印度。此後,兩國經濟均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印度GDP每年平均增長5.6%,在1991至2003年每年平均增長5.8%。中國的增長幅度相當,但其起點更高,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GDP增長平均每年為9.3%,在1991至2003年則為9.7%。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較快,兩國的人均GDP差距便更大。在1990至2003年期間,中國的人均GDP年均增長8.5%,而印度為4%。200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達1,100美元,而印度僅為530美元,換算為人均購買力後,中國比印度富裕70%。

在國際貿易方面,中印的差別更加明顯。1990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分別為1.9%和1.6%。到2003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增至5.8%和5.3%。去年,中國的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然而,印度的雙向貿易額還不到世界總額的1%。

由於經濟迅速增長,中國的貧困水平顯著下降。在1981至2001年期間,中國日收入低於1美元的人數大約減少4億。在1977和2000年期間,印度貧困人數減少6,900萬。現在,35%的印度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而17%的中國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

世界看好中國經濟

導致中印兩國經濟增長速度有別的主因是「外國直接投資」(FDI)。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去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600億美元,是印度的12倍。中國對外國投資者有兩大吸引力:巨大的潛在國內市場和便利的出口環境。

據一家跨國公司估算,中國可支配消費收入的人口達3億人,這遠遠多於印度的5,000萬人。此外,中國擁有優越的基礎設施,例如它的高速公路總長3萬公里,是印度的10倍。同時,中國每1,000人擁有的移動和固線電話數量是印度的6倍。

印度的優勢仍然是其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和法律、機構和金融市場等「軟基礎設施」。在高端市場上,印度有大量英語流利的技術人才,而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中國工人則在基礎教育方面有很大優勢。

隨著更多外國投資者青睞中國,有利投資者的合作項目日益增長,中國加入WTO也令其經濟活動自由化進程比印度快得多。

工業和農業

盡管印度有知名的IT專長和繁榮的外包產業,但這與廣大群眾並不相干。整個IT行業大約只有100萬名從業人員,其產值僅佔印度GDP的4%。西蒙·朗認為,印度製造業增長速度遠低於服務業,而且提供很少就業機會,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2002年,印度製造業只吸納了620萬勞動人口,而中國製造業卻有1.6億名從業人員,中國已經成功地變成了世界工廠。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這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新的鄉鎮企業輸送數千萬員工。印度不可能發生這樣的奇跡,但是它仍需努力令農民從農場轉往工廠工作。

目前,印度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而中國農村人口佔60%。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農業問題:生產率低、農場規模小、農民在改進生產方面作投入的能力有限。

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

事實上,中國和印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雖然印度可能以中國為標准衡量其經濟增長和國際影響,但中國是以美國為比較對象。另外,中國與印度的關系正在變化。目前,兩國外交關系十分友好,並且雙邊貿易繁榮。西蒙·朗估計印度和中國將成為「競爭性合作夥伴」。印度擔心中國可能取代它在IT服務和外包輸出方面的領先地位,只需幾年,中國就能夠造就與印度數量相當的軟體工程師和會說流利英語的大學畢業生。鑒於它在全球經濟中的巨大影響,中國可能會取代印度這項毋容置疑的競爭優勢。

更重要的是,印度是否能在出口型勞動密集製造業方面與中國分庭抗爭。這是印度經濟增長趕上中國在過去20年達到的水平的唯一途徑。印度希望成為出口大國,但在發生重大變革之前,它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在今後幾年,中印兩國都面臨著解決地區差別的巨大挑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將有助於決定它是否能夠保持目前的高增長率。對印度來講,這也將決定著它是否能夠提高目前的增長速度。西蒙·朗指出,假如印度不著手第二度大刀闊斧的變革,它不可能達到中國的增長速度,更談不上趕上中國的發展水平,這種改革目前看來不大可能,但並非絕不會發生。

資料:《經濟學人》雜志

『陸』 改革開放的意義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新的偉大革命。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的偉大抉擇,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選擇。從1978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以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驚天動地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今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二、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思想、實現了思想的解放。

而改革開放所帶來最根本的變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不是為紀念而紀念,而是為了更深入地改革開放而紀念,關鍵是在具體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進一步解放思想,繼續推動改革開放。目前,我國改革開放正處在一個關鍵階段,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十七大號召全黨必須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人民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絕不能停滯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無不需要進一步改革開放,而深化改革開放無不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開放最偉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結晶就是開辟了道路、創新了理論。

