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洋是哪個國家的
印度洋其北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為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印尼)和馬來半島;南為南極洲;中為英屬印度洋領地。
B. 印度洋氣候屬於什麼氣候
印度洋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特點是全年高溫,有明顯的雨、旱兩季。印度洋大部分海域處於熱帶,夏季氣溫普遍較高,冬季一般僅南緯50°以南氣溫才降至零下。印度洋北部是地球上季風最強烈的地區之―,在南半球西風帶中的南緯40°-60°之間以及阿拉伯海的西部常有暴風。印度洋熱帶水域的表層水面的平均溫度為20-27『C,比同緯度的太平洋、大西洋的海水溫度要高,有「熱帶海洋」的稱號。但大洋平均水溫為17『C,比太平洋低,與大西洋不相上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的東部沿岸地區、印度洋赤道附近降水豐富,年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之間,阿拉伯海西部沿岸降水量最少,僅100毫米左右。印度洋南部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西部南緯40°-50°之間多海霧。印度洋平均含鹽度達3.48%。紅海達4.1%,為世界鹽分最髙的海域。處於南半球的廣大水域,其洋流系統較穩定,形成逆時針方向環流,由南赤道暖流、馬達加斯加暖流、西風漂流、西澳大利亞寒流組成。北半球海域的洋流受季風影響,隨季節而改變方向。冬季逆時針方向、夏季順時針方向運行。夏季(5-10月)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風,驅動北部表層海水呈順時針方向環流,冬季(11月-次年4月)盛行東北季風,洋流呈逆時針方向環流。這種隨季節而改變的季風洋流系統是印度洋特有的。夏季,南極大陸的浮冰可達南緯55°左右,冰山可漂到南緯40°。
C. 印度洋處於威爾遜旋迴的什麼階段
印度洋主要是位於印度的下方位於太平洋的西部的地方。
D. 印度洋和北平洋那個大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7617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溝達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嶺。大部處於熱帶,水面平均溫度20℃一27℃。其邊緣海紅海是世界上含鹽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資源以石油最豐富,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產區。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發現和開發的,是連接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貨運量約佔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運輸居於首位。
北冰洋
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面積約為1479萬平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面積3.6%;體積1698萬立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體積的1.2%;平均深度1300米,僅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溫度最低的寒帶洋,終年積雪,千里冰封,覆蓋於洋面的堅實冰層足有3~4米厚。每當這里的海水向南流進大西洋時,隨時隨處可見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隨波飄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龐然怪物,給人類的航運事業帶來了一定的威脅。而且,北冰洋還有兩大奇觀。第一大奇觀:就是那裡一年中幾乎一半的時間,連續暗無天日,恰如漫漫長夜難見陽光;而另一半日子,則多為陽光普照,只有白晝而無黑夜。由於這樣,北冰洋上的一晝一夜,彷彿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見北極天空的極光現象,飄忽不定、變幻無窮、五彩繽紛,甚是艷麗。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觀。
第一:太平洋
第二:大西洋
第三:印度洋
第四:北冰洋
E. 原特提斯洋、特提斯洋、印度洋三個階段是怎麼劃分的
原特提斯洋(Proto-Tethys Ocean)是個史前海洋,存在於埃迪卡拉紀到石炭紀。原特提斯洋的位置相當於之後古特提斯洋的位置。
大約5.4億年前,潘諾西亞大陸分裂成勞倫大陸、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岡瓦納大陸,原特提斯洋從中間開始形成。原特提斯洋的北界接臨泛大洋,兩者之間以哈薩克大陸與島弧隔開。
寒武紀時期,原特提斯洋持續擴張。在奧陶紀晚期到志留紀早期,面積達到最大。在志留紀晚期,華北陸塊、華南陸塊分別脫離岡瓦納大陸,原特提斯洋開始縮小。在泥盆紀晚期,哈薩克大陸與西伯利亞大陸碰撞,原特提斯洋更為縮小。
