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藝術神秘感怎麼理解

印度藝術神秘感怎麼理解

發布時間:2022-05-16 12:27:03

⑴ 古代印度的藝術成就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這個就只能說印度發明的數字給今天的各方面都帶來影響,但是真要說藝術,沒有所謂的藝術能給生活帶來影響,只有科技等給生活新添事物還差不多了

⑵ 古代印度繪畫藝術有哪些特點

古代印度繪畫藝術如同歐洲有阿爾塔米拉與拉斯科,也是從史前岩畫開始。人們曾在印度中部邦毗摩貝德卡等地發現有世界最大的岩畫群。這些岩畫雖然其具體年代尚未確定,但是從題材、技法和風格來看,應該屬於世界原始繪畫體系。

⑶ 印度藝術的基本特徵及其主要成因

印度佛教雕刻藝術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即:1、早期王朝時代;2、貴霜王朝時代;3、笈多王朝時代。
早期王朝時代特點是表現得最多的是佛傳和本生,溫和平靜,富於親切溫馨的人情味,多使用隱喻和暗示的手法。
貴霜王朝時代特點是既具有印度傳統的藝術特色,又融合了西方的藝術風格。
笈多王朝時代特點是具有印度式的生命感,肅穆靜雅,富於超然的理想美。

⑷ 印度派作品的藝術特點

印度美術南亞次大陸從史前到1858年淪為英國殖民地以前的美術。印度是東方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文化是多民族、多宗教的混合文化,與希臘文化、中國文化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體系。印度本土的主要民族達羅毗荼人基於生殖崇拜的農耕文化與外來的雅利安人基於自然崇拜的游牧文化互滲交融,形成了印度文化的主體。印度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與外來的伊斯蘭教等異質文化互相影響,使印度文化呈現多樣統一的特徵。盡管印度歷史上外族入侵頻繁,小國林立,長期分裂,但印度文化仍具有印度本土傳統精神上的連續性和統一性。印度美術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5000餘年的歷史,內容深奧,形式豐富,獨具特色,自成體系,對亞洲諸國的美術曾產生過巨大影響。印度美術不僅具備印度文化的一般特點,而且與印度的宗教、哲學關系極為密切。就其原初意義而言,印度美術往往是宗教信仰的象徵或哲學觀念的隱喻,而非審美觀照的對象。19~20世紀,西方各國和印度的學者才逐漸發現了印度美術的審美價值,並參照歐洲美術史的風格分類法,把印度美術風格的演變劃分為古風、古典主義、巴洛克、羅可可等發展階段。當然,由於文化背景不同,這種風格分類在年代上與歐洲並不對應,在內涵上也不盡相同。印度美術風格的演變不僅受形式美自律性法則的支配,而且更受印度宗教、哲學嬗變的制約。以印度美術的兩大系統──和為例:佛教倫理學注重沉思內省,佛教美術便強調寧靜平衡,以古典主義的靜穆和諧為最高境界;印度教宇宙論崇尚生命活力,印度教美術便追求動態、變化,以巴洛克風格的激動、誇張為終極目標。而晚期大乘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蛻變為密教,密教美術也傾向於巴洛克的繁縟絢爛。同時,印度的古典主義並不完全摒棄華麗的裝飾(酷愛裝飾是印度美術的傳統特色之一);印度的巴洛克風格也並不完全排斥靜態的表現(「寂靜」是印度教吠檀多哲學的宇宙精神「梵」的本義之一)。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印度宗教、哲學的奧義,才能准確把握印度美術乃至印度文化的特質和精髓。史前時代美術印度史前時代主要包括舊石器時代(約公元前50萬~前1萬年)、新石器時代(約前6000~前3500)、印度河文明時代 (約前2300~前1700)、吠陀時代 (約前1700~前600)。史前時代的美術基本上屬於前美術或准美術的范疇。

