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印度人留下的兩部史詩是
《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是享譽世界的印度史詩,它的漢語全譯本,約有五百萬字,和《羅摩衍那》並列為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現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詩的基礎上編訂加工而成,其中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有宗教哲學以及法典性質的著作。有10萬「頌」(詩節),內容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4倍,被稱為網路全書式的史詩,規模宏大、內容龐雜。印度現代學者認為《摩訶婆羅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詩,內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堪稱是「印度的靈魂」。
摩訶婆羅多(天城文 〉、IASTMahābhārata),一譯「瑪哈帕臘達」,是古印度兩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另一部是《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現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詩的基礎上編訂而成,其中不但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還有宗教哲學及法典性質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長。《摩訶婆羅多》有「二十萬行長詩」之稱,在《格薩爾王》被發現之前,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成書時間約從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四世紀,歷時八百年。它長期以口頭方式創作和傳誦,不斷擴充內容,層層累積而成。它的成書年代處在印度從原始部落社會轉化為國家社會的時代,也是從吠陀時期的婆羅門教轉化為史詩時期的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的時代。這部史詩以印度列國紛爭時代為背景,描寫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為爭奪王位繼承權而展開的種種斗爭,最終導致大戰。大戰的結果雖然有勝敗,但雙方將士幾乎全部捐軀疆場,是一個歷史悲劇。這部史詩的成書過程是印度古人匯集和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遺產的一種特殊方式。這部史詩本身就宣稱道:「正法、利益、愛欲和解脫,這里有,別處有,這里無,別處無。」也就是說,這部史詩的內容囊括了人世間的一切。因此,這部史詩成書後,在印度古代被奉為「第五吠陀」,也就是被奉為「聖典」。印度現存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 毗耶娑
吠陀》)是吠陀時代的「聖典」,而《摩訶婆羅多》則是史詩時代和古典時代的「聖典」,即「第五吠陀」。了解了《摩訶婆羅多》這部史詩也就基本了解了印度教傳統文化。所以,印度現代學者認為《摩訶婆羅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詩,內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堪稱是「印度的靈魂」。史詩所寫的故事不是一般的王族內爭,而是顯著對立的兩類統治者的斗爭,是弱小對強暴、受侮辱損害者對加侮辱損害者、遭遇流放迫害因而接近人民的貴族對高踞王位驕橫殘暴的貴族的斗爭。基調是頌揚以堅戰為代表的正義力量,譴責以難敵為代表的邪惡勢力。堅戰公正、謙恭、仁慈,而難敵貪婪、傲慢、殘忍。難敵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連俱盧族內一些長輩也同情和袒護般度族。史詩表現了人民在亂世希望由比較賢明的君主,而不是由暴虐的君主統一天下的願望。當然,史詩也是忠於現實的,它描寫每逢大戰關鍵時刻,般度族都是在黑天支持下採用詭計取勝的,因而使他們減卻光彩。這說明作者對統治者的認識是清醒的,並未違背生活真實而一味進行美化。 貫穿史詩的是法的哲學思想體系。「法」是作為國家社會的結構秩序,同時也是每個人所應遵守的行為准則。法和非法規定了是非善惡的標准。這種思想利用史詩故事形象地表達出來,把最後倖存的般度族長子堅戰解釋為是法的化身和勝利。當然,這是很牽強的。 這部作品很早就以各種形式傳到了東南亞,對當地文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它已被譯成印度現代一些主要語言和英、法、德、俄語乃至爪哇語。漢語全譯本共六卷,由金克木、趙國華、黃寶生等翻譯,乃迄今為止,除梵、英以外世界上第三個全譯本。
