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藏族和中國藏族有什麼區別
樓上說得對,民族不是由國家來區分的,但另一方面民族會在特定的國家環境中發生改變(例如住在中國的阿拉伯人在若干代之後演變為了回族)。補充一點:可能的差別是——
·印度的藏族有時包括一些藏印混血兒,中國的藏族有時包括一些漢藏混血兒。
·印度的藏族有時包括一些「普提亞」、夏爾巴等部落。
·印度的藏族有時會說英語,較西化;中國的藏族說藏語和嘉絨語等,更具東方色彩。
·印度的藏族不少採用了半西化名稱(如「Baichung Bhutia」由本民族名稱「Baichung」和印式族名「Bhutia」組成。註:「Bhutia」不是普提亞人的自稱);而中國的藏族,如「阿沛·阿旺晉美」仍堅持古老的「氏族·名字」形式,沒有氏族的直呼名字(如樓上「尼瑪扎西」)。
⑵ 藏族人的起源
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們像許多經歷石器時代的先民一樣,他們先經過群居採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了飼養和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的藏族先民後來又分成六部,即六氂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王(藏語音「贊普」)。此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 。
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氂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當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從最初幾代首領的母子連名中,還可以看到曾經歷母系氏族階段的痕跡。
藏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 。中國境內有人口約640萬餘人(2013年)。另外,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國境內也有藏族分布。
⑶ 印度有哪些民族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72%人說印度-雅利安語,25%說達羅毗荼語。
種族構成: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
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⑷ 藏族人是屬於什麼人種
屬於東亞人種吐蕃類型,該人種具有高眉骨和鷹鉤鼻(或直鼻),鼻突度大。身高高,身材瘦高,身材類型為瘦長型身材。腿身比以亞長腿型、長腿型、超長腿型為主。面部扁平度中等或較小。腿身比以亞長腿型、長腿型、超長腿型為主。
⑸ 百度百科藏族
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操藏語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中國境內有人口約541萬餘人(2000年),以從事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另外,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國境內也有藏族分布。藏族自稱「蕃巴」(bod-pa),漢語的名稱「藏」來自藏語gtsang「後藏」,gtsang這個名稱的原來意義可能是「雅魯藏布江流經之地」。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海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東地區。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蕃」(音bo),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蕃巴」,「蕃巴」又按不同地域分為「堆巴」(阿里地區),「藏巴」(日喀則地區),「衛巴」(拉薩地區),「康巴」(四川西部地區),「安多窪」(青海、雲南、川西北等地區)。
藏醫葯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葯講求炮製技術,尤對獸醫有獨到之處。醫葯學著作主要有《醫方四續》。算學可以預測日、月食及地方近期氣象。
⑹ 藏族是印度雅利安人和土著的後代嗎
不是,藏族同胞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
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而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
藏族的先民們像許多經歷石器時代的先民一樣,他們先經過群居採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了飼養和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的藏族先民後來又分成六部,即六氂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王(藏語音「贊普」)。 而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就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氂牛」部的首領。
⑺ 西藏的人和印度人有多大差別
藏族人和印度人沒有任何相同之處,兩個民族連人種都不一樣,藏族人是黃種人,印度人是白種人。
藏族人屬於黃色人種,和羌族血緣關系很近,膚色為黃色,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主要信仰藏傳佛教。
⑻ 印度藏族和中國藏族有什麼區別
印度的藏族有時包括一些「普提亞」、夏爾巴等部落。
印度的藏族有時會說英語,較西化;中國的藏族說藏語和嘉絨語等,更具東方色彩。