⑸ 印度教藝術的4個特點

印度教的特點
印度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意識形態和社
會組織的綜合體。它在思想信仰、祭祀儀禮、
道德戒律、修習實踐、社會結構和制度等方面
都有許多鮮明的特徵, 這些特徵使印度教區
別於其他宗教, 也使它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
宗教體系。
1. 一種古老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宗教
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在人類文明的幾大發源地都相繼產生了以崇
拜自然神為主的古代宗教, 如北非尼羅河流
域的古埃及宗教、西亞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
底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宗教、南亞印度河
流域的印度教等。由於各種歷史的原因, 現今
這些宗教大都已消失或絕跡, 只有印度教歷
經磨難、風風雨雨數千年, 一直延續至今。它
產生於公元前15世紀左右的梨俱吠陀時代,
此後經歷過許多次其他宗教和外來勢力的挑
戰和沖擊, 但是每次它都能夠抵禦住這些沖
擊, 渡過難關, 使自己頑強地生存下來。公元
前6世紀, 在印度又產生了佛教和耆那教, 這
兩種新興的宗教都是以反婆羅門教的面目出
現的。它們否定吠陀的權威, 反對婆羅門教所主張的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和種姓制度等,
對婆羅門教造成極大的沖擊。在佛教和耆那
教的挑戰下, 婆羅門教曾一度衰落。但是, 後
來在長期與佛教和耆那教的斗爭中, 婆羅門
教經過多次改革而又逐漸振興起來。公元8世
紀以後, 經過商羯羅改革的新婆羅門教即印
度教迅速強盛起來, 它通過各種途徑促使佛
教消融於印度教之中, 加速了佛教的衰敗, 致
使佛教在11世紀以後在印度境內逐漸消失。
13世紀, 阿拉伯伊斯蘭教徒入侵印度並占據
統治地位。17世紀以後, 伴隨西方殖民主義的
侵入, 基督教也傳入印度。伊斯蘭教和基督教
這些外來宗教的侵入, 都給印度教帶來巨大
的壓力和打擊。但是, 它並沒有因此而一蹶不
振。它一方面與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進行斗爭,
另一方面又吸收和容納這兩者的一些有益和
進步的東西, 不斷地改革自己, 以使自己適應
新的形勢。應當說, 經過19世紀的宗教改革運
動和20世紀的民族解放運動, 印度教又重新
振作起來, 開始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歷史舞
台上。特別是印度獨立之後, 印度教的各種新
興教派不斷產生, 活動頻繁, 而且向歐美各國
傳播, 表現出一種強大的生命力。
由此可見, 印度教可以算得上是一種至
今仍保持青春活力的、歷史最悠久的宗教。這
在世界宗教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2. 一個多種宗教信仰、民間習俗和生活
方式的綜合體
和其他宗教相比, 印度教是一個非常復
雜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現象。它在信仰和實踐
方面都顯得那樣光怪陸離、紛繁雜多, 甚至自
相矛盾。實際上, 印度教是一個由多種宗教信
仰、民間習俗和生活方式相糅合的綜合體。據
說, 19世紀英國殖民當局曾用20年的時間對
印度教作了系統的調查, 最終卻沒能給它下
一個確切的定義。當年英國外交部宣布: 對印
度教無法下一個准確的定義, 它既是有神論
的宗教, 又是無神論的宗教; 既是多元論的宗
教, 又是一元論的宗教; 既是禁慾主義的宗
教, 又是縱欲主義的宗教; 既是宗教信仰, 也
是生活方式等等。英國人的這個結論, 足以說
明印度教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印度前總理尼
赫魯曾對印度古代宗教和文化進行了詳細的
研究, 他對印度教的評論是這樣的:「作為一
種信仰來看, 印度教是模糊的, 無定形的, 多