編輯本段傳承方式
《摩訶婆羅多》成書後,以口傳和抄本的形式傳承。抄本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樺樹皮和貝葉。十九世紀開始出現《摩訶婆羅多》的印刷文本。二十世紀初,西方學者認識到《摩訶婆羅多》對於研究印度文化的重大學術價值,曾經計劃編訂《摩訶婆羅多》精校本,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中斷工作。從1919年開始,印度本國一批梵文學者重新啟動這項工作,歷時近半個世紀,於1966年出齊《摩訶婆羅多》全書精校本。
2. 印度有什麼古書
斯坦利·沃爾波特的《印度史》,作為一本翻譯為中文的印度通史來說非常之新,觀點比他的上世紀前半葉老前輩要好出太多了,其記載也更多的聚焦於近代與現代印度。
3. 印度佛教史的印度佛教史書籍
渥德爾版
任繼愈《<印度佛教史>漢譯本序》英國學者 AK渥德爾著《印度佛教史》 ,1970 年出版。關於印度佛教史,印度學者和西方學者著述甚多。這本著作的漢文譯本,值得向讀者介紹。 佛教在印度,曾盛極一時,但它沒有能夠成為印度社會的統治思想,它不像中國的儒教那樣據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沒有更廣泛地影響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說到它的勢力,如果勉強與中國的思想比較,倒是有點像中國的道教的地位;它有源遠流長的傳統勢力,但不是正統;它有一定的信仰群眾,但不佔多數;它統稱為佛教,但又有許多分支流派。 佛教產生在印度。國際學術界人士多認為印度是個重視神話傳說而不重視歷史的民族。這種看法是否十分科學,還可以研究。治印度古代史的人確實感到關於古印度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很難確切地指明它的年代。著作也是注重口耳相傳,師徒授受,不重文字。造紙術的應用也比中國晚得多,很多著作寫在貝葉上。五世紀初法顯到印度尋求律藏寫本,在北天竺諸國,皆師師口傳, 據 無本可寫。 《付法因緣傳》載: 阿難遊行,至一竹林,聞有比丘誦法句偈: 「若人生百歲, 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語比丘,此非佛語,汝今當聽我演: 「若人生百歲,不 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 爾時比丘即向其師說阿難語。師告之曰: 「阿難老朽,言多 錯謬,不可信矣。汝今但當如前而誦。」 原始資料寫定時間較遲。多為若干年後的追記,史料的真偽辨別,是研究印度古代史的一大難關。 《佛國記》《大唐西域記》給研究印度 1歷史的學者們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原始記錄。它填補了公元四、五世紀到七世紀的一段空白。可惜法顯以前一千年間,還是說不完全,而這一段,正是佛教發展史上的極關重要的歷史時期。 渥德爾的《印度佛教史》,雖然篇幅不大,是一種教科書式的著作,但它運用的材料相當廣泛,作者的態度也比較客觀。他沒有篤信者的框框,對佛經中的記載,不輕信。作者也有較好的語文修養,利用印度的多種語言,從中找出可信資料。作者還利用近代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的成果,並利用了漢譯佛典中保存的一些資料,因而書中的記載平實、可信。 作者不只是一位史學家,也熟悉佛教哲學。他對佛教思想,特別對因明部分給以較多的篇幅。這固然表明作者的興趣所在,也反映了作者的學術造詣。 渥德爾教授對古代印度社會歷史現象予以適當注意, 這種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作者還從發展的角度說明佛教從小乘到大乘的過程。這種觀點也是可貴的。 《印度佛教史》這一著作是一本較好的書,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即作者不受宗教迷信、佛教神話的干擾,所以敘述的歷史較有說服力。 這本書也有不足的地方。由於作者缺乏唯物史觀,有些現象,只能停留在表面描述上,比如本書講到佛教的起源時,敘述顯得比較一般化。