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當年印度建造的「萬里長城」,號稱世界第二大長城,如今怎麼樣了
萬里長城作為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它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中國長城的修建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曾經的烽火戲諸侯就發生在長城之上,最後秦滅六國之後,秦始皇便開始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之後長城就被稱為了「萬里長城」,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不過說起中國的長城,印度其實也有一個長城,印度還號稱這是世界上第二長城,昆巴哈爾堡為此花費了100年的時間建造,如今這座第二長城怎麼樣了?
中國長城建造的目的是為了抵禦外敵的入侵,印度這一點也是一樣的,他們長城的作用就是為了保護裡面超過360座耆那教和印度教寺廟,以及一座位於峰頂的宏偉宮殿,還是很有用處的,如今印度長城保護的這座城堡已經有了600多年的歷史,這座長城也變成了一個旅遊景點,從遠處來看,還是跟中國長城一樣,壯觀又偉大,長城上的每一處塵土、磚瓦都是歷史的烙印,相信對於印度老百姓來說,也有著不同的意義,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② 古代印度頻繁遭遇外敵入侵,為何不在險要山口修築長城呢
開伯爾山口位於巴基斯坦西北部,是興都庫什山脈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是南亞次大陸的咽喉要塞。在古代,印度屢次遭到外族入侵,多次被外族滅國,大部分時間被外族統治。而這些入侵者基本都是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可以說,開伯爾山口就是古代印度的命門所在,控制了開伯爾山口就控制了印度。事實上,開伯爾山口並不是一個容易進入的地方。
開伯爾山口位於喀布爾河谷,地形崎嶇,狹窄難行,最窄的地方僅僅600多米寬,中間還有河流流過,可以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和我國古代的函谷關差不多。假如在中國,聰明的中國人定然會在山口修建險關雄隘,兩邊再修上長城把游牧民族擋在外面。但讓人奇怪的是,印度人竟然從沒有在當地修過長城,甚至連修長城的想法都沒有。那麼為什麼印度人不在開伯爾山口修築長城呢?
第三,印度人雖然也遭受游牧民族的威脅和入侵,但不像中國北方一樣存在持續潛在的威脅,因此印度人缺乏和中國人竭力修長城的動機。此外,加上印度人比較懶,又不善於打仗,所以修長城只能被扔到一邊。
③ 印度為什麼不守開伯爾山口
因為目前印度國家的國力並不是那麼強大,所以沒有守住山口
④ app崩潰怎麼辦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長城是農耕民族保護自己不受牧民侵擾的唯一屏障,之所以建長城,是因為農耕民族相比於牧民,有著武力上的絕對劣勢,一旦牧民越過了長城,戰斗就會變成一邊倒的屠殺。因此為了生存,農耕民族不得不築起長城保護自己。
但是,實際上,只要仔細研讀一下關於長城的歷史,就會發現這種說法實屬無稽之談。長城真正的作用不是用來阻擋游牧民族,而是為了更快的預警敵人的到來,以讓長城內的百姓做好准備,降低損失,為主力部隊的到來贏得時間。
▲長城。圖源網路
長城阻擋不住入侵者
長城究竟能不能阻擋游牧民族?先讓我們看看長城的長度,就今日遺留的明長城來看,長城的總長達到了8851.8千米。這么長的地方如果要處處把守,需要的士兵數量十分龐大。顯然,就算是再龐大的軍隊,一旦分攤到如此長的防線,每一處的防守也必然會十分薄弱。
游牧民族只要集中兵力攻取任意一點,都可以輕松突破。就以大修長城的明朝為例,雖然明長城的質量與長度都為歷代長城之最,但是蒙古人依然可以隨意越過長城,南下進犯中原。無論是也先、伯顏帖木兒,還是嘉靖年間的俺答,都從未因長城而停止進軍的腳步。
▲雄偉的明長城並不能阻擋北方的入侵者(圖源網路)
再比如後來明朝末年明朝(雖然建州女真屬於漁獵民族,但皇太極的軍隊已經以騎兵為主)與後金的戰爭。因為關寧防線固若雞湯,皇太極每次都不得不從蒙古繞道,從長城南下入軍,而長城的守軍則往往做不出像樣的抵抗。皇太極由此可以長驅直入、直搗京師,殺袁崇煥一個措手不及。
為什麼關寧防線能輕易擋住後金,而擁有百萬駐軍的長城卻不行,原因就在於防線的長度。
關寧防線雖然人少,但是防線很短,因此10萬人馬可以聚集在關鍵的幾處,確保防線的每一處都有充分的人手武備進行防衛,而長城因為防線過長,以至於處處薄弱,一攻就破,畢竟就算是再高再厚的牆,沒有足夠的人駐守,也是白搭。
▲長城。圖源網路
建長城不是打不過,而是為了預警
看到這里,有人也許會反駁,雖然長城在很多時候無法阻擋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是在野戰,農耕民族更加不是游牧民族的對手,因此,建起長城也是無奈之舉。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最開始修建長城的是秦朝,那麼秦朝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績是怎樣的?