在石炭紀,華北陸塊與西伯利亞-哈薩克大陸碰撞,原特提斯洋閉合、消失;而古特提斯洋擴張,取代原特提斯洋的原有位置。
********************************************************
約在2億5000萬年前的晚二疊紀,盤古大陸南部(後來的岡瓦納大陸)的北緣出現一道裂谷,辛梅利亞大陸開始分裂,古特提斯洋的南邊開始出現新的海洋。在接下來的6,000萬年間,辛梅利亞板塊與盤古大陸分離,往北方移動,使古特提斯洋往盤古大陸北部(勞亞大陸)的東南緣縮小。盤古大陸南部與辛梅利亞大陸(現今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西藏、印度支那、馬來亞)之間出現新海洋-特提斯洋,取代原本古特提斯洋的位置。
在1億5000萬年前的侏羅紀,辛梅利亞大陸與盤古大陸北部(後來的勞亞大陸)碰撞、接合,並形成隱沒帶,稱為特提斯海溝。海平面上升,特提斯洋延伸入西邊的歐洲。同一時期盤古大陸分裂為勞亞大陸與岡瓦納大陸,大西洋開始出現。在侏羅紀與白堊紀期間(約一億年前),岡瓦納大陸開始分裂,非洲與印度往北離開,穿越特提斯洋,印度洋開始出現。特提斯洋的四周都有陸塊推進者,在15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特提斯洋縮減為特提斯海道(Tethys Seaway),或稱第二特提斯海。
現今印度、印尼、印度洋等區域,過去曾被特提斯洋覆蓋者。現今的地中海是西特提斯洋的殘余部份,而黑海、裏海、與鹹海則是副特提斯海的殘余部份。特提斯洋的海底,大部分隱沒到辛梅利亞大陸與勞亞大陸之下。休斯等地理學家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岩層中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這個地區過去是特提斯洋的海底,直到印度大陸與基梅里大陸碰撞,使海底上升。歐洲的阿爾卑斯造山運動也有類似的證據,顯示非洲板塊造成阿爾卑斯山脈。
對古生物學家而言,特提斯洋非常重要,因為特提斯洋的周圍有許多陸棚,可在這些昔日陸棚發現棲息於海洋、沼澤、河口的許多生物化石,可研究長時間的生物變化。
****************************************
印度洋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特的經線同大西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太平洋聯結。印度洋的輪廓為北部為陸地封閉,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與南冰洋相連。
F. 原特提斯洋,特提斯洋,印度洋三個階段是怎麼劃分的
從岡瓦納大陸說起。
大致在古生代晚期,岡瓦納大陸北緣為古特提斯洋,也就是原特提斯洋。
大約在三疊紀,新特提斯洋打開,古特提斯洋慢慢消亡;
白堊紀之後,印度洋慢慢打開,推動印度大陸板塊向北漂移。大約在新生代早期,夾在印度與歐亞大陸之間的新特提斯洋慢慢消亡。同時,印度洋就打開了。
上述各個時間節點不同學術觀點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但基本過程就是這樣……
G. 關於印度洋有哪些介紹
印度洋位於亞、非、澳洲及南極洲之間,是世界第三大洋,面積7491.7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711米,最深處為7209米。大陸架雖不算大,但也有317萬平方公里。
「個性」獨特的大洋
印度洋是個「個性」獨特的大洋。首先是赤道橫貫它的北域,使印度洋主體部分處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這些熱帶氣候區內,因而人們稱其為「熱帶性海洋」。這里的水面平均溫度可達到20~27℃,平均含鹽度達34.8‰。其中,紅海鹽度達41‰,為世界上含鹽度最高的海域,其中深海底個別地點曾測到270‰以上的鹽度值,幾乎達到飽和溶液濃度。印度洋在洋流運行上,還有個近似於「游戲」的奇特現象,即北部海隨著季節的不同,會產生所謂方向相反的獨特「季風海流」。其流動方向是:冬季受亞洲大陸高氣壓和赤道低氣壓制約,印度洋北部會吹東北季風,形成了反時針的海流;夏季印度洋西北部又變成低氣壓中心,夏季風由西南向東北輸送,又形成了正時針海流。這種隨季而變的海流,在其他大洋是沒有的。
H. 判斷加利福尼亞灣,北冰洋,貝加爾裂谷分別屬於大洋發展的哪個階段
加利福尼亞灣是幼年期,北冰洋是成年期,貝加爾裂谷是胚胎期。
大洋發展的階段:
胚胎期(如東非大裂谷、萊茵裂谷、貝加爾裂谷等),
幼年期(如紅海、亞丁灣、及利福尼亞灣等),
成年期(如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
衰退期(如太平洋)
終了期(如地中海)
遺痕(如喜馬拉雅山)
I. 印度洋是怎麼形成的
印度洋板塊形成於九千萬年以前的白堊紀,自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分離,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約在五千到五千五百萬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時期和亞洲撞合,這一時期,印度洋板塊移動了約二千到三千公里距離,比已知的任何板塊移動的速度要快。
運動情況