方面的, 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看法去理解。
要給它下一個定義, 或者用這個詞的普通意
義來實在明確地說出它是否是一種宗教幾乎
是不可能的。在它的現在體系中, 甚至在過
去, 它包含著多種的信仰和儀式, 從最高的到
最低的, 往往相互抵觸, 相互矛盾。」①
為什麼印度教會包含多種信仰和生活方
式呢?這個問題只有從印度教的發展歷史中
才能找到答案。實際上, 印度教正是印度歷史
上多次文化大融合的產物, 因此它能把許多
民族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融匯起來, 構成一個
復雜的綜合體。印度教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
到公元前30世紀至前15世紀的印度河流域文
明。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盛行的
對母神、動植物和生殖器的崇拜與後來進入
印度河流域的中亞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所流行
的自然神和祖靈崇拜結合, 形成了印度教的
早期形態——吠陀教。達羅毗荼文化與雅利
安文化的融合, 乃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文化
大融合。後來, 這樣的文化融合曾多次出現。
佛教產生後, 印度教在佛教的沖擊和影響下,
不得不吸收和融匯佛教的許多教義和戒律。
13世紀伊斯蘭教侵入印度, 印度教又吸收了
伊斯蘭教一神論和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的觀
念, 產生出許多新型教派。17世紀西方文化和
基督教傳入印度, 又迫使印度教融合了基督
教的許多思想內容。在漫長的歷史中, 印度教是在吸收和融匯各種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的
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另外, 印度本身也是一個幅員遼闊、具有
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各個地區都有自己
的民間信仰、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他們雖然
都信仰印度教, 但是又保持著本民族、本地區
的信仰、習俗和生活方式, 並將這些信仰、習
俗和生活方式融匯於印度教的思想和實踐
中, 因而構成了在信仰和實踐上的多樣性、復
雜性和相互矛盾性。例如, 印度教有的教派主
張戒殺, 而有的教派卻以殺生為榮, 宰殺動物
以祭神靈, 甚至將孩子作為祭神的犧牲品。有
些教派嚴格遵循種姓制度, 而另外一些受伊
斯蘭教影響的派別, 如伽比爾派, 卻主張在神
面前人人平等, 消除種姓歧視。在宗教倫理方
面, 印度教也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即禁慾主義
和縱欲主義並行不悖。一些教派嚴守苦行和
禁慾的准則, 而另一些教派卻反對苦行, 提倡
縱欲和享樂。如流行於西孟加拉和奧里薩一
帶的性力派, 崇拜女神的神聖性力。他們經常
在午夜舉行一種秘密儀式, 男女圍坐在一起,
在詠誦神秘咒語聲中, 進行性的狂歡。此外,
印度教的各個派別崇信的主神、奉行的哲學
理論、實行的祭祀儀式和生活習俗也差異甚
大, 以至相互抵觸。
印度前總統、現代著名哲學家拉達克里
希南在評論印度教的這一特點時指出: 印度
教在信仰和思想上的這種多元性, 正是因為
它在對待其他宗教或信仰時表現出一種寬容
的態度, 只有這種寬容性才使它能夠將各種
形形色色的思想包容在自己的體系之中。他
說:「它(印度教) 採取寬容的態度, 不是出於
策略的考慮或者權宜之計, 而是作為精神生
活的一個原則, 寬容是一種責任, 並不僅僅是
一種讓步。在履行這種責任時, 印度教幾乎把
形形色色的信仰和教義都納入了它的體系之
中, 並且把它當作是精神努力的真實表現, 不
管它們看起來是怎樣的對立。」①
3. 多神崇拜與一神崇拜的結合
在神靈崇拜方面, 印度教有一個突出的
特點, 即多神崇拜與一神崇拜的結合。從表面
上看, 印度教有成千上萬個神靈, 但是實際