這個時候蒙恬剛剛率領部隊擊敗了匈奴人,正如過秦論所講的「胡人不敢南下以牧馬,士不敢彎弓以抱怨」。可見秦軍的實力根本就不懼怕匈奴,相反還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秦國造長城顯然不是因為懼怕匈奴才建的牆。
再比如後來的漢唐,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壓制了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是他們卻依然不斷的修繕長城,可見修不修長城跟能不能在野戰中擊敗游牧民族一點關系都沒有。
那麼長城的作用究竟是什麼?
很簡單,我們看一看今日川普建牆的理由立即就明白了,川普為什麼建牆,就像他自己說的,是為了防止墨西哥人的偷渡,減輕南部巡邏隊的壓力,能讓非法移民及時得到遣返。
看明白了吧,是為了更快的遣返移民,因為南部巡邏隊人手有限,不可能面面兼顧,很多人就是鑽了這樣的空子,私自偷渡到了美國,而建了牆則可以及時預警,一旦難民上了牆,警報就會響起,這樣巡邏隊就能迅速定位,將其遣返。這也是為什麼當白左教授登上牆說阻擋不了難民時,川普說他不懂的原因。如果建牆是因為打不過,那難道美國還打不過墨西哥嗎?
▲燃起烽火預警才是長城的核心作用(圖源網路)
秦朝建牆的目的大致也是如此,要知道游牧民族的騎兵往往機動力較強,流竄的速度非常快,再加上那時候通信不便,往往人家搶完了准備打道回府,軍隊這邊才剛知道消息,往往在主力大軍趕來之前,牧民們就已經逃之夭夭。
而長城的建立就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如果去過長城的朋友就會發現,長城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個烽火台,這個就是用來預警的工具。
長城雖然擋不住敵人,但可以及時預警,讓關內的軍隊盡早得知消息,盡快來馳援。明朝的例子也是如此,長城雖然擋不住皇太極,但卻可以盡快做出預警,通知關內的軍隊來源,皇太極幾次雖然搶劫成功,但卻未能攻下京城就因為此,因為關內來援的大批軍隊不允許他這樣干。
長城的作用,是為了盡量降低游牧民族南下帶來的損失,而絕不是因為打不過,這就像以前的大戶往往修牆來防治小偷,並不是大戶豢養的家丁打不過小偷,實在是防不勝防,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長城。圖源網路
外國的長城也是為了預警
在西方,像中國這樣建長城的還有羅馬帝國,與中國一樣,羅馬帝國疆域廣闊,也面對著大批的蠻族,因此羅馬也建了長城來防禦他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哈德良長城。
羅馬人建起這道長城以防禦北邊的皮克特人,但是與中國長城一樣,皮克特人也經常找到城牆的空子,輕松到了內地,但是由於長城的預警,羅馬軍團總能及時趕到,將其殲滅,哈德良長城起到的就是向主力軍團預警的作用。
再比如後面3-5世紀羅馬為了阻擋蠻族入侵而設的萊茵河、多瑙河防線,更是根據這一原理而建,只不過長城變成了依照兩條河而建的防禦工事。
羅馬人將數量龐大但戰鬥力弱的邊防軍安排在兩河防線,他們的任務不是殲滅敵人,而是盡快發出預警,通知內地的野戰軍團,除此之外,邊防軍會盡力襲擊蠻族的後勤隊伍,並解決一些落單的敵軍,來為大部隊的趕到贏得時間,這種在邊境上不抵抗,而將敵人拖住以為大部隊贏得時間的戰術叫做縱深防禦。
因為面對大批,不間斷的蠻族入侵,在邊境阻擋他們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將其限制在一定區域,為主力贏得時間將其聚殲顯然是個好辦法。中國長城的原理,大抵也是如此。
▲哈德良長城遺址(圖源網路)
▲組建一支善於野戰的職業軍隊才是正道(圖源網路)
長城,既不能阻擋敵人,更不能真正的保護牆後的居民,長城的作用,更多是充當警報器的作用,使得牆內的居民和軍隊能盡早察覺到敵人的入侵,因而及時的做出反應,將損失降到最低。
長城,遠不是像電影《長城》所描述的那樣,是保護牆內居民的唯一屏障,真正打敗游牧民族的,不是又高又厚的城牆,而是那一個個可以在野戰中與之一決雌雄的血性男兒。
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都是依靠著一支英勇善戰的軍隊,在草原上拒敵於千里之外,在野戰中用絕對的實力消滅敵人。
反觀後來的宋朝與明朝,將所有的資源用於修建城牆,而不是組建一支精銳的職業軍隊,因此,就只能在野戰中被動挨打,將戰爭的主動權拱手相讓。
無論是范仲淹對西夏的築城戰術,還是袁崇煥的「憑堅城、用大炮」,總的來說,都是一種因為軍隊實力不足而不得不採取的消極戰略,而這種消極的戰略,往往會拖垮王朝的經濟,將王朝一點點的拉入深淵。