歐亞板塊南緣,沿印度與尼泊爾剪切帶(orogenic belt),由沉積物擠壓凸起,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GPS測量表面,印度洋板塊向東北每年移動5厘米,而歐亞板塊每年向北移動2厘米,因此導致歐亞板塊變形,而印度洋板塊每年被壓縮4毫米。
成因
由於大洋中脊軸部或裂谷帶多為各大板塊之間的邊界,這里淺源地震、火山活動頻繁。根據海底擴張學說,地幔岩漿在大洋中脊處上升並固結,生成大洋地殼,較老的地殼被推向兩側,使洋盆面積不斷擴張。據推算,寬達1.5萬公里的太平洋僅需1.5億年左右即可形成。
當移動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擊時,其前緣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深海溝。因地幔岩漿的上升作用不僅發生於海洋,也在大陸深處進行,導致大陸發生破裂,形成地溝,處於兩側地殼向外擴張和產生新洋殼的前夕,可視為胚胎型大洋。進而發展,即會產生海水灌入,並不斷向兩側擴張推移,這就是洋殼形成的幼年期,如紅海和亞丁灣。
新洋殼的不斷生成必須伴有老洋殼的破壞與消亡,如地中海則代表大洋發展的終結期,這個在中生代即存在的海盆,由於非洲和歐亞板塊的相對運動,曾一度被封閉,成為內陸大沙漠,後因直布羅陀海峽被沖破,大西洋水復灌入地中海,但其面積遠小於古地中海。太平洋則因洋盆邊緣收縮速率大於海隆的擴張速率,也使其處於整體收縮過程中。
J. 四大洋各有什麼特點
太平洋:1520年,麥哲倫在環球航行途中,進入一個海峽(後稱麥哲倫海峽),驚濤駭浪,走出峽谷時風平浪靜,於是稱這個水域為太平洋,因為這個名字吉利,所以被全世界承認了。
大西洋:出自古希臘神話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傳說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能知任何一個海洋的深度,有擎天立地的神力。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統一定名為大西洋。
印度洋: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道非洲好望角,向東尋找印度大陸,將所經過的洋面稱為印度洋。1570年的世界地圖集正式將其命名為印度洋。
北冰洋:位於北極,終年冰封。1845年在倫敦地理學會上正式命名為北冰洋。
大西洋南北延伸、赤道橫貫中部,氣候南北對稱和氣候帶齊全是明顯特徵。同時受洋流、大氣環流、海陸輪廓等因素影響,各海區間氣候又有差別。
大西洋赤道帶是低氣壓帶,又是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輻合帶,風力微弱、風向不定,稱無風帶。同時上升氣流強盛、多對流性雲系降水,年降水量多達2000毫米,為大西洋中的多雨帶。
大西洋的氣候,南北差別較大,東西兩側亦有差異。氣溫年較差不大,赤道地區不到1℃,亞熱帶緯區為5℃,北緯和南緯60°地區為10℃,僅大洋西北部和極南部超過25℃。大西洋北部盛行東北信風,南部盛行東南信風。
溫帶緯區地處寒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和西風帶,風力最大。在南北緯40-60°之間多暴風;在北半球的熱帶緯區5-10月常有颶風。
(10)印度洋處於什麼階段擴展閱讀: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總稱。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海洋面積為36100萬平方公里,太平洋佔49.8%,大西洋26%,印度洋20%,北冰洋4.2%。
世界海洋面積太平洋占將近一半,其他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佔一半。由於海洋學上發現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於是國際水文地理組織於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成為五大洋中的第五大洋。但在學術界依舊有人認為依據大洋應有其對應的中洋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
太平洋水溫隨緯度而異,在極地附近接近冰點,在赤道則大約為25至30℃左右。海水的含鹽量則在中緯度較高:靠近赤道的水全年雨量充足,靠近極地則因寒冷而少蒸發,以致這兩處的含鹽量較低。整體來說,太平洋的海水要比大西洋的溫暖。
在北半球,太平洋表面海水主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北太平洋渦漩),在南半球則以反時針方向流動。北赤道暖流沿15°N,受信風帶動向西推進,到達菲律賓附近轉向北方,與日本洋流(又稱黑潮)會合。
在大約45°N,黑潮分成兩支。往南的一支重返北赤道洋流。另一支往北形成阿留申洋流,接近北美洲時推動白令海峽反時針方向的水流,往南成為寒冷緩慢的加利福尼亞洋流。
由於洋流的運動,北冰洋表面的海冰總在不停地漂移、裂解與融化,北極地區的冰雪總量只接近於南極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蘭島的大陸性冰蓋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島嶼及周邊陸地的永久性冰雪量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絕大部分終年被海冰覆蓋,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屬永久性海冰。