上, 每個教派都只崇信一個主神, 在崇拜主神
的同時也不排斥其他的神靈。從本質上說, 這
是一種信仰多神的主神論。
印度教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創造出眾多
的神靈, 其數量之多是其他宗教所無法比擬
的。印度教徒屬於泛神論者, 他們認為萬事萬
物都具有神性。石頭是神, 草木是神, 鳥獸是
神, 池塘是神, 河流是神, 山川是神⋯⋯印度
教的大神、小神、男神、女神的數量真是數不
勝數。這些神靈基本上可以分六類: 第一類是
印度教崇拜的主要對象, 即三大主神梵天、毗
濕奴和濕婆以及他們的各種化身、配偶、子神
和守護神等。第二類是各種人格化的自然之
神, 如雷神因陀羅、風神伐尤、雨神帕舍尼耶、
水神阿帕斯、火神阿耆尼、太陽神蘇里耶等
等。第三類是各種人格化的動植物, 如象頭神
伽尼薩、神猴哈奴曼、神牛南迪、大鵬金翅鳥
伽魯德、酒神蘇摩(蘇摩是一種能釀酒的植
物) 等。第四類是被神化的祖先、英雄和各種
精靈, 如人類始祖摩奴、毗濕奴大神的化身羅
摩和克里希那、財神俱毗羅、主管地獄的閻羅
等。第六類是對生殖力的崇拜, 如男性生殖器
——林伽、女性生殖器——約尼等等。
雖然印度教有無數個神靈, 但是每一個
教派卻只崇拜一個主神。如毗濕奴派崇信毗
濕奴大神及他的化身—— 羅摩和克里希那
等, 濕婆派崇信濕婆大神及他的化身——林
伽等, 性力派崇信性力女神, 太陽神派崇信太
陽神, 象頭神派崇信象頭神⋯⋯印度教的多
神崇拜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其本質仍然是一神論。印度教的哲學理論認為, 在眾多的神靈
背後還有一個最高的實在, 稱之為「梵」。梵是
一種沒有人格的、抽象之神。它永恆無限, 至
高無上, 無形式無屬性, 超越一切時間和空
間, 但是它又是宇宙的根本, 萬物的始祖。因
此, 在印度教徒看來, 一切神靈都不過是無形
之梵在時空中有形的顯現。他們認為, 印度教
的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是梵在
創造宇宙過程中的三種不同的力量或作用
(創造、保護和破壞的三種作用) , 而其他諸神
只是梵在宇宙不同層次中的有形顯現罷了。
由此可見, 盡管印度教的有神論在表面上是
多神崇拜, 但實質上是一神論與多神論的有
機結合。
4. 內部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
在社會組織方面, 印度教顯然與其他宗
教不同, 其特點在於它的種姓制度。印度教社
會自古以來就是以等級制度為基礎的。所有
的印度教徒都分別屬於許多不同、等級森嚴
的社會集團。這些社會集團各有其固定的傳
統職業和獨特的風俗習慣, 各集團成員之間
互不通婚。古代印度教稱這些集團為「瓦爾
那」, 意為「顏色」; 後來稱之為「賈特」, 意為
「所出生的族性」; 西方人稱它為「卡斯特」, 意
思為種、族或類; 而我國古代則把它翻譯為
「種姓」。
種姓是由血緣、婚姻、職業等因素所決定
的社會等級集團。血緣關系是構成種姓制度
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個印度教徒生下來就被
認為屬於他父母所屬的種姓。除因違反教規
被開除種姓外, 他的種姓身份終生不變。一個
印度教徒的行為和日常生活都要受到其所屬
種姓的影響和制約, 他一生的前途及社會地
位也取決於他所屬種姓的高低。因此, 種姓是
印度教社會的一大特點, 種姓關系在印度教
社會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種姓制度是在種姓的基礎上長期形成
的。種姓制度是以明顯的等級差別和種姓歧
視為特徵的, 這些差別和歧視表現在職業、婚
姻、法律、宗教儀禮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例如, 各個種姓的職業都是世襲的, 而且固定
不變。印度教把社會的各種職業分為貴賤高
低、三六九等。傳授宗教知識、主持祭祀儀式
的祭司職業被認為是最高級的, 這種職業只
有高級種姓婆羅門才能從事。而那些所謂「殘
害」動植物生命(如漁夫、獵人、屠夫等) 以及
接觸「污穢」(如皮革匠、洗衣匠、理發匠等) 的
職業被認為是最低級的, 所以只能由地位低
下的首陀羅種姓來干。這種職業要一代一代
地世襲下去, 不得更改, 一個印度教徒如果從