十七大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而一切――這一條偉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結果、這一個偉大理論正是思想解放的結晶,這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和最偉大的成果。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自建立新中國、創立社會主義以來就不斷探索、反復摸索的偉大事業。從建國之初向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老大哥學習的「一邊倒」,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反對修正主義防止修正主義」,我們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實踐經歷了艱難、曲折甚至是反復的過程,直到改革開放我們黨才成功開辟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探索的過程、實踐的歷程,就是堅持解放思想的過程,就是實現了思想解放的歷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就是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換言之: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同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換言之: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四、紀念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在於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從根本上來說,改革開放的前提在於思想解放,關鍵在於解放思想,根本在於創新體制機制,目的在於激發創造活力。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必須在永無止境的改革開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即在永無止境的改革開放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永無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從現實上來說,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因此,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在進一步解放思想中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必須永無止境地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在永無止境的改革開放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永無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更加偉大的成就。

『柒』 印度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印度人口10億,派別眾多,宗教以印度教為主,貧富差距很大,它和澳大利亞同屬英聯邦國家,實行的是民主制度卻保持著獨立前的社會結構.截至於2007年,在印度獨立時控制印度2/3土地與國民財富的大財團,今天依舊控制這印度64%的土地幾67%的國民財富。而到2005年,印度中央和聯邦政府所控制的公共用地實際不到印度總面積的2%。同樣,作為殖民底時期的遺留問題。今天,印度寶石出口業的80%控制在印度基督教教徒手裡。印度十大財團,過半數由帕西人財團組成。(海外印度裔首富米塔爾本身也是帕西財團一份子)印度超過70%的商品糧實際由錫克教控制的兩個面積不到印度總面積5%的邦來提供。不僅如此,這些少數民族一直控制著印度對外貿易。這里插一句,由於印度少數民族控制了太多印度的國民財富。(前面提及的三個少數族群,佔印度總人口不到15%)他們往往把獲利更積極投向海外,而不是印度國內,這很大程度拖累了印度基建。而,由於這些少數民族的經濟地位,印度中央政府在開國的時候選擇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與之抗衡,的確是情理之中。而印度政府和印度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話題,恐怕不是我們中國人可以通過我們自身的國情所能理解的。比如,當年看塔塔公司的介紹,看到關於塔塔鋼鐵的介紹,第一句就是:印度獨立後塔塔鋼鐵的歷史,就是印度政府和塔塔之間的爭奪史........
印度和中國一樣是文明古國,它經常受到外來的民族、文明和宗教的侵佔,有著明顯的斷代史,二戰後才獨立.獨立後,印度政府狂妄自大,自視是不結盟國家的主要領袖,實行稱霸南亞\印度洋地區的政策,視中國為發展榜樣同時也是巨大的競爭敵人。與保證自己石油運輸路線的亞洲大國的中國存在一定的戰略沖突。當然與中國、巴基斯坦確實存在邊界沖突,不過最近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發動戰爭的可能性不大。目前周圍環境趨於穩定,同時也存在一定的與中國、巴基斯坦的軍備軍備競賽。

其實不能過於輕視印度,印度現在也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已經以年增GDP 7%-8%持續增長20年了,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就,自然不是浪得虛名,印度有發達的軟體業、商務流程外包業、創意娛樂業的素材的企業.企業高效、規范,有條不紊。也許這與大家印象中農耕牧歌式的印度太不一樣,寶萊塢電影聞名世界,有鮮明印度特色--能歌善舞.2008年GDP1.2萬億美元,軍隊總人數大概在130萬,每年軍費開支300-400億美元,軍隊國防工業體系基本完整,能自己研製製造各種武器,但是由於還處在發展階段,自己生產、科研能力一般,自己生產的武器還不夠先進,外購美俄先進武器為主。
在他們眼中,印度正朝著開國元勛尼赫魯當年設定的道路前進著,「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引動我,我也不相信中間地位是可能的」。印度人的這種自信有時甚至表現為某些人坐井觀天式的盲目,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巨大的力量!聯想到印度的經濟增長,遍布全球的高科技人才,龐大人口中佔大部分的年輕人,你可以忽視這個國家嗎?可能忽視這個國家嗎?尤其是作為它的鄰居。同為文明古國的中國與印度有著悠久的交往史,但時常感到當今兩國民眾之間的了解太少太少:印度人都知道的中國人僅僅是Jacky Chen(成龍).
馬克·吐溫曾經感慨道:「對印度的任何評價都是正確的,但是相反的觀點可能也是正確的,因為它太復雜了。」