⑤ 歷史唐太宗不修長城是怎麼保證邊疆安全的
李世民的觀點是,與其花錢修長城,不如花錢建設軍隊,強大的軍隊比任何長城都有效,征服四方少數民族,讓他們來協助唐朝守衛邊疆。
⑥ 中國的潼關固若金湯,印度的開伯爾山口為啥卻一攻即破
潼關,自古以來都是我國兵家必爭之地,它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因此素有"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⑦ 正式進軍印度市場,長城汽車將會怎麼做
2018年以來的車市寒冬為什麼讓中國品牌損失了大量的市場份額?部分中國品牌的實力不濟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過度依賴本土市場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即便是吉利、長城兩大頭部企業,國內市場的銷量也占據了其全球銷量的絕大部分,反觀大眾、豐田這種全球性汽車集團,它們不僅在本土市場有著絕對的影響力,在海外市場同樣表現不俗。
所以,中國品牌勢必是要走出去的,就像魏建軍所說「中國汽車一定要走出去,走出去才有活下去的機會,不走出去,只有死路一條!」
2月5日,長城汽車攜哈弗和長城EV首次亮相印度德里國際車展,並正式宣布進軍印度市場。繼去年俄羅斯圖拉工廠正式竣工之後,長城汽車的全球化進程迎來又一里程碑事件。
寫在最後
目前,長城汽車的全球化布局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七國十地」的全球化研發格局和「9+5」的全球化生產布局,並在海外60多個國家建立了500餘家優質經銷網路,產品遍布全球各個角落。此次正式進軍印度汽車市場,不僅是長城汽車全球化布局的一小步,更是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一大步。未來,期待長城汽車在世界舞台上展現出中國品牌的風采。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⑧ 印度為什麼不在開伯爾山口修建長城 知乎
根據你的簡單描述解釋如下:
「長城」是古代國家防衛外來侵略的工施,對於現代戰爭來講,「修建長城」沒有任何作用,
⑨ 什麼是"次大陸"
次大陸指一塊大陸中相對獨立的較小組成部分。
比如南亞次大陸是人類古文明的發源地,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印度文明就發源於這塊神聖的土地上,同時還孕育了佛教、印度教等影響深遠的宗教,這塊土地的歷史文明雖然久遠,但是歷史上這塊土地頻繁被外族入侵,現在的文明流傳已經跟古代的文明傳承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9)印度開伯爾山口怎麼不修長城擴展閱讀:
南亞次大陸北靠喜馬拉雅山脈,東鄰若開山,西側則是蘇萊曼山和興都庫什山,形成一個天然的封閉板塊。其中東邊若開山脈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為緬甸地區,缺少侵略性的民族。
北部的喜馬拉雅山,長度達到2400公里,平均海拔超過7000米,山以北則是青藏高原,外族入侵幾無可能。西北興都庫什山脈,平均海拔約5000米,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
西部是蘇萊曼山脈,其北部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南部平均海拔在1500米上下,入侵力量有可能越過蘇萊曼山脈進入印度河流域,但蘇萊曼山脈東西寬度達到400多公里,南部雖然海拔較低,但山區中有不少沙漠地帶,幾乎是無人區,蘇萊曼山脈南部也是不可通行的。
印度板塊唯一的出入口,在興都庫什山脈與蘇萊曼山脈的山谷,山谷形成喀布爾河谷。喀布爾河是印度河的支流,沿著河流東進,自然能抵達印度河流域。開伯爾山口,位於喀布爾河谷,這是外族入侵進入印度河流域的唯一通道,印度歷史上多次外族入侵(英國除外)都是通過這一山口進入印度平原,進而佔領整個南亞板塊。
然而,印度歷史上各王朝統治者沒有認真總結以往朝代覆滅的教訓,如果那時候他們可以效仿中國的秦始皇修建長城或修築軍事工事,並派重兵把守,把外族進入印度河流域的通道堵死,那麼就不會發生後續的外族入侵。由於南亞的地形所致,一旦外部力量進入,守者便無險可守。
⑩ 如果古代中國不修長城會怎麼樣
北方邊郡將成為與游牧民族長期拉鋸的地區
從塞北到黃河,無一日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