事高於或低於自己種姓的職業, 則被視為有
罪。另外, 印度教只允許在同一種姓內部通
婚。在宗教生活方面, 各種姓之間也有嚴格的
界限。印度教有四個種姓。前三個種姓——婆
羅門、剎帝利和吠舍屬於「再生族」, 即這些人
除了父母給的第一次生命外, 還可以在宗教
導師的指導下獲得第二次生命。按照印度教
的規定, 只有這些再生族才能學習吠陀經典、
參加祭祀儀式、參拜神廟和祈禱神靈等。而第
四種姓首陀羅卻屬於「一生族」, 他們被認為
是「宗教不能拯救的人」, 因此不允許學習吠
陀、朝拜神廟、祭祀神靈等。為了維護種姓制
度的尊嚴, 一個地區的各個種姓都成立自己
的管理機構, 這些機構稱為「潘查亞特」, 即
「種姓會議」。種姓會議的職責有兩個: 一是監
督本種姓的人遵守各種規定的習俗; 二是調
解種姓內部的各種爭端和分歧。
隨著種姓制度的發展, 印度教社會中又
出現一個賤民等級。賤民, 又稱為「不可接觸
者」, 是由於違反種姓規定而被開除種姓的
人。賤民的地位比首陀羅還低下, 是一個最受
壓迫、最受歧視的社會階層。印度教徒認為,
與賤民的身體、身影甚至聲音接觸, 都會降低
身份, 受到污染。所以, 印度教規定, 賤民必須在身上做上符號, 才能出外做事。白天不能進
入村鎮, 只有夜晚才能在村落和城市中行走。
他們的職業只能是替人看守墳墓, 清掃垃圾,
或當屠夫、製革匠等。賤民制度是印度教肌體
中的一顆毒瘤。幾千年來, 賤民一直處於社會
最低層, 過著悲慘凄涼的非人生活。直到近現
代, 印度的賤民才逐漸覺醒, 開始為爭取自己
的平等權利而進行各種斗爭。印度獨立後, 憲
法明確規定廢除賤民制度, 政府也採取一些
措施保護賤民的地位和利益。但是, 由於根深
蒂固的傳統勢力的觀念, 時至今日, 迫害賤民
的事件在印度仍不斷發生。賤民的問題仍然
是影響印度社會發展的一大重要問題。
5. 盛行祭祀和禮儀崇拜之風
印度教盛行禮儀崇拜之風。這種風氣表
現在: 一、各種宗教儀禮數量和名目繁多; 二、
各種祭祀活動時間長, 規模宏大。
印度教這種注重宗教儀禮和祭祀活動的
風氣是有歷史根源的。早在古代婆羅門教時
期,「祭祀萬能」就成了它的根本宗旨。當時婆
羅門教的基本精典——四部吠陀本集和梵書
等, 都是圍繞著祭祀這個主題, 以闡述祭祀儀
軌、祭祀理論為中心的。最早的經典《梨俱吠
陀》, 記錄的就是各種用於祭祀活動的、贊頌
神靈的頌詩;《挲摩吠陀》是把《梨俱吠陀》中
大部分贊神頌詩配上曲調, 以供教徒在舉行
祭祀盛典時吟唱;《耶柔吠陀》是一部說明如
何舉行祭祀儀式的典籍;《阿闥婆吠陀》記載
的是與祭祀活動相關的各種咒語和巫術; 後
來的《梵書》是在吠陀本集的基礎上進一步闡
述各種祭祀的目的、意義、具體方法和步驟
等。由此可見, 所謂「吠陀經典」的基本內容都
是以祭祀為中心, 這足以說明祭儀在婆羅門
教中是何等重要。婆羅門教的祭祀活動非常
繁瑣, 一個教徒每天都要在家裡進行「五大
祭」: 梵祭、祖先祭、天神祭、精靈祭和客人祭。
除了家庭祭之外, 他們還要參加在寺廟舉行
的各種公共祭祀活動。各大寺廟都供奉著自
己崇拜的神靈, 每天都有日常的行事, 如裝飾
神像、侍神沐浴、中午供奉、獻花點香、晚誦伺
寢等。每逢節日, 還要在寺廟中舉行大型的祭
神活動。節日那一天, 神廟敲起鍾聲, 神像前
點起聖火, 成千上萬的信徒從四面八方雲集
於此, 在祭司的頌歌中, 信徒向神禮拜祈禱。
有些教派要用大型彩車拉著神像出巡數十
里, 出巡時鑼鼓喧天, 數萬名信徒簇擁在神車
的前後, 高聲歡呼, 載歌載舞, 場面十分壯觀。
到了印度教時期, 由於不斷地進行改革,
古代所盛行的「祭祀萬能」之風已經大大削
弱, 繁瑣的祭祀儀式也大量減少。盡管如此,
比起其他宗教來, 印度教的儀禮崇拜之風還
是十分嚴重的。譬如, 在古代一個印度教徒一
生中要進行十六種聖禮儀式, 從受胎、出生、
命名、結婚, 一直到死, 每進入一個階段就要
舉行一種宗教儀式。這些儀式有: 受胎禮、生
男禮、分發禮、出生禮、命名禮、第一次出遊
禮、初食禮、削發禮、穿耳孔禮、入法禮、學習
吠陀禮、結業禮、結婚禮、林棲禮、遁世禮、葬
禮等。現在, 雖然這十六種儀禮已經被大大地
減少了, 但是仍然保存著幾種重要的儀式, 即
出生禮、入法禮、結婚禮和葬禮等, 而且這些
儀式舉辦得都非常隆重。此外, 印度教今天所
盛行的宗教節日還是相當多的, 小的不算, 重
要的節目也有二十幾個, 而且規模都十分宏
大。例如, 每年一度在全國舉行的除十節, 要
連續慶祝十天; 在恆河岸邊舉辦的貢帕廟會,
有幾百萬人參加, 歷時十二天。