但關鍵一點在於,印度的發展得到美俄和歐盟的支持,是他們遏制中國的一枚重要棋子。

『捌』 印度什麼時候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2017年印度經濟總量為2439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七,而中國以122503億美元的gdp位居第二。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是日本,2017年日本經濟總量為48845億美元,目前印度的經濟總量相當於日本的1/2。
但印度的體量遠大於日本,印度國土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接近日本的8倍,人口達13.2億,是日本的10倍多,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印度大可以依靠其體量規模和遠高於日本的經濟增速實現對日本的趕超,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且日本經濟已經持續低迷很多年了,1995年日本經濟發展達到頂峰,以美元計算,其經濟總量高達5.45萬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美國的71%,二十多年過去,2017年日本以美元匯率換算的GDP為48845億美元,比1995年還少,再加上日本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嚴重,其未來經濟發展也難有起色。所以印度經濟總量有望趕超日本。
印度復制不了中國奇跡。1991年印度開始走上市場化、自由化的改革,印度經濟從此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雖然中國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比印度要早13年,但在1991年,中國的GDP為3766億美元,而印度為2516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66.79%,中國的GDP並不比印度高很多。此後兩國的經濟都實現了快速的發展,而中國相對印度發展得更快,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經濟發展就像脫了韁的野馬,實現了多年保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到了2017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是印度的5倍。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約佔世界的15%,而印度雖然經濟發展迅速,其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仍然不足3%。

『玖』 印度的經濟體制特點

印度獨立後,初期的時段都是農牧經濟體制, 這個也是因為印度有這么一個文化

之後,現任總統當時是財政內閣,所以在83年的時候吧,開始經濟改革開放,進入市場體制

這個也許需要看看印度文化了。

『拾』 印度對外開放對中國福利有什麼影響

一、印度經濟現狀概述

(一)印度國內經濟狀況

印度作為一個擁有世界第四大軍隊,第八大製造業和僅次於美國的高科技人才資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正在創造「印度崛起」的神話。印度政府在「十五計劃」中,將2002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8%,但基於印度沉重的人口負擔、不平衡的產業結構、巨額的財政赤字、懸殊的貧富差距、落後的基礎設施、居高不下的銀行不良資產以及國內種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長存等現實情況分析,這一目標的實現頗為不易。

1.印度國內經濟發展現狀總述

印度經濟自獨立以來到上世紀8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僅為3.5%,80年代提升為5.6%,90年代中期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長率更是超過了中國,達到了創紀錄的10.4%。2004-2005財年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為6.6%,其中建築業增長率為5.2%,工業增長率為9.3%,第三產業增長率為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貿易增長53.5%,較第一季度的24.6%增長了一倍多,外國直接投資則增長26.8%,印度經濟進入了「黃金時代」。

(1)第一產業現狀:「綠色革命」使農業增產增收但科技興農仍然任重道遠。

今日的印度已徹底改變了「帶著討飯籃子」的形象,糧食產量從獨立之初的1500萬噸增至2003年的2.2億噸,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糧食產量目標為2.251億噸但由於降雨量下降,產量預計會減少到2.06億噸。現在印度的許多農產品如大米、小麥、豆類、棉花、甘蔗、茶葉、煙草和黃麻的產量均位居世界前列。這主要歸功於1964年-1970年印度開展的「綠色革命」, 90年代後印度又開展的「白色革命」和「藍色革命」促進了畜牧業和漁業的發展。現在印度正朝著2010年糧食產量翻番的目標前進,預期屆時糧食市場將超過25,000億盧布。但是客觀來講,印度農業生產率仍然很低,每公頃1.7噸的單位面積糧食產量與2.6噸的世界水平和5噸多的發達國家水平還相差甚遠。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預算報告中特別強調了要改善農業領域的投資環境

閱讀全文

與印度改革開放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為什麼要轟炸伊朗軍事基地 瀏覽:300
gua是什麼意思印尼語 瀏覽:151
哪裡可以看印尼電影 瀏覽:801
伊朗的石油有多少錢 瀏覽:105
印尼ice是在哪裡 瀏覽:442
印度最貴的魚叫忘什麼魚 瀏覽:327
義大利有什麼文化建築 瀏覽:749
如何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 瀏覽:693
彩葉印度榕怎麼養 瀏覽:32
如何注冊中國外交部郵件 瀏覽:58
非典為什麼會發生在印度 瀏覽:581
英國的上院與下院分別管什麼 瀏覽:185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62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72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52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8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4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1002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22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