又如漢澤本中保存的古印度佛教史的資料十分豐富, 比漢文以外其它來源的資料都多,而且時代較早,卻沒有很好利用。藏文資料也很豐富,作者也未利用。書中還有一些論述失之武斷,這都是本書不足的地方。總之,金無足赤,書無完書。這本書瑕不掩瑜,是本較好的大學參考書,在國外已有定評,值得向讀者推薦。 本書的譯文也值得向讀者推薦。 翻譯一種專業書,譯者要具備一些必要的條件。譯者要誦曉譯出和被翻譯的兩種文字,這是人們都明白的道理。但是還有更重要的一條,即譯者通曉這門學問的基本內容,而不是望文生義。佛教有它的特殊的范疇,同樣一個名詞,佛教經典中有特定的涵義;不了解它的思想體系2的大致規模,光靠摳字典是譯不好的。也就是說,譯者一方面要知道原著的意思,還要力求譯文所包涵的意思是原來的,而不是附加的。如果譯者對所譯著作涉及的專業比較熟悉,在翻譯中還能隨時發現原著中的失誤和不妥的地方。本書的譯文中加入了不少「譯者注」,不要小看這字數不多的小注,它如實地向讀者指出了原著的問題和缺失,也表現出譯者的學識和造詣。細心的讀者將會從中得到必要的知識,這些知識恰恰又是讀原著所得不到的。 譯文要忠於原著又要明白暢達。這一點許多漢譯本早已做到了,但是也有不少譯著沒有做到,讀起來顯得別扭。從事翻譯工作的都深知此中的甘苦。道安有「五失三不易」的體會,確是經驗之淡。王世安先生的譯文的優點是文字簡明。簡是要言不煩,明是曉暢通順。只要和原文對照,不難發現譯文簡明不下於原文,其清晰條暢,舉重若輕,或為原文所不及。 王世安先生,湖北黃梅人。黃梅為禪宗五祖弘忍傳法舊地。王先生早先受業於北京大學湯用彤、熊十力諸先生,好學深思,卓然有所立。畢業後,遭際坎坷,漂泊汨羅、洞庭間,從事教育工作數十年,桃李遍湖湘。晚年息影林泉,借住香山之麓,為《佛教大辭典》搜集詞條工作。這部譯文是他利用餘暇的作品。每譯成一章,我有緣得以先睹。值此書即將出版之際,願寫這一短序向讀者推薦。
聖嚴法師版
聖嚴師父《印度佛教史》 、《西藏佛教史》、《日韓佛教史略》等三冊大作,原本為一合訂精裝鉅著,書名《世界佛教通史》(上),由法鼓文化的前身,東初出版社於一九六九年發行問世。
由於師父精嚴的學術背景,厚實的修證工夫,廣博的教育理念,與深切的菩提悲願,成就了本書的涵蓋面與獨特性。其內容深入淺出,史料完整豐富,考證精確詳實,文筆優美流暢,普遍受到教內外大眾的喜歡,並且也深獲學術界的重視好評,在同類著作中,誠為相當稀有難得。因之本書也多次再版,並於一九九三年收錄於《法鼓全集》當中。
《通史》原書嚴謹有序,條理井然,即使分章閱讀,也可視為三本結構完整的著作。法鼓文化一方面因應眾多讀者的熱烈回響,另一方面也鑒於時代的變遷以及閱讀的方便,於是將之重新整理編訂,依地區分為三冊,以平裝本的面貌與大眾見面,務求滿足讀者閱讀上的多元需求。
聖嚴師父曾說,要想對這個源遠流長又博大精深的宗教做宏觀性的了解,從歷史的角度切入是最好不過了。佛教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印度,在因緣的變化流轉中,有部派佛教的分裂、大乘佛教的開展,有與各個不同民族文化結合後所呈現出的特色。這不僅只是一個宗教的發展過程,它真正的意義在於這是人類文化、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從豐富的客觀史料著手,加上師父獨特的文筆見地,這是一套結合了歷史、哲學、宗教與文學的好書。全書以社會環境與時代變遷為背景,以教團活動及教理思想做經緯,不但有佛教徒必須具備的智識,也適合社會各階層人士研究閱讀,不論是任何背景的讀者,相信都將有滿意會心的收獲。
多羅那他版
印度佛教史籍。藏傳佛教覺囊派學者多羅那他(又名慶喜藏)著於1608年。全書分44章,約十餘萬言,以王朝的更迭為經,以佛教著名大師的傳承為緯,記述自釋迦牟尼去世後,直到印度波羅、斯那兩王朝覆滅時,佛教在印度流傳及盛衰演變情況1~12章敘述阿世王以至迦膩色迦王時舉行第三次結集期間,小乘佛教傳布的情況;13~27章敘述大乘佛教興起,龍樹、提婆、無著、世親、陳那、法稱等顯教大師的活動(以上屬於玄奘、義凈訪印以前時期);28~37章敘述波羅及斯那兩王朝時期秘密佛教盛行、衰亡的過程;38~44章敘述超戒寺的傳承,南亞次大陸鄰近地區佛法的流傳,小乘的分部,真言乘的起源及佛教造像工藝的流派。
佛教在印度流傳的情況,在玄奘、義凈訪印以前,漢文資料中只有零星的傳說,法顯、玄奘和義凈的訪印記錄成為這一時期最可靠的佛教史料,至於義凈訪印後佛教在印度流傳的情況,漢文資料失於記載多羅那他依據摩揭陀的安主賢所作的二千頌,帝授的《佛陀古事記》一千二百頌,使著的敘述阿黎傳承的一千二百頌,以及他親聞於印度的幾個班智達的傳說,寫成這部著作其內容不僅可以補充玄奘、義凈以前漢文資料的不足,也可填補以後時期史料的若干空白。波羅、斯那兩王朝時,密教盛行,以超戒寺為中心,產生許多著名的密教大師;自10世紀起,這種密教的經典和修法大量傳入西藏,形成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各派。另外,此書記述王朝盛衰和各王在位年限,也為研究印度古代歷史提供有參考價值的素材,深受西方及印度學術界的重視。但此書所述前期佛教史實與漢傳及南傳之說頗多歧異,後期的王位更迭和在位年數與現代的考古發現也不完全一致。因此近代一般學者只承認其有無可取代的史料價值,而不視為完整的信史。