⑹ 古代印度繪畫藝術是怎樣的

古代印度繪畫藝術如同歐洲有阿爾塔米拉與拉斯科,也是從史前岩畫開始。人們曾在印度中部邦毗摩貝德卡等地發現有世界最大的岩畫群。這些岩畫雖然其具體年代尚未確定,但是從題材、技法和風格來看,應該屬於世界原始繪畫體系。

阿丹陀石窟壁畫古代印度對世界影響較大的美術成就是佛教美術。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其創始人是釋迦牟尼。阿育王時期,它成為印度的國教。並得到廣泛的傳播。印度古代繪畫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石窟藝術的壁畫上。

石窟壁畫是印度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阿育王時代開創的這種石窟寺院,到了笈多時代,特別發達。阿丹陀石窟的壁畫顯示著笈多繪畫的絢爛色彩,可稱為印度繪畫史上的頂峰。

阿丹陀石窟始建於公元前2世紀左右,至公元7世紀建成。唐玄奘游學印度時,曾見過這個石窟,後淪沒於叢莽之中,1917年才被重新發現,它共有30個石窟環布在100多米高的山腰間。其中只有一部分留存著壁畫或裝飾。早期的石窟壁畫剝落,褪色十分嚴重;後期石窟(公元5世紀—公元6世紀)的壁面雖然有不少剝落、殘破,然而窟內側壁、藻井、柱壁等都還有不少豪華艷麗的壁畫。

阿丹陀石窟壁畫內容有佛傳故事,本生故事、佛與菩尊像、供養人行列、散花飛天等。此外更有描繪後宮生活、祝福舞蹈、異邦人飲酒等世俗場面,對人物、動植物、幾何紋樣等的構成和色彩裝飾手法都充滿了天才的想像力。

⑺ 印度藝術中「神「的表現有哪些

印度藝術確實接受了一個有性有形的梵——具有一定性格和形態的神。這個神既可以想像為濕婆,也可想像為毗濕奴或薩克地,舞蹈也是認識神的一種方式。我們必須看到婆羅多、卡塔克、曼尼普利等不同的舞蹈派別是濕婆和毗濕奴(宗教)派別的產物。

⑻ 印度藝術有哪些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泥爐碳火烹調的美食,天竺之魂——印度古國青銅雕像展。