印度的藏族不少採用了半西化名稱(如「Baichung Bhutia」由本民族名稱「Baichung」和印式族名「Bhutia」組成。
而中國的藏族,如「阿沛·阿旺晉美」仍堅持古老的「氏族·名字」形式,沒有氏族的直呼名字。
⑼ 藏族的相關資料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語的民族,自稱「博巴」(藏文:བོད་པ་;威利:bod pa)。主要分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內人口約630萬餘人(2010年);在尼泊爾、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邊國家亦有分布;另有從中國境內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後代近20萬。
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帝國。公元11、12世紀,藏民族開始逐漸形成。藏族使用藏語,通用藏文。主要從事畜牧業、農業。主要信奉藏傳佛教,宗教氣氛濃厚。常著藏袍。以糌粑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飲酥油茶、青稞酒。牧區多住帳篷,城鎮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歷新年為重要節日。
藏族文化悠久、燦爛而獨特,文獻眾多,藏醫葯、藏歷、歌舞、唐卡、金銅佛像等都獨具特色。史詩《格薩爾王傳》、熱貢藝術、藏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族源
藏族民間有關民族起源的傳說中,流傳最廣、居於主導地位的是獼猴與羅剎女交配繁衍藏人的傳說。有學者猜測,「羅剎女」指的是藏地土著,「獼猴」指來自橫斷山區的種群,二者結合的傳說隱喻遠古時期兩地氏族之間的聯姻。
藏族的基因有94%來自現代人種,6%來自已滅絕的人種。其現代人種的基因中,有82%與東亞人種相似,11%與中亞人種相似,6%與南亞人種相似。根據藏族特有的基因,藏族距今62,000-38,000年前就來到青藏高原。關於藏族的族源,歷史上存在多種「外來說」。
考古發掘則表明,在距今39,000-31,000年前,青藏高原上就有原始人類居住。昌都卡若遺址和拉薩曲貢遺址分別是藏東地區和西藏腹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現代研究多認為,藏區的種族和文化,是以藏區本地的土著居民和自黃河上游甘青地區南下的氐羌部落為主體融合而成。
另一部分古羌人向東發展,參與了漢民族的形成,即漢文文獻中的西羌部落;一部分南遷雲貴高原及東南亞,發展為藏緬語族各民族;留在青藏高原的部族,逐漸發展為今天的藏族。
藏民族,是吐蕃王朝滅亡後通過吐蕃部落在原吐蕃王朝征服 地域(青藏高原范圍),尤其是甘青及川西高原地區與原吐蕃王朝征服的各族居民經五代、宋、金長達幾個世紀的相互雜處、共同生活及血緣上的彼此混同,尤其是通過「後弘期」藏傳佛教在整個青藏高原地區的廣泛傳播和普及之後而最終形成的。
(9)藏族人在印度是什麼族擴展閱讀:
一、族稱
自稱
在藏語中,稱藏區為「博」(藏文:བོད་;威利:bod),稱藏人為「博巴」(藏文:བོད་པ་;威利:bod pa)。此外,不同地區的藏民又有不同的自稱:阿里地區自稱「堆巴」,後藏自稱「藏巴」,前藏自稱「衛巴」,康區自稱「康巴」,安多地區自稱「安多哇」。
他稱
漢族地區多以「藏」為詞根。在藏語中,「藏」本是滿盈、純凈、清澈的意思,後來用來指稱雅魯藏布江(「藏曲」),再後來又引申指雅魯藏布江的發源地——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後藏地區。康熙年間,漢文文獻開始用「藏」「西藏」來指稱包含整個青藏高原在內的地區,並根據地名,將居住於「藏」的民族稱為「藏人」「藏民」等,19世紀末開始用「藏族」一詞做為藏民族的稱呼。
此外,根據藏語中對藏區的稱呼「博」和對藏人的稱呼「博巴」,漢文文獻中也稱藏人為「番族」「番人」「濮」「番巴」「博巴」「百巴」「北發」「發羌」等。
唐代稱當時藏地的政權為「吐蕃」。「吐」在藏語中指「上方」「高處」。「吐蕃」即「生活在高處的蕃人」,最初是西藏高原周邊地區的藏族先民對雅魯藏布江流域的蕃人的稱呼,在被蕃人部族征服後仍保留了這一說法。蒙古語和滿語中都採用這一稱呼,蒙文漢譯為「土伯特」,滿文漢譯為「圖白忒」。西方語言對藏區、藏人的稱呼,也多譯自此類,如英語中稱西藏為「Tibet」。
民族關系
藏族與中原漢族長期以來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松贊干布時期,唐朝與吐蕃之間開通了長安—西寧—唐古拉山口—那曲—拉薩的道路。此後,藏漢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漢族的陶瓷、絲綢、印刷等技術傳入藏地,藏族則向漢地傳輸了大量宗教文獻。
藏族與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也有著密切來往。同樣是松贊干布時期,吐蕃開辟了從拉薩至泥婆羅的道路,並通過泥婆羅與天竺來往。赤松德贊當政時,從印度迎請寂護和蓮花生入藏弘教。印度傳來的佛教給藏族的精神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藏文書寫體系也深受梵文影響。
藏族通過藏傳佛教,對周邊地區的統治民族產生影響。元朝時的蒙古族上層,清朝時的滿族上層,麗江地區的納西族上層,都接受了藏傳佛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等也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交融。
藏族與青藏高原上的門巴族、珞巴族、夏爾巴人等民族長期共同生活,交流密切。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就是出生於門隅的門巴族人。藏族用來記錄藏語的藏文,也被不丹、錫金等地的人們用來記錄自己的語言。
在甘青川滇藏交界處的藏彝走廊,分布著一些深受藏族影響的民族,大多在外使用藏語,在內使用本族語言,被大陸官方認定為藏族,如嘉絨人、木雅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