此書有譯本多種。1840年俄國學者瓦西列夫於北京發現此書的藏文原本,1869年在聖彼得堡出版西弗納之德譯本及瓦西列夫之俄譯本。1928年日本東京出版寺本婉雅之日譯本。1946年,中國出版王沂暖的漢語節譯本。1980年印度加爾各答又出版拉瑪欽巴的英譯本。
4. 哪本書是古印度哲學的源頭
《奧義書》是印度古代哲學的源頭,不僅婆羅門教的各個哲學流派發源於它,就連佛教、耆那教的哲學也深受它的影響。奧義書最早出現於公元前7世紀,即吠陀時代的晚期。奧義書不是一本書,而是一批專門闡述婆羅門教宇宙觀、人生觀和解脫觀的哲學經典。現在保存下來的奧義書還有100多種,大都產生於公元前7世紀至前5世紀,其中最重要的有13種:《廣林奧義書》、《歌者奧義書》、《愛達羅氏奧義書》、《僑屍多基奧義書》、《鷓鴣氏奧義書》、《由誰奧義書》、《伊莎奧義書》、《迦塔伽奧義書》、《蒙達伽奧義書》、《疑問奧義書》、《白騾奧義書》、《慈愛奧義書》和《蛙氏奧義書》。這些《奧義書》。所闡述的許多哲學理論後來不僅成為婆羅門教的基本教義,而且被佛教、耆那教和其他思想流派所吸收,成為古代印度哲學的重要源頭之一。
5. 印度史書有哪些
印度是文明古國,但歷史上印度多被外族入侵征服,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並且它的歷史總是同宗教,神話結合在一起,正式的文字記載史書的可信度都不高。印度古代史詩有《摩訶婆羅多》和《摩柯婆羅多》。編年史:完成於12世紀的《諸王流派》(或譯為《王河》),此書對於12世紀以前的幾個世紀的記載堪稱信史;但是它對更古老時期的記載的可靠性很低。
6. 印度有幾本史書 書名叫什麼
只知道一本史書《諸王流派》(也有譯作「王河」)
還有一本已經散軼的《印度記》,卻是個歐洲人寫的。
再有就是,《大唐西域記》《佛國記》等等,是重要的史料,但作者本意,卻根本不是史書了。
最著名的兩部作品,《摩柯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則只能勉強算史詩,甚至可以說是神話了。
7. 印度的古籍有哪些
《梨俱吠陀》(ṛgveda),
《娑摩吠陀》(sāmaveda),
《耶柔吠陀》(yajurveda),
《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
奧義書(Upaniṣad)
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
《夜柔吠陀》
《摩登伽經》、
《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
《大方等大集經》、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宿曜經》
等等...
8. 有哪些介紹印度史的書籍值得推薦
《印度史》、《印度古代史綱》、《印度獨立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史》
9. 有哪些介紹印度史的書籍值得推薦
赫爾曼·庫爾克的《印度史》,提供了在傳統的英國-印度視角之外的觀點,王立新老師翻譯的非常棒。而且就一篇論文來看,他應該是知道自新編劍橋印度史開始的新印度史學的歷史地理學轉向的,所以我在這里更加推薦一些。
10. 古印度有記載歷史的書籍資料么
有,《摩訶婆羅多》是享譽世界的摩訶婆羅多和印度史詩,它的漢語全譯本,約有五百萬字,和《羅摩衍那》並列為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現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詩的基礎上編訂加工而成,其中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有宗教哲學以及法典性質的著作。有10萬「頌」(詩節),內容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4倍,被稱為網路全書式的史詩,規模宏大、內容龐雜。印度現代學者認為《摩訶婆羅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詩,內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堪稱是「印度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