⑼ 結合實例,簡述古代印度工藝美術的總體特徵

1、印度藝術風格的演變不僅受形式美自律性法則的支配,而且更受印度宗教、哲學嬗變的制約。以印度藝術的兩大系統——佛教藝術和印度教藝術為例:佛教倫理學注重沉思內省,佛教藝術便強調寧靜平衡,以古典主義的靜穆和諧為最高境界;印度教宇宙論崇尚生命活力,印度教藝術便追求動態、變化,以巴洛克風格的激動、誇張為終極目標。而晚期大乘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蛻變為密教,密教藝術也傾向於巴洛克的繁縟絢爛。同時,印度的古典主義並不完全摒棄華麗的裝飾(酷愛裝飾是印度藝術的傳統特色之一);印度的巴洛克風格也並不完全排斥靜態的表現(「寂靜」是印度教吠檀多哲學的宇宙精神「梵」的本義之一)。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印度宗教、哲學的奧義,才能准確把握印度藝術乃至印度文化的特質和精髓。 史前時代藝術 印度史前時代主要包括舊石器時代(約公元前50萬~前1萬年)、新石器時代(約前6000~前3500)、印度河文明時代 (約前2300~前1700)、吠陀時代 (約前1700~前600)。史前時代的藝術基本上屬於前藝術或准藝術的范疇。 舊石器時代藝術 印度舊石器時代的工具多系粗糙的石英石器物。早期索安文化的砍斫器和馬德拉斯文化的手斧,中期石片文化的刮削器,晚期印度中、西部的細石器(亦稱中石器時代文化)和南部的石片,從簡陋到精緻,從單調到豐富,逐漸顯示出次大陸原始居民審美意識萌芽的最初跡象。 新石器時代藝術 印度新石器時代的工具,材料已不限於石英石,器物也不僅是切削打制而成,而且刻槽、磨光,形制多樣。70年代以來在印度中央邦皮姆貝德卡等地發現的岩畫,多描繪狩獵、舞蹈、戰爭場面。有些學者認為最古的印度岩畫年代約在前5500年。約前4500年印度次大陸出現陶器,並彩繪花紋。在德干南部和安得拉邦發現的巨石古墓,具有世界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普遍特徵,可能是歷史時代印度宗教建築□堵波的起源。 印度河文明時代藝術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祥地。以印度河流域發掘出土的哈拉帕和莫亨朱達羅等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亦稱哈拉帕文化,據推測是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農耕文化。達羅毗荼人盛行母神、公牛、陽物等生殖崇拜。印度河文明城市遺址出土的母神、祭司、舞女、公牛等小雕像,瘤牛、獨角獸、獸主、菩提樹女神等印章,紅底黑紋陶器上描繪的各種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形圖案,多屬於祈願土地豐產、生命繁衍的生殖崇拜的形象化或抽象化的符號。構成印度本土傳統藝術最顯著特徵的強烈的生命感,似可從達羅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中追溯淵源。作為印度本土傳統藝術特色的奇特的想像力和濃厚的裝飾性,亦可在印度河文明時代的藝術中窺見端倪。莫亨朱達羅著名的大浴池可能曾用於某種原始宗教沐浴儀式,表明印度藝術自古便與宗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約前1700年印度河文明突然中斷了(中斷的原因至今不明),但歷史時代的印度藝術在精神上仍然與印度河文明時代的藝術傳統遙相呼應。

閱讀全文

與印度藝術神秘感怎麼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義大利勞工怎麼申請 瀏覽:589
印度血檀木哪裡產的 瀏覽:817
中國中部38師在哪裡 瀏覽:983
中國男足對伊朗哪個台 瀏覽:47
中國古代印尼叫什麼 瀏覽:739
伊朗新年是什麼時間 瀏覽:468
丹頂鶴在中國哪裡越冬 瀏覽:219
伊朗石油怎麼運輸到中國 瀏覽:433
二戰義大利美國哪個更強 瀏覽:19
建行在越南取錢手續費多少 瀏覽:448
抄底伊朗什麼意思 瀏覽:52
中國移動語音如何設置 瀏覽:15
英國什麼時候實行炮艦政策 瀏覽:943
ems寄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594
為什麼要去印尼盾國家打工 瀏覽:100
中國電信怎麼看電視 瀏覽:864
印尼的果凍果是什麼 瀏覽:684
1885年英國什麼報紙停刊了 瀏覽:563
在北京申請英國t4簽證要多久 瀏覽:10
勞森為什麼來中國了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